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情感 > 情感短文 > 正文

离开空调,向寒风进发

作者: 仇进才2023/10/16情感短文

在寒意刺骨的冬天,空调可谓是温暖的福音了。

从宿舍到办公室,只有十分钟的路程,但每次出发前,我都会踟蹰许久。太冷了!衣服只要有缝隙,捂了一晚上被窝得来的热气立即就被早晨的寒风夺走。

到了办公室,迅速开空调。过上一会儿,房间里才热乎起来。

等热意从腿脚一步步包围,漫过全身的筋脉骨骸,人便不禁脱下外套,摊开书,享受着如春风拂面的舒适感。身体放松后,学习的时光便像窗边缓缓铺展的阳光,以温润的方式,轻柔地斜落在时光的一隅。

在对面的楼里有几座阶梯教室,时常有人在其中自习。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会同情这些人——他们应该是本科生吧,没有导师分配办公室,只能在没有空调的大教室里,辛苦地捂热冷椅子,抱着热水杯,缩手缩脚地学习。

直到我发现一位“拿奖拿到手软”的榜样级人物也经常在阶梯教室里学习。

不同于我们在电脑上看论文,他把需要看的论文都打印了出来,带到自习室里去看,拿着笔记本一点点梳理与总结。我曾经问他,为什么不在有空调的办公室里学习?他说,办公室温度太高了,炕得他口干舌燥的、昏昏欲睡。阶梯教室里自习的人少,所以坐得很分散,他可以同时占用两三个座位放资料,自由、方便,效率更高。

这就是有舍有得吧。

出于东施效颦的心理,我也尝试用一周的时间在冷清的教室里学习,却发现效果斐然!

这可能便是跳出舒适圈的道理。空调确实温暖,但当房间里的温度不断升高,人很容易会丧失斗志。正所谓,酒足饭饱思淫欲,当身体像潮水舔舐海岸一般不断向大脑传达舒适的信号后,大脑对学习之苦的抵抗力便会不断下降。尤其是当陷入思考的困境时,不知不觉,手机就到了手里,“自动”打开了短视频或者聊天软件。

有了温差,才能有能量的流动。身体太热了,人就会感觉知识看不进去。这其实也是一种空调病。

而冷的地方看似艰苦,但多穿一件衣服便可以御寒,待的时间长了,身体也会适应寒冷。这时,大脑会在冷静的状态中高度兴奋,不仅注意力集中,而且能屏蔽外界的诸多干扰。其实自己心里也有一杆秤,既然都顶着严寒来自习了,如果还在晒网,而不打渔,那为什么不去有空调的地方呢?

刻意避开舒适区,是求学必需的智慧。在湖南一师时,毛泽东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力,主动去闹市区读书,任凭行人来往匆匆,车水马龙喧闹不休,他静静地翻着书,把内心的躁动不安一点点按捺成平静与释怀,从红尘纷扰中独立、超越出来。于是在求学之路上,渐呈平步青云之态。

我有两个同学,在大四的时候,按照成绩本可以保研,但他们毅然放弃。一个选择了考研,一个选择了支教。理由很直接,他们想冲刺一个更好的未来。所以当我们闲下来,纵享风花雪月的时候,他们一个“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个远去新疆,把一年的青春奉献在讲台上。最后,他们一个考上了顶尖学府,一个带着满肩的荣誉凯旋。康庄的大道铺到了他们的脚下,只等待着启程。

而我们仅能表达羡慕,如同小说里的配角一般,然后俯首,继续着平庸的生活。

生活便是这样,长期处于舒适区,很容易把意志软化,把潜力封存,让命运囿于狭小的地段,空余恨。只有经常拥抱、投奔冷风,“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才能竖起脊梁担事,为命运解锁,抵达未知区域之外无限的可能、更辽阔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