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

2024/04/14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精选20篇),都是精品文章,请您欣赏。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 篇1

想象中,我们很难定义死亡是什么?是一个瞬间?一个过程?还是某些人一辈子都无法逃脱的束缚?在现实中,有为了情爱而服毒自杀,有因为生活拮据而跳楼自杀,也有因仇恨、因金钱被熟悉或陌生的人他杀。而百度百科也只能告诉我们一句机械的定义:“死亡,是生命消失,对象一般是有生命的事物”。但不管是想象中、现实中、还是机械定义中,死亡便是终结,便是划上句号,可你遇到过看似死亡却又不是死亡的她吗?

绝望的守护。熏子和丈夫和昌是这一对本已分居多年的夫妻,在即将放弃婚姻的情形下因遇到了他们此生最大的“变故”——6岁女儿因意外溺水抢救无效,被医院判定为脑死亡而停滞,而在这场变故背后,又因仿佛感受到的那微微一动,让夫妻双方无法承认一生的脑死亡诊断,更使得丈夫和昌利用自己公司最新的医疗科技,去艰难维持着瑞穗微弱的生命特征。我只是在做为人父母的守护,也许我们可以遗忘初见时候的爱慕、丢掉多年相濡以沫的习惯,可只有孩子,他(她)连接着我们的血肉与心灵,承载着我们的思想与希望。一句:他(她)死了,真的不足以让我放弃守护,陷入绝望。

遥远的念想。在她心里,这是他们的小可爱,虽然她无法喊一声爸爸、妈妈,无法在父母去工作时央求着不要走,无法在父母回家时欣喜奔跑而来,也无法在他们面前唱歌跳舞、闪动那古灵精怪的小眼睛。但是她活着啊,她真的活着啊,她不是还在呼吸吗?他们为什么要说她已经死了,他们为什么要说我再玩弄一个死去的人,他们为什么把她当做一个骇人的怪物,他们为什么……为什么?我只是在做一个春天复苏的美梦,也许这个梦瑕疵太多、太过虚幻、无比遥远,但是孩子,只有孩子,我无法不继续逼着自己做这个梦、进入这个梦,希望着这一丝念想能传递到他(她)的手掌、心中、脑中,然后,睁开那紧闭了如此之久的眼睛。一句:他(她)死了,依然无法让我放弃念想,离开此地。

无尽的挣扎。那背包里隐隐的器官捐献单,在这个时刻无意中所见,是否预示着另一个结局?熏子日复一日的挣扎由此发生了微小改变,而这个改变小圈渐渐变大。那些个无尽的日日夜夜,那些个无法承受的痛苦,那些个拒绝承认的信念,就这么,被一张纸轻轻划破。瑞穗死了,终究是死了,可她的死能否以另一种方式继续活在世间?她的死能否让我以其他方式继续守护、继续念想?一句:他(她)死了,现今让我摆脱了挣扎,在另一个男孩身上看到了她的影子。

想象中,我们很难定义死亡是什么?现实中,它对于每一个人有着不同的影响和意义。不管是有高产出的134届直木奖得主东野圭吾,书中经历了失去-痛苦-挣扎-释怀一系列过程的熏子和丈夫和昌,还是现在仍生存着的你和我。是顿号、是逗号、还是句号?我们都不愿做它们任何一个,只愿能化作省略号留存于人世之间……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 篇2

初看此题目,或许我们都会以为这是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小美人鱼被魔法诅咒,沉沉睡去,最终经过家人和她自己的各种努力,她皆大欢喜地醒来,家人拍手相庆。

抱歉,我们都错了。

这个故事的虐心程度简直史无前例。

虽然已经读过这本书很久,但是心灵被触动的感觉仍然清晰可辨。那种被好奇和感同身受的挣扎及痛苦一起主宰着的感觉,仍如潮汐般不断在心间涌现。

百度百科这样评价此书:

《沉睡的人鱼之家》(《人鱼の眠る家》)是日本作家东野圭吾创作的小说,是一部慰藉人心的作品。

作品讲述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生命”的故事。这部小说没有诡谲的犯罪手法和十恶不赦的杀人凶手,所触及的却是最残忍、最令人绝望的一种情境。探讨的是最尖锐的一类社会问题:当情感和伦理道德产生矛盾时该如何抉择,当法律的界定和社会的判断出现偏差要如何取舍。

母亲熏子面对女儿脑死亡,选择了用各种高科技仪器帮助女儿继续“存活”在这个世界,为了这唯一目标,她不惜继续与丈夫保持貌合神离,放弃本来唾手可得的幸福,甚至把本不相干的星野也席卷在内……为了那份深沉的母爱,她几乎放弃一切,不仅是自己的人生,更是与他人的关系:与儿子,与母亲,与丈夫,与姐姐……统统产生深刻的矛盾。

同样作为母亲,读此书,真真心如刀锉。身临其境的代入感几乎折磨人到午夜梦回还在和熏子一起焦虑。只觉自己若在她的地位或许也会如她一样抉择。熏子那句:“即使世界陷入癫狂我也有非守护不可的东西。”轻而易举就可以击中人心,给人极大的力量。

除了设身处地的思虑与焦灼,东野的叙事才华也把人震得一愣一愣的。

说故事的能力无人能敌。

小说开头,写一个男孩看到身体已渐渐长大的“脑死亡”瑞穗,读者跟着这个同龄人的视线,第一次接触“非正常”在妈妈心中活生生在别人眼中却是“尸体”的女孩。

这个细节并非单纯为引入故事而存在,结尾时我们再次确认:东野的故事里没有无用情节,甚至没有作用单一的情节——最终瑞穗的器官捐赠治好了这个男孩的心脏病。

读到男孩对瑞穗的追忆,简直要泪崩。

这种强有力的说故事手腕,能把握读者所有神经与情感的“魔掌”,该用多少时日,花多少心思才能练就啊!

故事大神的叙事手法必然是悬念迭出。

但是这部算是推理小说边缘的作品,没有那么多情节的急转直下跌宕起伏,更多的是一种耐心的细节呈现;但无悬念不推理,故意设置的悬念也同样起到吊足读者胃口的作用。

比如那位走上街头募捐的女性,在一开始读者只会认为是那位家庭教师,但回过头来却发现居然是熏子本人!

