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识》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见识》读后感(精选20篇),都是精品文章,请您欣赏。
《见识》读后感 篇1
最近的忙碌程度有点“一觉回到解放前”的感觉,要不是见客户,要不是谈业务,有点空闲时间,还得打电话,玄姐安慰我说,万事开头难,静下心来,自己还是蛮享受这样的状态,可能是爱不觉累吧。
我也一直坚信村上春树的话:尽管眼前十分困难,但说不定日后会开花结果。前天忽然觉得心里发虚,每每这样的状态,我就知道,有时间没看书了,转身看后面的书架,一看就看到吴军老师的《见识》,不知道啥原因,可能是因为觉得进入酣客后,自己又长了不少新见识的缘故吧。
这好书,一上手就放不下,这两天忙里抽空的粗读一遍,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我记得原来看吴军老师的《浪潮之巅》就有这样的感觉,这次更加明显,看完后就像遇到一个智慧通透的大哥,娓娓道来他的见识,这本书的内容繁杂,有点像东北乱炖,味道厚重,里面特别多的认同感,当然也有不感兴趣的东西来供我走神用。
前两天翻看自己前十几篇读书笔记,难怪阅读量低,这样的风格也是有问题,大而全的介绍,走马观花的感慨,所以这次适当调整一下。
书中我比较大的感触就谈到每次演讲最大的问题就是想多讲,其实台下的人至多能记住我们讲过的三个主要主题,多了就是少。我联想到这次在济南报告的用力过猛,对比在内蒙的简单扼要,立刻觉察到自己的问题,希望在南宁的会议上有所改善。
我从小学习一般,也不太懂学习的奥秘和关键在哪里,现在慢慢明白,学习不是为了记住什么,其实要学会忘记什么从而真正的领悟,再实践,不断磨练和实战,才能塑造更好的自己。读后感·我最近直接参与业务开拓,再次深刻理解人都是算得过账的,而且都是为了自己经济利益而奋斗,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看似是智商,情商和知识上,其实是在智慧上,而智慧的核心则是对人性的理解。
今天看完这本书最后的感觉是,好书和好知识真的有用,第一,它们能让人真正的感到快乐,会有一种与宇宙同频共振的颤抖感和快感;第二真正有价值的书和知识以及实用的常识,可以沿着时间的维度帮助我们看清未来。
再次感谢吴军老师的无私奉献,看他的书真是能感受到书里传递他的生命状态,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见识》读后感 篇2
最近读了吴军的《见识》,被书中的多个观点刷新了三观。作为资深的互联网人,作者分别以投资人和过来人的身份,分享了他对商业本质的洞见和人生智慧的领悟。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会写几篇读后感来总结一下作者的观点,分享给大家。
O2O这个概念流行很久了,直译就是从线上到线下,将线上的流量导入到线下的实体经济中去。这个概念很容易让人觉得线上才是消费主体,在这个主体赚到盆满钵满后,再分一点流量给线下门店。一句话描述就是线上是吃肉的,线下只能喝汤。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移动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互联网化了,基本足不出户就能满足绝大部分的日常需求。比如肚子饿了可以去饿了么点外卖,日用品可以上天猫买,无聊了可以打开爱奇艺看电影。本质上来说,这些互联网服务都是帮我们省钱、省时间,再免却一些体力上的劳累。而当我们有了更多的空余时间,有了更多的闲钱后,却往往又会将它们花在一些线下的娱乐和享受上面,获取线上生活无法比拟的消费体验。当《头号玩家》上映时,虽然我知道等个把月就能在网上看免费的高清版,但还是会忍不住花更多的钱去电影院,看巨幕,感受酷炫的3D效果,而不是省下这些钱来买爱奇艺会员,看更多的电影。
商业的本质是让人多花钱,而不是省钱。大部分线上的服务是帮我们省钱,而线下才是真正花钱最多的地方。当经济繁荣到了一定阶段,现实生活会被虚拟化,搬到线上。而随着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人们又会纷纷回归到升级后的线下生活。这就是一个从线下到线上,再从线上到线下的过程。
将关注点更多的放在线下实体经济,将思想从互联网+转变为+互联网,升级线下的消费体验,就可能会发掘出更多的商业机会。
《见识》读后感 篇3
遇见一本书,是缘份。
20xx年,有位朋友送了《见识》这本书,随手翻看,就笃定地认为这是一本非常好的枕边书,书中的观点清晰明了,且无论从哪页翻起,都能津津有味地读下去。再次遇见这本书,是今年过年的时侯,无意间从书架中看到这本书,便拿出来细细研读,不知不觉,用了一周的时间重新温习了一遍,心中充满了欣喜。同时,做出决定,在自己的学习群中原文诵读这本书,然后购买了3本,送给自己部门的同事。
本书是依据吴军博士在得到《硅谷来信》中汇编而成,分为九个篇章,每个篇章独立成篇,都有鲜明的观点,整体上又相互关联。感觉像是一位智者,在答疑解惑生活及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他娓娓道来,从理论到故事到感受,让人有茅塞顿悟之感。
一个人能走多远,取决于见识。见识是生活及工作中的底层逻辑,换言之,也就是价值观。举个例子,序言中,指出“命”和“运”决定人的一生,什么是命运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作者提出取决于两个因素:环境的因素和我们自己对未来走向划定的方向。人生的轨迹走不出这两条线,个人的努力、运气等不过是让我们在这两条线之间做微调而已。接地气地理解一下,就是一个人看问题和做事情的方法。如何看待生活和做事,用了九个篇章进行一一阐述。每读一个篇章的时侯,就会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其中有一篇,题目是《这个世界没有欠你什么》,具体内容是针对一则新闻现象进行深度的剖析。这则新闻激起千层浪,一些银行公开表示给予高端客户的子女提供实习的机会,于是社会大众觉得三观尽碎。作者提出命运是多个变量互动结果的价值观,表明社会竞争是一种非常复杂的长期系统性的竞赛,寒窗苦读只是成功的因素之一,和经济条件好、智商高、出身好、长得美一样,都只是其中的.一个变量。一段话言简意赅地表明了社会成功的要素,回想自己刚刚走出校门进入职场,真是天真地以为努力工作是全部的变量,在职场浸润二十年之后,渐渐明白很多因素都会和成功息息相关。
有一篇,对于职场工作也非常有帮助。《做好最后的1%》,篇目中提到了一些小案例,比如开会的通知,比如送朋友到酒店等,都是工作中的小事,但是折射了在面对每一件小事的时侯,每个人价值观的不同。反思自己在工作中,对结果有所要求,所以这十几年的职业道路比较顺畅,但是仍然有很多提升的空间,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打磨,比如在与人的相处中,还有太多的1%没有做。
书中的内容,旁征博引,从红楼梦到地心说,从古时李广到今时拉里.佩奇,字里行间传递着一种信息,在看到古今中外的各种智者,各种被命运垂青的思维方式后,我们就会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毕竟人生只有一次,努力活出精彩的人生!
