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精选26篇),都是精品文章,请您欣赏。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篇1
日本人喜欢写一个人一段时间的境遇,心理描写尤其好。美国人,或者说大多数西方人喜欢写一个人的一生,一生很难写,因为涉及很多,大多数人写了家庭。作者也不例外,有关家庭从全书看来,给作者更多的是带去伤害。家庭束缚她的自由,扭曲她的人生,一次次摧残她的肉体,然而教育使得她得以挣脱。正如她第一次交往的那个男孩子所说,我帮不了你,能帮你的只有自己。所有形成固定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都是自己给自己建造的隐形牢笼,想从牢笼里走出来,呼吸新鲜空气,看不一样的风景,你只能如蝉蛹蜕变,如凤凰涅槃,不经历一翻由皮到肉,由肉到骨头的刻骨之痛,体验一种地狱归来的重生之感,是不会获得新生的。
当然有多少人有勇气走出去呢?对原有生活的习惯,对周围环境的熟悉,对未知不可知的恐惧,都让我们不敢向前。牢笼的门没有锁,我们却不敢开。
未来是怎么样?我不可知,就算是大数据分析后的'未来,仍旧不可知,因为有太多意外,无法预知。人生改变可以在一瞬,毁灭也可以在一瞬。
每一个人面前都有一座大山,有人一生在山脚仰望,有人在半山腰徘徊,有人死在去往山顶的路上,有人在山的那边,遇见了新的山。
听起来好悲伤。然而更悲伤的是,作者说,我们的自由都是从别人手中抢回来的。有什么比这更悲伤的呢?放在自己手里还可以改变。放在别人手里,抢回?恐怕只有死亡能够解释。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篇2
看完这本书,内心只觉沉重。
书中以作者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自己从小到大在山里的成长经历、又如何从山里一步步走向哈佛的故事。
作者从大山走向哈佛的经历固然励志,但认真看完这本书,跟着作者走完她的成长经历后,我觉得故事背后折射出的社会现象更值得反思。
在我初听塔拉的故事的时候,我还以为这应该是好几十年前的事情了,然而作者只比我大不到10岁。我也以为这应该是特别贫穷落后的国家才有的事儿吧,然而这发生在听起来很富裕的美国。
由此不由得联想到我们国家,在那些不那么发达的县城和山区,类似塔拉的成长经历肯定不少,而他们能否有塔拉一样的运气走出大山,离开可能是重男轻女可能是专制冷漠的社会氛围、或者是一如塔拉哥哥的家暴、又或者是塔拉父母般的盲目信仰与反对教育医疗,我们不得而知。
正如作者传达的,改变这些和她一样从山里走出来怯懦的、无知的、被老旧思想观念紧紧捆绑着的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教育。然而我们如何给这些山里的孩子带去更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更好的教育呢,不得而知。(突然想起阿詹女神…)
除此之外,作者的经历也引起了我的'回忆和感触。在成长过程中,我相信不少小孩或多或少也经历着和作者类似的事情。如重男轻女、如打击式教育、如有着一个虽不比躁郁症的塔拉父亲但一样过于相信自己而控制欲又极强的长辈等等。历经这些“山里的枷锁”并从中走出来之后,才发现最悲伤的不是经历过这些,而是当你走出来你发现你身上依然残留着那些“枷锁”给你带来的痕迹。
大概这就是所谓的原生家庭给人带来的影响。而这点,我想也值得我们反思一下家庭教育的问题。
最后,塔拉过上了另一种生活,至今也没能和父母亲和哥哥和解。虽有遗憾,但谁能料想之后她的父母是否因为看到这本书而主动和好呢?但我想想还是不要吧,不然要委屈的肯定又是塔拉了(多么心酸的一句话)。
最后,抱着感恩的心情,五星。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篇3
读这本书算是意外中的意外。
之前只是看到说这是一本关于教育的书,真正读完才了解其实是作者的自传,也了解为什么是关于教育。除开教育的作用外,也写明了作者和她的原生家庭之间的关系改变。
作者在前17年前接受的是父亲违背世界主流想法的教育,甚至是扭曲的事实,直到她去上学后才重新认识这个世界,这逐渐形成作者自我意识的觉醒,也是对原生家庭的抽离。
其实书读到一半的时候,也是作者开始发现父亲口中的世界是扭曲的,开始有一些意识上的对抗的时候,我一度很想放弃,我觉得作者过的太苦了,这种苦难超出我本身所能承受的。但也许正是这种苦难,所以作者才更想要不断的探究,以此达成对自我的和解。这种和解更像是一种对自我的肯定,这种和解,更像是我理解但是我无法肯定,我要有我自己的声音。
作者的童年只生活在家庭里,没有其他过多信息的干扰,这种状态其实也是快乐的;作者在故事的终章写到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我觉得她也是快乐的。也因此,教育的意义更为凸显。
这本书最开始给我的感受并不太好,我心里想:我又没有这么残忍的原生家庭,但随着作者心境的逐渐改变,我才真正认识到这本书的强大之处。每个人的生长都脱离不开自己原生家庭的影响,但是我们怎么带着这种正向或负向的影响向前走,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作者也不会要教会我们怎么处理这些问题,更多的带给我怎么去思考这些问题,更多的是一种思考性。
关系的共性表明,你思考的结果会丰富你自己,她也可以帮助你处理其他关系的问题。
让我想起来,我前段时间看到一个视频标题是"内心敏感的人···",我一看这不是在说我吗,但是那个视频我没看完。但我想了一下我把微信签名改成了"重构自我精神世界"。
现在看来,颇有一些异曲同工之妙。
另外我还还感觉到有一个很有问题的点,就是她的母亲。这一点我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也有看到,蛤蟆先生的母亲也很爱,蛤蟆也能感受的到,但是当和他的父亲同在一个空间时,她就要绷起脸,假装对蛤蟆很凶。当然,作者的母亲的行为更为严重。属实时令人费解。
希望我将来存在于婚姻关系中,不做这样的母亲,也不逼迫我的丈夫成为一个这样的父亲。在其他的关系中,我能勇敢的做我自己,也能勇敢的发声,尽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希望能永远的坚定这个信念。
读完之后才能感受到这本书真正的魅力,但是她更适合你深陷苦难,迷茫,无法思考的时候,状态好的情况下可能会无端带给你一些痛苦的感受。
希望我会有认真读第二遍的时候,并永葆正向的状态。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篇4
夏日傍晚的凉风吹过我的身体,不远处的草丛随风摇摆,不时传出几声悦耳的鸟鸣,让人感觉很舒畅,看完了全书,一股暖流在心头涌动。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本书给我的启发是:你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只有你能证明自己。
这本书评分非常高,是作者的自传体小说,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让人的情绪跟随作者的视角而波动,时而紧张,时而欢快,读到作者终于靠着几个月的自学上了大学的时候,真是让人高兴,读到她被暴力倾向的哥哥欺负的时候,让人觉得异常的压抑,尤其是家里还有一个强势的患有躁郁症的父亲,和一个外表强悍持家有道却内心懦弱的母亲,想要突破屏障是多么的不容易。
