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流浪地球》读后感

2024/04/22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流浪地球》读后感(精选26篇),都是精品文章,请您欣赏。

《流浪地球》读后感 篇1

从《三体》知道大刘,看了一点点,篇幅过长还在阅读过程中,同是雨果奖的《北京折叠》也看到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现今世界的解读。只有简单涉猎科幻的经验看完了《流浪地球》。

大刘的想象力很是值得称赞,虽没三体精妙,但却能有人之不能想,带着地球一起流浪,厉害。只是在这流浪途中,似乎没有了人情味。宏大叙事和全局观念虽在其中,但大刘因为这更大的灾难而放弃了生活中的最基本感情:夫妻之情。当妻子面对丈夫的出轨没有丝毫波澜时,让人不解。在我的理解下,地球流浪是个常年累月的事情,不是一朝一夕,在这长久的生活中,即便是大灾难情感这样的东西还是不会消失,不会不珍惜。也或许是大刘的短篇,没有空间去展开这样的情节。不,应该就是在这样的描述中,他不抱有这样的家庭观念,心中因为有了所谓的全局观念就舍弃了小情怀(但却是不朽的情感)。但他也描述了其中主人公的爱情、后代……

对于瞬间美好的描述(泡沫的绚烂),以及对地球的渴想,都是很能引起情感共鸣的。

《流浪地球》读后感 篇2

看过电影后再看小说,感觉不完全一样,还是说说电影《流浪地球》观影体验:越来越喜欢吴京塑造的每个角色!整部电影看完哭了三次,朵朵发自内心的求援,对希望做出了最好的理解,唤醒了那些为了与家人最后短暂相聚而撤离的救援队伍,诠释了希望的意义;在一切都是程序控制、测算精准的分析下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面前,感叹在危急时刻只有中国人勇敢的站出来拯救世界、拯救地球。在最怕死的人身上看到了对生的渴望和对全人类的贡献;在经历了17年领航出征任务,已经办完交接手续的最后一天,刘户口的爸爸选择了牺牲自己冲向木星、点燃木星、带全人类回家的时刻泪流满面……我们的地球是需要每个人去爱护和保护的.,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和教养,在灾难面前只有我们的祖国才能真正的保护我们!看了流浪地球为我们自己的科幻电影有了这么大的突破而开心,更为了那些让我们可以在这和平发展的时代里实现梦想的人而自豪,为我们可以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庆幸,中国雄起,中国威武,中国最棒!!!

《流浪地球》读后感 篇3

太阳系即将毁灭,人类将地球家园推离太阳系轨道,往半人马星系去,历时2500年,100代人。这时,人们会发现,除了生存和生命本身,其余对功名利禄,出人头地的追求都无甚意味,职位和金钱都不再值得耗费思虑,就连爱情都无价值,亲情也可以随意舍弃。人生价值的排列仅仅在于去往逃生道路上,那条长长队列的先后。

而人类的可悲在于对生命的`感悟,并不能致死地而后得只有在悬崖勒住马辔,看见碎石自马蹄处坠入无尽不见底的深渊的那一刻,那一刹,才能突然体会到生命的分量,才能在人生的圆饼图上,把它从一轮新月瞬间标注成了一个圆盘。

但还好。生活,生命的意义会在炼狱时顿悟,也会在天堂里发现。

看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如置身隔绝凡尘的世外桃源,亦会豁然开朗,看向远方。亦会不再拘泥那些看似重值千鼎,实则轻如鸿毛的尘事,而是着眼人类不过短短几十年的寿命本身。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只道生活,无顾功名,大概与此无异。

保护好地球,足矣。

《流浪地球》读后感 篇4

"在这个世界上,希望和钻石一样珍贵."如果你选择希望,你就有理由坚持生活。

《流浪地球》的故事背景是太阳进入老年,地球上的人们带着地球去寻找新的家园以求生存。它也揭示了人性的光辉和灾难来临时人们之间的真挚情感。

故事中的人有勇气去做,因为他们选择了希望。如果它们不努力工作,而是舒适地等待灭绝,结果会完全不同。即使前面的过程很困难,但未来是美好的。后者,即使过程简单,也注定要灭亡。这是希望的力量。

钻石很珍贵,因为它能反射成千上万种颜色的光。希望,给它一束人类的光辉,它一定会给你一个多彩的成功世界,所以希望像钻石一样珍贵。

小说中有一个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叛军想把坚持在地球上游荡的5000名士兵冻死。但是5000名士兵中没有一个人屈服并乞求怜悯。他们说:“让人类永远保持清醒是不可能的。”他们选择了全人类的希望,而不是他们自己的。死刑执行一小时后,氦闪爆发,太阳开始死亡,所以5000名士兵的选择是正确的。他们的选择拯救了人类。这是希望的力量。

生活中有很多选择希望的例子,比如“猪很强壮”。如果它没有选择希望,如果它在废墟中坚持了九天的希望,它今天怎么能过上舒适的生活呢?还有最美丽的老师张丽丽,她为——个孩子的未来选择了更高的希望。她继续努力,把三个学生从疾病中解救出来,给了他们生命和健康。希望是这个世界上最真诚的情感,但它能带领人们走向光明的未来。

我们应该像他们一样选择希望吗?

我想是的。当生活、学习和工作不令人满意时,我们应该选择希望并坚持下去。每当我穿过峡谷,沿着崎岖的小路行走时,一片绿荫出现在我面前,我的心突然变得清晰起来。如果你选择希望,希望也会选择你,给你带来光明的未来。

我想,在这个世界上,希望比钻石更珍贵!

《流浪地球》读后感 篇5

这个假期,我们全家人看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流浪地球》,还看了由它改编的同名电影。虽然电影和书的出入挺大的,但是讲的都是地球人想办法要带着地球离开太阳系的故事。为什么地球要去流浪呢?因为太阳即将发生氦闪,也就是说太阳快要死亡了。发生氦闪后,太阳将不再是恒星了,而成为一颗由恒星爆炸而生成红巨星。

地球上的科学家们计算出了太阳发生氦闪的时间大概是四百年内。所以想出一个方法,就是在地球上安装上万台功率巨大的推进器,先把地球的自转停下来,然后再让推进器把地球推向离地球最近的人马座的比邻星。虽然比邻星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但是还是非常遥远,有4.3光年的距离。地球大概需要2500年才能到达新家。

太阳为什么会死呢?氦闪是怎么回事?我们目前的科学常识告诉我们,宇宙是有寿命的。比如太阳的寿命大约是100亿年。目前太阳已经50亿年了。在《流浪地球》这部小说里,作者是这样假设的:太阳将在四百年内发生氦闪。氦闪就是太阳内部的氢快要燃烧殆尽、全部转化为氦,氦元素的聚变将在很短的时间内传遍整个太阳内部,由此产生一次叫“氦闪”的剧烈爆炸。之后,太阳将变为一颗巨大且暗淡的红巨星,它膨胀到如此之大,地球将在太阳内部运行!事实上在这之前的氦闪爆发中,我们的星球已被汽化了。所以,地球要在太阳死亡之前赶紧移民外太空恒星系。