《见识》读后感 篇4
一本书,希望给年轻小伙伴们带来更多的点的知识“传道”,涉及面包括了对父母、对同事、对职业规划、对理财、对三观,如果是我,我宁愿把这些内容再嚼细一点后分开几本书写,不是为了拼稿酬或者拼数量,而是大家过去20多年学习生涯过程中习惯了分门别类地学习,对比过来人前辈般的经历教诲在没有自身亲身经历下很难取得共鸣,这也是这本书外界褒贬不一的原因。
说回本书,几点比较印象深刻的内容,重点分享:
1、圈层的突破。十年寒窗苦读后出来社会竞争并不意味着能赢在起跑线,只是意味着你能有资格跟别人一起跑而已。逆变突破圈层往往不是一代人能解决处理完的,所以需要有基因传承的`一代一代人持续努力下去才能有机会突破,别忘了,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更努力呢。这个逻辑类似于,通过上一代努力,从农村突破到城市,咱们这一代通过努力从四线城市突破到一线城市,咱们就需要在努力和奋斗过程中,培养下一代从一线城市往一线城市中心区域突破甚至是全球化突破,这已经花费3代人的光阴和努力了,而且成功还是一个未知数,所以努力并不一定能逆袭圈层,但是至少能喂下一代的逆袭积累足够的筹码。
2、人生需要做减法。这一次疫情已经让大家知道,其实工作中少了谁也一样能继续落实,不一起工作也能解决问题,所以咱们没必要给自己徒添一圈又一圈的障碍,还不如找准目标,集中全力解决问题。试想一下,一个人精力有限,如果100%精力分配到3件事情上和90%精力分配到1件事情上,你觉得谁会走得更快走得更轻松呢?别以为成功的路很难走,因为大家都会走前者,以为多线程走法才能更容易触达成功,实际上因为鲜有人愿意走后者路,所以一旦你走上后者路,反而速率更快成功更容易。
3、巴菲特的午餐。跟巴菲特一起吃午饭,不是能从他口中得到几个股票的名称数字,反而更多感悟在于,知道他的人生底线是如何守住,以及用什么方法持续发展。太多的内容其实外面已经有很多自媒体和书本描述过,我不重复。反而有1点值得大家关注,就是关注风险,就是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情的前提下,绝不做自己不熟悉的事情/领域,人生苦短,别让自己有太多的起伏,虽然说起伏后你还能重新东山再起,但是别忘记了,起落之间,你的时间精力浪费了,你的心态改变了很多,你的家人朋友也变化了好多,所以能稳就别起伏,纵使不是大幅攀升,也总比大起大落好。
4、拒绝伪工作者。一切不是以公司利益发展的工作都是伪工作,别给自己套上10000小时就能成功的谎言,如果10000小时都是做重复简单的工作,一点意义都没有。就像前阵子关于10年经验的说法,其实很多伪工作者是用1年的经验重复10年罢了,所以为什么这些人一直没有升迁机会,老板是很清楚的,毕竟公司发展业务推进利润增长都是可以有目共睹的,既然这样,自己是否应该按照自己努力的方向,首先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换位思考,如果公司都没得到好处,自己凭什么能拿到更好报酬呢?而且自己浪费10年光阴后随便可以被一个毕业生KO了,余生怎么办?还可以靠什么持续赚钱养家?
5、让父母成熟起来。农耕社会时代的父母很多观点虽然很有用,但是对于日新月异的新世纪商业社会时代来说,很多经验也已经不可取甚至是倒退的了。所以咱们作为子女,应该通过分享阅读书本、设置好各自界线等原则办法来放手双方的压力和约束,想要孩子成为精英,首先自己要成为精英;想要孩子有出息,首先要让父母成熟放手。
6、拒绝玻璃心。人生虽然苦短,但是确确实实是一个长跑,不要因为自己一开始处于劣势而怨天尤人,很多事情很多人一辈子很多时候都是厄运连连苦不堪言,但是别怕别灰心,只要每一次“机会”来了你都愿意努力并抓住它,其实,最后的结局通常都不会太差甚至更美好些,这个不是鸡汤,因为人的信念往往能体现出很多内涵气质来,人与人之间交往,感觉很重要,如果你给人感觉很有魄力很阳光,人家也会愿意主动帮扶你,众人捡柴火焰高,不一定特指是火本身。
《见识》读后感 篇5
看完《大学之路》后对这个作者评价不高,从此对他怀有戒心,在同事的推荐下买了这本书,打算再给他一次机会。
如果《大学之路》是百度汇编,这本《见识》就是长微博汇编,是他对各种问题的思考和看法,一个高表达型的人,虽然通篇大白话,还是有干货的。
吴军博士对时间的观点我完全赞同,我现在也是这么做的,我跟吴博士一样的有见识。
自从有了俩娃从来没有感到时间如此宝贵,属于自己的时间屈指可数,除了上班和带娃,我只能把时间分配在自己最想做的事情上。两件事:每天中午健身一小时,每天晚上读书一小时。从春节后到现在,除了出差和一些极特殊情况,我基本都做到了。
而其他的事情,比如追美剧,看综艺,刷手机,逛街,出去吃饭,大多都舍弃了。前天因为没有一次把衣服买好大老远跑去南山退换花掉一个大晚上的时间,把我心疼得要死。
我现在决定要不要做一件事不是看自己喜不喜欢,而是值不值得花时间去做。
用时间去衡量一切。因为时间实在是太宝贵了。
《见识》读后感 篇6
最近读了吴军的《见识》,被书中的多个观点刷新了三观。作为资深的互联网人,作者分别以投资人和过来人的身份,分享了他对商业本质的洞见和人生智慧的领悟。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会写几篇读后感来总结一下作者的观点,分享给大家。
O2O这个概念流行很久了,直译就是从线上到线下,将线上的流量导入到线下的实体经济中去。这个概念很容易让人觉得线上才是消费主体,在这个主体赚到盆满钵满后,再分一点流量给线下门店。一句话描述就是线上是吃肉的,线下只能喝汤。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移动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互联网化了,基本足不出户就能满足绝大部分的日常需求。比如肚子饿了可以去饿了么点外卖,日用品可以上天猫买,无聊了可以打开爱奇艺看电影。本质上来说,这些互联网服务都是帮我们省钱、省时间,再免却一些体力上的劳累。而当我们有了更多的空余时间,有了更多的闲钱后,却往往又会将它们花在一些线下的娱乐和享受上面,获取线上生活无法比拟的消费体验。当《头号玩家》上映时,虽然我知道等个把月就能在网上看免费的高清版,但还是会忍不住花更多的钱去电影院,看巨幕,感受酷炫的3D效果,而不是省下这些钱来买爱奇艺会员,看更多的`电影。
商业的本质是让人多花钱,而不是省钱。大部分线上的服务是帮我们省钱,而线下才是真正花钱最多的地方。当经济繁荣到了一定阶段,现实生活会被虚拟化,搬到线上。而随着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人们又会纷纷回归到升级后的线下生活。这就是一个从线下到线上,再从线上到线下的过程。
将关注点更多的放在线下实体经济,将思想从互联网+转变为+互联网,升级线下的消费体验,就可能会发掘出更多的商业机会。
《见识》读后感 篇7
这本书是吴军博士对自己职场经验和人生经历的总结或者说是从他的视角看到的世界本来这本书是“得到”app上硅谷来信的基础上补充材料,展开论述重新创作写成的。
