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大秦帝国读后感

2024/05/07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大秦帝国读后感(精选25篇),都是精品文章,请您欣赏。

大秦帝国读后感 篇1

昨天看了《大秦帝国》1——七集,对秦献公的继位选人独到的眼光及方法所叹服。秦献公被魏军狼毒箭所伤,他知道自已所剩日子不多,不得不考虑传位的问题,但让他头痛的是传位给那一个孩子。

两个孩子各有所长,长公子更是深得上大夫及世族的拥戴,为了使王位传给真正能带领秦国走向富强的君王,秦献公可谓用心良苦,采取了冒雪前往老乒营地,听取老乒对传位人选的意见,最后秦献公听取了与他出生入死,驰骋沙场老乒的建议,传位给了二公子渠梁,即历史上有名的秦孝公,历史同样也证明了秦献公选人之正确。秦献公选取接班人的思路及方法值得借鉴和参考。

通过秦献公选继位人剧情,也给我们在工作中如何晋升一个管理干部或观察一个人是否值得培养带来启发,具有以下特征的`人值得晋升和培养:

1、遇事临危不惧,头脑清晰,应变能力强;

2、具有大局观,团队、组织及公司利益大于私利;

3、具有独立思考及分析辩别能力;

4、做事能够抓住重点,抓住问题的本质,能够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大秦帝国读后感 篇2

幸得老师推荐,我才能接触到《大秦帝国》,了解大秦帝国,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些历史似乎真的被人们所忽略,我们熟知的“暴秦”给我们评判秦帝国带上了有色眼镜。仅序言中的寥寥几句,便已勾起我对这部小说浓厚的兴趣,使我废寝忘食地品读这部小说,这才有了这读后之感。

我的阅读能力薄弱,耗费了大半个寒假也只是欣赏了第一部的四分之三,着实惭愧,但我从中获得的收获很多。小说情节环环相扣,以动荡的战国为背景,真实人物与虚构人物共存,这样的小说情节安排,让我不忍将其分割成一个个小故事来品味,它们是一个整体,由它们拼凑出大秦帝国的辉煌。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时候,我隐隐从中看到的《三国演义》的影子,它们都是历史小说,真实的故事加上作者画龙点睛般的艺术加工,使人读后文学、历史双丰收。相较于《三国演义》,《大秦帝国》以现代文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眼前,免去了理解古文字词的烦恼,使我们品读起来游刃有余、回味无穷。

小说的第一部以秦孝公统治的数十年的时世变迁为主线,给我们剖析了秦由弱变强的涅磐重生的缘起缘由。小说情节大致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六国联盟灭秦,秦国陷入覆灭危机;第二部分是鞅哥入秦;第三部分是鞅哥主持变法;第四部分是秦之大出于天下,君臣二人共赴黄泉。故事中不乏人间真情,两段爱情和一段君臣之情穿插其中,使小说富有情感;小说中也包含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如商鞅移木立信、邹忌与徐公比美、田榫与晏舛、孙膑围魏救赵等。小说确实带给了我一个非常生动立体的秦国,这与从《资治通鉴》里读到的秦国不近相同,可以说是别样的享受。

从自身而言,读了这小说,我开始对自己将来要选择怎样的道路,要做一个怎样的人有了一次思考。小说中,商鞅与申不害的对道路的选择;孙膑与庞涓对做人的选择都让我有很深的印象。商鞅与申不害在选择道路时,认真思考了自身才学的特点,分析了各国的需要,以此确定了自己出仕的国家;孙膑继承先贤孙子的遗训,不求闻达于诸侯,只欲找寻一个过招施展自己的才华,庞涓为人孤傲,热衷功名,想要出将入相,成为旷世名将,在他达成目的的道路中,变得心狠手辣,这两对宿敌的对决在小说中亦是一大看点。在这个年纪,不思考人生是不行的了,离成年仅有一步之遥,很快就要自己担当了,如何规划人生,如何为人处事已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了!

从大方面说,古人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确实,每个国家的兴和衰都大致遵循得民心则兴,失民心则衰的历史规律,这条规律伴随着一个个帝国王朝的出现与消亡,未曾改变,对今日的社会,这仍然是一条不可动摇的黄金定律,民众并不是统治者下的劳役,而是凌驾于统治者之上的一个社会主体!一个国家,统治者迷失,这个国家还没亡;民众迷失了,则这个国家就名存实亡了。小说中韩昭侯的例子铁一般印证了这一点,魏国大兵压境,新郑举国捍卫国家尊严,民众护城热情高涨,唯独这昏庸的君主,生活在胆怯与绝望中……国民撑起一片天,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熔铸在每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的血液中,想想没了这样的精神,中国将何去何从?中国现在正处于一个历史的关键时刻,举国上下有着共同的中国梦,梦想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回顾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外敌入侵,内乱不断,岂不与当年秦孝公早期的秦国如出一辙?国耻昭昭,秦孝公寻大才以求改革,这与新中国成立后的改革又有几分相似。故秦国当年的发展可以为今天提供一个指导,我十分敬佩当年毛主席拍案决定研制两弹一星与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前者给中国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后者以前无古人的创新思维,给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描绘了蓝图。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看得更远,接下前人的历史火炬,继续朝着我们的中国梦前进,是我这一辈所有有志之士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如今,中国经济的脆弱引起了我无限的担忧,房价的过快增长,物价过高,使得现在的钱越来越不是钱,金钱购买力的下降速度超过居民收入的增加速度。总而言之,现在的中国要走的路还有很长很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努力!

大秦帝国读后感 篇3

每观秦史,总会被其波澜壮阔所震撼,万里长城、九原驰道、都江堰、郑国渠、阿房宫、兵马俑……人们无法想象这个仅仅存在十余年的短命王朝竟能兴建诸多气势磅礴的超级工程。

行者千里,跬步积之,缔造这些奇迹的是老秦人六百年的披荆斩棘,而将老秦人缔造成奇迹的则是一个卫国士子——商鞅。商鞅以其宏大的胆魄和卓绝的`才具在积贫积弱的秦国力行变法,短短二十年的时间,斗转星移,原来六国不齿会盟的秦国蜕变成六国谈而色变的虎狼之国。

我们惊叹于商鞅变法之化腐朽为神奇的同时是否也在思考这股神奇的力量到底源自何处?如果说商鞅变法将地处西陲蛮荒落后的秦国引入东方文明社会的发展轨道最终促成秦国崛起,那是浪漫主义者的情怀;如果说商鞅变法规整了社会秩序、团结了老秦部族的战斗力量,那是形式主义的见识。

商鞅变法最根本的力量之源是彻底的社会变革,是从根本上变革了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在最大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为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大繁荣创造了条件。

大秦帝国读后感 篇4

很不喜欢范雎这个人物,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人认为他是快意恩仇,但我觉得,“睚眦必报”形容更贴切。比起白起的惟国事为大,范雎则显得像是被感情蒙蔽了双眼,心胸格局确实能够决定一个人的高度,在这样的一国丞相的性格中,这种睚眦必报却占了大部分,也就决定了范雎凄惨收场。

秦昭王的过人之处确实令人敬佩,20年的听政,才成就自己走上了权力的巅峰,这份定力谁人能及?在强君暮政的'年代,秦昭王依然保持了卓越的管理能力,即使积压了多年政务,依然能让秦国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运转,实属不易。这部书里面,远交进攻,负荆请罪,将相和,长平之战等等经典浮现,长平之战的确是一部血泪史,战神白起最终也走向了那样的下场,功勋卓著最终落得被赐死,确实在权利面前一切都是冰冷的,尤其是在20年听政的君王面前,君王的心是冷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大秦帝国读后感 篇5

