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大国崛起读后感(精选25篇),都是精品文章,请您欣赏。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1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古国,而这部记录片恰恰又说明了文明的重要性,正如英国首相丘吉尔的一句话:“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意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在思想的控制下,人民才能统一信仰,信仰决定了文明的统一。这样才能使国家通过输出自己的文明,从而决他奇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葡萄牙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的西南部,面积92391平方公里,2003年时人口约1010万。这个国家的面积和资源还不如中国的福建省、在世界地图上还不如一粒葡萄干大,15世纪时不到100万的人口,打破人类传统的亚欧非三块大陆的传统。当初仅仅是为了获取香料(即胡椒粒,用于保存食物),为了这个简单的愿望,葡糖牙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大航海时代,在恩里克王子的率领下开辟了南美洲,而恩里克王子这位伟大的航海家,却从没有一次远洋的经历。
德国在公元1805年在世界上第一个实行了义务教育,距今已有200年的历史。在这个教育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在国民素质整体提高,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国家,使得铁血宰相俾斯麦发动三次王朝战争,在攻陷法国首都巴黎后,德军总参谋长毛奇自豪的说道:“德国的胜利早已在小学生的讲台上决定了!”
苏联为了尽快成为世界强国,把重工业列为国家的首要发展目标,直到今天我们对俄罗斯的航母、潜艇、驱逐舰和先进的导弹都耳闻目染
无论是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通过海洋冒险成就的海洋霸权,抑或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的商业帝国,还是率先发起工业革命推动自由贸易成就的大不列颠“日不落”帝国,以及法德两国的随后兴起。这些欧洲强国都是通过制度和体制创新、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将商业和自由贸易作为大国崛起的基本要件。至于继承欧洲文化谱系的美国在另一块大陆的崛起,日本和俄罗斯的后发制人,除了自觉的赶超意识,也经历了制度转型的阵痛。当然,这9大强国的辉煌中也都沾染了穷兵黩武的战争残酷和侵略他国乃至灭绝异质文化的原罪。但不管如何,自1500年以来的500多年间,这些强国或有兴衰,但他们的一个或多个在21世纪依然占有全球主导地位。即,西方社会主导全球的大趋势并没有逆转。
对中国而言,读懂这9个大国的兴衰起伏,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9个大国在过去的150年间和中国都发生过直面接触,对中国而言更多是不堪回首的痛苦记忆。但沉浸在历史的伤痛和仇恨中是没有意义的,基于意识形态的偏见嘲弄和怒斥资本主义的罪恶更是无谓的。在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和大国崛起首当其冲地要融入这个世界。改革开放,制度创新,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理念等等,这些既是中国从既往强国的兴盛中总结的经验,也是从某些强国的灭亡中汲取的教训。
经过以上叙述应当说,21世纪中国将崛起于世界的东方,这已不再是空谈而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而以何种方式来完成这一进程,不仅为海外所瞩目,同样值得中国人深思。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2
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多样化的视野,描述了自15世纪开始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并日益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放眼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西南部的葡萄牙,这论面积还不如中国的一个省份,15世纪时还不到100万的人口的小国,当初仅仅是为了获取香料这个简单的愿望,却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大航海时代。他的成长,如同一艘小船经历了海上的大风大浪,日益看到耸立在海中央明亮的灯塔,到了16世纪出这个人口只有150万的国家,成为了第一代世界大国。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的昌盛并不是以人口、面积来衡量的,葡萄牙所展示的就是他磅礴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再观位于欧洲中部的德国,记得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曾说过:“正是由于穷困,所以要办教育。”在这个教育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难怪德军总参谋长毛奇早就自豪的说过:“德国的胜利早已在小学生的讲台上决定了!”所以,培育下一代的幼苗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人类不断延续,永不熄灭的香火,是世世代代国家的精神传递的骨干,德国正以这一点换来了最终的胜利。而我们中国的教育制度存在着不可否认的弊端,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但是社会现实告诉我们成效微弱。
在众多国家中,我们不得不承认东亚岛国日本,如今却以他强大的国力堂堂正正的屹立在我们的前头。他曾经和我们的大清帝国一样,资源外流,文化落后,同样惨痛的遭受着西方列强无止境的入侵。然而,面对同样的状况,他们看到中国“落后便要挨打”的局面,否定了顶礼膜拜所带来的暂时安稳,他们迅速图强振国,维新求变,以惊人的速度迅速成为亚洲第一个摆脱西方列强侵略并实现工业化的国家。这其中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始终都坚持团结,善于学习的民族创造了今日的辉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自强的精神,才有自立的可能,才能赢得其它国家人们的尊敬。
中华民族,在很多地方需要学习别国。德国在二战后勇于反思和敢于悔过的行为,最终才得到了全世界的原谅与支持,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集中营纪念地长跪忏悔,真实地展示了这样的精神,跪下去的是勃兰特,站起来的是德国!这样的总统,才能永垂史册,这样的国家,才能熠熠生辉。那么只有正视历史,直面失败,历史才不会重演,成功才会到来。在务实上,我们做的比起别国也差的很远,搞浮夸,搞假政绩,搞表面繁荣等等无用的行为,根本不能从本质上,从实际上提升我国的国力。所以我们始终只能从面积和人口上说是一个大国,而从实力业绩上、效率上讲却不能说是一个强国。因此,只有重视科学和教育,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善于借鉴学习但绝不简单模仿别国的经验,提高国民素质,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努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强国之梦。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3
《大国崛起》前言部分有这样的描述“15世纪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这九个先后崛起的国家,在历史兴衰和发展方面具有典型的意义。阐述其发展历史,探寻其发展轨迹,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今天的中国尤其大有裨益。”这就对本书的高度总结和概括。
《大国崛起》一书以“九大国”的兴衰为主线,剖析其兴盛的背景和原因,并通过大国崛起探究其对世界历史及整个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为讨论国家发展问题提供了可借鉴的历史资源和文明资源。全书展示了九国通过不同方式、在不同时期内完成的强国历程,既体现出各自鲜明的'不可重复的时代特征和民族个性,同时也探讨了某些相通的规律。在中国全力争取和平崛起,大国复兴的战略发展时期,此书具有非凡的感召力和时代性。激发了读者对中国崛起强盛的希望和激情,这也就是我喜欢这部作品的主要原因之一。
15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原先割裂的世界开始真正意义上地连成了一个整体,彼此隔膜的世界各国开始相互认识和了解,也展开了相互的竞争。在近现代以来的世界舞台上,九大国家应运时代的需要以不同的方式迅速崛起。通过本书不难发现,本来西方大国的定义并不是以国土和人口的大小或多少来衡量,他们之间都或多或少的有着一定的共同之处:第一,曾经有过(或正在经历)对外扩张的历史或以进行殖民统治的方式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第二,曾经经历推翻封建王权或殖民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第三,就是在工业、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和社会改革方面有过突出表现或对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曾经产生过重大影响。
总之,《大国崛起》一书带给人们的思考是多方面的。五百年来九个世界性大国的兴衰更替启迪人们:崛起,以前瞻性的眼光瞄准事物变化趋势,立足创造性地化解难题,促进生产力飞跃发展的过程。进入二十世纪后,寻求摆脱危机的良策,保持持续、良好的发展态势,则是崛起的必然要求。历史昭示我们,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重要历史时期,只有世界所有国家紧密团结起来,共同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才能为人类社会发展创造光明的未来,才能真正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4
读史使人明智,五百年来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
《大国崛起》前言部分有这样的描述“15世纪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这九个先后崛起的国家,在历史兴衰和发展方面具有典型的意义。阐述其发展历史,探寻其发展轨迹,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今天的中国尤其大有裨益。”这是对本书的高度总结和概括。
《大国崛起》一书以“九大国”的兴衰为主线,剖析其兴盛的背景和原因,并通过大国崛起探究其对世界历史及整个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为讨论国家发展问题提供了可借鉴的历史资源和文明资源。全书展示了九国通过不同方式、在不同时期内完成的强国历程,既体现出各自鲜明的不可重复的时代特征和民族个性,同时也探讨了某些相通的规律。在中国全力争取和平崛起,大国复兴的战略发展时期,此书具有非凡的感召力和时代性。激发了我们对中国崛起强盛的希望和激情。
15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原先割裂的世界开始真正意义上地连成了一个整体,彼此隔膜的世界各国开始相互认识和了解,也展开了相互的竞争。在近现代以来的世界舞台上,九大国家应运时代的需要以不同的方式迅速崛起。无论是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牙还是西班牙通过海洋冒险成为海洋霸主,或是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的商业帝国。这些欧洲强国都是通过制度和体制创新、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将商业和自由贸易作为大国崛起的'基本条件。通过本书不难发现,西方大国的定义并不是以国土和人口的大小或多少来衡量,他们之间都或多或少的有着一定的共同之处:第一,曾经有过对外扩张的历史或以进行殖民统治的方式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第二,曾经经历封建王权或殖民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第三,就是在工业、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和社会改革方面有过突出表现或对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曾经产生过重大影响。
《大国崛起》一书带给人们的思考是多方面的。五百年来九个世界性大国的兴衰更替启迪人们:崛起,是以前瞻性的眼光瞄准事物变化趋势,立足创造性地化解难题,促进生产力飞跃发展的过程。进入二十世纪后,寻求摆脱危机的良策,保持持续、良好的发展态势,则是崛起的必然要求。历史昭示我们,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重要历史时期,只有世界所有国家紧密团结起来,共同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才能为人类社会发展创造光明的未来,才能真正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先人早已告知我们,要学会从历史中去吸取教训,避免走错路、弯路。带着五千年积淀下来的智慧,经历了改革开放的中国人已经学会了突破各种困扰,只求发展之本身,抛弃了不必要的意识形态束缚,中国的大国之路必将稳步向前!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5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古国,而这部记录片恰恰又说明了文明的重要性,正如英国首相丘吉尔的一句话:“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意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在思想的控制下,人民才能统一信仰,信仰决定了文明的统一。这样才能使国家通过输出自己的文明,从而决他奇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葡萄牙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的西南部,面积92391平方公里,2003年时人口约1010万。这个国家的面积和资源还不如中国的福建省、在世界地图上还不如一粒葡萄干大,15世纪时不到100万的人口,打破人类传统的亚欧非三块大陆的传统。当初仅仅是为了获取香料(即胡椒粒,用于保存食物),为了这个简单的愿望,葡糖牙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大航海时代,在恩里克王子的率领下开辟了南美洲,而恩里克王子这位伟大的航海家,却从没有一次远洋的经历。
德国在公元1805年在世界上第一个实行了义务教育,距今已有200年的历史。在这个教育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在国民素质整体提高,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国家,使得铁血宰相俾斯麦发动三次王朝战争,在攻陷法国首都巴黎后,德军总参谋长毛奇自豪的说道:“德国的胜利早已在小学生的讲台上决定了!”
