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2024/05/07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精选26篇),都是精品文章,请您欣赏。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篇1

今年,我有幸读了《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后, 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我的脑海中仿佛是一片宽阔的海洋,肖川作者好像在平静的海面上投入一块石头,击起了层层涟漪,向外扩展,久久不能平息。而紧紧抓住我的是那一句朴素而又有粘合力的话语:“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和乐观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

这是一本写给“教育者”的书。它的大部分章节都是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入手,然后分析其弊端,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作者理想中教育。他道出了教育成功的前提,也点明了许多人失败的根源。

它像一盏明灯,为我的教育导航。

这本书谈的内容很丰富, 作者在各方面均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一、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文化或政治、法律的传授和传输。

他提出“要尊重儿童需要,崇尚自然,创设宽松自由的成长氛围”。“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一种社会机构,它服务于三大目的;对学生监护、提高学生知识与技能水平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诸如兴趣、态度、价值的其他那称之为学习的行为等)教育是对人的成长提供服务和帮助:学校绝不可能是军营、监狱、医院,应成为人民舒展心灵、放飞想象的处所。在人的童年和少年时,应该展示出生命的灿烂,跃动,纯真与生机勃勃”。真正的学校应当是“日常生活 ”不应当拘泥于规则和机械死板运做的体制。而应当促进不用语言、不用教诲,而凭本身的气息和意义,自发的'出现在学校里。然而这一点似乎没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我们的教育似乎更关注儿童对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对规章制度的依从态度,而他们本该养成的作为“人”的基本素质则掩盖在教育的这种社会职能之后,被有意无意忽略了。

我们培养了许多天木神通,可在他们身上确难寻真情流露,个性释放。

二、有关“教育的目标”

作者认为现代社会需要培养的是具有理性精神、具有广博深的基础文明的教养、具有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有效地表达自我的能力、具有自我延伸的能力、具有自由与责任的意识和能力。概括的说: 是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能够创造幸福生活和服务社群的人。

在说到什么是良好的教育时,作者写到“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天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蒙昧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到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说过一个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思索过某一个问题;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倦,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生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没有受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从这里我们可以嗅出这里的乌托邦气息,看到一相没有被黑夜与习惯所摧毁的童心在跳动。读了这样的充满理想与激情的文字,谁又会无动于衷呢?我把这段文字抄在黑板上,让学生读,分享它的诗意,让他们从小学会追求崇高。

三、探求教学的最佳效果

他认为“学校教学应该致力于培养性理智的好奇心、关心人类命运,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类的胸臆与襟怀,使受教育者在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具体言之,即(一)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二)切入并丰富学生的经验系统。(三)帮助学生构进人类知识的完整图景。(四)提高学生的需要层次。

怎样追求教学的最佳效果,他认为把握好教学的四个基本素质: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时机、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即“启”和“法”、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学效果:包括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的唤醒与张扬、创新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创造型人格的生成确立。他认为完美的教学能唤醒沉睡的浅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四、学习方式就是人的存在方式

他告诉我们“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富有权养、有独立性、有自信、自由、自律、敢于冒险、具有创造力、足智多谋、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决策和讲求效率的人”。“学习是我们每个人乃至整个社会开启繁荣富裕、文明幸福之门的钥匙。”“学习是产生一切探究活动和创造活动的动力源泉,也是我们终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不由想到我们的这次课程改革,本次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我们教师有多少人是把学习当作自己的存在方式呢?多是按别人要求人云亦云。盖兹达等人指出“一个好教师应具有的人格品质”包括:提高别人的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果断性以及形成并巩固他们为人处世的积极态度”等等。

我们教师的学习:一方面自身学识的浅薄,在学术面前是小学生,另一方面工作的现实,考试的压力,没完没了的作业,教师无暇提高自己的学养。教师只有自己学会学习,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肖川博士给予我们教师的是真诚与深刻,他与我们一起分享着这个时代的梦想与温暖。

