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菜根谭》有感

2024/04/17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读《菜根谭》有感(精选25篇),都是精品文章,请您欣赏。

读《菜根谭》有感 篇1

这本书很有意思,书名中的谭是淡的意思,菜根就是用菜的根基来比喻人生的根本。全书有368则中国古代格言,涵盖了如何修身、处世、待人、接物等方方面面,糅合了儒家的中庸、道家的无为、释家的出世和自身的体验,将一套为人处世的`方法留给了后人。整本书也没有严密的逻辑性,读起来比较轻松,读后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有几下几方面:

第一部分“修省”中讲到的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做了好事还要有一颗平常心。行善时唯恐别人不知道,作恶时生怕人知道。读到这我联想到中国“首善”陈光标高调做慈善,他每次做慈善都请很多媒体为他曝光,生怕别人不知道,而周润发却低调裸捐全部56亿家产,生活非常简朴,和家周围的小摊贩非常熟络,每次去买菜商贩们都给他抹去零钱,他还经常吃大排档,和档口老板也是老朋友。为善是发自内心的帮助别人、不求回报,陈光标的为善还是有所图的,想要名声,想要全世界都知道,而这不是真心为善。

第二部分“应酬”中讲到世间的事既要能承担负担,又要善于解脱牵绊,既要勇于担当道德事业,又要善于摆脱尘俗羁绊,看起来矛盾,实际道出了生活的真谛———张弛相成,刚柔并济,这是保持锐气和活力的良方。一味强调担当,就缺少从容和情趣,因而也就失去了吸引力,而过分看重摆脱,则又缺少了热情和进取,因而也就没有创造力。我们一生在世会遇到很多事情,都要以包容、有度的心态去对待,凡事不能过于极端,要留有余地,儒家的中庸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四部分“闲适”中讲到心胸宽广,虚怀若谷,情趣高雅,自然就不会在意琐碎的是非曲直。人的心宽广了,世界就宽广了,心明亮了,世界就明亮了。古人说修身就是修心,内心世界清净了,世界就清净了,内心淡泊,不被得失而烦恼,不受物质诱惑,做本色的自我是理想的人生境界。

最后一部分“概论”中有一段“治家”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居家有二语曰:惟恕则情平,惟俭则足用。”意思是关于治家有两句格言:“只有宽容才能心情平和,只有节俭家用才能富足。”一家人要有宽恕的心胸,要有乐观的人生态度,对家人和蔼可亲,这样才能使全家人心平气和,和睦相处,能够勤俭持家,精打细算,才能使全家人过上富足生活。家和万事兴、俭以养德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其实不论对家人还是对外人都要心平气和、求同存异。另外,俭朴了就不会铺张浪费,生活自然就会富足。

读完之后,我认为本书总的思想也是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为人处世的精髓,即清白做人、与人为善、有道德自律、宠辱不惊、做一个内心安宁之人。

读《菜根谭》有感 篇2

《菜根谭》是一部论述修身、处世、待人、接物的格言集,是作者对人世百态的领悟,是一种人生经验的沉淀与积累,蕴涵深刻的哲理,读后耐人寻味。

最近就读了一段:肝受病则目不能视,肾受病则耳不能听。病受于人所不见,必发于人所共见。故君子欲无得罪于昭昭,必先无得罪于冥冥。

它的大意是说:肝有病眼睛就会看不清,肾受病耳朵就会受影响。病发于人看不到的地方,却表现在人所共见的地方。如果君子想成为人上人,就要先在没人看到的地方做好自己。

如果让自己道德完善就要慎独,慎独就是在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情况下做好一切。做什么事都不能瞒天过海、蒙混过关,因为总有一天会真相大白、水落石出的。

我有一次独自在小卖店里,忍不住拿了几样小食品,我一会儿拿起来,一会儿又下。那时有两个我——一个想拿东西的我,一个不想拿东西的.我。突然,我想起一句话“要想人不知,除非已莫为”,所以到了最后也没有把东西拿走。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句话就是说,一有坏念头,人就变得鬼鬼祟祟。如果不做坏事的人,就会做什么事都没有紧张的情绪。

所以,人的一生做任何事,都要胸怀坦荡,光明磊落。

读《菜根谭》有感 篇3

这本书很有意思,书名中的谭是淡的意思,菜根就是用菜的根基来比喻人生的根本。全书有368则中国古代格言,涵盖了如何修身、处世、待人、接物等方方面面,糅合了儒家的中庸、道家的无为、释家的出世和自身的体验,将一套为人处世的方法留给了后人。整本书也没有严密的逻辑性,读起来比较轻松,读后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有几下几方面:

第一部分“修省”中讲到的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做了好事还要有一颗平常心。行善时唯恐别人不知道,作恶时生怕人知道。读到这我联想到中国“首善”陈光标高调做慈善,他每次做慈善都请很多媒体为他曝光,生怕别人不知道,而周润发却低调裸捐全部56亿家产,生活非常简朴,和家周围的小摊贩非常熟络,每次去买菜商贩们都给他抹去零钱,他还经常吃大排档,和档口老板也是老朋友。为善是发自内心的帮助别人、不求回报,陈光标的为善还是有所图的,想要名声,想要全世界都知道,而这不是真心为善。

第二部分“应酬”中讲到世间的事既要能承担负担,又要善于解脱牵绊,既要勇于担当道德事业,又要善于摆脱尘俗羁绊,看起来矛盾,实际道出了生活的真谛---张弛相成,刚柔并济,这是保持锐气和活力的良方。一味强调担当,就缺少从容和情趣,因而也就失去了吸引力,而过分看重摆脱,则又缺少了热情和进取,因而也就没有创造力。我们一生在世会遇到很多事情,都要以包容、有度的心态去对待,凡事不能过于极端,要留有余地,儒家的中庸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四部分“闲适”中讲到心胸宽广,虚怀若谷,情趣高雅,自然就不会在意琐碎的是非曲直。人的心宽广了,世界就宽广了,心明亮了,世界就明亮了。古人说修身就是修心,内心世界清净了,世界就清净了,内心淡泊,不被得失而烦恼,不受物质诱惑,做本色的自我是理想的人生境界。

最后一部分“概论”中有一段“治家”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居家有二语曰:惟恕则情平,惟俭则足用。”意思是关于治家有两句格言:“只有宽容才能心情平和,只有节俭家用才能富足。”一家人要有宽恕的心胸,要有乐观的人生态度,对家人和蔼可亲,这样才能使全家人心平气和,和睦相处,能够勤俭持家,精打细算,才能使全家人过上富足生活。家和万事兴、俭以养德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其实不论对家人还是对外人都要心平气和、求同存异。另外,俭朴了就不会铺张浪费,生活自然就会富足。

读完之后,我认为本书总的思想也是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为人处世的精髓,即清白做人、与人为善、有道德自律、宠辱不惊、做一个内心安宁之人。

读《菜根谭》有感 篇4

早起喉咙有些神奇,以为说不出话的时候,还会有声音发出。原来灵魂也会帮我们发声,我们永远可以按照内心的心意,分享和表达。

昨晚看了菜根谭,有美妙的感受在心里流淌。浩然正气,原来是禅宗说的气就是能量。

中华文化浩瀚五千年,在教化者解读的时候往往会根据所处的当世警醒后人。但如果不是去恐惧抗拒,而是去接纳去发现爱,看到光,那东方智慧就会变得有无限的能量。

这也是很多国学大师在做解读的时候就像我们读阿卡西的方式一样,第1层是故事与经历,人性层面的不完美与源头的完美完全融合在一起。核心是在渴望爱呼唤爱寻找爱,对爱的表达的过程。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经历和体验。当我们看到了他们正在发生什么,就能感受到这句话给那个时代带来的力量。

第2层去到原因与状况,这句话或者故事发生的背后是因为什么?当下的选择和决定如何成为那个时候的最佳利益和选择。而不是以当今这个时代的评判和不理解陷入了一种二元对立,去觉得不适合现在这个时代的发展,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可以跨越漫长的岁月的洪流,去到每一个时代。

第3层是看到灵魂背后的实相,最终回归到光与爱。在宇宙中没有任何的受害者和施害者。也可以看到所有的作者对后人的警醒也是因为爱。所以国学不是来限制我们的思维把我们禁锢在某一个年代,而是让我们通过那个当下,去放眼未来。当我们无限次的链接到祖先的智慧,他们的能量会直接传递给到我们。

在这个的过程中我们得以重新看待每一句话,和背后传递的爱的能量。过去一直在想早教如何去做国学的结合,而不是让西方的早教完全取缔掉东方式的教育。不是去到了硬着陆让孩子卷入了限制性的思维当中,而是更有爱的传递祖先的那份智慧和力量。今天终于找到了这样的方法,也需要现在的父母共同的成长!

