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孝经》读后感

2024/04/30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孝经》读后感(精选23篇),都是精品文章,请您欣赏。

《孝经》读后感 篇1

《孝经智慧》这本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孝经,并运用生动、丰富的故事举例,诠释了孝经所蕴含的做人道理,弘扬了“孝”这一中华优秀传统。

《孝经智慧》精选了孝经中的经典,阐幽发微,深入浅出地解悟古圣先贤的智慧和秘诀,使人们对国学智慧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孝经智慧》中58页《孝德诚信,事业有成》中的华人首富李嘉诚是一个有孝心、善心、生活节俭的人。

李嘉诚从小受教,做人诚信,有一次,一个美国的客户,给他的长江事业公司下了一批订单,合同都签好了,但是临时有取消了。按照法律。李嘉诚可以追究对方的法律责任,让对方赔偿,但是李嘉诚宁可自己吃亏,也要包容对方。李嘉诚的诚信和可靠的品格给他带来了事业上的一帆风顺。

一个善的信念发出来以后,表面上似乎吃亏了,但是他得到莫大的利益。

李嘉诚成为华人首富后,生活仍然很节俭。

他用《论语》中的惑表明对富贵的`态度:“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富贵如果是靠不正义的不合法的手段去谋取,以为真正的君子,他是不屑一顾的,君子把富贵看作浮云一样,并不会为富贵而去攀求,更不会用卑鄙的手段去谋求。”

李嘉诚的事迹让我知道他的财是“有用”的,因为他的财富为社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李嘉诚的故事告诉世人:要成就一番事业,的是最根本的,财富都是枝末。

我长大以后,也要想李嘉诚一样为社会做贡献,为国家效力,把德行摆在第一位。

《孝经》读后感 篇2

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关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是传统美德。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系统地论述孝道。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应该身体力行的。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父为子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三年之丧",均已过时,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孝经》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特别是西汉统治者宣扬“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成为人们修养的必读书目之一。《孝经》,是古代的圣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中专门谈“孝”的一部著作。《孝经》一共有十八章,每一章都是经典。

第一章为开宗明义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短短33个字就总结了孝之始,孝之终。

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为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规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标准。

第七章为三才章,强调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第八章为孝治章,讲圣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

第九章为圣治章,讲圣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

第十章为纪孝行章,讲孝子应如何孝敬父母。

第十一章为五刑章,讲不孝为诸罪之首。

第十二章为广要道章,讲孝为什么是重要的道理。

第十三章为广至德章,讲孝为什么是最高的德行。

第十四章为广扬名章,讲孝道与扬名后世的关系。

第十五章为谏诤章,讲父母有了过错孝子应该怎么办。

第十六章为感应章,讲孝道与神明的关系,孝道达到极点就可以感应神明。

第十七章为事君章,讲孝子与事君的关系,孝子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第十八章为丧亲章,讲父母去世孝子应该怎么办。

《孝经》,短短十八章,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无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孝经》,它不仅能教我们学会孝,还有教我们要效法天地,自然和万物!

《孝经》读后感 篇3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应该身体力行的。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父为子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三年之丧",均已过时,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孝经》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特别是西汉统治者宣扬“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成为人们修养的必读书目之一。《孝经》,是古代的圣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中专门谈“孝”的一部著作。《孝经》一共有十八章,每一章都是经典。第一章为开宗明义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短短33个字就总结了孝之始,孝之终。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为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规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标准。第七章为三才章,强调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第八章为孝治章,讲圣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第九章为圣治章,讲圣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第十章为纪孝行章,讲孝子应如何孝敬父母。第十一章为五刑章,讲不孝为诸罪之首。第十二章为广要道章,讲孝为什么是重要的道理。第十三章为广至德章,讲孝为什么是最高的德行。第十四章为广扬名章,讲孝道与扬名后世的关系。第十五章为谏诤章,讲父母有了过错孝子应该怎么办。第十六章为感应章,讲孝道与神明的关系,孝道达到极点就可以感应神明。第十七章为事君章,讲孝子与事君的关系,孝子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第十八章为丧亲章, 讲父母去世孝子应该怎么办。《孝经》,短短十八章,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无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孝经》,它不仅能教我们学会孝,还有教我们要效法天地,自然和万物!

