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2024/04/19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精选25篇),都是精品文章,请您欣赏。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1

沐浴阳光,读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书香氤氲,感悟颇深。

这是一片淳朴的世界。

自然而淳朴的笔触,描绘出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的日常生活:做裁缝、经营一家杂货店、河边洗衣服的时光,门口的土路……尽管文字中会饱含生活的艰辛,在作者李娟的眼中,那又何尝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永远乐观地面对生活,永远对生活充满热爱,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美。

我欣赏的,还有那种真实的气息。简单、不造作得语言,记录了哈萨克牧民和作者自己一家人的生活。《外婆的早饭》这篇可谓"经典"。好玩的老顽童外婆充满了童趣和爱心,淳朴自然的语言中又不失幽默,读者阅读时有时也能乐一乐,那会心一笑,真是一点也不乏味。

读这本书,还能领悟到独特的新疆风情,新疆的牧民们,在荒凉的草原上赶着瘦弱的羊群。也许,他们的一生中只有这么一次美好的相遇,也许,多少年后他们又在某地相遇,或下着暴风雪,即使天寒地冻又算得了什么?素昧平生的人们围在一团,温暖彼此的心。读到此刻,我的心也被人世间最美好的温情所感动。面对困难,大家都能团结起来,共同面对,不管人们是否相识,险境面前人心是一致的,克服困难也就不难了。

这让我想起了去年,学校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我们班能歌善舞的同学较多。比赛前大家都以为准能拿第一名,谁知道结果却相反。合唱节目演砸了,全班一片哗然,同学责怪班长组织得不好,负责领唱又抢了节拍……这个简单的故事也同样说明了简单的道理。谁不知道团结起来力量大?只是落实到行动中就不容易了。而新疆牧民们做到了,这与文化程度无关,从中可以知道: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忽视这些小细节,否则也将会酿成大祸。

《阿勒泰的角落》用最朴实的语言描述了新疆生活,表达了她对这片土地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生活的向往,简单的故事中蕴含着小道理,小道理蕴含着大智慧,同样能影响人的一生,这也是这本书真正动人之处。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2

人活着,就是要一种淳朴的感觉。不论一生有多贫穷,都要活得开心、快乐、满足,不要抱怨、伤感。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短暂而又漫长的,总会有离开的那一天。所以,不要有遗憾和不满,在眼轻轻闭上的时候,脑中浮现的都是美好和希望。懂得欣赏生活的美好,停一下,放松自己,生活就会晴空万里。

生活中,快乐其实就在身边。像书中的“蝗虫来了”一篇小文章,就充分的写出了穷人家的孩子的快乐。文章中的孩子,纯真,充满了好奇心。他们喜欢观察蝗虫,它们正好对称的翅膀,灵活的腿,敏感的须子,这一切是多么不可思议,而这,正是童真的美好。欣赏夕阳,感受大地的'温热,太阳落下,一轮圆月当空照。抛掉烦恼,享受美好。人为何要有如此多的要求和愿望,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不愿意与外界交流分享快乐,这样做就只有一点,那就是永远的不快乐和不满足。人们常说:“知足常乐。”这句话人人都知道,而谁真正可以做到呢?用淳朴的眼睛欣赏世界,世界也会变得美丽。但我们总是太过虚荣,为了那远在天边的理想而奋斗一生。而其实,当你静下心来,看看夕阳的余晖,大海的波浪,鸟儿的飞翔,享受身边的一切,你就会觉得,这一切有什么值得你哭泣和悲伤?当你为了物质去追求的时候,停下来,享受生活,物质也变得没有那么重要。累了,就休息一下,受伤了,就等它愈合,停下奔波的脚步,品味近在咫尺的美好。而且,对于无法改变的事实,要欣然接受,不要与它做无谓的抗争。也许,仔细想想,它们也挺好。

这本书中,还有很多可爱美好的小文章,有袖珍兔不“袖珍”,金丝熊“小耗子”,慈祥的奶奶,善良的母亲,和他们之间微妙的爱。这些,都是贫穷但不低贱的好人,这些,都是幼稚但不缺乏美好的生活,我向往这种生活,但是,应该不会拥有。

我喜欢这本书,就是因为它的淳朴和淡淡的一抹乡情。再浓的咖啡,也不如清香的茉莉花茶……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3

从作者的笔下,我惊喜的看到一片还没有被外界文明所侵扰的极荒僻壤。那里的人有本能的笑泪爱痛,完全展现出生命最原始的状态。正如她所说,在那样的地方,人不是主宰,只是自然界的一小部分。

这应当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才是宇宙间平衡有序的生命形态。那里的自然狂野直率,没有被城市文明所加工,生长在这样的天地间,或许她理所当然就被浸润出一副与天地浑然一体的性灵和情怀吧。他们不一定懂得文化是什么,但是他们对美和对美的表达却有着先天的自觉,而且这种自然而发的美比之经过文明浸染和艺术加工的美更具震撼力。即使你没有与他们共通的语言,也能产生文化的共鸣,而心生感动。

如果不是通过作者的文字,我无法想象在茫茫天地之间还有这样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一群寂寞而卑微的人,艰苦却欣欣向荣的生活着。我不能不赞美他们的隐忍、坚毅、乐观。但他们自己不这样认为,他们把上天降临自身的一切悲喜哀愁都看作理所应当,看作一切生命出现、存在、消忘过程中的常态,平静而无怨的接受。当然,他们之中也不乏一些对生活充满热望而对现实无比绝望的的人。他对认识世界、改变人生是有主动意识的,对过上富足、文明、温暖的生活是有愿望的,但却没有改变这种贫穷的能力。于是就形成了独特的一群——酒鬼。

作者对这些人的描述总是奇妙而且诙谐,使他们的人性在固执、可爱中透出巨大的悲凉。我们笑过之后,实在不能不承认,他们除了用酒精来麻醉自己孤独的灵魂,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那些居住在她的四周,常常与她打交道的贫穷的原住民、孤独的游牧者也都有着形形色色、性格迥异的生活方式,有时他们甚至会因为十分荒诞的思维、怪异的僻好而做出令她无法忍受的举动。假设我们有一个或数个这样的邻居,肯定会天下大乱。

而作者的眼晴却能透过她宽容的人格,去看待这些人,而且走进这些人的内心世界去认识、体谅他们。因为她自己也是这样寂寞无望。她把他们描述的滑稽有趣又可爱可亲,使你笑中带泪,为他们如此真实的活着,又活得那样寂寞、那样苦辛而感叹。

作者用乐观向上的姿态诠释了世界,实在值得我们去感受她那独特的见解。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4