苏联为了尽快成为世界强国,把重工业列为国家的首要发展目标,直到今天我们对俄罗斯的航母、潜艇、驱逐舰和先进的导弹都耳闻目染。无论是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通过海洋冒险成就的海洋霸权,抑或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的商业帝国,还是率先发起工业革命推动自由贸易成就的大不列颠“日不落”帝国,以及法德两国的随后兴起。这些欧洲强国都是通过制度和体制创新、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将商业和自由贸易作为大国崛起的基本要件。至于继承欧洲文化谱系的美国在另一块大陆的崛起,日本和俄罗斯的后发制人,除了自觉的赶超意识,也经历了制度转型的阵痛。当然,这9大强国的辉煌中也都沾染了穷兵黩武的战争残酷和侵略他国乃至灭绝异质文化的原罪。但不管如何,自1500年以来的500多年间,这些强国或有兴衰,但他们的一个或多个在21世纪依然占有全球主导地位。即,西方社会主导全球的大趋势并没有逆转。
对中国而言,读懂这9个大国的兴衰起伏,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9个大国在过去的150年间和中国都发生过直面接触,对中国而言更多是不堪回首的痛苦记忆。但沉浸在历史的伤痛和仇恨中是没有意义的,基于意识形态的偏见嘲弄和怒斥资本主义的罪恶更是无谓的。在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和大国崛起首当其冲地要融入这个世界。改革开放,制度创新,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理念等等,这些既是中国从既往强国的兴盛中总结的经验,也是从某些强国的灭亡中汲取的教训。
经过以上叙述应当说,21世纪中国将崛起于世界的东方,这已不再是空谈而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而以何种方式来完成这一进程,不仅为海外所瞩目,同样值得中国人深思。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6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古国,而这部记录片恰恰又说明了文明的重要性,正如英国首相丘吉尔的一句话:“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意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在思想的控制下,人民才能统一信仰,信仰决定了文明的统一。这样才能使国家通过输出自己的文明,从而决他奇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葡萄牙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的西南部,面积92391平方公里,2003年时人口约1010万。这个国家的面积和资源还不如中国的福建省、在世界地图上还不如一粒葡萄干大,15世纪时不到100万的人口,打破人类传统的亚欧非三块大陆的传统。当初仅仅是为了获取香料(即胡椒粒,用于保存食物),为了这个简单的愿望,葡糖牙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大航海时代,在恩里克王子的率领下开辟了南美洲,而恩里克王子这位伟大的航海家,却从没有一次远洋的经历。
德国在公元1805年在世界上第一个实行了义务教育,距今已有200年的历史。在这个教育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在国民素质整体提高,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国家,使得铁血宰相俾斯麦发动三次王朝战争,在攻陷法国首都巴黎后,德军总参谋长毛奇自豪的说道:“德国的胜利早已在小学生的讲台上决定了!”
苏联为了尽快成为世界强国,把重工业列为国家的首要发展目标,直到今天我们对俄罗斯的航母、潜艇、驱逐舰和先进的导弹都耳闻目染
无论是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通过海洋冒险成就的海洋霸权,抑或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的商业帝国,还是率先发起工业革命推动自由贸易成就的.大不列颠“日不落”帝国,以及法德两国的随后兴起。这些欧洲强国都是通过制度和体制创新、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将商业和自由贸易作为大国崛起的基本要件。至于继承欧洲文化谱系的美国在另一块大陆的崛起,日本和俄罗斯的后发制人,除了自觉的赶超意识,也经历了制度转型的阵痛。当然,这9大强国的辉煌中也都沾染了穷兵黩武的战争残酷和侵略他国乃至灭绝异质文化的原罪。但不管如何,自1500年以来的500多年间,这些强国或有兴衰,但他们的一个或多个在21世纪依然占有全球主导地位。即,西方社会主导全球的大趋势并没有逆转。
对中国而言,读懂这9个大国的兴衰起伏,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9个大国在过去的150年间和中国都发生过直面接触,对中国而言更多是不堪回首的痛苦记忆。但沉浸在历史的伤痛和仇恨中是没有意义的,基于意识形态的偏见嘲弄和怒斥资本主义的罪恶更是无谓的。在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和大国崛起首当其冲地要融入这个世界。改革开放,制度创新,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理念等等,这些既是中国从既往强国的兴盛中总结的经验,也是从某些强国的灭亡中汲取的教训。
经过以上叙述应当说,21世纪中国将崛起于世界的东方,这已不再是空谈而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而以何种方式来完成这一进程,不仅为海外所瞩目,同样值得中国人深思。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7
《大国崛起》前言部分有这样的描述“15世纪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这九个先后崛起的国家,在历史兴衰和发展方面具有典型的意义。阐述其发展历史,探寻其发展轨迹,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今天的中国尤其大有裨益。”这就对本书的高度总结和概括。
《大国崛起》一书以“九大国”的兴衰为主线,剖析其兴盛的背景和原因,并通过大国崛起探究其对世界历史及整个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为讨论国家发展问题提供了可借鉴的历史资源和文明资源,全书展示了九国通过不同方式、在不同时期内完成的强国历程,既体现出各自鲜明的不可重复的时代特征和民族个性,同时也探讨了某些相通的规律。在中国全力争取和平崛起,大国复兴的战略发展时期,此书具有非凡的感召力和时代性。激发了读者对中国崛起强盛的希望和激情,这也就是我喜欢这部作品的主要原因之一。
15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原先割裂的世界开始真正意义上地连成了一个整体,彼此隔膜的世界各国开始相互认识和了解,也展开了相互的竞争。在近现代以来的世界舞台上,九大国家应运时代的需要以不同的方式迅速崛起。通过本书不难发现,本来西方大国的定义并不是以国土和人口的大小或多少来衡量,他们之间都或多或少的有着一定的共同之处:第一,曾经有过(或正在经历)对外扩张的历史或以进行殖民统治的方式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第二,曾经经历推翻封建王权或殖民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第三,就是在工业、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和社会改革方面有过突出表现或对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曾经产生过重大影响。
总之,《大国崛起》一书带给人们的思考是多方面的。五百年来九个世界性大国的兴衰更替启迪人们:崛起,以前瞻性的眼光瞄准事物变化趋势,立足创造性地化解难题,促进生产力飞跃发展的过程。进入二十世纪后,寻求摆脱危机的良策,保持持续、良好的发展态势,则是崛起的必然要求。历史昭示我们,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重要历史时期,只有世界所有国家紧密团结起来,共同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才能为人类社会发展创造光明的未来,才能真正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8
任何一个伟大的思想就像一个美丽的火焰,是否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还要看有没有所需要的干柴。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主要的“干柴”就是国民的素质和教育。依法国为例:
受文艺复兴影响的16世纪宗教改革产生的新教教派与旧教分庭抗礼,他们争夺儿童和群众的手段就是教育。通过这场争夺战,各方在教育方法上重视数学、地理、历史,注意采用实物教学和进行练习,着意发展学生的智力。这使得法国新一代的素质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创办于1684年的训练初等学校教师的讲习所是欧洲最早出现的师范教育设施,对确保教师的质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19世纪以前,法国高等教育享有桂冠的荣誉,其学术水平在西欧是很高的。
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著名思想家,他出生于瑞士日内瓦。10岁时,父亲因受人陷害逃离瑞士。卢梭13岁即开始自谋生计。他当过学徒、杂役,为人抄写过乐谱,做过家庭教师。寄人篱下所遭受的屈辱和冷遇,长期漂泊不定的贫困生活,培育了卢梭对于"残暴和不正义"的'反抗意识。1762年,卢梭的长篇教育哲理小说《爱弥儿》问世。卢梭在这部构思20年,撰写3年,精思熟虑的杰作中,对当时法国腐朽的政治、宗教特别是教育进行了猛烈抨击。他提出培养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新人的构想,描绘了一幅培养新人的蓝图。这部长篇檄文刚一发表,就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法国政府下令逮捕卢梭,焚毁《爱弥儿》。卢梭被迫逃到瑞士,翌年又出走英国。1767年,卢梭返回法国,避居于巴黎市郊。1772年完成了自我评传性的最后一部著作——《忏悔录》。1778年与世长辞。
卢梭的教育方法被他的同胞,瑞士人裴斯塔洛齐所继承。瑞士政府首先他的按年龄分组来发展儿童的不同能力的教育方法实行教育。后德、法、英、意、俄、美等国政府,也纷纷派遣专家和官员前来学习。裴斯塔洛齐所创建的伊佛东学校成了蜚声欧美的“国际学园”。有趣的是,瑞士政府首先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美国政府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卢梭、裴斯塔洛齐教育思想》的运动。前者成为今天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后者成为今天世界上的霸主之一。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9
回顾500年来各个世界大国发展的历程,讨论大国崛起的关键性因素。单一的因素一定是错误的,对于地处西北欧、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小国荷兰,是怎样成为17世纪的王者?