真正国学的集大成者正是有这样的广阔的胸襟,穿越每一个时代,去看到它的本质。每一个后世对前人智慧的解读,都是一份传递的智慧,既是传承,也是发展。

当我们透过时代的洪流给这句话造成的影响,回归到最初源头在这个人身上活出的模样,以靠近源头的爱与光的方式去解读,那么每一句话都充满了智慧与力量,感恩这份惊喜的到来!

此刻感受到了一种解锁的感觉。同时看到了一幅画面迷宫之门正在打开,当我们提高意识维度后得以看见迷宫的全貌。生活正是这样,永远有无数的宝藏藏在哪个角落等待我们。在链接高维智慧之后,在我们心之力驱使下找到踏实执行的方法,我们也可像龙一样奔腾而起。因为,这是我们的家,也是一生归属的地方。

时刻可以链接到祖先的智慧也让我得以重新去看待家。我们在源头的家可以让我们时刻的取得智慧与爱,源头在三维世界的投射第1个家是我们的小家。家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着灵魂的约定,守护家庭的每一个成员,支持彼此的生命成长和觉醒,让我们不断的在这个世界里有更多的爱与能量,并且活出我们本来的样子。第2个家是这个家延伸出去的国家我们有着共同的文脉,有着共同的信念,有着共同的文化归属,也让我们拥有国魂更大的力量。第2个家往下延伸就是世界,这个地球的家。我们有着共同的基因密码,在DNA上我们会发现原来全世界的人血脉都是互相融合的,因为我们的灵魂生生世世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角色去体验,我们与地球所有的生灵本是共生的,源头在三维世界的投影自然也是浩瀚无比的。

科学的方式可以映照我们血液的密码。当我们清晰的照见这一点,我们更感受到大爱无疆,宇宙的爱深情而浩瀚。愿我们不负使命和才华,也不因他人的偏离而蒙蔽自己,永远记得来时的初心:一份诞生的喜悦和渴望来人间体验的模样!活出源头应该有的样子!

读《菜根谭》有感 篇5

这本书很有意思,书名中的谭是淡的意思,菜根就是用菜的根基来比喻人生的根本。全书有368则中国古代格言,涵盖了如何修身、处世、待人、接物等方方面面,糅合了儒家的中庸、道家的无为、释家的出世和自身的体验,将一套为人处世的方法留给了后人。整本书也没有严密的逻辑性,读起来比较轻松,读后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有几下几方面:

第一部分“修省”中讲到的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做了好事还要有一颗平常心。行善时唯恐别人不知道,作恶时生怕人知道。读到这我联想到中国“首善”陈光标高调做慈善,他每次做慈善都请很多媒体为他曝光,生怕别人不知道,而周润发却低调裸捐全部56亿家产,生活非常简朴,和家周围的小摊贩非常熟络,每次去买菜商贩们都给他抹去零钱,他还经常吃大排档,和档口老板也是老朋友。为善是发自内心的帮助别人、不求回报,陈光标的为善还是有所图的,想要名声,想要全世界都知道,而这不是真心为善。

第二部分“应酬”中讲到世间的事既要能承担负担,又要善于解脱牵绊,既要勇于担当道德事业,又要善于摆脱尘俗羁绊,看起来矛盾,实际道出了生活的真谛---张弛相成,刚柔并济,这是保持锐气和活力的良方。一味强调担当,就缺少从容和情趣,因而也就失去了吸引力,而过分看重摆脱,则又缺少了热情和进取,因而也就没有创造力。我们一生在世会遇到很多事情,都要以包容、有度的心态去对待,凡事不能过于极端,要留有余地,儒家的中庸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四部分“闲适”中讲到心胸宽广,虚怀若谷,情趣高雅,自然就不会在意琐碎的是非曲直。人的心宽广了,世界就宽广了,心明亮了,世界就明亮了。古人说修身就是修心,内心世界清净了,世界就清净了,内心淡泊,不被得失而烦恼,不受物质诱惑,做本色的自我是理想的人生境界。

最后一部分“概论”中有一段“治家”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居家有二语曰:惟恕则情平,惟俭则足用。”意思是关于治家有两句格言:“只有宽容才能心情平和,只有节俭家用才能富足。”一家人要有宽恕的心胸,要有乐观的人生态度,对家人和蔼可亲,这样才能使全家人心平气和,和睦相处,能够勤俭持家,精打细算,才能使全家人过上富足生活。家和万事兴、俭以养德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其实不论对家人还是对外人都要心平气和、求同存异。另外,俭朴了就不会铺张浪费,生活自然就会富足。

读完之后,我认为本书总的思想也是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为人处世的精髓,即清白做人、与人为善、有道德自律、宠辱不惊、做一个内心安宁之人。

读《菜根谭》有感 篇6

初读《菜根谭》,就知道其中蕴含的生活哲理、处世智慧,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理解通透的。只能摘其中一些感触良深的道理,谈谈自己的浅薄的理解。细嚼菜根,精做百事。

霁天青日,倏变为迅雷震电;疾风怒雨,倏转为朗月晴空。气机何尝一毫凝滞,太虚何尝一毫障蔽,人之心体亦当如是。

大自然从不停止运动变化,天体的运行也不会受到丝毫阻碍,人的心也要像大自然一样,一刻不停地变化发展,而不为外物阻碍停滞不前。

前段时间,新冠肺炎疫情袭来,“封城”引发了很多担忧,学生怎么上课?员工怎么上班工作?但很快疑虑就被打消,每个人都开始远程办公,线上办事,每个人都自主地参与到抗疫战争中,我亦是如此。

由此看来,“变”就是存活的能力。

琴棋诗画,达士以之养性灵,而庸夫徒赏其迹象;山川云物,高人以之助学识,而俗子徒玩其光华。可见事物无定品,随人识见以为高下。故读书穷理,要以识趣为先。

琴棋诗画、山川云物,这些事物本身没有固定的.品性,是随着人们的见识不同而有高低的领悟,所以阅读书籍与研究事理,要先提高自己的志趣。

洪应明的悟性与志趣是常人不能及的,他在忙碌采蜜的蜜蜂上看到人情世态,由回巢栖息的燕子感受到清雅的情趣。他认为研究学问的人要有清明的领悟能力,和事物接触的时候都会有所领悟。

当然,与我一样的寻常人,也不必过于苛责自己,而今是实践出真知的时代,在新的环境背景下,对“悟”也需要有新的理解,我认为就是要勤于思考、敢于质疑、遇到问题想过办法解决。

大概也没有人会拒绝提升志趣,只是这是一个长远的过程,着眼当下,一步步积累就好。黄金从矿石中提炼出来,玉石从石头中产生,世界上高深的道理,往往存在于身边平凡的事物中!

淡薄之士,比为浓艳者所疑;检啻之人,多为放肆者所忌。君子处此,固不可少变其操履,亦不可太露其锋芒。

洪应明在书中多次提到不要刻意显才,他说取得功名、事业有所成就的人,要保持谦虚的美德,这样才不会引起别人的嫉妒;他劝夸耀自己学识的人不要夸耀自己的财富,谁家灶下没有生活煮饭呢?

听过这样一句话:人不敬我,是我无才,我不敬人,是我无德。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就要积蓄才华,并时常自我反省,是否刻意显露自己的才华。

有才而不骄,得志而不傲,居于谷而不卑。这大概就是谦谦君子的样子。

读《菜根谭》有感 篇7

《菜根谭》是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集,具有儒释道三教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变的教人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着潜移默化的力量。

开篇第一文《天道忌盈,卦终未济》就告诉我们,不论做什么事都应留有余地,不要做得太绝,这样上帝才不会嫉妒我们,甚至恶鬼也不会伤害我们。假如一切事物都要求尽善尽美,一切功劳都要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即使不为此发生内乱,也必为此招致外患。

又如《弄权一时,凄凉万古》一文,告诉我们一个坚守道德规范的人,虽然有时会遇到短暂的冷落;可那些依附权势的人,却会遭受永久的凄凉。大凡一个胸襟开阔的聪明人,能重视物质以外的精神价值,并且又能顾及到死后的名誉问题;所以,他们宁愿承受一时的冷落,也不愿遭受永久的凄凉。

《菜根谭》一书糅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和释家的出世思想的人生处世哲学。整部书似语录,却有语录所没有的.趣味;似随笔,却有随笔所不易及的整饬;似训诫,却有训诫所缺乏的亲切醒豁;且有雨余山色,夜静钟声,点染其间,其所言清霏有味,风月无边。