《孝经》读后感 篇4

“百善孝为先”、“首孝悌”、“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应勿懒……”等等,都是在教育我们,我们人生中必须拥有的第一品质就是“孝”。

这两天,老师一直在给我们讲《孝经》中的第一篇章“开宗明义”,我从老师的讲解中,懂得了小孩子为什么要“孝”。“开宗明义”就是要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孝”,首先,“孝”是一个国家的基本行为准则,只要一个国家的人,上下一心,全国一体的遵崇孝道,就会国泰民安。其次说的就是个人的“孝”要做到孝顺父母,忠实于祖国。

爸爸在和我一起看书的时候还给我讲了一个这样的事:“孝”字,其实是“老”于上,而“子”于下所组成的字,意思就是要让为人子的我们,时刻的把自己老人放在心上,背负在背上,时时刻刻不能忘记。

《孝经》是教导我们懂“孝”的意义,让我们知道了如何“孝”的方法和督促我们尽“孝”的`一本书,我们要好好的读,认真的学习。“孝”是我们国家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尊崇孝道,将“孝”发扬光大,传承下去。

《孝经》读后感 篇5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古人说的“孝、悌、忠、义、礼、义、廉、耻”这八德,孝排在第一位,可见“孝”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东西,所以,“孝”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必须做到的。

《孝经》,通过孔子和弟子曾参之间的对话,精要地阐述了儒家对孝道的见解,认为孝才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一切教化得以推行的关键。

《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让我知道一个人的躯体、四肢、毛发,皮肤,都继承父母,要好好爱惜,不要随意毁伤,这是孝行的起点。这句话令我感动。还记得在我四岁的时候,有一次我玩摇摇车,一不小心从一米多高的地方摔了下来,我一直哭,妈妈问我是不是很疼啊。我说:“妈妈,胳膊刷坏了,让您担心,我才哭的呢。”妈妈搂着我直说我是个孝顺懂事的好孩子。

对啊!爸爸妈妈把我养大,费了多少心血啊,我们要是不孝顺父母的话,就是大逆不道。所以,我出去吃饭的.时候,总是给妈妈碗里夹肉,妈妈直说我长大了;平时,我也做家务,去买早餐让大人吃,晚上放学去买馒头。让爸爸妈妈多休息;我还早起晚睡,好好学习,不要因为贪玩耽误功课让父母担心。

《孝经》是孔老夫子留给我们的瑰宝,从《开宗名义章》起,共18章,讲了孝的功能、孝的本质、孝的内容,讲了从天子到庶人尽孝的标准,讲了以孝治天下的原理等等。我喜欢孔子,孔子的觉悟很高,我也想穿越到孔子时代,过一把当孔子弟子的瘾。我的好朋友AI博士有一台时空机,我请求他让我穿越到孔子时代,AI博士二话不说就同意啦!

孔子弟子三千,有七十二位杰出的弟子,我拜孔子为师后,老夫子把我收为他的第521位弟子。之后,我刻苦钻研《孝经》,成了他得意弟子的第73名,叫小白。在当时,我是世界第二孝。(因为闵子骞比我还孝顺)。但是,好景不常。AI博士的时空机只能在时空隧道里呆一天(相当于24年)。所以,我又穿越回来了。但是孝道已经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了,直到今天,我在生活中还是很孝顺父母。

总之,孝是德行根本,我们一定要孝顺父母,做善事,才能做大事。

《孝经》读后感 篇6

《孝经智慧》这本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孝经,并运用生动、丰富的故事举例,诠释了孝经所蕴含的做人道理,弘扬了“孝”这一中华优秀传统。

《孝经智慧》精选了孝经中的经典,阐幽发微,深入浅出地解悟古圣先贤的智慧和秘诀,使人们对国学智慧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孝经智慧》中58页《孝德诚信,事业有成》中的华人首富李嘉诚是一个有孝心、善心、生活节俭的人。

李嘉诚从小受教,做人诚信,有一次,一个美国的客户,给他的长江事业公司下了一批订单,合同都签好了,但是临时有取消了。按照法律。李嘉诚可以追究对方的法律责任,让对方赔偿,但是李嘉诚宁可自己吃亏,也要包容对方。李嘉诚的诚信和可靠的品格给他带来了事业上的一帆风顺。

一个善的信念发出来以后,表面上似乎吃亏了,但是他得到莫大的利益。

李嘉诚成为华人首富后,生活仍然很节俭。

他用《论语》中的`惑表明对富贵的态度:“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富贵如果是靠不正义的不合法的手段去谋取,以为真正的君子,他是不屑一顾的,君子把富贵看作浮云一样,并不会为富贵而去攀求,更不会用卑鄙的手段去谋求。”

李嘉诚的事迹让我知道他的财是“有用”的,因为他的财富为社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李嘉诚的故事告诉世人:要成就一番事业,的是最根本的,财富都是枝末。

我长大以后,也要想李嘉诚一样为社会做贡献,为国家效力,把德行摆在第一位。

《孝经》读后感 篇7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等,是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从动物学上说,实质上是一种"反哺"的行为。

在我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这也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一位全面地系统地论述孝道的人,《论语》、《孝经》等书记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大量言论。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可见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

