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读后感

2024/04/28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读后感(精选22篇),都是精品文章,请您欣赏。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读后感 篇1

如何成为高效能人士?如何高效能实现目标?代表性著作《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深入浅出,为我们揭示了这样一句话:刺激与回应之间存在一段距离,成长和幸福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利用这段距离。这是一本使用7个精彩实用的习惯,意在人生规划中进行宏观塑造、微观改进的经典作品。很多人因为掌握其中的奥秘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而我也通过阅读这本书渐渐解答了深藏心中的各种困惑。

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我们一定会遇到不顺心或压力大的时候,通常我们会因此而抱怨周遭的人事物。吸引力法则告诉我们,抱怨就像一株快速蔓延的黑色毒蔓,不但不能帮助我们解决眼前的问题,反而会使我们陷入更加被动的境地,变得消极和悲观。可是为什么成功人士们从来都不怨天尤人呢?因为他们像向日葵一样,永远面朝太阳,将阳光洒进每一处黑暗的缝隙,以一种积极和客观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的遭遇。正所谓谋事在人,掌握人生的主动权,不被负面情绪牵着鼻子走,

有了阳光的心态我们就可以去做很多事,包括如何更高品质去生活、更优目标去工作。在这其中,或许我们总有这样的体会:事情是做不完的。做完一件事,后续又有无数件事自动出现在了你的行事历上。就像翻越群山,好不容易气喘吁吁越过一座山头,走了没多少平地,又来到了另一座山头的脚下。可是为什么成功人士们总能有条不紊地处理事务呢?因为他们懂得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用先进的时间管理办法来切割白天与黑夜中的分分秒秒,赋予人生一种充实的意义。

高效能人士的脑子里装的不是问题,是各种机会。包括在一个工作团队中,总能找到各种机会与同事们一起处理棘手的事情。正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将同事关系定位成工作伙伴,在这个伙伴群里找到自己合适的角色定位,与伙伴们一起为整个团队发展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及极富意义的事。因为要实现一个远大的目标,往往不是靠一己之力就能完成,善用团队力量的人,汇聚众人智慧,才是真真正正的智慧人。

无论如何,人最容易改变的就是自己。学习好的习惯是改变命运之门,走向成功的开始。每个人在成长中,大都会经历从依赖到独立,从独立到互相依赖的过程。就像开头说的那样,刺激和回应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那么我们使用7个习惯磨成的利器努力地改进它,充分利用这段距离,我们才能成长和幸福。这也许是一段漫长的修炼之路,但人生中有积极的信念陪伴,总会擦出不一样的思想火花,从而进阶为行动上的巨人。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读后感 篇2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是美国作家史蒂芬柯维所著,这七个习惯分别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综合综效、不断更新。整体分析这七个习惯,发现执行力价值最高的习惯之一是要事第一。

要事第一的习惯可以锻炼自我领导与自我管理的能力。书中解释自我领导是在决定哪些事情重要,自我管理主要是将不同重要的事进行优先排序,并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做到自律和条理清晰。作者从生理学角度解释在自我领导过程中是右脑在起主导作用,而自我管理的过程是左脑起重要作用,用来对重要的事进行分析和排序。

书中认为做到自我领导和自我管理需要有独立的意志,是否具有独立意志的表现是诚实守信,品行合一。这种由内而外形成的自我管理,是独立意志的具有体现。由于自我品行良好,因此在执行过程中不会很痛苦与艰难,同时,在独立意志指导下的人们将容易控制自己的感情、冲动与情绪。读到此,深刻体会到一个人品行的重要性,不仅仅是有助于我们进行与他人的沟通交流,提高办事效率,同时良好的品行又是自我的一场修行,在不断历练中淬取精华,这也许就是支撑人不断奋斗的精神食粮吧!

如何做到要事第一呢?这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我做的并不好,(嗯嗯,如果好的话也没有必要再看此书了)。书中认为,做到要事第一要对时间进行管理,分辨出轻重缓急同时培养组织能力,此过程的升华便是个人管理了,个人管理最有效的结果是维持产出与产能的平衡。书中作者提供了对周围事物如何进行分类,书中认为可以把身边事物分为四种,第一紧急而又重要的事,如危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限定时间内需要完成的工作;第二不紧急但又重要的事,比如预防某种意外发生而做的准备、可以提高自我价值、培育高产能的活动、工作计划等;紧急但又不重要的事如接待访客、电话、会议、某些在自我能力之外的公共活动等;第四,不紧急又不重要的事如电话、信件、消磨时间的活动等。书中指出,高效能认识一般都能把第二类事物做的很好,成绩平凡者都把时间浪费在了第三类、第四类事物上,(嗯嗯,我是第三类)。如何纠正、改善自我时间管理能力,书中建议我们以周为单位安排计划,可以从自我不同角色着手,比如作为子女,这周几要给父母打电话,作为女朋友,哪个时间要去约会等。

要事第一这个习惯的养成过程是自我领导跟管理的一个过程,愿我们在整个过程中以自我原则为中心,关注个人注重的焦点问题以便于对周围事物的时间分配与管理做出合理判断。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读后感 篇3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刚拿到这本书,一看名字觉得实在普通,读了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获益良多,给予我很多的启发。看完了整本书才理解它销量超亿册的原因。对于我这样刚刚开始工作的新人来说,一本好书就如同一个好的向导。

书中所论述的七个习惯是密不可分的整体,相辅相成。

习惯一:主动积极——个人愿景的原则,即采取主动,为自己过去、现在及未来的行为负责,并依据原则及价值观,而非情绪或外在环境来下决定,创造改变,积极面对一切。

习惯二:以终为始——自我领导的原则,个人、团队和组织在做任何计划时,均先拟出愿景和目标,并据此塑造未来,全心投注于自己最重视的原则、价值观、关系及目标之上。

习惯三:要事第一——自我管理的原则,要事第一即实质的创造,是你的目标、愿景、价值观及要事的组织与实践。

习惯四:双赢思维——人际领导的原则,双赢思维是一种基于互敬,寻求互惠的思考框架与心意,鼓励我们解决问题,并协助个人找到互惠的解决办法,是一种信息、力量、认可及报酬的分享。

习惯五:知彼解己——移情沟通的原则,当我们改变以回答的心态,而以了解对方的心态去聆听别人,便能开启真正的沟通,增进彼此关系,知彼需要仁慈心,解己需要勇气,能平衡两者,则可大幅提升沟通的效率。

习惯六:统合综效——创造性合作的原则,统合综效是创造第三种选择,既非按照我的方式,亦非你的方式,而是第三种远胜过个人之见的办法,它是互相尊重的成果,使整体获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成效。

习惯七:不断更新——平衡的自我更新原则,在四个基本生活方面(生理、社会、情感、心智)中,不断更新自己,这个习惯提升了其它六个习惯的实施效率。

读书使人进步,这本书让我学到很多东西。仅有事业成功只能算成功了一半,唯有兼顾事业、家庭、人际关系、个人成长等人生其它层面的和谐发展才是真正的成功。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有一个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做任何事情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把要事时刻作为第一位,避免被偏见、情绪所左右。另外要有双赢的思想,做到诚信,成熟和自信。

在工作中要注意与人的交流合作,如遇到两人意见不同时,要多与人沟通,在分歧中寻求收获。

因此,我们在学习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时,重要的是一天一点实践,一天一点努力,才能提升自己成功的高度。最怕看书时一阵激情,结果转眼就又恢复了原来的自己。在不断实践“七个习惯”的过程中,完善自我。自我提升和完善是一种原则,也是一个过程,一个在成长和转变之间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一个人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读后感 篇4

“习惯”这两个字,看似简单,却内涵深刻,回头仔细想想,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习惯从本质上反映了一个人的内涵和素质,甚至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今日的你是过去习惯的结果;今日的习惯,将是你明日的命运。改变所有让你不快乐、不成功的习惯模式,你的命运将改变,习惯领域越大,生命将越自由,充满活力,成就也会越大。《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思想和眼界上了一个新台阶。

我们从来到这个世界,就已开始培养习惯,比如小时候我们会哭着依赖别人,长大以后,我们必须养成更加适应当前环境的习惯。良好的习惯会让我们终生受用。《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从正面反面两个方向来展示证明每个习惯的重要性,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和亲身感悟阐述了自己对每个习惯的认识。

通过阅读《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才发现,事业成功只是成功了一半,唯有兼顾事业、家庭、人际关系、个人成长等人生其他层面和谐发展才是正真的成功。我们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但要做得卓越,不能只是单以行动,而是靠良好的习惯,要提升自我,树立克服“惯性”的意识,并且“由内而外的全面改造自己”。习惯左右我们的成败,成功其实是习惯的使然。

读书使人进步,这本书让我们学习了很多东西。今天的我们是由无数个过去所组成的,我们重复旧有的习惯,只能得到旧有的结果,我们想要有所突破,就要修正即定的轨迹。

就像萨达特在自传中写道:“如果一个人无法改变自己的思想构造,就永远无法改变现实,也永远不可能取得进步”。所以我们先改变我们的思想,然后让思想来决定行动,让行动来决定习惯,让习惯塑造性格。一个人有优秀的习惯,想不成功都难!