《攻人毋太严,教人毋过高》一文告诫我们,当责备别人的过错时,不可太严厉,要顾及到对方是否能接受,不要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当教诲别人行善时,不可以希望过高,要顾及到对方是否能做到。

又如《伏魔先伏自心,驭横先平此气》一文,说的是要想制服邪恶,必先制服自己内心的邪恶,自己内心之恶制服后,一切其他邪恶自然不起作用。要想控制不合理的横逆事件,必须先控制自己容易躁动的情绪,心平气和了,外来的横逆事物自然不会侵入。

《菜根谭》是一部有益于人们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奋发向上的通俗读物。本书文辞优美,对仗工整,涵义深邃,耐人寻味。作者以“菜根”为本书命名,意谓“人的才智和修养只有经过艰苦磨炼才能获得”正所谓“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人能放得心下,即可入圣超凡》一文中说“放得功名富贵之心下,便可超凡;放得道德仁义之心下,才可入圣。”便是文辞优美,耐人寻味的绝句。在优美的韵律中,我们可以感悟到一个人只有丢开功名富贵的思想左右,才可以超越庸俗的尘世杂念;一个人只有不受仁义道德等教条的束缚,才可以进入超凡绝俗的圣贤境界。

《欲路上勿染指,理路上勿退步》一文也一样,“欲路上事,毋乐其便而姑为染指,一染指便深入万仞;理路上事,毋惮其难而稍为退步,一退步便远隔千山。”在工整对仗的语言中,我们明白关于欲念上的事,决不要贪图方便,就可以顺手占有一次,一旦占有一次就会跌入万丈深渊;关于义理方面的事,绝不要因为暂时的困难而放弃,放弃一次就等于与真理远隔千山万水了。

再如《处世要方圆自在,待人要宽严得宜》《忘功不忘过,忘怨不忘恩》《舍己毋处疑,施恩勿望报》《清浊并包,善恶兼容》《律己宜严,待人亦宽》《宁为小人所毁,勿为君子所容》等文,无不教育我们不计前嫌、不计得失、虚怀若谷、宽以待人、乐以忘忧。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没有永远的顺境,也没有永远的不顺。生活中即使遇到些许玩逆与小人,也不用太在意,莫若去慢嚼几篇《菜根谭》,如《善根暗长,恶损潜消》《德怨两忘,恩仇俱泯》《顺境不足喜,逆境不足忧》《春风解冻,和气消冰》《厚德以积福,逸心以补劳,修道以解厄》《执着是苦海,解脱是仙乡》《躁极则昏,静极则明》《处事流水落花,身心皆得自在》等,嚼着嚼着,便也欣然释怀了。

读《菜根谭》有感 篇8

这本书很有意思,书名中的谭是淡的意思,菜根就是用菜的根基来比喻人生的根本。全书有368则中国古代格言,涵盖了如何修身、处世、待人、接物等方方面面,糅合了儒家的中庸、道家的无为、释家的出世和自身的体验,将一套为人处世的方法留给了后人。整本书也没有严密的逻辑性,读起来比较轻松,读后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有几下几方面:

第一部分“修省”中讲到的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做了好事还要有一颗平常心。行善时唯恐别人不知道,作恶时生怕人知道。读到这我联想到中国“首善”陈光标高调做慈善,他每次做慈善都请很多媒体为他曝光,生怕别人不知道,而周润发却低调裸捐全部56亿家产,生活非常简朴,和家周围的小摊贩非常熟络,每次去买菜商贩们都给他抹去零钱,他还经常吃大排档,和档口老板也是老朋友。为善是发自内心的帮助别人、不求回报,陈光标的为善还是有所图的,想要名声,想要全世界都知道,而这不是真心为善。

第二部分“应酬”中讲到世间的事既要能承担负担,又要善于解脱牵绊,既要勇于担当道德事业,又要善于摆脱尘俗羁绊,看起来矛盾,实际道出了生活的真谛---张弛相成,刚柔并济,这是保持锐气和活力的良方。一味强调担当,就缺少从容和情趣,因而也就失去了吸引力,而过分看重摆脱,则又缺少了热情和进取,因而也就没有创造力。我们一生在世会遇到很多事情,都要以包容、有度的心态去对待,凡事不能过于极端,要留有余地,儒家的中庸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四部分“闲适”中讲到心胸宽广,虚怀若谷,情趣高雅,自然就不会在意琐碎的是非曲直。人的心宽广了,世界就宽广了,心明亮了,世界就明亮了。古人说修身就是修心,内心世界清净了,世界就清净了,内心淡泊,不被得失而烦恼,不受物质诱惑,做本色的自己是理想的人生境界。

最后一部分“概论”中有一段“治家”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居家有二语曰:惟恕则情平,惟俭则足用。”意思是关于治家有两句格言:“只有宽容才能心情平和,只有节俭家用才能富足。”一家人要有宽恕的心胸,要有乐观的人生态度,对家人和蔼可亲,这样才能使全家人心平气和,和睦相处,能够勤俭持家,精打细算,才能使全家人过上富足生活。家和万事兴、俭以养德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其实不论对家人还是对外人都要心平气和、求同存异。另外,俭朴了就不会铺张浪费,生活自然就会富足。

读完之后,我认为本书总的思想也是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为人处世的精髓,即清白做人、与人为善、有道德自律、宠辱不惊、做一个内心安宁之人。

读《菜根谭》有感 篇9

扯下一片树叶。

演绎的,是岁月的沧桑。

掬来一捧清水。

澎湃的,是长江的巨浪。

回首,走过的路。

还有几个脚印,仍然熠熠闪光?

向前,仰起头。

无论未来的路,还有多久多长!

早看旭日,晚送夕阳。

不要骄傲,不要悲伤。

虽然有荆棘,虽然有坎坷。

奋发者,永远是欢乐地歌唱。

贫穷须有节。

富贵莫猖狂。

吃菜根淡中有味。

需要慢慢地品赏。

守王法梦里不惊。

需要细细地思量。

不为权贵摧眉折腰。

莫为金钱丧尽天良。

为官的',天下为公,鞠躬尽瘁。

为民的,辛苦劳作,不卑不亢。

可叹,多少权贵,两手空空人去了。

空留下,一世骂名,一枕黄粱。

读《菜根谭》有感 篇10

扯下一片树叶。

演绎的,是岁月的沧桑。

掬来一捧清水。

澎湃的,是长江的巨浪。

回首,走过的路。

还有几个脚印,仍然熠熠闪光?

向前,仰起头。

无论未来的路,还有多久多长!

早看旭日,晚送夕阳。

不要骄傲,不要悲伤。

虽然有荆棘,虽然有坎坷。

奋发者,永远是欢乐地歌唱。

贫穷须有节。

富贵莫猖狂。

吃菜根淡中有味。

需要慢慢地品赏。

守王法梦里不惊。

需要细细地思量。

不为权贵摧眉折腰。

莫为金钱丧尽天良。

为官的,天下为公,鞠躬尽瘁。

为民的,辛苦劳作,不卑不亢。

可叹,多少权贵,两手空空人去了。

空留下,一世骂名,一枕黄粱。

读《菜根谭》有感 篇11

《菜根谭》是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集,具有儒释道三教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变的教人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着潜移默化的力量。

开篇第一文《天道忌盈,卦终未济》就告诉我们,不论做什么事都应留有余地,不要做得太绝,这样上帝才不会嫉妒我们,甚至恶鬼也不会伤害我们。假如一切事物都要求尽善尽美,一切功劳都要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即使不为此发生内乱,也必为此招致外患。

又如《弄权一时,凄凉万古》一文,告诉我们一个坚守道德规范的人,虽然有时会遇到短暂的冷落;可那些依附权势的人,却会遭受永久的凄凉。大凡一个胸襟开阔的聪明人,能重视物质以外的精神价值,并且又能顾及到死后的名誉问题;所以,他们宁愿承受一时的冷落,也不愿遭受永久的凄凉。

《菜根谭》一书糅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和释家的出世思想的人生处世哲学。整部书似语录,却有语录所没有的趣味;似随笔,却有随笔所不易及的整饬;似训诫,却有训诫所缺乏的亲切醒豁;且有雨余山色,夜静钟声,点染其间,其所言清霏有味,风月无边。

《攻人毋太严,教人毋过高》一文告诫我们,当责备别人的过错时,不可太严厉,要顾及到对方是否能接受,不要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当教诲别人行善时,不可以希望过高,要顾及到对方是否能做到。