这时再设身处地回顾熏子在其间的心路历程,只觉痛彻心扉。

此处的悬念并非为了悬念而悬念,为了单纯吊胃口而悬念,而是作为整个叙事与呈现人物内在灵魂的必须手段。

不愧是推理大神。

另外,和所有的优秀作品一样,作品中的人物表现出了其成长与变化的特质。不管是熏子还是其他非主要人物,甚至是瑞穗自己,都在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外在内在的变化。

以熏子为例,从悲痛中无奈接受女儿的噩耗,到触摸到女儿手动那一刻升起无限希望,再到后来坚定帮助女儿“活下去”,不管他人,甚至亲人的所有非议,坚强地如战士一般守护着她认为应该守护的一切,再到最后她在梦中看到来告别的瑞穗……最终释然放手,并决定捐赠女儿的器官。这样的心路历程,被作者写得滴水不漏。

星野的成长与变化也一一跃然纸上。

优秀作品就是这样做到让情节推动人物成长,人物成长又促成情节变化,两者相辅相成。不留任何多余笔触。

掩卷沉思,心中不争气地浮现两个字“珍惜”。再次告诉自己,珍惜一切与孩子相处的时光。应知这是独一无二的。也是一去不回的。

同时,熏子母性的坚强,让每个做妈妈的唏嘘不已。

面对脑死亡的女儿,前途未卜的命运,周围人的非议排挤,自己内心的孤独与悲苦……仍然能那么坚强地守护。这种心灵的力量已经超越了所谓母爱的范畴,永远有资格屹立于各种优秀人格之林。

让那种力量灌注于心,用那份坚持延续人生。

或许没有做不好的事情。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 篇3

这是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生命”的故事,会让所有人陷入沉思。

主人公熏子在即将和出轨的丈夫离婚迎接新生活的时候,女儿瑞穗的一次事故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瑞穗在一次游泳的时候意外溺水,昏迷不醒,医生判断瑞穗的大部分脑组织已经死亡,建议做脑死判定,同时询问他们夫妇是否接受器官捐赠。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日本的法律规定,处于植物人状态的患者如果做了脑死判定,就可以认定患者已经死亡,即便患者还能借助人工呼吸机继续呼吸,即便心脏还没有停止跳动。而只有接受器官捐赠的人才会做脑死判定,如果拒绝捐赠器官,就没有必要做脑死判定,而患者就一直以植物人的状态活着。

思考了一夜,熏子夫妇准备答应器官捐赠,可就在这个时候,他们发现瑞穗的手动了一下,很微弱,熏子的丈夫甚至觉得这是错觉。但熏子坚定的认为瑞穗还活着,她拒绝做脑死判定!

因为熏子丈夫的公司是做相关机器的。他们给瑞穗装了自动呼吸器,并通过电流控制来活动瑞穗的shenti,这使得瑞穗看上去和别的小朋友一样,只是睡着了而已。熏子就这样照顾了瑞穗三年!这在医学上也是个奇迹。对于能够一直照顾瑞穗这件事,熏子非常幸福,并不觉得辛苦。

可是在外人看来,熏子每天照顾的只是一具尸体!这让熏子很受打击;同时,熏子又亲眼目睹了一个小朋友因为日本几乎没有人捐赠器官而失去了生命,她的内心更是备受煎熬,她很痛苦,重点是死去那个小朋友的父母很理解不愿捐赠器官的父母,对于“她这种人”并没有任何怨言。痛苦挣扎过后,她把这一切归咎于日本的法律。

小说的高潮部分是,熏子拿着刀抵住瑞穗的心脏,在警察面前质问“请问,如果我杀了我的女儿我会是杀人犯吗?”,“如果我女儿是一具尸体,那我就不是杀人犯;如果你们承认她没有死,那我就是杀人犯是吗?”,“请叫你们的专家过来,我就想知道我女儿现在是不是尸体!”她歇斯底里又逻辑清晰地抛出一系列问题,就是想告诉大家,我女儿不是尸体!

最后,在一个凌晨,熏子听到有人叫她,她睁开眼看到瑞穗站在床边,告诉她“妈妈,谢谢你为我做的一切,我很幸福,真的很幸福。再见”她跑到瑞穗的身边,发现各项指标都在恶化,她这才知道,瑞穗是现在才离开的。她很平静,这几年对瑞穗所做的一切也都是值得的。最终,她当然把瑞穗的器官捐赠了。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死亡是一个瞬间,其实,死亡是一个过程。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 篇4

其实这部小说也没有那么好,几乎不能算是东野圭吾的风格。没有诡计,没有谋杀,甚至算不上有什么真正的欺骗。反而是一篇小清新,单纯的只有爱。

小孩子的爱,青年人的`爱,成年人的爱,老年人的爱;好奇之爱,骨肉之爱,背叛之爱,忏悔之爱;轮回有爱,陪伴有爱,沉默有爱,幡悟有爱。

芸芸众卿,皆为爱往,匆匆一世,皆由爱生。

打动我的,只是一个母亲对孩子固执地守候。

如果有一天,我们这些为人父母的,也要面临那样艰难的抉择,如何取舍?是相信放手让她快获自由,还是紧抓不放舍不得此生相守?

当所有人劝你缘分已尽时,你是否还固执地相信孩子并未离开?

当大家觉着你无理取闹时,你是否还固执地保护无法替你辩解的孩子?

当最亲的人都要你放弃时,你是否还固执地坚持,不惜以死相逼?

当读到那天晚上,孩子站到母亲身边时,一度以为真情动地,苍天开眼。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情感,没有之一。

尽管这部小说情节庞杂,人物众多,但主线故事相对简单,所以于事无补反显得累赘。最后结尾匆匆,首尾呼应是好,可接的颇生硬,有些造作了。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 篇5

这是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生命”的故事,会让所有人陷入沉思。

主人公熏子在即将和出轨的丈夫离婚迎接新生活的时候,女儿瑞穗的一次事故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瑞穗在一次游泳的时候意外溺水,昏迷不醒,医生判断瑞穗的大部分脑组织已经死亡,建议做脑死判定,同时询问他们夫妇是否接受器官捐赠。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日本的法律规定,处于植物人状态的患者如果做了脑死判定,就可以认定患者已经死亡,即便患者还能借助人工呼吸机继续呼吸,即便心脏还没有停止跳动。而只有接受器官捐赠的人才会做脑死判定,如果拒绝捐赠器官,就没有必要做脑死判定,而患者就一直以植物人的状态活着。

思考了一夜,熏子夫妇准备答应器官捐赠,可就在这个时候,他们发现瑞穗的手动了一下,很微弱,熏子的丈夫甚至觉得这是错觉。但熏子坚定的认为瑞穗还活着,她拒绝做脑死判定!