一个17岁之前都在废料场帮忙的女孩,家里兄妹众多,被人当做小帮工,在险象环生的现场经历了数次生死考验,为了摆脱可以想象的到的命运,她决心改变。在她坚强的意志力驱动和前辈的帮助下,她终于顺利通过了大学入学考试,接着因为想法独特被保送剑桥,接着读了哈佛,最终博士毕业,实现了奇迹般的人生逆袭,这期间,她一直想要做真正的自己,一直跟原生家庭进行抗争,却让自己陷入了愈发艰难的境地,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一直想回到家乡去追忆往事的美好,可童年那个少女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篇5
这本书放在黑色帆布包里近一个月,会在上班前下班后看,终于在昨晚两倍杯加浓美式的作用下结束了。
作者塔拉从17岁前从未上过学,生活在废料场,到杨百翰大学文学学士,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历史学博士,既现实又梦幻。
我生活在90年代的中国农村,我相信不管是在美国还是中国,以及世界的各个有人类生活的地方,如作者塔拉年少经历的人太多太多,但是能有她今天成就的人却少之又少。遗憾的是,本以为能从书中收获一些摆脱平凡的思维方式又或者是自学成才的方法,我还是太过于功力,做一件事情的目的还是要得到收获些什么。
塔拉在整本书中对于她个人在求学路上的所有努力和付出只是轻描淡写地提及,更多是在记录和表达新旧观念和认知的碰撞冲击以及亲情情感上的失与得。意外的是,我未曾有过塔拉的年少经历但是却能感受的她字里行间流露的迷茫,恐惧,纠结,自卑和坚强。
塔拉的父亲是一家之主,父亲的信仰便是母亲的信仰,而父母的信仰便是整个家庭的信仰。一切都理所当然,而塔拉对于父亲近乎疯狂的偏执从最初的相信,顺从到恐惧到后来的逃避和反抗改变的心路历程也伴随着她的`求学之路。
爱达荷州到杨百翰,杨百翰到剑桥,爱达荷州到剑桥,塔拉与爱达荷州的物理距离便是塔拉与父亲及家人心的距离。
塔拉在飞往她的山却与自己曾经熟悉的地方和家人渐行渐远。可能这是很多人已经经历,或者正在经历着的,生活中不断地面临选择,选择意味着舍弃,不管我们给出什么理由放弃些什么,选择拿起什么,最终都是忠于我们自己的内心。
也许之后我们会重拾起曾经放弃的东西,没关系,这也是忠于我们内心的选择。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篇6
塔拉终于在最后挣脱了来自原生家庭的桎梏,想要真正摆脱长达将近二十年的影响,不仅难在在孤独和无助中去接触和接纳新的思想,更难在承认过去生活的错误与荒诞,舍得站在曾经深爱的家人的对立面,其实我们每个人成长的轨迹都有相似之处,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丰厚,思想的变迁,我们一步步摒弃过去的某些观念,一点点成长为全新的自己,塔拉把成为新的自己的过程称为教育。
其实每个阶段的教育带给我们的意义都是不同的,只有亲身经历才能真正感知其中的意义,总有人在模糊教育真正的意义,教育并不能直接带给我们财富和名利,它真正带给我们知识之外的收获是独立思考的能力,质疑的能力,共情的能力,使我们得以运用我们所积攒的能力去发挥我们所学到的'知识,然后我们能够去创造,进而发挥了价值,对社会做出了贡献,教育的意义得以显现和立体化。正如塔拉在最开始对历史的探索充满怯弱和敬畏,在写完博士论文时她明白了,历史的创造者,就是我。
塔拉的父亲看似是矛盾的,他既深爱自己的家人又一次次将他们推向深渊,但其实在我看来,我们眼里的深渊在他看来未必是深渊,他将苦难视为上帝的旨意,可能他自己都没有发觉,他所信仰的教条已经被他扭曲为说服自己和他人的借口,成为了束缚身边所有人得工具,将身边所有人都桎梏再自己的思想之下,一旦有人常识摆脱他的控制就成为了他口中的魔鬼,就该被所有人唾弃和谴责,他最终控制了塔拉的母亲、肖恩等等留在家里留在他身边的人,可他们永远都不知道也不会承认和接受一旦跳脱属于他们的那个空间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是多么荒诞可笑,正如塔拉在书中两次提到的一句话:“如果一次跌倒是上帝的意志,那么第二次又是谁的呢?”
其实他的子女也都尝试过摆脱他的束缚,最终的结果让这个家成为了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塔拉最后还剩下的一半家庭,他们终于愿意接受过去一切的错误,找到自己,获得新生,实现了摆脱自我内部约束的积极自由。另一半是留下的那一半家庭,无法改变,他们依赖仍存的家庭,他们无法改变和失去,你依赖什么,什么就对你有权利,自然就不得不臣服于父亲自己的一套教条之中,在糟糕的环境中腐烂和不断恶化。
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观念,不同的思想、不同的道德准则,没有人可以更没有人有资格把自己的一套准则强行嵌套在他人之上,人和人之间相处靠的不是彼此完全吻合的观念,而且两套观念即使都有棱角,但是棱角更多是可以相容的部分,不至于刺伤彼此,所以我们选择留下,而如果真的有人带着他的一套想法刺伤了你并且试图同化、束缚和限制你,那也只能遗憾的道声再见。
最后引用塔拉的一句话:“我所有的奋斗,我多年来的学习,一直为了让自己得到这样一种特权:见证和体验超越父亲所给予我的更多的真理,并用这些真理构建我自己的思想。”
我们每个人都比别人讲述的故事中赋予我们的角色更复杂。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篇7
本书作者从一个从来没有上过学的女孩,最后成长为一个剑桥三一学院的博士,并且拿了盖茨奖学金。
期初我读之前,以为是一本励志的书,读了之后,才发现并不是。书中讲述的更多的是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
她父亲的无知,导致一家人每天都会生活在受迫害的幻想中。父亲不让他们去上学,不让他们去医院,他们甚至没有户口。他的父亲和哥哥脾气阴云不定,经常破口大骂或者动手打人,导致作者的心理创伤及其严重。
作者就是不断地在从原生家庭的逃离过程中成长的。当她第一次去杨百翰大学时候,她不会数学,她也不知道如何做笔记,她甚至不知道上完厕所要洗手。她从大山走到大学,用了全部的力气,后来又要用全部的力气,去补习从来没有学习的所有知识。从一个一无所知的女孩,到第一学期拿到半份奖学金,她几乎每天都没有睡觉,都在攻克她的学业。
后来她遇到了贵人,她的导师和教堂的主教,帮助她申请了剑桥大学的奖学金,又成功获得了去那里完成硕士的资格。整过学业故事,在文章中并没有任何鸡汤,作者似乎也在极力避免,她似乎除了想表达原生家庭对她的影响外,更多的是一种个人成长的必然性。她从一无所知,到了解以赛亚柏林的积极自由意志。这一步,可能用了一生的力气。
她的剑桥同学,大都是名门望族出身,不禁让我反思,我们现在所受的教育如此之好,社会从此发达,为何不及一个一无所知的大山女孩。除了内心的坚强外,我看到最大的闪光点是她的纯粹。
学习没有功利,没有怨言,像一头憨牛,一头扎进自己的学业中。像上帝只给她一根救命稻草,她没有其他的选择。而反观我们自己,今天不是没有要选择的路,而是能选择的路太多。诱惑太多,物质太丰富,导致我们离真知越来越遥远。
这本书在纽约时报畅销榜第一名待了很久,比尔盖茨也极力推荐。读完后,才发现里面的文字,振聋发聩,在我的内心中不断炸开。
终究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在这因缘际会的世界,慢慢拉开了。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篇8