这部小说的构思和想象力都非常丰富,场面恢弘,令人印象深刻。虽然是科幻小说,但是我觉得这部小说实际上也在提醒人类——正视自己所处的环境,一定要到意识到环保节能的重要性。如果我们现在还没有意识到保护赖以生存的地球的重要性,万一未来的哪一天真是需要移民去外星系,我们的地球还能适合长久的“流浪”吗?也许还没有等到移民外星系的那一天,地球就“千疮百孔”了,物种灭绝殆尽了。

我们要做到物尽其用,节约使用各种能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能源,开发更多清洁易得的能源,逐步淘汰污染严重、难以分解、对地球环境危害大的垃圾。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一份报告说:目前地球上每分钟消失一种植物,每天消失一种动物。这远远高于自然的“本底灭绝”速率。这是一个警钟。我们要给人类自己和其他生物一个安全和适宜的环境。从自身做起,保护生态环境,这样,我们人类和其他各种生物才能够延续。

《流浪地球》读后感 篇6

前段时间,《流浪地球》这部电影很火,我也看了。因为不过瘾,就开始看《流浪地球》这本书。书有电影好看吗?有电影感人吗?带着这种好奇心,我打开了《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这本书中讲的是在几个世纪前银河系因太阳的继续扩大而被慢慢吞噬。人类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在地球外的宇宙中做了一个站点,并让地球上安装了几百个推进装置,使地球前进寻找一个更好的地方生存。“流浪地球”这个计划就开始实施了。书中还有一位爸爸宁愿放弃自己的儿子和妻子也要去守护地球,甚至是自己的生命,最后因所有人的努力地球终于安全的找到了栖息点。?

读完这本书我泪水涟涟,因为看到了那位爸爸的执着和所有人的努力才有了如今的地球,我被他为了人类牺牲自己的精神感动了。那我们是不是也要好好爱护地球呢?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地方,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但地球上有很多垃圾,天空中,陆地上甚至是海洋里都有非常多的垃圾。那我们是不是要减少垃圾的产生呢!例如吃饭时吃完、少用一些塑料袋,把垃圾放到有序的垃圾桶里等等,这些都是减少垃圾的做法。汽车尾气的排放、工业废水废气等的排放也是污染地球的原因。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可以从选择绿色出行开始,对于保护地球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够爱护地球,保护地球。

我希望这本书也来越火,因为他是我们中国作家创作的,显示了我们中国人爱护地球、保护地球的决心。但更重要的是读过书后我们要从小事做起,爱护地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流浪地球》读后感 篇7

大刘和他的科幻小说近年来在中国掀起了一股科幻热,尤其是在《三体1:地球往事》获得雨果奖之后。与大多数人一样,我知道大刘也是源于《三体》。这部长篇小说堪称一部有关人类未来发展的宇宙史诗。我个人认为,大刘在科幻小说写作中擅长架构宏大的宇宙图景和挖掘人性的本源,这些在《三体》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的这些独有的能力也在我们今天要说的中篇小说《流浪地球》中被发挥到了极致。

《流浪地球》已经被拍摄成了电影,而且将在二十几天后的春节档上映。从目前放出来的预告片来看,影片质量还是很有保证的。更有甚者,很多网友称2019年为中国硬科幻电影元年。希望这部即将上映的科幻电影不让大家失望。我今天想谈谈《流浪地球》这部小说带给我的一些思考。

《流浪地球》是以小说主人公第一人称成文的,可视为主人公一生的简短传记。我个人认为,这种写作方法最大的益处就是很容易会让读者身临其境,切身体会主人公的经历。

首先,我需要提及几点科学常识。星空中所有的恒星(包括太阳)都是通过核聚变获取能量,转换为我们熟悉的光和热。具体到我们现在的太阳,主要是氢元素通过核聚变生成氦元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内部的氢元素会越来越少,而氦元素则会越来越多。于是总会有那么一天,氦元素在太阳中心区域聚集,并引发氦元素的核聚变(生成更重的元素),这个过程便被称为“氦闪”。这绝对是太阳的灾难日,因为伴随“氦闪”,太阳将会释放出相当于其正常状态的百万倍能量,同时其半径将极大的膨胀,甚至超过目前的地球轨道。换言之,当那一天来临时,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会被轻轻松松地抹掉。幸运的是,根据我们最新的科学理论,太阳的这个灾难日是几十亿年之后的事情了,我们暂时不用担心。

《流浪地球》中故事的科学背景是,在21世纪初,科学家们发现太阳内部氢转化为氦的速度突然加快,进一步通过研究建立的太阳完整精确的数学模型预测太阳的氦闪将在400年发生。而到故事的开始,已经过去了380年。在这300多年中,地球上的人类开始了近乎疯狂的自救行动。宗教完全消失,艺术等无用的学科近乎被废弃,人类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能解救自己的理工科和实用技术上。

从常人的角度看,人类在太阳“氦闪”中存活下来最直接的方式应当全力发展宇航技术,进行星际移民。然而,作者大刘剑走偏锋,堵死了这条看起来最能行得通的路,原因也很简单——人类尚不知道哪里有可供直接移民居住的行星,如果没有已知合适的选择,人类最终会迷失于茫茫太空;即使找到了可供移民的行星,人类将面临“谁走谁留”的终极伦理问题(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带走所有人);技术上无法逾越的难题是,可长时间运转的封闭循环生态系统——由于不知道到移民过程需要多久,只有封闭循环生态系统才能保证人类在长期的宇宙航行中存活。其中最后一点也是我们现实世界面临的技术难题,各国都有相应的各种实验(包括中国),但是这些实验性的封闭循环生态系统最终都会发生不可逆的恶性变换,变得不适宜人类生存。既然大规模星际移民这条路走不通,作者大刘就脑洞大开,给小说中的世界提供了另一条令人无比震惊的自救方法——直接将地球当成宇宙飞船推进到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比邻星(距离约为四光年)。

人类采用这个自救方法的理由简单到让人无法拒绝——人类熟悉的环境,完整的生态系统,实施得当的话几乎所有人都有生存的机会。在小说中,这个自救方法依赖于虚构的“重元素聚变”技术,即利用普通的石头作为燃料,建起上万台高达上万米的“地球发动机”,作为地球这个超级宇宙飞船的引擎。以此,人来将逃亡过程分为五步,分别是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I(加速),流浪时代II(减速),和新太阳时代。顾名思义,刹车时代即位使地球停止自转,以便地球发动机更好地加速地球——这一过程用了42年。逃逸时代,利用“地球发动机”给地球加速,不断抬高远日点,以达到逃离太阳所需的第二宇宙速度——这一过程地球需要绕转太阳15圈。流浪时代I,地球疯狂加速逃离太阳系;流浪时代II,地球减速进入比邻星轨道;新太阳时代,人类将在地球上沐浴着新太阳的光和热继续延续文明的发展。整个逃亡计划将历时约2500年,100代人。