曾经看过这样一句话:对于个人而言,习惯若不是最好的仆人,便是最差的主人。如果我们能有“积极主动”的态度;“以终为始”的愿景;“要事第一”的把握;“双赢思维”的互赖;“知彼解己”的沟通;“综合综效”的合作;“不断更新”的创造,我们一定会走向成功的彼岸。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读后感 篇5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一个优秀的人除了努力,必是常常自我审视的,必是凡事会思索高效方法的。而盲目依靠本能行事的人,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令人无奈的是,人们往往身陷囫囵而不自知。故而每日睡前的自省,我认为非常必要:我今天做了什么重要工作?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让这项工作变得更简捷高效?今天其他同事的工作有没有值得我学习和反思的地方?前人常讲谋而后动、三思而后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学会自省是提高自身效率的必要前提。

工作是一座围城,在里面的人想出去,对外面和陌生的环境充满幻想;在外面的人想进来,总想逃避现实寻找世外桃源。有句歌词讲得好: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切身处地的想,我们何不是如此?一线员工苦气连天,既要面对客户小心翼翼,又要背负任务指标,更要应付二线部门的各种指示,几乎人人想去二线工作。而二线员工羡慕一线员工工资奖金多、受到褒奖多、受到重视多、能干出成绩。

根源在哪?是人们常常把自己想象成“受害者”而不是“参与者”。在其位,谋其政,话虽简单,道理却深。我们都在为中行这个大集体服务、奉献,在当前既复杂又透明的工作环境下,没有一个岗位可供我们投机取巧,不付出超出他人的努力而凭白获得荣誉、晋升。单位不同于家庭,我们本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不劳而获的时代早已远去,想得到就要付出,想安逸就不要不知足,一味抱怨索求,只会让自己永远活在自己的幻想中,碌碌一生。

别人骂你一句,你回骂他一句,这叫吵架。别人赞美你一句,你回一句赞美,这叫社交。人总是不能免俗的。我们面对客户也好,面对同事也罢,想要达到高效的目的,热情洋溢的赞美要优于平静的陈述更要优于冷漠的指示。我总是思考几个问题:在我们的工作中,为什么有的理财经理掌握着上亿元甚至上十亿元的客户而有的人只有寥寥几十万?为什么有的客户经理掌握着项目,而有的客户经理只能机械的做件、录机、放款?为什么有的领导能够不必亲力亲为却网点成绩、部门工作优秀突出,而有的领导则终日疲惫奔波而达不到既定目的?我认为,沟通就是核心所在。

我们每天面对的人形形色色,说话之前要先过脑,要重视说话之道。说话之前要站在“他人”的立场,试图了解对方想要什么,从而简单制定沟通策略。有的人喜欢赞美,有的人喜欢直白,有的人需要恩威并施,有的人需要点拨解惑。“话多则失效”,如果说不到点子上,不如不说。只有找到对方的“痛点”,以短路径解决,方是高效之道。所以,我认为有效的沟通,智慧的说话之道,是成为高效能人士的捷径。

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人无完人,岂能没有情绪?但能控制自身情绪的人,才是臻至达境。孔子认为“克己”是修身而平天下的必要素质,是人和人之间互相尊重的前提。在当代社会同样适用。面对荣辱,不忘初心,廉洁自律是克己;在工作中,今日事今日毕,克服拖沓懒惰,得过且过的情绪,是克己;在营销中,放下身段,诚恳真诚,笑脸相迎是克己;面对同事,说话委婉,尊重理解,不非议他人是克己;面对单位困难的经营环境,积极努力,互相鼓励,患难与共是克己;回到家中,不将工作中的情绪带给家人,不抱怨不牢骚,也是一种克己。

简而言之,自省修身,克己努力,不忘初心,传播正能量,是成为高效能人士的通达之路。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读后感 篇6

最近读了一本书,是美国作者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书中提到的第一个习惯是积极主动,即采取主动,为自己过去、现在及未来的行为负责,并依据原则及价值观,而非情绪或外在环境来下决定。

道理都懂,然而有什么用呢?

但是书中讲到一个护士,她看护过一个可能世界上最挑剔的最难伺候的病人。这个病人从来没有一句感激的话,反而处处找茬作对,使护士过得很痛苦,然后会不由自主地把痛苦发泄在家人身上。

这个场景跟我们平时的工作特别相似,我们可能每天也在为很多强词夺理胡搅蛮缠的客户服务,即使我们内心已经在奔腾了,但是我们还必须微笑地认可客户,服务客户,使客户满意。我们也经常因为工作而觉得自己人格分裂,活得特别憋屈。 可是如果我们尝试跳出自我,以客观的角度把自己当作一个不相干的人来观察呢?我们真的有能力选择自己的回应吗?

当我自己探索到内心深处的时候,发现自己是可以选择的。无论是护士的痛苦还是我们客服工作带来的憋屈,都是因为职业特性导致的,职业的.要求和职责使然,那职业本就是我们自己所选择的,所以这份职业的一切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既然我们凭着自己的自由意志选择了我们所从事的工作,那这份工作带来的一切我们也必须承担。

当了解的自己的职业定位后,再来探讨这些病人和客户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很客观地看待,就不会觉得给自己带来痛苦和憋屈了。因此,积极主动其实就是承认现实,我们有权选择对现实环境做出积极回应。

我们在婚姻家庭和工作中,我们往往容易依赖别人而工作或者生活,其实我们都可以身体力行积极主动的精神,做照亮他人的蜡烛而不是评判对错的法官;以身作则,不要只顾批评;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

“正如书中所说,我们不用活在父母、同事和社会的驱使之下,用我们自己的独立意志,不依赖别人,为自己的行为和幸福负责,才能享受最大的自由和幸福。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读后感 篇7

“习惯”这两个字,看似简单,却内涵深刻,回头仔细想想,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习惯从本质上反映了一个人的内涵和素质,甚至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今日的你是过去习惯的结果;今日的习惯,将是你明日的命运。改变所有让你不快乐、不成功的习惯模式,你的命运将改变,习惯领域越大,生命将越自由,充满活力,成就也会越大。《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思想和眼界上了一个新台阶。

我们从来到这个世界,就已开始培养习惯,比如小时候我们会哭着依赖别人,长大以后,我们必须养成更加适应当前环境的习惯。良好的习惯会让我们终生受用。《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从正面反面两个方向来展示证明每个习惯的重要性,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和亲身感悟阐述了自己对每个习惯的认识。

通过阅读《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才发现,事业成功只是成功了一半,唯有兼顾事业、家庭、人际关系、个人成长等人生其他层面和谐发展才是正真的成功。我们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但要做得卓越,不能只是单以行动,而是靠良好的习惯,要提升自我,树立克服“惯性”的意识,并且“由内而外的全面改造自己”。习惯左右我们的成败,成功其实是习惯的使然。

读书使人进步,这本书让我们学习了很多东西。今天的我们是由无数个过去所组成的,我们重复旧有的习惯,只能得到旧有的结果,我们想要有所突破,就要修正即定的轨迹。就像萨达特在自传中写道:“如果一个人无法改变自己的思想构造,就永远无法改变现实,也永远不可能取得进步”。所以我们先改变我们的思想,然后让思想来决定行动,让行动来决定习惯,让习惯塑造性格。一个人有优秀的习惯,想不成功都难!

曾经看过这样一句话:对于个人而言,习惯若不是最好的仆人,便是最差的主人。如果我们能有“积极主动”的态度;“以终为始”的愿景;“要事第一”的把握;“双赢思维”的互赖;“知彼解己”的沟通;“综合综效”的合作;“不断更新”的创造,我们一定会走向成功的彼岸。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读后感 篇8

每年的三月,正是万物复苏、各项工作拉开序幕踏步迈进的时节,我读了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受到了很大的启发。这是一本耐人体悟的书,书中不仅强调了品行修养的重要性,也指导了我们为人处事的技巧。人的品德的形成,离不开习惯和环境的影响,正所谓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绝大的影响。习惯是日积月累形成的,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品行,展示着个体的本性,甚至影响着我们做一件事的结果。

关于“习惯”定义,书中提到习惯是知识、技巧与意愿的混合体。那么习惯是怎样慢慢形成的呢?人在孩童时期大部分依赖他人,经由父母、师长的引导与养育而成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日渐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生理、心理、情感与经济能力等方面都不断成长,直至有一天形成了自己专属的行为体系。

诚然,我们从出生就已开始了不断学习、形成习惯,良好的习惯让我们受益终生,书中讲到习惯成熟期的三个阶段:依赖期、独立期、互赖期,生动地展示了一个人从依赖到独立再到被依赖与依赖之间的发展过程。