这本书给我带来最大的震撼是,作者文字的力量,她不用借助外物就能准确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将那些抽象的感觉,传递给读者。
其次便是作者独一无二的经历了,看似不真切,但却是作者真真实实经历过的,我无法完全体会到她每晚从梦中惊起的感受,但我知道她很痛苦,她想摆脱过去,但又舍不得回忆,最后只有将回忆带走(书中说她将这里的回忆藏在了床下的箱子里),但这终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与痛苦的过去共存?而不是想着改变自己,摆脱他们,我想这也是作者想要的一种结果,但现实往往不允许这么美好的事情发生,共存谈何容易?势必有一方要妥协,但我知道她不可能妥协,而巴克峰他们也不可能妥协,从她离开巴克峰到杨百翰上学的那一刻,反抗之魂依然觉醒。
而将作者和她的父亲母亲联系在一起的,是他们共同拥有的回忆,而那些回忆也被某些事件扭曲,也变得不真实,只剩下那些爱了,父亲对女儿偏执的爱,母亲对女儿愧疚的爱,而她一直是爱他们的,从始至终,从未改变。我并不觉得这本书有多励志,反而我觉得这本书更能让人去回忆自己的过去,回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与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在作者的引领下,童年的一幕幕仿佛都在我眼前,重新上演了一遍,我没有作者那么丰富的经历,那么曲折的人生,但我与他相同的是,我们都曾在年少时拥有过一些不可说出的小心思,就像塔拉再被肖恩欺负后发出狂笑一样,她不想引得别人的关注,那样会让她感到影响,仿佛她笑的声音越大,这越像是哥哥给她开的玩笑。
这让我想起我小时候每次母亲批评我,我都会想哭,而她最讨厌我哭,每当这时我都会捂住自己的眼睛,然后对她说一句,你猜我哭了吗?就像母亲在和我玩一个游戏一样。在我的回忆中后来的结果往往是沉默的,可能母亲还是会接着骂我,但我的心告诉我,我听不见了,也看不见了。一个家庭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有多大呢?塔拉仅仅是一个参考,这世上还有无数个被回忆苦苦折磨的人,回忆将他们紧紧地揪住,现在做的每一件事都能让他们回想起往日的不堪。
但当自己把回忆都默认时,困住自己的,就不是回忆,也不是旁人,而是那个不敢挣脱的自己。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篇9
读这本书算是意外中的意外。
之前只是看到说这是一本关于教育的书,真正读完才了解其实是作者的自传,也了解为什么是关于教育。除开教育的作用外,也写明了作者和她的原生家庭之间的关系改变。
作者在前17年前接受的是父亲违背世界主流想法的教育,甚至是扭曲的事实,直到她去上学后才重新认识这个世界,这逐渐形成作者自我意识的觉醒,也是对原生家庭的抽离。
其实书读到一半的时候,也是作者开始发现父亲口中的世界是扭曲的,开始有一些意识上的对抗的时候,我一度很想放弃,我觉得作者过的太苦了,这种苦难超出我本身所能承受的。但也许正是这种苦难,所以作者才更想要不断的探究,以此达成对自我的和解。这种和解更像是一种对自我的肯定,这种和解,更像是我理解但是我无法肯定,我要有我自己的声音。
作者的童年只生活在家庭里,没有其他过多信息的干扰,这种状态其实也是快乐的;作者在故事的终章写到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我觉得她也是快乐的。也因此,教育的意义更为凸显。
这本书最开始给我的感受并不太好,我心里想:我又没有这么残忍的原生家庭,但随着作者心境的逐渐改变,我才真正认识到这本书的强大之处。每个人的生长都脱离不开自己原生家庭的影响,但是我们怎么带着这种正向或负向的影响向前走,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作者也不会要教会我们怎么处理这些问题,更多的带给我怎么去思考这些问题,更多的是一种思考性。
关系的共性表明,你思考的结果会丰富你自己,她也可以帮助你处理其他关系的问题。
让我想起来,我前段时间看到一个视频标题是"内心敏感的'人···",我一看这不是在说我吗,但是那个视频我没看完。但我想了一下我把微信签名改成了"重构自我精神世界"。
现在看来,颇有一些异曲同工之妙。
另外我还还感觉到有一个很有问题的点,就是她的母亲。这一点我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也有看到,蛤蟆先生的母亲也很爱,蛤蟆也能感受的到,但是当和他的父亲同在一个空间时,她就要绷起脸,假装对蛤蟆很凶。当然,作者的母亲的行为更为严重。属实时令人费解。
希望我将来存在于婚姻关系中,不做这样的母亲,也不逼迫我的丈夫成为一个这样的父亲。在其他的关系中,我能勇敢的做我自己,也能勇敢的发声,尽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希望能永远的坚定这个信念。
读完之后才能感受到这本书真正的魅力,但是她更适合你深陷苦难,迷茫,无法思考的时候,状态好的情况下可能会无端带给你一些痛苦的感受。
希望我会有认真读第二遍的时候,并永葆正向的状态。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篇10
用了几天时间读完了《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跟大家分享一下读这本书时的感受,还有一些书中的精彩的片段。
这本书的原版英文名称是《Educated:AMemoir》,作者是美国的塔拉·韦斯特弗。这本书是她的自传,描写了她在原生家庭中成长的过程,以及后来接受教育实现自我觉醒的过程。整本书言辞优美,结构精巧又浑然一体,没有刻意与匠气,是一本难得一见的佳作。
我站在谷仓边废弃的红色火车车厢上。狂风呼啸,将我的头发吹过脸颊,把一股寒气注入我敞开的衬衫领子。在这种靠山近的地方,风力强劲,仿佛山顶自己在呼气。往下,山谷宁静,不受干扰。与此同时,我们的农场在舞蹈:粗壮的针叶树缓缓摇摆,而山艾和蓟丛则瑟瑟发抖,在每一次气流充涌和喷发时弓下身去。在我身后,一座平缓的山倾斜而上,继而将自己与山脚缝合。如果抬头望去,我便能辨认出印第安公主的黑色身形。
以上是书中序言的开头,我从其感受到了一种诗一样的美,电影般的画面感一下将我带到了7岁的作者塔拉身边.......作者的文字缓缓的流淌,营造出梦境一般的氛围,让我时常分不清自己在现实里还是在主角塔拉的梦里。我像是一头扎进了冥想盆,漂浮在塔拉的记忆世界里,一时是局外人俯瞰一切,一时又潜入她的心里看到她深深的痛苦与挣扎。为她每一个抬头觉醒的时刻激动不已,也为她每一个反复徘徊的挣扎感到揪心。
书中大量的篇幅描写了父母与兄弟姐妹之间的相处场景,我在阅读时时时感到困惑,这些家人爱塔拉吗?这个家中最小的女儿。爱的话为什么要让她做那么危险的工作,在她被哥哥打骂时一言不发,不惜与她断绝关系也要维护哥哥的正确。不爱的话,又为何总是称赞她,不远万里的探望她?我想这不仅是我的困惑,也是在诉说这个故事时塔拉的困惑。
在这本书之前,我从未如此深切的意识到一个人的原生家庭竟如此重要,影响力如此巨大。它定义了我们是谁,我们因何而存在。家人与家人的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壤,我们得以呼吸的空气,更是我们面对生活的勇气。可倘若这个原生家庭是畸形的有毒的,让你感受到无比痛苦的,那么想要找到真正的自我,而又抵抗住丧失脚下土地的惊恐,就会是一个极其痛苦的过程。而塔拉历尽艰辛,做到了!
