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情感 > 心情随笔 > 正文

青灯伴读忆少年

作者: 娄勇2024/04/16心情随笔

每次时走进清新舒适、清幽雅静的阅读环境,看着一排排整齐摆放、琳琅满目、品类繁多、印制精美的各种书刊,以及正在明亮的书桌前安静读书的少年时,我无一不被剌激起强烈的读书欲望,并由此勾起我对少年时候青灯伴读的许多故事的回忆。

1976年下半年,我完成了小学五年的学习,升入了初中读书。进入初一年级的时候,教语文的是个有着很深厚的国学基础,曾经长期在农村学校教过书、肚子里面装有很多学问的乡村老师。他反复给我们讲读书的道理,安排我们抄写经典语句。经常讲得最多的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读书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勤笔墨勤看书""书到用时方恨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等等。

只要一上课就讲,经常讲,刚开始时,同学们都觉得有些烦。后来时间长了,也就慢慢适应了。也许是听得多了的缘故,加之自己本身也想看书,所以,那一时期,我也就到处去找书看,找好的语句来抄写,并和同学们相互交流,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喜欢阅读的习惯。

当年生活过得很艰难。我没有钱买书,镇上也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借阅图书,大多数时候都是从别的同学手中相互借来看。有时为了借到一本书,或者听说哪个同学又有了一本新书,就想方设法地与人家套近乎、拉关系、说好话,直到把书借到手中并读完为止。

初中三年的许多个夜晚,我就着一盏灯光如豆闪烁不止的煤油青灯,饥饿式地埋头苦读。整个少年时代,我渴望着每天都有书看,有小说阅读。有时好不容易逮得一本小说书,就像是得到什么宝贝一样,会在一夜之间把它读完,以至于第二天早上洗脸时,都会看见两个鼻子洞洞被煤油灯的油烟熏得黑黢黢的。

我当年的读书环境相比今天来说实在过于简陋。一盏随风吹动摇曳不止的煤油灯,一间不能直起腰杆像"鸽笼"式的低矮阁楼,一张堆满课本,作业本看着快要散架的简易书桌盖住了床的一头,一架用两根大小不一的木棍横着钉上几块木条,就是供我爬上爬下的简易楼梯,整个空间狭小偪仄。这,就是我在初中学习期间,基本配置的一个真实环境。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镇上人家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因为还没有电灯照明,每天晚上每户人家里都会点亮像萤火虫般忽明忽暗的煤油灯。

有条件的人家,用烧煤油的马灯,或者是有玻璃罩子的煤油灯,不会因为风吹而受到影响。大部份人家,使用的就是非常普通的煤油灯。

煤油灯形式多种多样,我家里使用的煤油灯都是父亲用蓝墨水瓶做成的。父亲在瓶盖上钻一个洞,将一个预先用铁皮做好的圆形管子从瓶盖洞口插进去,上下各用一小块铁皮将管子固定起来,然后穿上灯芯,注入煤油,就可以点亮使用了。这也是那个时代镇上人家日常的生活标配,是一盏照亮每户人家寻常日子的明灯。

1977年春节后不久,父亲带我到县城亲戚家玩,在新华书店逛了一圈后,经父亲同意和鼓励,我咬着牙用好不容易存起来的压岁钱买到了一本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英雄的乡土》,这是一本完全属于我自己的第一本小说书。为了保存好书,我当作宝贝般用报纸将封面封了两层,而且每次阅读时都小心翼翼地用手拇指翻阅页码,中途不看时,就用一块硬纸片放在里面作标记,从不折叠书页,生怕把书页面弄坏了。对书中的故事看了一遍又一遍。

至今记得,小说描写了八路军某部侦察排长石强伤愈后服从组织安排,在鲁西南抗日根据地马堂区担任游击队指导员期间,充分学习和运用毛泽东关于抗日战争的战略思想,在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下,充分依靠群众,团结带领游击队坚持武装斗争,机动灵活与日本鬼子进行战斗,最后迎来了抗战胜利的故事。