在海潮出没的湿地和湖泊上,以捕捞鲱鱼起家从事转口贸易,他们设计了造价更为低廉的船只,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商业信誉,逐渐从中间商变成远洋航行的斗士。日渐富有的荷兰市民从贵族手里买下了城市的自治权,并建立起一个充分保障商人权利的联省共和国。他们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联合股份公司——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当时全球贸易的一半;他们率先创办现代银行,发明了沿用至今的信用体系。由于国土面积等天然因素,虽然17世纪末,荷兰逐渐失去左右世界的霸权。但直到今天,荷兰人的生活依然富足,荷兰人开创的商业规则依然在影响世界。
“闭关锁国”不可能是条正确的道路。我们不知道21世纪的变化将把大国带向何方,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将是人类共同努力的方向。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10
一个伟大的民族一定拥有伟大的思想,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必然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
——引自《大国崛起》
了解中国历史的人一定了解中国经历过无数个动乱时期,又从动乱不断走向和平,如果出一个选择题的话,你选择和平还是动乱?我想作为普通的百姓的我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和平。但是,这样的选择就真地对了吗?
老百姓闲下来的时候,总会觉得活的不那么壮烈,于是关于英雄的故事就会成为一种调剂生活的话题,大家都知道英雄更多地出现于乱世,乱世中的平民有更多的机会成为英雄,这时乱世的苦难已经淡漠了他的色彩,留下的只是关于英雄的梦想和传说。而我想说的是不关英雄的事情,是一个比英雄更为重要的关于乱世的话题,那就是伟大的思想。
伟大的思想和乱世有关系吗?有,当然有。且看我的理由:
中国历史上有三个思想高峰时期,那就是春秋战国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有就是离我们很近的五四时期,试问这三个时期难道不同时又是中国历史上最动乱的时期吗?这是一种巧合呢?还是有着必然的联系?
我之所以立论动乱时代与伟大思想的产生存在必然联系的依据有四个:
一是任何伟大思想的产生必须经历来自多方的强烈的思想碰撞,这种思想的碰撞要求各方必须势均力敌,而后才能产生剧烈火花,从而引导出的思想光芒。多重的势均力敌的思想只有在动乱时代才有可能发生,尤其是中国。大家知道在大一统的和平年代,作为强大的中央政权必然谋求思想统一,古往今来,莫不如此,动乱时代这样的禁制才会放松。
二是作为知识分子的'思想家们都要在能够保住性命的前提下有所作为,合着留,不合则去,此处不养爷,自有养爷处。所以动乱时代的知识分子反而能够畅所欲言,并无顾忌。这里不让说,就到别处说。如果在和平年代,一个公然和强大政府倡导的主流思想唱反调的人是不可想象的,哪个地方你都呆不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动乱时代,那就很自然了。
三是动乱时代,强势者都要延揽人才,要谋求统一之策,统一国家只靠武力是不行的,还必须要有哲学思想做为行为依据,思想家这时就成了奇缺之物,各种强势力量必然会孵化各种不同的思想为其服务。
四是知识分子的天然秉性是要不断的追求,通过超越前人而显示自己的价值,在和平年代,知识分子本身受到的具有主宰地位的主流思想的压抑,人格中叛逆因素会在动乱时代肆意宣泄。
在为了能印证我的说法,就拿刚才讲到的三个思想高峰来说事:
先从第一个高峰说起吧,那个时代离我们太久远了,但那个时代的思想巨人们的伟大思想成为一个横亘在中国历史上至今也无法超越的高度,那些巨人的名字:老子、庄子、孔子、孟子、韩非子、墨子、孙武子……使后来几千年的中国思想家无人敢称大师。中国现代却到处都有大师,真的、假的且不论,却没有一个人妄称自己是思想大师,即便狂傲有如李敖者,也望之却步,不过这话还不能让李敖知道,否则他非要称自己是思想大师,还真没有几个人能够劝得了的。
遥想那个久远的春秋战国年代,王权衰落,社会结构急遽变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好多国家一夜之间冒了出来,兼并战争接连不断,诸侯为求争霸,延揽人才,老子、庄子、孔子、孟子、韩非子、墨子、孙武子们,纷纷开山凿河,各成一派。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个人利害与国家之间的利害等,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和思想。各种思想相互影响,相互争论。当时各国诸侯大都知道要尊重人才,尊重思想,所以,对持不同思想的各派的学者兼容并包,都受礼遇,允许其“合着留不合则去”。学者们可以自由讲学、著书立说和随意议论政事。刘向《别录》记载说;“齐有稷门,城门也。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也。”说的就是当时各派学者的定期聚会,各学派代表人物在此阐发学术观点和政治主张·批驳与他们观点不一致的学派。他们争论既要对不同观点进行洁难,还要张扬自己的主张内容从自然开始,涉及人生、社会、道德、王霸乃至整个宇宙。还有吕不韦以三千门客编撰《吕氏春秋》时,思想氛围也是宽容的,允许充分的争论,再如吴起一生中曾在鲁、魏、楚等国为官,每当遭到诬陷,便另投明主。如此等等类似的例子还很多,可以说正是因为频繁的兼并战争使各国统治者尊重思想文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思想的自由碰撞才催生出这个时期的伟大思想,并一举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对中国社会的以后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第二个高峰是汉亡之后魏晋南北朝时期。说起魏晋南北朝的思想还必须从汉朝谈起,汉朝曾经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统一的国家要求统一的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和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为了维护统治,元光元年(前134年)汉武帝召集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现在师异道,人异论,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统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地”。董仲舒指出的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使儒学在其后两千年中的绝大多数时间里被视作正统官学。两汉四百多年的历史所形成的儒学思想重压成为动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思想叛逆的最重要的精神根源。魏晋时期形成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的理论形态就是魏晋玄学。从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是中国思想史的重大转折。
我们知道魏晋时期的文人讲究名士风度,喜欢谈玄,按张英基先生的说法:“魏晋时代,是一个充满着战争和饥馑、阴谋和残忍、悲歌慷慨和背信弃义、寻欢作乐和潇洒风流的时代。由于社会的动乱,礼教的虚伪,不少士人为了逃避现实而信奉老、庄,寄情于山水。他们蔑视礼法,追求虚静超然的精神境界,于是玄学清谈之风兴起”。譬如那时候的名士都喜欢奇装异服,还有的就干脆少穿衣服或不穿衣服,有人当街抓虱子并吃掉它,而旁若无人,有人惯用“青白眼”看人,有些人以豪饮为荣,像刘伶、阮籍那都是能喝酒的好汉,中国文人的好酒之风就是从他们开始的,喝醉了什么都可以轻狂,哪有什么礼法在眼里。而且魏晋名士恐怕是世界上最早吸毒的人,他们喜欢吃一种叫“五石散”的东西,吃完之后,浑身燥热,满街狂奔,令人羡煞。种种怪异行为的背后,是魏晋名士对传统的儒学思想和道德观念的强烈叛逆,在这样的冲击下传统的礼教束缚逐渐转向松弛,先前那种思想独尊的局面被打破了,各种思想活跃了起来。玄学是在儒学高压下的一种思想解放,是向老庄思想的一种回归,是在人性上追求自由的一种表现,东晋以后,玄学又吸取了佛学的成分,并改造了佛学,造就了一个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流派——禅宗。为中国形成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打下了思想基础。可以说正是一个强大王朝的瓦解后的动乱时代为这种思想叛逆提供了历史机遇。
第三个高峰就是五四时代了。我们都不会忘记中国在近代的衰落,到了二十世纪初,中国甚至走到了亡国的边缘,中国本土文化孕育出的思想已经不能给中国找到出路了,中国向何处去第一次成为一个最严重的问题摆在了国人面前,好在封建王朝已经解体了,又开始了一个动乱时期,在这个时期有一场我们谁都不会忘记的、著名的文化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高扬民主和科学两面这旗帜,猛烈抨击几千年的封建思想,使中国思想传统在那时发生了断裂,而这种代价为中国换来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新文化运动是各种流派兼容并包、自由辩论的思想文化运动,这是几千年来中国接受外来文化思想最深刻的年代,也是中国人思想解放最彻底的一个时代,尤其是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彻底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以上说的三个思想高峰都形成于动乱时期,我们需要伟大的思想做我们民族的灵魂,这种思想能够引导我们不断前行,去创造一个美好的社会,那应该是一个和平、和谐的社会。动乱时期产生的思想必须根植于和平的土壤才能开花结果,我们珍视和平,我们也要珍视能够创造和平的、产生于动乱时代的伟大思想。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11