故事的主人公出生于刹车时代结束的时候——此时的地球已经没有了昼夜和四季的交替。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拉开帷幕,以主人公视角进入细节刻画。首先,通过主人公游览地球,给读者展现了冰冻海洋,与我们所知非常不同的日出和黄昏,地球发动机等壮观的景象。其次,逃逸时代就开始时,由于地球发动机使得大气温度上升到人类无法承受的范围,且自转刹车过程也让地球表面满目疮痍,地面已经不适宜人类生存,于是人类集体住进了地下城市。再者,主人公在地下城的生活展现出了人类在危机时代淡化的家庭观念和年轻人优先的生存观念。可以想到,逃逸时代自然不会那么轻松。地壳不稳定导致岩浆迸入地下城,地球加速时穿越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牺牲部分人从而拯救人类整体似乎总是重大危机中的必然。然而,更可怕的是人心,逃逸时代中每次地球运行到近日点时,人类社会中总会有太阳即将发生“氦闪”的谣言。也正是可怕的人性,主导了故事的结尾处的反转。在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后,“地球相对于四个世纪前没有任何变化,过去的四百年不过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阴谋”的传言传遍了整个世界。

于是,发生了理所当然的叛乱,无知的民众攻占了地球发动机控制中心,处死了地球联合政府要员和执行地球航行计划的科学家。然而,科学自有其严谨性,正当“胜利后”的人们集体庆祝时,太阳氦闪爆发了!于是,人类继续执行着已故的科学家们制定的航行计划,行进在流浪时代。

以上便是《流浪地球》的主要故事情节。我个人最喜欢的就是大刘石破天惊的逃亡之法——将地球作为宇宙飞船,这也是这篇小说最为吸引人之处。大刘为我们构筑了一个宏大的科幻框架,基本视角是整个地球,并借用这个故事再次(同《三体》)揭示了人性本源中的恶。此外,我想,大刘更想向读者展示的是对于星空宇宙和人类命运的.思考。放眼人类世界,每个人类个体可能都会以自己是某个团体的一份子而骄傲,或者觉得自己举足轻重。放眼整个地球,人类整体俨然已经成为了地球的主宰,掌控着这个行星的命运。然而,立足于整个太阳系,地球已经相当渺小,更不用说人类了。即使是在太阳系,人类的命运也承受着相当多的可能威胁,包括小行星撞击,太阳的不稳定性(太阳辐射和地球臭氧层空洞)等等——这些威胁对于现在的人类,几乎每一个都是致命的。再放眼到整个直径10万光年的银河系,太阳也只不过是其猎户旋臂中一颗无比普通的恒星。是的,人类真的很渺小——渺小到无法将我们存在的迹象告知宇宙中可能存在的其他生命。我想,大刘的很多科幻小说,包括《流浪地球》,都是在强调这一点,就是我们的渺小。

只有认识到了目前人类的渺小与无力,才能更好地懂得敬畏——敬畏生命,敬畏科学,敬畏宇宙。这种敬畏能成为我们发展科技,探索未知进而突破局限的动力。正如我们经常所说的仰望星空——看到繁星闪烁的星空,看到璀璨的银河,无垠的宇宙,反观自身的渺小。

正如本文开头所说,我们熟悉的太阳的氦闪迟早会到来。虽然目前最为成功的恒星模型预言这将是几十亿年之后的事情,但是科学自有其独特性,这也可能是由于人类认知局限导致的错误理论。我个人倒是很好奇,如果《流浪地球》中的太阳氦闪真的发生,人来该何去何从。人类命运变化的影响因素确实是太多了,但是我想,应对所有这些可能发生的巨变的最好方式便是,认识到人类自身的渺小,怀揣着敬畏之心,努力地探索未知,发展科学技术。

《流浪地球》读后感 篇8

起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这本书讲的是在几个世纪前银河系因太阳的继续扩大而被慢慢吞噬。人类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在地球上安装了几百个推进装置,为地球前进寻找一个更好的地方生存。“流浪地球”这个计划就开始实施了。书中还有一位爸爸宁愿放弃自己的儿子和妻子也要去守护地球,甚至是自己的生命,最后因为所有人的努力地球终于安全的找到了栖息地。

尽管这部书是想象的,但是当我了解到因为那位爸爸的执着和所有人的努力才有了后代的繁衍生息,我内心还是非常感动。书中内容的背后也折射出了保护地球的重要性,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爱护地球,保护地球,守护我们的家园,避免书中的那种情况发生。

读了这本书之后,让我想起了今年的新冠肺炎。新冠肺炎的爆发,对我们来说不就是一场灾难吗?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我们宁静的生活,居家隔离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主旋律。但是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并非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而是许多无数逆行者的携手并行,并肩作战。不曾忘,耄耋之年临危受命奋斗于疫情第一线的钟南山院士;不曾忘,风华正茂的女孩褪去华服,剪断青丝,坚守岗位,一身白衣遮掩不住灵魂的红装;不曾忘,那些说出铿锵有力誓言的白衣天使们,一个个在请愿书上留下自己的指印……病毒无情,人间却有情。这些无数个逆行者不就和《流浪地球》中的那个男人一样吗?

岁月从不静好,但因为有了他们——中国无数个平凡而伟大的英雄,使我们抬起头看见了清静与美好。

《流浪地球》读后感 篇9

这个假期,我们全家人看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流浪地球》,还看了由它改编的同名电影。虽然电影和书的出入挺大的,但是讲的都是地球人想办法要带着地球离开太阳系的故事。为什么地球要去流浪呢?因为太阳即将发生氦闪,也就是说太阳快要死亡了。发生氦闪后,太阳将不再是恒星了,而成为一颗由恒星爆炸而生成红巨星。

地球上的科学家们计算出了太阳发生氦闪的时间大概是四百年内。所以想出一个方法,就是在地球上安装上万台功率巨大的推进器,先把地球的自转停下来,然后再让推进器把地球推向离地球最近的人马座的比邻星。虽然比邻星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但是还是非常遥远,有4.3光年的距离。地球大概需要2500年才能到达新家。

太阳为什么会死呢?氦闪是怎么回事?我们目前的科学常识告诉我们,宇宙是有寿命的。比如太阳的寿命大约是100亿年。目前太阳已经50亿年了。在《流浪地球》这部小说里,作者是这样假设的:太阳将在四百年内发生氦闪。氦闪就是太阳内部的氢快要燃烧殆尽、全部转化为氦,氦元素的聚变将在很短的时间内传遍整个太阳内部,由此产生一次叫“氦闪”的剧烈爆炸。之后,太阳将变为一颗巨大且暗淡的红巨星,它膨胀到如此之大,地球将在太阳内部运行!事实上在这之前的氦闪爆发中,我们的星球已被汽化了。所以,地球要在太阳死亡之前赶紧移民外太空恒星系。

这部小说的构思和想象力都非常丰富,场面恢弘,令人印象深刻。虽然是科幻小说,但是我觉得这部小说实际上也在提醒人类——正视自己所处的环境,一定要到意识到环保节能的重要性。如果我们现在还没有意识到保护赖以生存的地球的重要性,万一未来的哪一天真是需要移民去外星系,我们的地球还能适合长久的“流浪”吗?也许还没有等到移民外星系的那一天,地球就“千疮百孔”了,物种灭绝殆尽了。

我们要做到物尽其用,节约使用各种能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能源,开发更多清洁易得的能源,逐步淘汰污染严重、难以分解、对地球环境危害大的垃圾。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一份报告说:目前地球上每分钟消失一种植物,每天消失一种动物。这远远高于自然的“本底灭绝”速率。这是一个警钟。我们要给人类自己和其他生物一个安全和适宜的环境。从自身做起,保护生态环境,这样,我们人类和其他各种生物才能够延续。

《流浪地球》读后感 篇10

原著和电影的人性对比

电影过后来看的小说,改编确实是有不一样的,不变的是浩瀚的宇宙和强大的物理知识助力,差太多的是电影的人性和原著的人性对比。

或许是因为吴京,电影仍以爱国为主基调,充满了英雄主义和团结友爱的味道,包括以李光洁为代表的`执行者,以吴京为代表的操纵者,还有韩朵朵等一类普通人。电影让我不悦的两个地方,一是韩朵朵想全球人民广播,此处尬的我想躲避;二是所有人叠加推原石,这种受力方式让我很怀疑,在前面位置的不会被“推死”,还能推动原石?相反原著中的人设就要合理得多。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似乎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生理,安全,感情,尊重和自我实现,只有满足了物质生活才会有精神生活的丰富。当地球都在流浪,仅仅满足了生理需求的人们又如何生出更伟大的情愫呢?

