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小窗幽记》读后感

2024/04/24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小窗幽记》读后感(精选23篇),都是精品文章,请您欣赏。

《小窗幽记》读后感 篇1

《小窗幽记》是一部促人警世,言短旨远的人生哲言小集,为明代文人陈继儒所著。集中的内容涉及了修身,养性,经商,从政,处世等,作者以哲人式的冷峻,对当时糜烂庸俗的世风做出了辛辣且不失客观的抨击,流露着”好为清态而反浊者,好为富态而反贫者,好为文态而反俗者,好为高态而反卑者,好为淡态而反浓者,好为古态而反今者,不如混沌为佳”的一种无所拘束,高远超脱的”难得糊涂”的自由人生境界。

陈继儒在集中写道:”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则根烬复萌,而尘情终累乎情趣。今日之是不可执,执之则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转为欲根”。这充满睿智的格言,像一缕深邃的清远气息,在这个天清气爽的南国的初春萦绕着我。

掩卷遐思,在这缕缥缈的.清远气息里,我仿佛看见了一个覆满幽古气息的模糊轮廓,颤动在历史长河悠远的脉搏里,氤氲在我难以理解的思绪里。这里面除了高远超脱的哲性以外,还存在着种飘逸隽永,极其慎密且有份量的理性思维。这理性的思维对于时常感性的我来说,是否是片未通晓的领域?

这片未通晓的领域如同平实生活中生动的细节,反映出生活的常态,是生活底部不变的部分,读后感《《小窗幽记》读后感》。我一直走在生活的现象里,却溺陷其间,浑然不知。犹如尘世间芸芸众生相,远远望去,他们构成了光怪陆离的浮世表像。但有谁会走近前去,留意其中的底蕴,近而得出了然的通透?或许,这片领域也如人生一样,需要被生活历炼厚淀的心灵去感知。

以我现在的阅历和积淀,恐怕还无法参透其精髓,因此也无法做到心平气和。在集中潜心领会,感性的思维却时常把我逼进思考的死胡同里。虽然这些蕴含哲性的格言已经深入了我的记忆,成为我思维的一部分,可我并不了解它们潜隐的灵魂。

品读一本充满智慧的集子,其实就等同在剖析作者内在的精神形态,以及作者所创作的一个划时代的成果。作者在集中所言的文字,是对人生的体会,是种观世的真理,或者接近于一种真理。这种真理是以一个人所达到的巅峰状态来评定其价值的,而不是将他的巅峰和他的深谷持平来综合他的价值。

任何事物都有利与弊的两面性,这本集子可以在历史的长河里流传下来,是因其所言诉的思想有着深藏的文化底蕴。直到今天,仍有发人深省的作用。然而后世的人把这本集子再如何的广为传诵,也不会再现当时的真实性。因为时空业已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传播的诠释者使用的是自己的理解和语气,接受者则又有着自身的理解背景,任何一种最细微的感性因素都能使原作者的本意变味,使之产生多重意思。

由此看来,《小窗幽记》与现实有着多么矛盾的禀性。它就如一个淀满历史斑驳的古董一般,岁月将它打磨成高清远致般的形象,亘古吟唱着乌托邦式的精神操守之曲,表像上虽有着流光溢彩的文明,偶尔也会被人去触摸,擦拭,温文而雅的品赏,甚至利用。但当人性最底层的私壑难填时,当纸醉金迷的花花世界迷离双眼时,便会悲哀的被湮没在尘世利欲熏心的皱褶里。

《小窗幽记》读后感 篇2

《小窗幽记》,又名《醉古堂剑扫》,是明代陈继儒所著,分为醒、情、峭、灵、素、景、韵、奇、绮、豪、法、倩十二集,书虽混迹尘中,却高视物外;在对浇漓世风的批判中,透露出哲人式的冷隽,其格言玲珑剔透,短小精美,促人警省,益人心智,其内容主要阐明涵养心性及处世之首,表现了隐逸文人淡泊名利,乐处山林的陶然超脱之情,文字清雅,格调超拔,论事析理,独中肯綮,为明代清言的代表作之一,被称为中国最传统、最具影响力的为人处世的经典之一,与《围炉夜话》《菜根谭》并称处世三大奇书。

其实处世之道,就是为人之道,今天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就得先从如何做人开始。在如何立身处世方面,陈继儒的《小窗幽记》归纳出的“安详是处事第一法,谦退是保身第一法,涵容是处人第一法,洒脱是养心第一法”四法,建议人们保持达观的心境,平和地为人处世。陈继儒还在集中写道:“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则根烬复萌,而尘情终累乎情趣。今日之是不可执,执之则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转为欲根”。这便是对于某些尘世中人的当头棒喝吧!

很多声名卓著的文人雅士称誉《小窗幽记》的作者陈继儒是能够悟透生死关、看破名利场的智者,这并不为过。书中有句话,“斜阳树下,闲随老衲清谭;深雪堂中,戏与骚人白战”,其中闲适而安逸的生活态度打动了我,不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也不用“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眉公懂得如何从生活中寻找最简单的快乐。正如村上春树在《兰格汉斯岛的午后》中写到的,他自己选,购内衣,把洗涤过的洁净内衣一件件卷折好,然后整齐地放在抽屉中,看到它们安静舒适地排列着,就可以感觉到一种微笑而真确的幸福。林清玄也在《签纸禅心》中提到自己在一个早春到日本的日光山去看红叶,夜里在山上的小径散步时,找到一家卖面的小屋,吃面时打开筷子的纸袋,掉下一张纸条“今天天气真好!”,之后他这样写:“我吟哦这句话,俯瞰夜色中泛着浅蓝色的山谷,谷中月光下的枫红点点,忽然觉得不知今天天气真好,人生也是非常幸福的!”不禁想起我曾经偶然看见的一句禅语:“你且坐在雪峰,看最后一朵雪莲开放”,这种平淡而意味深长的情调谁不向往呢?活着,不就是为了遇见美好吗?

书中也有作者对于读书的见解——“人生有书可读,有暇得读,有资能读,又涵养之如不识字人,是谓善读书者。享世间清福,未有过于此也”,青衫淡茶,几卷在手,书中的芳草们,漫步湖岸,如同佳人拖曳长裙,步步生莲,纸页里含着水滴,光透过,辽阔的海会更加辽阔眉公却要我们永葆那一厢单纯,一如未曾读过书一般便好。我无法理解其中的真意,但细细想来,这是一种读书的境界啊!

黄永玉曾经问沈从文:“三月间杏花开了,下点毛毛雨,白天晚上,远近都是杜鹃叫,哪儿都不想去了我总想邀一些好朋友远远地来看杏花,听杜鹃叫。有点小题大做”沈先生闭着眼睛,半躺在竹椅上悠悠地说:“懂得的就值得!”就是这样,懂得就值得!懂得《小窗幽记》中的那份不一样的达观,也就值得去体味了。

《小窗幽记》读后感 篇3

明代陈继儒所作的《小窗幽记》与王永彬的《围炉夜话》、洪应明的《菜根谭》并称为“中国人修身养性”的三本必读书,《小窗幽记》读后感。这几部书中零散地记下不少人生哲理、处世箴言,论起道理来也各有千秋,其中能让我反反复复看上多遍、爱不释手的,就是这本《小窗幽记》。

同样是哲学小品集,《菜根谭》像极了一部严格的家训,骨子里透出一股宋明理学特有的傲慢与拘谨,行文格式也大多采用对仗工整的格式。而《小窗幽记》不同,其文风散漫随意,却又字字珠玑;格式随性自由,却透出一种慵懒的韵律。我是一个俗人,自然更偏爱于这种流畅简明的叙述风格,而非刻意追求工整的晦涩文字。

其实,从行文风格的无拘无束,也可猜出书中所述的人生观是如何的豁达自在。他说“眉上几分愁,且去观棋酌酒;心中多少乐,只来种竹浇花”,在历尽世态炎凉后,他却能从生活点滴中寻来无数闲情雅趣,怎可谓不超脱?只是为了保住这一份淡泊的心境,他也必曾付出代价,因为“澹泊之守,须从浓艳场中试来;镇定之操,还向纷纭境中勘过”,所谓的淡泊名利、镇静安宁,只有经过尘世繁华、浮生纷扰的考验而不动摇,才算得真正的超然。我总觉得不会有人生来便只有一颗淡泊名利,不为红尘所扰的心吧。谁没有年轻过,没有热血过?又有谁从来便只求“出世”而未曾“入世”呢?陈继儒在书中展现的,是他对无拘无束的自由人生,高远超脱的审美人生的追求。