书中用了一些详细生动的事例故事来衬托作者的观点,它包括的不仅是为人道理和人生哲学,还延伸到了家庭生活、子女教育、日常行为、与人沟通等方面的话题。

不难发现,这七个习惯实际上是一个整体:“积极主动”的态度,“以终为始”的愿景,“要事第一”的把握,“双赢思维”的互赖,“知彼解已”的沟通,“综合综效”的合作,“不断更新”的创造,它们相辅相成,不管是公司领导还是普通职工、也无论角色和身份,养成良好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决定一个人的成败得失、影响一个人的发展轨迹、改变一个人的前途和方向。

这本书在强调品行修养的同时,还系统地介绍了为人处事的技巧,其中“积极主动”、“要事第一”的习惯很让我触动,也值得我去深思。

积极主动,告诉我对待生活、工作都要勤恳主动,勇于面对,高效能人士为自己行为以及一生所做的选择负责,他们效力于实现有能力控制的事情而不是被动的忧虑,那些没法控制或难以控制的事情,他们通过努力提升效能,从而扩展自己的影响范围。反映到工作中,它让我明白:要用行动代替多余的推诿和苍白的“口号”,不要说“我不会做”,而要告诉自己“我愿意学”;反映到生活中,它让我明白:生活的苦难和打击并不是少数人的专属,不幸的事情甚至每个人都遭遇过,那些在磨练中依旧感到生活幸福的人,才是真正积极拥抱明天、主动迎接未来的胜利者。

有时,问题的反面就是契机,学会成功地与人合作的习惯。要事第一就是自我管理的原则,这个习惯是一个让人受益非浅的习惯,有效管理就是掌握重点式的管理,它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由领导决定什么是最重要的,再靠自制力来掌握重点,时刻把我们的重点放在第一位,以免被偏见、情绪或冲动所左右,从这个意义上说,自我管理的实质就是自律和条理,是对计划的实施。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日益进步的节奏,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提升,依靠经验办事的时代已经不再,满足现状、坐吃山空是万万不可取的。所以,当我们有了目标之后,就要开始逐步推进,把身体、精神、智力和社会情感都保持在健康、积极的状态,与时俱进的去学习新知识,坚持把新知识理论付诸实践去检验,从而一步步迈向计划和目标的达成。

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我们进步,从这本书中,我学到很多东西,在以后的工作中,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是前提;做任何事情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是前提;为了高效的实现目标,把要事时刻放在第一位是前提,也要避免被偏见和情绪左右。

虽然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但为人处世要有双赢的态度,从自身做到诚信、稳重和自信,与他人注重沟通与合作,完善自己的同时也成就他人,在共鸣中找到知音,在分歧中寻求收获。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读后感 篇9

七个习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不断更新。

如何解读这七个习惯,从字面意思了解,七个习惯通俗易懂。简而言之,要求我们工作中化被动为主动,凡事要有计划与目标,清楚事物轻重缓急,明确他人利益与个人利益对等,切勿损人利己,也避免舍己为人。同时取他人之长补个人之短,互为学习、互为尊重,充分利用团队力量将个人力量发挥极致,善于总结、改善,温故而知新,螺旋式上升。

总结而言,似乎每个习惯简单易行,但将其全部执行并贯彻始终却寥寥无几,这就是人与人区别所在。成功之人出类拔萃,他们运筹帷幄,统筹全局,谦虚好学,精于安排,善于总结,总能快常人一步。他们的共通之点不难发现,七个习惯已经融入他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何为习惯,正如书中所言,日积月累沉淀的本能或自我意识,良好的习惯成就卓越,而打破不良习惯则需要破茧成蝶般的毅力,所以成就卓越的人万里挑一。

平凡如我们,如何在平淡的生活和不变的工作中成就不平凡,第一步走出舒适区,扩大影响圈。公司之于你即关注圈,个人职能即为影响圈,只关注影响圈,只会故步自封,永无进步。关注圈内时刻反映了你的不足,同时也提供你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就在于你是否主动去争取。积极主动是走出去的第一步,有时候你离成功只差一个开始而已。

每个人的成长都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此之中,学习是你的密匙。工作中,个人能力在不断增长,个人经验在不断积累,这是自我提升和完善的过程。很多人甘于平凡,安于一席之地,却不知在享受安稳的过程中,被慢慢超越,最终被取代。所以不断地学习,才能驱使你不断进步。常言,职场如战场,能力才是决定你成功的关键,只要优秀如你,机会从不缺失。

我是一位模具设计师,做好每一副模具的设计是我的职责,使每一副模具高效、高质量地打出产品是每一个模具设计师和工艺工程师的追求,设计和工艺相辅相成,不懂工艺的设计师是缺乏灵魂的。所以对我而言,设计是本能,工艺则是我将设计应用于实际的牵引绳,因此对工艺的不断深入则是对我自身的不断完善,同时公司的产品成千上万,我能遇见的只是冰山一角,走出我狭窄的影响圈,接触更多的新事物,才能不断地自我充实和完善。

追求卓越固然很难,但突破平凡却是我们伸手可及,我认为七个习惯主旨并不是让我们成为卓越之人,而是让我们积极有效地生活与工作。每个人都可以运用七个习惯在自己的影响圈内成为高效能人士。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读后感 篇10

本书是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硕士,杨百翰大学博士史蒂芬柯维(Stephen R.Covey)所作,为一本经济与管理类图书,虽说,人的高效能以及成功与否不可能仅靠书中的七个习惯就能实现,而且,作者所论及问题尚存在不严密的地方,作者所为方法也不可避免的存在地域差异性问题,尤其是在中国,这个不同于其他任何国家或地域的地方,正因为如此,“中国管理哲学”应运而生,而且国人如“曾仕强”老师已经在这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国内各大企业高管以及业界人士也都在充分学习,可见其影响并非一般。但不管怎样,对于人的成功与高效都有一些共通的地方,此书论述的观点及方法对我们也不无借鉴意义。纵观整本书,本人对“忙要忙的有意义——掌握重点的个人管理”最为感触深刻,下面就自己以及所处情况做了一些感想。

本章题目虽是“掌握重点的个人管理”,其说“不在时间管理而在个人管理”,但实质上讲的还是时间与效应的问题,并对以往面对此问题的不同应对方法与其倡导的方法做了比较。

作者首先提出观点:个人管理的前提为独立意志,进而引深为“自制力”,因为在我们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干扰,而往往这些干扰是没有提示而又多具诱惑力的,若是自制力不坚定肯定会放下自己手头事情而事其他。即使你一切感觉者安排好了,所需的资料都准备齐全,日行事历也一整盒彩色笔的色彩都用上了,你还是能发现自己两眼盯着窗户,想着某个男孩或是女孩、某个周末、某次旅游、某个节目,或只是看着阳光在水面反射的样子。生活中的你我往往会这样,你要怎么办?在此,作者有一个观点非常好:不是缺乏自制力,而是确定目标的功夫还没到家。事实证明也是这样的,我们总以为我们的目标已经确定了,然而,这不是一个目标而只是一个任务罢了,因为即使有时你没有完成也不会怎样,因为它不是最重要的,这也就不能引起人对其的强烈欲望,一个没有欲望的目标怎么可以让人心甘情愿的去完成呢,不过,作者在此也有另一个观点,“成功者能为失败者所不能为,纵使并非心甘情愿,但为了理想与目标,仍可以毅力克服心理障碍”。作者用另一个词—————“企图心”代替了“欲望”一词,他强调“强烈的企图心可使人勉为其难,排除不急之务的牵绊”。其实上面所说的两种情况并不相悖,它们的最终目标其实是一致的,就像,谁都不愿意去复习烦杂的资料,但为了考个好成绩也硬着头皮去做,“复习”这一事实虽是勉强为之,但“取得好成绩”才是最有欲望的目标,所以说“明确而有欲望的目标”才能发挥效应。工作上也是如此。

由上面的问题,作者又引出另一个问题,关于事情的急迫性与重要性的问题,这也是本章我认为最重要的问题,但作者并没有给出过于具体的论述,不过作者有言:“如何分辨轻重缓急与培养组织能力,是时间管理的精髓所在”。我们生活中往往会遇到这样一类人,他们看上去整天忙忙忙碌碌、风风火火,对上级惟命是从,不过仔细查看其成绩并不理想,大多数人也不会得到很大晋升,这个问题作者也有提到,上面那种人属于“下达指令授权”的目标人物,用不太恰当的词来形容的话,可以把他们比作“机械”,一会我会论述这个问题,时间管理要求的是整体时间的使用最佳化,也就是说,让该时间所制造的生产量最高,而不是仅考虑可使用的时间之长短,这也是作者所说的产品与产能的问题,不过作者没有给出具体解释。本章想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确定事情的重要性。作者以鲜明的观点指出:急迫的事情不一定是最重要的。如同突出其来的电话,虽然很急迫,但并不是最重要的,往往这类事对别人重要,对自己并不是太重要。那么如何确定事情的重要与否呢,作者认为与目标有关,而落实到实际上,应该是计划安排“时间管理”的问题,与目标最为密切的为最重要的事,依次往下排。