又如《伏魔先伏自心,驭横先平此气》一文,说的是要想制服邪恶,必先制服自己内心的邪恶,自己内心之恶制服后,一切其他邪恶自然不起作用。要想控制不合理的'横逆事件,必须先控制自己容易躁动的情绪,心平气和了,外来的横逆事物自然不会侵入。

《菜根谭》是一部有益于人们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奋发向上的通俗读物。本书文辞优美,对仗工整,涵义深邃,耐人寻味。作者以“菜根”为本书命名,意谓“人的才智和修养只有经过艰苦磨炼才能获得”正所谓“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人能放得心下,即可入圣超凡》一文中说“放得功名富贵之心下,便可超凡;放得道德仁义之心下,才可入圣。”便是文辞优美,耐人寻味的绝句。在优美的韵律中,我们可以感悟到一个人只有丢开功名富贵的思想左右,才可以超越庸俗的尘世杂念;一个人只有不受仁义道德等教条的束缚,才可以进入超凡绝俗的圣贤境界。

《欲路上勿染指,理路上勿退步》一文也一样,“欲路上事,毋乐其便而姑为染指,一染指便深入万仞;理路上事,毋惮其难而稍为退步,一退步便远隔千山。”在工整对仗的语言中,我们明白关于欲念上的事,决不要贪图方便,就可以顺手占有一次,一旦占有一次就会跌入万丈深渊;关于义理方面的事,绝不要因为暂时的困难而放弃,放弃一次就等于与真理远隔千山万水了。

再如《处世要方圆自在,待人要宽严得宜》《忘功不忘过,忘怨不忘恩》《舍己毋处疑,施恩勿望报》《清浊并包,善恶兼容》《律己宜严,待人亦宽》《宁为小人所毁,勿为君子所容》等文,无不教育我们不计前嫌、不计得失、虚怀若谷、宽以待人、乐以忘忧。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没有永远的顺境,也没有永远的不顺。生活中即使遇到些许玩逆与小人,也不用太在意,莫若去慢嚼几篇《菜根谭》,如《善根暗长,恶损潜消》《德怨两忘,恩仇俱泯》《顺境不足喜,逆境不足忧》《春风解冻,和气消冰》《厚德以积福,逸心以补劳,修道以解厄》《执着是苦海,解脱是仙乡》《躁极则昏,静极则明》《处事流水落花,身心皆得自在》等,嚼着嚼着,便也欣然释怀了。

读《菜根谭》有感 篇12

“千载奇逢,无如好书良友”,生活中,千载难逢的好事就是得到一本好书和结交了一个良友。

参加工作整整一年的时间,周末闲暇时,我喜欢一个人静心地阅读,在书的海洋中,有波澜不惊的震撼,有无与伦比的快乐,有时我的心灵犹如沐浴春风一般,暂别喧嚣的城市,享受那份久违的宁静,寻求内心那一丝丝共鸣。《论语》里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我喜欢读书,一本好书不仅能丰富我的内涵,更重要的是能让我从中收获到真正的快乐。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从听说《菜根谭》这个名字,到被书名所吸引,再到细细品味此书中所蕴含的精髓后从此对它爱不释手。人能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简朴的生活能磨炼人的意志,锻炼人吃苦耐劳、坚韧顽强的精神,使人们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菜根谭》将儒、释、道三家人生哲理融为一体,以简单的文字点化人间万事,仔细揣摩,却发现里边很多学问终身受用无穷。这本书让我对生活获得了启迪,重新审视自己,不再那么自我,学会了改变。

一年以前,当我大学毕业一个人背着行囊,怀揣着自己的`梦想与奋斗的激情踏上了工作历程,一切又将重新开始,这个漫长的过程,对自己而言,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历练。在一个陌生的城市,离开父母,离开昔日的朋友,任何事情只有靠自己去解决,加之离家太远,平时很少回家,对亲人的思念,对家乡的思念,时常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每当此时,那种孤独感和无助感顿时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好长一段时间,我从一个开朗活泼的女孩,变得开始喜欢一个人独处,独来独往,封锁自己。眼神中透露着淡淡的忧郁,生活就像上演黑白电影一般失去了往日的色彩和激情。满腹委屈却无人述说,默默承受着这一切。

《菜根谭》中曾经说,“疾风怒雨,禽鸟戚戚;霁日光风,草木欣欣。可见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在狂风暴雨中,鸟类都会感到忧虑害怕;如果风和日丽,即使是无心的花草树木也会欣欣向荣。天地之间不可以一日没有祥和之气,而人也不可以一日没有欣喜乐观的心情。

渐渐地,我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审视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环境对人的成长固然很重要,但是当我无法改变这种境况时,为什么我不能试着去改变自己而不是去抱怨环境呢?我试图跳出死胡同,不再自我,学会独立生活,学会与他人交流与沟通,在一个陌生的城市认识新的朋友,重新开始建立人际关系,拨开眼前的障碍物,让自己看得更高,望得更远。往昔阴霾的天空豁然明朗起来,视野开阔了,那些快乐又回到了我的身边。人生旅途是漫长的,在人生的岁月里,当环境已成一种定局无法改变时,适时去改变自己适应环境,展现在眼前的也许就是一条平坦大道,从而也会赢得许多精神,热情、乐观和一片坦荡的胸怀。

一个只会怨天尤人的人,眼中看到的只有灰暗的一面。俗话说“境随人转”,外在的环境常常是随着人的心理状况而变化,心情愉悦时,会觉得身旁的事物充满了生机。所以,一个终日忧虑悲观的人,将因缺乏斗志而使自己陷于逆境,不仅仅是做事屡遭挫折,周围的人也会渐渐疏远你,更觉心灰意冷,慨叹人生如梦。

人生处处有风景,怀着积极的心态去观赏,则能发现原来景致极美。在任何情况下,景色如何,关键看人的心态,只有随时发现生活中的美,才能体会到生活中处处充满了阳光与色彩,积极地调整心态,心情愉快地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东西自然展示在眼前,如果不用心去欣赏,很难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也就永远欣赏不到美丽的风景。

文中也曾提到,“天之机缄不测,抑而伸,伸而抑,皆是翻弄英雄,颠倒豪杰处。君子是逆来顺受,居安思危,天亦无所用其伎俩矣。”

这段文字一直鼓励着我,“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事事不可能尽如人意”,心态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逆境中不悲伤,不气馁。逆境时,考验人坚韧的毅力,不向困难低头的勇气,顺境时,考验人是否沉沦在成功的喜悦中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自己所处的环境。一个乐观进取的人,面对再大的困难都不怨天尤人,只是尽其所能地去做。这样的人在与人相处时,总能让人感觉希望就在转角,若能保持一颗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工作,总能等到柳暗花明的时候,快乐生活也便随之而来。

人们常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代文豪苏东坡虽然在宦途失意,生活窘迫,却从未因此颓废,以一种旷达的胸怀,造就了自己多彩的人生,创造出许多佳作流传至今。

《菜根谭》一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怎样面对生活,演绎精彩的人生。它还启迪着我怎样与人相处,“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为人处世懂得谦让容忍才是高明的做法,因为让一步是为日后进一步预留余地,而待人接物态度宽容者就是有福之人,因为与人方便是为自己日后留下方便的基础。

社会就像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一个人只要还活着,就必须扮演着父母、子女、兄妹、朋友、同事等很多角色,不可避免地要与别人相处,人与人之间相处,没有解不开的结,很多时候结下的恩怨情仇都是因为自绝后路造成的,在产生矛盾之时把话说绝,把事做绝了,不留余地,使得双方陷入无法收拾的局面。给予别人伤害的同时,自己也失去了快乐。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多一些宽容,便会少一些烦恼,凡事多为他人设想,不要为了眼前的私利,而损害他人的利益,朋友也便会日益多起来。“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当得到别人帮助的时候,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别人,自己也会获得那份难得的快乐。

现在回家,父母总是说我少了几分浮躁与任性,多了几分成熟与稳重。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在阅读中感悟成长,感悟人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涉世未深的我来说,人生还有很长的路等着我去探索,去领悟,去沉淀,不要求多么精雕细琢的生活,但求一份属于自己的快乐人生。作为年轻人,应该不失年轻人的本性,拥有朝气与活力的一面,而另一面,我希望通过阅读书籍不断充实自己,争取做一个内外兼修的人。书籍是人类的朋友,在这些经典中蕴藏着无数人生真谛,潜移默化地感化着我们一代又一代。

读《菜根谭》有感 篇13

扯下一片树叶。

演绎的,是岁月的沧桑。

掬来一捧清水。

澎湃的`,是长江的巨浪。

回首,走过的路。

还有几个脚印,仍然熠熠闪光?

向前,仰起头。

无论未来的路,还有多久多长!