我们需要爱,来向自己证明自己是值得的,可以正大光明的站在阳光下享受美好而无需羞愧的。爱是多么强大的力量,对一个人而言,一封来自母亲的道歉信可以抵过千万本哲学理论书的理性辩论。我们常常会屈从于本能里对爱的渴望。为了得到爱,我们甚至可以在心里扭曲现实,放弃自己的思想,放弃自我,全盘接受他人观点,只为了得到他们的认可。可是,生而为人,我们需要自己的声音,自己的思想。我们不会永远是谁的孩子,我们不是依附于他人的藤蔓。我们是人,独立的人,和千千万万的人一样,傲然挺立、平等、自由。
书中也有大量她父母宗教信仰的描述,对于他们将自己或他人受伤归结于上帝的旨意,我表示非常困惑,宗教对人们来说究竟是什么呢?人们失意时的慰藉?面对苦难时可以欣然接受的理由?还是逃避自己责任的避难所?遵从上帝的旨意,上帝的旨意是什么呢?我在书中看到的是,很多情况下上帝的旨意成了自己糟糕行为的遮羞布,让人理直气壮的说出,不是我的错。逃避了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应面对的后果。可耻,懦弱,又可笑。
庆幸塔拉在教育的帮助下看到更大的世界,听到和父亲截然不同的声音。这些流淌的历史文明帮助她重构了自己的肌骨,脱离过去重新开始。她很棒,真的很棒!
读这本书是一个非常享受的过程,现实与梦境交叠,常觉得自己在看话剧或是电影。深深的沉迷其中,它像是有魔力一般吸引着我不断的阅读下一行,不肯停歇。有时贪婪的读了十几页,会蓦地想起前面有个细节我没读清,又返回头去细细的品读一遍。
书中有很多部分描写的都非常好,以下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些内容的摘抄。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一看原书,当一本文词优雅的小说读也是可以的。当然有能力读英文原版的话就更好了,可能会感受到更多不同的东西。
山的催眠中长大。一切人类闹剧都仿佛安静下来。
现在想象她的样子,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个孤零零的画面,就好像我的记忆是一台幻灯机,而片盒却卡住了。画面上,她坐在带坐垫的长椅上,留着一头紧密的卷发,嘴角露出恰到好处的礼貌微笑。她的眼睛充满善意,安静闲适,仿佛在看一出舞台剧。那微笑让我念念不忘。始终如一,神秘,超然,冷静,是唯一恒久不变之物。
我以前听过无数次为赞美诗伴奏的钢琴演奏,但玛丽弹奏的音乐与之前杂乱的叮咚声截然不同。那是液体,也是空气;一会儿是岩石,一会儿又变成了风。
我跪在地毯上,听着父亲讲话,又像是仔细端详着一个陌生人,觉得二者,既互相吸引,又互相排斥,而我悬在中间。我明白,没有任何未来可以同时容纳他们;没有命运能够同时容忍他和她。我将永远、始终做个孩子,否则我会失去他。
我想要一个学者的头脑,但克里博士似乎看穿我长了一个屋顶工人的头脑。别的学生属于图书馆;我属于起重机。
克里博士说他一直在观察我。“你表现得像是在假扮别人。好像你觉得你的生活全靠伪装。无论你成为谁,无论你把自己变成了什么,那就是你本来的样子。它一直在你心中。不是在剑桥,而是在于你自己。你就是黄金。回到杨百翰大学,甚至回到你家乡的那座山,都不会改变你是谁。那可能会改变别人对你的看法,甚至也会改变你对自己的看法——即便是黄金,在某些光线下也会显得晦暗——但那只是错觉。金子一直是金子。”
我想相信他,接受他的话,重塑自我,但我从来没有那样的信心。无论我把回忆埋得多深,无论我如何紧闭双眼对抗它们,当我想到自己,脑海中浮现的形象是那个女孩,在卫生间、在停车场的那个女孩。我不能告诉克里博士关于那个女孩的故事。我不能告诉他,我不能回到剑桥,是因为在这里,我人生中的每一个暴力和堕落时刻更为凸显。在杨百翰大学,我几乎可以忘记,让过去的留在过去。但这里的反差太大,眼前的世界过于梦幻。比起石头尖顶,记忆更加真实,更加可信。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篇11
解放思想一词好像很早就开始背,但是它具体是什么意思?解放哪种思想,如何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后会有何种得失?也许这才是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
即使进入了杨百翰,进入了剑桥,书中的塔拉却并没有变得“强大”,在与父母对峙时懦弱,在面对男女关系时的不坦荡,这些都是强大的父亲和家庭环境所带来的问题,不是上了好的大学问题就会迎刃而解,高的学历也并不能说服那些与你对立的人。
解放思想,首先要意识到自我思想的束缚,意识到自我有改变的勇气和能力,但也要明白,我们只有改变自己的能力,永远无法强迫别人,尤其是另一个世界的人改变;同时,也要意识到,这改变不是破茧成蝶,不是过关斩将,没有觉得的输赢,选择自己的信仰,并且坚持,这意味着要失去很多的.东西,而成年人,可以,也应该为自己平衡这些得失。
不是奥特曼打败小怪兽的胜利,而是将旧的自我从身上一层层剥下,重塑另一个自己的新生。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篇12
读这本书的初衷是被作者的经历震惊,17岁之前没有上过学,通过自考上了大学,2009年获得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学位,10年哈弗大学访学,2014年剑桥博士学位。没翻来这本书之前,我以为我可以从这本书里读到的是一个女孩如何自我努力获得教育,以为是如何自学,而读过这本书以后,感受的是无法言语表达的疼痛。中途多次都返回目录,不知道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可读到最后是一次灵魂的救赎。
如果不是这本书,我不会相信西方和我厌弃的文化中竟然有类似甚至更恶劣的情况。因为没有宗教文化信仰(非宗教信仰偏见),我甚至不能理解塔拉的家庭为何着魔般相信上帝,以至于面临严重烧伤或者生命垂危,依然不肯使用抗生素,不去医院。很难想象,在这种环境里面,塔拉的突破自我,不仅是一种追求,而且自杀般的重生!我佩服她追求的勇气!本书开始,四个字叫"献给泰勒",读完以后,回望四字是一种温暖!