不过既然有追求,便显出他并未达到如此超脱的境界;即便达到了,那也是在寂寂红尘中狠狠滚过一遭之后了。他是不是也曾捧出一颗火热的真心,却让现实社会的冷水一点一点泼熄了激情?我想是的,他应该也曾寂寞郁郁。勘破凡尘的背后,或许只是深深的疲惫。因为他有过感慨:“如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了无时”。现在能够停止,一切便终止了;如果想要事情都了结,那么终究没有了尽的时候。人生无尽,追求无尽这个天才而孤独的灵魂是什么时候开始疲惫,挥挥手叹一句“罢了”,便将一切过往都休去的呢?隔着数百年望不穿的时光,无人能得知真相,但当我们细细品读他有感而发的一条条议论时,却能清晰地寻到那变化的心路,这或许也是我喜欢本书的原因之一,它像生命一样灵动,会欢笑,会叹息,也会渐渐成熟,一点点老去。

对于人生道理,他并未以训诫的语气谈起,而只是如探讨一般提出自己的看法,给人以颇多回味。也许有时,他会说些见闻历事,如“斜阳树下,闲随老衲清潭;深雪堂中,戏与骚人白战”;也许有时,他会感叹起风雅景致,如“陌上繁花,两岸春风轻柳絮;闺中寂寞,一窗夜雨瘦梨花。芳草归迟,青驹别易,多情成恋,薄命何嗟”;也许有时,他会闲谈起那些忧伤动人的典故,如“花柳深藏淑女居,何殊三千弱水;雨云不入襄王梦,空忆十二巫山”。往往他还未谈起道理,便已情境至处,心意自处,使人豁然开朗,有所顿悟。

慧心之书,理应反复推敲琢磨。多读便多悟,常常思考,细细品味,也许书中自成一世界。

《小窗幽记》读后感 篇4

《小窗幽记》是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眉公)读史论经之余,编著的一本关于修身处世养性的格言小品集。书中文字多出于古代的经史杂著,以及民间俗谚。它与《菜根谭》、《围炉夜话》并称为中国人修身养性的三本必读之书,也有人称之为“处世三大奇书”。

《小窗幽记》是一部促人警世,言短旨远的人生哲言小集。集中的内容涉及了修身,养性,经商,从政,处世等。作者以哲人式的冷峻,对当时糜烂庸俗的世风做出了辛辣且不失客观的抨击,流露着“好为清态而反浊者,好为富态而反贫者,好为文态而反俗者,好为高态而反卑者,好为淡态而反浓者,好为古态而反今者,不如混沌为佳”的一种无所拘束,高远超脱的”难得糊涂”的自由人生境界。

很多声名卓著的文人雅士称誉《小窗幽记》的作者陈继儒是能够悟透生死关、看破名利场的智者。陈继儒在集中写道:”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则根烬复萌,而尘情终累乎情趣。今日之是不可执,执之则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转为欲根”。这充满智慧的格言,如一缕清远气息,在这初夏的凉爽中萦绕着我。

掩卷遐思,在这幽缈的气息里,仿佛看见一个智者的模糊轮廓,颤动在历史长河的粼粼波光中。书卷里除了高蹈超脱的哲性,还存有某种隽永、慎密的理性思维。

品读一本充满智慧的书,其实就等同在剖析作者内在的精神形态。《小窗幽记》这本书之所以能流传下来,是因其所言诉的思想有着深蕴的文化内涵。直至今天,仍发人深省。它犹如一只遥远年代里斑驳的青铜器,泛着诗意的苍绿;又如同一个潇逸之士,着一袭禅者的布衣,披着清冽的寒辉,啸吟,且徐行,在岁月深处吟唱着乌托邦式的精神操守之曲。

其中最喜欢的是陈眉公辑录在《小窗幽记》中的这句: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这是明人洪应明的一副对联,洪应明是《菜根谭》的作者,所以,它最早的出处,应是《菜根谭》。

一直以来,就喜欢这幅对联,在年少懵懂的时候就喜欢。这幅对联典雅华丽,看似淡然却深奥,一读起来便会蔓延一种心绪和情怀。人生山长水长,需要一种空灵的东西来给自己以心理暗示,方能笑看流光飞舞,不觉人生苦寒。

“闲看庭前”三字,大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之意,闲字又有一种随心的不经意。而“漫随天外”又显示了不与他人一般见识的博大情怀。“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境界高邈,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在是异曲同工之妙。

一副对联,短短二十四个字,却深刻道出了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应有的态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如此,才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方能达观取舍,笑看人生。

现代人大多活的很累,精神与心灵不堪重负。金钱的诱惑、权力的纷争、宦海的沉浮,让人殚心竭虑,是非、成败、得失,让人或喜,或悲,或惊,或诧,或忧,或惧,一旦欲望难以实现,一旦所想难以成功,一旦希望落空成了幻影,就会失落、失意乃至失志。而克服这种失落、失意、失志,需要靠内心的调试来平衡,从而达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自在状态。

当代大德赵朴初先生在了悟生死之后,去世前写了几行字:

生亦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

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挂牵。

——三十二个字,充分体现了“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精神内涵。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花开则荣,花落则败。不以一时荣耀而忘形,不以一时屈辱而自弃。淡泊名利,无欲则刚。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禅悟生死,逝水无痕。生亦乐,死勿悲。心如流云,顺其自然。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所处的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也在急速变化中。面对这复杂多变的环境,我们不禁要喟叹,现在不仅做事难,做人更难。处世之道,就是为人之道,今天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就得先从如何做人开始。明白怎样做人,才能与人和睦相处,待人接物才能通达合理。《小窗幽记》极具内秀,是一部促人警世,言短旨远的人生哲言小集。全书始于“醒”,终于“倩”,虽混迹尘中,却高视物外;在对浇漓世风的批判中,透露出哲人式的冷隽,其格言玲珑剔透,短小精美,促人警省,益人心智。它自问世以来,不胫而走,一再为读者所关注,其蕴藏的文化魅力,正越来越为广大读者所认识。

《小窗幽记》读后感 篇5

世界上所有的道理说出来都很简单,但是真正做起来没有几个简单的。前几天看《小窗幽记》,虽然感觉每一句话都是至理名言,但这句话我读起来印象最深:“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

在人际交往上使人有乍交之欢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做到,可是使人无久处之厌能做到的有几人。我是做不到这一点,当接触一个陌生人时,我总是想方设法地迎合对方,尽力给对方一个美好的第一印象。可是等时间长了待人就有些倦怠,倒不是因为对方人品有问题,而是自己意志力薄弱的缘故。因为人际交往对我来说第一难事,我又是一个遇难而逃的人,所以对待人总是热情了一段时间就换了冰冷面孔,不管对方是否记得自己,我是决心忘记一些人和事的。对一个人持久热情不但需要感情投入,更重要的是精力和毅力的投入,没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很难交上知心朋友的。由此可见我的毅力还需努力锻炼,一个人没有朋友并不十分可怕,可怕的是这个人一点儿毅力都没有。

其实不单单是人际交往要使人无久处之厌,自己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无久处之厌。如果学习上知难而退,学有所成只是望洋兴叹罢了;如果房子盖一半就停工,一家人照样睡马路;吃饭半途而废还要饿肚子呢何况做事情,如果事事都是三分钟热度,那么自己的一生将一事无成,不要说给家人幸福,只怕自己的生存都成问题。

故而若使人无久处之厌就需持之以恒,热情加耐力,打拼出一道通天彩虹。

《小窗幽记》读后感 篇6

闲暇时,读《小窗幽记》就像煮一壶清茶,茶香绕梁。

在盛夏的午后,慵懒的时光就着甘甜的山泉给自己泡上一壶好茶,耳听蝉声阵阵,竹声泠泠,坐在青石瓦的屋檐下,一只老猫卧在脚旁,一边品茶一边读书,记载着有关岁月和光阴的陈年旧事,人生何其快哉。

《小窗幽记》根据不同内容分为十二卷:醒、情、峭、灵、素、景、韵、奇、绮、豪、法、倩。

语言皆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引人深思。一些写景色和生活感悟的句子,有清雅之气,丝毫没有粗俗艳丽之感。作者从不同内容入手,却始终贯穿一个主题,则我们身而为人应该如何在世安身立命、如何与人相处、待人及物。

初读《小窗幽记》确实为之惊叹。尤其读到“遇嘿嘿不语之士,切莫输心;见悻悻自好之徒,应须防口。结璎整冠之态,勿以失之焦头烂额之时;绳趋尺步之规,勿以用救死扶危之日”。

即使是放在六百年后的今天,依然适用于今人。

寥寥数语,却是道明了一个“度”字的准则。不同的情况得分不同的场合,哪怕是梳妆打扮,循规蹈矩也需要看天时地利人和。面对世间万事,除了要懂得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在何处之外,明辨什么可为什么而不可为,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一个“度”。