早看旭日,晚送夕阳。

不要骄傲,不要悲伤。

虽然有荆棘,虽然有坎坷。

奋发者,永远是欢乐地歌唱。

贫穷须有节。

富贵莫猖狂。

吃菜根淡中有味。

需要慢慢地品赏。

守王法梦里不惊。

需要细细地思量。

不为权贵摧眉折腰。

莫为金钱丧尽天良。

为官的,天下为公,鞠躬尽瘁。

为民的,辛苦劳作,不卑不亢。

可叹,多少权贵,两手空空人去了。

空留下,一世骂名,一枕黄粱。

读《菜根谭》有感 篇14

很久没有看《菜根谭》了,最近从书架上把它找出来,再次细细品味了一番。《菜根谭》是明朝末年隐士洪应明所著。“菜根谭”三个字表达“咬得菜根,百事可做”的道理。同时,此书也剖析了作者对人生的领悟,是一部有超脱、有感慨、有体会,集儒家思想和佛家义理的经典之作。

书中包含许多哲理,让你读后豁然开朗,它能开阔思想、修养身心、让你成为一个懂事理、懂大义的人。

“君子之心事,青天白日,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隐珠藏,不可使人易知。”这两句话告诫我们,做人要光明磊落,像晴天白日般明亮。拥有才能的人,要懂得如何分时间、分场合地展示才华且勿张扬。

“做人无甚高远事业,摆脱俗情便入名流,为学无甚增益工夫,减除得物累,便臻圣境”。解义是:做人不是非要成就一番伟大事业,只要摆脱世俗的功名利禄,就能跻身于名流;做学问也没有什么诀窍,只要摈除外物的诱惑,便可以达到至高无上的境界。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被名利所左右,只要专心致力于一项事业,就能摆脱俗情物欲,做到淡泊明志,志存高远;也不要一味地追求荣华富贵,贪图享乐,这样就失去了活着的真正意义。

“晴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漏屋中来,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身履薄处出。”解义是:晴天白日般光明磊落的节操,是从贫困艰难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而扭转大局的雄才伟略是从谨慎的行事态度中磨练出来的。从这句话中,我读懂了品格需要磨练,工作需要谨慎的道理。

读《菜根谭》有感 篇15

培根曾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智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读了融历史与道德、诗歌与哲理、时代精神与民族特色于一炉的书籍——《菜根谭》,犹如滴水穿石,持久而有力,浸润着我的心灵。《菜根谭》是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所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具有三教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史的长河不断地冲刷、洗礼中留下一颗颗瑰丽无比的明珠。《菜根谭》就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菜根谭》是一本怎样的书呢?古人云:“谭者,谈也。性定根香。”花香可以用鼻来品味,果香可以用口来品味,而根香却需要用一颗智慧的心灵来品味。

《菜根谭》是一位悟透了人生的隐士,融释、道、儒于一身,别具慧眼,将自己的人生奥妙和盘托出的结晶。我觉得《菜根谭》思人间事,是一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书。商界巨子们喜欢读《菜根谭》,因为他们认为《菜根谭》是一部奇书,是企业界经营管理的“指南”,企业家修身养性的“教材”;僧侣们喜欢读《菜根谭》,是因为其博大、宽容、善良。我也喜欢读《菜根谭》,因为我觉得它充满了哲理的味道,充满了富于通变的处世哲学,充满了诗情画意。我觉得《菜根谭》是一本修身养德、为人处世的好书。读起来感觉内心很平和的,一个个鲜活的例子,一段段朴素无华的语言,感觉就像在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让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有所收益:哦,原来有些事情还可以这样处理的。

街上流行的服饰,最时髦的往往最容易过时,而经久不变的,是那些式样简洁普通的.衣服。对于一个人来说,物质的需求只是生活的调剂,却不能成为生活的主旋律。能让我们百吃不厌的是粗茶淡饭,看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主食大多是滋无味,可嚼之则会甘之如饴,酸甜苦辣只是调味品,能让我们活得充实、活得踏实的关键要有一种好的心态和健康的道德观念。读了“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让我们体会到世界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皱眉,它就对你皱眉;你微笑,它就对你微笑。幸福不是一种现实,而是一种感觉,幸福感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日本医学博士春山茂雄在《脑内革命》这本书中写道:“人的心灵由大脑里的脑干、大脑边缘系统和大脑皮质组成。其中有一种神经,当受到外界刺激的时候,会使人快感。在工作中、生活中经常保持喜悦的心情,就是获得幸福的根本。读了“心不可不虚,虚则义理来居;心不可不实,实则物欲不入”,让我懂得了人心不可以不谦虚,谦虚才能让正义真理进驻心中;人心不可以不充实,充实才能使贪念物欲无法入侵。人在做学问和做人,要善于听取不同人的意见,并改变自己,要保持“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状态,才能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言行。

“心者后裔之根,未有根不植而枝叶荣茂者”告戒我们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让自己的子女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他的子孙自然也学得心地善良。如此类推,

我们作为教师的如果具有无私奉献、以身作则、精益求精的精神、崇高的师爱和良好的言行举止,学生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只能一个严于律已的教师才会让学生信服,否则再多的说教只会令人生厌。因此,我们应该常常反思自己:我的教育到底给予了学生多少的快乐、自信、幸福的享受和成功的体验?

读了“凭意兴作为者,随作则随止,岂是不退之轮;从情识解悟者,有悟则有迷,终非常明之灯。”让我懂得做事不要任凭自己意气用事,也不要带着太多的情感去领悟道理,这样才会少走弯路。想想真的很有道理,我们作为教师,我们育人的工作是细水长流的,不是立竿见影的。因此工作的时候不能意气用事。因为感性的热情是干柴上的火,响起来是比比剥剥的,但片刻就会烧尽;理智却是沉默的煤炭,能够放出持久的光和热。做事有始有终的人,依靠的是恒心和毅力。想成为一个平凡而不平庸的教师,除了要学会顺应时势,要有责任心外,关键要用心去工作。浅水是喧哗的,深水是沉默的。我希望自己是那耐人寻味的深水,厚积薄发,每一天能展现经过沉淀后的精华!?

读《菜根谭》有感 篇16

“欲路上事,毋乐其便而姑为染指,一染指便深入万仞;理路上事,毋惮其难而稍为退步,一退步便远隔千山。”

看到这儿,我想到了一个故事——

有两位很要好的人一起到遥远的圣山朝圣,发誓不达圣山,绝不返家。走到一个路口时,他们遇见了一位白发年长之人,他告诉他们:“你们已走了半个多月,如今也只剩下十天的脚程,但非常遗憾,在这我就要和你们分开了,我可以完成你们的愿望,只要你们当中一个人先许愿他的愿望可以马上实现,而第二个人,就可以得到那愿望的两倍。”此时,两人心中都在想:这太棒国,我可得好好想清楚到底要什么。但我先不要讲,那么我就有双倍礼物了。两人“客套”了一番后,两人开始打架了。突然空中回荡着响亮的一声:“我希望——我的一只眼睛——瞎掉!”而另一个人的两只眼睛立刻瞎掉了!

这个故事中的两个人下场多么可悲,而导致他们悲惨结局的'就是他们心中的那种挥之不去的欲望。

其实,人人都有欲望,都想过美满幸福的生活,这是人之常情。欲望与生俱来,人人皆有。但是若把这种欲望变成无止境的贪婪时,那我们便成了欲望的奴隶,世人为何不安心,更多的是人放纵欲望。

贪婪是幸福的大敌,要想真正获得幸福,就要学会淡定,学会知足。正是因为贪婪,许多本该有的美好事物烟消云散。人须时刻警惕自己欲望的烦扰,免得被它侵蚀,沦为不能准确认识自身的傻瓜。

面对诱惑,需要保持坚定的心志。如果贪得无厌,就会带来无尽的压力、痛苦不安,甚至毁灭自己。《猛虎行》有云:“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荫。”讲的就是在欲望面前的一种淡定和沉静。

欲望对于众人而言是不懈追求的动力,成就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箴言;也诠释了“有了千田想万田,当了皇帝想成仙”“人心不足蛇吞象”人性弱点。故而我们应当常怀“有木石心,具云水趣”之心。