因为熏子丈夫的公司是做相关机器的。他们给瑞穗装了自动呼吸器,并通过电流控制来活动瑞穗的身体,这使得瑞穗看上去和别的小朋友一样,只是睡着了而已。熏子就这样照顾了瑞穗三年!这在医学上也是个奇迹。对于能够一直照顾瑞穗这件事,熏子非常幸福,并不觉得辛苦。

可是在外人看来,熏子每天照顾的只是一具尸体!这让熏子很受打击;同时,熏子又亲眼目睹了一个小朋友因为日本几乎没有人捐赠器官而失去了生命,她的内心更是备受煎熬,她很痛苦,重点是死去那个小朋友的父母很理解不愿捐赠器官的父母,对于“她这种人”并没有任何怨言。痛苦挣扎过后,她把这一切归咎于日本的法律。

小说的高潮部分是,熏子拿着刀抵住瑞穗的心脏,在警察面前质问“请问,如果我杀了我的女儿我会是杀人犯吗?”,“如果我女儿是一具尸体,那我就不是杀人犯;如果你们承认她没有死,那我就是杀人犯是吗?”,“请叫你们的专家过来,我就想知道我女儿现在是不是尸体!”她歇斯底里又逻辑清晰地抛出一系列问题,就是想告诉大家,我女儿不是尸体!

最后,在一个凌晨,熏子听到有人叫她,她睁开眼看到瑞穗站在床边,告诉她“妈妈,谢谢你为我做的一切,我很幸福,真的很幸福。再见”她跑到瑞穗的身边,发现各项指标都在恶化,她这才知道,瑞穗是现在才离开的。她很平静,这几年对瑞穗所做的一切也都是值得的。最终,她当然把瑞穗的器官捐赠了。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死亡是一个瞬间,其实,死亡是一个过程。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 篇6

东野先生是个非常细腻的人吧!他的文字,总是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不放过任何一个“路人甲”,但剧情却并不会朝着我自己的想象去发展,在阅读的过程中,往往耳目一新、豁然开朗,让人惊喜,让人意外。或许是因为日本的礼仪文化,文中的每个人物的礼仪都恰到好处,进藤医生回答每个问题时的严谨,江藤先生不对其他父母行为说三道四的温暖等等,让人感觉既受到尊重,又不产生距离感。东野先生是个非常温暖的人吧?他给每个主人公都安排了最的结果,这大概也是读者能接受的最好的结果!

或许我们都曾期待小女孩醒来,想象如果她死了熏子该有多痛苦,然而结局却并未展现熏子的痛苦和无望。因为她明白这时瑞穗已经死了,而她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保护。是啊,面对脑死的孩子,放手不是地狱,不放手也并非天堂。明知道没有意义,但父母无论如何也割舍不下这血脉与亲情,无论别人怎么说,都抱有一丝希望,等待无望的奇迹。如果将来我们的父母老了,到了那种“活着也没有意义的时候”,你会放弃吗?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 篇7

在写这篇读后感之前,先说一个题外之话,在这微凉的深秋之夜20xx年10月30日,听到金庸先生去世的消息,虽然我没有读过金庸先生的小说,但却是看着《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鹿鼎记》、《笑傲江湖》……….长大的。每一部都是我不可追回的青葱岁月,都是暑假里的欢乐时光,更是那个追风少年向往的快意江湖!

福无双至,就在昨天20xx年10月29日也微博宣布了深受中国人民群众喜爱的主持人李咏于10月25日去世的消息,生活中又有我的小姑也身陷癌症,恰逢在读完东野圭吾先生的《沉睡的人鱼之家》之际,惊闻噩耗,感慨颇多。

《沉睡的人鱼之家》中母亲熏子为了让深陷溺水意外无法醒来的女儿瑞穗的生命持续下去,做出了一些也许是极端,也许是伟大,可是现在,我觉得是我值得尊重,没有资格去评判的事情。生命的宝贵,你的存在,你对另一个人生命里的意义,那是无法描述和去丈量的一件事。

又回到李咏去世时,其夫人在宣布消息中说的是永失我爱!读来真是令人痛之又痛。

上海的秋天让人看不见他的颜色,却在夜晚的凉风中感受到了他温度的存在,本不想伤春悲秋,只想每天快快乐乐的做个上帝的傻孩子,吃饱了就睡,睡醒了就笑,笑够了就去晒太阳!可是一些人的离开,还有那些正在离开的人,让我觉得该去思考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为那些借着时间,金钱,距离的借口去反思一下一些应该去做而没有去做的事情。

如麻的心情写下这乱乱的随笔,没有承上启下,没有衔接无暇!

在此向我们的上帝祷告,求你保守这每一个你创造的珍贵的生命!我们因着你,因着你创造的生命,送来我们的身边,使这每一天的日出日落都值得追忆!阿门!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 篇8

这是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生命”的故事,会让所有人陷入沉思。

主人公熏子在即将和出轨的丈夫离婚迎接新生活的时候,女儿瑞穗的一次事故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瑞穗在一次游泳的时候意外溺水,昏迷不醒,医生判断瑞穗的大部分脑组织已经死亡,建议做脑死判定,同时询问他们夫妇是否接受器官捐赠。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日本的法律规定,处于植物人状态的患者如果做了脑死判定,就可以认定患者已经死亡,即便患者还能借助人工呼吸机继续呼吸,即便心脏还没有停止跳动。而只有接受器官捐赠的人才会做脑死判定,如果拒绝捐赠器官,就没有必要做脑死判定,而患者就一直以植物人的状态活着。

思考了一夜,熏子夫妇准备答应器官捐赠,可就在这个时候,他们发现瑞穗的手动了一下,很微弱,熏子的丈夫甚至觉得这是错觉。但熏子坚定的认为瑞穗还活着,她拒绝做脑死判定!