“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人无背后之毁;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这几句话时,我发现这些话语真是一语中的。即便是现代人,我们依然面临这些问题。作者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为人处世,与人相处要懂得分寸,有度。我们都喜欢听赞誉之词,但是赞誉到底是出自真心还是违心的,我们一概不知。所以,语气喜欢别人当面称赞我们,还不如,我们自己做好自己,不要给人留下口舌,让我们不被别人背后论断。我们与人相处也懂得分寸和距离,过分腻在一起,不懂得分寸,久而久之就会让人厌烦。

在修身养性方面,作者也说了很多。类似于“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惟书不问贵贱贫富老少,观书一卷,则有一卷之益;观书一日,则有一日之益。”“君子于人,当于有过中求无过,不当于无过中求有过。”等等。

《小窗幽记》总体上是一卷不错的书,值得多次反复阅读,揣摩。

总的来说,皆为儒家道家宣讲人生伦理道德之书,做学认字、为人处世、安生立命、心态境界各方各面皆有涉及,虽然不乏封建文人的教条,但更多的是飘逸超灵、不为世间俗念所拘束的自由色彩,傲视蔑俗,粪土金钱权贵的'平民意识,还有崇尚山水、浮生悠闲的自然态度,算是中国上下数千年人与事相处的点滴箴言,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深刻提炼。

我逐字逐句读的时候,经常会随着一段话衍生的联想到某句古代的诗词和古代人物及某个事件的典故,或者受话中启发总结出适合自己或者愿意去尝试的现今社会为人处世的要领,碰撞出了很多的思想火花,每一章会有对自己比较受用或者难以忘怀的字句,包括书上原文和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标注。

《小窗幽记》读后感 篇7

《小窗幽记》是一部促人警世,言短旨远的人生哲言小集。集中的内容涉及了修身,养性,经商,从政,处世等。作者以哲人式的冷峻,对当时糜烂庸俗的世风做出了辛辣且不失客观的抨击,流露着“好为清态而反浊者,好为富态而反贫者,好为文态而反俗者,好为高态而反卑者,好为淡态而反浓者,好为古态而反今者,不如混沌为佳”的一种无所拘束,高远超脱的”难得糊涂”的自由人生境界。

很多声名卓著的文人雅士称誉《小窗幽记》的作者陈继儒是能够悟透生死关、看破名利场的智者。陈继儒在集中写道:”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则根烬复萌,而尘情终累乎情趣。今日之是不可执,执之则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转为欲根”。这充满智慧的格言,如一缕清远气息,在这初夏的凉爽中萦绕着我。

掩卷遐思,在这幽缈的气息里,仿佛看见一个智者的模糊轮廓,颤动在历史长河的粼粼波光中。书卷里除了高蹈超脱的哲性,还存有某种隽永、慎密的理性思维。

品读一本充满智慧的书,其实就等同在剖析作者内在的精神形态。《小窗幽记》这本书之所以能流传下来,是因其所言诉的思想有着深蕴的文化内涵。直至今天,仍发人深省。它犹如一只遥远年代里斑驳的青铜器,泛着诗意的苍绿;又如同一个潇逸之士,着一袭禅者的布衣,披着清冽的寒辉,啸吟,且徐行,在岁月深处吟唱着乌托邦式的精神操守之曲。

其中最喜欢的是陈眉公辑录在《小窗幽记》中的这句: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小窗幽记》读后感 篇8

《小窗幽记》是一部促人警世,言短旨远的人生哲言小集,为明代文人陈继儒所着。集中的内容涉及了修身,养性,经商,从政,处世等,作者以哲人式的冷峻,对当时糜烂庸俗的世风做出了辛辣且不失客观的抨击,流露着”好为清态而反浊者,好为富态而反贫者,好为文态而反俗者,好为高态而反卑者,好为淡态而反浓者,好为古态而反今者,不如混沌为佳”的一种无所拘束,高远超脱的”难得糊涂”的自由人生境界。

陈继儒在集中写道:”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则根烬复萌,而尘情终累乎情趣。今日之是不可执,执之则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转为欲根”。这充满睿智的格言,像一缕深邃的清远气息,在这个天清气爽的南国的初春萦绕着我。

掩卷遐思,在这缕缥缈的清远气息里,我仿佛看见了一个覆满幽古气息的模糊轮廓,颤动在历史长河悠远的脉搏里,氤氲在我难以理解的思绪里。这里面除了高远超脱的哲性以外,还存在着种飘逸隽永,极其慎密且有份量的理性思维。这理性的思维对于时常感性的我来说,是否是片未通晓的领域?

这片未通晓的领域如同平实生活中生动的细节,反映出生活的常态,是生活底部不变的部分。我一直走在生活的现象里,却溺陷其间,浑然不知。犹如尘世间芸芸众生相,远远望去,他们构成了光怪陆离的浮世表像。但有谁会走近前去,留意其中的底蕴,近而得出了然的通透?或许,这片领域也如人生一样,需要被生活历炼厚淀的心灵去感知。

以我现在的阅历和积淀,恐怕还无法参透其精髓,因此也无法做到心平气和。在集中潜心领会,感性的思维却时常把我逼进思考的死胡同里。虽然这些蕴含哲性的格言已经深入了我的记忆,成为我思维的一部分,可我并不了解它们潜隐的灵魂。

品读一本充满智慧的集子,其实就等同在剖析作者内在的精神形态,以及作者所创作的一个划时代的成果。作者在集中所言的文字,是对人生的体会,是种观世的真理,或者接近于一种真理。这种真理是以一个人所达到的巅峰状态来评定其价值的,而不是将他的巅峰和他的深谷持平来综合他的价值。

任何事物都有利与弊的两面性,这本集子可以在历史的长河里流传下来,是因其所言诉的思想有着深藏的文化底蕴。直到今天,仍有发人深省的作用。然而后世的人把这本集子再如何的广为传诵,也不会再现当时的真实性。因为时空业已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传播的诠释者使用的是自己的理解和语气,接受者则又有着自身的理解背景,任何一种最细微的感性因素都能使原作者的本意变味,使之产生多重意思。

由此看来,《小窗幽记》与现实有着多么矛盾的禀性。它就如一个淀满历史斑驳的古董一般,岁月将它打磨成高清远致般的形象,亘古吟唱着乌托邦式的精神操守之曲,表像上虽有着流光溢彩的文明,偶尔也会被人去触摸,擦拭,温文而雅的品赏,甚至利用。但当人性最底层的私壑难填时,当纸醉金迷的花花世界迷离双眼时,便会悲哀的被湮没在尘世利欲熏心的皱褶里。

《小窗幽记》读后感 篇9

“醒食中山之酒,一醉千日,今之昏昏逐逐,无一日不醉,无一人不醉。趋名者醉于朝,趋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声色车马,而天下竟为昏迷不醒者天下矣,安得一服清凉散,人人解醒。”这是《小窗幽记》醒篇,讲的是人们为了趋名逐利、为了声色车马而奔逐,好似魔障般沉醉其中。

《小窗幽记》的作者是陈继儒,这本书与《菜根谭》、《围炉夜话》合称为为人处事三大奇书。《小窗幽记》始于醒篇,终结于倩篇,讲的是做人做事的道理,力求人心态放平、积极向上,不要陷入是非争斗中,这也是古人对美好事物的一种寄托,也是教人如何为人处世的一本指导书。

每当因为某些事情生闷气的时候,拿起这本书细细品读,你会发现你的心境会慢慢平复,焦躁的情绪也会慢慢被书中的'文字安抚。“心苟无事,则息自调,念苟无欲则中自守”。心里没有什么事情,则可以自由调节气息,心念没有欲望,则可以自行坚守。一切的烦恼来自于欲望,来自于自寻烦恼,倘若没有过多的欲望,平常心对待事物,坚定信念,自然也没有什么可烦忧的。

做人做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准则和行为方式,这个不可置否。不过,莫要因过多的计较而迷失了自己,莫要因途胜的欲念失去自我,也不要因一丝的颓废就放弃梦想。做人做事,以求心安的同时,要和睦友邻,孝顺亲人,在人生旅途中活出精彩的自己。

最后,带着“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的处事态度,相信未来自有一番天地!