从这十二个大国的经历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到一个重要的道理,这个道理在这些大国的经历中一次又一次地出现,警示之后梦想崛起的国家。
这个道理在大多数国家的历史中都曾出现过,而最终的结果却大都不尽人意。比如最常见的一个例子:德国的希特勒带领德国人妄图通过法西斯主义进行侵略他国称霸全球的美梦,但最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作为战败国,又一次成为了一个分裂的国家和民族。再比如,日本也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如果日本将明治维新继续下去,那么国力肯定会继续强盛,但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日本的经济倒退十分显著,自身还被原子弹轰炸,最终在战争结束后还发生了饥荒,经过了多年的回复才重新在国际舞台上有了一定的地位。
法国更是如此,在法国大革命之中,由于法国人后期的暴力的革命方式,法国大革命受到了整个欧洲的打压。在重新选出拿破仑带领国家之后,整个法国都处在一种疯狂的状态。通过对整个欧洲实行的侵略战争,拿破仑曾一度顺风顺水的带领着法国人占领了大半个欧洲,法国的综合国力和地位都达到了当时近乎最高的水平。但是,在这样的接连到来的辉煌的胜利下,危机正在来临着,在滑铁卢一战中,拿破仑和他率领的'法国军队遇到了困难,并最终遭到兵败,直接导致了法国这一阶段的强国尝试失败,这也是说明通过发动战争来实现国力增强的这一途径是不可能实现的。
这一切无不说明着通过过侵略其他国家而实现国家强盛的道路是走不通的。这一道理,在之后的所有国家尝试崛起时都应该铭记。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12
“中国是个大国”。欧洲这样说,美国这样说,我们自己也这样说。“中国已经崛起了”。欧洲这样说,美国这么说,我们自己也这么说。怎么说呢?总而言之,在神秘的东方,一颗曾经坠落但敢于拼搏的明珠正在升起,那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古老的中国又重新焕发了活力。我们这些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裂开嘴笑了。如果中国的崛起是以中国人的命换来的……如果中国的崛起是以不惜牺牲一切为代价的……如果中国的崛起是以不求质量只求速度发展起来的……如果中国的崛起是以泪水和苦恨交织而成的……如果、如果,那么多的如果,如果是这样,我们裂开的嘴是该笑还是该哭呢?赵启正说:中国是有几件华丽的外衣,但如果看看里面的衬衣,可能是旧的,甚至已经需要更换了。吕凤鼎说:当人们将中国捧到“异乎寻常的高度”时,我们自己应该一则以喜,一则以忧,要看清自己的位置。孙振宇说: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我们要防止被捧杀。
这么多的良言,中国,你听到了吗?作为中国人,我的中国,我的家兴旺发达,我的家繁荣昌盛,我当然自豪,我当然骄傲。但当中国的崛起充斥着谩骂,当中国的崛起被一些激愤所遮掩,我怎么还能忍得住?我爱中国,可我的爱并不无知,我想要的中国,我心目中美好夺目的中国,永远都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时代的更迭、世事的乱象、人心的浮躁、道德的下滑、自然的灾害。我的中国,我是多么不想让你经历这一切!我无能为力,可当这些东西侵袭了你,我的.中国,我是多么希望你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啊!我的中国,你曾经信仰的“人命关天”终究还是抵不住时光的碾转吗?凌厉的时光终究还是将理想与现实分割两岸吗?“人命关天”还是最终变成中国回忆里永久的图腾了么?站在崎岖不平的地平线上,我的中国,我我最终还是忍不住哭了。遥望彼岸,我的中国。"人命关天“的时代还是湮没在回忆中了吗?“大国崛起”,“人命关天”,一念之间!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13
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多样化的视野,描述了自15世纪开始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并日益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放眼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西南部的葡萄牙,这论面积还不如中国的一个省份,15世纪时还不到100万的人口的小国,当初仅仅是为了获取香料这个简单的愿望,却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大航海时代。他的成长,如同一艘小船经历了海上的大风大浪,日益看到耸立在海中央明亮的灯塔,到了16世纪出这个人口只有150万的国家,成为了第一代世界大国。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的昌盛并不是以人口、面积来衡量的,葡萄牙所展示的就是他磅礴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再观位于欧洲中部的德国,记得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曾说过:“正是由于穷困,所以要办教育。”在这个教育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难怪德军总参谋长毛奇早就自豪的说过:“德国的胜利早已在小学生的讲台上决定了!”所以,培育下一代的幼苗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人类不断延续,永不熄灭的香火,是世世代代国家的精神传递的骨干,德国正以这一点换来了最终的胜利。而我们中国的教育制度存在着不可否认的弊端,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但是社会现实告诉我们成效微弱。
在众多国家中,我们不得不承认东亚岛国日本,如今却以他强大的国力堂堂正正的屹立在我们的前头。他曾经和我们的大清帝国一样,资源外流,文化落后,同样惨痛的遭受着西方列强无止境的入侵。然而,面对同样的状况,他们看到中国“落后便要挨打”的局面,否定了顶礼膜拜所带来的暂时安稳,他们迅速图强振国,维新求变,以惊人的速度迅速成为亚洲第一个摆脱西方列强侵略并实现工业化的国家。这其中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始终都坚持团结,善于学习的民族创造了今日的辉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自强的精神,才有自立的`可能,才能赢得其它国家人们的尊敬。
中华民族,在很多地方需要学习别国。德国在二战后勇于反思和敢于悔过的行为,最终才得到了全世界的原谅与支持,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集中营纪念地长跪忏悔,真实地展示了这样的精神,跪下去的是勃兰特,站起来的是德国!这样的总统,才能永垂史册,这样的国家,才能熠熠生辉。那么只有正视历史,直面失败,历史才不会重演,成功才会到来。在务实上,我们做的比起别国也差的很远,搞浮夸,搞假政绩,搞表面繁荣等等无用的行为,根本不能从本质上,从实际上提升我国的国力。所以我们始终只能从面积和人口上说是一个大国,而从实力业绩上、效率上讲却不能说是一个强国。因此,只有重视科学和教育,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善于借鉴学习但绝不简单模仿别国的经验,提高国民素质,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努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强国之梦。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14
一个伟大的民族一定拥有伟大的思想,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必然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
——引自《大国崛起》
了解中国历史的人一定了解中国经历过无数个动乱时期,又从动乱不断走向和平,如果出一个选择题的话,你选择和平还是动乱?我想作为普通的百姓的我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和平。但是,这样的选择就真地对了吗?
老百姓闲下来的时候,总会觉得活的不那么壮烈,于是关于英雄的故事就会成为一种调剂生活的话题,大家都知道英雄更多地出现于乱世,乱世中的平民有更多的机会成为英雄,这时乱世的苦难已经淡漠了他的色彩,留下的只是关于英雄的梦想和传说。而我想说的是不关英雄的事情,是一个比英雄更为重要的关于乱世的话题,那就是伟大的思想。
伟大的思想和乱世有关系吗?有,当然有。且看我的理由:
中国历史上有三个思想高峰时期,那就是春秋战国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有就是离我们很近的五四时期,试问这三个时期难道不同时又是中国历史上最动乱的时期吗?这是一种巧合呢?还是有着必然的联系?