全书围绕个人的精进这个主题,是个人认知升级类著作,就像封面所说:“你最终能走多远,取决于见识。”
我特别喜欢这本书第二章的一个观点:“人生需要做减法。”
其实我曾经也有一个困惑的地方:李笑来老师《财富自由之路》里面提到:多维度打造自己的竞争力,就是做好自己最好的维度之外,多拓展几个维度,多学一些东西。这里好像就有一个矛盾:一个教我们少做、一个让我们多学?那我们究竟该怎么做。
现在我想分三个方面讲述自己的理解:①不要老想着抓紧时间同时做很多的事情,而是少做事情,②做重要的事情;③把重要的事情做好。
①有时候我们老想着同时做很多的事情。计划安排的满满的,然后可能被各种事情打乱计划,或者对计划的事情低估难度,老是有做不完的事情,感慨计划跟不上变化。
然后归因于没有抓紧时间,下次还是重复这样安排,陷入恶性循环。
其实这本书第64页一个观点非常有精髓,很好解释了这个现象:“你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因为你已经很抓紧时间了。你需要做的是跳出原有思维方式,少做事。如果你想通了很多事情不做其实也无关大体,就不要去做他们,这样你就不会天天忙忙碌碌的。如果一个人不能够把一件事情做好,他首先想到的就应该是少做事情而不是让自己更忙碌。”
这个概念是我以前没有意识到,所以我觉得这个观点真的让我长了见识,反思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然后我也推荐一个忙忙碌碌总有做不完事情的朋友看了这本书,特别是这个观点。
②再看一下书中提到的生活中捡芝麻丢西瓜的行为:为了省一块钱出租车在路上多走十分钟,为了抢几块钱的红包,每隔三五分钟就看微信(当然这个观点小编保留意见,有时候抢红包只是希望和亲人朋友多一些互动,目的是增进关系而不是抢几块钱红包)等等,这是人的问题,不仅在于时间利用的没有效率,更糟糕的是它们渐渐习惯于非常低层次的追求。人的心智变的非常低,就很难提升自己,让自己得到越来越高的层次上。
其实,很多事情是可做可不做的,我们要懂得舍弃一些,专注于做重要的事情,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要老做捡芝麻丢西瓜之类的'事情,”人生需要做减法”。
以前我什么都想学,时间也经常安排的满满的才甘心,对知识的焦虑、对浪费时间的恐惧,让我整个人都处于慌乱的忙碌中,捡芝麻丢西瓜,导致不擅长的事情没做好,擅长的该做的事情也没有做好。现在我开始懂得取舍,只学对我有用的、必需的,在我能力范围之内做好做专几个事情就可以了,贪多嚼不烂。不做那些消耗我宝贵注意力的事情,比如少玩手机、少看视频、不玩游戏等等。
③这里我还想到一个词:专注。就是做事情的时候要专心,在看书的时候就专心看书,在开会的时候就专心开会。其实很多人包括我,在看书的时候一会儿整理一下东西,一会儿玩玩手机,或者开会的时候想的是某个还没有做完的事情,等到时间快到了,惊觉书没有看多少页,看书好慢,或者开会讨论了什么问题宣布了什么事情自己错过了,然后再去问别人。其实我们应该反思一下,为什么我们不能一开始就专注做完一件事再做下一件事呢?
《深度工作》这本书里面有一句话我印象非常深刻:专家研究发现,人一旦习惯不断分心,当他想专心的时候,很难摆脱分心的恶习。所以我们不要不断分心,而要不断专注。
《深度工作》里的“专注”、《见识》里的“做好事情”这两个观点和李笑来老师在《财富自由之路》这本书里面的一个观点又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要把一切可能性的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长上。
《见识》读后感 篇8
对于读书,不仅要有输入,更重要的是要有内容上的输出。
关于寒窗苦读,引用文章中的一句话“因为寒窗苦读所以全世界都欠你钱的三观,早一天毁掉比晚一天毁掉好”。寒窗苦读只是人生的一个过程,并不是炫耀的`资本,也不能抱有这些付出就必须要有什么回报,更要树立的是终身学习的态度,实实在在的学到有本领,才能坦然面对生活和社会。所以,不能抱有读书无用的思想,这个过程是必须要有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的是改进方式和方法去提高自己。
关于家庭教育,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都比较快,而父母更多的都同时在上班,对于家庭教育中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常常被淡化,没有真正意识到“父母在子女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父母的成熟,首先是自己要不断进步,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要养成好的习惯,和孩子“一同学习、一同成长”,才是给孩子有了一个好的起点。有时候,我自己在倒立,结果2岁的儿子也时不时的在床上做出这样的动作,所以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你不经意的习惯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如果你常常在玩手机,而要求子女去学习,我相信不是他主动去学习的,一般都是拒绝去学习或者学得心不在焉。就像儿子对我说“不要玩手机了,我都不玩,带我玩玩具”,说的自己都内疚的不行,便只有行动起来。
关于“向死而生”,对于死亡,都是会产生恐惧的,不过对这个事情的态度不同,也会有着不同的结果。“每当遇到困难、挫折和失败,我就想,没关系,我还活着,活着就有希望”“除死无大难”等的想法,给自己的人生带来积极的一面,而不是有轻生的念想,死亡只是人生长河中的一个点,虽然是终点,但是在人生中只占一个过程或节点,所以要珍惜和利用好其他节点,“绝大多数人都过分看重最后的一两周,而忽视前面的几十年,在健康的几十年里,浪费的时间又何止两周呢”。读后感·而且,今年我对死亡这个词语感受更深更贴近,身边的人因为不同的原因而离开了,有不到10岁的侄儿因突发病夭折,有30多岁的亲戚患病早逝,有五十多岁的熟人患癌离开,有六十多岁的身边人不慎落水溺亡,也有80多岁的亲戚安静的离开。所以死亡的结果是一样的,但是过程不一样,留下的也不一样,对于他的评价也不一样,人生的长河中需要在过程中的每一天都要活得健康活得精彩。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生活,有着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需要不断审视自己,读后感未完待续,写在阳光明媚的秋季早晨。
《见识》读后感 篇9
命中注定,看似一个浪漫的词语,有时却是一种无法改变现状的无奈心情。
到底我们的命运是否都已经注定了吗?恐怕只有我们到生命最后一刻才能确认,而那一刻我们恐怕已经没有什么力气去改变了。