《小窗幽记》读后感 篇10

明代陈继儒所作的《小窗幽记》与王永彬的《围炉夜话》、洪应明的《菜根谭》并称为“中国人修身养性”的三本必读书,《小窗幽记》读后感。这几部书中零散地记下不少人生哲理、处世箴言,论起道理来也各有千秋,其中能让我反反复复看上多遍、爱不释手的,就是这本《小窗幽记》。

同样是哲学小品集,《菜根谭》像极了一部严格的家训,骨子里透出一股宋明理学特有的傲慢与拘谨,行文格式也大多采用对仗工整的格式。而《小窗幽记》不同,其文风散漫随意,却又字字珠玑;格式随性自由,却透出一种慵懒的韵律。我是一个俗人,自然更偏爱于这种流畅简明的叙述风格,而非刻意追求工整的晦涩文字。

其实,从行文风格的无拘无束,也可猜出书中所述的人生观是如何的豁达自在。他说“眉上几分愁,且去观棋酌酒;心中多少乐,只来种竹浇花”,在历尽世态炎凉后,他却能从生活点滴中寻来无数闲情雅趣,怎可谓不超脱?只是为了保住这一份淡泊的心境,他也必曾付出代价,因为“澹泊之守,须从浓艳场中试来;镇定之操,还向纷纭境中勘过”,所谓的淡泊名利、镇静安宁,只有经过尘世繁华、浮生纷扰的考验而不动摇,才算得真正的超然。我总觉得不会有人生来便只有一颗淡泊名利,不为红尘所扰的心吧。谁没有年轻过,没有热血过?又有谁从来便只求“出世”而未曾“入世”呢?陈继儒在书中展现的,是他对无拘无束的自由人生,高远超脱的审美人生的追求。

不过既然有追求,便显出他并未达到如此超脱的境界;即便达到了,那也是在寂寂红尘中狠狠滚过一遭之后了。他是不是也曾捧出一颗火热的真心,却让现实社会的冷水一点一点泼熄了激情?我想是的,他应该也曾寂寞郁郁。勘破凡尘的背后,或许只是深深的疲惫。因为他有过感慨:“如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了无时”。现在能够停止,一切便终止了;如果想要事情都了结,那么终究没有了尽的时候。人生无尽,追求无尽这个天才而孤独的灵魂是什么时候开始疲惫,挥挥手叹一句“罢了”,便将一切过往都休去的呢?隔着数百年望不穿的时光,无人能得知真相,但当我们细细品读他有感而发的一条条议论时,却能清晰地寻到那变化的心路,这或许也是我喜欢本书的原因之一,它像生命一样灵动,会欢笑,会叹息,也会渐渐成熟,一点点老去。

对于人生道理,他并未以训诫的语气谈起,而只是如探讨一般提出自己的看法,给人以颇多回味。也许有时,他会说些见闻历事,如“斜阳树下,闲随老衲清潭;深雪堂中,戏与骚人白战”;也许有时,他会感叹起风雅景致,如“陌上繁花,两岸春风轻柳絮;闺中寂寞,一窗夜雨瘦梨花。芳草归迟,青驹别易,多情成恋,薄命何嗟”;也许有时,他会闲谈起那些忧伤动人的典故,如“花柳深藏淑女居,何殊三千弱水;雨云不入襄王梦,空忆十二巫山”。往往他还未谈起道理,便已情境至处,心意自处,使人豁然开朗,有所顿悟。

慧心之书,理应反复推敲琢磨。多读便多悟,常常思考,细细品味,也许书中自成一世界。

《小窗幽记》读后感 篇11

也门近一个月里似乎有了许多闲暇的时间,也可以做些闲事。《小窗幽记》也算得上常记心头,起源就是去年暑假时在书院杂志上看到本书的选段,就一句"一勺水,便具四海水味,世法不必尽尝;千江月,总是一轮月光,心珠宜当独朗",颇合当时处境,似有所感。之后看过电子版之后,觉得还是纸质的舒服,就打算买本书,到书店一看,有倒是有,但翻译、评注太啰嗦了,还是看原本有味道。

准备打印下来,但也没有打完,放假时间也多了,就抄写下来吧,也可以边抄边读。这段时间过年回家一趟,看书抄写的时间也被分割开来,加之有时游戏也耽搁了许多,五万余字竟然抄写许久才完成。抄一遍看一遍之后,写点感想。首先从体裁上划分,该书属于格言警句类小品文,"小"当真是窗子尺寸小,或者是因为句子短小吧,少则几字,最多百余字,平均就十余二十字。然而积少成多,全文五万多字也成中等篇幅,因此并不小。我是很少读中篇或者长篇小说,还好是小品。"品"则是因为其中滋味需要细细琢磨,不是草草看过就能理解。这也符合闲暇时的读书要求:一字一句的慢慢读,一心一意的仔细品,以此消磨时光,但不至虚度时光。

然而纵观抄写读取的过程,其实是相差许多,为了赶进度,句子多是快速看过,至于味道,除极少数有所感触,大多是淡淡的,这也符合常规:越是心动,越是不得到。虽然该书分为12卷,每卷都有个题记,但卷题和正文的关联总是显得那么的模糊,甚至可用牵强附会形容。这也许是因为我没有理解其内在的联系,或者就是"小品"的特色。

为了不使抄写仅仅是抄写,下面勉强对每卷做作个小结和分述。卷一集醒题记中"趋名者醉于朝,趋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声色车马"也是相当程度的刻画了人的原动力:欲望。大一学管理学讲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也是相当细致描述了人的需求或者说欲望。而以六根六尘六识也很精到。

该卷中,"费千金而结纳贤豪,孰若倾半瓢之粟以济饥饿;构千楹而招徕宾客,孰若葺数椽之茅以庇孤寒"讲"财";"仕途虽赫奕,常思林下的风味,则权势之念自轻;世途虽纷华,常思泉下的光景,则利欲之心自淡"讲"权","神人之言微,圣人之言简,贤人之言明,众人之言多,小人之言妄"、"会心之语,当以不解解之;无稽之言,是在不听听耳"、"寒山诗云:有人来骂我,分明了了知,虽然不应对,却是得便宜。

《小窗幽记》读后感 篇12

闲暇时,读《小窗幽记》就像煮一壶清茶,茶香绕梁。

在盛夏的午后,慵懒的时光就着甘甜的山泉给自己泡上一壶好茶,耳听蝉声阵阵,竹声泠泠,坐在青石瓦的屋檐下,一只老猫卧在脚旁,一边品茶一边读书,记载着有关岁月和光阴的陈年旧事,人生何其快哉。

《小窗幽记》根据不同内容分为十二卷:醒、情、峭、灵、素、景、韵、奇、绮、豪、法、倩。

语言皆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引人深思。一些写景色和生活感悟的句子,有清雅之气,丝毫没有粗俗艳丽之感。作者从不同内容入手,却始终贯穿一个主题,则我们身而为人应该如何在世安身立命、如何与人相处、待人及物。

初读《小窗幽记》确实为之惊叹。尤其读到“遇嘿嘿不语之士,切莫输心;见悻悻自好之徒,应须防口。结璎整冠之态,勿以失之焦头烂额之时;绳趋尺步之规,勿以用救死扶危之日”。

即使是放在六百年后的今天,依然适用于今人。

寥寥数语,却是道明了一个“度”字的准则。不同的情况得分不同的场合,哪怕是梳妆打扮,循规蹈矩也需要看天时地利人和。面对世间万事,除了要懂得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在何处之外,明辨什么可为什么而不可为,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一个“度”。

“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人无背后之毁;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这几句话时,我发现这些话语真是一语中的。即便是现代人,我们依然面临这些问题。作者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为人处世,与人相处要懂得分寸,有度。我们都喜欢听赞誉之词,但是赞誉到底是出自真心还是违心的,我们一概不知。所以,语气喜欢别人当面称赞我们,还不如,我们自己做好自己,不要给人留下口舌,让我们不被别人背后论断。我们与人相处也懂得分寸和距离,过分腻在一起,不懂得分寸,久而久之就会让人厌烦。

在修身养性方面,作者也说了很多。类似于“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惟书不问贵贱贫富老少,观书一卷,则有一卷之益;观书一日,则有一日之益。”“君子于人,当于有过中求无过,不当于无过中求有过。”等等。

《小窗幽记》总体上是一卷不错的书,值得多次反复阅读,揣摩。

总的来说,皆为儒家道家宣讲人生伦理道德之书,做学认字、为人处世、安生立命、心态境界各方各面皆有涉及,虽然不乏封建文人的教条,但更多的是飘逸超灵、不为世间俗念所拘束的自由色彩,傲视蔑俗,粪土金钱权贵的平民意识,还有崇尚山水、浮生悠闲的自然态度,算是中国上下数千年人与事相处的点滴箴言,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深刻提炼。

我逐字逐句读的时候,经常会随着一段话衍生的联想到某句古代的诗词和古代人物及某个事件的典故,或者受话中启发总结出适合自己或者愿意去尝试的现今社会为人处世的要领,碰撞出了很多的思想火花,每一章会有对自己比较受用或者难以忘怀的字句,包括书上原文和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标注。

《小窗幽记》读后感 篇13

一周的制度起草要把脑壳掏空,也没了什么心情写文,就写写在看的《小窗幽记》吧。

有些书就像严肃的老师一样,告诉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有的就像一位智者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而有的就如一位哲学家:浮生若梦,若梦非梦,浮生何如?如梦之梦。

看小窗幽记的时候,我觉得作者眉公更像一位平和的长者,慈眉善目坐在那儿,讲讲涵养心性,为人处事,再聊聊养生的常识,还有一些美学的熏陶,轻风细雨一般滋润着读着的心田,不知不觉感受着他的智慧和洒脱。你看: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跟。