这次是第二次读完这本书,却依然不能说把它完全消化了!之前曾两次去过西安看兵马俑,一次是06年去的,那时候还小,看到兵马俑时觉得不过是一些泥人而已,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秦朝历史的了解,慢慢的对秦国有了些兴趣。时隔十年,在16年第二次去了西安,在这次去西安之前,我想找一本写秦史的书再多了解了解秦朝,后来就看到了这本书,并且很耐心的看完了,不得不说我真的被这本书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这本书让我看到的不再仅仅是秦朝统一六国的事,看到的'更多的是一个秦国几百年的苦难前史,一部秦人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的历史,也就是从看完这本书,让我对秦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以至于在第二次看到兵马俑,看到秦时的遗迹的时候,我感受到的是震撼,是崇敬!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写的很深也很好,读了两遍依然不觉的厌烦,反而越读越喜欢,每次读完都能有所收获,也许这就是没有把它读通的证明吧,以后还会再读第三遍第四遍的

大秦帝国读后感 篇6

《大秦帝国》是我读过的小说中最长的。当初买这套书也是下了很大决心的,因为不敢保证自己能坚持读完。

结果,没有刻意去“坚持”,自然而然地就读完了。

读这套书之前,才读完《明朝那些事儿》,不免在心里比较一下。给我感觉,《明朝那些事儿》好像是把历史当小说写,嘻嘻哈哈中讲述历史故事。而《大秦帝国》好像是把小说当史书写,一个故事呈现出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帝国史。读《大秦帝国》之前,很喜欢《明朝》,但是读后,更欣赏《大秦帝国》的大气。

不过,这样长的`著作,要从头到尾都引人入胜也很难。书一共六部,我感觉最精彩的还是前两部,第一部有商鞅,第二部有苏秦和张仪,而到了后面,就不再有这种偶像式的人物了,接下来的白起、吕不韦、李斯,塑造得也很鲜明,但已经不是我喜欢的类型。我想,作者把商鞅写得太完美了,成了秦国的神,也成了整部小说的神,以至于后面无法再超越。最不喜欢的是第三部,感觉结构有点乱。

整部小说褒扬秦人的色彩非常浓厚,有时近乎偏执,不过在作者营造的环境下,觉得褒扬得还是挺有道理的。书中描述的那个由商鞅在秦国一手缔造的“法治社会”,虽说有虚构成分,但也让人不得不改变对一些历史事件的看法。

大秦帝国读后感 篇7

《大秦帝国》是我读过的小说中最长的。当初买这套书也是下了很大决心的,因为不敢保证自己能坚持读完。

结果,没有刻意去“坚持”,自然而然地就读完了。

读这套书之前,才读完《明朝那些事儿》,不免在心里比较一下。给我感觉,《明朝那些事儿》好像是把历史当小说写,嘻嘻哈哈中讲述历史故事。而《大秦帝国》好像是把小说当史书写,一个故事呈现出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帝国史。读《大秦帝国》之前,很喜欢《明朝》,但是读后,更欣赏《大秦帝国》的大气。

不过,这样长的著作,要从头到尾都引人入胜也很难。书一共六部,我感觉最精彩的还是前两部,第一部有商鞅,第二部有苏秦和张仪,而到了后面,就不再有这种偶像式的人物了,接下来的白起、吕不韦、李斯,塑造得也很鲜明,但已经不是我喜欢的类型。我想,作者把商鞅写得太完美了,成了秦国的`神,也成了整部小说的神,以至于后面无法再超越。最不喜欢的是第三部,感觉结构有点乱。

整部小说褒扬秦人的色彩非常浓厚,有时近乎偏执,不过在作者营造的环境下,觉得褒扬得还是挺有道理的。书中描述的那个由商鞅在秦国一手缔造的“法治社会”,虽说有虚构成分,但也让人不得不改变对一些历史事件的看法。

大秦帝国读后感 篇8

每观秦史,总会被其波澜壮阔所震撼,万里长城、九原驰道、都江堰、郑国渠、阿房宫、兵马俑……人们无法想象这个仅仅存在十余年的短命王朝竟能兴建诸多气势磅礴的超级工程。

行者千里,跬步积之,缔造这些奇迹的是老秦人六百年的披荆斩棘,而将老秦人缔造成奇迹的则是一个卫国士子——商鞅。商鞅以其宏大的胆魄和卓绝的才具在积贫积弱的秦国力行变法,短短二十年的时间,斗转星移,原来六国不齿会盟的秦国蜕变成六国谈而色变的虎狼之国。

我们惊叹于商鞅变法之化腐朽为神奇的同时是否也在思考这股神奇的力量到底源自何处?如果说商鞅变法将地处西陲蛮荒落后的秦国引入东方文明社会的发展轨道最终促成秦国崛起,那是浪漫主义者的情怀;如果说商鞅变法规整了社会秩序、团结了老秦部族的战斗力量,那是形式主义的见识。

商鞅变法最根本的'力量之源是彻底的社会变革,是从根本上变革了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在最大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为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大繁荣创造了条件。

大秦帝国读后感 篇9

至上周末,由孙皓晖撰写的十一册大型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帝国》,经过我一段时间的精心阅读,总算是读完了。这部历史小说篇幅很长,写的也很“专业”,读起来有一种不愿松手的感觉,很好!

通读这部书,对我来说增长了很多的历史知识,特别是对春秋战国这段历史有了点概括性的了解,当然要想更深入、更多地了解那段历史,还需要再精心的研读,同时还要读更多的关于这段历史的史书才行。当然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希望还能重新阅读这部历史小说。通过第一遍的通读,我想谈谈我对“大秦帝国”这段历史的一些感触。

本部书是从秦国和赵国的一场惨烈的战争开始的,在这场战争中秦孝公的父亲也就是很有才能的秦献公战死,随之秦孝公继位。在秦国的历史上,秦孝公可堪称是一代绝世英才,他继位后针对秦国当时的情况,随时都有被河东六国瓜分的危险,为了强大自己,首先就颁布了“求贤令”,继而才有了商鞅入秦,由于秦孝公的英明和伟大,商鞅从“徙木立信”,进行翻天覆地的国内大改革,从而确立了“法家”在秦国的历史地位。正是由于商鞅的变法,才使得秦国的日益强盛,国政清明,国民拥戴,人才辈出,国土面积也逐步增大。自秦孝公开始,经过一百多年,七代国王的艰苦奋斗,最终在嬴政手中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一统天下,确实是功业卓著、伟业长存。

在这一百多年的历史中,七代君王中可以说有才干的主要是秦孝公、秦惠文王(嬴驷)、秦昭王(嬴稷)和秦始皇(嬴政)他们四个了,其他的三个都是短命或者是没有多大的建树,正是因为他们没有多大建树在任期间又短,所以才造就了秦帝国的建立,所以秦帝国是一个伟大的帝国,这几代君王也是能创建伟业的君王,是一代代“伟人”。