我通常,看到一本好书,就像饿汉遇到了美食,拿起便要大块朵颐一翻才过瘾,甚至是乐于牺牲睡眠时间的。但这次却不同,看着《阿勒泰的角落》,竟不想一气看完,确切点应该是舍不得一下子就把它看完,觉得看了一点便少一点了。看书很少会有这种感觉的。作为书的上宾,请上床头,每天睡前细细地品味其中的章节,如此下来,也看了两个多月。看完后,想回忆一下书中的细节,竟是感觉一片混沌,努力去想,也只能忆起其中的一切影像。才发现,这真是一本无用之用的书。

看完了正本书后,翻到最前边看作者李娟的自序,她说写这书只为了在努力地耐心地体会着种种美感的过去的自己,在一点一滴地逐渐成长中记录着一种真实的平衡感,寻找着一种踏实。我想,这也正是我看这本书所能体会到读者最纯真的用意,至于书中写了什么,李娟她的经历,随着一个个故事读完了,自己也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中,里面的故事就淡忘了,但那种真实的平衡感,却占据着心中的感觉,同时也唤醒了自身对这种感觉的更为强烈的`渴望。

在更前的一段时间,也是在睡前看的书,看过梭罗的《瓦尔登湖》,作者在他的书中也描绘了他的平淡生活,他是刻意地把自己独居在一个小岛上,独自建房子,在岛上独自生活了两年时间,他用两年来感受一种孤独平淡的生活,同时也用严谨的文字与文明社会作了对比。这本书,对于哲理性来说,有很好的阅读性,但作为单纯的人生感悟,作者的举动,总是过于刻意了。相比较而言,李娟的生活,她也随着她的裁缝店,商店,也随着阿勒泰深山牧民的迁徙而不断搬迁,在当地,人口是稀少的,物质也缺乏,但在这种贫乏的生活状态中,她不刻意地,甚至是怀着对俗世生活的无限兴趣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中去,在其中,能清晰地发掘生活的乐趣,也体会着生活的烦恼,也絮叨了当地牧民的率真。看完书后,很多描写的细节虽是不记得了,但一些影像,如李娟洗衣服的乐趣,只感觉当时的凉水与阳光都是她独有的;还有她眼睛对雪地的反应,这感觉即使是没见过雪的人也能深深体会到一样;还有晚上睡觉野猫的骚扰,抗争,与妥协;以及牧民还钱的举动,都纯朴得让人感动。这种纯然的心态,或是梭罗所缺少的吧。故此,《瓦尔登湖》给人的是一种哲思,《阿勒泰的角落》反是能以更为简单的文字就能触碰到人的心灵深处。

当然,这在也无意于贬低梭罗,之所以有以上的感觉,我想东方的文章不像西方那样追求一种逻辑的严谨,东方文章的审美追求的是一种意境,一种意淡而高远的文风。这种把意境融进了文章里面,也是东方所擅长的诗意的文风。试想《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依人,在水一方”就含有了芦苇、霜、河流,人以及气候等所组成的景象,也像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都能用平淡的文字勾起所阅读者的无限联想。再更深一点的,有意境的同时,也最求着一种淡。在描写阿勒泰生活的平淡文字中,也在作者的那种平淡生活中,正是一种用心地体会,从而文字勾勒出了丰富的景像,生活也是充满了诗意。原来,诗意的生活来源于一种对踏实生活的感悟。这也正应合了印度哲学家奥修所倡导的:真正的心灵到处,荒原即花园。

心灵真正到达生活处处,可通过有为达成无为。这是《阿勒泰的角落》带给我无用之用的感触。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5

我们了解到的边疆:贫穷原始,经济落后,教育不普及……但李娟笔下的阿勒泰更像是一个人间仙境,一个世外桃源,人们生活在一片乐土上,放牧耕种,遥远的布匹,透在窗板间的“我”,看到近在身边的明月以及梦里的猫。

似乎是因为我也正生活在落后小城的一角,于是感触更多,更难以忘怀。临近高三,就愈发向往大城市,向往城市的梦幻喧嚣与自由,却忽略掉了身边的美:洁净的蓝天白云,到温泉小镇20公里的路程,到原始森林小溪山谷只需不到三小时的.车程,生活美好,没有波澜,没有紧迫,饭后散步的路上也时刻遇到熟人。

阿依邓、库兰……小孩子们也没有压力,生活在自然之中,快乐悠闲。农活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事情,无谓做与不做,作者也在这小地方里获得人生的安宁与快乐。

人生的意义不正在于这简单的平凡之中吗?不被一个忙字所支配,而是享受周围的一切。

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那只雪兔,离春天只有20公分,颇像那个晚课,我们一起看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安迪夜夜挖通道直至通向自由。也许一只失败的雪兔才更符合着生活的本质,成功是艺术,而失败才是常事,但没关系,雪兔的失败为他收获了一家人的爱。

每个人都很平凡,但每个人都很幸福。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6

那片土地赋予了她天才般的灵性,戈壁荒原上的肌肤在泛着莹莹蓝光的滋养下,迸发出一个天才般的信笔为之的书写者,她让我们发现了一个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而且无人认领的一个清新、快乐的世界。

而我们失败就失败在“当我们被群体性的过度索求的欲望和惯性纠结缠绕得疲惫不堪时,我们为了配合心理那念无止境的贪婪成性而无暇审视和欣赏本该属于我们的美,无法收获那本该属于我们的世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我们在拿到我们想要的东西的同时,也遗弃了另一个美好、温馨的世界。

她穿越了苦难、绝望、沮丧、寂寞、孤独、的那强硬的阴暗层面的'阻力,言语出了另一个世界的美。

荒原上的风、戈壁上的云、河岸边的毡房、峡谷里的牛羊,冷得过分的寒冬、另人绝望的山野,该咋样还咋样,该不咋样还不咋样,没人把她们咋样,她们也没把谁咋样,大不了吐一吐舌头,还不就是无所为吗。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7

最近读了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和《我的阿勒泰》,真是很喜欢,她用淳朴、清新、自然的文字记录了她生活中的点滴生活,在她的文字里艰苦的生活、恶劣的环境都是一种享受、一种美,她享受着贫穷和艰苦。

李娟陪着母亲迁徙于新疆阿勒泰偏僻而辽阔的游牧地区,和妈妈、外婆、叔叔、妹妹生活在一起,以开杂货店和裁缝为生活,在阿勒泰长达半年的冬季牧场里,一家人的生活虽然艰苦却充满温馨,好玩的老顽童外婆,充满了童趣和爱心;幽默、能干、聪明,对生活充满信心,永不服输的妈妈;老实能干的叔叔;朴实、憨厚的妹妹;一个个人物都像在眼前一样,历历在目。

李娟的文章里更多地记录了牧区普通人,牧民们的`淳朴善良、孩子们的单纯与寂寞的童年。李娟不仅对牧区的牧民有着深深的热爱,更是对这片土地充满了热爱,在她的眼中,阿勒泰的宁静、它的河滩、河边的林子、各种的小动物、甚至一望无垠的荒滩戈壁都是美好的,生活的艰苦不但没有让她失去信心,反而让人对她那种闲散、安静的生活充满了向往。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8