原始人就住洞里,我们又住洞里了。在这个时代,死亡的威胁和逃生的欲望压倒了一切,除了当前太阳的状态和地球的位置,没有什么能真正引起他们的注意并打动他们了。这种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关注,渐渐从本质上改变了人类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生活,对于爱情这类东西,他们只是用余光瞥一下而已,就像赌徒在盯着轮盘的间隙抓住几秒钟喝口水一样。?

在这个被发动机推动的地球出轨的时代,人们的出轨也变得无足轻重了,同样无足轻重的还有营救顺序,作为个体的死亡或消失。

地球仍在流浪,当与人马座相遇时,哪三科金色的太阳又将毁灭第几号文明?在三体文明中,需求层次理论是否又试用呢?继续在刘慈欣的小说中探索吧。

《流浪地球》读后感 篇11

我常常问自己我为什么读书,大概理由有三:消遣,寻找共鸣,了解异域文化。消遣可以说是最大的诉求,或许说很遗憾就算已经是成年人,阅读小说还是停留在读情节,于是就有了第二个理由的支撑,寻找共鸣。这本小说的人物,哪个我最喜欢?哪个更像我?我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性格缺陷,我要怎么变更好?当然对于读异域文学,了解他们的文化也是一个大的出发点。大致相当于行万里路,这对于一个囿于繁琐生活,房贷,工作压力的人,是一个很好的解脱。

那读科幻小说是为了什么呢?我不太确定。之前看过刘老师的三体,看得太快有一些趋于表面,看这本流浪地球虽然跟最近的口碑有关,但也是让我沉浸其中。恢宏,想象力,学术词汇,人类的未来,最重要的希望。我觉得这本书传递的最大的价值观是人要有希望,或者理想。全本书「希望」 这个字眼闪现了人性的光辉。但对于书中主人公的人格,形象,我还是无法体会到一个丰满的形象。或许这不是关键吧,对于科幻小说。

《流浪地球》读后感 篇12

今天,我看了一本已改编为电影的科幻小说,名为《流浪地球》。它讲述了一个从太空技术的视角探讨地球未来的多种可能性,讲述了太阳即将毁灭,人类在地球表面建造出巨大的推进器,把地球当成交通工具,向宇宙深处航行、寻找新家园的故事。

《流浪地球》所讲述的未来,是生存环境非常严酷的未来;在种种有关与地球未来的设想中,“流浪的地球”是其中的一种可能的设想。但是,《流浪的'地球》也对未来保持着开放的态度,让更多青少年读者和科学家们来提供答案。

对于《流浪的地球》这本书,我比较推荐“超新星际元”和“流浪地球”两段。因为“超新星纪元”写出了人世间的善与恶;“流浪地球”写出了地球人民面对危难时众志成城和就算只剩一丝希望也不放弃的精神。

“超新星纪元”讲的是一颗直径为太阳的23倍、质量为太阳的67倍的恒星爆炸于离太阳系很远的宇宙中,但因为爆炸后产生的能量过大,那庞大的能量进入到太阳系,并对地球造成了伤害,令整个地球上13岁以上的人在它到来的几天后会死亡,届时,整个世界就只有13岁的和13岁以下的人了。

这本书给了我面对挫折时那源源不断地勇气,也告诉了我群体的力量是强大的。

《流浪地球》读后感 篇13

我睁开眼睛。

窗前的树梢上传来鸟儿脆响委婉的啼鸣,风撩起纱窗,微凉的手指头抚上我的脸孔,太阳通过落叶的空隙在我的桌子洒下斑驳光与影,光源碰触到装着琥珀色茶叶茶的玻璃杯体现了千万斑斓的颜色,深深浅浅地投射在墙壁,像水波一样荡漾起来。

我闭上眼。

行星发动机点燃着砂石料的极大轰鸣声隆隆作响,重元素聚变造成的动能烧灼着气体,将它越来越像铁水一般炙热,却又在远日点越来越比冰还严寒彻骨,直徑一千米的低温等离子光柱奔向穹顶,将整片天上3D渲染成光芒刺目地钴蓝色,终点的空气激发一层层的气浪。

这情景震撼人心宏伟,却又摄人心魄、食人血肉、风险漂亮。在这达到一万一千米的柴油发动机前;在这光芒夺目、溫度炙热的光柱前;在这漫长的流浪之行中;在这无边无垠、宽阔无垠的宇宙空间中,人类微不足道的好似希腊雅典卫城中神庙的柱头上的小小的病菌。微不足道如斯,敏感如斯,只需一颗普普通通的恒星产生的氦闪,人类文明行为连在脚底的地球便会一瞬间气化看不到。

这类认知能力让我的灵魂而为颤栗,在当然的眼前,人类乏力到不堪一击。

而我却不愿睁开眼睛。

我想在这粉碎不堪入目的农田上再次见到玫瑰花绽开,参天大树、蓝天白云草地;想来解除冻结的贝加尔湖钓上一尾鲑鱼,开一瓶伏特加喝得酩酊大醉:我想看着我们的孩子在绿荫上飞奔,折一个纸飞机看它悠悠滑行。

我想要这地球活下来,陪着人类来到时间的尽头。

因此才拥有地球派的坚持不懈,与飞船派的斗争。大约是我们中国人骨血里流荡着家的情结吧,有别于西方国家的本人英雄主义,每一个我们中国人在危急当头,还要带著家一起流浪。不管全过程多么的艰苦,失落与压抑感将笼罩着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大家也会带著你一起流浪。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这长达两千五百年的流浪之行会将你变的面目全非,但是大家沒有别的的挑选,宇宙空间的洪流要将大家击垮,你得知否?

但在这漫长的流浪之行中,变的面目全非的不仅仅有我们的家,更有我们自己。宗教信仰在一夜之间消退的无影无踪,不容易还有男人女人为了爱情而痛哭流涕,夫妻间形同陌路分毫沒有相爱可谈。在每日亡命的害怕下无人再关注存亡以外的一切事儿,除开当今太阳光的情况和地球的部位。看待这种不必要情感,就好像赌鬼在盯住轮盘的`空隙把握住几秒钟喝口水一样。但是这样的人,还能算是上是人吗?