吴军老师在书中是这么说的:
那什么是命呢?对我来讲,它取决于两个因素:环境的因素和我们自己对未来走向划定的方向。
环境因素是外部环境,我们很难改变,只能适应。古有孟母三迁,就是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不断的搬家。如今的青年有的选择在大城市发展,有的选择在中小城市发展,也是一种对外部环境的选择。大城市和小城市都有各自的优缺点,那些城市各自的缺点,我们单独的个体很难去改变它,但是我们可以去选择,选择生活在竞争激烈但是机会丰富的大城市,还是选择生活在机会少但是休闲安逸的小城市,很难去评判那种生活更好,这也许就是命吧,你的选择会影响你的一生,影响你的价值观,影响你认识的人,看到的物,发生的'事,这一切的一切,只有在你十年后,二十年后,回首往事的时候才能认识到,都是因为自己的一个选择决定的。我想这就是吴军老师说的第二个因素:我们自己对未来走向划定的方向。
我自己总结一下,命运就是环境+选择
讲一个最近我看到的一个人,这个人是在抖音上看到的,他今年28岁,已经资产2300万,北京土著,当然这2300万有一部分是房产,当然也是他自己挣钱买的,他是一个向钱看的人,从大学开始就琢磨着怎么挣钱,在别人学习或者玩的时候,他想的是哪里挣钱,哪个项目值得一试。
他想过的一些项目,我大学时也想过,只不过他行动了,当然我也行动过一次,和他一样失败了,不同的是他一直行动,而我却只尝试了一次。
他做过的项目大部分都是前期不需要大投入的项目,可能身边的人都看不上的项目,比如外卖,而他就是靠着外卖挣了自己的第一个100万,而那个时候正是外卖刚刚兴起的时候,如果放在今天,恐怕就没他当初那么简单了,那时他还是个大学生。
他在当时的那个环境下,作出了自己的选择,而两者的结合,改变了自己的命,而其中的运气,只不过是他不断尝试,不断失败中,获得的奖励。
现在的他,在做自媒体,给大家传授创业的经验,经常直播很晚,回答大家提的各种问题,有的问题很低级,直接问投什么项目好啊?怎么摆地摊啊?而他都一一解答,乐此不疲,而我在他身上看到的是焦虑,虽然可以说是财务自由了,在北京来说20xx多万不算多,他自己也这么觉得,而当你感觉什么都有了,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做了,这种迷茫也是一种折磨,所以这么多财物自由的成功人士,都出来自己做点事情,也许就是在找自己的存在感吧。
在自己没有钱的时候,都是在想自己有钱了怎么享受,而真正有钱了,享受完了,然后呢?
或许只有在社会中重新定位自己,找到自己的角色,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吧,才能安放自己。
等我自己挣到1000万的时候,会是什么心态呢?
先定个小目标吧,挣他个1000万。
《见识》读后感 篇10
今天依旧是秋高气爽的天气,接着写《见识》读后感。
庄子曾悟道“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追无涯,殆矣”,虽然上学的时候学习过,但是没有什么印象,也不知道是什么含义。现在回过头来看,有了更好的理解。知识是无限的,而生命是有限的,所以不能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不能什么事情都做,而是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学会取舍,学会做减法,把最关键和最该做的那几件事情做好。两千多年前的庄子就有了如此高的境界,胸径之开阔,此乃大家智慧,值得细细品味。
关于运气,运气就像正弦曲线,有波峰和波谷,也有上升和下降的过程,所以说一个人不可能一直运气好也不能一直运气差。在运气不好的'时候,不是抱怨,不是盲目的努力,而是慢下来思考,有耐心的做事情。在适者生存的社会里,在不同的阶段总会有适合的一套方法。
关于阅读的意义,“Study as if you were to live forever,live as if you were to die tomorrow”,这应该是对终身学习,向死而生最好的诠释。一本好的书籍,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认清世界,弄清楚心头百思不得其解的疑惑,并最终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阅读不仅让我们在冷酷无情的科技时代获得喘息,而且重启了大脑深入思考的功能,还能抵抗狭隘、思想控制和舆论的支配。所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书籍,开启自己的人生路,不断充实自己的生活。
以上只是个人的理解,《见识》读后感最后一期明天见。
《见识》读后感 篇11
对于读书,不仅要有输入,更重要的是要有内容上的输出。
关于寒窗苦读,引用文章中的一句话“因为寒窗苦读所以全世界都欠你钱的三观,早一天毁掉比晚一天毁掉好”。寒窗苦读只是人生的一个过程,并不是炫耀的资本,也不能抱有这些付出就必须要有什么回报,更要树立的是终身学习的态度,实实在在的学到有本领,才能坦然面对生活和社会。所以,不能抱有读书无用的思想,这个过程是必须要有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的是改进方式和方法去提高自己。
关于家庭教育,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都比较快,而父母更多的都同时在上班,对于家庭教育中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常常被淡化,没有真正意识到“父母在子女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父母的成熟,首先是自己要不断进步,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要养成好的习惯,和孩子“一同学习、一同成长”,才是给孩子有了一个好的起点。有时候,我自己在倒立,结果2岁的儿子也时不时的在床上做出这样的'动作,所以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你不经意的习惯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如果你常常在玩手机,而要求子女去学习,我相信不是他主动去学习的,一般都是拒绝去学习或者学得心不在焉。就像儿子对我说“不要玩手机了,我都不玩,带我玩玩具”,说的自己都内疚的不行,便只有行动起来。