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西汉经学大师董仲舒提出的"父为子纲"(指父亲对子女有绝对权威),于今已绝对不适合我们这个人人平等的民主社会;又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们在信息便捷的今天,已可以不必理会这句话,这是因为当时联络多有不便,也是社会生产力限制下的说法;再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已不足取,我们是提倡男女平等的;还有关于"三年之丧"这个问题,四科中十哲之一的宰我就此事曾与孔子讨论过,这位因为白天睡觉而被夫子斥为"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的学生认为,为父母服丧三年时间过长了,一年就可以了。无论三年,还是一年,这显然是一种弊端较多的行孝方式,我们就无须效仿了。诸如以上孝说,到了今天,无疑均已过时,我们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孝做为华夏民族固有的道德观念,又经孔孟儒学的发挥,以及历代帝王的提倡,孝道在古代确实是深入民心,难以动摇。佛教传入中国,最后也不得不把"无夫无君"的教义改变为"忠孝"的说教;基督教传入中国之初,也不得不改变"不能崇拜偶像"的诫条,允许信徒"祭祖"……

儒家讲的孝道,已不仅仅是一种通过行为表现出的人伦道德,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性行为,行孝者对社会公德负责,肩负着社会责任,孔孟儒学提倡这种孝道,毫无疑问是完全可以以肯定的。对于今天来说,也适合我们现代社会。

五四以来,我们虽都在提倡"尊老敬老爱老",但是相对古时"孝"与"忠"并列成为中国古代民众最讲究最看重的两大思想观念来说,显得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事实上,现代的中国人"孝"的观念已明显淡薄了很多很多。如果长此以往又听之任之的话,若干年后,又将是怎样?细细寻思,我们很有必要继承我们所应该继承的孔孟儒学所提倡的合理孝道,以使之符合当今的社会道德规范并发扬光大!

《孝经》读后感 篇8

关于孝,听得最多的一句话是“百善孝为先”,在生活、工作中,我也一直推行孝道。除了身体力行,尽己所能;在工作中,也通过各种感恩活动,引力推推孝行孝道。但对于《孝经》一书,曾有耳闻,却不曾细读。最近工作清闲,选读几本经书,《孝经》便是其一。粗粗通读两遍,却是心愧颜红汗涔涔。

一为如此经典,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而我今日才读,枉为我大学本科文科专业毕业生的称谓。特别是耳熟能详的这些话语:“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竟然不知道是出自此书。汗颜!

二为自己孤陋寡闻,读之前片面而主观地以为此书只讲孝道,却不知从孝出发,书中更多讲述了立身理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孝”是贯穿始终的主线。“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延续。当然,对于“孝”的要求和方法,书里也有详尽论述,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书中分别提出各阶层人士“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而今,虽然时代变化,社会大环境与当时有了很大差别,但这些讼述仍是值得深思,值得修为……

三为自己行为差距之大。书中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比照自己,实在无语汗颜。

读《孝经》,才知古人早把道德规范与法律联系起来,”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古人已知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道德秩序和宗法关系,而今我们常回家看看却也需立法规定,实不知是法治进步还是悲哀?昨夜听新闻一男子将其母杀死并分尸三段,真可谓穷凶极恶良知点无;再想到现如今社会上众多抛父弃母、悖行逆德之徒,心生寒意和愤慨!或许我们真的该更多地学习一些古人之言之行了!

《孝经》读后感 篇9

近期,结合《孝经》读了一本史学博士朱翔非先生的大作《孝里有道》,感悟颇深。低头自思,年少时对父母的呵护、关爱总是觉得有些不以为然,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阅历的不断加深,才深深的感觉到父母所给予的那种浓浓的情、浓浓的爱是多么的伟大、多么的无私,有一句老话说得好”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在我们的周围经常会听到或遇到这样的场景,父母在对孩子说教的时候常常会说”父母亲不容易,对你付出的那么多,为你做这做那,你是不是应该怎么怎么样“、”我们为你付出的这么多,你该如何回报呢,是不是应该怎么怎样呢“,等等这些说教,给孩子的心理一是带来逆反心理,再者就是会给孩子的心理上造成一定的压力,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在内,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也应该反思一下是否正常、是否存有问题,尤其是不能用一种投入回报的商业化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昨天朋友推荐了一个道家的养生文章给我看,我就觉得不错,也转载了,原来我也读过一些关于介绍儒释道三教的书籍,觉得还是儒家的思想对人们的影响可能最深,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孝经》就是倡导、宣扬亲情、伦理之天经地义的永恒价值。《孝敬》的第一篇《孝经—开宗明义》是这样写的“仲尼居,曾子侍”,说的是当时2500多年前的教学环境和礼仪,“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说的是一个讲求孝道的人,首先应该做到爱护自己的身体,做到这一点才是孝道的开始。一个人的一生,不见得就是任何事情都一帆风顺,当我们处于逆境的时候,遇到挫折和打击的时候,不要丧失信心、不要灰心丧气,更不要偏激到自残或自杀。孔子对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这样说的,“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人呀,遇到一个很苦恼或者很气愤的问题时,表现出一种强迫性的心理,往往会丧失理智,一下子冲动起来,以至于忘其身及其亲。看看现在网络上报道的那些案例,无不是触目惊心,马加爵事件就充分说明了问题,尽管有不得已的原因和苦衷,但是如果再坚强一点、再忍耐一点、再坚韧一点,结果会不一样,前途就会很光明。生命是珍贵的,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过激心情就抛弃了充满希望的未来。