繁花似锦,柳密如织的美好境遇中,不受束缚,来去自如,才是有方法的;狂风暴雨中,站得住脚才是有原则的。

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安逸享受的生活使多少人沉迷其中,无法自拔。可好景不常在,美梦终会醒来,到头来只是梦幻的一场空。唯有智者不受繁花粘身,柳密缠身的诱惑,拿得起放得下,在这样的境遇中来去自如。赌场挥金如土的氛围吸引无数人前往,赢一局还想赢,输一局想翻本,结果越陷越深倾家荡产,少有人小赌怡情全身而退。而今不少青少年沉迷于游戏,用着父母的钱不愁衣食,却以为这样的日子会长久下去,但也有人看清现实,为自己的未来努力寻找出路。

顺境之中保持自己的原则很容易,可当情况危急,原则不能救命时,你是否还会坚持。常被讨论的道德问题“在穷困潦倒快要饿死时,是另可饿死也不放弃道德原则,还是舍弃原则偷食饱肚”总让人难以回答,难以取舍。而就拿生活小事来说,总有自称有原则的人,不闯红灯也被定义为自身的原则,并对不守红绿灯的人车之以鼻。当偶然一次快要迟到,迟到将被扣除奖金,这样的原则是否还能守住?

懒可卧,不可风;静可坐,不可思;闷可对,不可独;劳可酒,不可食;醉可睡,不可淫。

每一个人在说到“懒”得时候,不是疾言厉色地批判就是嗤之以鼻地蔑视,唯独眉公说,可以啊,你懒的时候,只要躺下待着别动,千万别着了风就行。黄帝内经说风是百病之始。风夹杂着湿寒之气,在人们懒散的时候,卫气不能固表,这时候它趁虚而入,会打乱你身体的平衡,是不是像一位和善的长者?

接着他又说:想要清净的时候,可以安坐,但是不要思虑过多。这个看似容易的建议,其实现在好多人也做不到,我想静静,每次都这么说,可心静不下来,要不就东想西想,想出一大堆烦恼事,不是有句话叫: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嘛。现在人常爱说的一句话:我心好累啊。深深的吸气,慢慢的呼气,静点、静点、再静点。

如何度过苦闷期呢?可以与人说说话,千万不要独自垂泪到天明。我们都很喜爱的一位北宋文学家、豪放派词人苏东坡先生人生际遇沉沉浮浮,实在坎坷,好在他胸襟开阔、通达乐观。在被贬黄州的时候,生活困顿、贫病交加,他并没有怨天尤人、一蹶不振,而是更加积极去面对,垦荒东坡造田,东坡居士因此流传千古。

与此同时他又广交朋友,徐大受、朱寿昌经常带着酒肉来看望他,又有马梦得、潘酒监、郭药师、庞大夫、古农夫、和一位大嗓门彪悍婆娘、道士、和尚这些朋友,他们饮酒夜游,半夜醉醺醺爬过城墙然后各回各家。他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两赋一词,业余时间还研发出了东坡肉、东坡汤,本来是苦不堪言的流放生活,让他过的有了诗和远方,黄州也因他受到世人的瞩目。

我们试着通过《定风波》来探究苏东坡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的精神境界: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不要在意穿林打叶的雨声,吟着歌悠然自得地走着,在这儿竹杖草鞋正好走道儿,谁怕?任凭风吹雨打,自在过自己的一生,风微凉,吹醒带着酒意的我,山头刚放晴的太阳迎面照过来,回去吧,对我来说这些都无所谓。

豁达之情由此可见。谁都有苦闷的时候,但是想想,你能比人家苏先生还惨吗?

劳累的时候可以饮酒,不可以饱食;醉酒的时候可以睡觉,不可以贪欢;劳累时过度饮食,首先伤肠胃,其次脑细胞因缺氧容易导致大量坏死,当然眉公那个时代的酒精度数没有现在的高,也就相当于餐前开胃酒了。喝酒喝醉了,就乖乖躺下睡觉,别再让他老人家操心了。

偶然读一读《小窗幽记》,心平气和方能看清世事本质。书中的清言名句虽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方法,却可引发我们的思考,以书中短句思索自己的所作所为不为是一种对自我的认识。看清自我,反馈于生活。

也希望,细读之,有醉意,有古意,有剑意,有侠气。

《小窗幽记》读后感 篇14

闲暇时,读《小窗幽记》就像煮一壶清茶,茶香绕梁。

在盛夏的午后,慵懒的时光就着甘甜的山泉给自己泡上一壶好茶,耳听蝉声阵阵,竹声泠泠,坐在青石瓦的屋檐下,一只老猫卧在脚旁,一边品茶一边读书,记载着有关岁月和光阴的陈年旧事,人生何其快哉。

《小窗幽记》根据不同内容分为十二卷:醒、情、峭、灵、素、景、韵、奇、绮、豪、法、倩。

语言皆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引人深思。一些写景色和生活感悟的句子,有清雅之气,丝毫没有粗俗艳丽之感。作者从不同内容入手,却始终贯穿一个主题,则我们身而为人应该如何在世安身立命、如何与人相处、待人及物。

初读《小窗幽记》确实为之惊叹。尤其读到“遇嘿嘿不语之士,切莫输心;见悻悻自好之徒,应须防口。结璎整冠之态,勿以失之焦头烂额之时;绳趋尺步之规,勿以用救死扶危之日”。

即使是放在六百年后的今天,依然适用于今人。

寥寥数语,却是道明了一个“度”字的准则。不同的情况得分不同的场合,哪怕是梳妆打扮,循规蹈矩也需要看天时地利人和。面对世间万事,除了要懂得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在何处之外,明辨什么可为什么而不可为,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一个“度”。

“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人无背后之毁;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这几句话时,我发现这些话语真是一语中的。即便是现代人,我们依然面临这些问题。作者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为人处世,与人相处要懂得分寸,有度。我们都喜欢听赞誉之词,但是赞誉到底是出自真心还是违心的,我们一概不知。所以,语气喜欢别人当面称赞我们,还不如,我们自己做好自己,不要给人留下口舌,让我们不被别人背后论断。我们与人相处也懂得分寸和距离,过分腻在一起,不懂得分寸,久而久之就会让人厌烦。

在修身养性方面,作者也说了很多。类似于“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惟书不问贵贱贫富老少,观书一卷,则有一卷之益;观书一日,则有一日之益。”“君子于人,当于有过中求无过,不当于无过中求有过。”等等。

《小窗幽记》总体上是一卷不错的书,值得多次反复阅读,揣摩。

总的来说,皆为儒家道家宣讲人生伦理道德之书,做学认字、为人处世、安生立命、心态境界各方各面皆有涉及,虽然不乏封建文人的教条,但更多的是飘逸超灵、不为世间俗念所拘束的自由色彩,傲视蔑俗,粪土金钱权贵的平民意识,还有崇尚山水、浮生悠闲的自然态度,算是中国上下数千年人与事相处的点滴箴言,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深刻提炼。

我逐字逐句读的时候,经常会随着一段话衍生的联想到某句古代的诗词和古代人物及某个事件的典故,或者受话中启发总结出适合自己或者愿意去尝试的现今社会为人处世的要领,碰撞出了很多的思想火花,每一章会有对自己比较受用或者难以忘怀的字句,包括书上原文和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标注。

《小窗幽记》读后感 篇15

《小窗幽记》又名《醉古堂剑扫》,是明时江南才子陆绍珩从五十余部经史子集中撷取精妙辞句,集结而成。作为一摘抄本,全书按照醒、情、峭、灵、素、景、韵、奇、绮、豪、法、倩这人生几味分类码放,意蕴隽永,管窥天下秘书灵笈。

拿到这本书,很是欣喜。书偏厚,读起来却并不吃力。一字一句皆是编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选取。选词排句并非易事,需要编者极高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趣味。午后小休,捧起书沐着光,一字一句去感受诗人或作者当时的心境,感叹于他们对情感、情境、关系、人生的准确表达,惊才艳艳,让人沉浸。

身处众人常念起“群居闭口”,在一人游荡时“独坐防心”。见他人金屋银缎游览世界,心道“道上红尘,江中白浪,饶他南面百城;花间明月,松下凉风,输我北窗一枕”,莫在那“人间惊见白头”。关注于钱财等身外之物,别忘抱上一壶酒,敬上这句“绿酒但倾,何妨易醉?黄金既散,何论复来?”举世不知己清浊,有友吟唱“流水有方能出世,名山如药可轻身”。

清晨醒来阳光洒落庭院,方知何为“楼前桐叶,散为一院清阴”;喜鹊枝头啼鸣,才喜“枕上鸟声,唤起半窗红日”。“青山碾为尘,白日无闲人”,唇齿相合,逸思翩翩。夕阳红上山丘,方道“白日若不落,红尘应更深。”闲情踏青,入得那隐世桃源,识得那“花关曲折”、“草径幽深”,笑那云不认湾头,落叶还敲门扇。