因为熏子丈夫的公司是做相关机器的。他们给瑞穗装了自动呼吸器,并通过电流控制来活动瑞穗的shenti,这使得瑞穗看上去和别的小朋友一样,只是睡着了而已。熏子就这样照顾了瑞穗三年!这在医学上也是个奇迹。对于能够一直照顾瑞穗这件事,熏子非常幸福,并不觉得辛苦。

可是在外人看来,熏子每天照顾的只是一具尸体!这让熏子很受打击;同时,熏子又亲眼目睹了一个小朋友因为日本几乎没有人捐赠器官而失去了生命,她的内心更是备受煎熬,她很痛苦,重点是死去那个小朋友的父母很理解不愿捐赠器官的父母,对于“她这种人”并没有任何怨言。痛苦挣扎过后,她把这一切归咎于日本的法律。

小说的高潮部分是,熏子拿着刀抵住瑞穗的心脏,在警察面前质问“请问,如果我杀了我的女儿我会是杀人犯吗?”,“如果我女儿是一具尸体,那我就不是杀人犯;如果你们承认她没有死,那我就是杀人犯是吗?”,“请叫你们的专家过来,我就想知道我女儿现在是不是尸体!”她歇斯底里又逻辑清晰地抛出一系列问题,就是想告诉大家,我女儿不是尸体!

最后,在一个凌晨,熏子听到有人叫她,她睁开眼看到瑞穗站在床边,告诉她“妈妈,谢谢你为我做的一切,我很幸福,真的很幸福。再见”她跑到瑞穗的身边,发现各项指标都在恶化,她这才知道,瑞穗是现在才离开的。她很平静,这几年对瑞穗所做的一切也都是值得的。最终,她当然把瑞穗的器官捐赠了。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死亡是一个瞬间,其实,死亡是一个过程。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 篇9

我其实不喜欢一个作家频繁地出书,总觉得一个人的才气是有限的`,过度地消耗不是好事。写作这件事,如果想要写好,必定是需要沉淀和长久地思考的。

算是东野圭吾的忠粉,在他还很小众的时候就看过他好几本书了。但说实话,他的书水平真的参差不齐。喜欢如《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逢人就推荐。不喜欢如《梦幻花》,特意买了书,结果没撑到60页,死活看不下去。这本《沉睡的人鱼之家》,则介于喜欢和不喜欢之间。

小说的主题很好的。熏子跟丈夫打算离婚前夕,女儿瑞穗因为溺水被判定脑死,然而心脏却还在跳动。在二次判定前,医生向播磨夫妻提出器官捐赠,夫妻俩也同意了。结果做二次判定的时候女儿瑞穗的手动了一下,两人于是拒绝做二次判定,觉得瑞穗还活着。于是为了照顾“脑死”的女儿,熏子和丈夫决定不离婚。此后通过现代科技,瑞穗被母亲和外婆照顾了三年,三年后瑞穗二次判定脑死,播磨夫妇捐赠了瑞穗的器官。

前半部分阅读的时候能感受到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如果是我,在那种情况下,我也会相信我的孩子活着,毕竟她的心脏还在跳动着,她的身体依然还在成长,肌肤也很有弹性。只是到了后半部分,那种无私的母爱感受不到了,反而觉得熏子的照顾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心。甚至觉得她将女儿当成了一个仿真版的娃娃,给她买好看的衣服,让她依靠科技器械做出各种动作,所以在儿子生人说出“其实姐姐很久以前就已经死了”的时候才会勃然大怒。

东野圭吾最受欢迎的小说虽然都是推理类的,但他身上还有一个标签——“人性”作家。这本书便是涉及“人性”。我不敢肯定,在那种情况下,我会比熏子理智。不,我根本不可能理智。只不过,我可能会坚持不了熏子那么长久,也不会像熏子那样摆弄女儿的身体。我大概会在中途将女儿的器官捐赠给了江腾夫妇的孩子。

法律和爱,理智和情感,这其实很难做出抉择。有些时候,我们明知道那样做更好,但因为情感上的原因而拒绝。这本书的主题其实不是很鲜明的,东野圭吾似乎想通过这本书来说明日本法律对于“脑死”判定的不正确(我表达不清楚具体的意思),想告诉他们有多少人因为迟迟等不到器官捐赠而失去了生命。当然,这也可能是我的臆测。但如果我臆测的是对的,那么东野圭吾的这本书是失败的,因为在阅读此书的时候,感觉东野圭吾就像书里的熏子一样,从一开始的坚定,到中间的动摇,最后无法自圆其说只好自己给自己编了一个结局。

我真的宁愿瑞穗后面活了,这样至少熏子的三年坚守是有意义的。要么干脆在中间江腾夫妇的女儿快要筹集到出国做手术的巨款,却突然病情恶化导致无法挽救的时候,及时醒悟过来。而也是从这里开始,熏子从已经动摇转为了偏执,以至于后面才会以自杀的方式逼得亲人和警察承认瑞穗没死。

单单从母爱,或者亲情地角度来写这本书,或者直接对国家法律提出质疑,无论偏向哪一个,这本书都应该会好看一点,而这本书却感觉两者都想偏,最后却哪一方都没有偏,主题不是很明确。当然,也有可能是我思维程度还达不到东野圭吾的高度,无法get到他的思想。

总之,这不算是一本好书,但也值得读一读。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 篇10

一直以来都是东野的迷妹,东野的巅峰我一直认为是推理类故事,当然现在也是这么认为,白夜行无可替代,但最近发现秘密,悖论13这类直击内心的故事也是很值得称之为经典的。沉睡的人鱼之家最吸引我的是面对事实,人和人站在不同立场,在不同价值观的驱使下作出的不同选择。我并不认为熏子矛盾摇摆,相反她是个坚定的母亲,保护自己还活着的女儿,牺牲自己本可作为女人而得到的幸福来争取女儿作为活人能得到健康的尊严,对于医院对人是否死亡的认定她从心里不赞同,她无声的抵抗,并遵从内心,她知道女儿早晚会离开,那一天来到了,她也欣然接受,心的方向从来都是她行为的驱动。除了熏子外另外两个人我也深有感触,星野佑也和女主丈夫。星野的心在故事中也很坚定,是取悦自己爱慕的女人