关于“向死而生”,对于死亡,都是会产生恐惧的,不过对这个事情的态度不同,也会有着不同的结果。“每当遇到困难、挫折和失败,我就想,没关系,我还活着,活着就有希望”“除死无大难”等的想法,给自己的人生带来积极的一面,而不是有轻生的念想,死亡只是人生长河中的一个点,虽然是终点,但是在人生中只占一个过程或节点,所以要珍惜和利用好其他节点,“绝大多数人都过分看重最后的一两周,而忽视前面的几十年,在健康的几十年里,浪费的时间又何止两周呢”。而且,今年我对死亡这个词语感受更深更贴近,身边的人因为不同的原因而离开了,有不到10岁的侄儿因突发病夭折,有30多岁的亲戚患病早逝,有五十多岁的熟人患癌离开,有六十多岁的身边人不慎落水溺亡,也有80多岁的亲戚安静的离开。所以死亡的结果是一样的,但是过程不一样,留下的也不一样,对于他的评价也不一样,人生的长河中需要在过程中的每一天都要活得健康活得精彩。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生活,有着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需要不断审视自己,读后感未完待续,写在阳光明媚的秋季早晨。
《见识》读后感 篇12
遇见一本书,是缘份。
20xx年,有位朋友送了《见识》这本书,随手翻看,就笃定地认为这是一本非常好的枕边书,书中的观点清晰明了,且无论从哪页翻起,都能津津有味地读下去。再次遇见这本书,是今年过年的时侯,无意间从书架中看到这本书,便拿出来细细研读,不知不觉,用了一周的时间重新温习了一遍,心中充满了欣喜。同时,做出决定,在自己的学习群中原文诵读这本书,然后购买了3本,送给自己部门的同事。
本书是依据吴军博士在得到《硅谷来信》中汇编而成,分为九个篇章,每个篇章独立成篇,都有鲜明的观点,整体上又相互关联。感觉像是一位智者,在答疑解惑生活及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他娓娓道来,从理论到故事到感受,让人有茅塞顿悟之感。
一个人能走多远,取决于见识。见识是生活及工作中的底层逻辑,换言之,也就是价值观。举个例子,序言中,指出“命”和“运”决定人的一生,什么是命运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作者提出取决于两个因素:环境的因素和我们自己对未来走向划定的方向。人生的轨迹走不出这两条线,个人的努力、运气等不过是让我们在这两条线之间做微调而已。接地气地理解一下,就是一个人看问题和做事情的方法。如何看待生活和做事,用了九个篇章进行一一阐述。每读一个篇章的时侯,就会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其中有一篇,题目是《这个世界没有欠你什么》,具体内容是针对一则新闻现象进行深度的剖析。这则新闻激起千层浪,一些银行公开表示给予高端客户的子女提供实习的机会,于是社会大众觉得三观尽碎。作者提出命运是多个变量互动结果的价值观,表明社会竞争是一种非常复杂的长期系统性的竞赛,寒窗苦读只是成功的因素之一,和经济条件好、智商高、出身好、长得美一样,都只是其中的一个变量。一段话言简意赅地表明了社会成功的要素,回想自己刚刚走出校门进入职场,真是天真地以为努力工作是全部的变量,在职场浸润二十年之后,渐渐明白很多因素都会和成功息息相关。
有一篇,对于职场工作也非常有帮助。《做好最后的1%》,篇目中提到了一些小案例,比如开会的通知,比如送朋友到酒店等,都是工作中的小事,但是折射了在面对每一件小事的时侯,每个人价值观的不同。反思自己在工作中,对结果有所要求,所以这十几年的职业道路比较顺畅,但是仍然有很多提升的空间,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打磨,比如在与人的相处中,还有太多的1%没有做。
书中的内容,旁征博引,从红楼梦到地心说,从古时李广到今时拉里.佩奇,字里行间传递着一种信息,在看到古今中外的各种智者,各种被命运垂青的思维方式后,我们就会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毕竟人生只有一次,努力活出精彩的人生!
《见识》读后感 篇13
这本书是吴军博士对自己职场经验和人生经历的总结或者说是从他的视角看到的世界本来这本书是“得到”app上硅谷来信的基础上补充材料,展开论述重新创作写成的。
全书围绕个人的精进这个主题,是个人认知升级类著作,就像封面所说:“你最终能走多远,取决于见识。”
我特别喜欢这本书第二章的一个观点:“人生需要做减法。”
其实我曾经也有一个困惑的地方:李笑来老师《财富自由之路》里面提到:多维度打造自己的竞争力,就是做好自己最好的维度之外,多拓展几个维度,多学一些东西。这里好像就有一个矛盾:一个教我们少做、一个让我们多学?那我们究竟该怎么做。
现在我想分三个方面讲述自己的理解:
①有时候我们老想着同时做很多的事情。计划安排的满满的,然后可能被各种事情打乱计划,或者对计划的事情低估难度,老是有做不完的事情,感慨计划跟不上变化。
然后归因于没有抓紧时间,下次还是重复这样安排,陷入恶性循环。
其实这本书第64页一个观点非常有精髓,很好解释了这个现象:“你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因为你已经很抓紧时间了。你需要做的是跳出原有思维方式,少做事。如果你想通了很多事情不做其实也无关大体,就不要去做他们,这样你就不会天天忙忙碌碌的。如果一个人不能够把一件事情做好,他首先想到的就应该是少做事情而不是让自己更忙碌。”
这个概念是我以前没有意识到,所以我觉得这个观点真的让我长了见识,反思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然后我也推荐一个忙忙碌碌总有做不完事情的朋友看了这本书,特别是这个观点。
②再看一下书中提到的生活中捡芝麻丢西瓜的行为:为了省一块钱出租车在路上多走十分钟,为了抢几块钱的红包,每隔三五分钟就看微信(当然这个观点小编保留意见,有时候抢红包只是希望和亲人朋友多一些互动,目的是增进关系而不是抢几块钱红包)等等,这是人的问题,不仅在于时间利用的没有效率,更糟糕的是它们渐渐习惯于非常低层次的追求。人的心智变的非常低,就很难提升自己,让自己得到越来越高的层次上。
其实,很多事情是可做可不做的,我们要懂得舍弃一些,专注于做重要的事情,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要老做捡芝麻丢西瓜之类的事情,”人生需要做减法”。
以前我什么都想学,时间也经常安排的满满的才甘心,对知识的焦虑、对浪费时间的恐惧,让我整个人都处于慌乱的忙碌中,捡芝麻丢西瓜,导致不擅长的事情没做好,擅长的该做的事情也没有做好。现在我开始懂得取舍,只学对我有用的、必需的,在我能力范围之内做好做专几个事情就可以了,贪多嚼不烂。不做那些消耗我宝贵注意力的事情,比如少玩手机、少看视频、不玩游戏等等。
③这里我还想到一个词:专注。就是做事情的时候要专心,在看书的时候就专心看书,在开会的时候就专心开会。其实很多人包括我,在看书的时候一会儿整理一下东西,一会儿玩玩手机,或者开会的时候想的是某个还没有做完的事情,等到时间快到了,惊觉书没有看多少页,看书好慢,或者开会讨论了什么问题宣布了什么事情自己错过了,然后再去问别人。其实我们应该反思一下,为什么我们不能一开始就专注做完一件事再做下一件事呢?