哈佛大学研究“时间管理”提出过建议:采用“等级分配”方法,将2天或1个月内所要做的事项(工作学习及其他)列出来,依轻重缓急安排好。将最重要最迫切的事例为A等;次者为B等;可做可不做,没什么重大意义的事例例为C等。A等的事,安排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最充沛的“顶峰期”去做;B等次之,C等可安排一些零星时间,或者干脆不做具体安排,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算了,其上提出的时间安排“顶峰期”做最重要的事较作者更有作用。注意上面所计划为近期的并不为长期,长远的计划当然重要,但长远的计划大多会使人消沉,如果想使目标早日实现,除长远计划外,你还必须制定短期计划。使生活组织化、规律化。人非常容易倦怠,也非常健忘。所定的计划太远太大,一时实现不了,就会失去新鲜感,使人厌倦、消沉。

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发生:一个星期或一个月的计划,因为一天两天的耽误,无法如期完成。于是越拖越久,越积越多,终于变成为计划而计划,完全忽略了计划的目的是什么,计划要帮助我们达到哪些效果?这样的计划就变成了纸上谈兵,失去了本来的意义。然而归根结底还是没有分清事情的重要性,不懂得逐日调整,最终使整个计划已经偏离了原来的目标。作者在“个人管理四步骤”里也提出了相关的问题。其也主张确定角色,选择近期目标,然后安排进度,逐日调整。当然,短程目标一定要与终极目标有关联,短程目标是实现终极目标的手段。“掌握重点是透过独立意志的发挥,建立以原则为重心的处事态度进而达到目的有效的自我心理。”掌握重点当然重要,但一定要建立在原则之上,违法的事即使能够帮助达到目的也断然是不能去做的。

然而,再明确的目标,再正确的时间安排,如果不去实行也是无用的,没有结果的。“顺从别人的意愿完成他人眼中的要务,或无牵无挂的享受不紧张又不重要的活动,岂不轻松愉快。至于执行,或多或少考验着自制力,此时就得靠诚意正心的修养工夫,坚定意志。”当然这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为什么有人一直做员工,而有人能够不断的得到晋升,问题就在这里。没有勇气拒绝是不可能集中精力于当急的要务的,现实生活中,表面上我们最多是要拒绝他人,而实际上,更多的是我们要能够拒绝自己,拒绝自己的贪婪与懒惰,这要比拒绝他人困难的多,这种魅力或说习惯有时需要一生去培养。在实行计划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变通,人和事都是活的,上面已经提过这个问题,不再多述。

作者还提出了一个值得大家注意的观点,要承认人比事重要,芸芸众生,首要顾及的便是自己。确定好自己的位置才能去管别人,对事讲效率,对人讲效用,作者并没有给出“效用”的具体解释,效用(英文:Utility),是经济学中最常用的概念之一。一般而言,效用是指对于消费者通过消费或者享受闲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的满足的一个度量。实际上并不只对于消费者是这样,对于每个人都一样,只讲求效率,而得不到完成计划的满足感是不能够长久的。

作者论及题目虽说是个人管理,但并不局限于个人,由“高效率的秘决————授权”一节引出,每个人的能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穷其一生,一个人不可能把所有本事都学到,只能在某个领域或某些领域做到比较好,一个善于管理的人并不一定懂得生产技术,所以才有领导与员工之分。然而,一个不懂得或说不舍得没有胆量授权的管理人并不是真正的管理者。样样事必躬亲,最终的结果必定是身心憔悴,管理层混乱不勘,生产缓慢甚至是停滞,导致整个业绩衰退。

一个有能力有智商的管理者必须敢于授权,充分利用他人能力为我所用以达到我所期望的目的才是管理者应当做的事,这需要一定的胆识与魄力。按作者的观点,授权化分为两类,一类为下达指令授权,上文已经提到,这类授权虽说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对于部分员工来说,也必须对其采用此种授权,一般存在于整个管理层的下级部分或是直指底层员工,然而如果高层管理者对下一层较高管理者也采取此种授权方式并不会达到很好作用,减少对次要问题以有时间处理大局的目的并没有达到;另一种授权方式为充分信任授权,这种授权方式才是真正有效的管理方式,这种授权注重结果而非过程,接受授权者可自己安排下属或拟定解决方案,但实行的具体形式由自己而定。

对于高层管理者只要为其确定可行目标即可,可见,这种授权方式将大大提高管理者的管理范围,既可以推进整体目标的实施,又有助于为自己节省出大量时间来确定下一步的目标,当然,这之中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对授权对像的选择问题,这就需要考验高级管理者对下级的认识与掌控能力了。实现合理的授权并达到预期效果需要两种授权方式综合运用,越到底层“下达命令式授权”所占比重越大,当然也要据具体情况而定。

授权能否执行也与人的人际关系成功有关,人际关系好,可以把命令的意味弱化,而使其心甘情愿去做,反之机械的执行而没有激情的投入必定不会好过前者,还有可能打折完成任务。更进一步说,这是在处理一个团体与个人的关系,其中包括高、中、低层的关系,高中低层各个人与每层的关系以及整个团体与个人的关系,当然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各阶层的管理者,能否建立一个和谐的团队,达到集思广益,有时是一个公司经营成败的关键。

作者所讲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也不并不是独立的,要真正做到高效能必须把各个习惯融会贯通,当然也并不绝对靠这七个习惯就能做到,还需要各个方面的整合运用才行,本文仅仅就书中一个方面做了简单的阐释,不免有偏颇的地方,希望得到更人士的批评指证。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读后感 篇11

前段时间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乱作一团感到烦恼,正打算读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没想到我们的读书分享会就分享了这本书。

参加完分享会后,觉得这本书和我所预期的不大一样。我本以为它会讲一些具体方法以便帮助读者提高工作效率,没想到它主要是讲的一些思维层面上的东西。

1、别人对你的评语不一定代表真正的你,与其是说是影像,不如说是投影,反映的是说话者自身的想法和性格弱点。

2、消极被动的人还会受到“社会天气”的影响。

别人以礼相待,他们就笑脸相迎,反之则摆出一副自我守护的姿态。心情的好坏全都取决于他人的言行,任由别人的弱点控制自己。积极主动的人理智胜于冲动,他们能够慎重思考,选定价值观并将其作为自己行为的内在动力。但这并不意味着积极主动的人对外界刺激毫无反应,只不过他们有意无意地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选择对外界物质、心理与社会刺激的回应方式。

我,就是一个很受别人评价影响的人。记得未读书的时候,我是一个很皮的女孩,是一堆孩子中的孩子王。带着小伙伴们行侠仗义。她们也都很信服喜欢我。那时候真是快乐而无忧无虑。

可是,读书后发现学习成绩好可以得到他人的表扬,便金盆洗手,用功学习。起先,并没意识到自己的变化。后来发现自己越来越温顺,也越来越没有了生命最初的生气。

有一次上课的过程中,我问学生,你不希望得到表扬吗?他说“我干嘛要别人的表扬,我给他们表扬我的权利了吗?“我心里暗暗觉得他活得很通透。有些表扬,看似是表扬,其实是一种操纵和绑架。如果你渴望得到他人的表扬,就得按照他们的预期生活。最后,可能就丢了自己。

所以,作为老师,我一直提醒自己,警惕用“表扬“来绑架孩子。无论什么样的孩子,本身都是很可爱的孩子。没必要根据”分数,智力,顽皮程度来区别对待他们。要看到他们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不要用自己现有的价值观去评判他们。

3、不要受制于别人对待自己的方式。这句话,道理同“人役物,而非役于物”。

我们确实是社交型动物。可能别人的一个冷脸,或者一个漠不关心的眼神都会对我们心情产生影响。可是如果受制于别人对待自己的方式,那么终其一生,只是一个唯唯诺诺的人,无法真正潇洒地活。我们应该让自己的心智强大起来。不是别人对我们的批评和指责我们都得全盘接受,更无需通过吐槽的方式去缓解心中的幽愤。

取其精华,取其糟粕就够了,没有什么比成长更重要。我们的工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学生,各种各样的家长,不要因为学生是否喜欢自己,家长是否认可自己的工作,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要记得自己的初衷是因为自己喜欢这份工作,希望给孩子们带去帮助。

4、我们的问题可以分为三类:可直接控制的(问题与自身的行为有关),可间接控制的(问题与他人的行为有关)和无法控制的(我们无能为力的问题,例如我们的过去或现实的环境)