我通常,看到一本好书,就像饿汉遇到了美食,拿起便要大块朵颐一翻才过瘾,甚至是乐于牺牲睡眠时间的。但这次却不同,看着《阿勒泰的角落》,竟不想一气看完,确切点应该是舍不得一下子就把它看完,觉得看了一点便少一点了。看书很少会有这种感觉的。作为书的上宾,请上床头,每天睡前细细地品味其中的章节,如此下来,也看了两个多月。看完后,想回忆一下书中的细节,竟是感觉一片混沌,努力去想,也只能忆起其中的一切影像。才发现,这真是一本无用之用的书。

看完了正本书后,翻到最前边看作者李娟的自序,她说写这书只为了在努力地耐心地体会着种种美感的过去的自己,在一点一滴地逐渐成长中记录着一种真实的平衡感,寻找着一种踏实。我想,这也正是我看这本书所能体会到读者最纯真的用意,至于书中写了什么,李娟她的经历,随着一个个故事读完了,自己也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中,里面的故事就淡忘了,但那种真实的平衡感,却占据着心中的感觉,同时也唤醒了自身对这种感觉的更为强烈的渴望。

在更前的一段时间,也是在睡前看的书,看过梭罗的《瓦尔登湖》,作者在他的书中也描绘了他的平淡生活,他是刻意地把自己独居在一个小岛上,独自建房子,在岛上独自生活了两年时间,他用两年来感受一种孤独平淡的生活,同时也用严谨的文字与文明社会作了对比。

这本书,对于哲理性来说,有很好的阅读性,但作为单纯的人生感悟,作者的举动,总是过于刻意了。相比较而言,李娟的生活,她也随着她的裁缝店,商店,也随着阿勒泰深山牧民的迁徙而不断搬迁,在当地,人口是稀少的,物质也缺乏,但在这种贫乏的生活状态中,她不刻意地,甚至是怀着对俗世生活的无限兴趣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中去,在其中,能清晰地发掘生活的乐趣,也体会着生活的烦恼,也絮叨了当地牧民的率真。

看完书后,很多描写的细节虽是不记得了,但一些影像,如李娟洗衣服的乐趣,只感觉当时的凉水与阳光都是她独有的;还有她眼睛对雪地的反应,这感觉即使是没见过雪的人也能深深体会到一样;还有晚上睡觉野猫的骚扰,抗争,与妥协;以及牧民还钱的举动,都纯朴得让人感动。这种纯然的心态,或是梭罗所缺少的吧。故此,《瓦尔登湖》给人的是一种哲思,《阿勒泰的角落》反是能以更为简单的文字就能触碰到人的心灵深处。

当然,这在也无意于贬低梭罗,之所以有以上的感觉,我想东方的文章不像西方那样追求一种逻辑的严谨,东方文章的审美追求的是一种意境,一种意淡而高远的文风。这种把意境融进了文章里面,也是东方所擅长的诗意的文风。试想《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依人,在水一方就含有了芦苇、霜、河流,人以及气候等所组成的景象,也像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都能用平淡的文字勾起所阅读者的无限联想。再更深一点的,有意境的同时,也最求着一种淡。在描写阿勒泰生活的平淡文字中,也在作者的那种平淡生活中,正是一种用心地体会,从而文字勾勒出了丰富的景像,生活也是充满了诗意。原来,诗意的生活来源于一种对踏实生活的感悟。这也正应合了印度哲学家奥修所倡导的:真正的心灵到处,荒原即花园。

心灵真正到达生活处处,可通过有为达成无为。这是《阿勒泰的角落》带给我无用之用的感触。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9

从作者的笔下,我惊喜的看到一片还没有被外界文明所侵扰的极荒僻壤。那里的人有本能的笑泪爱痛,完全展现出生命最原始的状态。正如她所说,在那样的地方,人不是主宰,只是自然界的一小部分。

这应当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才是宇宙间平衡有序的生命形态。那里的自然狂野直率,没有被城市文明所加工,生长在这样的天地间,或许她理所当然就被浸润出一副与天地浑然一体的性灵和情怀吧。他们不一定懂得文化是什么,但是他们对美和对美的表达却有着先天的自觉,而且这种自然而发的美比之经过文明浸染和艺术加工的美更具震撼力。即使你没有与他们共通的语言,也能产生文化的共鸣,而心生感动。

如果不是通过作者的文字,我无法想象在茫茫天地之间还有这样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一群寂寞而卑微的人,艰苦却欣欣向荣的生活着。我不能不赞美他们的隐忍、坚毅、乐观。但他们自己不这样认为,他们把上天降临自身的一切悲喜哀愁都看作理所应当,看作一切生命出现、存在、消忘过程中的常态,平静而无怨的接受。当然,他们之中也不乏一些对生活充满热望而对现实无比绝望的的人。他对认识世界、改变人生是有主动意识的,对过上富足、文明、温暖的生活是有愿望的,但却没有改变这种贫穷的能力。于是就形成了独特的一群——酒鬼。

作者对这些人的描述总是奇妙而且诙谐,使他们的人性在固执、可爱中透出巨大的悲凉。我们笑过之后,实在不能不承认,他们除了用酒精来麻醉自己孤独的灵魂,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那些居住在她的四周,常常与她打交道的贫穷的原住民、孤独的游牧者也都有着形形色色、性格迥异的生活方式,有时他们甚至会因为十分荒诞的思维、怪异的僻好而做出令她无法忍受的举动。假设我们有一个或数个这样的邻居,肯定会天下大乱。

而作者的眼晴却能透过她宽容的人格,去看待这些人,而且走进这些人的内心世界去认识、体谅他们。因为她自己也是这样寂寞无望。她把他们描述的滑稽有趣又可爱可亲,使你笑中带泪,为他们如此真实的活着,又活得那样寂寞、那样苦辛而感叹。

作者用乐观向上的姿态诠释了世界,实在值得我们去感受她那独特的见解。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10

好久没有读到过如此清新自然的文字了,都说她是当代的萧红。我觉得还是有区别的,萧红的文字在纯真的视角背后总是藏着一股浓浓的苦,深深的悲,而李娟给人更多的是治愈,是温暖,是希望。

这里是地球上最偏远的'地方,也是离海洋最遥远的腹地,在如此物质贫瘠、自然条件恶略的环境下,生活着不止一个人。他们努力着,而又孤独着,好像世界以外的一切与他们无关~不止一次的有这种疑惑,既然这里的冬天那么冷,生活的那么苦,为什么还要在这里苦苦的坚持,长久的生活……。苦吗,从来不都是这样吗。北京有啥好,离我们这里那么远。

原来,我们始终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视角去定义着评判着他人的生活。

见过冬日的戈壁吗,见过夏日的牧场吗,见过乌伦古河边那破旧的村庄吗,虽然没有,但我却深深地喜爱上了那片未曾亲眼见过的土地。

这蔚蓝的天,这广袤的地,漫山遍野的葱茏,夜晚无人知晓的月色,被世界遗忘的孤独寂寞,以及无论怎样对这生活的热爱,只有在这里,她才是最自由的。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11