他对瑞穗当然是温和的,但那不是他行动的动力,他的科技让女主连连惊叹甚至称之为瑞穗第二父亲才是星野心之所向,然而这是一段光下之恋,心虽坚定,但心是依托在另一个人的喜怒哀乐上,难免会迷失,最后当女主放了他,他也放过了自己。女主丈夫昌和先生,是第一个将黑科技引入到女主世界的人,但是在中途,当他看到妻子对女儿执拗的保护误入歧途,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他想要纠正,他很迷惘,作为一个男人他没有那么偏执,也没有资格偏执(他对孩子照顾很少,他也无权让公司员工私有化),在对女儿的护理和决定上他是弱势,对于他来讲,女儿没有明确的死亡界限点,其实在发现妻子的执拗时他已经暗暗遵从自己的声音,觉得女儿早在事发就死了,但是当面对妻子的质问,他又觉得无法接受,直到最后和妻子一起接受了女儿真正的死亡,那时候他的心才真正安定。

我们人类对死亡有着不同的看法,其实不只是死亡,对任何事,小到饮食,大到人生哲理都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在面对质疑的时候,是什么支撑我们走下去?旁人的鼓励?大众的原则?这些都会消失,而自己的内心才是那个强大的泵,引导我们行动。你会说,人心经常会变啊,是啊,我们要接受变化,之前即使遵从的有错那有怎样,我们总会找到心安的方向。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 篇11

头一次遇到一本让我从第一章开始就看得泪流满面的书……究其原因还是代入感太强了!我的女儿和瑞穗同龄,lg和和昌一样工作很忙且有外遇……一直觉得自己是个视娃为累赘的后妈型,可当真正决意是否要净身出户离开这个家的时候,才发现对女儿的心疼与不舍如此之深。曾经打定主意若遭受背叛一定要让对方承担抚养责任,可真遇到了这样的事实,却担心孩子在一个破碎的家庭是否能够健康成长,能不能跟后妈和谐相处,想来想去,还是只能委屈求全选择至少在表面上为孩子呈现一个完整的家……

熏子是个坚强独立果敢冷静有头脑的妈妈,每次看到书中描写瑞穗,就想起自己女儿熟睡的样子,如果我是熏子,一定做不到她这样的坚持。但即使坚强如她,也因为经济上对老公的依赖,不得不选择放弃离婚。仔细想想,女人的母性好像可以胜过一切自身的需求,可以牺牲自己放弃自我也在所不惕,应该是世界上最不自私的一种爱了……

之前看这本书的介绍,觉得探讨死亡问题索然无味,所以一直没有看。在机缘巧合之下打开看了,觉得真的写的太好了。佩服东野先生深厚的功底以及对生活无微不至的.观察,对科学问题的细致描述,让人边看边点头,觉得这好像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实的事情。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 篇12

熏子强大的内心和她的固执却成了身边亲人的困扰。他们或恐惧,或鄙夷,或轻视,要么觉得熏子神经不正常,要么就是符合她给她安慰。但实际上,神经科医生从未松口过对瑞穗脑死的界定,而熏子身边的人都已经默认了瑞穗的死亡。它不过是一具行尸走肉,却被它的母亲自私地当成安慰自己的玩具。

熏子参加了为雪乃而成立的募捐小组。她困惑地提出“花费巨资靠维持装置维持一个没有意识无法沟通的生命,让需要器官移植的生命无果的等待是件残忍而自私的事情”的观点。雪乃的父亲认为接受移植手术是接受善意的施予,绝对不能要求或者是期待。因为捐赠毕竟代表另一条生命的消失。就算已经脑死,对持续照顾病人的他们的父母来说,他们依旧活着。他们无权说三道四。熏子说,她从雪乃的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中得到了救赎。

她不再强求身边人对瑞穗的态度,她也不再仰仗那些让瑞穗有活着的表象的仪器,她坚信瑞穗还活着,她能感受到她的生命并享受与瑞穗相伴的每一天就足够了。直到有一天,她清清楚楚地感觉到瑞穗站在她的身边与她挥手告别,感激她为她所做的一切。她明白,相守的日子终于是到头了。

这一次他们毫不迟疑地签署了器官捐赠的同意书,迟早会陨落的生命不如在有价值的时候让给有希望活着的别的生命。

《沉睡的人鱼之家》里依旧有死亡。死亡有时是一瞬间,但有时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虽然有些事情在逻辑上是正确的行为,但人类并不是光靠逻辑活在这个世界上。爱有着心灵相通的玄妙,它会在冥冥中与人的思维产生千丝万缕细微的联系,让我们为生命真正的告别做出判断。这种玄妙不是高科技进步带来的,它是存于宇宙间一直让人无法解释的人与人之间心有灵犀的缘起与缘灭。

生死自有天命,别问是劫是缘。固执于科技检测的生命体征是毫无意义的,且看为之奉献的爱能坚持多久。这是一本母亲为爱痴狂的书,但以爱之名地活着,有时会带给我们无尽的勇气和意义。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 篇13

34届直木奖得主东野圭吾是当前亚洲的推理小说天王,他的名字已经成为推理小说的代名词了。这归因于他天马行空的叙事技巧和人性主题。他的小说大多写日本社会心与心之间关系冷漠,社会的炎凉,人性、情感是永恒的主题,不分国界,人性的缺失需要救赎,东野圭吾在小说中展现人性的阴暗面,通过自身改变,从而实现精神的救赎,救赎意识显得尤其难能可贵。尽管《沉睡的`人鱼之家》并不是一部推理小说,但却依旧是一部充满救赎意义的治愈系温情小说。

熏子和丈夫和昌是一对貌合神离、分居两三年的夫妻。在他们即将决定离婚的前夕,由于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六岁的女儿瑞穗溺水,急救无效被医院判定为脑死亡——而决定放弃离婚,共同照顾女儿。夫妻二人日夜照料瑞穗,和昌更是利用自己公司的最新医疗科技,尽力维持着瑞穗的生命迹象。他们为瑞穗装上呼吸器,使她可以自主呼吸,并利用对神经的刺激使她会笑会动,然而这一切只是“看上去”而已。

然而,熏子心里的瑞穗是个可爱的宝贝,在別人眼中却是个骇人的怪物。在别人看来,瑞穗尽管还保留呼吸,但实际上已经死了,熏子却想不通:瑞穗明明还活着,他们为什么说她死了呢?无意中看到家庭教师新章房子背包里的一张器官捐献单,使熏子的想法发生了变化,瑞穗的死亡究竟需要怎样判定,她又能否以另一种方式继续活在世间呢?