秦帝国的历史也有一些让人唏嘘的事情发生:有建立了法治国家根基的商鞅在秦孝公死后被秦惠文王“五马分尸”、有坚持三年,最终取得“长平大战”胜利,拥有战功赫赫的白起被秦昭王赐死、也有为稳定朝夕不保的秦国,而立下举世功业的功臣吕不韦只因在政见上与国王不同而被嬴政所杀。等等这些让人扼腕的事情发生,有种“谢磨杀驴”的感觉。但最让人感觉到不可思议的是太监赵高和丞相李斯这两个人了。赵高一生是最忠于秦始皇的一个人,在陪伴秦始皇的一生中,他帮助秦始皇做过很多很多的事情,是一个无以复加的大“忠臣”,可为什么在秦始皇死了之后,却变成了一个似乎是对秦始皇“刻骨仇恨”的一个人?先是杀了皇长子扶苏,继而是以一种变态的手法杀死了所有的皇子和公主,之后又是承担秦国脊梁的文武干臣,把一个“脑残”的最小的一个皇子胡亥扶上了皇位,最终这个秦二世也被赵高杀了。在民生凋敝的情况下,还大肆兴建阿房宫,搜刮民财,搞得刚建立的秦帝国民不聊生,最终是逼着“人民”揭竿起义,一举灭亡了这个赢世家族多少代辛辛苦苦建立起来“帝王国”!其人性是何等的残暴和不可思议!

还有一个就是丞相李斯了。在秦一统天下的过程中,可以说李斯是一个享有“丰功伟绩”的一个大人物,他为秦帝国的建立立下了无可比拟的功劳,于蒙恬等守边大将也是终生的同盟者和最好的朋友,可为什么在秦始皇死后,李斯却能模仿嬴政的笔迹,下诏杀害这些战功赫赫的开国元勋们,简直是不可思议,正是因为他的“私心”和性格上的缺点,最终被赵高不单是灭了“三族”,还以最残忍的五种刑罚杀死了他。这么一个功盖千秋的伟大人物,最终竟然能做出这些不可想象的`事情,亡了大秦帝国,也以最羞辱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可以说是最有应得。

总体来说秦朝的历史是一部奋斗的历史,秦朝因为有了“焚书坑儒”,就被后来的儒家宣传为秦朝是一个暴君统治的政权,这是一种严重的偏见,是对历史的一个错误的认识,应该加以改正。自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的功劳还是很大的,其中大家都知道的摈弃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规矩、修建“高速公路”、整治河流等等等等,其中很多的事情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都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伟大作用,这是谁也抹不去的成绩。

秦朝的成功有一大经验可以记取,那就是“变法图存”,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改革开放”,只有不断的、彻底的改革,才能实现“富民强国”。秦朝失败的一大教训就是“用人不察”!由于秦始皇没有在用人上仔细盘旋,没有深入地考察“人心所向”,轻视了“接班人”的培养,最终被小人篡夺权利,导致整个多少代君王的努力所取得的成就毁于一旦,可以说是“前功尽弃”,可惜可惜也!

看懂历史,服务当前,这是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历史就是一面镜子,他可以正身修行。帮助我们看懂社会,看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帮助我们适应社会。同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就应该从历史的教训和经验中获得一些什么,理解和体会一些什么,这不正是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所需要的吗?

大秦帝国读后感 篇10

《大秦帝国》是我读过的小说中最长的。当初买这套书也是下了很大决心的,因为不敢保证自己能坚持读完。结果,没有刻意去“坚持”,自然而然地就读完了。

读这套书之前,才读完《明朝那些事儿》,不免在心里比较一下。给我感觉,《明朝那些事儿》好像是把历史当小说写,嘻嘻哈哈中讲述历史故事。而《大秦帝国》好像是把小说当史书写,一个故事呈现出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帝国史。读《大秦帝国》之前,很喜欢《明朝那些事儿》,但是读后,更欣赏《大秦帝国》的大气。

不过,这样长的著作,要从头到尾都引人入胜也很难。书一共六部,我感觉最精彩的还是前两部,第一部有商鞅,第二部有苏秦和张仪,而到了后面,就不再有这种偶像式的人物了。接下来的白起、吕不韦、李斯,塑造得也很鲜明,但已经不是我喜欢的类型。我想,作者把商鞅写得太完美了,成了秦国的神,也成了整部小说的神,以至于后面无法再超越。最不喜欢的是第三部,感觉结构有点乱。

整部小说褒扬秦人的色彩非常浓厚,有时近乎偏执,不过在作者营造的环境下,觉得褒扬得还是挺有道理的。书中描述的那个由商鞅在秦国一手缔造的“法治社会”,虽说有虚构成分,但也让人不得不改变对一些历史事件的看法。

大秦帝国读后感 篇11

秦国,从中华大地的西部边缘小国、险些被六国瓜分的战败国,成为一统华夏的大秦帝国,靠的是什么,原因可能要写几部书。我看完《大秦帝国》后,感受最深的是——法治成就了秦国。

从秦孝公赢渠梁任用卫鞅开始变法,到秦王嬴政一统天下,期间经历六王七次权利的`移交,不同时期采取的政策不同,但坚持依法治秦的主张始终贯穿其中。最值得敬佩的是舍身护法的宣太后,以一国摄政太后之尊,用自己的鲜血维护法治。秦国八万铁骑命丧赵国名将赵奢之手,依秦法:无端败军者斩刑不赦,八万将士全部阵亡,此时定要有人为阏于之败担责,宣太后毅然站出说道:阏于惨败,罪在本太后错断大势……秦法昭昭,不究大败之罪,不足以养朝野正气。遂在宫中自裁,以自刑谢国。看到这时耳边响起那句老秦人心中的呐喊“赳赳老秦,共赴国难”!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无不在坚守着秦法,正是这种力量促成了秦国的强大。

我们的首个宪法日刚过去不久,祖国各地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宣传活动,希望我们的法治能够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形成中华的强大力量。作为基层的法律工作者,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发挥联系群众的优势,将所学所知运用到服务法治中去。

大秦帝国读后感 篇12

起初看大秦帝国只是源于自己对历史由来已久的兴趣,并不是有什么特别的意图,只是觉得这不过是对于一个盛世的全景式展现罢了。但是,当我把《大秦帝国》第一部《黑色裂变》看完之后,我被深深震撼了。我认识到雅斯贝尔斯的轴心代理论很有意义。

一个文明的创生期往往是最有活力的.,最富创造力的。大秦帝国,有着与后世很多同样强盛帝国所全然不同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才是大秦帝国得以强盛的依靠,也是被后人所忽视的,在后来历史中所缺失的。因此,这些东西,才是需要我们重新开掘出来的。因为,正是缺失的这些,使得华夏的原生文明在创造奇迹的同时,又蕴含了衰落和失败的可能。《大秦帝国》正是通过将这些开掘出来,从而使得我们重新思考我们所熟悉的那部分历史,让我们更加看清现在要走的路。

这种与众不同的东西,在我看来至少有两个方面:法治与商业精深。这两点在《大秦帝国》中都有表现。商鞅是秦国的名将,他实施变法是秦国强大的第一块基石,更是华夏文明史中第一次将法治的理念变为现实,所有的这一切,对于中华民族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大秦帝国读后感 篇13

“变法”一定都是好的吗?“守旧”一定都是坏的吗?“变法”后国家一定会变得富强吗?“不变法”国家必然贫穷落后吗?若细细一想,还真未必。对比中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有其巨大历史进步意义,但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并未走向富强。不仅未走向富强,反而比“大清”还不如:国家四分五裂,进入了“军阀混战”时期,帝国主义国家入侵有增无简单,中国反而更加积贫积弱,差点就亡国灭种了。就像人做了一次大手术,可能手术之后,人的身体比做手术之前更加虚弱。另外一个反例就是沙特阿拉伯,至今仍然是最落后的封建帝制,沙特却很富裕。