可直接控制的问题:可以通过培养正确习惯来解决。

可间接控制的问题:可以通过改进施加影响的方法来解决,例如采取移情的`方式而不是针锋相对,以身作则而不是口头游说。

无法控制的问题:以微笑,真诚和平和来接受现实。这个观点和张德芬提出的“自己的事他人的事老天的事”很类似,不过更官方一些,也更具体一些。

对于自己的(和自身行为有关)的事,我们一定要对自己负责。可以通过培养良好的习惯来变为更好的人。我希望自己的思维模式能转化为“以终为始“。记得自己的初衷,一路执着,不要被道路上其它影响。和他人的相处也一样。话出口之前,要思考一下,这句话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能否对对方产生正面的作用(改掉毒舌的说话习惯)。

至于他人的事,要学会摆正自己的心态。不要期待对方因为自己而改变。更不能因为对方的没有改变而恼怒。不要期望心思不在学习上的学生因为自己而爱上英语。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不去讨厌这样的学生,依然认认真真为他备好每堂课。如果学生因为感受到老师对英语的热爱而爱上英语最好,如果实在不感兴趣,尊重他的选择。

老天的事,那就充分相信命运,以微笑和真诚来面对人生的每一际遇。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读后感 篇12

习惯一:积极主动-个人愿景的原则

这个观点提出的前提是绝大多数人是“刺激-回应”理论的拥趸,然后用维克多·弗兰克尔在集中营里“独立意志”觉醒的例子,同时responsible的构词法也透露出,在回应之前,我们可以做一个自我选择,这样的自我选择是因为自我意识的存在,也是自我负责的表现。

随后的聆听语言,实际是自我暗示和自我心理实现的一个应用,少一些“如果”,多一些“我可以”,让人在潜移默化中暗示自己还可以做的多一点。

内部构建的建议提出之后,就需要外部环境来配合了,此时作者提出来“关注圈”和“影响圈”的概念,本质上是让读者把自我意识应用到和自己紧密相关的场景里,那些“关注圈”对自我进阶没有太大的意义,如果重心放在了那里,就如石沉大海,不见回音。

最后,作者阐述了如何接受失败,一开始就承认,比拒绝要好很多,然后用了一句老生常谈的“失败是成功之母”。说起这句话,让我想起来我对这句话的认知:与其说失败,倒不如说“对成功的复盘”才是成功之母,失败只能算是一种排除法,当然,如果可操作的选项是二元结构,一次失败意外着,发现失败原因就一定能导致成功的话,“失败是成功之母”还是站得住脚的。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读后感 篇13

通过参加这次培训,让我明白了两个道理:

第一,明白任何一个人都会做事,但是很多人做事却总是不得要领,不分主次一通乱做,结果是什么事情都没做好,适得其反。美国玫琳凯公司创始人玫琳凯。艾施说过:“急事争办、重事重办、普通事按常规办;程序化的事务弄个规距、流程来办;没有意义的事情可以应付敷衍;没有头绪的事情先易后难;办一件、销一件、不拖拉、不忙乱。”

纵观自己在平时的工作中就存在有时处理事务时没有分清主次,思路不是很清晰,显得有时很茫然,工作效率就佷慢,取得的效果就不是很理想。通过参加这次培训,知道要做好事情就得有预见的计划和安排,才能充分保护好时间和精力。任何工作任务,一旦开始执行,速度是第一位的,完美程度是第二位的。只有争取到时间,才能有效的控制好结果。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的工作中办事不拖拉,工作有速度。

第二,明白“学”与“习”的结合,方能成就未来,谈到学习,我不由的想到了先辈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呼”、“业精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古训。少时的我并不真正明白其中的深奥哲理,现在回过头想想这就是至理名言。“学”的过程就是照搬别人的经验,而“习”则是提取有益自己的补丁来为自我遮风挡寒。

学习的过程就是从感性到理性升华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只有上升到了理性,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这些理性的积累就是自己的财富,有了这些平时积累的一砖一瓦,才有日后的高楼大厦。工作本身并不能给人带来经济上的安全感,而具备良好的思考、学习、创造与适应能力,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拥有创造财富的能力才是真正的财富。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每个人都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时时处处不忘学习,把工作当成最好的学习,做到学中干、干中学、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达到工作学习两不误、相促进、双丰收的目标。

古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也就是说,我们想做好自己的工作,仅有积极的态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得拥有干工作的真实本领。

我们只有通过工作中不断学习,才能掌握干好工作的本领,成为一名高效能的员工。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读后感 篇14

“习惯”这两个字,看似简单,却内涵深刻,回头仔细想想,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习惯从本质上反映了一个人的内涵和素质,甚至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今日的你是过去习惯的结果;今日的习惯,将是你明日的命运。改变所有让你不快乐、不成功的习惯模式,你的命运将改变,习惯领域越大,生命将越自由,充满活力,成就也会越大。《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思想和眼界上了一个新台阶。

我们从来到这个世界,就已开始培养习惯,比如小时候我们会哭着依赖别人,长大以后,我们必须养成更加适应当前环境的习惯。良好的习惯会让我们终生受用。《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从正面反面两个方向来展示证明每个习惯的重要性,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和亲身感悟阐述了自己对每个习惯的认识。

通过阅读《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才发现,事业成功只是成功了一半,唯有兼顾事业、家庭、人际关系、个人成长等人生其他层面和谐发展才是正真的成功。我们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但要做得卓越,不能只是单以行动,而是靠良好的习惯,要提升自我,树立克服“惯性”的意识,并且“由内而外的全面改造自己”。习惯左右我们的成败,成功其实是习惯的使然。

读书使人进步,这本书让我们学习了很多东西。今天的我们是由无数个过去所组成的,我们重复旧有的习惯,只能得到旧有的结果,我们想要有所突破,就要修正即定的轨迹。

就像萨达特在自传中写道:“如果一个人无法改变自己的思想构造,就永远无法改变现实,也永远不可能取得进步”。所以我们先改变我们的思想,然后让思想来决定行动,让行动来决定习惯,让习惯塑造性格。一个人有优秀的习惯,想不成功都难!

曾经看过这样一句话:对于个人而言,习惯若不是最好的'仆人,便是最差的主人。如果我们能有“积极主动”的态度;“以终为始”的愿景;“要事第一”的把握;“双赢思维”的互赖;“知彼解己”的沟通;“综合综效”的合作;“不断更新”的创造,我们一定会走向成功的彼岸。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读后感 篇15

通过参加这次培训,让我明白了两个道理:

第一,明白任何一个人都会做事,但是很多人做事却总是不得要领,不分主次一通乱做,结果是什么事情都没做好,适得其反。美国玫琳凯公司创始人玫琳凯。艾施说过:“急事争办、重事重办、普通事按常规办;程序化的事务弄个规距、流程来办;没有意义的事情可以应付敷衍;没有头绪的事情先易后难;办一件、销一件、不拖拉、不忙乱。”

纵观自己在平时的工作中就存在有时处理事务时没有分清主次,思路不是很清晰,显得有时很茫然,工作效率就佷慢,取得的效果就不是很理想。通过参加这次培训,知道要做好事情就得有预见的计划和安排,才能充分保护好时间和精力。任何工作任务,一旦开始执行,速度是第一位的,完美程度是第二位的。只有争取到时间,才能有效的控制好结果。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的工作中办事不拖拉,工作有速度。

第二,明白“学”与“习”的结合,方能成就未来,谈到学习,我不由的想到了先辈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呼”、“业精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古训。少时的我并不真正明白其中的深奥哲理,现在回过头想想这就是至理名言。“学”的过程就是照搬别人的经验,而“习”则是提取有益自己的补丁来为自我遮风挡寒。

学习的过程就是从感性到理性升华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只有上升到了理性,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这些理性的积累就是自己的财富,有了这些平时积累的一砖一瓦,才有日后的高楼大厦。工作本身并不能给人带来经济上的安全感,而具备良好的思考、学习、创造与适应能力,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拥有创造财富的能力才是真正的财富。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每个人都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时时处处不忘学习,把工作当成最好的学习,做到学中干、干中学、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达到工作学习两不误、相促进、双丰收的目标。

古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也就是说,我们想做好自己的工作,仅有积极的态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得拥有干工作的真实本领。

我们只有通过工作中不断学习,才能掌握干好工作的本领,成为一名高效能的员工。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读后感 篇16

通过参加这次培训,让我明白了两个道理:

第一,明白任何一个人都会做事,但是很多人做事却总是不得要领,不分主次一通乱做,结果是什么事情都没做好,适得其反。美国玫琳凯公司创始人玫琳凯。艾施说过:“急事争办、重事重办、普通事按常规办;程序化的事务弄个规距、流程来办;没有意义的事情可以应付敷衍;没有头绪的事情先易后难;办一件、销一件、不拖拉、不忙乱。”

纵观自己在平时的`工作中就存在有时处理事务时没有分清主次,思路不是很清晰,显得有时很茫然,工作效率就佷慢,取得的效果就不是很理想。通过参加这次培训,知道要做好事情就得有预见的计划和安排,才能充分保护好时间和精力。任何工作任务,一旦开始执行,速度是第一位的,完美程度是第二位的。只有争取到时间,才能有效的控制好结果。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的工作中办事不拖拉,工作有速度。