我想说,什么是教育?教育不只是获得什么学位,有什么成绩,教育是打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正如塔拉说,教育是思维的拓展,教育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书中有几个片段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一个是外婆叫塔拉去厕所后要用粉色的香皂洗手,当塔拉不明白为何要这样的'时候,外婆说,我没有这样教过你母亲!一个是泰勒鼓励塔拉去读书,去自学,去看世界!一个是母亲开始和塔拉说,以为能走出去的是塔拉不是泰勒,和后来塔拉看过世界后,母亲说要和父亲站在一起,母亲的鲜明对比!果真家庭教育带给孩子的远比任何人任何事都重要!环境会慢慢腐蚀一个人的思想,远离伤害,坚定自我,突破式寻找,这种抵抗带来的分裂式痛苦,在我上大学时候价值观重塑时,有过类似的痛!我很庆幸自己选择的正确,更佩服塔拉超越凡人的抵抗能力,心疼塔拉的孤独与对家庭关爱的渴望!
感触颇多,难以表达。安利这本书,推荐给那些自我抗争和寻找的人,这本书对让我们重新认知什么是教育!
很多事情我们称呼很多,比如转变,蜕变,“虚伪”“背叛”,但我称之为:教育!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篇13
故事的名字实际是《Educated》,字里行间我竭力让自己去找到阅读的目的或者感受,但是很遗憾,我并未感受到教育的力量是如何发挥了作用。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听说中文版书名是作者亲自定下来的,如果不追究书里的故事,单看这样的书名的话,感受到的是一种规劝自自由选择的力量,这与教育无关,而是每个人应在内心觉醒的力量。
塔拉居住的山,和我们应该像鸟一样追寻的山。具有何种象征意义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重要的是,在不清晰自己所处的位置、环境,在无法判断自己内心所想,在面对种种乱象,在依赖崩塌、信任倒地、情感淡漠的境遇下,到底是在用什么来做出选择?
我清晰记得书中的一段:“我能在风中站稳,是因为我不是努力尝试站在风中,风就是风。人能受得了地面上的阵阵狂风,所以也能禁得住高空的风。它们没有区别。不同是头脑中怎么想。”
讨论原生家庭也好,讨论暴力,讨论宗教,意识形态,思想、经济差异……从作为一个人类的角度,头脑决定了你的走向。
教育是一种手段,也可能是约束大脑的,也可以是开放思想的。
你看到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看到的这些将你成为了什么。
当我们常用假设来设想体会别人的经历生活的时候,我想我们也应该看到自己究竟是怎样。
就像是通过阅读,我们了解了故事;通过阅读,我们规劝自己。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篇14
真的是一口气读下来这本书。很震撼,从头到尾,跟随着塔拉的成长经历走下来。大学之前的那半本,像是在看一部黑白电影,炙热的夏天,白雪皑皑的冬季,滂沱的大雨,没过膝盖的大雪,油腻的废料场,阴暗狭窄的屋子,患有躁郁症的父亲,永远一身精油味道的母亲......
选这本书,最开始可能是受到了网站推荐的影响,还有比尔盖茨的影响,另外,就是原版书名:《Educated》。也许跟最近在写课件有关,很想去了解看看。
读过之后,觉得没有选错。先是给女儿看,今天在看书的过程中,我也会去跟她讨论书里的内容,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和成人世界的自己,看到的角度和世界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真正吸引我一口气读下来的是什么?
一个有着躁郁症的父亲统治下的家庭,母亲永远和父亲一起,不论这种立场对孩子来说是否公平是否有足够的母爱。七个孩子,三个逃离,之后都拿到了博士学位,留下的四个,没有拿到高中的学历,在父母的事业里打工。
不能想象的是,这七个孩子之前都是在家,由母亲教育,从来不去公立学校读书。导致不同的,就是教育带来的。
就像作者在接受福布斯杂志采访时自己说的那样,教育让她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和历史。因为十六岁之前家里的经历,大学时期她会沉浸在哲人们的思想世界,想去找出迷茫的原因,走出她自己的迷宫。从大学到博士,她一次次的突破自己,涅槃重生。
前半部分,心疼她的生活,遭受那些来自从内心到外面的不幸遭遇,后半部分,又感受她的哥哥带给她的温暖,让她在一次次的'绝境中奋起反击。
心情激动,舍不得睡觉,写下散碎的只言片语。又回过头去看了一下中文版书名的来历,塔拉自己也非常喜欢这版书名。是的,她没有把书定位成一个来自边缘生活的贫穷女孩奋斗史,而是一个平凡女孩勇敢去寻找心中想要的答案的平凡故事。没有轻易的妥协,只有不停的去前进。
同时,又可以看到,在一个家庭中,母亲,这个角色的重要。睿智的母亲,才能带给一个家庭足够的能量。只有不断的反省自己从前的所作所为。就像比尔盖茨自己在读后感中说的一样。
“你可以爱一个人,但忍让可以选择说再见。你可以每天都想念一个人,但仍然可以庆幸他不在你的生命中”—塔拉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篇15
这本书大概讲得是作者他们一家人住在爱达荷州偏远山谷中的一个农场,父亲是一个冷酷固执的极端教徒,母亲是勤劳懦弱永远不会反抗的女人,童年是破铜烂铁的垃圾场,整个家庭充斥着宗教,原始自然信仰,从小就被父亲灌输不能去学校,不能去医院,不能穿着暴露,不能化妆等等,这些条例作为家里的一员必须严格遵守,同时父亲不希望她们有自己的思想,不然就是对信仰,对上帝,对家庭的背叛。作者16岁考进杨百翰大学,后面获得去往剑桥交流的机会,回到杨百翰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后继续去往剑桥求学,并去哈佛访学,最后获得剑桥博士学位,这一路走来真的是非常艰辛,作者自我怀疑过,自我否定过,一度精神崩溃过,就在作者决定放弃挣扎,自我沉沦的时候,他的哥哥泰勒抓住了她的手,拉她上岸。
说实话看完这本书到现在我仍不可理解,像这样的家庭,作者为什么还如此恋恋不舍,对哥哥肖恩的残暴一次又一次的怯弱原谅。看书本的封面,一个女孩站在一座山峰上,前面是山谷,女孩看着远处,她看向的地方应该是她成长的地方,她的家。至今作者每年还会回巴峰山,但只通过泰勒、查尔斯他们讲述山谷中发生的事情。可能作者心里清楚永远都回不去了,与家人的裂痕已经扩大到无法修补,她再也不是以前的那个十六岁的自己,是一个全新自我,这个自我作者称之为教育。每次看到书中作者因为这样的亲情这样的家而做出自我怀疑和让步,我真的好想冲进书本里去摇醒她。但每当我这样想我都告诉自己你根本没办法切身体会和换位思考,因为我与作者的童年相差太远了。