商鞅变法会不会把秦国变得还不如以前“那一套”?事实证明没有。

首先,一方面秦国通过计谋,充分利用其内部矛盾,瓦解了其他几大诸侯国攻打秦国的联盟;另一方面其他诸侯国国君腐化堕落,玩物丧志,奢靡享乐,骄傲自满,重用奸佞,却远“能臣干将”(当然这也跟秦国的离间计有一定关联)。这两方面给秦国创造了二十多年的较为安全稳定的外部环境。

其次,面商鞅变法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是先进的政治体制,解放了当时的生产力,也是符合秦国国情的,获得绝大多数普通民众拥护:1.商鞅变法废除了农奴制,使得广大奴隶变成了拥有土地的农民,其为了维护其土地和自由民身份,又积极参军报国努力生产,挣得爵位;2.奖励“耕战”,打破了贵族世袭的制度,“无功不授爵”,贵族的后代若无“功”,则不自动继承前辈的爵位,而普通民众可以通过战功或积极生产劳动而获得爵位;3.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政令上行下效,没有“小王国”,即使是贵族封也无军权治权,仅仅保留了部分税收分成的权力,“大脑真正控制了全身”;4.基本税率并未提高,国家增收,靠的是扩大生产力,并非苛捐杂税,藏富于民众,使得农民也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而促进了工商业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农民提高生产力;5“开阡陌”和开垦荒地大大增加了全国可耕种土地面积,将蛋糕做大......

再次,商鞅变法基本理念就是“依法治国”。立法科学且符合国情易于执行,一旦立法则有法必依,依法必严;反对“滥情”、“滥礼”,就是法律未规定的“情”和“礼”,执法者却根据日常“情”、“礼”去“多赏”则要受刑;反对“畏赏畏罚”,即若可以奖赏,但执法者却不予奖赏,执法者要受刑,反之若可以惩罚,但执法者缺不予惩罚,执法者受刑;还有法律行文通俗易懂,方便施行,要使得普通文化水平低的民众也能清楚的了解国家法律规定,在地方专门设置“释法”职位官吏,专门负责向普通民众宣传解释法规定,若宣传不力或解释错误,则“释法”官吏也受刑;施行“连坐保甲”制度,一人犯法若不揭发则全体受罚,使得民众相互监督,避免了包庇,使得人人“畏”法,反而不犯法。“依法治国”避免了人治和滥情、滥礼,而其中的“重赏重罚”在战时又极大的团结民众,激发其生产力。

另外还有几点也很重要:

1.秦国的“老秦人”拥有共赴国难的凝聚力。“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老秦族本也属于中原农耕文明。一般来说农耕文明以步兵为主,其单兵战斗力是不如以骑兵为主的游牧部落。但秦人在长期与当时的狄夷部落作战下,不仅没被消灭,反而发展出了强劲的骑兵部队。不仅仅赶走了狄夷骑兵向内地蚕食,还稳稳的将狄夷阻挡在“西北”边界,保卫了中原文明。正是秦人与狄夷作战有功,保卫当时京畿,避免中原地区遭受蛮夷入侵,当时天子封秦部落为诸侯之一。秦人在长期艰苦的环境下,形成了能征善战,坚忍不拔,吃苦耐闹的民族特性,且具有高度的“民族”认同感。“朽木不可雕”,而秦人是一个“可塑之材”,具备了优秀的民族特性,暂时的落后和贫困只需一个“制度契机”,会将其优秀的.民族特性转化为无尽的生产力。

2.国君励精图治。

3.商鞅的个人才能。

4.国君与变法派的长期团结一心,未受旧贵族势力的挑拨干扰,使得变法能够长期执行下去,未半途而废。即使商鞅车裂,新任国君上任,也继续推行商鞅变法内容,获得变法派的支持;且又借旧贵族“逼死”商鞅,清除了旧贵族的势力,扫除了进一步“将改革进行到底”的阻力。同时借六国上书请杀“商鞅”,获得了对其他诸侯国宣战的口实,这是后话......

从此秦国从“国富兵强”走向了“统一天下”的征途。

大秦帝国读后感 篇14

《大秦帝国》是我读过的小说中最长的。当初买这套书也是下了很大决心的,因为不敢保证自己能坚持读完。

结果,没有刻意去“坚持”,自然而然地就读完了。

读这套书之前,才读完《明朝那些事儿》,不免在心里比较一下。给我感觉,《明朝那些事儿》好像是把历史当小说写,嘻嘻哈哈中讲述历史故事。而《大秦帝国》好像是把小说当史书写,一个故事呈现出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帝国史。读《大秦帝国》之前,很喜欢《明朝》,但是读后,更欣赏《大秦帝国》的大气。

不过,这样长的著作,要从头到尾都引人入胜也很难。书一共六部,我感觉最精彩的还是前两部,第一部有商鞅,第二部有苏秦和张仪,而到了后面,就不再有这种偶像式的`人物了,接下来的白起、吕不韦、李斯,塑造得也很鲜明,但已经不是我喜欢的类型。我想,作者把商鞅写得太完美了,成了秦国的神,也成了整部小说的神,以至于后面无法再超越。最不喜欢的是第三部,感觉结构有点乱。

整部小说褒扬秦人的色彩非常浓厚,有时近乎偏执,不过在作者营造的环境下,觉得褒扬得还是挺有道理的。书中描述的那个由商鞅在秦国一手缔造的“法治社会”,虽说有虚构成分,但也让人不得不改变对一些历史事件的看法。

大秦帝国读后感 篇15

这次是第二次读完这本书,却依然不能说把它完全消化了!之前曾两次去过西安看兵马俑,一次是06年去的,那时候还小,看到兵马俑时觉得不过是一些泥人而已,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秦朝历史的了解,慢慢的对秦国有了些兴趣。时隔十年,在16年第二次去了西安,在这次去西安之前,我想找一本写秦史的书再多了解了解秦朝,后来就看到了这本书,并且很耐心的看完了,不得不说我真的'被这本书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这本书让我看到的不再仅仅是秦朝统一六国的事,看到的更多的是一个秦国几百年的苦难前史,一部秦人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的历史,也就是从看完这本书,让我对秦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以至于在第二次看到兵马俑,看到秦时的遗迹的时候,我感受到的是震撼,是崇敬!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写的很深也很好,读了两遍依然不觉的厌烦,反而越读越喜欢,每次读完都能有所收获,也许这就是没有把它读通的证明吧,以后还会再读第三遍第四遍的

大秦帝国读后感 篇16

《大秦帝国》是我迄今为止所读过的最长的一部著作,整整耗时三个月,但这三个月中并未让我感觉枯燥乏味,反而得意其中,除补齐历史知识的残缺外,更收获了新的思想,站在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孙皓晖先生耗时整整16年,呕心沥血完成这部皇皇巨著,内容叙述汪洋恣肆,为我们留下了先秦历史的精神食粮,对于我等业余历史爱好者,终于对高尔基所言的“我扑在书籍上就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有所体会。