豪情之人,多喜“友遍天下英杰之士”;善思之人,皆愿“读尽人间未见之书”。诗酒兴起,深夜出行,伴着楼头几明月,一腔抱负好像能平分江上半青山。指起那河中星辰,说是来客;笑在花丛,看那皎洁月光像极了你。听到优美女声时,感叹黄鸟让其歌声;见出尘佳人,笑青山学起眉黛。闲来烹茶,想起古人以雪得寒香。临水讲道,“听去鱼多乐意”。

一个语句集锦的出版,必然隐藏了选者内心的精神状态和情趣,向读者传达他对人生诸事的理解,借前人之笔抒己之意。虽然这本书很贴合我对古时生活的一些想像:闲适淡然,煮酒烹茶,月下酌酒,踏雪寻诗。我惊讶于《小窗》字里行间传递出的安静、虔诚与专注于自在之物的极简气质,经过作者深邃之思的锤炼、甄别与提取,显现出卓雅的东方含蓄内敛的美学价值取向。但觉得一大缺憾是缺少对底层人民的关注,缺乏对一些苦、穷、忍、难的描述,更多透露出的是一种小资情趣。只能说这是选者眼中的漂亮画卷,但不是社会众生相。

喜欢就多读几句或摘抄,不喜就跳过。在闲散的时间,与诸多古人进行了智识上的交流。以其流水之意,洗去一颗倦客心。

《小窗幽记》读后感 篇16

《小窗幽记》以观世间荣辱、品人生苦乐为主线,以文辞优美、意蕴高雅为特点,是一本修身处世的格言书。书中的格言有的立言精深,使人百思方悟;有的含蓄蕴藉,令人回味悠长。读来有神思优游,流连忘返之感,历来被视为修身养性,自我提升的佳作。

《小窗幽记》作者陈继儒,号眉公,生于明末清初。他高雅超脱,博学多通,一生著述颇多。透过作品可以感受到作者拿得起、放得下、抛得开、收得拢的豁达心胸和无尘境界,其真知酌见无一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辉,于今时今世仍有借鉴价值,尤其是关于修身正心的见解最值得我们品读。

感悟一:常持平常心,正念修自身。

《小窗幽记》说“有誉于前,不如无毁于后;有乐在身,不如无忧在心。”告诉我们洒脱是养心第一法。古人说:相由心生,境由心造。心乃身之统帅,行之导向,要改善人生际遇,需要我们从“心”做起,常持喜悦心,就会以笑面示人;常持平常心,就会笑对人生。所谓平常心不是看破红尘,更不是消极遁世,而是平和豁达、宽容洒脱,是积极做事、低调做人,是利不能诱、邪不能干,是悲悯众生、利益众人。以平常心看待荣华富贵,就会不嫉人有,也不笑人无;以平常心看待得失成败,就能做到上不负天,下不愧人。一个人只有摆正了心态,才能有正念、正思维,继而才能有正面行为。正念是指积极乐观、与人为善的观念,处人时心存善念,则视对方如佛陀;心存恶念,则视对方如牛粪。处世时持积极乐观之心,则世界生机蓬勃一片光明;持悲观失望之心,则世界满目苍凉了无生气。在现实生活中,常持平常心并不容易做到,世事纷繁无时无刻不考验着每个人的判断抉择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当天薄我福时能否做到不怨天尤人?当天劳我形时能否做到不退避逃离?当天厄我运时能否做到不沮丧放弃?只有做到心地无尘、心境平和,才能改变我们面对一切的态度,随之改变我们和世界的相处方式,才会让我们和世界越来越默契,越来越和谐。

感悟二:资性不限人,境遇不困人。

《小窗幽记》说:“读书不独变气质,且能养精神。”珍惜时光善于学习,不仅腹有诗书气自华,而且能够吸收义理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蛰伏日久历炼日深,所以会飞得更高;绽放得早也必凋谢的快,所以一片坦途未必是好事,《小窗幽记》强调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强调后天的努力超过先天的聪颖,困境的磨砺会促进成长;激励后人不要被资性、境遇所限制,告诉我们树立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积极态度,这一点特别值得我们借鉴。古往今来,通过读书学习改变命运、提升自己的事例比比皆是。国学经典《大学》是儒家思想的精辟概述,被列为四书五经之首,其作者曾子被称为孔子最愚笨的弟子,可是像曾子这样愚笨的人却能够理解孔子并将孔子的学说阐扬于后世,并因著述《大学》而名垂千古,最终成为孔子最成功的弟子之一。可见限制人成长的不是资质、天性,而是固步自封的心态。心态、心境不仅决定一个人的成败,而且决定一个人是否快乐,像孔子的另一位弟子颜渊那样,以一箪食、一瓢饮为乐,就是因为他的快乐没有依附于外界的环境上,而是由内心滋生的知命而乐天。如果每个人不缘外境,放下万虑,便可感觉到这种快乐,并且因为这种快乐发自于内心,而不是得之于外,所以也不容易改变或者失去。

感悟三:心不随物转,静使人从容

“多燥者,必无沉潜之识;多言者,必无笃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小窗幽记》告诉我们,静就是不多言、不浮躁、不妄动、心不随物转。我理解所谓“静”,就是谨言慎行、淡泊宁静的一种境界。有了淡泊之心,才能放得下名利,放得下功过得失,平淡地面对所有的失去和拥有,直至以尊严的方式承受人生的苦难;有了淡泊之心,才能不为物欲所惑,不为权势所屈,不为利害所移。一份淡泊,带给我们安闲自在、波澜不惊的生活,它把莫名的惆怅冲淡,让美好的心情升腾,使人达到闻谤不怒,见誉不喜的高深境界。如果说淡泊可以使人品格高尚,那么心静可使人处事从容。淡泊是平和的,心静则是深邃的,心静给人以不动声色的刚毅与坚韧,给人以面对现实的莫大勇气,还给人静观世事以从容应对的智慧。心静体现一种从容不迫的沉稳,一种气定神闲的大气。心静时,我们不仅能体味生命的美丽,而且能坦然地面对人生的挑战。我想,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真正的成功和幸福或许就在于拥有一个“静”字。

志要高华,趣要淡泊。通过读书我们领悟到,做人要淡泊宁静,处事要安详涵容,工作要积极有序,生活要乐观豁达。当我们置身喧嚣浮华的世界却依然坚守心灵的一方净土,当我们面对世间种种诱惑而心湖不泛起一丝涟漪,当我们平和审视生命的历程而不在意获得与失去,当我们能够做到辛勤耕耘不问收获地默默奉献,那么,我们的人生就进入了一种臻于完美的境地。

《小窗幽记》读后感 篇17

《小窗幽记》是一部促人警世,言短旨远的人生哲言小集,为明代文人陈继儒所着。集中的内容涉及了修身,养性,经商,从政,处世等,作者以哲人式的.冷峻,对当时糜烂庸俗的世风做出了辛辣且不失客观的抨击,流露着”好为清态而反浊者,好为富态而反贫者,好为文态而反俗者,好为高态而反卑者,好为淡态而反浓者,好为古态而反今者,不如混沌为佳”的一种无所拘束,高远超脱的”难得糊涂”的自由人生境界。

陈继儒在集中写道:”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则根烬复萌,而尘情终累乎情趣。今日之是不可执,执之则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转为欲根”。这充满睿智的格言,像一缕深邃的清远气息,在这个天清气爽的南国的初春萦绕着我。

掩卷遐思,在这缕缥缈的清远气息里,我仿佛看见了一个覆满幽古气息的模糊轮廓,颤动在历史长河悠远的脉搏里,氤氲在我难以理解的思绪里。这里面除了高远超脱的哲性以外,还存在着种飘逸隽永,极其慎密且有份量的理性思维。这理性的思维对于时常感性的我来说,是否是片未通晓的领域?