我之所以立论动乱时代与伟大思想的产生存在必然联系的依据有四个:
一是任何伟大思想的产生必须经历来自多方的强烈的思想碰撞,这种思想的碰撞要求各方必须势均力敌,而后才能产生剧烈火花,从而引导出的思想光芒。多重的势均力敌的思想只有在动乱时代才有可能发生,尤其是中国。大家知道在大一统的和平年代,作为强大的中央政权必然谋求思想统一,古往今来,莫不如此,动乱时代这样的禁制才会放松。
二是作为知识分子的思想家们都要在能够保住性命的前提下有所作为,合着留,不合则去,此处不养爷,自有养爷处。所以动乱时代的知识分子反而能够畅所欲言,并无顾忌。这里不让说,就到别处说。如果在和平年代,一个公然和强大政府倡导的主流思想唱反调的人是不可想象的,哪个地方你都呆不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动乱时代,那就很自然了。
三是动乱时代,强势者都要延揽人才,要谋求统一之策,统一国家只靠武力是不行的,还必须要有哲学思想做为行为依据,思想家这时就成了奇缺之物,各种强势力量必然会孵化各种不同的思想为其服务。
四是知识分子的天然秉性是要不断的追求,通过超越前人而显示自己的价值,在和平年代,知识分子本身受到的具有主宰地位的主流思想的压抑,人格中叛逆因素会在动乱时代肆意宣泄。
在为了能印证我的说法,就拿刚才讲到的三个思想高峰来说事:
先从第一个高峰说起吧,那个时代离我们太久远了,但那个时代的思想巨人们的伟大思想成为一个横亘在中国历史上至今也无法超越的高度,那些巨人的名字:老子、庄子、孔子、孟子、韩非子、墨子、孙武子……使后来几千年的中国思想家无人敢称大师。中国现代却到处都有大师,真的、假的且不论,却没有一个人妄称自己是思想大师,即便狂傲有如李敖者,也望之却步,不过这话还不能让李敖知道,否则他非要称自己是思想大师,还真没有几个人能够劝得了的。
遥想那个久远的春秋战国年代,王权衰落,社会结构急遽变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好多国家一夜之间冒了出来,兼并战争接连不断,诸侯为求争霸,延揽人才,老子、庄子、孔子、孟子、韩非子、墨子、孙武子们,纷纷开山凿河,各成一派。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个人利害与国家之间的利害等,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和思想。各种思想相互影响,相互争论。当时各国诸侯大都知道要尊重人才,尊重思想,所以,对持不同思想的各派的学者兼容并包,都受礼遇,允许其“合着留不合则去”。学者们可以自由讲学、著书立说和随意议论政事。刘向《别录》记载说;“齐有稷门,城门也。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也。”说的就是当时各派学者的定期聚会,各学派代表人物在此阐发学术观点和政治主张·批驳与他们观点不一致的学派。他们争论既要对不同观点进行洁难,还要张扬自己的主张内容从自然开始,涉及人生、社会、道德、王霸乃至整个宇宙。还有吕不韦以三千门客编撰《吕氏春秋》时,思想氛围也是宽容的,允许充分的争论,再如吴起一生中曾在鲁、魏、楚等国为官,每当遭到诬陷,便另投明主。如此等等类似的例子还很多,可以说正是因为频繁的'兼并战争使各国统治者尊重思想文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思想的自由碰撞才催生出这个时期的伟大思想,并一举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对中国社会的以后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第二个高峰是汉亡之后魏晋南北朝时期。说起魏晋南北朝的思想还必须从汉朝谈起,汉朝曾经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统一的国家要求统一的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和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为了维护统治,元光元年(前134年)汉武帝召集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现在师异道,人异论,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统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地”。董仲舒指出的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使儒学在其后两千年中的绝大多数时间里被视作正统官学。两汉四百多年的历史所形成的儒学思想重压成为动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思想叛逆的最重要的精神根源。魏晋时期形成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的理论形态就是魏晋玄学。从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是中国思想史的重大转折。
我们知道魏晋时期的文人讲究名士风度,喜欢谈玄,按张英基先生的说法:“魏晋时代,是一个充满着战争和饥馑、阴谋和残忍、悲歌慷慨和背信弃义、寻欢作乐和潇洒风流的时代。由于社会的动乱,礼教的虚伪,不少士人为了逃避现实而信奉老、庄,寄情于山水。他们蔑视礼法,追求虚静超然的精神境界,于是玄学清谈之风兴起”。譬如那时候的名士都喜欢奇装异服,还有的就干脆少穿衣服或不穿衣服,有人当街抓虱子并吃掉它,而旁若无人,有人惯用“青白眼”看人,有些人以豪饮为荣,像刘伶、阮籍那都是能喝酒的好汉,中国文人的好酒之风就是从他们开始的,喝醉了什么都可以轻狂,哪有什么礼法在眼里。而且魏晋名士恐怕是世界上最早吸毒的人,他们喜欢吃一种叫“五石散”的东西,吃完之后,浑身燥热,满街狂奔,令人羡煞。种种怪异行为的背后,是魏晋名士对传统的儒学思想和道德观念的强烈叛逆,在这样的冲击下传统的礼教束缚逐渐转向松弛,先前那种思想独尊的局面被打破了,各种思想活跃了起来。玄学是在儒学高压下的一种思想解放,是向老庄思想的一种回归,是在人性上追求自由的一种表现,东晋以后,玄学又吸取了佛学的成分,并改造了佛学,造就了一个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流派——禅宗。为中国形成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打下了思想基础。可以说正是一个强大王朝的瓦解后的动乱时代为这种思想叛逆提供了历史机遇。
第三个高峰就是五四时代了。我们都不会忘记中国在近代的衰落,到了二十世纪初,中国甚至走到了亡国的边缘,中国本土文化孕育出的思想已经不能给中国找到出路了,中国向何处去第一次成为一个最严重的问题摆在了国人面前,好在封建王朝已经解体了,又开始了一个动乱时期,在这个时期有一场我们谁都不会忘记的、著名的文化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高扬民主和科学两面这旗帜,猛烈抨击几千年的封建思想,使中国思想传统在那时发生了断裂,而这种代价为中国换来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新文化运动是各种流派兼容并包、自由辩论的思想文化运动,这是几千年来中国接受外来文化思想最深刻的年代,也是中国人思想解放最彻底的一个时代,尤其是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彻底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以上说的三个思想高峰都形成于动乱时期,我们需要伟大的思想做我们民族的灵魂,这种思想能够引导我们不断前行,去创造一个美好的社会,那应该是一个和平、和谐的社会。动乱时期产生的思想必须根植于和平的土壤才能开花结果,我们珍视和平,我们也要珍视能够创造和平的、产生于动乱时代的伟大思想。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15
不知道大家看了中央2套最近播出的《大国崛起》这部记录片(或书籍)没有,这部记录片根据历史事实描述了自15世纪开始,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是一部真正的强国文明的进步史。作为一个中国人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强国梦,为国人树立怎样的思想,不得不向强国学习,而是学习世界列强,不是向阶级弟兄学习。
看了这部纪录片,让我想起了中国近代可悲的闭关锁国政策,正是中国传统的自闭,导致了中国从此落在了强国的后面,而且是一溃千里。不由得让人想起汉武帝出兵讨伐匈奴,唐太宗兴兵击退突厥。在局限性和平的谎言下,国人的强国梦又被蒙蔽了。但这不电影是唤醒国人的一个起点。传统的居家过日子思想已经过时,势力的扩张才能换来强盛,这部呼唤扩张与竞争的影片,第一次给了帝国主义列强一个公正的定位。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古国,而这部记录片恰恰又说明了文明的重要性,正如英国首相丘吉尔的一句话:“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意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在思想的控制下,人民才能
统一信仰,信仰决定了文明的统一。这样才能使国家通过输出自己的文明,从而决他奇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葡萄牙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的西南部,面积92391平方公里,20xx年时人口约1010万。这个国家的面积和资源还不如中国的福建省、在世界地图上还不如一粒葡萄干大,15世纪时不到100万的人口,打破人类传统的亚欧非三块大陆的传统。当初仅仅是为了获取香料(即胡椒粒,用于保存食物),为了这个简单的愿望,葡糖牙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大航海时代,在恩里克王子的率领下开辟了南美洲,而恩里克王子这位伟大的航海家,却从没有一次远洋的经历。
德国在公元1805年在世界上第一个实行了义务教育,距今已有200年的历史。在这个教育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在国民素质整体提高,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国家,使得铁血宰相俾斯麦发动三次王朝战争,在攻陷法国首都巴黎后,德军总参谋长毛奇自豪的说道:“德国的胜利早已在小学生的讲台上决定了!”