一个不会爱护自己身体的人,怎么会爱他人,怎么会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各个阶层,怎么会完成自己的人格。当然,看看那些为了民族的尊严和社会的和平、安定以及经济的发展而流血、流汗的那些人而言,我认为那是更高层次的`孝。正如佛教里所讲的“放生”和“杀生”,国学大师翟鸿燊教授讲“面对日军的侵略,杀日本鬼子就等于给中国人民放生”是一个辩证的道理。

《孝经》读后感 篇10

最近,我很荣幸拜读了影响华夏五千多年文明史诗的神圣着作——《孝经》,它恰若无声的细雨,潺潺流入我的心田,缓缓润泽了我的人格;又如用今世的水泡了一杯前世的茶,透明清澈的水中,沸腾的是前世的孝行,沉淀的是今世的孝思,氤氲的水汽是一条绳,牢牢的拴住你我的情缘,弥漫的茶香是亲情的惠泽,默默的陶冶着典雅的文明底蕴。

当我读的“事亲者,居上下骄,为下不乱,为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告诉我们侍奉父母,即使身居高位,也不骄傲自大;身为别人的'下属,也不为非作乱;身为普通的百姓,也不与别人争斗。身居高位却骄傲自大,最终会招致灭顶之灾;为人下属却犯上作乱,最终会遭受酷刑的惩罚;身为普通百姓却总与人争斗不休,最终会动刀动枪,互相残杀。如果居高位而骄、做下属而乱、处卑微而争这三种违背常理的不良行为不能去除,就算每天用牛、羊、猪三牲做成的美味佳肴孝敬父母,也不能让父母安心享用,也不算尽孝道啊!

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有一缕最温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华,我摘一束最灿烂的,送给我亲爱的父母。曾记得,著名作家毕淑敏告诉我们:“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接触的链条,一旦断裂,就无法连接,最可贵的是,孝是人们的责任和根基。”我们更应该牢牢的铭记: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生儿育女循环理,世代相传自古今。为人子女要孝顺,不孝之人罪逆天。家贫才能出孝子,鸟兽尚知哺育恩。父子原是骨肉亲,爹娘不敬敬何人?养育之恩不图报,望子成龙自费心。

我们应该读懂孝经,并把他记下来。而不是简单单的浏览一遍就算了。

《孝经》读后感 篇11

首先我们来看看“孝”这个字,上面是“老”字的头,下面是“子”体现了孩子应对父母的恭敬。

《孝经》云“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如汉文帝,康熙都有是以孝治国,国家也都非常强大。自古以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孝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爱的基础。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古人还有一句话,“百善孝为先”,几乎所有的祠堂都上书“入孝”和“出悌”,门口还刻有二十四孝。

一个人不爱自己的`父母,怎么可能爱他人,爱国家呢孝经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弟子规》说“首孝悌,次谨信”。《论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父母给予我们一切,没有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我们很难健康地成长,父母是我们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眼睛时刻关注着我们,父母对孩子是无微不至,劳而无怨。

谁请我们吃一顿饭,或者我们饥饿时,别人给我们一杯水或一块面包,我们都有很感恩,但是父母给我们做过多少顿饭,给与我们多少吃的,用的,给我们付出多少,而且是把最好的给孩子。

乌鸦知反哺,人又怎么能不孝。

《孝经》读后感 篇12

今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蓝蓝的天上飘着朵朵白云,就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小绵羊。

早晨来到学校以后,我们开始早读。今天的早读跟以前不一样哦,我们读的是《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读了几遍后,我隐隐约约地懂了一点点意思,后来,翟老师给我们仔仔细细地讲了其中的意思,我就更深刻地理解了《孝经》的含义。

晚上回到家,我和妈妈一起读《孝经》。读完几遍后,妈妈说:“宝贝,你能给妈妈讲讲其中的意思吗?”“当然可以了!”我说。“孝,首先孝顺父母,这是德的'根本。其次,我们的身体发肤,是父母所给的,我们不能轻易毁伤。还有我们要忠于我们的国家,要有所成就,最终建功立业。”妈妈听了我的讲解,夸我讲得真不错。

虽然我给妈妈讲《孝经》,但我心里却非常惭愧不已。我心里想,爸爸妈妈每天辛苦地照顾我,我却经常对父母大吼大叫。就像老师说的,我在学校表现的像小绵羊一样乖巧,在家里却像大考虑一样凶猛。以后,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我都要尊敬父母,孝顺父母。