我缄默着,地球缄默着,无人能恰当地回应这个问题。也许回答是毫无疑问的,当半人马座的恒星的光芒映照地球,百花盛开的情况下。也许回答是否认的,孤独漫长的旅途会将人类打磨抛光成一堆没有感情的碳基。

可是大家终究要流浪,由于它是唯一生存下去的期待,无论它产生哪种极大的灾祸,大家不能回头,从制定目标的第一天起,人类就从此回不去了。只有前行,才有曙光。方案即使漫长那又能如何,子孙后代的子孙后代沒有穷尽,人类都会到达新的佳园。

大家选择希望。

到那个时候半人马座的恒星产生光与热,凝固的气体再次气化,冻土刚开始解除冻结,青草钻出路面,花瓣挂上枝头,鸟儿刚开始演唱,造型艺术与文学类足以再生,贝加尔湖的冰化为了水,我们可以相聚去钓鲑鱼,去成都吃火锅,看着小孩欢歌笑语发展,看着恋人笑靥如画。

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

流浪吧,流浪在这星辰中间。不管朝向哪种艰难,大家都不可以舍弃,生存下去。

这颗流浪星体,教會我顽强。

我睁开眼睛。

地球依然光辉灿烂。

《流浪地球》读后感 篇14

看过电影后再看小说,感觉不完全一样,还是说说电影《流浪地球》观影体验:越来越喜欢吴京塑造的每个角色!整部电影看完哭了三次,朵朵发自内心的求援,对希望做出了最好的理解,唤醒了那些为了与家人最后短暂相聚而撤离的救援队伍,诠释了希望的意义;在一切都是程序控制、测算精准的分析下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面前,感叹在危急时刻只有中国人勇敢的站出来拯救世界、拯救地球。在最怕死的人身上看到了对生的渴望和对全人类的贡献;在经历了17年领航出征任务,已经办完交接手续的最后一天,刘户口的爸爸选择了牺牲自己冲向木星、点燃木星、带全人类回家的时刻泪流满面……我们的地球是需要每个人去爱护和保护的,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和教养,在灾难面前只有我们的祖国才能真正的保护我们!看了流浪地球为我们自己的科幻电影有了这么大的突破而开心,更为了那些让我们可以在这和平发展的时代里实现梦想的人而自豪,为我们可以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庆幸,中国雄起,中国威武,中国最棒!!!

《流浪地球》读后感 篇15

大刘和他的科幻小说近年来在中国掀起了一股科幻热,尤其是在《三体1:地球往事》获得雨果奖之后。与大多数人一样,我知道大刘也是源于《三体》。这部长篇小说堪称一部有关人类未来发展的宇宙史诗。我个人认为,大刘在科幻小说写作中擅长架构宏大的宇宙图景和挖掘人性的本源,这些在《三体》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的这些独有的能力也在我们今天要说的中篇小说《流浪地球》中被发挥到了极致。

《流浪地球》是以小说主人公第一人称成文的,可视为主人公一生的简短传记。我个人认为,这种写作方法最大的益处就是很容易会让读者身临其境,切身体会主人公的经历。

首先,我需要提及几点科学常识。星空中所有的恒星(包括太阳)都是通过核聚变获取能量,转换为我们熟悉的光和热。具体到我们现在的太阳,主要是氢元素通过核聚变生成氦元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内部的氢元素会越来越少,而氦元素则会越来越多。于是总会有那么一天,氦元素在太阳中心区域聚集,并引发氦元素的核聚变(生成更重的元素),这个过程便被称为“氦闪”。这绝对是太阳的灾难日,因为伴随“氦闪”,太阳将会释放出相当于其正常状态的百万倍能量,同时其半径将极大的膨胀,甚至超过目前的地球轨道。换言之,当那一天来临时,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会被轻轻松松地抹掉。幸运的是,根据我们最新的科学理论,太阳的这个灾难日是几十亿年之后的事情了,我们暂时不用担心。

《流浪地球》中故事的科学背景是,在21世纪初,科学家们发现太阳内部氢转化为氦的速度突然加快,进一步通过研究建立的太阳完整精确的数学模型预测太阳的氦闪将在400年发生。而到故事的开始,已经过去了380年。在这300多年中,地球上的人类开始了近乎疯狂的自救行动。宗教完全消失,艺术等无用的学科近乎被废弃,人类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能解救自己的理工科和实用技术上。

从常人的角度看,人类在太阳“氦闪”中存活下来最直接的方式应当全力发展宇航技术,进行星际移民。然而,作者大刘剑走偏锋,堵死了这条看起来最能行得通的路,原因也很简单——人类尚不知道哪里有可供直接移民居住的行星,如果没有已知合适的选择,人类最终会迷失于茫茫太空;即使找到了可供移民的行星,人类将面临“谁走谁留”的终极伦理问题(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带走所有人);技术上无法逾越的难题是,可长时间运转的封闭循环生态系统——由于不知道到移民过程需要多久,只有封闭循环生态系统才能保证人类在长期的宇宙航行中存活。其中最后一点也是我们现实世界面临的技术难题,各国都有相应的各种实验(包括中国),但是这些实验性的封闭循环生态系统最终都会发生不可逆的恶性变换,变得不适宜人类生存。既然大规模星际移民这条路走不通,作者大刘就脑洞大开,给小说中的世界提供了另一条令人无比震惊的自救方法——直接将地球当成宇宙飞船推进到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比邻星(距离约为四光年)。

人类采用这个自救方法的理由简单到让人无法拒绝——人类熟悉的环境,完整的生态系统,实施得当的话几乎所有人都有生存的机会。在小说中,这个自救方法依赖于虚构的“重元素聚变”技术,即利用普通的石头作为燃料,建起上万台高达上万米的“地球发动机”,作为地球这个超级宇宙飞船的引擎。以此,人来将逃亡过程分为五步,分别是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I(加速),流浪时代II(减速),和新太阳时代。顾名思义,刹车时代即位使地球停止自转,以便地球发动机更好地加速地球——这一过程用了42年。逃逸时代,利用“地球发动机”给地球加速,不断抬高远日点,以达到逃离太阳所需的第二宇宙速度——这一过程地球需要绕转太阳15圈。流浪时代I,地球疯狂加速逃离太阳系;流浪时代II,地球减速进入比邻星轨道;新太阳时代,人类将在地球上沐浴着新太阳的光和热继续延续文明的发展。整个逃亡计划将历时约2500年,100代人。

故事的主人公出生于刹车时代结束的时候——此时的地球已经没有了昼夜和四季的交替。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拉开帷幕,以主人公视角进入细节刻画。首先,通过主人公游览地球,给读者展现了冰冻海洋,与我们所知非常不同的日出和黄昏,地球发动机等壮观的景象。其次,逃逸时代就开始时,由于地球发动机使得大气温度上升到人类无法承受的范围,且自转刹车过程也让地球表面满目疮痍,地面已经不适宜人类生存,于是人类集体住进了地下城市。再者,主人公在地下城的生活展现出了人类在危机时代淡化的家庭观念和年轻人优先的生存观念。可以想到,逃逸时代自然不会那么轻松。地壳不稳定导致岩浆迸入地下城,地球加速时穿越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牺牲部分人从而拯救人类整体似乎总是重大危机中的必然。然而,更可怕的是人心,逃逸时代中每次地球运行到近日点时,人类社会中总会有太阳即将发生“氦闪”的谣言。也正是可怕的人性,主导了故事的结尾处的反转。在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后,“地球相对于四个世纪前没有任何变化,过去的四百年不过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阴谋”的传言传遍了整个世界。