苏联为了尽快成为世界强国,把重工业列为国家的首要发展目标,直到今天我们对俄罗斯的航母、潜艇、驱逐舰和先进的导弹都耳闻目染,但是在这个重工业发达的背后,充分暴露了轻工业的薄弱,使得现今的苏联加盟国都普遍缺乏生活日用品。这几天网上又盛传俄
罗斯人口快速下降,20xx年可能跌破1亿的消息。并非空穴来风,我一个东北的朋友对我说过,俄罗斯并不是养人的地方,由于极度寒冷,北亚地带普遍生育率地下。另一个侧面因素,俄罗斯男人酗酒成性,使得很多俄罗斯妇女更喜欢嫁到中国。
上面三国家的进步是给我留下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个强国要崛起必须先唤醒整体国民的整体愿望。总而言之,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崛起不仅仅是休生养息,更学要高层决策者的思想一定不能落后。片子里这样强调过,二战前的强国,不论胜败,无论输赢,无论受到怎样的重创,战后依旧是这些战胜国与战败国的世界。德国与日本虽然是战败国,也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但是他们早已有了先进的社会体制,所以在战后几十年又可以迅速恢复,依旧是世界强国。
中国一贯自称是不结盟国家,而这部记录片第一次首肯了结盟是强国之路必须走过的历程。阿盟、欧盟、非盟、东盟等一些联盟的建立,本来是视作小国联合对大国的惧怕,但实际上区域的一体化的形成,已经证明了结盟对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因素发展的巨大优势。令人兴奋的是中国已经看到这一点,虽然不能说有绝对的同盟,但局域上的联合已经体现出富国强兵的好处,上海合作组织也许就是战略结盟的开始。也许结盟战略是将来中国发展的更大优势,我们期待中国真正盟友得出现。
中国人迫切渴望能恢复的汉唐王朝时期的那种荣耀,前几年还只能是抱怨下岗,就业再就业问题,如今看了中央2套《大国崛起》这部片子,使我对现今中国的发展思路有了新的认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九个国家的强大无一例外都是依靠对外扩张而实现,而现今把这九个列强的发展告诉我们国人,便是要把中国从一个闷头固守的国家,变为一个扩张性的强国。增强国民意识,扩张国家实力的新强国思维已经在沉睡多年的中国诞生。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16
回顾500年来各个世界大国发展的历程,讨论大国崛起的关键性因素。单一的因素一定是错误的,但有一些共同的因素却值得关注:要形成一个统一的力量、重视思想文化的繁荣、重视科学和教育、善于学习但绝不简单模仿别国的道路等。
对于地处西北欧、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小国荷兰,是怎样成为17世纪的王者?
在海潮出没的湿地和湖泊上,以捕捞鲱鱼起家从事转口贸易,他们设计了造价更为低廉的船只,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商业信誉,逐渐从中间商变成远洋航行的斗士。日渐富有的荷兰市民从贵族手里买下了城市的自治权,并建立起一个充分保障商人权利的联省共和国。他们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联合股份公司——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当时全球贸易的一半;他们建起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资本市场就此诞生;他们率先创办现代银行,发明了沿用至今的信用体系。由于国土面积等天然因素,虽然17世纪末,荷兰逐渐失去左右世界的霸权。但直到今天,荷兰人的生活依然富足,荷兰人开创的商业规则依然在影响世界。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17
作者:高铁见闻本书详细记录中国高铁崛起故事细节:全景展示中国高铁崛起之路;深度内容独家披露;以故事记录历史,从细节探究真相。全书内容详实,纪录了中国高铁从无到有,再到自主创新、高速发展,最后成为高铁强国的全过程。《大国速度:中国高铁崛起之路》读后感
前段时间去看了《厉害了,我的国》,看到对中国高铁的介绍,当时就想着要找个机会好好的了解一下中国的高铁,因此找了《大国速度》来看。
《大国速度》作者自称高铁见闻君,通过此书讲述了中国高铁从无到有、从有到新的创新发展之路。结合自己的专业有几点感受:
1、对产业有了新的看法:一个优质的产业足以带动一个民族的崛起
近期在进行产业小镇的研究,发现在国外很多产业小镇都是由一个企业带动起来的,比如说德国沃尔夫斯堡由大众汽车而闻名于世,美国的好时小镇因好时巧克力而广为人知,法国的依云小镇因依云水而声名远扬。一个优秀的企业足以带动一个区域的发展,同样一个优质的产业足以带动一个民族的崛起。
高铁作为一个产品,它的形成从产业链上来说,既需要铁轨建设,又需要车辆研发、生产,还需要大量的周边零配件支持;从产业使用上来说,对物流、服务业从很大的带动;从带动效应上来看,降低了区域间的时间成本,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从产业销售来看,对外输出,创造了更大的价值。
所以,作为产业规划从业人员,我一直认为,产业规划是一个非常重要且非常慎重的事情,一个好的.产业规划,会改变一个区域的发展。
2、对事情有了新的看法:不要着眼于眼前利益,看事情要长远
看这本书,其实就是在看中国高铁的发展史,而这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在创造历史。在高铁发展阶段,有众多知名学者参与,并因为观念不同,支持的高铁产品不同,产生过很多分歧,因各种原因也让中国高铁走了不少弯路。但事实证明事情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如果自己不能成为推动历史车轮前前进的支持者,那最起码不要成为阻碍者。
同时,任何时候也不要小看自己的作用,因为有可能你正在创造历史。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18
由国内数位知名教授共同撰写的《大国崛起》图书,全书共40多万字,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以历史故事的形式,描述了自15世纪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九个国家竞相登上世界舞台中心的历程。站在整个世界文明的高度,以全球的视野和历史的眼光,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全方位深入分析了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浓缩了世界大国崛起道路历史经验教训,着力寻找中国和平发展的未来战略,对今天正在飞速发展的中国有着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面积和人口看来是小国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通过航海探险殖民掠夺成为第一代世界大国;最先建立资本市场和信用体系的荷兰,以发达的商业贸易创造了富甲全球的历史;法国以其独特思想文化影响力和对理想主义的追求独领风骚,始终跻身于强国行列;英国以温和渐进的方式实现社会变革,通过科技创新的力量率先走上现代工业化道路,称雄世界达两个世纪之久;德国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实现国家统一,短时期内跃升为实力雄厚的强国;曾闭关锁国的日本重视学习西方先进制度和技术,一跃成为当时东方唯一世界性大国;俄罗斯改革图强,特别是前苏联以全新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开辟人类历史新纪元,国力达到顶峰;美国地理位置优越,通过迅速吸收欧洲科技文化成果,凭借一套较完备成熟的'民主法制体系和深入人心的创新精神,在短短两百年间成为超级大国。
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讲述,意味深长的大国兴衰历程回望,理性和激情相互激荡,历史和现实两相比照,回顾与前瞻交相映衬,九个大国不同时期的独特发展轨迹跃然纸上,对大国崛起历程进行了深刻辨析,独辟蹊径而令人耳目一新。
通过本书学习,我更加全面的了解了世界强国的发展历程,感悟到大国兴亡盛衰相通的规律性趋势。中国有着五千年深厚历史和包容其他文化的深厚根底,要实现民族复兴和大国崛起,首先要融入整个世界,强国之路,必须保持软硬的综合平衡,哪一个要素都不能偏废,对中国而言,国家兴盛指日可待。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19
《大国崛起》描述了自15世纪开始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并日益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这些不同篇章的文字和片段留给我的是深深的震撼……放眼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西南部的葡萄牙,这论面积还不如中国的一个省份, 15世纪时还不到100万的人口的小国,当初仅仅是为了获取香料这个简单的愿望,却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大航海时代。
他的成长,如同一艘小船经历了海上的大风大浪,日益看到耸立在海中央明亮的灯塔,最终成为了第一代世界大国。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的昌盛并不是以人口、面积来衡量的,葡萄牙所展示的就是他磅礴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他用他磅礴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向全世界证明着他们的力量不可小觑。 再观位于欧洲中部的德国,记得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曾说过:“正是由于穷困,所以要办教育。”在这个教育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难怪德军总参谋长毛奇早就自豪的说过:“德国的胜利早已在小学生的讲台上决定了!”我们从中可知,国家总在不断的发展,而人类短暂的生命永远也无法比拟一个国家漫长的历史,人类渺小的功绩永远也无法比拟一个国家的莫大的荣耀。所以,培育下一代的幼苗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人类不断延续,永不熄灭的香火,是世世代代国家的精神传递的骨干,德国正以这一点换来了最终的胜利……在众多国家中,东亚岛国日本尤让我折服,我们暂且撇开他们对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暂且收起我们对他们敌意的眼光。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我们中国人口中的“小日本”如今却以他强大的国力堂堂正正的屹立在我们的前头。他曾经和我们的大清帝国一样,资源外流,文化落后,同样惨痛的遭受着西方列强无止境的入侵。