这几天在读李娟的散文集《阿勒泰的角落》。不得不承认,写作这东西,确有“天赋”的存在。而天赋这东西,又未必人人都乐于或善于应用——有些人钟情写作,却未必懂得去体悟和探索人生的壮美,写出来的文字不免陷于空洞苍白;有些人有着深刻的人生体验,却不屑或不擅长以文字去表达他们的所感所想。而李娟却同时是一位擅用文字又具灵秀触觉的女子。她写的都是她身边熟悉的环境,自己经历的人和事,但她的视觉是如此的'敏锐独特,竟然可以在平凡不过的世俗琐碎里探寻出那样鲜活的人生趣味;在那样广漠孤清的寂静里发现大自然如此惊心动魄的美……

就象大地上会长出麦子,长出苞谷和其他灵秀的植物,李娟的文字也象从她身上“长”出来的那么天然、那么纯粹,看不到修饰的痕迹。这种文字是教不出,学不来的。读着这本书,你会感叹,作者是有着一颗多么贴近大地的心灵啊!追随着她的眼光,你会发现深藏在这片大地肌肤里的种种有趣的秘密。读着那样的文字,你甚至会觉得,任何试图评价她文章的文字,都显得有点蹩脚和尴尬。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12

最近读了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和《我的阿勒泰》,真是很喜欢,她用淳朴、清新、自然的文字记录了她生活中的点滴生活,在她的文字里艰苦的生活、恶劣的环境都是一种享受、一种美,她享受着贫穷和艰苦。

李娟陪着母亲迁徙于新疆阿勒泰偏僻而辽阔的游牧地区,和妈妈、外婆、叔叔、妹妹生活在一起,以开杂货店和裁缝为生活,在阿勒泰长达半年的冬季牧场里,一家人的生活虽然艰苦却充满温馨,好玩的老顽童外婆,充满了童趣和爱心;幽默、能干、聪明,对生活充满信心,永不服输的妈妈;老实能干的叔叔;朴实、憨厚的妹妹;一个个人物都像在眼前一样,历历在目。

李娟的文章里更多地记录了牧区普通人,牧民们的淳朴善良、孩子们的单纯与寂寞的童年。李娟不仅对牧区的牧民有着深深的热爱,更是对这片土地充满了热爱,在她的眼中,阿勒泰的宁静、它的河滩、河边的林子、各种的小动物、甚至一望无垠的荒滩戈壁都是美好的,生活的艰苦不但没有让她失去信心,反而让人对她那种闲散、安静的生活充满了向往。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13

从作者的笔下,我惊喜的看到一片还没有被外界文明所侵扰的极荒僻壤。那里的人有本能的笑泪爱痛,完全展现出生命最原始的状态。正如她所说,在那样的地方,人不是主宰,只是自然界的一小部分。这应当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才是宇宙间平衡有序的生命形态。那里的自然狂野直率,没有被城市文明所加工,生长在这样的天地间,或许她理所当然就被浸润出一副与天地浑然一体的性灵和情怀吧。他们不一定懂得文化是什么,但是他们对美和对美的表达却有着先天的自觉,而且这种自然而发的美比之经过文明浸染和艺术加工的美更具震撼力。即使你没有与他们共通的语言,也能产生文化的共鸣,而心生感动。

如果不是通过作者的文字,我无法想象在茫茫天地之间还有这样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一群寂寞而卑微的人,艰苦却欣欣向荣的生活着。我不能不赞美他们的隐忍、坚毅、乐观。但他们自己不这样认为,他们把上天降临自身的一切悲喜哀愁都看作理所应当,看作一切生命出现、存在、消忘过程中的常态,平静而无怨的接受。当然,他们之中也不乏一些对生活充满热望而对现实无比绝望的的人。他对认识世界、改变人生是有主动意识的,对过上富足、文明、温暖的生活是有愿望的,但却没有改变这种贫穷的能力。于是就形成了独特的一群——酒鬼。作者对这些人的描述总是奇妙而且诙谐,使他们的人性在固执、可爱中透出巨大的悲凉。我们笑过之后,实在不能不承认,他们除了用酒精来麻醉自己孤独的灵魂,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那些居住在她的四周,常常与她打交道的贫穷的原住民、孤独的游牧者也都有着形形色色、性格迥异的生活方式,有时他们甚至会因为十分荒诞的思维、怪异的僻好而做出令她无法忍受的举动。假设我们有一个或数个这样的邻居,肯定会天下大乱。而作者的眼晴却能透过她宽容的人格,去看待这些人,而且走进这些人的内心世界去认识、体谅他们。因为她自己也是这样寂寞无望。她把他们描述的滑稽有趣又可爱可亲,使你笑中带泪,为他们如此真实的活着,又活得那样寂寞、那样苦辛而感叹。

作者用乐观向上的姿态诠释了世界,实在值得我们去感受她那独特的见解。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14

实际上,我读了《阿勒泰的角落》的第一篇文章就已经决定选这本书,但我其实说不上她到底有哪些好。她无非是用第一人称讲述自己的故事,平淡无奇的生活,平实的语言,没有猎奇,没有悬念。

因为所涉及的题材大多是作者定居新疆阿勒泰时的生活,身处都市的人们容易从中寻得久违的纯真、朴素与平静。这也许是有的人喜欢李娟的理由,但不是我的,我并不觉得遥远的村落,没有工业污染的无人区就比喧闹的都市纯净,污浊的心灵,就算到无尘实验室也不会获得净化。

李娟文字里的纯净、纯真与对生活的热爱,是她创作那些文字时内心的状态,而非刻意为之,但作家的文字不代表作者本人,就如安嘉和不代表冯远征一样。《阿勒泰的角落》是一本二十万字的散文集,阿勒泰是多么贫穷,阿勒泰的`生活又是多么的不便,这是文字里告诉我的(也就是说作者不是对这一切的艰苦浑然不觉)。而作者的文字又是那样的轻松与乐观,而且显然是发自内心的乐观,这让我觉得矛盾。

这样的文字必定会耗费作者很多的能量,读起来让我如坐针毡,因为我的轻松是建立在作者的痛苦之上。

当然,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只是隐约感觉不自然,直到我读了她的另一本散文集《走夜路请放声歌唱》。李娟在再版序里说:

有意思的是几乎所有的读者都认为我的两本「阿勒泰」系列阅读起来很轻松,而这本书则非常沉重。可实际创作时,阿勒泰那些文字,我写得非常艰难,写这本书时则轻松许多。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是李娟与《阿勒泰的角落》创作时间相近的博客合集,这本书情感致密,毫不节制,看得我喘不过气来—她将阿勒泰系列背后的沉重写在了其他地方。原来那不自然的感觉,并不仅仅是因为我内心扭曲,不愿相信存在那样纯粹的乐观。