读《菜根谭》有感 篇17

人类社会的进步需要思想的提升和科技的发展共同助推。其中,思想的提升可以说是整个社会进步的基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本源。作为五千年中华文化传承人的华夏子孙,我们每个人无时无刻不沉浸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耳濡目染里。今所阅读的《菜根谭》正是一本儒家通俗读物,是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集。它是儒家真理的结晶,其中,不乏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对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接触到《菜根谭》是一次很偶然的机会。在旧书摊淘书,偶然看到古色古香的封皮和有些泛黄的书页,心想这书的名字也挺有趣,不知道书中内容为何,但是翻看几页后发现,书中很多字句简练又很有深度,所以就买回家细细品读。读这本书并没有花费太多的时间,因为是整理收集的,所以整书没有大块衔接的文段,基本都是以短句彰显含义,利用少量的时间也能体会到书中的真谛。这本书分为修身、应酬、评议、闲适、概论五个部分,每一部分相对应有几十折的篇幅,从思想、生活、工作等方面谈了做人做事的道理。

“修身”这一部分,主要讲从个人心智素质的方面整体提高。“为善而欲自高胜人,施恩而欲要名结好,修业而欲惊世骇俗,植节而欲标异见奇,此皆是善念中戈矛,理路上荆棘,最易夹带,最难拔除者也。须是涤尽渣滓,斩绝萌芽,才见本来真体”。很多人做人做事都有很强的目的性,做善事是为了向别人彰显自己的品德,施恩惠是为了结交朋好,事业出众是为了惊世骇俗,甚至连养株植物都是要标新立异……这所有的目的`,并不应是我们做这些事的本意,善念中存戈矛,理想路上存荆棘,拔除它们很难,但是这正是事物最应该被扶正的本源。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很多人说理想,但却并不是真的理想,有人为了追求金钱,有人为了追求名利,不同的目的,让我们丧失本应该单纯的追求。本应是为实现自我认可而追求的理想,变成为了迎合世俗眼光和物质享乐的贪婪,这理想路上出现的荆棘,我们每个人都不敢否认自己有过。一生很长,成长的路上我们会面临不同的诱惑、不同的陷阱,他们让我们迷惑,让我们迷茫,甚至让我们迷失,而最能帮助我们的就是我们自己,那些心灵深处的小荆棘需要我们亲手用刀斧修整或斩断,脑海中出现的邪念需要我们自己去板正、去克服。

修身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人性本善,但每个人成长的环境是不同的,所面临的境遇和其中出现的挫折也是不同的。唯一相同的就是,没有任何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是无往不利的。有些人会保持初心,有的人却会被现实腐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最不能忽视的就是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应有的修养自身的性情的能力。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并不是从一出生就比平常人更有思想,而是在经历过痛苦后努力地反思和纠正,才让自己的精神得以提升。

修身难,难就难在我们没有去思考,没有通过事情去质疑,没有想从事件上得到提高。时刻保持着警醒,通过事情看到本质,只有刨除路上的荆棘,才能让精神得到升华。

第二部分所讲的“应酬”,是待人接物和处世方面的道理。“待人而留有余,不尽之恩礼,则可以维系无厌之人心;御事而留有余,不尽之才智,则可以提防不测之事变。”在自身素质提高的前提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我们面对这个世界所做出的反应。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说的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不要用十分的力,平和清淡顺其自然才更能长久,而不是将力量全部用尽,这样在日后的交往中反倒会有不利。《菜根谭》里的这些文字,也是说万事不能做尽,待人要留有余地,在恩惠和礼数上不要做尽才能维系双方不厌烦,做事也要留有余地,不要每次都将智慧用尽,才能提防不测的发生,为自己留条后路。这是儒家思想的一个很明确的体现。中国人讲究礼数,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万事都讲求周全,但在长久的生活中,我们也同样悟出很多道理。我们懂得乍见之欢不如久处不厌,刚刚认识就将万事做尽,以后的相处便处处都是意料之中,久而久之就变成厌倦,为了避免这种厌倦我们懂得适可而止。做事情也是同样的道理,事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此时此刻将万事做尽,接下来事情的发展也许就不会按照自己的预期进行,那么之前没为后来留退路的做法就可能将自己置于不复之地。

第三部分主讲“评议”,对于世事及内心进行一定的分析和谏言,以达到身心的提升。“贪心胜者,逐兽而不见泰山在前,弹雀而不知深井在后;疑心胜者,见弓影而惊杯中之蛇,听人言而信市上之虎。人心一偏,遂视有为无,造无作有。如此,心可妄动乎哉!”做人做官,最不能有的就是贪念,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掌握好自己的内心才能长久;客观公正,不疑心偏颇,才能平衡好事物看清本质。

《菜根谭》的第四部分讲的是“闲适”。除了做人当官,我们作为活生生的人,同样需要享受生活中的种种乐趣和培养一些闲适的性情。“昼闲人寂,听数声鸟语悠扬,不觉耳根尽彻;夜静天高,看一片云光舒卷,顿令眼界俱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白天我们需要扮演很多角色,或是员工或是家人,晚上我们拥有的却是自己的清幽和放松。生活忙碌、工作紧张,让很多都市人忘记抬头看看太阳和星星,但人生即使再繁忙,我们都应该时不时抬头仰望星空,不要忘了大自然给予我们的馈赠。或聆听涓涓细流,或闲看花开花落,也同样是一番滋味。

“闲适”这部分的臻句让我感悟到什么是真正的生活,我们对生活应该有怎样的态度。读书、饮酒、赏花、种树……这些仿佛只有在书中能实现的生活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也无须做出过大的改变,其实细微的变化就能调整我们整个生活的节奏和质量。其中读书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精神的成长和技能的成熟都离不开它。多读书可以改变我们的气质,让我们变得更加有礼有节,读书可以让我们变得更聪明,用智慧战胜生活中面临的困难,读书也可以让我们更快乐,调节我们身体的状态,用读书来放松身体绝对是明智之举,读书更能陶冶我们的情操,让我们变得更加高尚纯洁。

这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是整书的概论,其中所包含的哲理正是我们生活中、工作中、精神上、物质上所能接触到的方方面面的道理。刚刚来到工作单位,我对于工作刚刚有一定概念却还没有太多自身的理解,读了《菜根谭》里面的这些警句,我对工作有了一些新鲜的定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尽全力做好本职工作,做领导的好助手、同事的好搭档,一切以工作为重,处理好工作和生活的关系。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和教育细数不尽,对我精神的提升更是潜移默化的,我会将这本书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的工作和生活中以及待人接物上,努力融入工作环境中,成为一名合格的测绘人!

读《菜根谭》有感 篇18

“欲路上事,毋乐其便而姑为染指,一染指便深入万仞;理路上事,毋惮其难而稍为退步,一退步便远隔千山。”

看到这儿,我想到了一个故事——

有两位很要好的人一起到遥远的圣山朝圣,发誓不达圣山,绝不返家。走到一个路口时,他们遇见了一位白发年长之人,他告诉他们:“你们已走了半个多月,如今也只剩下十天的脚程,但非常遗憾,在这我就要和你们分开了,我可以完成你们的愿望,只要你们当中一个人先许愿他的愿望可以马上实现,而第二个人,就可以得到那愿望的两倍。”此时,两人心中都在想:这太棒国,我可得好好想清楚到底要什么。但我先不要讲,那么我就有双倍礼物了。两人“客套”了一番后,两人开始打架了。突然空中回荡着响亮的一声:“我希望——我的一只眼睛——瞎掉!”而另一个人的两只眼睛立刻瞎掉了!

这个故事中的两个人下场多么可悲,而导致他们悲惨结局的就是他们心中的那种挥之不去的欲望。

其实,人人都有欲望,都想过美满幸福的生活,这是人之常情。欲望与生俱来,人人皆有。但是若把这种欲望变成无止境的贪婪时,那我们便成了欲望的奴隶,世人为何不安心,更多的是人放纵欲望。

贪婪是幸福的大敌,要想真正获得幸福,就要学会淡定,学会知足。正是因为贪婪,许多本该有的'美好事物烟消云散。人须时刻警惕自己欲望的烦扰,免得被它侵蚀,沦为不能准确认识自身的傻瓜。

面对诱惑,需要保持坚定的心志。如果贪得无厌,就会带来无尽的压力、痛苦不安,甚至毁灭自己。《猛虎行》有云:“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荫。”讲的就是在欲望面前的一种淡定和沉静。

欲望对于众人而言是不懈追求的动力,成就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箴言;也诠释了“有了千田想万田,当了皇帝想成仙”“人心不足蛇吞象”人性弱点。故而我们应当常怀“有木石心,具云水趣”之心。

读《菜根谭》有感 篇19

我隔三差五地要抄一段《菜根谭》文字,一方面是重温文言文,感受古语的魅力,一方面是强化正确的理念。很多道理,说出来,大家都明白,但是做起来,却困难重重。这究竟是为什么?我曾多次问过我自己,也问过他人。其实古人也是早已问过多次,并且答案也不统一。

我们当今的科学水平已然比较发达,上能飞天,下能潜水,远非古人能比,但是思想水平,在我看来,其实从未超越,这也是为何现代中国人普遍缺乏统一信仰的原因。当然,我所指的信仰,不局限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是追根溯源,究竟人之初,性如何?本善?本恶?本惰?本无?本空?……

这个根本的问题,全世界从未统一过,但在科学方面,在一定时期内总还是基本统一的。人与一般动物相比,差异究竟为何如此之大?除了大脑,其他很多生理功能都不如动物。以我的浅薄之见,究竟人与动物,谁更高级,真不好说。

因为从品德而言,不少人的境界远远不如一只狗,一条鱼。甚至,我大胆的假设,若是把当今的各种法规制度都抛开,等上一年,这个地球会是一种什么状态?