然而,面对同样的状况,他们看到中国“落后便要挨打”的局面,否定了顶礼膜拜所带来的暂时安稳,他们迅速图强振国,维新求变,以惊人的速度迅速成为亚洲第一个摆脱西方列强侵略并实现工业化的国家。这其中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始终都坚持团结,善于学习的民族创造了今日的辉煌。看了这部纪录片,我不禁想到了自己,中国近代闭关锁国的政策让我觉得可悲,中国官员“天朝上国”的迷梦让我觉得可笑,中国腐败无能,欺软怕硬的清政府让我觉得可恨,我终于理解鲁迅心中对落后中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痛感情。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定就注定了中国封建王朝千百年的命运。总观12个强国的历史,我不懂当拿破仑为凯旋门垫下第一块基石时是怎样的喜悦,我不懂当年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在男尊女卑的环境下昂首挺胸所拥有的勇气,我不懂那时的总统罗斯福带领整个美国走过血肉模糊,充满硝烟的世界大战所付出的艰辛,可我知道,一个国家要崛起必须先唤醒国民的思想意识。德国的教育,日本的虚心,法国的自立,对比中国的闭关锁国、保守落后,显然中国从一开始就注定自己胜败存亡的理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些在我们看似再熟悉不过的语句,经历了漫漫胜衰成败的岁月却始终被尊颂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然而,透过表面华美的现象,我们试者问自己的心灵,这些被世人推崇的精神又究竟实实在在的实施了多少?最终又真真切切的见效了多少?在我们的国度里,这些都不过是一些形式,一些装饰品罢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自强的精神,才有自立的可能,才能赢得其它国家人们的尊敬。中华民族,在很多地方需要学习别国。我们有韧劲,却缺乏思考、也缺乏自省;我们有力量,却缺乏动力,也缺乏勇气。恰似德国在二战后勇于反思和敢于悔过的行为,最终才得到了全世界的原谅与支持,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集中营纪念地长跪忏悔,真实地展示了这样的精神,记录片的解说词相当好:跪下去的是勃兰特,站起来的是德国! 这样的总统,才能永垂史册,这样的国家,才能熠熠生辉。
那么只有正视历史,直面失败,历史才不会重演,成功才会到来。在务实上,我们做的比起别国也差的很远,搞浮夸,搞假政绩,搞表面繁荣等等无用的行为,根本不能从本质上,从实际上提升我国的国力。所以我们始终只能从面积和人口上说是一个大国,而从实力业绩上讲却不能说是一个强国。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20
《大国崛起》描述了自15世纪开始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并日益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这些不同篇章的文字和片段留给我的是深深的震撼……
放眼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西南部的葡萄牙,这论面积还不如中国的一个省份,15世纪时还不到100万的人口的小国,当初仅仅是为了获取香料这个简单的愿望,却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大航海时代。他的成长,如同一艘小船经历了海上的大风大浪,日益看到耸立在海中央明亮的灯塔,最终成为了第一代世界大国。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的昌盛并不是以人口、面积来衡量的,葡萄牙所展示的就是他磅礴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他用他磅礴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向全世界证明着他们的力量不可小觑。
再观位于欧洲中部的德国,记得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曾说过:“正是由于穷困,所以要办教育。”在这个教育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难怪德军总参谋长毛奇早就自豪的说过:“德国的胜利早已在小学生的讲台上决定了!”我们从中可知,国家总在不断的发展,而人类短暂的生命永远也无法比拟一个国家漫长的历史,人类渺小的功绩永远也无法比拟一个国家的莫大的荣耀。所以,培育下一代的幼苗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人类不断延续,永不熄灭的香火,是世世代代国家的精神传递的骨干,德国正以这一点换来了最终的胜利……
在众多国家中,东亚岛国日本尤让我折服,我们暂且撇开他们对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暂且收起我们对他们敌意的眼光。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我们中国人口中的“小日本”如今却以他强大的国力堂堂正正的屹立在我们的前头。他曾经和我们的大清帝国一样,资源外流,文化落后,同样惨痛的遭受着西方列强无止境的入侵。然而,面对同样的状况,他们看到中国“落后便要挨打”的局面,否定了顶礼膜拜所带来的暂时安稳,他们迅速图强振国,维新求变,以惊人的速度迅速成为亚洲第一个摆脱西方列强侵略并实现工业化的国家。这其中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始终都坚持团结,善于学习的民族创造了今日的辉煌。
看了这部纪录片,我不禁想到了自己,中国近代闭关锁国的政策让我觉得可悲,中国官员“天朝上国”的迷梦让我觉得可笑,中国腐败无能,欺软怕硬的清政府让我觉得可恨,我终于理解鲁迅心中对落后中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痛感情。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定就注定了中国封建王朝千百年的命运。总观12个强国的'历史,我不懂当拿破仑为凯旋门垫下第一块基石时是怎样的喜悦,我不懂当年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在男尊女卑的环境下昂首挺胸所拥有的勇气,我不懂那时的总统罗斯福带领整个美国走过血肉模糊,充满硝烟的世界大战所付出的艰辛,可我知道,一个国家要崛起必须先唤醒国民的思想意识。德国的教育,日本的虚心,法国的自立,对比中国的闭关锁国、保守落后,显然中国从一开始就注定自己胜败存亡的理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些在我们看似再熟悉不过的语句,经历了漫漫胜衰成败的岁月却始终被尊颂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然而,透过表面华美的现象,我们试者问自己的心灵,这些被世人推崇的精神又究竟实实在在的实施了多少?最终又真真切切的见效了多少?在我们的国度里,这些都不过是一些形式,一些装饰品罢了。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自强的精神,才有自立的可能,才能赢得其它国家人们的尊敬。中华民族,在很多地方需要学习别国。我们有韧劲,却缺乏思考、也缺乏自省;我们有力量,却缺乏动力,也缺乏勇气。恰似德国在二战后勇于反思和敢于悔过的行为,最终才得到了全世界的原谅与支持,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集中营纪念地长跪忏悔,真实地展示了这样的精神,记录片的解说词相当好:跪下去的是勃兰特,站起来的是德国!这样的总统,才能永垂史册,这样的国家,才能熠熠生辉。那么只有正视历史,直面失败,历史才不会重演,成功才会到来。
在务实上,我们做的比起别国也差的很远,搞浮夸,搞假政绩,搞表面繁荣等等无用的行为,根本不能从本质上,从实际上提升我国的国力。所以我们始终只能从面积和人口上说是一个大国,而从实力业绩上讲却不能说是一个强国。
看了这些,不说也知道为什么中国现在比别的国家落后。而英国、荷兰等国家是那样的强大。原因就在于中国的发展比较迟。不过中国发展速度很快,年收入以百分之九点几的速度增长,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崛起都给其他大国造成了恐惧。这部纪录片是品读历史的见证,更唤醒了人们对中国未来的深深思索。它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21
不知道大家看了中央2套最近播出的《大国崛起》这部记录片(或书籍)没有,这部记录片根据历史事实描述了自15世纪开始,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是一部真正的强国文明的进步史。作为一个中国人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强国梦,为国人树立怎样的思想,不得不向强国学习,而是学习世界列强,不是向阶级弟兄学习。
看了这部纪录片,让我想起了中国近代可悲的闭关锁国政策,正是中国传统的自闭,导致了中国从此落在了强国的后面,而且是一溃千里。不由得让人想起汉武帝出兵讨伐匈奴,唐太宗兴兵击退突厥。在局限性和平的谎言下,国人的强国梦又被蒙蔽了。但这不电影是唤醒国人的一个起点。传统的居家过日子思想已经过时,势力的扩张才能换来强盛,这部呼唤扩张与竞争的影片,第一次给了帝国主义列强一个公正的定位。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古国,而这部记录片恰恰又说明了文明的重要性,正如英国首相丘吉尔的一句话:“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意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在思想的控制下,人民才能
统一信仰,信仰决定了文明的统一。这样才能使国家通过输出自己的文明,从而决他奇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葡萄牙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的西南部,面积92391平方公里,时人口约1010万。这个国家的面积和资源还不如中国的福建省、在世界地图上还不如一粒葡萄干大,15世纪时不到100万的人口,打破人类传统的亚欧非三块大陆的传统。当初仅仅是为了获取香料(即胡椒粒,用于保存食物),为了这个简单的愿望,葡糖牙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大航海时代,在恩里克王子的.率领下开辟了南美洲,而恩里克王子这位伟大的航海家,却从没有一次远洋的经历。
德国在公元1805年在世界上第一个实行了义务教育,距今已有200年的历史。在这个教育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在国民素质整体提高,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国家,使得铁血宰相俾斯麦发动三次王朝战争,在攻陷法国首都巴黎后,德军总参谋长毛奇自豪的说道:“德国的胜利早已在小学生的讲台上决定了!”