妈妈的话:不知道孩子为什么在外面和在家里表现的截然不同,孩子总是把最好的一面表现在外面,在家里面确实像一只小考虑。我也在反思,也许是我们做父母的问题。改变孩子,要从改变自己开始。

《孝经》读后感 篇13

《孝经智慧》这本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孝经,并运用生动、丰富的故事举例,诠释了孝经所蕴含的做人道理,弘扬了“孝”这一中华优秀传统。

《孝经智慧》精选了孝经中的经典,阐幽发微,深入浅出地解悟古圣先贤的智慧和秘诀,使人们对国学智慧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孝经智慧》中58页《孝德诚信,事业有成》中的华人首富李嘉诚是一个有孝心、善心、生活节俭的人。

李嘉诚从小受教,做人诚信,有一次,一个美国的客户,给他的长江事业公司下了一批订单,合同都签好了,但是临时有取消了。按照法律。李嘉诚可以追究对方的法律责任,让对方赔偿,但是李嘉诚宁可自己吃亏,也要包容对方。李嘉诚的诚信和可靠的品格给他带来了事业上的.一帆风顺。

一个善的信念发出来以后,表面上似乎吃亏了,但是他得到莫大的利益。

李嘉诚成为华人首富后,生活仍然很节俭。

他用《论语》中的惑表明对富贵的态度:“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富贵如果是靠不正义的不合法的手段去谋取,以为真正的君子,他是不屑一顾的,君子把富贵看作浮云一样,并不会为富贵而去攀求,更不会用卑鄙的手段去谋求。”

李嘉诚的事迹让我知道他的财是“有用”的,因为他的财富为社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李嘉诚的故事告诉世人:要成就一番事业,的是最根本的,财富都是枝末。

我长大以后,也要想李嘉诚一样为社会做贡献,为国家效力,把德行摆在第一位。

《孝经》读后感 篇14

中国有句古话叫“百善孝为先” ,它充分强调了孝的重要性。尊敬兄长、孝顺 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孝经》是儒家思想在“孝”上的一部经典著作, 它集中体现了古代先贤们对“孝”的解读及重视。

孔子曾说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乃一切道德的根本,若一 个人连最基本的孝顺父母都做不到, 那么这个人在其他方面的品德也好不到哪里 去。论语中有那么一段话,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 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 与!”大概意思是说:一个人的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冒犯官长, 这种人很少;不喜欢冒犯官长,却喜欢造反作乱,这种人从未有过。君子致力于 根本,根本确立了,做人的正确原则就会形成。孝悌这个东西,大概就是仁道的 根本吧。从中可见“孝”在一个人的德行品质的培养中所起的基本作用。

若一个 人连孝顺父母都做不到,那么何谈其它的美德,整个社会更会处于一个混乱的境 况。 那么何为“孝”呢?《孝经》中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 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 君,终于立身”便是孔子对“孝“的一种理解。母亲怀胎十月,并辛勤劳动抚养 我们成人,我们该懂得感恩,而爱惜自己的身体是我们回报父母恩情最基本的方 面。在学校要努力学习不辜负父母亲对我们的期望,长大后更要好好工作,承担 起家庭重任,这便是一个人从出生至死去所需担负的.家庭责任吧。在中国传统认 识中,让父母住好吃好便是对父母的孝顺了。久而久之,整个社会逐渐形成那么 一种风气,即把子女给父母物质上的满足与是否孝顺搭上勾。

有些人认为只要多 给父母些养老费就是孝顺了, 他们往往一年到头都在外面拼命挣钱而很少有时间 回家看看爸妈。虽然我并不否认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子女对父母的孝心,但我 也认为不能只片面的强调经济上的满足。父母含辛茹苦地抚育我们,但他们并不 要求我们回报多少,有时候他们只希望我们能坐下好好地陪他们说说话。而习惯 于快节奏生活的现代人来说,他们往往会忽视对老年人精神上的关心,只知道定 时地寄钱给父母而不记得打打电话问候一下,这其实有点本末倒置了。多多地与 父母交流交流,陪父母走走看看,其实父母亲会更欣慰。联欢晚会上的一首“常 回家看看”道出了天下多少父母的心愿啊。 自有记忆以来我便讨厌参加丧礼,并不是说那里的气氛有多沉闷悲伤,只是 觉得整个仪式过于虚假。人活着时不懂得如何善待之,等亲人走了才在那里哭哭 啼啼未免可笑。当然我不是说中国传统丧礼该被取消,而是子女应该分清何为重 何为轻。丧礼上人们大声敬酒、熙熙攘攘,活像是在办喜酒,纵然在守灵时的哭 唱也显得那样勉强突兀。我不知道这种形式对活着的人来说有多少意义,但亲人 已去再怎么做样也于事无补了。