我不敢想象,不过有一部电影倒是可以作为参考,就是黄渤执导的《一出好戏》。影片我没有看过,但从故事介绍和朋友表述得知大致情节是:

“某公司员工团建出游,遭遇海难,众人流落在荒岛之上,为了生存,他们共同生活并面对一系列人性问题的'寓言故事。”所谓“寓言故事”,并非我的意思,而是度娘告诉我的,所以我用“引号”标注,此文非本人原创,没有知识产权。

我一直不明白的是,人为什么需要那么多规则来要求自己,而动物却不用。人既然有了那么多规则,可又为什么总是不按规则执行?动物没有制定规则,也不见他们乱成什么样。而人要是没有规则,却不知乱成怎样?人即便有了规则,还是可以乱成一团。

人与动物,难道真的有高低之分吗?难道因为高级,就可以让地球大乱吗?我百思不得其解。我只知道,别人可以不守规则,而我不行。请不要问我为什么?因为我不如动物。

读《菜根谭》有感 篇20

《菜根谭》是明朝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集,采儒、佛、道三家之精髓,以心学、禅学为核心,拥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大道,篇篇内容短小精悍,句句简明扼要。虽然《菜根谭》是一本古书,但是书中的内容对应到今天依旧具有普适性。这本书就像是是一位懂得处世的艺术家,有“登山耐侧路,踏雪耐危桥”的世间人情冷暖,有“若无花月美人,不愿生此世界”的风流,有”事业文章,随身销毁,而精神万古如新”的豪迈,也有“芦花被下,卧雪眠云,保全得一窝夜气;竹叶杯中,吟风弄月,躲离了万丈红尘”的诗情画意。

定云止水中,有鸢飞鱼跃的景象。风狂雨骤处,有波澜恬静的目光。

海明威说,冰山在海上之所以显得庄严宏伟,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你对事物的认知,会被你生活的环境、你的学识、眼界等因素局限,这些因素会让你只能看到事物的冰山一角。夏虫不可语以冰者,笃于时也,正是因为存在认知盲区,我们才无法真正的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只有意识到了自己的无知,才一直有动力去不断的去学习,去不断的探索更多的领域,去打破更多的认知盲区。人们对于缺乏认知的事物是很难理解其本质的,只做理论知识或者表象的理解是滑稽的,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实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它本质上是对事物全面多维的认识,是反复的实践与试错,是认识的积累与总结,是对底层逻辑原理的理解,是对事物的解构然后再重新构建成自我认知,是对所需要认识的事物完成了这个过程才有的能力,这是知行合一的结果。认知不会仅仅由理论或者认知变成认知,如果缺乏实践缺乏自身的思考与理解,那只是对他人理论认知重复的复读机。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修德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

耳中常听不中听的话,心中常有不如意的事,是心性的磨刀石。逆境之所以珍贵,就是因为能让人清醒、谨慎,而顺境却让人膨胀、放纵和丧失斗志。逆境会让我们产生烦恼和痛苦,而烦恼和痛苦往往能引发我们的思考,因此才有“烦恼生菩提”的说法。但是逆境必须恰到好处,一旦超过了我们自身的承受能力,可能会适得其反,让我们的人生永远沉沦在黑暗之中。现实生活往往是多变的,无常的,没有永远一帆风顺的人生,命运的起伏变化就如K线图一般,有高潮也有低谷。为了抵抗不可预知的无常,我们需要从逆境中寻求智慧,感想人生的真谛。

夜深人静,独坐观心,始知妄穷而真独露,每于此中得大机趣;既觉真现而妄难逃,又于此中得大惭忸。

夜深人静的时候自己坐下来,反思自己内心,才知道自己的一些私心,妄想,而把自己最原始善的真情流露出来,每到这个时候,都会从这个“反思”中得到很大的启发、趣味。人应自我救赎,才能自我超越。自省是一次自我解剖的痛苦过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难,但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去面对它,却不容易。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智慧来源于承认无知,自省来源于直面自己。只有在错误中吸取教训,才能在错误中成长。鲁迅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的解剖自己。自省像是开启了上帝视角在观察自己,让我们加深对当前状态以及过去状态的感知,我们意识到自己是否在做正确的事情,如果不是在做正确的事情,就可以马上修改。然而,很多时候,由于思维不够敏捷,或者情绪干扰没有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在事情发生的当时想不到足够多的选择,或者甚至想不到还有其他选择。但是在事后通过自省,下次做类似的事情的时候就会看到有很多选择,而不是再次被情绪控制,做出下意识的选择。

读《菜根谭》有感 篇21

近日读《菜根谭》,很欣赏这样的句子,“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故君子当存含垢纳污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原句不太好懂,找个译文看看,确实收益挺大的。

这句话可翻译为:“一块堆满了腐草和粪便的土地,才是能生长许多植物的好土壤;一条清澈见底的河流,常常不会有任何鱼虾来繁殖。所以一个有修养的君子,应该有容忍庸俗的气度和宽宏他人的雅量,绝对不可孤芳自赏自命清高不跟任何人来往,而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

在生活中,我们要习惯看到崇高的事物,但也要习惯看到非正义的'现象。因为正因为对立面的存在,才构成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比如说人们多爱看美女,美女者,看之养眼,古人有语“秀色可餐”,再说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一行为是无可厚非的。正因为存在丑女,才衬托了美女的美,有比较才有鉴别。如果天底下的女子都一样漂亮,那么,人们都会习惯了,也无所谓美与丑了。

做老师的,当然喜欢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因为这样的学生管理起来不费劲,而且也能取得不错的好成绩,也适应应试教育的结果。心中常这样想,所有的学生都如某某就好了,上课也轻松了,成绩也能上来了。其实想一想,社会正是因为个性而显得多姿多彩,这也只是一个愿望而矣。课堂也不是现代生产中的流水线,我们也无法生产出同样的合格产品。

有时候上课,因为个别捣乱的学生而确实把人气得够呛的。现在学生、家长、教师的法律意识都挺强的,违犯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事情教师也坚决不做。因为如果把知识没有教好,只是说明你这个老师能力有限,是小事;但是如果因为维护课堂秩序而做出非法的事来,那可是一辈子的事儿,是大事。因此,现在的学生很难管理,再加上有些家长维护自己孩子,有些事情确实很难处理。大多老师有同样的一个感觉,现在看到有些学生,确实是有些害怕。

有时候感觉教育的力量不是万能的,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上起课来让人头痛,却也无能为力,在课堂上还挺嚣张的,用着挑衅的眼光边说话边看着你的眼神,老师却无能为力。不能体罚,说教也显得很苍白,黔驴技穷也只是一个叫家长,来与不来还得看人家的心情。

还是古人说得好“地秽生物,水清无鱼”,不管是自我安慰消极逃避无可奈何也好,还是至理名言处世准则也罢,觉得说得的确挺在理。人们制定了规则,但是却是由人们把规则打破。规定了法律,但是还会有人违法。有了规章制度但是还有人不遵守。

人要有容忍庸俗的气度和宽宏他人的雅量,师与生者之间,也同理。

读《菜根谭》有感 篇22

我隔三差五地要抄一段《菜根谭》文字,一方面是重温文言文,感受古语的魅力,一方面是强化正确的理念。很多道理,说出来,大家都明白,但是做起来,却困难重重。这究竟是为什么?我曾多次问过我自己,也问过他人。其实古人也是早已问过多次,并且答案也不统一。

我们当今的科学水平已然比较发达,上能飞天,下能潜水,远非古人能比,但是思想水平,在我看来,其实从未超越,这也是为何现代中国人普遍缺乏统一信仰的原因。当然,我所指的信仰,不局限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是追根溯源,究竟人之初,性如何?本善?本恶?本惰?本无?本空?……

这个根本的问题,全世界从未统一过,但在科学方面,在一定时期内总还是基本统一的。人与一般动物相比,差异究竟为何如此之大?除了大脑,其他很多生理功能都不如动物。以我的浅薄之见,究竟人与动物,谁更高级,真不好说。

因为从品德而言,不少人的`境界远远不如一只狗,一条鱼。甚至,我大胆的假设,若是把当今的各种法规制度都抛开,等上一年,这个地球会是一种什么状态?