这片未通晓的领域如同平实生活中生动的细节,反映出生活的常态,是生活底部不变的部分。我一直走在生活的现象里,却溺陷其间,浑然不知。犹如尘世间芸芸众生相,远远望去,他们构成了光怪陆离的浮世表像。但有谁会走近前去,留意其中的底蕴,近而得出了然的通透?或许,这片领域也如人生一样,需要被生活历炼厚淀的心灵去感知。

以我现在的阅历和积淀,恐怕还无法参透其精髓,因此也无法做到心平气和。在集中潜心领会,感性的思维却时常把我逼进思考的死胡同里。虽然这些蕴含哲性的格言已经深入了我的记忆,成为我思维的一部分,可我并不了解它们潜隐的灵魂。

品读一本充满智慧的集子,其实就等同在剖析作者内在的精神形态,以及作者所创作的一个划时代的成果。作者在集中所言的文字,是对人生的体会,是种观世的真理,或者接近于一种真理。这种真理是以一个人所达到的巅峰状态来评定其价值的,而不是将他的巅峰和他的深谷持平来综合他的价值。

任何事物都有利与弊的两面性,这本集子可以在历史的长河里流传下来,是因其所言诉的思想有着深藏的文化底蕴。直到今天,仍有发人深省的作用。然而后世的人把这本集子再如何的广为传诵,也不会再现当时的真实性。因为时空业已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传播的诠释者使用的是自己的理解和语气,接受者则又有着自身的理解背景,任何一种最细微的感性因素都能使原作者的本意变味,使之产生多重意思。

由此看来,《小窗幽记》与现实有着多么矛盾的禀性。它就如一个淀满历史斑驳的古董一般,岁月将它打磨成高清远致般的形象,亘古吟唱着乌托邦式的精神操守之曲,表像上虽有着流光溢彩的文明,偶尔也会被人去触摸,擦拭,温文而雅的品赏,甚至利用。但当人性最底层的私壑难填时,当纸醉金迷的花花世界迷离双眼时,便会悲哀的被湮没在尘世利欲熏心的皱褶里。

《小窗幽记》读后感 篇18

《小窗幽记》是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眉公)读史论经之余,编著的一本关于修身处世养性的格言小品集。书中文字多出于古代的经史杂著,以及民间俗谚。它与《菜根谭》、《围炉夜话》并称为中国人修身养性的三本必读之书,也有人称之为“处世三大奇书”。

《小窗幽记》是一部促人警世,言短旨远的人生哲言小集。集中的内容涉及了修身,养性,经商,从政,处世等。作者以哲人式的冷峻,对当时糜烂庸俗的世风做出了辛辣且不失客观的抨击,流露着“好为清态而反浊者,好为富态而反贫者,好为文态而反俗者,好为高态而反卑者,好为淡态而反浓者,好为古态而反今者,不如混沌为佳”的一种无所拘束,高远超脱的”难得糊涂”的自由人生境界。

很多声名卓著的'文人雅士称誉《小窗幽记》的作者陈继儒是能够悟透生死关、看破名利场的智者。陈继儒在集中写道:”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则根烬复萌,而尘情终累乎情趣。今日之是不可执,执之则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转为欲根”。这充满智慧的格言,如一缕清远气息,在这初夏的凉爽中萦绕着我。

掩卷遐思,在这幽缈的气息里,仿佛看见一个智者的模糊轮廓,颤动在历史长河的粼粼波光中。书卷里除了高蹈超脱的哲性,还存有某种隽永、慎密的理性思维。

品读一本充满智慧的书,其实就等同在剖析作者内在的精神形态。《小窗幽记》这本书之所以能流传下来,是因其所言诉的思想有着深蕴的文化内涵。直至今天,仍发人深省。它犹如一只遥远年代里斑驳的青铜器,泛着诗意的苍绿;又如同一个潇逸之士,着一袭禅者的布衣,披着清冽的寒辉,啸吟,且徐行,在岁月深处吟唱着乌托邦式的精神操守之曲。

其中最喜欢的是陈眉公辑录在《小窗幽记》中的这句: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这是明人洪应明的一副对联,洪应明是《菜根谭》的作者,所以,它最早的出处,应是《菜根谭》。

一直以来,就喜欢这幅对联,在年少懵懂的时候就喜欢。这幅对联典雅华丽,看似淡然却深奥,一读起来便会蔓延一种心绪和情怀。人生山长水长,需要一种空灵的东西来给自己以心理暗示,方能笑看流光飞舞,不觉人生苦寒。

“闲看庭前”三字,大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之意,闲字又有一种随心的不经意。而“漫随天外”又显示了不与他人一般见识的博大情怀。“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境界高邈,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在是异曲同工之妙。

一副对联,短短二十四个字,却深刻道出了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应有的态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如此,才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方能达观取舍,笑看人生。

现代人大多活的很累,精神与心灵不堪重负。金钱的诱惑、权力的纷争、宦海的沉浮,让人殚心竭虑,是非、成败、得失,让人或喜,或悲,或惊,或诧,或忧,或惧,一旦欲望难以实现,一旦所想难以成功,一旦希望落空成了幻影,就会失落、失意乃至失志。而克服这种失落、失意、失志,需要靠内心的调试来平衡,从而达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自在状态。

当代大德赵朴初先生在了悟生死之后,去世前写了几行字:

生亦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

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挂牵。

——三十二个字,充分体现了“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精神内涵。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花开则荣,花落则败。不以一时荣耀而忘形,不以一时屈辱而自弃。淡泊名利,无欲则刚。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禅悟生死,逝水无痕。生亦乐,死勿悲。心如流云,顺其自然。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所处的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也在急速变化中。面对这复杂多变的环境,我们不禁要喟叹,现在不仅做事难,做人更难。处世之道,就是为人之道,今天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就得先从如何做人开始。明白怎样做人,才能与人和睦相处,待人接物才能通达合理。《小窗幽记》极具内秀,是一部促人警世,言短旨远的人生哲言小集。全书始于“醒”,终于“倩”,虽混迹尘中,却高视物外;在对浇漓世风的批判中,透露出哲人式的冷隽,其格言玲珑剔透,短小精美,促人警省,益人心智。它自问世以来,不胫而走,一再为读者所关注,其蕴藏的文化魅力,正越来越为广大读者所认识。

《小窗幽记》读后感 篇19

《小窗幽记》,又名《醉古堂剑扫》,是明代陈继儒所著,分为醒、情、峭、灵、素、景、韵、奇、绮、豪、法、倩十二集,书虽混迹尘中,却高视物外;在对浇漓世风的批判中,透露出哲人式的冷隽,其格言玲珑剔透,短小精美,促人警省,益人心智,其内容主要阐明涵养心性及处世之首,表现了隐逸文人淡泊名利,乐处山林的陶然超脱之情,文字清雅,格调超拔,论事析理,独中肯綮,为明代清言的代表作之一,被称为中国最传统、最具影响力的为人处世的经典之一,与《围炉夜话》《菜根谭》并称处世三大奇书。

其实处世之道,就是为人之道,今天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就得先从如何做人开始。在如何立身处世方面,陈继儒的《小窗幽记》归纳出的“安详是处事第一法,谦退是保身第一法,涵容是处人第一法,洒脱是养心第一法”四法,建议人们保持达观的心境,平和地为人处世。陈继儒还在集中写道:“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则根烬复萌,而尘情终累乎情趣。今日之是不可执,执之则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转为欲根”。这便是对于某些尘世中人的当头棒喝吧!

很多声名卓著的文人雅士称誉《小窗幽记》的作者陈继儒是能够悟透生死关、看破名利场的智者,这并不为过。书中有句话,“斜阳树下,闲随老衲清谭;深雪堂中,戏与骚人白战”,其中闲适而安逸的生活态度打动了我,不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也不用“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眉公懂得如何从生活中寻找最简单的快乐。正如村上春树在《兰格汉斯岛的午后》中写到的,他自己选,购内衣,把洗涤过的洁净内衣一件件卷折好,然后整齐地放在抽屉中,看到它们安静舒适地排列着,就可以感觉到一种微笑而真确的幸福。林清玄也在《签纸禅心》中提到自己在一个早春到日本的日光山去看红叶,夜里在山上的小径散步时,找到一家卖面的小屋,吃面时打开筷子的纸袋,掉下一张纸条“今天天气真好!”,之后他这样写:“我吟哦这句话,俯瞰夜色中泛着浅蓝色的山谷,谷中月光下的枫红点点,忽然觉得不知今天天气真好,人生也是非常幸福的!”不禁想起我曾经偶然看见的一句禅语:“你且坐在雪峰,看最后一朵雪莲开放”,这种平淡而意味深长的情调谁不向往呢?活着,不就是为了遇见美好吗?

书中也有作者对于读书的见解——“人生有书可读,有暇得读,有资能读,又涵养之如不识字人,是谓善读书者。享世间清福,未有过于此也”,青衫淡茶,几卷在手,书中的芳草们,漫步湖岸,如同佳人拖曳长裙,步步生莲,纸页里含着水滴,光透过,辽阔的海会更加辽阔眉公却要我们永葆那一厢单纯,一如未曾读过书一般便好。我无法理解其中的真意,但细细想来,这是一种读书的境界啊!