当一家人在其父母死后大办其丧礼时,人们总说 些“啊,某某人多孝顺…”之类的话,我不禁纳罕难道这个社会对于孝顺的定义 竟降低到这种程度了吗?丧礼毕竟是做给活人看的, 所以但凡亲人在世时对他们 好才是真正的孝。那么做到何种程度上才能叫“好”呢?这其实是个挺难回答的 “色难, 问题,每个人的心中自有一套标准。子夏曾问到何为“孝”,孔子回答道;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后孝乎?”这里是个反问句,即有 事情时做子弟的年轻人效劳, 有酒食, 让给父老享用, 做到这些方面就算孝了吗? 其实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容色最难。

蓦然回想,这句话真的非常正确。平 常我们都在学校里,只是逢年过节才回家,但即便是这样,在家里的短暂时间里 我们也往往因受不了父母亲的唠叨关切而耐烦不已,有时还会顶几句,更有甚者 便会甩脸子给父母看。我们的一句无心之说可能会令父母难过很久,所以在我们 对父母的唠叨露出不耐之情时想想父母的心情吧,毕竟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

《孝经》读后感 篇15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等,是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从动物学上说,实质上是一种"反哺"的行为。

在我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这也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一位全面地系统地论述孝道的人,论语、孝经等书记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大量言论。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可见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

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西汉经学大师董仲舒提出的"父为子纲"(指父亲对子女有绝对权威),于今已绝对不适合我们这个人人平等的民主社会;又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们在信息便捷的今天,已可以不必理会这句话,这是因为当时联络多有不便,也是社会生产力限制下的说法;再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已不足取,我们是提倡男女平等的;还有关于"三年之丧"这个问题,四科中十哲之一的宰我就此事曾与孔子讨论过,这位因为白天睡觉而被夫子斥为"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的学生认为,为父母服丧三年时间过长了,一年就可以了。无论三年,还是一年,这显然是一种弊端较多的行孝方式,我们就无须效仿了。诸如以上孝说,到了今天,无疑均已过时,我们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孝做为华夏民族固有的道德观念,又经孔孟儒学的发挥,以及历代帝王的提倡,孝道在古代确实是深入民心,难以动摇。佛教传入中国,最后也不得不把"无夫无君"的教义改变为"忠孝"的说教;基督教传入中国之初,也不得不改变"不能崇拜偶像"的`诫条,允许信徒"祭祖"……

儒家讲的孝道,已不仅仅是一种通过行为表现出的人伦道德,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性行为,行孝者对社会公德负责,肩负着社会责任,孔孟儒学提倡这种孝道,毫无疑问是完全可以以肯定的。对于今天来说,也适合我们现代社会。

《孝经》读后感 篇16

几天前,老师给我们讲了讲《孝经》第四章,大概内容是:

不是君王制定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君王所说的言语不敢说,不是君王实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不敢去做。如果你们按这些要求去做的话,就不用担心自己的行为,所说过的话,即便天下人都知道了也不会有过失之处,所做的事情传遍天下也不会遇到怨恨厌恶。衣饰、语言、行为这三点都能做到遵从先代圣明君王的礼法准则,然后才能守住自己的'祖宗香火延续兴盛。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诗经?大雅?民》里说:“要从早到晚勤勉不懈,专心奉事天子。”

听了老师的解说后,我差不多已经读熟了,我想,用不了几分钟我就能背会了。

《孝经》读后感 篇17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孝就像一缕阳光,照射在心田,永远让人感到温暖与幸福。读完这本《孝经》后,我有了很深很深的感悟……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生也”,孝是所有德行的根本。“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所谓:百善孝为先,百行孝为本。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不就是我们这些晚辈需要做的吗?如果孝敬父母都做不到,那么你的一切品行该从何谈起?

孝就是在心里的爱吗?不,这还不够,孝还需要在行动上来证明。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孝子敬奉他的父母,平常在家的时候要尽自己的一切对父母恭敬;奉养饮食的时候则想尽办法使父母快乐;在父母有病时,要为父母担忧并细心照料。记得有一次,妈妈吃饭的时候突然说她肚子痛,吃了两三口饭就不吃了,看妈妈在沙发上难受的样子,我担心极了,连连问妈妈用不用去医院。妈妈说:“不用管我,写你的作业。”我写作业时心都定不下来,写完作业,我又给妈妈端来一杯热水,妈妈夸我是个好孩子。

接着,我又读到了“鹿乳奉亲”的故事,写的是一个人的父母患了严重的眼疾,需要用新鲜的鹿乳来治。他装扮成一只活蹦乱跳的小鹿,来到林中,取到了新鲜的鹿乳。有一次,他差一点被猎人当做真鹿射死,猎人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被他的孝心感动,并发誓以后再也不射杀鹿了。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大自然中的动物们也怀着一颗孝心,那我们呢?是不是应该更尽心尽力地孝敬父母?孝是我们对父母最真切、真实的`的报答,一种最朴实的表现。孝,是不求回报的,因为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