不管怎么说,《阿勒泰的角落》真的是一本读起来很容易让人放松的书。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15

新疆在我的旅行计划中一直排在第一位,可因为种种原因,每次出游都被迫放弃这个地方。也许正因为不可得,才在脑海中不断加深对新疆的向往:广袤无垠的大草原、美丽多姿的天山、瓜果飘香的吐鲁番、能歌善舞的新疆人……总之,那是种遥不可及的美。但自从读了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冬牧场》等一系列书后,新疆的形象在头脑中一点点鲜活起来,那里的风景那里的人仿佛就在身边、触手可及,会觉得是自己亲身走在清凉的河边或站在尘土飞扬的'小路上或徜徉在茂密的丛林中,时而会为沉重的生活而叹息,时而又会为人们的乐观而鼓舞。

在《阿勒泰的角落》一书中,作者还是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女孩,跟着妈妈进入阿尔泰深山牧场,经营一家杂货店和裁缝铺,与逐水草而居的哈萨克牧民共同生活。她们跟随着牧民的步伐进山、转场,在草原、戈壁、废弃的矿场聚居地艰难地经营着他们的事业和生活。在那里,自然给予人类的是繁重的劳动、匮乏的物资和严酷的环境,人不是自然的主宰,而只是自然的一小部分他们寂寞而卑微,隐忍、坚毅又乐观,他们把上天降临自身的一切悲喜哀愁都看作理所应当,看作一切生命出现、存在、消忘过程中的常态,平静而无怨的接受。

作者的妈妈是一个能创造一切的“巨人”,凭着一双手在废墟中搭起一个家,并不断改造修缮,即便那只是个临时住所,也要用住一辈子的态度“折腾”它。她在零下二三十度靠着胸口的体温把从来没有在阿勒泰见过且毫无用处的金鱼带到戈壁滩上,只是因为“金鱼在水里游,像是这世上没有的一种花朵。” 她的努力也许并没有给家里的物质生活带来多大的改观,但正是她饱满的热情才支撑着这一家汉人在天遥地远的阿勒泰扎根生存。

有时艰苦的生活也会让人需要一些能够慰藉心灵的东西,比如酒。作者的杂货店里来过各式各样的喝酒的人,有买一杯散酒一饮而尽就满意离去的,有买一瓶二两装的二锅头慢慢啜饮无比享受的,还有一类酗酒的人,“这类人则总是以一种非常可怕的,简直可称之为‘精神’的态度酗酒。”年轻的作者开始并不能理解这些人为什么要喝酒,酒那么辣还要花钱,后来才渐渐明白“艰苦的生活太需要像就这样猛烈的,能把人一下子带向另一种极端状态的事物了。”

作者用乐观向上的姿态诠释了世界,实在值得我们去感受她那独特的见解,让我们能够从高速运转的现代生活中偶尔抽身出来去感受一下与天地为伍的艰辛与豪迈。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16

这几天在读李娟的散文集《阿勒泰的角落》。不得不承认,写作这东西,确有天赋的存在。而天赋这东西,又未必人人都乐于或善于应用有些人钟情写作,却未必懂得去体悟和探索人生的壮美,写出来的文字不免陷于空洞苍白;有些人有着深刻的人生体验,却不屑或不擅长以文字去表达他们的所感所想。

而李娟却同时是一位擅用文字又具灵秀触觉的女子。她写的都是她身边熟悉的环境,自己经历的人和事,但她的视觉是如此的敏锐独特,竟然可以在平凡不过的世俗琐碎里探寻出那样鲜活的人生趣味;在那样广漠孤清的寂静里发现大自然如此惊心动魄的美

就象大地上会长出麦子,长出苞谷和其他灵秀的植物,李娟的文字也象从她身上长出来的那么天然、那么纯粹,看不到修饰的痕迹。这种文字是教不出,学不来的。读着这本书,你会感叹,作者是有着一颗多么贴近大地的心灵啊!追随着她的眼光,你会发现深藏在这片大地肌肤里的种种有趣的秘密。

读着那样的文字,你甚至会觉得,任何试图评价她文章的文字,都显得有点蹩脚和尴尬。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17

那片土地赋予了她天才般的灵性,戈壁荒原上的肌肤在泛着莹莹蓝光的滋养下,迸发出一个天才般的信笔为之的书写者,她让我们发现了一个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而且无人认领的一个清新、快乐的世界。

而我们失败就失败在“当我们被群体性的过度索求的欲望和惯性纠结缠绕得疲惫不堪时,我们为了配合心理那念无止境的'贪婪成性而无暇审视和欣赏本该属于我们的美,无法收获那本该属于我们的世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我们在拿到我们想要的东西的同时,也遗弃了另一个美好、温馨的世界。

她穿越了苦难、绝望、沮丧、寂寞、孤独、的那强硬的阴暗层面的阻力,言语出了另一个世界的美。

荒原上的风、戈壁上的云、河岸边的毡房、峡谷里的牛羊,冷得过分的寒冬、另人绝望的山野,该咋样还咋样,该不咋样还不咋样,没人把她们咋样,她们也没把谁咋样,大不了吐一吐舌头,还不就是无所为吗。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18

对于这本书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给我的感觉就是优美、清新,有回归自然的感觉,李娟用朴实的文字将我们带进了她的阿勒泰生活。生活给人的感觉是千头万绪的,而在李娟的世界里,是一种清净、自然的生活。阿勒泰的风景在李娟的笔下让我向往,而我正生活在一个充满喧嚣的世界里,到处是人流与汽车的轰鸣,每天有缕不尽的烦恼,这些在李娟的生活中似乎很少见到,似乎她的生活永远那么美好。

看完了这本书,发现李娟写的最多的事就是睡觉了。库委是个好地方,到处是一望无际的草场,加上李娟平时也不用太管小卖部的事,所以总喜欢一个人来到山野里,往草场上一躺整个人陷入大地。

我想,那种闲适是每个生活在喧嚣中的人所向往的。可是那终归太过孤单,连一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我想李娟或许是已经适应了那种生活,如果让我们去到一个语言不通,没有多少朋友交流的场所,我们能过静下来,在草地上睡上几天吗?她那些优美的文字或许就是在睡觉的时候蹦出来,跳到了她的日记本上。

友善与质朴也给了我很深的.感触,可爱迷人的江阿古丽、漂亮温和的麦西拉、天真活泼的努尔楠。生活对于他们来说那么平静,玩的时候,高高兴兴的穿上漂亮的衣服,弹起优美的冬不拉琴音,跳起热烈的哈族舞蹈,干活的时候,换上旧衣服就会夯起土坯或是骑上大马牧羊。