于是,发生了理所当然的叛乱,无知的民众攻占了地球发动机控制中心,处死了地球联合政府要员和执行地球航行计划的科学家。然而,科学自有其严谨性,正当“胜利后”的人们集体庆祝时,太阳氦闪爆发了!于是,人类继续执行着已故的科学家们制定的航行计划,行进在流浪时代。

以上便是《流浪地球》的主要故事情节。我个人最喜欢的就是大刘石破天惊的逃亡之法——将地球作为宇宙飞船,这也是这篇小说最为吸引人之处。大刘为我们构筑了一个宏大的科幻框架,基本视角是整个地球,并借用这个故事再次(同《三体》)揭示了人性本源中的恶。此外,我想,大刘更想向读者展示的是对于星空宇宙和人类命运的思考。放眼人类世界,每个人类个体可能都会以自己是某个团体的一份子而骄傲,或者觉得自己举足轻重。放眼整个地球,人类整体俨然已经成为了地球的主宰,掌控着这个行星的命运。然而,立足于整个太阳系,地球已经相当渺小,更不用说人类了。即使是在太阳系,人类的命运也承受着相当多的可能威胁,包括小行星撞击,太阳的不稳定性(太阳辐射和地球臭氧层空洞)等等——这些威胁对于现在的人类,几乎每一个都是致命的。再放眼到整个直径10万光年的银河系,太阳也只不过是其猎户旋臂中一颗无比普通的恒星。是的,人类真的很渺小——渺小到无法将我们存在的迹象告知宇宙中可能存在的其他生命。我想,大刘的很多科幻小说,包括《流浪地球》,都是在强调这一点,就是我们的渺小。

只有认识到了目前人类的渺小与无力,才能更好地懂得敬畏——敬畏生命,敬畏科学,敬畏宇宙。这种敬畏能成为我们发展科技,探索未知进而突破局限的动力。正如我们经常所说的仰望星空——看到繁星闪烁的星空,看到璀璨的银河,无垠的宇宙,反观自身的渺小。

正如本文开头所说,我们熟悉的太阳的氦闪迟早会到来。虽然目前最为成功的恒星模型预言这将是几十亿年之后的事情,但是科学自有其独特性,这也可能是由于人类认知局限导致的错误理论。我个人倒是很好奇,如果《流浪地球》中的太阳氦闪真的发生,人来该何去何从。人类命运变化的影响因素确实是太多了,但是我想,应对所有这些可能发生的巨变的最好方式便是,认识到人类自身的渺小,怀揣着敬畏之心,努力地探索未知,发展科学技术。

《流浪地球》读后感 篇16

最近,我看了一本让我非常有感触的书,这本书叫做《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就是大刘的短篇科幻作品合集,但是不要因为短篇而小看它,大刘雄浑的想象力在短篇里一样展现的淋漓尽致。

全书8个故事,当中有关联的有两个,虽然它们因为篇幅和架构的原因,比不上三体的气势磅礴,但是短小有短小的好处,很多时候它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后味反而更浓。

以书中我最喜欢的《乡村教师》为例,小说开篇非同寻常,你不会以为这是一个科幻小说,你肯定会以为这是一个现实小说,反映在穷乡僻壤的地区的教育问题,我们看到了熟悉的可敬老师,看到了熟悉的愚昧村民,要不是这本书明明确确的就是大刘署名,我真的怀疑我是不是拿错了——当然,从一半开始,风转急下的剧情突然让人了解了大刘这样安排的用心,从科学的角度讲,人类绝不是什么进化完美的生物,但是人类的发展动力,人类传承的制度虽然低效,但是却是可敬的,如果没有乡村教师最后的坚持,也许文明都会自此消失,这种戏剧的安排,其实很有意思,让紧张感保持到了最后一刻。同时,这部作品又是反映现实的,它不仅反映了人性,也反映了一些大刘关注的现实,大刘的作品不同于其它

作品的最大差别,就是大刘不是信马由缰的想象乱飞,大刘的作品一定是以现实和人性为基础的幻想,幻想可以满天飞,但是没有基础的沉积,那样的作品并不会打动人,也自然不会引起人们的思考和共鸣。我想这正应了一句话,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大刘的科幻作品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看了《流浪地球》,我有了太多的感悟了。

《流浪地球》读后感 篇17

假期里,我看了一部非常震撼人心的电影——《流浪地球》。因此,我特意去看了它的原著——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发现小说和电影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我也有了更多的感悟。

《流浪地球》中的未来,太阳即将死亡,其威力可以吞噬海王星。因此人类选择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人类在地球上建造发动机,并搬进地下城市。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加速,经受了岩浆的不断侵袭以及跨越小行星带时无数小行星的撞击,地球终于到达逃逸速度,脱离了太阳系。

作为科幻小说,作者大刘的想象宏大瑰丽,描写出的宇宙无边无际的孤独感和冰冷感一次又一次地触动了我的心灵。巨大的时间和空间上的跨度,让我觉得整个地球亦或是太阳系甚至是银河系都显得非常的渺小。不仅如此,小说还透露着现实的的问题:人类的困境和人性的极限,在种种匪夷所思的解决方案中,正隐含着人类对种种现实问题的深切思考。

大刘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他的科幻小说把人类的感情作为重点。比如当地球第五次加速接近近日点时,人心惶惶,很多人都觉得地球马上就要被太阳吞噬了,甚至有人自暴自弃,爬上地面,想着现在被蒸发也比忍受着毫无希望、毫无未来的黑暗生活要好。

但是男主的父亲却告诉自己的家人:“我们必须抱有希望,这并不是说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在以前一个高贵的人需要有金钱、权利等等,但是现在,他只需要抱有希望。”这也是整本书带给我感触最深的地方,越是在绝境中,越要抱有希望,这才是人类高贵之所在。

然而书的结尾却给人漫长而冷漠的绝望。地球航出了冥王星的轨道,太阳却没有如期发生爆炸,人们开始质疑政府以至于叛变夺取发动机的控制权,把五千多名地球派残忍地处死,可没过一个小时,太阳就爆炸了,地球派所做的一切被证实是正确的。幸存的人们带着地球开始新的流浪。

读到这里,我的心里特别难受,像是有什么东西卡在心里。或许编剧也和我有一样的感受,因此电影在这一处做了很大的改变——希望不是等着别人来解救自己而是大家行动起来,永不放弃。在地球上的人付出了自己一切的努力之后,八千米高的喷射火焰依旧无法点燃木星,吴京扮演的角色驾驶飞船,带着飞船上的三十万吨燃料,为火焰续上了最后一段燃烧的距离,创造了奇迹。

“希望是我们这个年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希望是我们唯一回家的路。”是啊,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守住自己认定的希望,总有一天你会得到所有的回报。

《流浪地球》读后感 篇18

《流浪地球》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刘慈欣,他有“中国科幻第一人”的称号,他写的最有名的书是“三体”,《流浪地球》也是他的一部科幻小说,这些小说都介绍了“地球末日”发生的故事。