孝敬你的父母吧,这是我们用毕生经历去完成的一项任务,更是一种使命。“人之行,莫大于孝”,让这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孝经》读后感 篇18

“百行孝为先”,这是一句古人的俗语。原本我也不是很懂得“孝”这个字的含义,但当我看了《孝经》以后,我便又进一步地了解了这个字的意义。

《孝经》是一本国学经典,里面讲了许许多多关于“孝”的故事。一篇篇古色古香的文章,一个个引人深思的文字,让人陶醉其中。虽然《孝经》总字数连两千也未达,但在中国思想史上已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从西汉开始,这本书受到历代人们的尊崇和提倡,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广为传习,《孝经》称得上是字数最少、内容最浅而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文学经典。

“黄香孝父”的事迹大家应该都不陌生。黄香小小年纪就很懂事,对父母非常孝顺。夏天,天气炎热,黄香每次帮父亲打完水后,都会拿一把扇子,将席子扇凉了才让父亲躺下,冬天,天寒地冻,黄香怕父亲晚上睡不暖,畏寒怕冷,于是每天都抢先上床,以自己体温捂热被子,然后再让父亲上去睡。多么感人肺腑的故事!多么打动人心的孝子!读着,读着,我不禁热泪盈眶,两行清泪从眼角流下,轻轻滑过脸庞。

连世界之作——《三字经》都有大部分笔墨写了孝的重要性。如有一句:融四岁,能让梨。这句话讲的是“孔融让梨”。孝顺的孔融孝敬长辈,知道把又大又甜的梨让给哥哥们,自己却拿小的,又是一个孝子值得我们去学习!

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么能不孝?我们要从小理解“孝”,实践“孝”,将这本书吟之,诵之,感之,悟之,发扬“孝”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孝经》读后感 篇19

父母虽辞世,读完孝经,欣喜能尽更大的孝。

这一生,对于自己的父母,叩首二次,一次出嫁时,最后是父母离世时的告别。1996年父亲去世时,当司仪让我们兄妹三人跪下,一叩生育之恩,二叩养育之恩,三叩教育之恩,当时身怀六甲,心里好痛,因为已嫁他乡为人妇,在父亲病危时,无法尽孝。去年母亲辞世,而今我已成孤儿,因此决定参加孝经的课程,最初的想法是,此生我已无法尽孝于亲生父母,如何透过学习孝经,提醒朋友能珍惜行孝的岁月,不留遗憾。

一部孝经读下来,收获的不仅是走出“父母已离世而无法尽孝“的愧疚,明白“事亲”仅是孝之始,现在要做的是更深层的孝。从自身的扮演的各种角色去参悟与实践,也许不及“立身扬名,以显父母“的境地,但至少无忝所生,也不致愧对窦老师的启蒙和“儒风大家”团队的一番用心及多位同学的智慧分享。这短短三周不到的课程,让年过半百的心灵再次地飞跃。行坐之间仍能有所作为。

首先,奉行恭敬和持诫作为自身待人处事的准则。

在家,学习窦老师,从“孝经“开始,带着孩子们开始接触儒家思想,逐步建构自家文化。

在岗位,企业虽小,也不该妄自菲薄,经营自身的富与贵,以保全一方的顺遂。

随缘分享和传播“孝道“的智慧。

最后,用三心相问来总结自己的所得:“表相”背读孝经,及通晓儒、释、道相关经典的哲理。“真相”透过通晓万象圣达公式,解答生活或工作上遭遇各种难题与困惑;观测政治、经济、国家、世界的诡谲多变。“心相”是从心开始洗涤,提高自身“行孝”的格局,不论生活,工作都应本着慈悲大爱的初衷游走在世间,持诫与谦恭修行人间法。

《孝经》读后感 篇20

花需叶缀显绚烂,人需孝衬现修养。----题记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这是出现在我的读书笔记上的一句话。他出自一部影响华夏五千多年文明史诗的神圣著作---《孝经》不错!孝,的确是天经地义的事,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将它读完,我仿佛拨开云雾见青天

《孝经》为上自君臣、下至庶民的处于不同社会阶级的人制定出了不同的行孝原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超时代意义,是儒家经典十二经中篇幅最短小精炼的一经,但它却辞简义骇。《孝经》里的故事或娓娓动听,或余音绕梁,或催人泪下,或艰深晦涩,但如此之多的嘉言懿行无非想要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人之行,莫大于孝”

“百善孝为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千万经典,孝义为先”……“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有了“孝”字。古来圣贤皆孝顺:春秋有子路百里负米,西汉有刘恒亲尝汤药,东汉有黄香扇枕温衾,三国有陆绩怀橘遗亲,北宋有黄庭坚涤亲溺器……我们也都知道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的故事,“兽尤如此,人何以堪?”孝是绽放在人伦治理里面最美、最香的一枝花。

对于当今社会的一些自残、甚至轻生的人来说,这就是一种不孝的行为;对于一些轻易想要改变自己外观上的缺陷的人,这就是一种不孝的行为。为了满足自己浮云般的虚荣心,擅自改变父母赐予你的最独特的东西,最后还是经过岁月的洗涤回到原处,他们又给父母带来了什么呢?