我不敢想象,不过有一部电影倒是可以作为参考,就是黄渤执导的《一出好戏》。影片我没有看过,但从故事介绍和朋友表述得知大致情节是:

“某公司员工团建出游,遭遇海难,众人流落在荒岛之上,为了生存,他们共同生活并面对一系列人性问题的寓言故事。”所谓“寓言故事”,并非我的意思,而是度娘告诉我的,所以我用“引号”标注,此文非本人原创,没有知识产权。

我一直不明白的是,人为什么需要那么多规则来要求自己,而动物却不用。人既然有了那么多规则,可又为什么总是不按规则执行?动物没有制定规则,也不见他们乱成什么样。而人要是没有规则,却不知乱成怎样?人即便有了规则,还是可以乱成一团。

人与动物,难道真的有高低之分吗?难道因为高级,就可以让地球大乱吗?我百思不得其解。我只知道,别人可以不守规则,而我不行。请不要问我为什么?因为我不如动物。

读《菜根谭》有感 篇23

《菜根谭》第201篇说:“俭,美德也,过则为铿吝,为鄙啬,反伤雅道。让,谘性行也,过则为足恭,为曲谨,多出机心。

上文的意思是说:勤俭本是一种美德,但是如果过于节俭就会成为行为鄙下吝啬的守财奴。谦让也是一种美德,但是如果过于谦让,就会给人一种好用心机的感觉。

生活中有很多人就是这样的。吝啬者比如葛朗台,吝啬之态,无人能及。影射出的不是他高尚的品德,而是他鄙下的灵魂,为了钱财失去了妻子女儿乃至他做人的'资格。假谦的就更多了,有时自己甚至就不知不觉

也成了个假谦者。过于谦让者看似谦虚,实则给人一种虚伪的觉,比如有人称赞我“你真能干”

“哪里哪里”

“不用谦虚”

“真的没什么啦”

“……”其实我的谦让是想让别人多称赞几句哦!^_^

我觉得在这方面西方人比较直率,当然,这也不是说中国人比外国人虚伪,只是因为在几千年的传统中中国人在这个方面已经习惯含蓄,不外漏,所谓的韬晦吧!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与世界的融合,我们的思想观念也开始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有了一种坦诚事实,公平竞争的意识。

孔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所以为人不要过于吝啬和谄媚,只要生活上处事妥当,不大手大脚,为人保持不亢不卑,就是最佳的方式。

读《菜根谭》有感 篇24

早起喉咙有些神奇,以为说不出话的时候,还会有声音发出。原来灵魂也会帮我们发声,我们永远可以按照内心的心意,分享和表达。

昨晚看了菜根谭,有美妙的感受在心里流淌。浩然正气,原来是禅宗说的气就是能量。

中华文化浩瀚五千年,在教化者解读的时候往往会根据所处的当世警醒后人。但如果不是去恐惧抗拒,而是去接纳去发现爱,看到光,那东方智慧就会变得有无限的能量。

这也是很多国学大师在做解读的时候就像我们读阿卡西的方式一样,第1层是故事与经历,人性层面的不完美与源头的完美完全融合在一起。核心是在渴望爱呼唤爱寻找爱,对爱的表达的过程。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经历和体验。当我们看到了他们正在发生什么,就能感受到这句话给那个时代带来的力量。

第2层去到原因与状况,这句话或者故事发生的背后是因为什么?当下的选择和决定如何成为那个时候的最佳利益和选择。而不是以当今这个时代的评判和不理解陷入了一种二元对立,去觉得不适合现在这个时代的发展,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可以跨越漫长的岁月的洪流,去到每一个时代。

第3层是看到灵魂背后的实相,最终回归到光与爱。在宇宙中没有任何的受害者和施害者。也可以看到所有的作者对后人的警醒也是因为爱。所以国学不是来限制我们的思维把我们禁锢在某一个年代,而是让我们通过那个当下,去放眼未来。当我们无限次的链接到祖先的智慧,他们的能量会直接传递给到我们。

在这个的过程中我们得以重新看待每一句话,和背后传递的爱的能量。过去一直在想早教如何去做国学的结合,而不是让西方的早教完全取缔掉东方式的教育。不是去到了硬着陆让孩子卷入了限制性的思维当中,而是更有爱的传递祖先的那份智慧和力量。今天终于找到了这样的方法,也需要现在的父母共同的成长!

真正国学的集大成者正是有这样的广阔的胸襟,穿越每一个时代,去看到它的本质。每一个后世对前人智慧的解读,都是一份传递的智慧,既是传承,也是发展。

当我们透过时代的洪流给这句话造成的影响,回归到最初源头在这个人身上活出的模样,以靠近源头的爱与光的方式去解读,那么每一句话都充满了智慧与力量,感恩这份惊喜的到来!

此刻感受到了一种解锁的感觉。同时看到了一幅画面迷宫之门正在打开,当我们提高意识维度后得以看见迷宫的全貌。生活正是这样,永远有无数的宝藏藏在哪个角落等待我们。在链接高维智慧之后,在我们心之力驱使下找到踏实执行的方法,我们也可像龙一样奔腾而起。因为,这是我们的家,也是一生归属的地方。

时刻可以链接到祖先的智慧也让我得以重新去看待家。我们在源头的家可以让我们时刻的取得智慧与爱,源头在三维世界的投射第1个家是我们的小家。家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着灵魂的约定,守护家庭的每一个成员,支持彼此的生命成长和觉醒,让我们不断的在这个世界里有更多的爱与能量,并且活出我们本来的样子。第2个家是这个家延伸出去的国家我们有着共同的文脉,有着共同的信念,有着共同的文化归属,也让我们拥有国魂更大的力量。第2个家往下延伸就是世界,这个地球的家。我们有着共同的基因密码,在DNA上我们会发现原来全世界的人血脉都是互相融合的,因为我们的灵魂生生世世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角色去体验,我们与地球所有的生灵本是共生的,源头在三维世界的投影自然也是浩瀚无比的。

科学的方式可以映照我们血液的密码。当我们清晰的照见这一点,我们更感受到大爱无疆,宇宙的爱深情而浩瀚。愿我们不负使命和才华,也不因他人的偏离而蒙蔽自己,永远记得来时的初心:一份诞生的喜悦和渴望来人间体验的模样!活出源头应该有的样子!

读《菜根谭》有感 篇25

“欲路上事,毋乐其便而姑为染指,一染指便深入万仞;理路上事,毋惮其难而稍为退步,一退步便远隔千山。”

看到这儿,我想到了一个故事——

有两位很要好的人一起到遥远的圣山朝圣,发誓不达圣山,绝不返家。走到一个路口时,他们遇见了一位白发年长之人,他告诉他们:“你们已走了半个多月,如今也只剩下十天的脚程,但非常遗憾,在这我就要和你们分开了,我可以完成你们的愿望,只要你们当中一个人先许愿他的愿望可以马上实现,而第二个人,就可以得到那愿望的两倍。”此时,两人心中都在想:这太棒国,我可得好好想清楚到底要什么。但我先不要讲,那么我就有双倍礼物了。两人“客套”了一番后,两人开始打架了。突然空中回荡着响亮的一声:“我希望——我的一只眼睛——瞎掉!”而另一个人的两只眼睛立刻瞎掉了!

这个故事中的两个人下场多么可悲,而导致他们悲惨结局的就是他们心中的那种挥之不去的欲望。

其实,人人都有欲望,都想过美满幸福的生活,这是人之常情。欲望与生俱来,人人皆有。但是若把这种欲望变成无止境的贪婪时,那我们便成了欲望的奴隶,世人为何不安心,更多的是人放纵欲望。

贪婪是幸福的大敌,要想真正获得幸福,就要学会淡定,学会知足。正是因为贪婪,许多本该有的美好事物烟消云散。人须时刻警惕自己欲望的烦扰,免得被它侵蚀,沦为不能准确认识自身的傻瓜。

面对诱惑,需要保持坚定的心志。如果贪得无厌,就会带来无尽的压力、痛苦不安,甚至毁灭自己。《猛虎行》有云:“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荫。”讲的就是在欲望面前的一种淡定和沉静。

欲望对于众人而言是不懈追求的动力,成就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箴言;也诠释了“有了千田想万田,当了皇帝想成仙”“人心不足蛇吞象”人性弱点。故而我们应当常怀“有木石心,具云水趣”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