《深度工作》这本书里面有一句话我印象非常深刻:专家研究发现,人一旦习惯不断分心,当他想专心的时候,很难摆脱分心的恶习。所以我们不要不断分心,而要不断专注。
《深度工作》里的“专注”、《见识》里的“做好事情”这两个观点和李笑来老师在《财富自由之路》这本书里面的一个观点又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要把一切可能性的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长上。
《见识》读后感 篇14
吴军,原腾讯副总裁,也是当前Google中日韩文搜索算法的主要设计者,著有《数学之美》、《浪潮之巅》和《文明之光》。《见识》一书全书共分为九章,是根据吴军在“得到app”上的硅谷来信整理而成的。年近不惑,无论生活还是工作,总是有些不近如意,有些不知所措,读了《见识》这本书还是有些收获。
你最终能走多远,取决于见识。见识是格局,是对周围环境和自我的准确认知和定位,是一旦认定方向即“不到黄河不死心,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气魄和胆略。人生旅途漫漫,如何增长见识?吴军告诉我们,可以选择古代圣贤,也可以选择当代科学家。考虑到空间、时间以及个人条件所限,一般来讲,我们能够增长见识的途径,应该就是“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
从爱因斯坦身上找差距。此书告诉我们,爱因斯坦和我们普通人的区别有三点,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一是爱因斯坦是一个持续提出问题的人。一个能够提出,且善于提出问题的人,往往比只善于解决问题的人成功,因为需要他们有深厚的知识储备,有发现问题的眼睛,更要有先人一步的思维,善于找题目,做研究,不受外界干扰。二是爱因斯坦喜欢异想天开。这种异想天开就是让大脑不受限制在凭空想象的各种场景驰骋,将看似没有任何联系的点、线、面结合起来,找出其中的'规律,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由此可见,“头脑风暴”和“务虚会”的重要性。三是爱因斯坦做事持之以恒。他的恒心在于愿意花一辈子去验证。统一场论的假设至死没有完全明白,60年后20xx年才被几位科学家证实。我们大多数人不可能有爱因斯坦那样的造诣,但可以学习他的见识和做事方法,在自己人生中作出一些成绩。
对照检查,你是一个伪工作者吗?首先看怎样算伪工作者。吴军给出了以下的参考标准:既不能给公司带来较大利益,也不能给用户带来价值的改进和升级;明明可以通过学习一种新技能更有效工作,但是偏偏用旧工具,甚至是手工操作;做事情前不认真思考,做事情时通过简单的试错方法盲目寻找答案;不专注有限的资源解决95%的问题,而是把大部分时间纠结在不重要的5%;每次开会找大量不必要人旁听,或者总去参加不必要的会议等等。对照上述标准,不难发现,我们周边存在很多伪工作者。反思自己,就是典型的伪工作者,感觉一天忙忙碌碌,可真正有意义的工作做了多少?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该书提出了破除困境的“三板斧”:第一板斧:确立"愿景-目标-道路"。分析行业前景,确立明确的奋斗方向,即为“愿景”。根据愿景,设置可实现的阶段性“目标”。将每一个目标细化分解成可操作的步骤,即为“道路”。第二板斧:即使听到不中听的话,也要试着找出其中的合理之处。歌功颂德和赞美的话少听一些,多从长者、领导和自己的对手交谈中获取知识和了解自己的不足,体会对方话语的语境和深意,从不中听的话中找到合理性,避免陷入林黛玉式困境。第三板斧:凡事做记录,这样可以避免狗熊掰棒子。“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记录的好处,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记录的同时也是再思考的过程。
工作中要有大局观。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工作十几年,专业方面没问题,工作也兢兢业业,为单位为公司付出了很多,但一直得不到提拔,好像遇到了事业瓶颈期。此书指出了我们可能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大局观。就好像我们在欣赏一幅画时,“只盯着自己当前画的那个色块,不愿意往后退两步看看整幅图画。有时候自己觉得颜色涂得很好,如果能退后一步看看大局,就知道自己的想法、做法并没有从全局优化来考虑。”大局观,要求我们做每一项工作,都要从全局出发考虑你所做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与其他部门做好协调沟通,在必要时候,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建议。
20xx年即将过去,希望20xx年自己能够继续读书、行走,多多增长见识,在大家陪伴下继续砥砺前行。
《见识》读后感 篇15
最近读了吴军的《见识》,被书中的多个观点刷新了三观。作为资深的互联网人,作者分别以投资人和过来人的身份,分享了他对商业本质的洞见和人生智慧的领悟。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会写几篇读后感来总结一下作者的观点,分享给大家。
O2O这个概念流行很久了,直译就是从线上到线下,将线上的流量导入到线下的实体经济中去。这个概念很容易让人觉得线上才是消费主体,在这个主体赚到盆满钵满后,再分一点流量给线下门店。一句话描述就是线上是吃肉的,线下只能喝汤。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移动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互联网化了,基本足不出户就能满足绝大部分的日常需求。比如肚子饿了可以去饿了么点外卖,日用品可以上天猫买,无聊了可以打开爱奇艺看电影。本质上来说,这些互联网服务都是帮我们省钱、省时间,再免却一些体力上的劳累。而当我们有了更多的空余时间,有了更多的闲钱后,却往往又会将它们花在一些线下的娱乐和享受上面,获取线上生活无法比拟的消费体验。当《头号玩家》上映时,虽然我知道等个把月就能在网上看免费的高清版,但还是会忍不住花更多的钱去电影院,看巨幕,感受酷炫的3D效果,而不是省下这些钱来买爱奇艺会员,看更多的电影。
商业的本质是让人多花钱,而不是省钱。大部分线上的服务是帮我们省钱,而线下才是真正花钱最多的地方。当经济繁荣到了一定阶段,现实生活会被虚拟化,搬到线上。而随着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人们又会纷纷回归到升级后的线下生活。这就是一个从线下到线上,再从线上到线下的过程。
将关注点更多的放在线下实体经济,将思想从互联网+转变为+互联网,升级线下的消费体验,就可能会发掘出更多的商业机会。