死亡意向表达历来都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所有的艺术形式中都可以明显体现这一点。东野圭吾作品中的死亡表达更是在描述当下社会中人类的生存困境。在《沉睡的人鱼之家》中,东野圭吾描绘了一幅笼罩在“死亡”阴霾下的家庭图景,并在其中表现最真实的人性。他塑造了熏子这样一个非理性的母亲形象。母亲熏子无法接受女儿瑞穗脑死亡的现状,执意要利用现代化科技技术使瑞穗看上去“活着”。在科技的帮助下,已经脑死亡的瑞穗会与人打招呼、会笑、会听故事、会成长、会大便……尽管常常会吓人一跳,但熏子依然固执地用这种方式将女儿强留在身边。

但这又是一个普通母亲都能理解的行为,世界上所有的母亲都会愿意拼尽全力、使用千方百计把孩子留在身边,留在这个世界上。然而这样做真的有意义吗?知乎上有人说,《沉睡的人鱼之家》这部作品包含了对伦理学以及医学方面的争论和思考,死亡在这里并不是一张死亡证明书就能决定的,但同时让一具没有意识的躯体以某种方式呼吸进食成长就算作活着吗?相信每个读者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界限太模糊了,法律医学甚至情感都无法做出一个正确而合理的解释。

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被医学判定脑死亡的人,是否真的代表没有意识复苏的可能性了?会不会有奇迹出现的一天?捐献器官固然是伟大的,但面对一个仍有呼吸的亲人,捐献器官就意味着终结其生命,扼杀掉最后一线希望,难道就不算是杀人吗?

这个世界上,什么最能撕碎人的心?那便是看着亲人承受着病痛的折磨而无能为力。什么最让人绝望?那便是眼睁睁看着亲人一点点被死神夺去生命而束手无策。人类在享受着爱的同时,总是不可避免地要承受不期而遇的离别和痛苦。人的一生要求很多,但其中两个最根本的要求却怎样也得不到满足,那就是“生不生”和“如何死”。每个人从母腹中赤身裸体地来到人世间,都是攥紧着拳头大哭着。而一旦来到这世间,又大多不肯离去。如何尊严地面对和走向死亡,这是人在人世上的最后一个要求。因此,《沉睡的人鱼之家》的另一个伟大意义,便在于讲述了一个人死亡的权利。而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只有经历了死亡才会觉悟到死亡的含义,也才能够对人生有更理性更深刻的认识。

《沉睡的人鱼之家》就是这样一部关于亲情、生命、死亡与仁慈的作品。东野圭吾洞察人心,对人与生命都有着深刻的见解,讲述了一场关于妥协和救赎的艰难战争,也讲述了一个探讨生命中最深奥秘密的温馨故事,娓娓道来,却微言大义,默默讲述着无价的亲情。使读者在合上书卷的时候感到融融的暖意,同时又会陷入深深的思索,在金钱化的现实中,我们真的需要停下来,认真思考一下生命的价值,聆听一下内心的声音。

在这部作品中,东野圭吾以他的人文情怀捕捉到了凡俗生命中人性的善与爱,以及普通家庭在患难与共的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伦理亲情。虽并不十分崇高热烈,甚至也会消弭于苦难的间歇,然而正是这种朴素而本真,才得以在别离不断汹涌袭击的时候,作为最具人性的力量,慰藉支撑着普通人的生存。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 篇14

在2月最后一天下午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上看完了这本书。一直觉得东野圭吾笔下的人心不可直视,无论是在《白夜行》还是《嫌疑人X的献身》里,甚至是《时生》,都有那种,为了某个目标疯狂追逐不择手段的人。他常常用很平淡,很冷静,甚至有点黑色幽默的笔触不动声色地讲述。当所有人都觉得你疯了,你还会不会毫不动摇的坚持下去并且甘之如饴?这听起来有一种唐吉诃德式悲壮又浪漫的英雄主义。然而生活的真相往往更加看不清楚,不再只是讲故事,东野圭吾在这个故事里谈到了一个很难抉择的命题。当命运摆在你眼前的两条路都通向难以捉摸的黑暗时,怎么走看起来似乎都是徒劳。

但这次的东野并没有残忍地将一切逼入绝境,他也许只是单纯地希望读者能勇敢地面对并且思考这个艰难的命题。当疯狂变成让人眼眶一热的爱与执着,连生死的沉重也开始变得温情。爱与死,善与生,给予与占有,从来都不是简单的自我满足。也许风狂雨骤处,也有波恬浪静的风光。即使这个世界陷入疯狂,也用有我们想要守护的东西,因为玫瑰的香气,来自那跳动的心脏的主人。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 篇15

我其实不喜欢一个作家频繁地出书,总觉得一个人的才气是有限的,过度地消耗不是好事。写作这件事,如果想要写好,必定是需要沉淀和长久地思考的。

算是东野圭吾的忠粉,在他还很小众的时候就看过他好几本书了。但说实话,他的书水平真的参差不齐。喜欢如《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逢人就推荐。不喜欢如《梦幻花》,特意买了书,结果没撑到60页,死活看不下去。这本《沉睡的人鱼之家》,则介于喜欢和不喜欢之间。

小说的主题很好的。熏子跟丈夫打算离婚前夕,女儿瑞穗因为溺水被判定脑死,然而心脏却还在跳动。在二次判定前,医生向播磨夫妻提出器官捐赠,夫妻俩也同意了。结果做二次判定的时候女儿瑞穗的手动了一下,两人于是拒绝做二次判定,觉得瑞穗还活着。于是为了照顾“脑死”的女儿,熏子和丈夫决定不离婚。此后通过现代科技,瑞穗被母亲和外婆照顾了三年,三年后瑞穗二次判定脑死,播磨夫妇捐赠了瑞穗的器官。