五、学会闲适

“别将生命之弦勒的太紧,留一份闲适给自己。闲适不是慵懒,不是无所事事的光阳虚掷。它是生命积极的存在状态,是生活意趣的尽情挥洒,是没有喧嚣与逼灰的心灵空间。

理性的顿悟,灵性的开发,需要闲适;心灵的舒展,视界的敞亮,也要闲适;创意,往往在闲适轻松时翩然而至;情趣,也每每在闲适从容中一展风采。”

他是个倾诉者,他享受着倾诉的快乐。他在深夜与自己推心置腹,他鲜活、灵动的文字难得掩饰自己的痴迷。他告诉别人最美的是“留一份闲适给自己,享受生命的从容与韵律”。他告诉人们体验生活的美妙意味是一个需要修炼与学习的过程,更需要心灵对世界深刻、持久的凝视。这些文字因思想的开放性、彻底性而越发清澈敞亮。

读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你会感到是那样的亲切与随和,它表达的是一种情怀、一种理想、一种追求。他对教育界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予以学理上的阐释,并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他的文字似淡雅的香茗,胜陈年的烈酒无不体现着一对对美的追求和趋从。读了这些文字,你会感到是那样的恳切、热情执着,是如此的激烈、深刻,你会感受到自由思想力量,会憧憬着幸福的教育生活,让我们的心灵沐浴在思想圣洁的光辉中,自由地舞蹈。

我希望我们能让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虽然梦和理想,理想和现实之间还有距离,但只要他们带走的不仅是知识的蜡烛,还有理想的圣火,我们的理想之舟就一定能够在深蓝色的知识海洋中,破浪前行,驶向希望的彼岸!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篇2

读了《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第七章“完美的教学”,文中有许多值得学习的看法,我把它们摘抄下来,在以后的时间里可以不断地品读、揣摩:

对教师而言,上课是与人的交往,而不单纯是劳作;是艺术创二不仅仅是教授;是生命活动和自我实现的方式,而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是自我发现和探索真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展示结论。

一个教师,其实也是社会舞台上的一个“角色”,他在讲台上讲课,更是在社会舞台上“做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在向学生乃至社会展示着自己的人格品味。

学生有自己的感性和情感世界,他同教师一样懂的失败的痛苦和成功的喜悦,教学必须让他们时时体验到他们的个性受到尊重,以及教师对他们的关怀。只有合作的师生关系,才能带来学习的快乐和成功,是学生热爱思考并且善于思考。

教师要以真诚的自我对待学生,坦率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真诚的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只有充满真诚的`教学,才能给人以温暖的感觉,才能有感染力和亲和力。

听课是学习,读书是学习,写作也是学习,而且是更有效的学习,因为写作使得阅读不能满足于泛泛浏览,而必须是一种研读。

养成写作的良好习惯,会使我们更用心的品味生活,洞明世事,从更广阔的生活世界中捕获到怡人心智、怡人性情、滋养人生的知识与信息。

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教给学生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篇3

读了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书中肖博士从与经典为友、教育的意蕴、教育给了我们什么、审视教育目标、教育的灵魂、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完美的教学、教育的期待、有所执着和真诚的言说等几个方面对教育世界中那些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了学理上的阐释,并发掘出其中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从而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肖博士在教育的意蕴——教育的力量这一章节中这样写到 “而 ‘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的发展’。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可以建立在轻蔑和敌视之上的,也没有任何一种真正的教育可以依靠惩罚和制裁来实现。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

肖博士的这段话让我感受深刻,是的,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教师与父母!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教师或家长怎样对待孩子,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农民希望庄稼快快成长的心情和教师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的`心情完全一样,但做法却截然不同: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未埋怨庄稼,相反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我们孩子在某方面表现不好时,有的教师或家长却更多的是抱怨和指责,很少反思自己的过错!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对学生更应该进行赏识教育,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赏识他,给他以信心,学生的自信无论对学生的学习还是一生的发展,都至关重要。我们班有位张清瑜同学尽管他学习比较薄弱,但是他有一个非常大的优点,就是非常勤劳,他们家是从外地过来的,父母在杭州开一家小饭馆,他还有一个妹妹。因此张清瑜同学每天除了要完成家庭作业以外还要照顾自己的妹妹和包揽所有的家务。我就把他的爱劳动的情况在班里跟所有的同学讲了,同学们听了以后都很佩服他,我就以这个为教育契机,鼓励