苏联为了尽快成为世界强国,把重工业列为国家的首要发展目标,直到今天我们对俄罗斯的航母、潜艇、驱逐舰和先进的导弹都耳闻目染,但是在这个重工业发达的背后,充分暴露了轻工业的薄弱,使得现今的苏联加盟国都普遍缺乏生活日用品。这几天网上又盛传俄
罗斯人口快速下降,可能跌破1亿的消息。并非空穴来风,我一个东北的朋友对我说过,俄罗斯并不是养人的地方,由于极度寒冷,北亚地带普遍生育率地下。另一个侧面因素,俄罗斯男人酗酒成性,使得很多俄罗斯妇女更喜欢嫁到中国。
上面三国家的进步是给我留下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个强国要崛起必须先唤醒整体国民的整体愿望。总而言之,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崛起不仅仅是休生养息,更学要高层决策者的思想一定不能落后。片子里这样强调过,二战前的强国,不论胜败,无论输赢,无论受到怎样的重创,战后依旧是这些战胜国与战败国的世界。德国与日本虽然是战败国,也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但是他们早已有了先进的社会体制,所以在战后几十年又可以迅速恢复,依旧是世界强国。
中国一贯自称是不结盟国家,而这部记录片第一次首肯了结盟是强国之路必须走过的历程。阿盟、欧盟、非盟、东盟等一些联盟的建立,本来是视作小国联合对大国的惧怕,但实际上区域的一体化的形成,已经证明了结盟对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因素发展的巨大优势。令人兴奋的是中国已经看到这一点,虽然不能说有绝对的同盟,但局域上的联合已经体现出富国强兵的好处,上海合作组织也许就是战略结盟的开始。也许结盟战略是将来中国发展的更大优势,我们期待中国真正盟友得出现。
中国人迫切渴望能恢复的汉唐王朝时期的那种荣耀,前几年还只能是抱怨下岗,就业再就业问题,如今看了中央2套《大国崛起》这部片子,使我对现今中国的发展思路有了新的认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九个国家的强大无一例外都是依靠对外扩张而实现,而现今把这九个列强的发展告诉我们国人,便是要把中国从一个闷头固守的国家,变为一个扩张性的强国。增强国民意识,扩张国家实力的新强国思维已经在沉睡多年的中国诞生。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22
看完了《大国崛起》这本书,思绪却难以平息。今天,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方兴未艾。我们中国也站在了新的起点,但读懂几百年来几个大国的兴衰起伏,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九个大国在过去近两百年间和中国都发生过直面接触,还有一些不堪回首的痛苦记忆。但是历史的潮流毕竟浩荡向前。今天的世界是开放包容的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滚滚向前。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和大国崛起首当其冲地要融入这个世界。改革开放、制度创新、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等理念都为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注入了鲜活的'力量。这些既是中国从既往强国的兴盛中总结的经验,也是从某些强国的衰落中汲取的教训。
聆听历史是一种伟大的智慧,回望大国风云,让历史照亮我们未来的行程。五百多年前,人类通过海洋搭建起真正的世界舞台,大小强弱的国家都在这个舞台上表演了自己的角色。近代以来中国虽受尽了列强的蹂躏和种种磨难,今天中国的崛起却走的是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不称霸也永远不会侵略、威胁别的民族。二十一世纪的世界潮流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建立永久和平、各国家各民族平等和睦相处、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将是人类共同追求的方向!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23
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世界格局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今天的世界中,成为大国的道路与途径也相应地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那么,在这些和变化中,那一点才是是值得而我们注意的呢?
最重要的一点便是,现在的世界格局,实际上就是在历史上常见的世界性大国的衰落与崛起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历史中并不多见的动荡时期,因为这标志着一个国家的衰落与另一个新的.世界性大国的崛起,所以,现在是大国崛起的极佳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世界的整体格局将会发生极大的变化。
在历史上,每个抓住了这个历史机会的国家都在之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全世界都有着绝对的实力。比如,这种机会对于葡萄牙和西班牙来说就是大航海时代的到来,由于这两个国家敏锐的抓住了机会,他们便得到了崛起的机会;对于荷兰来说,就是海上贸易的繁荣发展,于是荷兰成为了海上贸易的垄断者;对于英国来说,就是工业化的开始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到来。英国通过首先工业化,成为了当时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商业帝国和日不落帝国。这些例子都深刻地告诉我们,只有抓住历史的机遇,才能在新一轮的世界格局洗牌中得到长足的发展与崛起,完成成为世界大国的目标。
从历史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每一次世界格局变化中,都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事物,在不同的时代,这事物也不同,比如在英国的崛起过程中这件事物就是工业发展,这种变幻莫测的事物在大国崛起中极为重要,哪个国家掌握并发展了他,就有成为世界性大国的可能。那么,这种东西在这次的世界巨变中会是什么呢,这还有待现今的世人去好好探究了。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24
曾记得小冰和我说过,她们的老师和她们说:如果世界让美国人来统治还好,如果让中国人来统治,那将会是一种灾难。因为美国人大多有着坚定的信仰,而中国人没有。一开始,我并不是很理解她的这些话,但是看了几集《大国崛起》,看到法国的时候,我慢慢开始明白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有了信仰就会心存畏惧,就会有所顾虑,就不会恣意妄为。
我们可以问一下自己,中国人的精神寄托是什么?我们中国人一直引以为傲的东西是什么?如果真的问得彻底一点,恐怕会没有答案。法国,有他们引以为傲的巴黎铁塔,有他们引以为傲的革命思想,世界的启蒙运动,就是法国产生的,《人权宣言》就是出自法国人之手,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来自法国,他们有自己自豪的历史文化遗迹,有着多少宏伟的建筑?有着多少激励他们勇往直前的历史人物?他们榜样,并不远,就在近代。不知道你们是否还记得建造巴黎铁塔的故事没有?他们有着一股强大的精神动力在刺激着他们前进,有着清晰的伟人榜样让他们去效仿,让他们去追求。再看看德国,德国是一个饱受古典音乐的浸润滋养,散发着古典哲学的理性光芒的国家,那里曾经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祥地,以现代大学和科技发明闻名于世。德国人有着自己优雅的`精神寄托,因为那里曾经是古典哲学的圣地,康德(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尼采,黑格尔,叔本华等这些现在为我们所熟悉的哲学家都出自德国,那里也曾经是古典音乐的天堂,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等享誉世界的音乐家都来自德国。德国人注重教育,他们高度地重视对国民素质的培养,并以此作为它国家振兴的基础。战胜法国并俘虏法国皇帝的元帅毛奇就曾经说过:“普鲁士的胜利早就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决定了。”在德国,孩子们上课时免费的,反而不上课却要受到惩罚。正是因为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国家会大力支持和赞助教育事业的发展,他们就是依靠着高素质的国民走到了世界强国的位置,就现在我们知道的,德国已有29位诺贝尔获得者。
反视我们中国,我们的精神寄托是什么?我们的信仰是什么?我们的榜样又是谁?是什么激励我们前进?在一定程度上,落后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但是,当一个民族的前进,仅仅是因为畏惧落后,那就显得有点可悲了!我们的这一代,在一定的程度上,是空虚的!我们的国民,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空虚的!正如美国兰德公司亚太政策中心的一份对中国现状分析报告中所说的那样:随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破坏和逐步衰弱,大多数的中国人,包括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徘徊在精神和内心世界的路口不知何去何从!报告还指出,中国人缺乏诚信和社会责任感。他们不了解自己作为社会个体应该对国家和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中国没有成为一个法制社会,因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守法行为格格不入,他们老想走捷径;大多数中国人没有学到过什么是体面和尊敬的生活意义,潜意识里,中国人视他们的生活目的就是抬高自己从而获得别人的认知;中国人没有勇气追求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情。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25
《大国崛起》前言部分有这样的描述“15世纪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这九个先后崛起的国家,在历史兴衰和发展方面具有典型的意义。阐述其发展历史,探寻其发展轨迹,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今天的中国尤其大有裨益。”这就对本书的高度总结和概括。
《大国崛起》一书以“九大国”的兴衰为主线,剖析其兴盛的背景和原因,并通过大国崛起探究其对世界历史及整个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为讨论国家发展问题提供了可借鉴的历史资源和文明资源。全书展示了九国通过不同方式、在不同时期内完成的强国历程,既体现出各自鲜明的不可重复的时代特征和民族个性,同时也探讨了某些相通的规律。在中国全力争取和平崛起,大国复兴的战略发展时期,此书具有非凡的感召力和时代性。激发了读者对中国崛起强盛的希望和激情,这也就是我喜欢这部作品的主要原因之一。
15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原先割裂的世界开始真正意义上地连成了一个整体,彼此隔膜的世界各国开始相互认识和了解,也展开了相互的竞争。在近现代以来的世界舞台上,九大国家应运时代的需要以不同的方式迅速崛起。通过本书不难发现,本来西方大国的定义并不是以国土和人口的大小或多少来衡量,他们之间都或多或少的有着一定的共同之处:第一,曾经有过(或正在经历)对外扩张的历史或以进行殖民统治的方式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第二,曾经经历推翻封建王权或殖民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第三,就是在工业、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和社会改革方面有过突出表现或对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曾经产生过重大影响。
总之,《大国崛起》一书带给人们的思考是多方面的。五百年来九个世界性大国的兴衰更替启迪人们:崛起,以前瞻性的眼光瞄准事物变化趋势,立足创造性地化解难题,促进生产力飞跃发展的过程。进入二十世纪后,寻求摆脱危机的良策,保持持续、良好的发展态势,则是崛起的必然要求。历史昭示我们,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重要历史时期,只有世界所有国家紧密团结起来,共同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才能为人类社会发展创造光明的未来,才能真正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