前半部分阅读的.时候能感受到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如果是我,在那种情况下,我也会相信我的孩子活着,毕竟她的心脏还在跳动着,她的身体依然还在成长,肌肤也很有弹性。只是到了后半部分,那种无私的母爱感受不到了,反而觉得熏子的照顾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心。甚至觉得她将女儿当成了一个仿真版的娃娃,给她买好看的衣服,让她依靠科技器械做出各种动作,所以在儿子生人说出“其实姐姐很久以前就已经死了”的时候才会勃然大怒。

东野圭吾最受欢迎的小说虽然都是推理类的,但他身上还有一个标签——“人性”作家。这本书便是涉及“人性”。我不敢肯定,在那种情况下,我会比熏子理智。不,我根本不可能理智。只不过,我可能会坚持不了熏子那么长久,也不会像熏子那样摆弄女儿的身体。我大概会在中途将女儿的器官捐赠给了江腾夫妇的孩子。

法律和爱,理智和情感,这其实很难做出抉择。有些时候,我们明知道那样做更好,但因为情感上的原因而拒绝。这本书的主题其实不是很鲜明的,东野圭吾似乎想通过这本书来说明日本法律对于“脑死”判定的不正确(我表达不清楚具体的意思),想告诉他们有多少人因为迟迟等不到器官捐赠而失去了生命。当然,这也可能是我的臆测。但如果我臆测的是对的,那么东野圭吾的这本书是失败的,因为在阅读此书的时候,感觉东野圭吾就像书里的熏子一样,从一开始的坚定,到中间的动摇,最后无法自圆其说只好自己给自己编了一个结局。

我真的宁愿瑞穗后面活了,这样至少熏子的三年坚守是有意义的。要么干脆在中间江腾夫妇的女儿快要筹集到出国做手术的巨款,却突然病情恶化导致无法挽救的时候,及时醒悟过来。而也是从这里开始,熏子从已经动摇转为了偏执,以至于后面才会以自杀的方式逼得亲人和警察承认瑞穗没死。

单单从母爱,或者亲情地角度来写这本书,或者直接对国家法律提出质疑,无论偏向哪一个,这本书都应该会好看一点,而这本书却感觉两者都想偏,最后却哪一方都没有偏,主题不是很明确。当然,也有可能是我思维程度还达不到东野圭吾的高度,无法get到他的思想。

总之,这不算是一本好书,但也值得读一读。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 篇16

东野圭吾,这个近年来很火的日本作家;白色与蓝色拼接的清新封面;“人鱼之家“……这些标签,是我阅读“沉睡的人鱼之家“的初衷,起初以为会是童话故事,没想到却是写实的.“死亡”之歌。

”如果推理小说一定要有死亡,这本书所触及的或许就是最残忍、最令人绝望的一种情境”。这是封面上的一句话,“死亡”也确实发生在故事的开始,伴随着故事的结束。小说核心人物瑞穗,一个6岁的小女孩,因为意外溺水而“死亡”,整本书也是围绕瑞穗的“死亡”,而进行的一场“救赎”。

最让我感动的是这个悲剧女孩的母亲——熏子,这本书的女主角,一个对女儿有着“无底限”热爱的母亲,一个不向命运屈服、甘愿牺牲自我、无畏世俗异样态度的女人。在已基本确认无治愈可能,甚至是没有治疗意义的情况下,她坚持让女儿“活下去”。当然,这样的前提是,她不得不因为经济的压力被迫与已经分居准备离婚的出轨丈夫继续维系婚姻关系,她不得不放弃与自己两情相悦的意中人,她不得不化身家庭主妇成为照顾女儿的全职妈妈……

小说通过熏子与女儿多场景的描述,不管别人怎么看,她始终认为女儿还活着,跟她说话,给她精心的梳妆打扮买衣服,在精神与身体的双重压力下坚持了3年。期间,甚至有一些近乎疯狂的举动,比如冒充女家庭教师参加公益活动,举刀要亲手杀了女儿……她说“我心里可爱的宝贝,却成为别人眼中的骇人怪物,如果爱是一种病态,就让我彻底疯狂吧”!熏子渴望女儿醒过来,读者也不禁想唤醒瑞穗,去填补熏子那孤独的思念。女儿最终依然没能醒过来,但熏子却已经解开了心结,完全释然了。这沉甸甸的母爱,尽管疯狂,却“润物细无声”般浸入了读者心里。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 篇17

有生便有死,没有人能逃脱自然法则的束缚。三年里先后去殡仪馆参加了几次告别,无论是切身体会生死离别的痛,还是眼见耳闻周遭的悲切之声,那一声声“儿啊,你让娘怎么活呀~”如刀割剐着心头。

人世间最悲痛的事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了。而眼睁睁看着几岁的孩童离去,那无异于要了双亲的命。而《沉睡的人鱼之家》就讲了这么一个悲痛的故事。

6岁的瑞穗再一次游泳中不幸溺水,送至医院抢救一直处于昏迷状态。大夫对薰子和和昌(女孩的双亲)说孩子的状况不是很乐观,已经无法再次恢复,只能做眼延命措施。不久之后,她的心脏就会停止跳动。

对待这样的情况,医生向他们诉说了他们的“权力”——如果判定脑死亡是否同意进行器官捐献。根据日本的法律已经允许儿童在判定脑死亡的情况下经过父母同意便可以捐献器官。但是对于大多数群众来说还无法认同,毕竟还能听见心跳,那分明还没有“死”。

日本于1997年通过了《器官移植法》,其中规定了脑死亡的标准及测定的程序。依照该规定,只有在同时具备以下5个条件的情况下,才能被判定为脑死亡:脑电波曲线是平的;深度昏迷;瞳孔运动终止;脑反光消失;自然呼吸停止。是否符合以上标准,必须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医生进行两次以上的测试,两次测试的时间间隔必须在6个小时以上。