《见识》读后感 篇16
最近读了吴军的《见识》,被书中的多个观点刷新了三观。作为资深的互联网人,作者分别以投资人和过来人的身份,分享了他对商业本质的洞见和人生智慧的领悟。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会写几篇读后感来总结一下作者的观点,分享给大家。
O2O这个概念流行很久了,直译就是从线上到线下,将线上的流量导入到线下的实体经济中去。这个概念很容易让人觉得线上才是消费主体,在这个主体赚到盆满钵满后,再分一点流量给线下门店。一句话描述就是线上是吃肉的,线下只能喝汤。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移动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互联网化了,基本足不出户就能满足绝大部分的日常需求。比如肚子饿了可以去饿了么点外卖,日用品可以上天猫买,无聊了可以打开爱奇艺看电影。本质上来说,这些互联网服务都是帮我们省钱、省时间,再免却一些体力上的劳累。而当我们有了更多的空余时间,有了更多的闲钱后,却往往又会将它们花在一些线下的娱乐和享受上面,获取线上生活无法比拟的消费体验。当《头号玩家》上映时,虽然我知道等个把月就能在网上看免费的高清版,但还是会忍不住花更多的钱去电影院,看巨幕,感受酷炫的3D效果,而不是省下这些钱来买爱奇艺会员,看更多的电影。
商业的本质是让人多花钱,而不是省钱。大部分线上的服务是帮我们省钱,而线下才是真正花钱最多的地方。当经济繁荣到了一定阶段,现实生活会被虚拟化,搬到线上。而随着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人们又会纷纷回归到升级后的线下生活。这就是一个从线下到线上,再从线上到线下的过程。
将关注点更多的放在线下实体经济,将思想从互联网+转变为+互联网,升级线下的消费体验,就可能会发掘出更多的商业机会。
《见识》读后感 篇17
最近读了吴军的《见识》,被书中的多个观点刷新了三观。作为资深的互联网人,作者分别以投资人和过来人的身份,分享了他对商业本质的洞见和人生智慧的.领悟。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会写几篇读后感来总结一下作者的观点,分享给大家。
O2O这个概念流行很久了,直译就是从线上到线下,将线上的流量导入到线下的实体经济中去。这个概念很容易让人觉得线上才是消费主体,在这个主体赚到盆满钵满后,再分一点流量给线下门店。一句话描述就是线上是吃肉的,线下只能喝汤。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移动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互联网化了,基本足不出户就能满足绝大部分的日常需求。比如肚子饿了可以去饿了么点外卖,日用品可以上天猫买,无聊了可以打开爱奇艺看电影。本质上来说,这些互联网服务都是帮我们省钱、省时间,再免却一些体力上的劳累。而当我们有了更多的空余时间,有了更多的闲钱后,却往往又会将它们花在一些线下的娱乐和享受上面,获取线上生活无法比拟的消费体验。当《头号玩家》上映时,虽然我知道等个把月就能在网上看免费的高清版,但还是会忍不住花更多的钱去电影院,看巨幕,感受酷炫的3D效果,而不是省下这些钱来买爱奇艺会员,看更多的电影。
商业的本质是让人多花钱,而不是省钱。大部分线上的服务是帮我们省钱,而线下才是真正花钱最多的地方。当经济繁荣到了一定阶段,现实生活会被虚拟化,搬到线上。而随着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人们又会纷纷回归到升级后的线下生活。这就是一个从线下到线上,再从线上到线下的过程。
将关注点更多的放在线下实体经济,将思想从互联网+转变为+互联网,升级线下的消费体验,就可能会发掘出更多的商业机会。
《见识》读后感 篇18
一本书,希望给年轻小伙伴们带来更多的点的知识“传道”,涉及面包括了对父母、对同事、对职业规划、对理财、对三观,如果是我,我宁愿把这些内容再嚼细一点后分开几本书写,不是为了拼稿酬或者拼数量,而是大家过去20多年学习生涯过程中习惯了分门别类地学习,对比过来人前辈般的经历教诲在没有自身亲身经历下很难取得共鸣,这也是这本书外界褒贬不一的原因。
说回本书,几点比较印象深刻的内容,重点分享:
1、圈层的突破。十年寒窗苦读后出来社会竞争并不意味着能赢在起跑线,只是意味着你能有资格跟别人一起跑而已。逆变突破圈层往往不是一代人能解决处理完的,所以需要有基因传承的一代一代人持续努力下去才能有机会突破,别忘了,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更努力呢。这个逻辑类似于,通过上一代努力,从农村突破到城市,咱们这一代通过努力从四线城市突破到一线城市,咱们就需要在努力和奋斗过程中,培养下一代从一线城市往一线城市中心区域突破甚至是全球化突破,这已经花费3代人的光阴和努力了,而且成功还是一个未知数,所以努力并不一定能逆袭圈层,但是至少能喂下一代的逆袭积累足够的筹码。
2、人生需要做减法。这一次疫情已经让大家知道,其实工作中少了谁也一样能继续落实,不一起工作也能解决问题,所以咱们没必要给自己徒添一圈又一圈的障碍,还不如找准目标,集中全力解决问题。试想一下,一个人精力有限,如果100%精力分配到3件事情上和90%精力分配到1件事情上,你觉得谁会走得更快走得更轻松呢?别以为成功的路很难走,因为大家都会走前者,以为多线程走法才能更容易触达成功,实际上因为鲜有人愿意走后者路,所以一旦你走上后者路,反而速率更快成功更容易。
3、巴菲特的午餐。跟巴菲特一起吃午饭,不是能从他口中得到几个股票的名称数字,反而更多感悟在于,知道他的人生底线是如何守住,以及用什么方法持续发展。太多的内容其实外面已经有很多自媒体和书本描述过,我不重复。反而有1点值得大家关注,就是关注风险,就是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情的前提下,绝不做自己不熟悉的事情/领域,人生苦短,别让自己有太多的起伏,虽然说起伏后你还能重新东山再起,但是别忘记了,起落之间,你的时间精力浪费了,你的心态改变了很多,你的家人朋友也变化了好多,所以能稳就别起伏,纵使不是大幅攀升,也总比大起大落好。
4、拒绝伪工作者。一切不是以公司利益发展的工作都是伪工作,别给自己套上10000小时就能成功的谎言,如果10000小时都是做重复简单的工作,一点意义都没有。就像前阵子关于10年经验的说法,其实很多伪工作者是用1年的经验重复10年罢了,所以为什么这些人一直没有升迁机会,老板是很清楚的,毕竟公司发展业务推进利润增长都是可以有目共睹的,既然这样,自己是否应该按照自己努力的方向,首先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换位思考,如果公司都没得到好处,自己凭什么能拿到更好报酬呢?而且自己浪费10年光阴后随便可以被一个毕业生KO了,余生怎么办?还可以靠什么持续赚钱养家?