这并不是一部晦涩难懂的史籍,作为小说来讲可读性非常强,一路读下来,酣畅淋漓、如汞泄地。读完之后回想各中细节情景,引人入胜,对作者运筹的笔力十分佩服。很多人读这本书会望洋兴叹,因其浩浩五百万字望而生畏。其实这就像看电影一样,一部精彩绝伦的电影绝不会有人嫌长,只要享受其中,只怕浩浩五百万在你眼里,也会变成区区五百万字了。

(一)商鞅变法。

这是秦帝国由衰转盛的分水岭。战国素有变法强国传统,魏之李悝变法,楚之吴起变法,齐之齐威王整军治吏,韩之申不害变法,以及后来的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等,然则上述变法范式之根本弱点,在于“只强一时,不强永远,只强表面,不强根本”。其根源大抵在于“变法不彻底、法令不稳固。前代变法,后代复辟”。而商鞅变法与上述变法的根本不同而商鞅变法将根本放在了“立法立制”与“执法守法”两个立足点上,从权力体制到土地分配乃至庶民生活,都颁发了系统的法令,涉及田地、赋税、农耕奖励、军功、郡县制、连坐、度量衡等诸多方面,纲举目张,且其执法强硬,铁腕护法,为秦帝国未来的走向和一统奠定了根基。

这些法令今天看来未免有些残暴苛虐,然则正如书中所言,大仁不仁,在战国那个硝烟弥漫风云际会的年代与秦人好勇斗狠私斗成习的民风,如果没有严酷稳定的法令支撑又如何能使秦国强盛、继而东出争天下呢?在动荡时期,生产习惯之间的关系会逐渐相互脱节,人民群众丧失了遵规守纪的习惯,乃至丧失其恢复的能力,这大抵就是秦献公时秦国内部的状况。而要想让经历了饥饿困顿之后活下来的人不至于失去他们的国家所依赖的那种秩序的习性,就必须重建整个社会机制。在这种情况下,除了以武力为基础建立起一套全新的制度核心外,并没有其他的办法,其法令的严苛也就可以理解了。用现代人的眼光去审视历史问题,未免偏颇。

纵观全书,可以发现无论是后来的丞相张仪、范睢、吕不韦直至李斯,相比于商鞅的“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都黯然失色了。旷世之作,法家巨著的发轫之作,后商鞅时代,秦帝国百年之中仍奉为圭皋,其中的法制思想,法制理念深入秦人骨髓,秦国成为战国中唯一法制的国家。直至汉朝,其整体法律框架仍以为核心展开,伴随着整个中国封建王朝的兴盛与衰败。商鞅因变法得罪老世族而遭受肉体车裂,而他的法制精神因而被千载传承,为人铭记。

(二)合纵连横。

纵横策士可谓是战国时期的一道奇观。“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说的就是纵横策士,有“谈笑间,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本事。可见当时纵横家在战国政治斗争中的举足轻重。私以为,大秦帝国最精彩的两部就是商鞅变法与合纵连横。商鞅变法展现了孝公、商君这两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君臣组合,一心为秦责无旁贷,可以说是筚路蓝缕,挽狂澜于既倒。

作者斡旋的笔法、巧妙的措辞都完美的展现了二人的磐磐大才,令人折服。与此不同,第二部的精彩在于战国时期群英的集会,苏秦、张仪、公孙衍纵横家的博弈,齐威王、赵武灵王一代雄主盛极一时,魏无忌、田文、黄歇、赵胜四公子放荡不羁,孟子、荀子、庄子百家争鸣,还有为我们奉献了端午节三天假期的屈原……如此形象各异的不同角色同时出现,在作者的笔下并未显得杂乱无章,也不会在阅读时感觉到冗杂纷乱,他们都是围绕强国、合纵这一条线索展开,并在行事风格的叙述中展现了各自丰满的人物性格,高潮跌宕起伏,令人拍案叫绝。

与第一部秦孝公、商鞅君臣为主线描写略有不同,第二部是围绕苏秦、张仪二人组分两条线进行叙述,秦国仿佛成了配角。两人师出同门,各有所长,不相伯仲。鬼谷子对二者断语“张仪之才,有中出新;苏秦之才,暗夜点火”,也就是说,一个如虎添翼,一个另辟蹊径。后来苏秦提合纵长策,而张仪据此提出连横已对,就是对二者才能最好的证明了。毕竟,是苏秦开了天下纵横先河,没有合纵,就没有张仪的连横。虽然是二者相互较量,张仪似乎还生出了一筹,但从实际来看,苏秦是开辟天下格局的大手笔,而张仪只是应对跟进的应变之才而已,他的胜出,与其说是才智谋略,毋宁是背后的实力强大。

用张仪自己的话说,苏秦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合纵连横之争,六国虽然落了下风,却结束了秦的一强独大,这是我等都没有想到的,六国的二次变法开始了”,合纵连横之争使六国有了喘息的时间,后来的乐毅变法、赵雍的胡服骑射都是这段时间获得成绩的,虽如昙花一现短暂,确不容忽视。同样,合纵连横亦为秦开启了东出大门,与山东六国逐鹿中原,融入中原文明,使其真正踏上了统一的道路。

另外,第二部中有两次论战精彩绝伦,均为孟子与张仪,遗憾的是孟子成为了张仪的陪衬。我想,孙皓晖老先生定然对儒家学说嗤之以鼻,不然,也不可能把孟子写的如此“不堪”。例如,在一次学宫讲坛中,孟子与还未成名的荀况论战,理论不过竟要求魏王把荀况处死;无缘无由公然讽刺张仪等纵横策士,语之下流难以入耳;与张仪论战时被羞辱,竟当场吐血。这些实在令我费解。儒家学说固然已不适合战国时代的治国需要,但孟子大师毕竟是儒家孔子之后的集大成者,其胸襟怎能如此狭隘?见识又怎能如此浅薄?果真像其描述一般,又如何能在列国纷争的年代周游列国而礼遇有加?作者这样的描述加入了过多的主观情感,并不客观,更有违历史。当然,这仅仅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小说而已,不能有太多的要求。

(三)统一华夏。

宣太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走进庙堂权力中心的政治女性。在她的统治之下,秦帝国攻灭义渠,使秦国东进再无后顾之忧。因在阙与之战败于赵奢而自裁,尽显本色。秦昭襄王重用白起、范睢,外交上实行远交近攻,军事上历经长平大战,确立最终秦国一强独大的局面。其间发生了乐毅灭齐、田单复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等重大事件,高潮迭起。秦昭王之后,秦孝文王、秦庄襄王期间秦帝国经历两代庸主,在位时间较短,除吕不韦助秦庄襄王灭周外,并无其他政绩,亦无重大纰漏,直至秦始皇嬴政继位,开始了秋风扫落叶般的灭国大战,一统六国。在灭国大战中,王翦、王贲父子居功至伟,出韩国外其他五国,都是王翦、王贲父子所灭。

战国四大名将,本有机会两两对战,竞相角逐,然而两次都被赵国自毁长城。长平大战赵括换廉颇,使白起没有与廉颇对战;灭赵大战李牧被郭开等奸臣用计冤杀,王翦又与李牧失之交臂,不可谓不遗憾。王翦不仅军事才能出众,也很有政治头脑,从这点上说,他要强于只知道打仗的白起。灭楚之战时,秦始皇未采用王翦方略,王翦便装病不出,直至李信战败,秦始皇亲自来请,王翦又讨了房屋田地才决定带兵灭楚。事实上,他是防止秦始皇的猜忌才会索要房屋田地,他明白功高盖主的危险,所以他才有了一个善终。