这世上那对父母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从不奢求什么回报,把自己如星辰般数不清的爱给予了我们,我们岂能辜负他们的厚望?所以,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好好学习,为长大成为祖国栋梁奠定坚实的基础!

“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岁月是无情的,它赠予父母的是两鬓白发、两行皱纹、两根青筋,父母是有情的,他们用他们的青春谱写了一曲只属于我们的爱歌,而我们愿不愿意放下手中的工作、远离这喧嚣尘世,为父母铸一首爱的赞歌呢?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赶快为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但在“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读了《孝经》,我们不能只是囫囵吞枣,要让这个伟大的汉字雄伟的、永远的镌刻在我们的心中!别让“孝”这个观念渐渐在我们的生活淡却,要让“孝”这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永远传承下去!

《孝经》读后感 篇21

首先我们来看看“孝”这个字,上面是“老”字的头,下面是“子”体现了孩子应对父母的恭敬。

《孝经》云“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如汉文帝,康熙都有是以孝治国,国家也都十分强大。自古以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孝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爱的基础。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古人还有一句话,“百善孝为先”,几乎所有的祠堂都上书“入孝”和“出悌”,门口还刻有二十四孝。

一个人不爱自我的父母,怎样可能爱他人,爱国家呢孝经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弟子规》说“首孝悌,次谨信”。《论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父母给予我们一切,没有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我们很难健康地成长,父母是我们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眼睛时刻关注着我们,父母对孩子是无微不至,劳而无怨。

谁请我们吃一顿饭,或者我们饥饿时,别人给我们一杯水或一块面包,我们都有很感恩,但是父母给我们做过多少顿饭,给与我们多少吃的,用的,给我们付出多少,而且是把最好的给孩子。

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样能不孝。

《孝经》读后感 篇22

今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蓝蓝的天上飘着朵朵白云,就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小绵羊。

早晨来到学校以后,我们开始早读。今天的早读跟以前不一样哦,我们读的是《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读了几遍后,我隐隐约约地懂了一点点意思,后来,翟老师给我们仔仔细细地讲了其中的意思,我就更深刻地理解了《孝经》的'含义。

晚上回到家,我和妈妈一起读《孝经》。读完几遍后,妈妈说:“宝贝,你能给妈妈讲讲其中的意思吗?”“当然可以了!”我说。“孝,首先孝顺父母,这是德的根本。其次,我们的身体发肤,是父母所给的,我们不能轻易毁伤。还有我们要忠于我们的国家,要有所成就,最终建功立业。”妈妈听了我的讲解,夸我讲得真不错。

虽然我给妈妈讲《孝经》,但我心里却非常惭愧不已。我心里想,爸爸妈妈每天辛苦地照顾我,我却经常对父母大吼大叫。就像老师说的,我在学校表现的像小绵羊一样乖巧,在家里却像大考虑一样凶猛。以后,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我都要尊敬父母,孝顺父母。

妈妈的话:不知道孩子为什么在外面和在家里表现的截然不同,孩子总是把最好的一面表现在外面,在家里面确实像一只小考虑。我也在反思,也许是我们做父母的问题。改变孩子,要从改变自己开始。

《孝经》读后感 篇23

《孝经》教会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读了《孝经》,我受益匪浅。

孔子说:“百事孝为先”。《弟子规》里也说:“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读到这里,我想起平时我对妈妈的种种不好的表现,不由得脸红了……平时我对妈妈总是呼来唤去的,我以为妈妈生了我,就要为我服务,什么就得依着我。于是就连一点点小事,我都要妈妈来做。本来洗碗筷、打洗澡水等这样的家务活我完全可以自己做的.,但是我却不做,全部要爸爸妈妈为我做,他们对我百般依顺,我对待他们却完全随着性子。有一次,我被作业难住了,心情不好,爸爸妈妈来叫我吃饭时叫了我好几声我都不理他们,最后才凶巴巴的对他们吼道:“我心情不好,别来烦我!滚!!”爸爸妈妈不但不生气,还温柔地安慰我。现在读了《孝经》,学了《弟子规》,再想想老师说过的话“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我知道我错了!我已经长这么大了,还对爸爸妈妈大吼大叫,一点点小事情都愿意去做,以后怎么能做大事呢?

我对自己以前的行为感到羞愧。古人说“有错就改不算晚”,我决心“亡羊补牢”。从今以后我一定以孝为先,好好对爸爸妈妈,不会再对爸爸妈妈大吼大叫,不会再乱发脾气了,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我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祖国作贡献。我也希望所有的人能像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一给予一点关怀,用我们的爱心,真心去帮助所要帮助的人,让世界充满爱,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