第二,明白“学”与“习”的结合,方能成就未来,谈到学习,我不由的想到了先辈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呼”、“业精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古训。少时的我并不真正明白其中的深奥哲理,现在回过头想想这就是至理名言。“学”的过程就是照搬别人的经验,而“习”则是提取有益自己的补丁来为自我遮风挡寒。

学习的过程就是从感性到理性升华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只有上升到了理性,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这些理性的积累就是自己的财富,有了这些平时积累的一砖一瓦,才有日后的高楼大厦。工作本身并不能给人带来经济上的安全感,而具备良好的思考、学习、创造与适应能力,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拥有创造财富的能力才是真正的财富。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每个人都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时时处处不忘学习,把工作当成最好的学习,做到学中干、干中学、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达到工作学习两不误、相促进、双丰收的目标。

古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也就是说,我们想做好自己的工作,仅有积极的态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得拥有干工作的真实本领。

我们只有通过工作中不断学习,才能掌握干好工作的本领,成为一名高效能的员工。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读后感 篇17

本书是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硕士,杨百翰大学博士史蒂芬柯维(Stephen R。Covey)所作,为一本经济与管理类图书,虽说,人的高效能以及成功与否不可能仅靠书中的七个习惯就能实现,而且,作者所论及问题尚存在不严密的地方,作者所为方法也不可避免的存在地域差异性问题,尤其是在中国,这个不同于其他任何国家或地域的地方,正因为如此,“中国管理哲学”应运而生,而且国人如“曾仕强”老师已经在这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国内各大企业高管以及业界人士也都在充分学习,可见其影响并非一般。但不管怎样,对于人的成功与高效都有一些共通的地方,此书论述的观点及方法对我们也不无借鉴意义。纵观整本书,本人对“忙要忙的有意义——掌握重点的个人管理”最为感触深刻,下面就自己以及所处情况做了一些感想。

本章题目虽是“掌握重点的个人管理”,其说“不在时间管理而在个人管理”,但实质上讲的还是时间与效应的问题,并对以往面对此问题的不同应对方法与其倡导的方法做了比较。

作者首先提出观点:个人管理的前提为独立意志,进而引深为“自制力”,因为在我们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干扰,而往往这些干扰是没有提示而又多具诱惑力的,若是自制力不坚定肯定会放下自己手头事情而事其他。即使你一切感觉者安排好了,所需的资料都准备齐全,日行事历也一整盒彩色笔的色彩都用上了,你还是能发现自己两眼盯着窗户,想着某个男孩或是女孩、某个周末、某次旅游、某个节目,或只是看着阳光在水面反射的样子。生活中的你我往往会这样,你要怎么办?在此,作者有一个观点非常好:不是缺乏自制力,而是确定目标的功夫还没到家。事实证明也是这样的,我们总以为我们的目标已经确定了,然而,这不是一个目标而只是一个任务罢了,因为即使有时你没有完成也不会怎样,因为它不是最重要的,这也就不能引起人对其的强烈欲望,一个没有欲望的目标怎么可以让人心甘情愿的去完成呢,不过,作者在此也有另一个观点,“成功者能为失败者所不能为,纵使并非心甘情愿,但为了理想与目标,仍可以毅力克服心理障碍”。作者用另一个词—————“企图心”代替了“欲望”一词,他强调“强烈的企图心可使人勉为其难,排除不急之务的牵绊”。其实上面所说的两种情况并不相悖,它们的最终目标其实是一致的,就像,谁都不愿意去复习烦杂的资料,但为了考个好成绩也硬着头皮去做,“复习”这一事实虽是勉强为之,但“取得好成绩”才是最有欲望的目标,所以说“明确而有欲望的目标”才能发挥效应。工作上也是如此。

由上面的问题,作者又引出另一个问题,关于事情的急迫性与重要性的问题,这也是本章我认为最重要的问题,但作者并没有给出过于具体的论述,不过作者有言:“如何分辨轻重缓急与培养组织能力,是时间管理的精髓所在”。我们生活中往往会遇到这样一类人,他们看上去整天忙忙忙碌碌、风风火火,对上级惟命是从,不过仔细查看其成绩并不理想,大多数人也不会得到很大晋升,这个问题作者也有提到,上面那种人属于“下达指令授权”的目标人物,用不太恰当的词来形容的话,可以把他们比作“机械”,一会我会论述这个问题,时间管理要求的是整体时间的使用最佳化,也就是说,让该时间所制造的生产量最高,而不是仅考虑可使用的时间之长短,这也是作者所说的产品与产能的问题,不过作者没有给出具体解释。本章想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确定事情的重要性。作者以鲜明的观点指出:急迫的事情不一定是最重要的。如同突出其来的电话,虽然很急迫,但并不是最重要的,往往这类事对别人重要,对自己并不是太重要。那么如何确定事情的重要与否呢,作者认为与目标有关,而落实到实际上,应该是计划安排“时间管理”的问题,与目标最为密切的为最重要的事,依次往下排。

哈佛大学研究“时间管理”提出过建议:采用“等级分配”方法,将2天或1个月内所要做的事项(工作学习及其他)列出来,依轻重缓急安排好。将最重要最迫切的事例为A等;次者为B等;可做可不做,没什么重大意义的事例例为C等。A等的事,安排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最充沛的“顶峰期”去做;B等次之,C等可安排一些零星时间,或者干脆不做具体安排,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算了,其上提出的时间安排“顶峰期”做最重要的事较作者更有作用。注意上面所计划为近期的并不为长期,长远的计划当然重要,但长远的计划大多会使人消沉,如果想使目标早日实现,除长远计划外,你还必须制定短期计划。使生活组织化、规律化。人非常容易倦怠,也非常健忘。所定的计划太远太大,一时实现不了,就会失去新鲜感,使人厌倦、消沉。

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发生:一个星期或一个月的计划,因为一天两天的耽误,无法如期完成。于是越拖越久,越积越多,终于变成为计划而计划,完全忽略了计划的目的是什么,计划要帮助我们达到哪些效果?这样的计划就变成了纸上谈兵,失去了本来的意义。然而归根结底还是没有分清事情的重要性,不懂得逐日调整,最终使整个计划已经偏离了原来的目标。作者在“个人管理四步骤”里也提出了相关的问题。其也主张确定角色,选择近期目标,然后安排进度,逐日调整。当然,短程目标一定要与终极目标有关联,短程目标是实现终极目标的手段。“掌握重点是透过独立意志的发挥,建立以原则为重心的处事态度进而达到目的有效的自我心理。”掌握重点当然重要,但一定要建立在原则之上,违法的事即使能够帮助达到目的也断然是不能去做的。

然而,再明确的目标,再正确的时间安排,如果不去实行也是无用的,没有结果的。“顺从别人的意愿完成他人眼中的要务,或无牵无挂的享受不紧张又不重要的活动,岂不轻松愉快。至于执行,或多或少考验着自制力,此时就得靠诚意正心的修养工夫,坚定意志。”当然这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为什么有人一直做员工,而有人能够不断的得到晋升,问题就在这里。没有勇气拒绝是不可能集中精力于当急的要务的,现实生活中,表面上我们最多是要拒绝他人,而实际上,更多的是我们要能够拒绝自己,拒绝自己的贪婪与懒惰,这要比拒绝他人困难的多,这种魅力或说习惯有时需要一生去培养。在实行计划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变通,人和事都是活的,上面已经提过这个问题,不再多述。

作者还提出了一个值得大家注意的观点,要承认人比事重要,芸芸众生,首要顾及的便是自己。确定好自己的位置才能去管别人,对事讲效率,对人讲效用,作者并没有给出“效用”的具体解释,效用(英文:Utility),是经济学中最常用的概念之一。一般而言,效用是指对于消费者通过消费或者享受闲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的满足的一个度量。实际上并不只对于消费者是这样,对于每个人都一样,只讲求效率,而得不到完成计划的满足感是不能够长久的。

作者论及题目虽说是个人管理,但并不局限于个人,由“高效率的秘决————授权”一节引出,每个人的能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穷其一生,一个人不可能把所有本事都学到,只能在某个领域或某些领域做到比较好,一个善于管理的人并不一定懂得生产技术,所以才有领导与员工之分。然而,一个不懂得或说不舍得没有胆量授权的管理人并不是真正的管理者。样样事必躬亲,最终的结果必定是身心憔悴,管理层混乱不勘,生产缓慢甚至是停滞,导致整个业绩衰退。

一个有能力有智商的管理者必须敢于授权,充分利用他人能力为我所用以达到我所期望的目的才是管理者应当做的事,这需要一定的胆识与魄力。按作者的观点,授权化分为两类,一类为下达指令授权,上文已经提到,这类授权虽说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对于部分员工来说,也必须对其采用此种授权,一般存在于整个管理层的下级部分或是直指底层员工,然而如果高层管理者对下一层较高管理者也采取此种授权方式并不会达到很好作用,减少对次要问题以有时间处理大局的目的并没有达到;另一种授权方式为充分信任授权,这种授权方式才是真正有效的管理方式,这种授权注重结果而非过程,接受授权者可自己安排下属或拟定解决方案,但实行的具体形式由自己而定。