5、让父母成熟起来。农耕社会时代的父母很多观点虽然很有用,但是对于日新月异的新世纪商业社会时代来说,很多经验也已经不可取甚至是倒退的了。所以咱们作为子女,应该通过分享阅读书本、设置好各自界线等原则办法来放手双方的压力和约束,想要孩子成为精英,首先自己要成为精英;想要孩子有出息,首先要让父母成熟放手。
6、拒绝玻璃心。人生虽然苦短,但是确确实实是一个长跑,不要因为自己一开始处于劣势而怨天尤人,很多事情很多人一辈子很多时候都是厄运连连苦不堪言,但是别怕别灰心,只要每一次“机会”来了你都愿意努力并抓住它,其实,最后的结局通常都不会太差甚至更美好些,这个不是鸡汤,因为人的信念往往能体现出很多内涵气质来,人与人之间交往,感觉很重要,如果你给人感觉很有魄力很阳光,人家也会愿意主动帮扶你,众人捡柴火焰高,不一定特指是火本身。
《见识》读后感 篇19
遇见一本书,是缘份。
20xx年,有位朋友送了《见识》这本书,随手翻看,就笃定地认为这是一本非常好的枕边书,书中的观点清晰明了,且无论从哪页翻起,都能津津有味地读下去。再次遇见这本书,是今年过年的时侯,无意间从书架中看到这本书,便拿出来细细研读,不知不觉,用了一周的时间重新温习了一遍,心中充满了欣喜。同时,做出决定,在自己的学习群中原文诵读这本书,然后购买了3本,送给自己部门的同事。
本书是依据吴军博士在得到《硅谷来信》中汇编而成,分为九个篇章,每个篇章独立成篇,都有鲜明的观点,整体上又相互关联。感觉像是一位智者,在答疑解惑生活及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他娓娓道来,从理论到故事到感受,让人有茅塞顿悟之感。
一个人能走多远,取决于见识。见识是生活及工作中的底层逻辑,换言之,也就是价值观。举个例子,序言中,指出“命”和“运”决定人的一生,什么是命运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作者提出取决于两个因素:环境的因素和我们自己对未来走向划定的方向。人生的轨迹走不出这两条线,个人的努力、运气等不过是让我们在这两条线之间做微调而已。接地气地理解一下,就是一个人看问题和做事情的方法。如何看待生活和做事,用了九个篇章进行一一阐述。每读一个篇章的时侯,就会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其中有一篇,题目是《这个世界没有欠你什么》,具体内容是针对一则新闻现象进行深度的剖析。这则新闻激起千层浪,一些银行公开表示给予高端客户的子女提供实习的机会,于是社会大众觉得三观尽碎。作者提出命运是多个变量互动结果的价值观,表明社会竞争是一种非常复杂的长期系统性的竞赛,寒窗苦读只是成功的因素之一,和经济条件好、智商高、出身好、长得美一样,都只是其中的一个变量。一段话言简意赅地表明了社会成功的`要素,回想自己刚刚走出校门进入职场,真是天真地以为努力工作是全部的变量,在职场浸润二十年之后,渐渐明白很多因素都会和成功息息相关。
有一篇,对于职场工作也非常有帮助。《做好最后的1%》,篇目中提到了一些小案例,比如开会的通知,比如送朋友到酒店等,都是工作中的小事,但是折射了在面对每一件小事的时侯,每个人价值观的不同。反思自己在工作中,对结果有所要求,所以这十几年的职业道路比较顺畅,但是仍然有很多提升的空间,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打磨,比如在与人的相处中,还有太多的1%没有做。
书中的内容,旁征博引,从红楼梦到地心说,从古时李广到今时拉里.佩奇,字里行间传递着一种信息,在看到古今中外的各种智者,各种被命运垂青的思维方式后,我们就会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毕竟人生只有一次,努力活出精彩的人生!
《见识》读后感 篇20
近两年来,其实自己会慢慢感觉到自己的思维方式停留在过去,很少会去思考。很多固有的观念有时候恰恰就是影响某件事的绊脚石,渐渐地,我会很想去渴求给我的大脑换换血,增添一些新奇的观念。《见识》这本书就给我带来很大的帮助,以前觉得自己的经历及所见所闻即是见识,看完吴军老师的这本书后,才明白我学识尚浅。
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贯穿人的一生的成长宝典,书中分成了九个章节,涉及到生活智慧,职场建议及商业本质等,其中有几个点比较吸引我的注意。
一、承认自己的普通,并且为之努力。
要知道人真的是分成三六九等的,我们一直在奔跑,一直想超越那些人们眼中所谓的佼佼者,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必须明白,卓越的人之所以卓越除了本身的才识之外,还有其他各种我们无法匹敌的条件,对于大部分普通人而言,我们能做的不是去赶超那些人,而是承认自己的普通,跟自己赛跑。
对于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成熟努力说,我们必须明确的一点是:很多想要逆袭的人存在一个误区,就是只看到自己的努力,而没有看到别人的努力。往往这些人会觉得我明明已经很努力了,为什么不是最佳,却忽视了那些比你优秀的人的努力。所以对于那些想要进步却无奈自己贫瘠的条件的人来说,一方面要认可自己的条件,另一方面不是抱怨这个社会的不公,而是要付出足够的努力。
二、人生最重要的投资,是找到一个好的配偶。
这个投资是最重要的,却也是最难的。对于很多人来说,找到一个好的'配偶是对自己下半生最好的投资,这个和书中观点一致,但是何谓好的配偶,其实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这偶标准吧。
吴军老师给女生的择偶建议,我觉得是挺具备概括性的。诸如看一个人是否对自己好,还要看对方的婚姻观、能力、美德以及未来的价值,这是从婚姻方面给的建议。然而尚未步入婚姻的我们,在大学生活中,谈恋爱其实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至少在我身边,滥情无辜的是多数,细水长流的是少数。学习正确的恋爱观和婚姻观是人生很重要的一个课题啊!
三、捡西瓜,丢芝麻,不做伪工作者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都习惯做那些捡芝麻丢西瓜的蠢事,诸如为了双十一抢货而睡不着觉,亦或是为了枪几元钱的红包,每隔几分钟就看看微信。没有高效利用自己的时间,渐渐习惯于非常低层次的需求。
高效利用时间,延展到另外一个书中所提的观点——向死而生!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怀着这种向死而生的态度而生活,不是让你去焦虑感慨生活的万千不易,而是高效率的过好自己的人生,把每天都当成是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活在自己的热爱里。
四、合理利用自己的金钱
这里涉及到我们的金钱观,书中所提及的金钱观其实是有悖于我的父母从小给我灌输的那种金钱观的,那就是省钱。看了吴军老师所阐述的金钱观后,顿时恍然大悟。其实无论你省多少钱,还不如花钱提升自己,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去高效率地赚钱。让自己陷入一种花了钱后想办法赚更多的钱的良性循环,而不是为了省钱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并且不思进取,要知道“钱只有花出去才是你的”。
而这种金钱观也呼应了书中所提及的商业的本质,“商业的本质是让人多花钱而不是省钱”,生产经营者如果能明确商业的本质,而消费者能够掌握正确的金钱观,就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市场经济循环。
五、好好说话
讲话者在说话时要明确说话做事的目的,不要毫无目的的乱说一通。
要想以理服人——说服人的时候一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二也要认可对方的观点(而非认同),三要大方称赞自己或者对方正确的地方。
演讲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底下的人的关注,而不是完成任务式的念完自己的稿子。让台下观众认可你的演讲才是你演讲的目的,故演讲时要抓重点,ppt要简约而不简练地呈现,语言要诙谐易懂而不直白地表达。
综上是我读完这本书后,获得的比较系统的知识点,也让我感慨道书中提及的关于阅读的好处,“阅读不仅让我们在冷酷无情的科技时代获得喘息,而且重启了大脑深入思考的功能,还是抵抗狭隘、思想控制和舆论支配的方式。”其实很多见识都可以在书中找到,也让我深刻明白与其填鸭式的输入各大视频,网文博主的思想观念,不如多读些经典的优秀书籍,增长自己的见识,多让自己处于思考的状态,做独立思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