除王翦外,蒙恬是本部的另外一个穿线之人,书中描写蒙恬抗击匈奴取得胜利,镇守边关,费解的是作者却对此轻描淡写,耗墨不多,有点虎头蛇尾。此外,在秦始皇篇有两点让人略有遗憾:其一作者对灭国大战的描写难以引起读者的兴趣,按作者所言,在孝公变法后秦已然独强,纵横之争后,秦的实力更是得到验证,其实力早已超越六国,所以在灭国大战时,在读者心中已然有了一个双方实力的大体评判,战力相差过大,读起来也就索然无味了。另外一点是作者对君王的描写并不真实,也不具差异。

作者在前面写秦孝公、商鞅、秦惠文王、张仪时候,对其才能忠心描写过于浓重,导致最后书写盖世奇功的始皇帝嬴政并没有让人产生千古一帝的感觉,各方面也没有表现出令人期待雄主风范。这个问题并不只是在写秦始皇时出现,而是从孝公到始皇帝期间,所有的帝王形象的刻画缺少差异性,甚至我可以说是所有秦国的人物都是如此形象,也许作者本意是想将秦帝国当年的美好呈现在读者眼前,也想借此说明秦与六国的不同,但他忽略了真实的情况,即使是现代社会,也未尝如作者描写般人人尽公不顾私,遑论列国纷争的战国了?这里所有的人物都是和善忠信,虚心求教,接受谏言,大公无私……身边能臣无数,给人一种只要秦王听话,便可一统天下的错觉,并未体现君王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作者把秦帝国虚化到不存在的理想主义社会中,他理想中的秦人若真如他所言的那般,很难想象如此秦国在建立短短十几年后,就因内部瓦解而迅速崩溃,这不免有些讽刺。

然而,这并不影响《大秦帝国》成为一部好的小说。

大秦帝国读后感 篇17

六部十一册的《大秦帝国》,用了四个月的时间才读完。史诗般的叙事方式,再现秦帝国的建立过程,再现乱世中出现的各个鲜活的人物,通读完成,掩卷沉思,感慨最多的是为什么是秦统一了六国,而又是为什么秦生的灿烂,消失的迅速而悲情。始皇帝后,二世而亡,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秦朝统一六国的功绩,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废诸侯制推行郡县制都是伟大的壮举,开创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千古一帝”的称号,秦始皇足能担起,那又是为什么战国七雄中是秦来完成统一六国的历史重任呢?

本书从战国初期,六国谋秦开始,这个阶段的秦国,充分体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无奈,其余六国都看不起秦,说他是蛮荒之地,野蛮不开化,落后贫穷活该挨打。他们曾多次会盟共同攻秦,继而瓜分秦国。秦原为狄戎部,因救周王驾有功而分封,多年来因为弱小,因为落后,被魏国、赵国、齐国等强国死死封在函谷关外。此时的秦王是刚过弱冠之年即位不久的秦孝公。

面对六国分秦的夹击,年轻的秦孝公视为国难国耻,断指书写“国耻”二字。那么落后要挨打,怎么面对六国迎面而来的棍棒夹击呢。历史给了他机遇,让他成为秦国开始强大起来的希望。果然他也不负众望,面对一片乱摊子开始了韬光养晦,奋起富强国家之路。这时商鞅的出现推动了秦国的发展。对于商鞅本人,历史上也是多种观点评说。对于当时的秦国,商鞅看似不近人情的暴政,(把灰倒在路上就要割鼻子,以后乱扔垃圾得摸摸鼻子在不在,吓人呐!)更能够让秦人具凝聚力。废井田,开阡陌,废除奴隶制,实行连坐,(有背历史课文的感觉了),连坐制度,株连九族成为封建社会常用的手段。从孝公起至惠文王至孝昭王(电视剧中芈月的儿子,其实那个电视剧百分之八十在瞎编)都是勤勉的帝王,文武双全不说,都能够和百姓一起吃苦,熟悉民生民情,毫无帝王的架子。那么同时期的其他战国呢,王都在享乐,权臣都在争斗,自己把自己国力消弱了。这个时候的秦,上下一心,在商鞅变法的推动下,变得国富民强,再加上天才辈出,张仪,白起,魏冉,包括宣太后,秦从荒蛮弱小强大起来。

六国突然发现他们最看不起的秦成为了虎狼之秦,这个时候,又开始联合起来攻打。这就出现了历史上又名的合纵,连横。在我看来合纵的失败是必然的,小时候看到苏秦挂六国相印这一段,觉得苏秦太牛了,天才啊。实际上这六国的相印异常沉重,因为他的连横屡遭失败,而这失败是必然的。俗话说的好,合伙的买卖不好干,何况六个国家一起攻秦,怎会一心,由于种种原因,多次的合纵连连失败,只有一次平原君的小胜。等六国还在看不起这个落后的国家时,崛起的秦国又让他们觉得危险的,群起而攻之。真是落后要挨打,强大了也要挨打。

就这样秦王国一直处于其他六国的群起而攻之中。经过多年的连横合纵,秦国也一度陷入了低迷期,这是嬴政的父亲和祖父时期,这俩人实力是最弱的。而秦到了嬴政手里时,秦出现了空前强大的场面。吕不韦,李斯,王翦,王贲,蒙恬,蒙毅......一连串闪亮的名字推动了大秦向着帝国迈进。细读历史,对这个人人谈之色变的残暴秦始皇,又有了全新认识,他勤奋远超常人,且知人善任,内强国力,外拓疆土。而其他六国在干什么——争权夺利,自相残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华夏诸国大一统已经成为了趋势,而秦注定成为这个统一大业的推动者。废除诸侯,推动郡县制,统一度量衡,加强中央集权,开始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具有实际意义的大一统。而焚书坑儒的行为,则是因为当时的`儒家学说为始皇帝所不喜,于是有了坑杀儒生和焚毁儒家经典的行为,孰是孰非早已消逝在滚滚红尘中。

悲剧的是,秦帝国没有延续辉煌,始皇帝多年来勤于治国,对身后事没有做出相应的安排,因为没有立皇后而导致嫡庶不分未早立太子,而使胡亥上位有了可乘之机。而丞相李斯的一时错念,赵高小人得势,使得灿烂的帝国轰然倒塌。出现了巨大的权力真空,功臣俱被迫害,嬴氏皇族无论公子、公主俱遭受酷刑惨死,赵高应为小人得志第一人,所犯罪行罄竹难书,导致当时的华夏大地哀鸿遍野,血流成河。不知道与其共谋害复苏和蒙恬夺权的李斯丞相,遭受五刑灭三族腰斩而死的那一刻,内心是怎样的悲苦。读到这里真是庆幸没有生在那个人如蝼蚁的年代啊!大秦帝国人才辈出,后期出现的项羽除了残暴,战斗力和秦国大将绝不在一个段位。

《大秦帝国》甄别大量的历史记载,将秦从弱小到强盛到吞并六国,到轰然倒塌的全过程进行的进行了梳理,塑造了大量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喜爱历史的读者值得一读。

大秦帝国读后感 篇18

大秦帝国终于让我吃完了,历时四个多月。

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对赢政的认识是他是一个残暴的君主,比如他的“焚书”“坑儒”,在后世认为他辱没斯文更甚至把儒家人士坑杀。但是从当时的时政背景来看他有他的考量,他推行的`一些政策无疑是比较进步的、前卫的,以至于很多东西一直都得到了延续……