书中有几段内容,我感觉父亲是爱女儿的.,只是她的爱,是女儿接受不了的,这种爱伴随的是失去自己对思维的掌控权,失去对世界的正确认知。在作者计划去往英国求学,父亲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在美国,无论你是在哪角落,我们都可以去找你,我在地下埋了一千加仑汽油,世界末日来临时我可以去接你,带你回家,让你平平安安的,但是你去了大洋彼岸。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篇16
这本书名字叫《educated》,但是对于自己如何从17岁前从未踏足学校到获得剑桥博士学位的学习历程上,作者倒没有着墨太多,塔拉是那种一直热衷于探索本质的人,不会为了虚幻的美国梦而欣然自足。正如她在书中所言:“我所有的奋斗,我多年来的学习,一直为了让自己得到这样一种特权:见证和体验超越父亲所给予我的更多的真理,并用这些真理构建我自己的思想。我开始相信,评价多种思想、多种历史和多种观点的能力是自我创造力的核心。如果现在让步,我失去的将不仅仅是一次争论。我会失去对自己思想的掌控权。这就是要求我付出的代价,我现在明白了这一点。父亲想从我身上驱逐的'不是恶魔,而是我自己。”教育是塔利突破自我的最佳途径,也在后来成为了她对抗家庭的力量源泉,但是客观说一句,虽然她的家庭病态而且充满了霸凌和精神控制,但是也教会了她忍耐和自力更生,她那偏执燥郁的父亲,也在身体力行地坚持自己的信仰,塔拉自小就从这种偏执中感受到了人类精神的力量,她也获取了这种力量,走向了和父亲完全不同的路。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篇17
一个17岁前从未踏进教室的大山女孩,最终靠自己努力进入了剑桥大学、哈佛大学,教育改变了她原本不堪的世界,给她的人生书写了光彩的篇章,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然而阅读过程中很多次跟着捏一把汗,担心她会在残暴面前低头,犹豫软弱就此屈服,即使经历及其痛苦的身心折磨,最终仍能坚强,坚持做自己,实在佩服,也实在痛心,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愈,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太大太大,虽然伤痕累累,所幸作者塔拉勇敢地走出来了。
前几天才回答了一个问题,“你觉得原生家庭带来的痛苦可以治愈吗?”我的回答大致是当你意识到该去治愈它的时候应该还是有机会治愈,如果说自身还深陷其中,没有想过改变也不敢改变,那治愈的`难度太大。
联想到我要给我的孩子营造一个怎样的家庭氛围,让她能健康快乐成长,最终能够拥有坚强、勇敢、独立、自信的自我意识,啊,有点烧脑壳[破涕为笑]养大简单,给她吃饱喝足就行,养好真不容易。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篇18
习惯天空的鸟儿绝不会甘愿被山阻挡,他会不断尝试,直至成功。——题记
“本书讲了一个关于教育与自我救赎的故事。”要是我在这本书的推荐栏上看到的,起初我认为这只是宣传这本书的噱头。但是当我细品读完这本书后,我才被这细腻的文字而感动到。
故事发生在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但主人塔拉却出生在一个极度迷信极度贫穷的家庭。家里的'“掌权者”父亲,但是父亲是个极度的基督教崇拜者,在这个家庭中,男女没有分别。所有人都只能在废料场干重活,听取父亲的指挥。
在这个宗教家庭中,有无数令人作呕的“事实”:所有的药品都是带有撒旦的毒水,学校则是令人堕落的地狱,受到哥哥的欺凌则完全是臆想,而疼痛则是与上帝的亲密接触……
真正改变他的命运的是哥哥泰勒的音乐深深地打动了他,令她感到自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哥哥们与父亲的傀儡。于是他开始学习代数几何历史一瞬间,塔拉脑海中便有了许许多多的知识。历史的往事就像一阵嗯风一样轻轻划过她的耳畔。他从这些风中领悟到了真理,感觉与家乡的麻木是截然相反的。之后他拿完成了自己的救赎,成了一位历史学博士,离开了那个阻碍她飞翔的家乡。
好啦,出生在全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但她的故事却是一个关于从蛮荒到理性的转变,这给了我们一个问题:自我救赎有没有早晚之分。
毫无疑问是没有的,塔拉只在家里学过基础的数学语言知识。当她看到代数几何时,他束手无策,什么都不懂。但在哥哥泰勒的悉心教诲一下,她终于登上了大学的殿堂,实现了自我就赎。
如此,我们看出只要肯努力,我们也可以成功,也可以实现自我突破,也可以感受到那是嗯令人难忘的风。只要我们有自我救赎的心。
最后引用书中的一句话:“无论你成为谁,无论你把自己变成什么,那就是你本来的样子,他一直在你心中。”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篇19
看完《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我的心中五味杂陈。这本书的作者是塔拉。主人公出生在一个原生家庭。她有一个偏执的父亲,一味顺从的母亲,怯懦无能的姐姐奥黛丽,无法形容的暴力哥哥肖恩。
后来,她尝试去接受教育。她发现教育所传授的东西与父亲所教她的完全不符,出入很大。她开始打破父亲口中的真理,探寻教育的真谛。
我很佩服塔拉,她没读过初中还能凭自己的努力获得那么高的学术地位和成就。上帝关掉了她所有的窗,但她本身就是一束光。
原生家庭给人的影响真的很大,就像文中的父亲所言——不能去上学,不能接受教育;不可以用青霉素,因为那里面有撒旦的毒药;牙疼时不可以服用止痛药,因为疼痛可以让你清醒,与上帝交流。
但是,我们请不要埋怨这种家庭。其实一切的幸和不幸都取决于我们自己。就像塔拉,她从不会向生活屈服,从第一次鼓起勇气向父亲提出想要上学,到后来的逐渐改变,这种蜕变,就是教育。
我们要学习塔拉,学习她的坚强,学习她的善良,学习她的勇敢,学习她的质朴,学习她的努力。其实,相较于塔拉,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美好幸福的环境里。因此,请不要再抱怨生活的不好,因为,对于塔拉来说,我们是及其幸运的。
这本书也突显了教育的重要性。塔拉因教育而融入社会,而真正的融入生活。这本书警醒更多人注重教育。人类因教育才能生活的更好。
这本书对我们的帮助很大。阅读完后,它让我豁然开朗。从前我总会抱怨生活的种种不适,认识塔拉之后,我才明白。幸与不幸是由自己取决的。
所以,快去阅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吧,它会让你受益匪浅的。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篇20
真的是一口气读下来这本书。很震撼,从头到尾,跟随着塔拉的成长经历走下来。大学之前的那半本,像是在看一部黑白电影,炙热的夏天,白雪皑皑的冬季,滂沱的大雨,没过膝盖的大雪,油腻的废料场,阴暗狭窄的屋子,患有躁郁症的父亲,永远一身精油味道的母亲......