哈族人的生活很简单,简单给人的感觉是美与幸福,没有那么多的烦劳,没有那么多生活中的琐事,不用担心下岗,不用担心失业,不用担心什么时候会涨工资。当一年工作完成的时候,族里的人们可以聚起来办一场盛大的拖依,让欢快的舞蹈与琴音消除一年中的疲劳。

李娟一家人的生活态度也让我有所感,三个女人,包括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在新疆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为生活拼搏确实很不容易,但是三个人却从没有被任何困难打倒。虽然小卖部赚的钱并不多,但是一家人生活的却很快乐。书中写道当她们一家人随牧民转场来到沙依横布拉克,刚到的时候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天还下着连绵不绝的雨,帐篷刚搭起来就被掀翻,夜晚雨水会灌进被子,即使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她们一家人还是坚持下来了。我想只要一家人能够在一起快乐的生活,那就是幸福了。

李娟的文章我还会继续读,感受她平静而又不平凡的一生。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19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然后从中学习,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却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高中时看的电影《死亡诗社》里那个教英国文学的老师念出来的句子,来自《瓦尔登湖》。年少的心多么容易被感动,觉得将来就是要这样与一切美好的东西为伍,不辜负每一天。青春的美好在于它美丽的梦幻,现在我只感动于这句话的诗意,但是真的觉得难以做到。

在纷乱的日子里又要想起阿勒泰的李娟,摘抄在我的本子上的一段话“整个村子安安静静,被风雪重重封堵。挖掘机刚把公路挖开,没几天又给堵死了。没有新鲜食物,没有访客,没有外界的丝毫音讯。看书、织毛衣、染衣服、铲雪、做饭、喂鸡喂鸭喂兔子喂猫喂狗、生炉子、砸煤、睡觉,写字,一共十项内容,填充了那个冬天的全部生活。五个月啊····”是不是很寂寞?但是也很奢侈吧。

还有她写的盖在牧场上的漏雨的简陋的家,支在沼泽里的帐篷,石头垒起的炉灶。你怎么看待这种生活呢。人可以需要的极其简单,在广袤的土地上的一个地窝子,遮盖一点阳光和风雨就足够。食物也可以很简单,回归最原始的本质。森林、草原,无所事事回归本质的生活是不是让每一个困在都市的人羡慕呢。

可是李娟也想逃离啊,“那阵子我疯了一样地想走,想离开,水缸一见底就满心的绝望。我想我可能会在喀吾图挑一辈子水,每当我踉踉跄跄地走在路上,水波一荡一荡地洒出去,便想到还有什么同时也在白白的流逝,很快渗进大地,覆水难收···”

什么是白白的流逝,什么是空劳无获,现代人的时间都是一格一格的,分秒必争。

最近和一个同学聊了很多,他说觉得自己的同学回到老家四川绵阳过的生活并不比他那种表面高薪实际每天熬夜的生活差,所以他也准备回来,他说快乐是最重要的。

我想到自己,从前那么坚定的不愿意去往城市,可是,在故乡却也无法安定下来。不只是我,我知道在家乡工作的很多孩子也会有出逃的冲动。生活在别处。寂寞是相同的。如果是单纯的寂寞那也还是美的。可是生活却是一地鸡毛,总是纷杂喧嚣。

什么样的才叫作幸福。有几个孩子说,你写的东西有种清淡的感觉。什么是清淡,不憧憬奢侈的物质生活,不憧憬高的社会地位,不憧憬得到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只是时刻关注着内心的感觉,关注着生活本身的美感。可是那大概也是另一种逃避,逃避一个成年人该面对的压力,逃避未来。可是它总要到来的。

古典诗词真是美,那种情绪是现代人无法拥有的。像王维“少负盛名,壮登廊庙,晚年又得宋之问的蓝田别墅,悠游林下”,才可以做到那种彻底的“静”吧,“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这闲适的士大夫生活谁不羡慕,但是没有整个社会制度的支撑,谁能做到呢。

本子上无缘无故抄了一句“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大概是被那第一句所感动了,现代人即使不为工作也为各种消遣晚睡熬夜,又怎会在梦里梦见落花。

今天,有个女孩告诉我:“你可以既保持以前的知足常乐,潇洒的好心态;另一方面分出点精力打理物质杂事,其实可以不冲突的。”我觉得说得太好。如果我非要从某种状态突然变成另一种状态,可能自己首先做不到,而且也失去了自己的节奏。

还有我的同学,一方面告诉我提前谋划,一边也说快乐最重要。可能这就是要找到一种平衡吧。工作与爱好的平衡,物质与精神的平衡,理想与现实的平衡。

是啊,快乐永远是最重要的。所以,我想要回家去过两天暑假,去找我的好友,去和父母好好吃饭聊天,去看爷爷奶奶,去开开玩笑,去继续读我的书。我抓紧时间做的一切至少该是我所需要的,我认为有价值的。

文字控抄下来的话,来自《九篇雪》---

“久了,久了,很多事情都过去了。是意义则消失了,是愿望则泯灭了。我掩身草野。风吹过,我的每一次乍现都是一次疼痛···”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20

最近读了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和《我的阿勒泰》,真是很喜欢,她用淳朴、清新、自然的文字记录了她生活中的点滴生活,在她的文字里艰苦的生活、恶劣的环境都是一种享受、一种美,她享受着贫穷和艰苦。

李娟陪着母亲迁徙于新疆阿勒泰偏僻而辽阔的游牧地区,和妈妈、外婆、叔叔、妹妹生活在一起,以开杂货店和裁缝为生活,在阿勒泰长达半年的冬季牧场里,一家人的生活虽然艰苦却充满温馨,好玩的老顽童外婆,充满了童趣和爱心;幽默、能干、聪明,对生活充满信心,永不服输的妈妈;老实能干的叔叔;朴实、憨厚的妹妹;一个个人物都像在眼前一样,历历在目。

李娟的文章里更多地记录了牧区普通人,牧民们的淳朴善良、孩子们的单纯与寂寞的童年。李娟不仅对牧区的牧民有着深深的热爱,更是对这片土地充满了热爱,在她的眼中,阿勒泰的宁静、它的河滩、河边的林子、各种的小动物、甚至一望无垠的荒滩戈壁都是美好的,生活的艰苦不但没有让她失去信心,反而让人对她那种闲散、安静的生活充满了向往。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21

李娟的作品语言质朴,丝毫没有雕琢的痕迹,没有很多专家所说的文采,但是却饱含着人性之美,这是她的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

开篇的《一个普通人》中有这样一句话:在喀吾图,一个浅浅写在薄纸上的名字就能仅仅缚住一个人。

《外婆的早饭》中写道: 于是每天的清晨,在荒野里的火炉旁,总会围过来很多寒冷的行人烤火取暖。还有人在路上远远地朝这边打招呼,急急忙忙往这边赶。他们以炉灶为中心紧紧围坐一圈,高兴地说这说那,不时帮忙往炉子 里添一块柴。稀饭沸开了,就赶紧帮着揭一下锅盖。每到那时,外婆就会进帐篷捧出一摞碗出来,为他们一人匀出小半碗滚烫的米汤,他们连忙感激地接过,谢个不停。然后在热气腾腾的水蒸气和炊烟里,很幸福地小口小口啜饮。这时,远处的天空越来越蓝……突然,大地"轰"地一片金黄,太阳从群山间升起来了!