比如他采用李斯的建议,废分封,立郡县。真正的把至高无上的权利集于皇帝一个人身上,皇帝掌握着国家所有的权力尤其是军事大权,且“家天下”世袭皇位制度被此后的历代王朝统治者所沿用,横贯中国的整个封建社会。不管后代王朝怎样挥霍使用这种至高无上的权利,但是他的初衷是好的,那就是减少战争,从而人们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在我看来这种功绩是无法磨灭的。

当然,作为小说可能会刻意的美化主人翁,但是他也从反面来提醒大家对于一个古代的君主要给他相对公平的评价……

大秦帝国读后感 篇19

《大秦帝国》六部十一卷到今天就正式全部看完了。在看的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感触,感想,回首大秦一部部大事件,一件件大手笔,一代代惕厉奋发、坚强刚毅的君臣股肱,我却不知自己该说什么了。

古语曰:读史以明志。我觉得读书贵在指导生活。阅读大秦帝国于我们这个小家来讲,是实实在在的被激励了。大秦历代君臣之坚强刚毅、惕厉奋发、宵衣旰食、精诚一心、极心无二虑的为人为政作风,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努力奋进……

性格决定命运。这也是阅读《大秦帝国》诸多历史人物之后最深彻的感悟之一。纵观历史,唏嘘不已。真可谓“成也性格,败也性格。荣也性格,辱也性格也。”让我们更加重视对自己性格的反思磨砺及培养。唯“坚强刚毅、惕厉奋发”方能“博大深远,震古烁今。”诚哉斯言也。国运、命运无不如斯。

《大秦帝国》值得一读再读,每读常新。我会至少再读三遍的。的确,《大秦帝国》是我近年来读到的难得的历史小说。拘于我现在的阅历,可能很多观点理解的还不到位。然随阅历的增长,再来重读此书,见解收获会更多吧。

寒假将至,我也会把此书读给女儿听。我希望女儿可以感受到黑色裂变的崛起,国命纵横的跌宕,金戈铁马的骊歌,阳谋春秋的智慧,铁血文明的辉煌,帝国烽烟的悲歌。一部史书,250年大秦史。几多光焰,几多灿烂。无极之外,复无极也。其文明之辉煌,其人才之济济,若星汉灿烂,无出其外也。大哉,大秦帝国。

沧海桑田,白云苍狗。伟大的秦帝国骤然消失于历史的天宇,然大秦文明不朽。

大秦帝国读后感 篇20

“变法”一定都是好的吗?“守旧”一定都是坏的吗?“变法”后国家一定会变得富强吗?“不变法”国家必然贫穷落后吗?若细细一想,还真未必。对比中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有其巨大历史进步意义,但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并未走向富强。不仅未走向富强,反而比“大清”还不如:国家四分五裂,进入了“军阀混战”时期,帝国主义国家入侵有增无简单,中国反而更加积贫积弱,差点就亡国灭种了。就像人做了一次大手术,可能手术之后,人的身体比做手术之前更加虚弱。另外一个反例就是沙特阿拉伯,至今仍然是最落后的封建帝制,沙特却很富裕。

商鞅变法会不会把秦国变得还不如以前“那一套”?事实证明没有。

首先,一方面秦国通过计谋,充分利用其内部矛盾,瓦解了其他几大诸侯国攻打秦国的联盟;另一方面其他诸侯国国君腐化堕落,玩物丧志,奢靡享乐,骄傲自满,重用奸佞,却远“能臣干将”(当然这也跟秦国的离间计有一定关联)。这两方面给秦国创造了二十多年的较为安全稳定的外部环境。

其次,面商鞅变法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是先进的政治体制,解放了当时的生产力,也是符合秦国国情的,获得绝大多数普通民众拥护:1.商鞅变法废除了农奴制,使得广大奴隶变成了拥有土地的农民,其为了维护其土地和自由民身份,又积极参军报国努力生产,挣得爵位;2.奖励“耕战”,打破了贵族世袭的制度,“无功不授爵”,贵族的`后代若无“功”,则不自动继承前辈的爵位,而普通民众可以通过战功或积极生产劳动而获得爵位;3.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政令上行下效,没有“小王国”,即使是贵族封也无军权治权,仅仅保留了部分税收分成的权力,“大脑真正控制了全身”;4.基本税率并未提高,国家增收,靠的是扩大生产力,并非苛捐杂税,藏富于民众,使得农民也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而促进了工商业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农民提高生产力;5“开阡陌”和开垦荒地大大增加了全国可耕种土地面积,将蛋糕做大......

再次,商鞅变法基本理念就是“依法治国”。立法科学且符合国情易于执行,一旦立法则有法必依,依法必严;反对“滥情”、“滥礼”,就是法律未规定的“情”和“礼”,执法者却根据日常“情”、“礼”去“多赏”则要受刑;反对“畏赏畏罚”,即若可以奖赏,但执法者却不予奖赏,执法者要受刑,反之若可以惩罚,但执法者缺不予惩罚,执法者受刑;还有法律行文通俗易懂,方便施行,要使得普通文化水平低的民众也能清楚的了解国家法律规定,在地方专门设置“释法”职位官吏,专门负责向普通民众宣传解释法规定,若宣传不力或解释错误,则“释法”官吏也受刑;施行“连坐保甲”制度,一人犯法若不揭发则全体受罚,使得民众相互监督,避免了包庇,使得人人“畏”法,反而不犯法。“依法治国”避免了人治和滥情、滥礼,而其中的“重赏重罚”在战时又极大的团结民众,激发其生产力。

另外还有几点也很重要:

1.秦国的“老秦人”拥有共赴国难的凝聚力。“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老秦族本也属于中原农耕文明。一般来说农耕文明以步兵为主,其单兵战斗力是不如以骑兵为主的游牧部落。但秦人在长期与当时的狄夷部落作战下,不仅没被消灭,反而发展出了强劲的骑兵部队。不仅仅赶走了狄夷骑兵向内地蚕食,还稳稳的将狄夷阻挡在“西北”边界,保卫了中原文明。正是秦人与狄夷作战有功,保卫当时京畿,避免中原地区遭受蛮夷入侵,当时天子封秦部落为诸侯之一。秦人在长期艰苦的环境下,形成了能征善战,坚忍不拔,吃苦耐闹的民族特性,且具有高度的“民族”认同感。“朽木不可雕”,而秦人是一个“可塑之材”,具备了优秀的民族特性,暂时的落后和贫困只需一个“制度契机”,会将其优秀的民族特性转化为无尽的生产力。

2.国君励精图治。

3.商鞅的个人才能。

4.国君与变法派的长期团结一心,未受旧贵族势力的挑拨干扰,使得变法能够长期执行下去,未半途而废。即使商鞅车裂,新任国君上任,也继续推行商鞅变法内容,获得变法派的支持;且又借旧贵族“逼死”商鞅,清除了旧贵族的势力,扫除了进一步“将改革进行到底”的阻力。同时借六国上书请杀“商鞅”,获得了对其他诸侯国宣战的口实,这是后话......