选这本书,最开始可能是受到了网站推荐的影响,还有比尔盖茨的影响,另外,就是原版书名:《Educated》。也许跟最近在写课件有关,很想去了解看看。
读过之后,觉得没有选错。先是给女儿看,今天在看书的过程中,我也会去跟她讨论书里的内容,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和成人世界的自己,看到的角度和世界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真正吸引我一口气读下来的是什么?
一个有着躁郁症的父亲统治下的家庭,母亲永远和父亲一起,不论这种立场对孩子来说是否公平是否有足够的母爱。七个孩子,三个逃离,之后都拿到了博士学位,留下的四个,没有拿到高中的学历,在父母的事业里打工。
不能想象的是,这七个孩子之前都是在家,由母亲教育,从来不去公立学校读书。导致不同的,就是教育带来的。
就像作者在接受福布斯杂志采访时自己说的那样,教育让她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和历史。因为十六岁之前家里的经历,大学时期她会沉浸在哲人们的思想世界,想去找出迷茫的原因,走出她自己的迷宫。从大学到博士,她一次次的突破自己,涅槃重生。
前半部分,心疼她的生活,遭受那些来自从内心到外面的不幸遭遇,后半部分,又感受她的哥哥带给她的温暖,让她在一次次的绝境中奋起反击。
心情激动,舍不得睡觉,写下散碎的`只言片语。又回过头去看了一下中文版书名的来历,塔拉自己也非常喜欢这版书名。是的,她没有把书定位成一个来自边缘生活的贫穷女孩奋斗史,而是一个平凡女孩勇敢去寻找心中想要的答案的平凡故事。没有轻易的妥协,只有不停的去前进。
同时,又可以看到,在一个家庭中,母亲,这个角色的重要。睿智的母亲,才能带给一个家庭足够的能量。只有不断的反省自己从前的所作所为。就像比尔盖茨自己在读后感中说的一样。
“你可以爱一个人,但忍让可以选择说再见。你可以每天都想念一个人,但仍然可以庆幸他不在你的生命中”-塔拉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篇21
日本人喜欢写一个人一段时间的境遇,心理描写尤其好。美国人,或者说大多数西方人喜欢写一个人的一生,一生很难写,因为涉及很多,大多数人写了家庭。作者也不例外,有关家庭从全书看来,给作者更多的是带去伤害。家庭束缚她的自由,扭曲她的人生,一次次摧残她的肉体,然而教育使得她得以挣脱。正如她第一次交往的那个男孩子所说,我帮不了你,能帮你的只有自己。所有形成固定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都是自己给自己建造的隐形牢笼,想从牢笼里走出来,呼吸新鲜空气,看不一样的.风景,你只能如蝉蛹蜕变,如凤凰涅槃,不经历一翻由皮到肉,由肉到骨头的刻骨之痛,体验一种地狱归来的重生之感,是不会获得新生的。
当然有多少人有勇气走出去呢?对原有生活的习惯,对周围环境的熟悉,对未知不可知的恐惧,都让我们不敢向前。牢笼的门没有锁,我们却不敢开。
未来是怎么样?我不可知,就算是大数据分析后的未来,仍旧不可知,因为有太多意外,无法预知。人生改变可以在一瞬,毁灭也可以在一瞬。
每一个人面前都有一座大山,有人一生在山脚仰望,有人在半山腰徘徊,有人死在去往山顶的路上,有人在山的那边,遇见了新的山。
听起来好悲伤。然而更悲伤的是,作者说,我们的自由都是从别人手中抢回来的。有什么比这更悲伤的呢?放在自己手里还可以改变。放在别人手里,抢回?恐怕只有死亡能够解释。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篇22
大概是以前看切尔诺贝利还是什么书的时候有过这么一段话,大概意思是说,人类以前恐惧战争,恐惧天灾,直到有一天战胜了它,才有人敢将它表达出来,文学也好,戏剧或是美术也好,都是人类战胜自然的记录。这本书读到最后,大概就是这样的感觉,我不知道作者心里最终有没有战胜他的父亲,至少已经勇敢的和16岁的自己说再见了。原生家庭这个词,是不是这几年才流行起来的,小时候我们崇拜爸爸妈妈,长大以后,慢慢理解了自己性格中的一些缺陷,再后来回家次数越来越少才逐渐意识到家庭对自己的影响,看到了父母一些不合适的做法。可是那又能怎么样呢,他们只是爸爸妈妈,他们给了我们那么多优秀的品质,都足够我们为他们骄傲。
我们在故事里质疑塔拉,为什么一次次回到大山里,一次次去寻求家庭的和解,我们会说,一个读过这么多书,读到博士的人,怎么还不能和那个糟透了的家庭划清界限。可是家就是家呀,真正的放在自己身上,分手失恋尚且如此难过,那个从小长大的家,怎么能轻易割舍。
但是我们究竟能说的清楚,到底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正确的吗。精神异常的父亲,一味顺从的母亲,轻易背叛的姐姐,还有暴力狂躁的肖恩。讲故事的人不同罢了,尽管他们对塔拉的伤害也许是事实,读者给与塔拉的同情也许是理所应当,那他们呢,谁能知道他们为什么成长成了这般模样,他们是否也经历了什么不足为外人道的故事。
我一度都不能接受故事里那些奇迹生还的人设,有一种还在读百年孤独的错觉,好像所有人都是假的,小说的夸张表现而已,到读到最后又突然觉得,这世界上有那么多我们不知道的生命形式。世间百态,都应该被温柔以待,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篇23
看完这本书,内心只觉沉重。
书中以作者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自己从小到大在山里的成长经历、又如何从山里一步步走向哈佛的故事。
作者从大山走向哈佛的经历固然励志,但认真看完这本书,跟着作者走完她的成长经历后,我觉得故事背后折射出的社会现象更值得反思。
在我初听塔拉的故事的时候,我还以为这应该是好几十年前的事情了,然而作者只比我大不到10岁。我也以为这应该是特别贫穷落后的国家才有的事儿吧,然而这发生在听起来很富裕的美国。
由此不由得联想到我们国家,在那些不那么发达的县城和山区,类似塔拉的成长经历肯定不少,而他们能否有塔拉一样的运气走出大山,离开可能是重男轻女可能是专制冷漠的社会氛围、或者是一如塔拉哥哥的家暴、又或者是塔拉父母般的盲目信仰与反对教育医疗,我们不得而知。
正如作者传达的,改变这些和她一样从山里走出来怯懦的、无知的、被老旧思想观念紧紧捆绑着的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教育。然而我们如何给这些山里的孩子带去更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更好的教育呢,不得而知。
除此之外,作者的经历也引起了我的回忆和感触。在成长过程中,我相信不少小孩或多或少也经历着和作者类似的事情。如重男轻女、如打击式教育、如有着一个虽不比躁郁症的塔拉父亲但一样过于相信自己而控制欲又极强的长辈等等。历经这些“山里的枷锁”并从中走出来之后,才发现最悲伤的不是经历过这些,而是当你走出来你发现你身上依然残留着那些“枷锁”给你带来的痕迹。
大概这就是所谓的原生家庭给人带来的影响。而这点,我想也值得我们反思一下家庭教育的问题。
最后,塔拉过上了另一种生活,至今也没能和父母亲和哥哥和解。虽有遗憾,但谁能料想之后她的父母是否因为看到这本书而主动和好呢?但我想想还是不要吧,不然要委屈的肯定又是塔拉了。
最后,抱着感恩的心情,五星。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篇24
教育不再像过往一样,需要承担起人们想摆脱贫困,走向富贵的强烈欲望。作为一名教育的工作者我试图追问过教育的意义是什么?当阅读完《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本书,我的内心则多了一种充满力量的声音。
作者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教育就是一个自我重塑的过程,如果你选择主动学习,那么你将重塑一个全新的自己,但如果你选择被动接受知识,那么你将被别人塑造,塑造成一个别人想要的你!