刘慈欣这本《流浪地球》还被拍成了电影,春节的时候上映了,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看了,是部让我目不转睛看完的电影,但是电影与书比较起来,还是书里讲的故事比较完整。

这本书主要讲了,刘启的爸爸刘培强在他四岁的时候去参加了“拯救地球计划“,成为了一名宇航员,帮助地球离开太阳系,而这时候他的妈妈缺生病死了,刘启跟着外公去了地球最后的掩蔽所“地下城”。

“拯救地球计划”是要用2500年时间帮地球逃出太阳系。17年过去了,虽然“拯救地球计划”还没有成功,地球还没毁灭,但是地球遇到了麻烦,地球被木星巨大的引力所吸引,撞向木星!怎么能让地球自生自灭呢?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地球上的人类“选择了“希望”,刘启他们决定竭尽全力来拯救危在旦夕的地球与人类,他们想到一个办法,用地球上的氧气去点燃木星上99%的氢气,因为这两种气体一旦混合,只要一根火柴就会形成轰天震地的大爆炸,再利用大爆炸的气浪把地球弹离木星。

大爆炸成功了,地球得救了,而刘启的爸爸刘培强与千千万万人一起牺牲了,地球继续着他2500年流浪的旅程。

我敬佩刘培强叔叔为了人类牺牲自己的崇高品格,我也就像书里的韩朵朵一样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选择了希望,虽然它可能十分渺茫,可能只有百分之一的可能,但我们也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完成它,实现它。

今天我们更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希望一定能够变为现实。

《流浪地球》读后感 篇19

太阳即将毁灭,为了保护地球,庞大的地球逃脱计划开始实施。

然而人类所能制造的普通尺寸人造环境无法承受漫长的逃脱之旅。所以人类只得在地球的一侧安装上巨大的地球发动机,将整个巨大地球环境圈化为移民方舟,以此逃离太阳系,前往新家园。

代价是高昂的,艺术、伦理、常识,一件又一件曾经无比熟悉的特色从人性中消失,逝去的生命更是多如繁星。剩下的只有对生存的强烈渴望。疑惑和猜忌一度在人类当中引发叛乱之火,然而太阳最后的灭亡瞬间平息了一切,人类终于怀揣希望踏上漫长的流浪之旅。

太阳即将毁灭,地球面临逃亡,听起来很神奇,但这些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剧情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很近,在面临死亡的时候,人性美好与丑陋的那一面也被暴露出来,而对于人性的思考正是我们需要细细品味的地方。

小说中,流浪地球计划仍需进行,人类和地球的未来是怎样的呢?大刘并没有给我们一个确定的答案,毕竟宇宙无边无际,流浪没有终点,我们只有带着一颗探索未知的好奇心继续勇敢前行,才能发掘宇宙与人性的奥妙。

《流浪地球》读后感 篇20

希望是什么?希望是我们这个年代比钻石更珍贵的东西。的确!当你身处绝境时,你最需要的不是水与食物,而是希望。因为当你失去了希望,那边代表着你失去了一切。

希望是什么?希望是帮你走出那漫无边际的沙漠的动力。

希望是什么?希望是让你存活在滴水成冰的荒野的火焰。

希望是什么?希望是帮你生存在荒无人烟的小岛的指南。

在《流浪地球》这本书中,由于太阳发生氦闪的原因,是人类陷入了生存危机,但由于记忆遗传技术的出现,使人类心中燃起了希望的火光,于是造就了一份人类的逃亡计划——流浪地球计划。在这个逃亡之中需要分为五步施行——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1(加速)流时代2(减速),新太阳时代。这份计划对于当时人类的科技来说这是一件天方夜谭的事,但是上帝却低估了人类垂死挣扎的力量人类花费了整整42年的时间使这份计划看起来不那么遥远。在这42年的挣扎历史中人类由浅入深,有多到少,最终凭借我们自己的力量建立了十万多个衡心级别推动器,完成了流浪地球计划的第一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这也许便是希望的力量吧!

如果说希望是枚救人性命的仙丹,那绝望便是多人生命的毒药。在那漫长的时间里人类时时刻刻的处于逃亡的阴影中,流浪地球计划在开始时候可以在人类的心里埋下一颗希望的种子,但是我们却忽视了一个致命的隐素,这份流浪地球计划需要实行的时间太久太久了久到会使种植在人类心中的那颗种子闷死在胚胎里,在这遥遥无期的逃亡之旅中有人始终坚守那份希望而顽强的生存着,却也有人服用了失望的毒药而化为一具枯骨。有人精神失常而是在恶劣的环境里,有人厌倦了遥遥无期的逃亡之旅而死在自己的枪口之下,也有人认为联合政府欺骗了他,而死在联军对抗里。因此希望的力量更强大但也不要轻视了失望的毒性。

当故事接近尾声时,人类也没有到达半罗马星系,地球也没有遭到新的太阳环绕,环境也没有好转。有的只是在地球的某个地方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做了一个人类做了上千年的美梦,温暖的阳光洒满大地,沉睡的空气渐渐苏醒,给天空染上了蓝色的图料沉睡了千年的种子渐渐苏醒,从解冻的土地里伸出了头,给褐黄色的大地披上了一件绿衣。这场梦有人类的希望编制而来,从而绘制的`一幅地球梦,人类梦。也许这丝希望便是人类在地球这个世纪飞船上生存下来的原因吧!

读完这本书我收获良多,我有时就在想人类之所以能在地球上存活下来,是因为我们心中比其他生物多了份希望吧!也许就是多的这份希望是我们能在地球立足并强大起来的原因吧!所以说希望是人类最厉害的武器,也是人类最珍贵的东西。

《流浪地球》读后感 篇21

这周,我读完了刘慈欣的一本科幻小说——《流浪地球》。

早在三周前,我便在鲍仙的几次推荐下,去到电影院看完了同名电影《流浪地球》,其中的一句话“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令我印象颇为深刻,也提醒了广大司机们要规范行车才能安全回家过年。

小说的背景,是在不远的将来,太阳急速衰老膨胀,地球面临被吞没的灭顶之灾。为拯救地球,人类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上万座行星发动机,以逃离太阳系寻找新的家园,地球和人类就此踏上预计长达2500年的宇宙流浪之旅。

电影中的结尾,是刘培强中校引爆空间站点燃木星,牺牲自己成功利用木星引力将地球推出太阳系,向4。2光年之外的比邻星进发。而小说中的结尾则是截然不同,地球人分成了两派,“地球派”与“飞船派”,“地球派”主张将地球推出太阳系,寻找新的家园,而“飞船派”则主张放弃地球,利用飞船将人类移居到别的星球。两派打得不可开交,但最后“飞船派”却是以压倒性的优势战胜了“地球派”,关闭了所有的行星发动机,就在处死最后的5000名“地球派”的时候,太阳终于发生了氦闪,这时,已经晚了……

“看来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的确是一种奢求”这是影片中人工智能莫斯的最后一句话,也体现了人类是一种理性与不理性并存的矛盾体。这也侧面写出了这时的人工智能已经发展到能独立思考的地步了。

记得我是在一本科学类的报刊上第一次看到了《流浪地球》的文章,当时就引燃了我对科学幻想的兴趣,而报刊上只有短短的几篇,而刚好从下一期开始我就没有订了,我恨不得将作者刘慈欣给“抓”到我的面前,给我当面讲后续的故事。慢慢的,我都忘记了这一本书,直到今年,同名电影《流浪地球》一上映,我便想去看看,当拿出鲍仙发的那条推荐的消息,父母才答应。

这本书的作者刘慈欣简直把科幻描写得神乎其神,他把我们的现实生活和宇宙紧紧相接在了一起,表面上看起来不足为奇,可慢慢的品尝,才能尝出真正的味道。

读完这本书的时候,就感觉到科幻原来由许多不同形式。如——塑造写地球上不可出现的人或生命体,如通过写我们的生活联系到不可思议的事……它让我认识到了真正的科幻,也让我对科幻又一次燃起了浓厚的兴趣!