从此秦国从“国富兵强”走向了“统一天下”的征途。

大秦帝国读后感 篇21

终于看完孙皓晖老师所著的《大秦帝国》小说,全书共分为六部,《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帝国烽烟》。描述了在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春秋末年,面临亡国之祸的秦国在列强环伺之下,从秦孝公开始,筚路蓝缕,变法图强,经过几代君臣的不懈努力,最终扫六合而一统天下的艰辛悲壮历程。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各种原因,秦帝国被形成了“暴秦”口碑。而出生于陕西三原的孙皓晖,从文明史的高度,来肯定秦帝国价值。作品扉页的题记是:献给中国原生文明的光荣和梦想。在《大秦帝国》自序中,作者以敢为天下先的艺术勇气和人文学者的历史眼光,充满激情地说:“大秦帝国是中华文明的.正源”,“我对大秦帝国有着一种神圣的崇拜”。这是《大秦帝国》的根本立意,是作者的创作目的。作者在序言中强调的“原生文明”、“强势生存”以及秦文明对20xx多年来中国历史进程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时时可见前人所不敢发之言。对于如今美帝对我国的打压,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有着现实的参考意义。

作者孙皓晖老师,一个老秦人的后代,用16年时间,以雄健的笔力,将老秦人的辉煌,老秦人的无奈,老秦人的奋斗,写进了这部500多万字的《大秦帝国》之中,值得一读。

大秦帝国读后感 篇22

秦国,从中华大地的西部边缘小国、险些被六国瓜分的战败国,成为一统华夏的大秦帝国,靠的是什么,原因可能要写几部书。我看完《大秦帝国》后,感受最深的是——法治成就了秦国。

从秦孝公赢渠梁任用卫鞅开始变法,到秦王嬴政一统天下,期间经历六王七次权利的`移交,不同时期采取的政策不同,但坚持依法治秦的主张始终贯穿其中。最值得敬佩的是舍身护法的宣太后,以一国摄政太后之尊,用自己的鲜血维护法治。秦国八万铁骑命丧赵国名将赵奢之手,依秦法:无端败军者斩刑不赦,八万将士全部阵亡,此时定要有人为阏于之败担责,宣太后毅然站出说道:阏于惨败,罪在本太后错断大势……秦法昭昭,不究大败之罪,不足以养朝野正气。遂在宫中自裁,以自刑谢国。看到这时耳边响起那句老秦人心中的呐喊“赳赳老秦,共赴国难”!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无不在坚守着秦法,正是这种力量促成了秦国的强大。

我们的首个宪法日刚过去不久,祖国各地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宣传活动,希望我们的法治能够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形成中华的强大力量。作为基层的法律工作者,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发挥联系群众的优势,将所学所知运用到服务法治中去。

大秦帝国读后感 篇23

初认此书以为纯属史记,慢慢品来越发觉得像小说,拾起便不能放下。孝公年方二十便肩挑重担,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之将倾,发奋图强,觅一扭转乾坤之大才——卫鞅。明君强臣,历二十年变法,励精图治,将西垂弱秦打造为强国!少时只知商鞅变法,不成想鞅君如此大才!极心无二虑,世间少有!才华智慧旷古罕见!感叹孝公二十便有如此气度、雄才大略、千古明君。回首当今二十郎当后生,多数玩物丧志,不堪大用,虽已二十,然似嗷嗷待哺之婴童!岂是时也势也所能叹!呜呼哀哉!纠纠老奏,共赴国难全民皆兵,大出天下!

墨家、法家、道家、儒家、星象家、老子、鬼谷子,百家争鸣,尸佼人之初性本恶与儒家人之初性本善的辩论,放到今天也不知可否!

书中孝公、玄奇,卫鞅、白雪、荧玉,之爱情忠贞烈女天地合乃敢于君绝何等情操!!有此眷侣能不肺腑夫复何求!看到孝公四十刚过,殚精竭虑,于世长辞,吾胸憋闷,心泪具崩,痛哉,奏公千古高风,天妒英才!!

苦菜烈酒,民风敦厚。苦菜,没成想战国时就有,且烹食方法留传至今,时下家乡苦菜确为一道佳肴!还有咥饭的咥字,至今也时挂嘴边!这就是文化、文明!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明君强臣,扭转乾坤,吞吐八荒。何其壮哉!!

看看今天,东瀛岛国,整日雌黄!蛋丸韩棒,宁做美帝走狗,布萨于我国门!恶哉!!国人要自醒啊,团结励志,全民皆兵,大出天下!!

大秦帝国读后感 篇24

秦国,从中华大地的西部边缘小国、险些被六国瓜分的战败国,成为一统华夏的大秦帝国,靠的是什么,原因可能要写几部书。我看完《大秦帝国》后,感受最深的是——法治成就了秦国。

从秦孝公赢渠梁任用卫鞅开始变法,到秦王嬴政一统天下,期间经历六王七次权利的移交,不同时期采取的政策不同,但坚持依法治秦的主张始终贯穿其中。最值得敬佩的是舍身护法的宣太后,以一国摄政太后之尊,用自己的鲜血维护法治。秦国八万铁骑命丧赵国名将赵奢之手,依秦法:无端败军者斩刑不赦,八万将士全部阵亡,此时定要有人为阏于之败担责,宣太后毅然站出说道:阏于惨败,罪在本太后错断大势……秦法昭昭,不究大败之罪,不足以养朝野正气。遂在宫中自裁,以自刑谢国。看到这时耳边响起那句老秦人心中的呐喊“赳赳老秦,共赴国难”!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无不在坚守着秦法,正是这种力量促成了秦国的强大。

我们的首个宪法日刚过去不久,祖国各地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宣传活动,希望我们的法治能够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形成中华的强大力量。作为基层的法律工作者,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发挥联系群众的优势,将所学所知运用到服务法治中去。

大秦帝国读后感 篇25

在中国的历史中,除了三国,最喜欢的就是春秋战国,尤其是战国时代了。乱世之争方显英雄本色。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在这个大争时代除了从历史书上学到的几个键人物之外,还有那么多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人和事。就实而论,大秦帝国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一部史书,而不仅仅是一部小说。除了为了增加书的可看性,将战国四公子的出现写在了同一时代之外,其他历史事件和人物并无明显违背历史资料的瑕疵。

书的六卷中,从情节上讲我认为最精彩的部分是第一部《黑色裂变》和第三部《金戈铁马》。

第一部是对奠定秦国根基,从人治到法治彻底变革的描写。这一部将我对商鞅变法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商鞅变法,变的不仅仅是当下,更是在勾画秦国和后续中国历史的治理架构。一个国家和一个文明的延续,不乏对明君雄主的依赖,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套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体系与游戏规则,商鞅的变法已经是在从这个角度出发,构建的虽然是战时法制,却是后世治国的根基。

这个理念在现在也是被广为认同,在刚刚读过的《理想丰满》中,冯仑就专门有一章在讲到这个问题,一个好的CEO可能会在在任期间让公司达到95分的高水平,然而如果没有好的制度,一旦遇到一个平庸的CEO,这个公司就会沦落为差等生。而如果一个公司有一套合理有效的制度在,即使CEO的作为平平,整体分数也应该在80分以上,不求突飞猛进,只求稳步提升。商鞅变法,秉持的则正是这个理念,建立一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规则,这里的平等,不能解决起点公平的问题,但解决了制度公平的问题,正是民心所向。黑色裂变这一部,也极大地将商鞅这个人物形象变得鲜活起来,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这便是他在小说中的形象。当然,任何的变革乃至革命,都会触及到一部分人的根本利益,而秦孝公和商鞅的强强联合则解决了这个问题,至少在秦孝公在位期间,变法得到了彻底的实施,就此奠定了秦国强大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