似乎也在同一时刻,羊群的咩叫声和牛哞声突然密集起来,一声声长呼短应。整条山谷都热闹起来。听着这声音,我们倦意更浓,犹在梦中。只觉得枕边一片透亮,被窝更加温暖了。偶尔眨开条眼缝,从帐篷缝隙里瞟到外面炉灶边的人们正恋恋不舍地起身离开。远一点的地方有他们的牛羊,在朝阳里耸动着点点金黄。

外婆早饭的火炉多亲切啊,它砌进了多少寒冷行人最幸福的时光啊…… 但是,正在最感动着的时候:"大懒虫小懒虫快起来! 太阳晒屁股啦!都睡一晚上了还没有睡够?……"

真是窝火!也不知是谁让我们睡一晚上都没法睡够的'……

《三个瘸子》中母亲责怪李娟:老人给的东西怎么能拒绝?哪怕是五毛钱也应该收下。

读了李娟的文章,我们是否应该思考,人与人之间到底应该是一种怎么样的关系?是暖暖地关心么?是美好的祝福么?是真诚的相处么?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22

实际上,我读了《阿勒泰的角落》的第一篇文章就已经决定选这本书,但我其实说不上她到底有哪些好。她无非是用第一人称讲述自己的故事,平淡无奇的生活,平实的语言,没有猎奇,没有悬念。

因为所涉及的题材大多是作者定居新疆阿勒泰时的生活,身处都市的人们容易从中寻得久违的纯真、朴素与平静。这也许是有的`人喜欢李娟的理由,但不是我的,我并不觉得遥远的村落,没有工业污染的无人区就比喧闹的都市纯净,污浊的心灵,就算到无尘实验室也不会获得净化。

李娟文字里的纯净、纯真与对生活的热爱,是她创作那些文字时内心的状态,而非刻意为之,但作家的文字不代表作者本人,就如安嘉和不代表冯远征一样。《阿勒泰的角落》是一本二十万字的散文集,阿勒泰是多么贫穷,阿勒泰的生活又是多么的不便,这是文字里告诉我的(也就是说作者不是对这一切的艰苦浑然不觉)。而作者的文字又是那样的轻松与乐观,而且显然是发自内心的乐观,这让我觉得矛盾。

这样的文字必定会耗费作者很多的能量,读起来让我如坐针毡,因为我的轻松是建立在作者的痛苦之上。

当然,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只是隐约感觉不自然,直到我读了她的另一本散文集《走夜路请放声歌唱》。李娟在再版序里说:

有意思的是几乎所有的读者都认为我的两本「阿勒泰」系列阅读起来很轻松,而这本书则非常沉重。可实际创作时,阿勒泰那些文字,我写得非常艰难,写这本书时则轻松许多。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是李娟与《阿勒泰的角落》创作时间相近的博客合集,这本书情感致密,毫不节制,看得我喘不过气来—她将阿勒泰系列背后的沉重写在了其他地方。原来那不自然的感觉,并不仅仅是因为我内心扭曲,不愿相信存在那样纯粹的乐观。

不管怎么说,《阿勒泰的角落》真的是一本读起来很容易让人放松的书。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23

我通常,看到一本好书,就像饿汉遇到了美食,拿起便要大块朵颐一翻才过瘾,甚至是乐于牺牲睡眠时间的。但这次却不同,看着《阿勒泰的角落》,竟不想一气看完,确切点应该是舍不得一下子就把它看完,觉得看了一点便少一点了。看书很少会有这种感觉的。作为书的上宾,请上床头,每天睡前细细地品味其中的章节,如此下来,也看了两个多月。看完后,想回忆一下书中的细节,竟是感觉一片混沌,努力去想,也只能忆起其中的一切影像。才发现,这真是一本无用之用的书。

看完了正本书后,翻到最前边看作者李娟的自序,她说写这书只为了在努力地耐心地体会着种种美感的过去的自己,在一点一滴地逐渐成长中记录着一种真实的平衡感,寻找着一种踏实。我想,这也正是我看这本书所能体会到读者最纯真的用意,至于书中写了什么,李娟她的经历,随着一个个故事读完了,自己也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中,里面的故事就淡忘了,但那种真实的平衡感,却占据着心中的感觉,同时也唤醒了自身对这种感觉的更为强烈的渴望。

在更前的一段时间,也是在睡前看的书,看过梭罗的《瓦尔登湖》,作者在他的书中也描绘了他的平淡生活,他是刻意地把自己独居在一个小岛上,独自建房子,在岛上独自生活了两年时间,他用两年来感受一种孤独平淡的生活,同时也用严谨的文字与文明社会作了对比。

这本书,对于哲理性来说,有很好的阅读性,但作为单纯的人生感悟,作者的举动,总是过于刻意了。相比较而言,李娟的生活,她也随着她的裁缝店,商店,也随着阿勒泰深山牧民的迁徙而不断搬迁,在当地,人口是稀少的,物质也缺乏,但在这种贫乏的生活状态中,她不刻意地,甚至是怀着对俗世生活的无限兴趣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中去,在其中,能清晰地发掘生活的乐趣,也体会着生活的烦恼,也絮叨了当地牧民的率真。

看完书后,很多描写的细节虽是不记得了,但一些影像,如李娟洗衣服的乐趣,只感觉当时的凉水与阳光都是她独有的;还有她眼睛对雪地的反应,这感觉即使是没见过雪的人也能深深体会到一样;还有晚上睡觉野猫的骚扰,抗争,与妥协;以及牧民还钱的举动,都纯朴得让人感动。这种纯然的心态,或是梭罗所缺少的吧。故此,《瓦尔登湖》给人的是一种哲思,《阿勒泰的角落》反是能以更为简单的文字就能触碰到人的心灵深处。

当然,这在也无意于贬低梭罗,之所以有以上的感觉,我想东方的文章不像西方那样追求一种逻辑的严谨,东方文章的审美追求的是一种意境,一种意淡而高远的文风。这种把意境融进了文章里面,也是东方所擅长的诗意的文风。试想《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依人,在水一方就含有了芦苇、霜、河流,人以及气候等所组成的景象,也像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都能用平淡的文字勾起所阅读者的无限联想。再更深一点的,有意境的同时,也最求着一种淡。在描写阿勒泰生活的平淡文字中,也在作者的.那种平淡生活中,正是一种用心地体会,从而文字勾勒出了丰富的景像,生活也是充满了诗意。原来,诗意的生活来源于一种对踏实生活的感悟。这也正应合了印度哲学家奥修所倡导的:真正的心灵到处,荒原即花园。