黄永玉曾经问沈从文:“三月间杏花开了,下点毛毛雨,白天晚上,远近都是杜鹃叫,哪儿都不想去了我总想邀一些好朋友远远地来看杏花,听杜鹃叫。有点小题大做”沈先生闭着眼睛,半躺在竹椅上悠悠地说:“懂得的就值得!”就是这样,懂得就值得!懂得《小窗幽记》中的那份不一样的达观,也就值得去体味了。

《小窗幽记》读后感 篇20

《小窗幽记》是一部促人警世,言短旨远的人生哲言小集。集中的内容涉及了修身,养性,经商,从政,处世等。作者以哲人式的冷峻,对当时糜烂庸俗的世风做出了辛辣且不失客观的抨击,流露着“好为清态而反浊者,好为富态而反贫者,好为文态而反俗者,好为高态而反卑者,好为淡态而反浓者,好为古态而反今者,不如混沌为佳”的一种无所拘束,高远超脱的”难得糊涂”的自由人生境界。

很多声名卓著的文人雅士称誉《小窗幽记》的作者陈继儒是能够悟透生死关、看破名利场的智者。陈继儒在集中写道:”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则根烬复萌,而尘情终累乎情趣。今日之是不可执,执之则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转为欲根”。这充满智慧的'格言,如一缕清远气息,在这初夏的凉爽中萦绕着我。

掩卷遐思,在这幽缈的气息里,仿佛看见一个智者的模糊轮廓,颤动在历史长河的粼粼波光中。书卷里除了高蹈超脱的哲性,还存有某种隽永、慎密的理性思维。

品读一本充满智慧的书,其实就等同在剖析作者内在的精神形态。《小窗幽记》这本书之所以能流传下来,是因其所言诉的思想有着深蕴的文化内涵。直至今天,仍发人深省。它犹如一只遥远年代里斑驳的青铜器,泛着诗意的苍绿;又如同一个潇逸之士,着一袭禅者的布衣,披着清冽的寒辉,啸吟,且徐行,在岁月深处吟唱着乌托邦式的精神操守之曲。

其中最喜欢的是陈眉公辑录在《小窗幽记》中的这句: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小窗幽记》读后感 篇21

世界上所有的道理说出来都很简单,但是真正做起来没有几个简单的。前几天看《小窗幽记》,虽然感觉每一句话都是至理名言,但这句话我读起来印象最深:“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

在人际交往上使人有乍交之欢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做到,可是使人无久处之厌能做到的有几人。我是做不到这一点,当接触一个陌生人时,我总是想方设法地迎合对方,尽力给对方一个美好的第一印象。可是等时间长了待人就有些倦怠,倒不是因为对方人品有问题,而是自己意志力薄弱的缘故。因为人际交往对我来说第一难事,我又是一个遇难而逃的人,所以对待人总是热情了一段时间就换了冰冷面孔,不管对方是否记得自己,我是决心忘记一些人和事的。对一个人持久热情不但需要感情投入,更重要的是精力和毅力的投入,没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很难交上知心朋友的。由此可见我的毅力还需努力锻炼,一个人没有朋友并不十分可怕,可怕的是这个人一点儿毅力都没有。

其实不单单是人际交往要使人无久处之厌,自己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无久处之厌。如果学习上知难而退,学有所成只是望洋兴叹罢了;如果房子盖一半就停工,一家人照样睡马路;吃饭半途而废还要饿肚子呢何况做事情,如果事事都是三分钟热度,那么自己的一生将一事无成,不要说给家人幸福,只怕自己的生存都成问题。

故而若使人无久处之厌就需持之以恒,热情加耐力,打拼出一道通天彩虹。

《小窗幽记》读后感 篇22

闲暇时,读《小窗幽记》就像煮一壶清茶,茶香绕梁。

在盛夏的午后,慵懒的时光就着甘甜的山泉给自己泡上一壶好茶,耳听蝉声阵阵,竹声泠泠,坐在青石瓦的屋檐下,一只老猫卧在脚旁,一边品茶一边读书,记载着有关岁月和光阴的陈年旧事,人生何其快哉。

《小窗幽记》根据不同内容分为十二卷:醒、情、峭、灵、素、景、韵、奇、绮、豪、法、倩。

语言皆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引人深思。一些写景色和生活感悟的句子,有清雅之气,丝毫没有粗俗艳丽之感。作者从不同内容入手,却始终贯穿一个主题,则我们身而为人应该如何在世安身立命、如何与人相处、待人及物。

初读《小窗幽记》确实为之惊叹。尤其读到“遇嘿嘿不语之士,切莫输心;见悻悻自好之徒,应须防口。结璎整冠之态,勿以失之焦头烂额之时;绳趋尺步之规,勿以用救死扶危之日”。

即使是放在六百年后的今天,依然适用于今人。

寥寥数语,却是道明了一个“度”字的准则。不同的情况得分不同的场合,哪怕是梳妆打扮,循规蹈矩也需要看天时地利人和。面对世间万事,除了要懂得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在何处之外,明辨什么可为什么而不可为,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一个“度”。

“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人无背后之毁;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这几句话时,我发现这些话语真是一语中的。即便是现代人,我们依然面临这些问题。作者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为人处世,与人相处要懂得分寸,有度。我们都喜欢听赞誉之词,但是赞誉到底是出自真心还是违心的,我们一概不知。所以,语气喜欢别人当面称赞我们,还不如,我们自己做好自己,不要给人留下口舌,让我们不被别人背后论断。我们与人相处也懂得分寸和距离,过分腻在一起,不懂得分寸,久而久之就会让人厌烦。

在修身养性方面,作者也说了很多。类似于“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惟书不问贵贱贫富老少,观书一卷,则有一卷之益;观书一日,则有一日之益。”“君子于人,当于有过中求无过,不当于无过中求有过。”等等。

《小窗幽记》总体上是一卷不错的书,值得多次反复阅读,揣摩。

总的来说,皆为儒家道家宣讲人生伦理道德之书,做学认字、为人处世、安生立命、心态境界各方各面皆有涉及,虽然不乏封建文人的教条,但更多的是飘逸超灵、不为世间俗念所拘束的自由色彩,傲视蔑俗,粪土金钱权贵的平民意识,还有崇尚山水、浮生悠闲的自然态度,算是中国上下数千年人与事相处的点滴箴言,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深刻提炼。

我逐字逐句读的时候,经常会随着一段话衍生的联想到某句古代的诗词和古代人物及某个事件的典故,或者受话中启发总结出适合自己或者愿意去尝试的现今社会为人处世的要领,碰撞出了很多的思想火花,每一章会有对自己比较受用或者难以忘怀的字句,包括书上原文和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标注。

《小窗幽记》读后感 篇23

也门近一个月里似乎有了许多闲暇的时间,也可以做些闲事。《小窗幽记》也算得上常记心头,起源就是去年暑假时在书院杂志上看到本书的选段,就一句"一勺水,便具四海水味,世法不必尽尝;千江月,总是一轮月光,心珠宜当独朗",颇合当时处境,似有所感。之后看过电子版之后,觉得还是纸质的舒服,就打算买本书,到书店一看,有倒是有,但翻译、评注太啰嗦了,还是看原本有味道。

准备打印下来,但也没有打完,放假时间也多了,就抄写下来吧,也可以边抄边读。这段时间过年回家一趟,看书抄写的时间也被分割开来,加之有时游戏也耽搁了许多,五万余字竟然抄写许久才完成。抄一遍看一遍之后,写点感想。首先从体裁上划分,该书属于格言警句类小品文,"小"当真是窗子尺寸小,或者是因为句子短小吧,少则几字,最多百余字,平均就十余二十字。然而积少成多,全文五万多字也成中等篇幅,因此并不小。我是很少读中篇或者长篇小说,还好是小品。"品"则是因为其中滋味需要细细琢磨,不是草草看过就能理解。这也符合闲暇时的读书要求:一字一句的慢慢读,一心一意的'仔细品,以此消磨时光,但不至虚度时光。

然而纵观抄写读取的过程,其实是相差许多,为了赶进度,句子多是快速看过,至于味道,除极少数有所感触,大多是淡淡的,这也符合常规:越是心动,越是不得到。虽然该书分为12卷,每卷都有个题记,但卷题和正文的关联总是显得那么的模糊,甚至可用牵强附会形容。这也许是因为我没有理解其内在的联系,或者就是"小品"的特色。

为了不使抄写仅仅是抄写,下面勉强对每卷做作个小结和分述。卷一集醒题记中"趋名者醉于朝,趋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声色车马"也是相当程度的刻画了人的原动力:欲望。大一学管理学讲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也是相当细致描述了人的需求或者说欲望。而以六根六尘六识也很精到。

该卷中,"费千金而结纳贤豪,孰若倾半瓢之粟以济饥饿;构千楹而招徕宾客,孰若葺数椽之茅以庇孤寒"讲"财";"仕途虽赫奕,常思林下的风味,则权势之念自轻;世途虽纷华,常思泉下的光景,则利欲之心自淡"讲"权","神人之言微,圣人之言简,贤人之言明,众人之言多,小人之言妄"、"会心之语,当以不解解之;无稽之言,是在不听听耳"、"寒山诗云:有人来骂我,分明了了知,虽然不应对,却是得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