这本书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教育永远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
受原生家庭挫磨的不止塔拉一个,但选择反抗的却只有塔拉那个性格古怪的哥哥泰勒。
泰勒是个与众不同的孩子,他违抗父亲的命令,独自一人离开巴克峰上大学,去追寻他想要的生活。他还鼓励塔拉:“是时候离开了,塔拉。对你来说,这儿是最糟糕的地方,去我去的地方吧,去上大学。”泰勒的话在塔拉的心中播下一粒好奇的种子:沉闷的废料场外是否真的有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为了逃离,塔拉在替父亲干活的间歇偷偷自学,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她终于收获了一个奇迹——杨百翰大学入学通知书。
新的考验随之而来,大学是个全然陌生的地方,当塔拉第一次走进真正的课堂,才发现自己和同学的差距究竟有多大。但她并没有沮丧,凭借毅力和信念,塔拉不仅从不及格生成为全优生,还获得了去剑桥大学交换的机会。
继而在那里攻读硕士,又成为哈佛大学访学者,最后获得了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就这样,塔拉通过读书,一步一步悄然改变了自己的人生,瞥见了她渴望的新世界。
正如塔拉所说:“教育给我新世界,给我生命的无限可能。”
读书,永远普通人逆袭最容易的一条路。当你积累的知识越来越多,见识也就越来越广,你就会拥有全新的视角和自信心,获得新生的力量。哪怕将来跌落繁琐,经常读书的人,面对同样的逆境,也能有不一样的心境,更有不一样的将来!
书读完了,塔拉的故事还在继续,我们的故事也是……反思与行走如影随形,太多的困惑,值得我们用余生来思考。
放下该放下的,原谅该原谅的,成全该成全的,这或许,就是《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教给我们最好的道理。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篇25
看完这本厚厚的书,我听到内心传来的声音,我也想像鸟飞往我的山。我想,如果我是一只鸟,那么爱与自由就是鸟儿的两只翅膀。
塔拉从一个17岁前未上过学的大山女孩到自学考上大学,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剑桥硕士、哈佛博士的学位。父母从来没有管过,也没有提供帮助。相反她的父亲还特别反对,甚至以学费威胁她。但她毅然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学校和师友的帮助,最终在学海里越走越辽阔。这真是一个天才!可他们家却出现了三个这样的天才,哥哥泰勒和理查德同样获得了博士学位。那么,他们的成才能够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和值得学习的经验呢?
首先是爱。“你是我的孩子,我本该好好保护你。”“当母亲这样告诉我,她才第一次成为了我的母亲。”“看到它们,我才意识到我毕生都在寻找它们。”塔拉说,她的羞耻感不是来源于她不曾在音乐学院学习,不是因为没有一个当大官的'父亲,不是因为母亲跟他亦步亦趋。她的羞耻感来源于他有一个把她推向危险的父亲,来源于一个眼睁睁地看着她被哥哥欺负却视而不见的母亲。来源于一个不爱她的双亲啊。当她感受到爱时,她在学校表现得分外好,她可以坦然地告诉同学她以前从来没有上过学;可当她感受不到爱时,她就自暴自弃,学不进去,成绩下滑,险些拿不到博士学位。好在后来,她内心那个小小的自我变得强大起来,她终于和过去的自己和解,她接纳了自己。就算全世界都不爱自己,可她爱自己啊,她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飞往那座向往的山。
这个世界唯有爱,可以治愈一切伤痛;唯有爱,可以生发勇气和力量。好好去爱吧。
其次是自由。书中谈到两种自由。一种是消极自由,指一个人的身体不受他人限制或阻碍的自由。一种是积极自由,指控制自己的思想,从恐惧、信仰和自我强迫中解脱出来。简单地说就是身体自由和思想自由。塔拉17岁之前是没有自由的,要帮助父母做事,身体上没有自由。同样思想上也要听父亲的话,以父亲的话为真理。但在泰勒的影响下,她走上了教育的路。慢慢地,离开了那座山,那座家园。很长时间,她的思想一直被父亲所影响,她困惑,迷茫。父亲甚至以断绝家人关系来威胁她。最终塔拉勇敢地从父亲错误的思想里挣脱出来,她实现了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真正掌控了自己的人生。她已经像一只鸟儿,张开爱与自由的翅膀,飞向她想去的山。
我们呢,是否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身体自由了吗?思想自由了吗?我们对于孩子,是否够尊重了?有给她自由做主的权利了吗?在她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世界观时,是否用心引导了呢?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篇26
一个17岁前从未踏进教室的大山女孩,最终靠自己努力进入了剑桥大学、哈佛大学,教育改变了她原本不堪的世界,给她的人生书写了光彩的篇章,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然而阅读过程中很多次跟着捏一把汗,担心她会在残暴面前低头,犹豫软弱就此屈服,即使经历及其痛苦的身心折磨,最终仍能坚强,坚持做自己,实在佩服,也实在痛心,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愈,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太大太大,虽然伤痕累累,所幸作者塔拉勇敢地走出来了。
前几天才回答了一个问题,“你觉得原生家庭带来的痛苦可以治愈吗?”,我的回答大致是当你意识到该去治愈它的时候应该还是有机会治愈,如果说自身还深陷其中,没有想过改变也不敢改变,那治愈的难度太大。
联想到我要给我的孩子营造一个怎样的家庭氛围,让她能健康快乐成长,最终能够拥有坚强、勇敢、独立、自信的自我意识,啊,有点烧脑壳[破涕为笑]养大简单,给她吃饱喝足就行,养好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