对于高层管理者只要为其确定可行目标即可,可见,这种授权方式将大大提高管理者的管理范围,既可以推进整体目标的实施,又有助于为自己节省出大量时间来确定下一步的目标,当然,这之中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对授权对像的选择问题,这就需要考验高级管理者对下级的认识与掌控能力了。实现合理的授权并达到预期效果需要两种授权方式综合运用,越到底层“下达命令式授权”所占比重越大,当然也要据具体情况而定。

授权能否执行也与人的人际关系成功有关,人际关系好,可以把命令的意味弱化,而使其心甘情愿去做,反之机械的执行而没有激情的投入必定不会好过前者,还有可能打折完成任务。更进一步说,这是在处理一个团体与个人的关系,其中包括高、中、低层的关系,高中低层各个人与每层的关系以及整个团体与个人的关系,当然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各阶层的管理者,能否建立一个和谐的团队,达到集思广益,有时是一个公司经营成败的关键。

作者所讲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也不并不是独立的,要真正做到高效能必须把各个习惯融会贯通,当然也并不绝对靠这七个习惯就能做到,还需要各个方面的整合运用才行,本文仅仅就书中一个方面做了简单的阐释,不免有偏颇的地方,希望得到更人士的批评指证。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读后感 篇18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一个优秀的人除了努力,必是常常自我审视的,必是凡事会思索高效方法的。而盲目依靠本能行事的人,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令人无奈的是,人们往往身陷囫囵而不自知。故而每日睡前的自省,我认为非常必要:我今天做了什么重要工作?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让这项工作变得更简捷高效?今天其他同事的工作有没有值得我学习和反思的地方?前人常讲谋而后动、三思而后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学会自省是提高自身效率的必要前提。

工作是一座围城,在里面的人想出去,对外面和陌生的环境充满幻想;在外面的人想进来,总想逃避现实寻找世外桃源。有句歌词讲得好: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切身处地的想,我们何不是如此?一线员工苦气连天,既要面对客户小心翼翼,又要背负任务指标,更要应付二线部门的各种指示,几乎人人想去二线工作。而二线员工羡慕一线员工工资奖金多、受到褒奖多、受到重视多、能干出成绩。

根源在哪?是人们常常把自己想象成“受害者”而不是“参与者”。在其位,谋其政,话虽简单,道理却深。我们都在为中行这个大集体服务、奉献,在当前既复杂又透明的工作环境下,没有一个岗位可供我们投机取巧,不付出超出他人的努力而凭白获得荣誉、晋升。单位不同于家庭,我们本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不劳而获的时代早已远去,想得到就要付出,想安逸就不要不知足,一味抱怨索求,只会让自己永远活在自己的幻想中,碌碌一生。

别人骂你一句,你回骂他一句,这叫吵架。别人赞美你一句,你回一句赞美,这叫社交。人总是不能免俗的。我们面对客户也好,面对同事也罢,想要达到高效的目的,热情洋溢的赞美要优于平静的陈述更要优于冷漠的指示。我总是思考几个问题:在我们的工作中,为什么有的理财经理掌握着上亿元甚至上十亿元的客户而有的人只有寥寥几十万?为什么有的客户经理掌握着项目,而有的客户经理只能机械的做件、录机、放款?为什么有的领导能够不必亲力亲为却网点成绩、部门工作优秀突出,而有的领导则终日疲惫奔波而达不到既定目的?我认为,沟通就是核心所在。

我们每天面对的人形形色色,说话之前要先过脑,要重视说话之道。说话之前要站在“他人”的立场,试图了解对方想要什么,从而简单制定沟通策略。有的人喜欢赞美,有的人喜欢直白,有的人需要恩威并施,有的人需要点拨解惑。“话多则失效”,如果说不到点子上,不如不说。只有找到对方的“痛点”,以短路径解决,方是高效之道。所以,我认为有效的沟通,智慧的说话之道,是成为高效能人士的捷径。

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人无完人,岂能没有情绪?但能控制自身情绪的人,才是臻至达境。孔子认为“克己”是修身而平天下的必要素质,是人和人之间互相尊重的前提。在当代社会同样适用。面对荣辱,不忘初心,廉洁自律是克己;在工作中,今日事今日毕,克服拖沓懒惰,得过且过的情绪,是克己;在营销中,放下身段,诚恳真诚,笑脸相迎是克己;面对同事,说话委婉,尊重理解,不非议他人是克己;面对单位困难的经营环境,积极努力,互相鼓励,患难与共是克己;回到家中,不将工作中的情绪带给家人,不抱怨不牢骚,也是一种克己。

简而言之,自省修身,克己努力,不忘初心,传播正能量,是成为高效能人士的通达之路。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读后感 篇19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刚拿到这本书,一看名字觉得实在普通,读了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获益良多,给予我很多的启发。看完了整本书才理解它销量超亿册的原因。对于我这样刚刚开始工作的新人来说,一本好书就如同一个好的向导。

书中所论述的七个习惯是密不可分的整体,相辅相成。

习惯一:主动积极——个人愿景的原则,即采取主动,为自己过去、现在及未来的行为负责,并依据原则及价值观,而非情绪或外在环境来下决定,创造改变,积极面对一切。

习惯二:以终为始——自我领导的原则,个人、团队和组织在做任何计划时,均先拟出愿景和目标,并据此塑造未来,全心投注于自己最重视的原则、价值观、关系及目标之上。

习惯三:要事第一——自我管理的原则,要事第一即实质的创造,是你的目标、愿景、价值观及要事的组织与实践。

习惯四:双赢思维——人际领导的原则,双赢思维是一种基于互敬,寻求互惠的思考框架与心意,鼓励我们解决问题,并协助个人找到互惠的解决办法,是一种信息、力量、认可及报酬的分享。

习惯五:知彼解己——移情沟通的原则,当我们改变以回答的心态,而以了解对方的心态去聆听别人,便能开启真正的沟通,增进彼此关系,知彼需要仁慈心,解己需要勇气,能平衡两者,则可大幅提升沟通的效率。

习惯六:统合综效——创造性合作的原则,统合综效是创造第三种选择,既非按照我的方式,亦非你的方式,而是第三种远胜过个人之见的办法,它是互相尊重的成果,使整体获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成效。

习惯七:不断更新——平衡的自我更新原则,在四个基本生活方面(生理、社会、情感、心智)中,不断更新自己,这个习惯提升了其它六个习惯的实施效率。

读书使人进步,这本书让我学到很多东西。仅有事业成功只能算成功了一半,唯有兼顾事业、家庭、人际关系、个人成长等人生其它层面的和谐发展才是真正的成功。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有一个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做任何事情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把要事时刻作为第一位,避免被偏见、情绪所左右。另外要有双赢的思想,做到诚信,成熟和自信。

在工作中要注意与人的交流合作,如遇到两人意见不同时,要多与人沟通,在分歧中寻求收获。

因此,我们在学习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时,重要的是一天一点实践,一天一点努力,才能提升自己成功的高度。最怕看书时一阵激情,结果转眼就又恢复了原来的自己。在不断实践“七个习惯”的过程中,完善自我。自我提升和完善是一种原则,也是一个过程,一个在成长和转变之间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一个人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读后感 篇20

看《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你学到了什么?如果你还没有读过本书,希望你也能从这篇文章中受益。世界上99%的人都是被他的情绪和大脑所控制的,只有少数的1%的人是可以控制他的情绪、大脑和言行的,而这第一种百分99%的人就是被动活着的人,只有第二种1%的人是主动活着的人。

1、主动活着

本书中的第一个习惯就告诉我们要主动的活着,那什么是主动活着的人呢?其实世界上事情分为两种:一种是你不可以改变的,比如说你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今天的天气如何?你老板的个人决定或者他生气的时候对你说什么话?这些都是你不可以改变的;第二种就是你可以改变的事情,就是你内心世界的情绪,你的思想,你所想说的话,你所做的事情还有你自己的决定!这些都是你可以改变的。如果你是一个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思想的人,总是被情绪左右,你就会觉得整个世界好像都在跟你作对,什么不顺心的事情都在你身上发生,然后你就会变成一个充满消极情绪的人,这就是被动活着的人。

而被动活着的人就有一个不好的思维就是总把注意放在不可改变的事情上。

所以想要改变这种状态的话,就应该把注意力放在你可以改变的事情上,做一个主动活着的人。比如说今天你要不要去郊游?要不要玩游戏?要不要看书等等!这样你才能不断变成一个内心强大的人,让你的人生多一点控制力和影响力。

大致可以将这两种人概括为:被动活着的人总是抱怨,不去做改变;而主动活着的人知道抱怨没用,只会增加消极思想,从而寻找更多改变的机会。

2、葬礼法则

什么是葬礼法则?就是讲在你葬礼来临的时候,你希望人们是怎样去怀念你,怎样回忆你的呢?他们认为你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葬礼法则教我们要以终点为起点来思考问题。比如说你通过你现在想达到的目标来设定今年的目标,再分解设定每个月和每天的计划是怎么样的?至于制定什么目标,你就要根据你自己的需求来决定了!