这本书伴随我多年,我一直被书中主人翁高大英武的形象和精彩的战斗故事所吸引,被那种坚定胜利的强大精神信仰所折服。

随着读书欲望的增大,为了读到当时出版的新书,特别是那些非常具有英雄主义精神的小说,我可是想尽了办法,下足了功夫。除了厚着脸皮向同学借以外,后来还苦苦寻觅地找到了一个最佳的途径。

当时的区供销社有一个文化用品专柜,主要以经营学校、学生的学习用品为主。每个学期开学的时候,区里各个学校都要来这里购买蓝墨水、粉笔、教具、作业本等等。但是在柜台一个角落的玻璃柜里,摆放着许许多多厚本厚本的小说书,封面上明显地有着最具有那个年代文化符号的标志,而且还经常不定期地进行更换,可惜的是这些书当时都没有人买。用大人的话来说,饭都顾不上吃,哪还有钱买书哦。

我经常到柜台里面去逛,不是去买东西,而是去看那些摆放得整整齐齐、名类繁多、封面印制得非常诱人的小说书。但即使是看得口水淌,也只能是隔着玻璃看封面,过过隐。因为没有钱,买不起来书,看不到书中的内容,心里总是有一种隐隐的不快。当时的我就渴望着能够把这些书都能够通通地、饱饱地阅读一遍。

记得在1978年春节过后,柜台里面换了一位从城里来的长得秀气、漂亮的营业员,我见她没有人买东西的时候,经常拿起柜台里面的书在静静地看。因为我经常到柜台前去盯着书看,时间长了也多少和她混了个脸熟,有一天我实在忍不住了,借着没有人买东西的机会,大着胆子憋着劲红着脸叫了她一声"孃孃",也许是见我经常来这里盯着书看,对她也有礼貌的缘故,她竟然爽快地答应了,并主动问我是不是想看书。

没想到就这样一声招呼,我与这位秀气的营业员拉上了关系。顺着这一杆子一爬,我急忙点头羞答答地赶紧答应,说想和"孃孃"借柜台里面的书看,并连忙保证说不会把书弄坏、弄脏。见我态度真诚,人也老实,"孃孃"答应把柜台里面的小说书借给看。头几次,只要不是星期天关门不营业,我一有空,就跑到柜台里面去拿着一本书躲在一个角落里去悄悄地、安静地看,直到看到她下班关门为止,几乎三五天就要看完一部小说,然后又重新选择一部来看。

也许是见我看书确实看得认真,有一天"孃孃"直接叫我把书带回家里去看。她没有提出什么要求,只是要我保管好书,不要损坏书页,看完及时归还。

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一个绝好的机会,我渴望阅读小说的愿望会得到如此的满足。

从此,借着这个大好的机会,在我住的那间低矮的阁楼里,在不知多少个夜深人静的时候,我都会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挑灯夜读。有时看的时间长了,看得灯芯上都开出灯花来了。有时经常周末看通宵,看得第二天醒来后眼睛都是红扯扯的。

就这样看完一部又去换另外一部,看完一部又去换一部,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我陆续借来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静静的顿河》《野火春风斗古城》《红岩》《金光大道》《大刀记》《万山红遍》《艳阳天》《沸腾的群山》《难忘的战斗》《草原轻骑》《映山红》《拂晓的号角》《战火催春》《西沙儿女》等20多部小说,以及《战上海》《地道战》《地雷战》《黄继光》《南征北战》《英雄儿女》《上甘岭》《渡江侦察记》等30多本战斗连环画,免费扎扎实实地看了个够。其中,尽管没有多少名篇巨著,但也都是具有那个时代特征的主旋律。总之收获不少。

进入初中学习以后,为了集中精力学习考试,我不得不暂时放弃熬夜阅读小说。继续每天晚上在狭小的阁楼上伴着缕缕青烟的煤油灯,完成一份又一份的作业,练习一遍又一遍的习题,直到考取学校外出读书。

参加工作40年了,尽管我的工作岗位变动了好多次,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不管怎样变化,不管在什么单位,在什么岗位,多年养成的阅读习惯始终一直伴随着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回首过去,少年的物质生活虽然艰辛,但精神生活还是非常富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