和昌付夫妇俩经过一夜的考虑,决定同意捐献,可是在最后因为看到了女儿手反射性动了一下而改变了主意。他们坚信:女儿还在努力,还未放弃,而他们又怎能“谋杀”女儿呢。

薰子将女儿接回家,自己和母亲一起护理。通过和昌公司研发的最新技术让女儿不仅可以“自主呼吸”还能通过外接设置,让女儿“抬手”甚至产生微笑。

买新衣服,带瑞穗出门晒太阳,给她买各种玩偶,甚至入学请了老师每周来进行特殊教育。薰子全身心的`投入照顾女儿的生活起居之中。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 篇18

很感人。可能很多人不理解熏子的价值观念,其实也真的是很搞笑,人家孩子出意外,人家有实力让孩子活下去即使是植物状态,凭什么就不对了。没有进行脑死亡判定凭什么就说人家是尸体了?虽然熏子一度疯狂,可是后来也做出了改变不是吗

看完最后一章节,才感叹怎么会有人把一个生命的离开写得这么美好,用三年多的时间让家人接受了自己的离世,遇到那个喜欢自己的'小男生的时候决定为他献出心脏。她爸爸也说不接受脑死的判定,只接受传统的——也就是心脏死为死亡时间,这样一来就是那个喜欢自己女儿的人代替女儿活了下去。也算是一种美好了吧。

最值得还有当下日本对器官移植和脑死认同问题,虽然看书时读者一度希望瑞穗能醒过来,说“谁说我已经死了?”但是这样一来势必看过这本书的很多人会对脑死患者抱有更多无谓的期待。也知道即使是为了价值观的传播也不可能让瑞穗醒过来,但是没想到是这样的结局,瑞穗向妈妈告别(满足了读者的期待)心脏给了宗吾。房子也如瑞穗出事前的想法卖了或者拆了,对熏子的桎梏也没了。

补充一点:在剧情高潮期若叶向熏子坦白瑞穗溺水真相,真心好评,圆满。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 篇19

在2月最后一天下午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上看完了这本书。一直觉得东野圭吾笔下的人心不可直视,无论是在《白夜行》还是《嫌疑人X的献身》里,甚至是《时生》,都有那种,为了某个目标疯狂追逐不择手段的人。他常常用很平淡,很冷静,甚至有点黑色幽默的笔触不动声色地讲述。当所有人都觉得你疯了,你还会不会毫不动摇的坚持下去并且甘之如饴?这听起来有一种唐吉诃德式悲壮又浪漫的英雄主义。然而生活的真相往往更加看不清楚,不再只是讲故事,东野圭吾在这个故事里谈到了一个很难抉择的命题。当命运摆在你眼前的两条路都通向难以捉摸的黑暗时,怎么走看起来似乎都是徒劳。

但这次的东野并没有残忍地将一切逼入绝境,他也许只是单纯地希望读者能勇敢地面对并且思考这个艰难的命题。当疯狂变成让人眼眶一热的爱与执着,连生死的沉重也开始变得温情。爱与死,善与生,给予与占有,从来都不是简单的自我满足。也许风狂雨骤处,也有波恬浪静的风光。即使这个世界陷入疯狂,也用有我们想要守护的东西,因为玫瑰的香气,来自那跳动的心脏的主人。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 篇20

爱,不放手。

从来想象不到一个人可以爱另一个人深沉到什么程度,也从来不相信世上真的有因为爱所以爱的感情。

今天想说的并不是爱情,而是一位母亲对女儿无与伦比的沉重的爱。

熏子的女儿瑞穗在泳池溺死,医生已经确定大脑无意识,但是基于日本的政策,只有在同意捐献器官的前提下才能判定脑死亡,而身为父母还是会存在侥幸心理的,认为医生还没判定脑死亡孩子就还会有一丝生机。

在很久很久的纠结与考虑之下,熏子和丈夫做出来捐献器官的决定。因为他们都知道瑞穗“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孩子”,她一定是愿意去帮助别人的。原本就这样结束了,甚至还疑惑后面会如何发展。但是,在与瑞穗告别的时候,熏子和和昌都隐约感觉到瑞穗的手动了,熏子马上改变了主意,她觉得女儿没有死,她的大脑还有部分功能。但事实是,这存留的极小部分功能根本无济于事。

熏子开始学护理,然后将瑞穗转移到家里,亲自照顾。和昌的公司是研究

在星野的帮助下,瑞穗虽然无意识地沉睡,但她依然在成长。

转变发生在什么时候呢?也许是瑞穗的老师新章房子为瑞穗朗读的时候吧,因为这是个“具备了高度的意识”的朗读者;也许是熏子冒充新章房子与雪乃募捐者接触并为她捐钱的时候;也许是生人因为姐姐被同学嘲笑的时候……

熏子依然在守护瑞穗,但是和昌发出了质问:“那么,目前在我家的女儿,到底是病人,还是尸体?”这个问题真的很难回答,对于目前来说,不管是病人还是尸体,她所守护的不过是自己的女儿。

在生人的生日宴大闹之后的一个晚上,熏子出奇地感受到了瑞穗的动静,她觉得瑞穗站起来了,瑞穗对她说:“妈妈,我走了!”在这个时候,在熏子心中,瑞穗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死去。

最后,瑞穗的心脏捐给了宗吾,而他就是当初进入熏子家里看见瑞穗,然后说“她睡得真熟!”的小男孩。

客观上来说,熏子对瑞穗的坚守毫无意义。但是,我们无法判断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也就无权评价这份守护有无意义。

可是呀,熏子对瑞穗的爱太沉重了!美晴、若叶、和昌……所有人都知道瑞穗已经死了,却碍于熏子看破不说破,和昌的父亲对瑞穗这样的行为很生气,他觉得瑞穗的.行为根本就是“为了让自己心安,把女儿的身体当成玩具”,确是如此,太过固执的爱,已经让熏子失去自我了,她为了照顾瑞穗放弃了一切,也丝毫不在乎别人的看法。

但是这样的爱是不是有些扭曲了?

一想到生人开学典礼那天其他孩子们看到躺在轮椅上的瑞穗,然后向她们投来异样的眼光,又告诉生人家里躺着的是一具尸体,就渗得慌,刚上小学的生人,对新的生活应该满怀欣喜,可是因为姐姐一切都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同学们的嘲笑。太可怕了,这样小的孩子居然要承受这些非议!

爱,也需要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