3、重要的事情优先做

关于选择目标,你肯定是找你重要的事情来选定目标,比如说高薪的工作和这个过多的物质不是你所追求的,因为它们并不能给你所谓的真正的快乐,所以你还是决定辞掉年薪百万的工作,去寻找真正能让你快乐的生活。

对于制定计划,这里有两个很重要的小窍门。

①每天计划达到的量一定要非常小,小到自己都觉得可笑,自己都无法接受的地步。因为现在很多人都把自己的计划定的太过于苛刻,最终都会因为坚持不下去而告终。比如很多人计划每天看两个小时的书,过不了两天,坚持不了就不看了。这里建议,每天就拿起书本翻开几秒又合上就行了,这一个简单的动作相信是个人都能做到并坚持下去。当然,如果你翻开的时候自己有兴趣看,那就看下去,等自己不想看了就放下。久而久之你会发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②学会奖励自己。当你完成了自己定的某个小目标,要给自己一点奖励,至于奖励什么,你怎么开心怎么来吧。为什么奖励自己?就像你打游戏,打游戏你可以在脑中享受到快感,所以你就愿意玩。而如果你做完了某个小目标,没有任何奖励,你自然就没太多动力再去做这件事情了。

4、不断自我提升

这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最后一个习惯。当你每天都完成一些小目标,一年后你就会在各方面也得到更好的提升,而你在提升的基础上又加以提升。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读后感 篇21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这本书可能有些人觉得就是一大堆废话,有些人觉得对自己很有用,值得反复的看。看这本书,我觉得要结合自己所处的社会、工作、人群、环境中去看待书中的一些故事,以及作者想表达的一些思维方式。至少我觉得书中的一些大道理再加上一些通俗易懂的故事想结合,还是有点帮助的。至少比一般的鸡汤文好一点吧。我在看的时候,是边看边写的,把某些好的地方用自己的思维语言结合起来,虽然看起来有点凌乱,但不失为一种方法吧。

这本书中所说的每个原则不仅适用于个体,也适用于团体。作者在文中写道的爱默生曾说:“大声喧哗反而难以入耳”内在本质比外在言行更具说服力,有人能获得完全的信赖,因为我们了解他的本性。所以不论他是否辩才无碍,或是否长于人际关系,我们依然信任有加,而且与他们合作无间。文学家乔登曾说:人性可善可恶,冥冥中影响着我们的一生,而且总是如实反映出真正的自我,那是伪装不来的。

书中的一个卡片测验“老妇与妙龄女子”我们每个人都是带着有色眼睛去看待这个世界,观念很重要,看待事物的本质,转移自身观念。故事“浓雾中的灯塔”,是改变让对方改变航道还是你自己改变航道呢?灯塔是准则,船长是你自己。

知识(做什么、为何做)、技巧(如何做)、欲望(想做)——习惯。

人们口中所说的习惯,其实要养成好的习惯,就如书中所说的这三点。

1、依赖—独立—互赖

2、个人价值太过强调,沟通、团队更为重要

伊索寓言——鹅生金蛋,一般人往往用金蛋的角度来衡量效率,“金蛋”是一个酒店希望获得的结果,但是“鹅”一个酒店用以达到效果的东西,就是员工,往往忽视。只重视“金蛋”而忽视“鹅”的结果就是“鹅”会流失掉,金蛋也就没有。所以以这个书中所提到的故事,“金蛋”与“鹅”之间的“关系”必须要平衡,是一个酒店人力资源(员工)这一块最终的结果。

3、确立人生的目标

看到这个小节的标题我感觉很好笑,一本书就能让我或者别人确立人生的“终极”目标了吗?继续看看吧。

管理是有效的把事情做好,领导是确定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一个是行动,一个是行动的方向。当我自己找到行动的方向的时候,也许就确定了人生的“终极”目标了吧……

生活重心:配偶、家庭、金钱、工作、名利、享乐、敌人或朋友、宗教、自我。生活重心摇摆不定。

以原则为重心,是以上所有生活重心的结合,书中所提到的音乐会与加班,注重原则的人会以一个客观冷静的态度,不受到情绪与外在环境的干扰,用某种“深思熟虑”做出的正确的选择。不过我想说的是,不外乎就是两种结果,要么加班,要么去音乐会。可能是书中所说的是你自己的选择,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是结果深思熟虑的,是根据原则所做的最好的决定。感觉就是在自我安慰。只是找到了一个好的方法而已。当自己某天遇到了“加班”与“音乐会”的时候,可以试一试所谓的“原则”能带来多大的影响力。、

要合作,一面却以旅游为诱惑,实际上是鼓励彼此竞争。许多企业都有这个问题所在。酒店中,部门与部门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本位主义(损人利己)往往存在,一个酒店的发展是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协作,相互配合,而不是各管各的。比如在会议室开会的客人待会要上台演讲,但是衣服有褶皱,需要熨斗熨平,去借熨斗,客房部不让借,让客人自己来借,餐饮部的不能借。最终的结果就只有客人的投诉以及对这家酒店的差评了。所以利人利己的人际关很重要。

个人与团队之间要达到一个平衡点,书中所说的一家公司的年度表扬大会,只有40人受到了“业绩最高”等奖项,但是参会的700人,表面上都在鼓掌,内心冷暖自知。很可能产生损人利己的竞争关系。说的严重点就是直到这家公司分崩离析。如果增设团队奖,树立利人利己的观念,在表扬大会上,达成目标的团队共同获奖,那会是另一种结果,公司只会越来越好。所以个人固为重要,但是团队的力量更重要。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读后感 篇22

读完书中的一段墓志铭,想起小时候经常挂在嘴边、写在日记里的豪言壮语,如今已毕业参加工作三年,没能活出理想中的状态,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与身边人的差距越来越大,距离越来越远,免不得心生焦虑。时至今日,曾经的美好愿景已差不多成了白日梦。

叹息。何叹息?只要想做,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更何况此时的你必然还有心有力。重要的是敢不敢拿出归零的心态以全新的自己去开始。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若想改变你的人生首先从改变你自己做起。

如何改变自己呢?这也是我近来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本周阅读了朋友推荐的这本《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关于自我管理和人际管理等方面,获益很多。不管做什么事情,首先心态很重要,其次目标要明确,最后搭配工具技巧,往往事半功倍。

改变自己要改变思维定式。“要想改变现状,首先要改变自己;要改变自己,先要改变我们对问题的看法。”怎样看待世界,怎么对待生活,怎么和他人相处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方式都取决于我们的思维定式。

思维定式是什么呢?它是关于某种事物的理论、诠释或者模型,由每个人的成长背景、学习知识、生活经验及选择混合加工构成的认知上的固定倾向,影响着你对事物的分析、判断,决定着你的行为和态度,即使最后做出的决策可能不是正确的,得出的结论与现实不符。想起穷人思维和富人思维的对比来,从中可发现穷人思维更多的是消极心态以及由此产生的消极行为,而富人思维则相反。由此可见,如果想要生活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我们要学习积极乐观的思维,学会思维转换。人往往在生死关头、生活困窘面前容易顿悟,或者在人生当中的重要阶段,比如高考、毕业、结婚、有自己的孩子等等人生角色转换之际,思维突然发生转变。平时,我们也应该注意思维锻炼,多读书,多关注社会新闻,多听听身边人的意见,多思考事情发展的规则,主动打破常规,打破旧的思维模式,让生活朝着你想要的方向发展。

改变自己要树立以原则为中心的思维定式。以原则为中心,以品德为基础的思维定式,更能“由内而外”地实现个人效能和人际效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为人处事原则,然而并不都是清晰可知、正确无误的。这里的“原则”是指什么呢?

原则如灯塔,是不容动摇的自然法则。

原则是不辩自明的真理,任何人都可以心领神会,就好像人类与生俱来的良知,不分种族肤色,人人具备。即使被社会流俗或个人否定而隐晦不彰,但它们依然存在。

原则不同于实践。实践是个别的、具体的,而原则是深刻的、基本的和普遍的。

原则不是价值观。一群盗匪可以有相同的价值观,但却违背了良善的原则。如果说原则是地域,那么价值观就是地图。唯有尊重正确原则,才能认清真相。

原则是人类行为的指南针,历经考验,长盛不衰,不证自明。

作者提出了7大原则,也就是7个习惯,分别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不断更新。当我们坚持做到这7个原则,必然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积极向上的影响,即使不能实现绝对的成功,也一定能获得一定的成就。

读一两遍,总感觉还是不甚理解,不知如何抒写,此类书籍,文中所写7大原则,重在实践,达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方能真正明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