心灵真正到达生活处处,可通过有为达成无为。这是《阿勒泰的角落》带给我无用之用的感触。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24

看完《阿勒泰的角落》被李娟孩童般的笔触逗得咯咯直笑,看着我吃面的"当地人",簇拥着我做新衣服的姑娘,翻山越岭来倒卖东西的孩子,珠光宝气的毛毛虫,还有"我"的妈妈,每个人、每件事物都有着的鲜明的印记。

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

在一个冬天的雪夜,有个人想卖个我们黄羊,因为价格低的惊人,颇让我们有种"捡了个大便宜"的感觉,于是我妈怕他反悔,立刻进柜台取钱,并叮嘱道,"好孩子,你们以后要再有了黄羊嘛,还给我家拿来啊,无论有多少我都要啊!可不要去别人家啊,去了也是白去"。

于是达成交易,哪成想这东西并不是黄羊而是雪兔,既然这亏已经吃了,我们一家都还是善待这个美丽的动物。"太漂亮了,不愧是十块钱买回来的!比那些三四块钱的兔子们大到哪儿去了,跟个羊羔似的。而且还是活的呢,别人买回来的一般都是冻得硬邦邦的"。

一家人对它照料有佳,但是终于它还是不见了。再次发现雪兔的时候,它已经奄奄一息的躺在原来的笼子里,我们百思不得其解它是如何回来的,原来我们以为它是穿过笼子逃出来的,后来才知道它在笼子的底部打了一个两米多长的洞,用一整个冬天的时间通过吃纸箱子抵御饥饿寻找自由的春天。

看到这里,我的震撼类似于看到《肖申克的救赎》。兔子在我们心中是怎样脆弱的动物,在那些黑暗的日子里,是什么信念支撑着他不断前进呢?差点丢掉性命的雪兔在这个春天抱着外婆的鞋子又开始蹦蹦跳跳起来,没有获得自由的安迪会如何呢?

河边的.杨柳树

在遇到林林之前,我幻想自己能爱上一位淘金人。因为一个能够从泥土里发现金子的人,会有一颗多么细致敏感的心啊!淘金的工作因为过于寂寞和艰苦而深含"久远"的内容……

当我日日夜夜在缝纫机前一针一线地做着一件衣服,反复拆改,他也在河边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浪水声中,从一堆又一堆泥沙里,以每次仅能以肉眼勉强察觉到的分量,一点点收集着世间最贵重的东西……

你看喜欢一个人的理由就是这样的简单。为此,我常在烈日如瀑的日子里,倔强穿着裙子和凉鞋。而我最终也没有遇到淘金人,但却遇到了林林,我们的缘分起于"大盘鸡",虽然最终没能在一起,但是却给我通过引擎声识别柴油车和汽油车的技能,你瞧爱情总能叫人收获到什么。

阿勒泰是什么地方?位于新疆北部,西北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相连,东北与蒙古国接壤,西南部接乌伦古特沙漠,东面与昌吉回族自治州交界,西南与塔城地区相邻。大家都保持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习惯,而"我"是少数在这儿谋生的汉族人,这里没有公路、没有电、没有像样的房子、没有同伴,但是"我"的眼睛看到的是瑰丽、是纯朴、是渗透生活的细小感动。

通过作者的文字,去认识阿勒泰角落的村庄和人儿,收获的是甘甜和触动,同样也看到作者清澈的灵魂。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25

说来也不知是什么雅致,口语化一些可以说是什么癖好,喜欢在雨夜的时候独自一人前往图书馆。喜欢途中带着对文字的渴望行走在雨点滴答的校园小道上,雨伞只是思想的寄托,或许伞下偶尔遮挡不住的零星雨点更能滋长文字在脑海里的翻涌不息。

虽然,道路泥泞坎坷,虽然行人不多,但就像徐志摩在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说的那样,““单独”是一个耐寻味的现象。我有时想它是任何发见的第一个条件。”开学的又一个周五雨夜,穿梭于图书馆的书架间,寻找那些期待已久的书籍,何尝不是一种满足,何尝不能体味到流连忘返的滋味?

阅读李娟的文章是蓄谋已久的。这次没有找到《我的阿勒泰》,于是拿起另一本较为出名的作品《阿勒泰的角落》,饶有兴致地读了起来。时间短暂,只能浅尝辄止,差不多读完了第一章节——在喀吾图。总体感受是这本书记录的是李娟在阿勒泰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无非是一些琐碎小事,包括开裁缝店、杂货店、和农民和牧民打交道。但是正是这些平凡的小事让人如品珍藏,乍抿一口,无味,但回味无穷。正是那些个淳朴无邪、老实巴交的民族让我们在繁忙凌乱的都市生活中能够拥有喘一口气的奢侈。在文中恰当之处,文字之间无不令人深思,是对自我的审视,是对生活现状的检索。或许我们无法逃脱忙碌生活的枷锁,却不能不时常清理心田不知不觉久而久之布满的一层尘土。

因为是在大西北,全文的背景是荒凉的'戈壁滩等典型的西部景观,房舍也尽是一些简陋的泥巴红砖。或许看似完败东部大城市的摩天大楼,但在层层包裹下的心灵却在呐喊地向往这种简单纯粹的生活。西北的姑娘们满足于现实的生活,天真又高兴地谈论着她们的生活,偶尔追追新进布料的图案就算是一种赶时髦。在那双深邃的眼眸下是离心很近的地方……

难忘那些洋相尽出的老酒鬼,他们喝酒不是为了遗忘和逃避,而他们对待酒最低贱的用途是用来御寒。李娟赞叹,只有他们才没有辜负这些酒。其中有一段记忆深刻,请恕我引用一段:

尤其看到那些喝醉了的人,眼神脆弱又执着,脚步踉跄,双手抓不稳任何东西。他们进入另外的世界里了,根本不接受这边世界的约束——甚至生命的威胁也不接受。真的就觉得酒实在是太神气了,温和的粮食和温和的水,通过了一番什么样的变化呢?最终竟成了如此强烈不安的液体……当我们一日三餐,吃着这些粮食,喝着这些水,温和地日滋夜补——谁知道它们在我们身体内部,在更为漫长的时间里,又进行着一些什么样的变化……

当我们一日日老去了,身体被疾病打开了各种各样的缺口,当我们拄杖蹒跚地走,神志也渐渐模糊了……

人的一生,莫非也是一场缓慢的酗酒过程吧?

在描写孩子、小动物的时候,语言活泼有活力;在描写那些工作(缝衣)时,刻画得细致入微……

总之,这本书我还会看下去的,虽然曾经也去过新疆的阿勒泰地区,但只是走马观花,跟随旅游团,途中掺杂了太多的商业利益关系。我更想去了解那里的小村庄,那里的村民和游牧民族的生活状况。即使世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我相信在那有一片净土能和心灵相连,洗尽内心的浮华,收获哪怕是片刻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