《流浪地球》读后感 篇22

“我没见过黑夜,我没见过星星,我没见过春天、秋天和冬天。”这便是《流浪地球》这部小说富有诗意的开头,一段富有旋律的乐章,而沉浸其中,令人久久无法释怀的,除了人心,还有小说的内容。

在这部小说里面,所有人都是普通人,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普通人,所有的人都没有能大幅度地改变历史,正如人们不能操纵太阳氦闪随便爆发一样。而这个小说讲述的故事也是在科学界和科幻小说界老得不能再老,甚至都有一点发酸的问题——太阳爆炸,地球何去何从?全书讲述地球逃亡的过程则近乎疯狂——人类通过岩石,以重元素核聚变的方式将它们转变成燃料,而用无数的巨大的地球发动机来消耗这制造出的大量的能量。每个发动机都堪比甚至超越当今地球上最高的山峰。就这样,人类带着地球上路了。

在很多小说家的笔下,也有许许多多人类逃跑的办法,但是由于品种内容杂乱无章,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了,但是细细看去,才会发现流浪地球和其它科幻小说里面描写的人类在历经文明灾难的时候做出的.逃跑大不相同。在其它的小说里面,人类不是异化了自己的身体就是异化了自己的灵魂。而在《流浪地球》里的人类,并没有赋予自己一个无比强大的身体,也没有歪曲各种人性。可以说,这是最符合人类价值观的一种逃亡方式。

《流浪地球》读后感 篇23

从《三体》知道大刘,看了一点点,篇幅过长还在阅读过程中,同是雨果奖的《北京折叠》也看到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现今世界的解读。只有简单涉猎科幻的经验看完了《流浪地球》。

大刘的想象力很是值得称赞,虽没三体精妙,但却能有人之不能想,带着地球一起流浪,厉害。只是在这流浪途中,似乎没有了人情味。宏大叙事和全局观念虽在其中,但大刘因为这更大的灾难而放弃了生活中的最基本感情:夫妻之情。当妻子面对丈夫的出轨没有丝毫波澜时,让人不解。在我的理解下,地球流浪是个常年累月的'事情,不是一朝一夕,在这长久的生活中,即便是大灾难情感这样的东西还是不会消失,不会不珍惜。也或许是大刘的短篇,没有空间去展开这样的情节。不,应该就是在这样的描述中,他不抱有这样的家庭观念,心中因为有了所谓的全局观念就舍弃了小情怀(但却是不朽的情感)。但他也描述了其中主人公的爱情、后代……

对于瞬间美好的描述(泡沫的绚烂),以及对地球的渴想,都是很能引起情感共鸣的。

《流浪地球》读后感 篇24

昨天去影院看了《流浪地球》,首映那天没剩好位置就多等了一天。

大刘的原著是很久之前看了的,看完电影后又回来看了一遍小说。

电影中整体世界观背景和原著相比几乎没有太大改动,人物和故事情节则基本可以说是再创造了,可以尝试这么理解:电影展现的是在逃逸时代Ⅰ中发生的事件——有一次过近日点时,地木距离过近引发灾难,所以有了电影中的故事。

在看电影前,我的期待并不高(之前没看任何预告片)毕竟载体不同,表现方式必然不同,表现出来的效果也自然不同,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所以走出影院后反倒挺惊喜的。

相比之下电影的视角更温情些,突出的不是科幻色彩,而是在科幻色彩下,不同身份和性格的人物,在危机下的不同表现和选择。

其实这点说到底和大刘是一致的。大刘科幻作品中的'世界构建确实是完整宏大,但不管是《三体》、《带上她的眼睛》还是《赡养人类》,故事包裹的内核仍然是人性和人的处境。只是电影表现的稍微有点过度,以至于科幻有点成了背景板的意思。另外电影和小说的情感基调不同也是显而易见了。

总的来说,光特效和场景就值回票价,节奏不拖拉,内容充实,没有尿点,演技过关,略显煽情,能提前猜到大致情节走向(比如谁要领便当)。总体观影体验良好。

不敢期待什么科幻元年,只希望这次《流浪地球》票房表现好一些,能带动以后这个领域的投资。毕竟上一个有姓名的国产科幻片可能还是1988年的《霹雳贝贝》......

期待大刘的其他作品搬上荧幕吧!

《流浪地球》读后感 篇25

在国内的科幻小说界中,我想刘慈欣应该算是很有名的的。特别是他的作品——《流浪地球》还被改编成电影。《科幻世界》对他的评语是:宇宙送给我们一个刘慈欣,刘慈欣送给我们无数宇宙。他的其中一部短篇作品《带上她的眼睛》也被选入中学课本,但要说我最喜爱的'一篇却绝不是以上两篇,尽管以上两篇也很优秀,但最能触动我心的还是《朝闻道》。

“朝闻道,夕死可矣。”这篇文章完美的体现了人类对于真理的渴求,令我最为震撼的时刻就是他们义无反顾走上真理祭坛的那一刻,那样壮观的场面甚至超越了之后他们变成无数火球升上天空的时刻。还有那无尽的宇宙的一隅,连排险者都无法知晓的问题——“宇宙的目的是什么?”

连方琳尽力也无法扭转的,文文对于宇宙的渴求和早已被决定的命运。全文的最后,作为母亲的方林只能又重复了一遍那话:“不知道,我怎么知道呢?”。对啊,我们无法了解的的确太多了,但人类的未来还有着无限长的路呢。

《流浪地球》读后感 篇26

大刘的这篇短篇小说真的是挺短的,没用多长时间就看完了,因为是改编成了最近热门的电影,才有兴来读。说实话,看大刘的短篇小说并不会引起太多的趣味与深思,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看完了三体这部既趣味十足又引人深思的长篇小说后,再去看他的短篇小说,衬托得就会具有明显的差异,似乎带着对读三体时的感知只会带来失望吧。

尽管是一篇很短篇的小说,大刘也加入了对于人性的.思考这一部分元素,最让人映像深刻的应该就是:因为人类天性对于别人的不信任,那种歇斯底里的报复欲,而将拯救地球的那五千多人无情的冻死在冰面上,讽刺的是痛恨并处死这五千人的其他所有人,确因为他们而都活了下来。这也应该是整部小说最精彩的一部分吧,重要的转折点。也许其他所有都是次要的,都是为了突出人性而做出的必要叙述,这才是一部小说的正真价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