他好好学习。以后每次他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我都以他成功的那次鼓励他,一个学期下来,他的自信心得到了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也逐渐加强。还有我们班的郑修远同学,尽管在学习上也是一般,但是这个同学有个优点就是非常的热心,每当同学遇到困难,他会非常乐意地去帮助,每当班级搞大扫除或者举行什么活动的时候都非常热心的参与其中,因此每次在评班级小主人的时候,同学们总是会推选他。因此我在教学的时候也时常以他的热心为教育契机不断鼓励他,近一段时间来,他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对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表扬和肯定,学生尤其如此,因此我觉得我们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多给学生表扬,以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篇4

再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源于自己对工作的倦怠,感觉自己每天在做着重复的事情,似乎进入了工作的倦怠期,热情淡去,烦恼倍增。感觉像是撑船,沿着同一条水道,从这个渡口到那个渡口,只是所载的人不同而已。而《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本写给“教育者”的书,它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入手,然后分析其弊端,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作者理想中教育。他道出了教育成功的前提,也点明了许多人失败的根源。如一剂良药,为我的教育导航,给予我工作的动力。

该书的作者为肖川博士,作为教育学领域的青年学者,肖川博士在他的研究领域内建树颇多,他的文章朴实、优美、新锐、独到。这本书收入了他近十年所写的教育随笔50余篇。

“与经典为友”、“教育的意蕴”、“教育给了我们什么”、“审视教育目标”、“教育的灵魂”、“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完美的教学”、“教育的期待”、“有所执著”……那一个个直抵人心的话题,说出了我们的心理话。书中许多经典的表述,让人感到思想力量的强大。

此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对教育世界中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学理上的解释,并发掘出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从而得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效果,使读者在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的同时,领略到文章的理趣、情趣、与文趣,既有助于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又有助于教师们确立对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帮助教师生成教育的智慧和提升对生活的`热爱。

读书的过程是与读者对话的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无时无刻感受到肖川博士那质朴与豪放、灵性与率真、睿智与宽厚集与一身的学者风范,还有他那颗对教育事业无限无限热爱的赤子之心。在这里,我真正体会到什么是诗意教育,也渴望着自己去发现、去体味教育中那如诗如画的意境。

我相信,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依据书中的教育理念,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会发现,其实现实中的很多问题会随着阅读、交流与沟通迎刃而解,进而树立起自己的教育理想与信念。虽然梦和理想,理想和现实之间还有距离。但读了这些文字,你会憧憬着幸福的教育生活,心灵沐浴在思想圣洁的光辉中,自由地舞蹈。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篇5

教育即解放,意味着教育是探索,是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

我们的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如果在学习过程中不能获得成就感,就会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以及主动性。相反,如果学会鼓励学生,着力培养学生的成就感,那么,学生就会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对话的主体必须有一种“对话意识”,即一种民主的意识、平等的意识、合作的`意识,致力于共同创造新的精神境界和倾听他人的渴望,如果没有这种对话意识,没有这种渴望,即使有再华丽的辞藻,再优美的句子,都不是对话,而可能是别的什么。

我们大坝中心学校的很多学生,其实在上课的过程中,很多都是主动回答问题的,都是积极认真交流的,我想,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培养学生的这种自主意识。

还有尊重,要让学生有自主意识,前提就是尊重,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搞好管理,为学生的进步而探索,教育即解放!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篇6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是肖川老师对教育、对人生与社会率真精致而充满灵性的解析,这是用理想与信念点燃的随笔,更仿佛是我们教育实践道路中打开的一扇窗,让我们看见满天智慧与人性的星光,异彩纷呈。

这本强调“随和、随意、随缘”的随笔集,告诉我们“我思故我在”的另一层意义,教育的意义。肖川说,“你真正的生命是你的思想” 、“所有的思都是诗”。在生活的忙碌中,我们往往忽视了用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而唯有思想,才能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唯有思想,才能陶冶学子的心灵。

肖川说:教育首先应该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文化或政治、法律的传授和灌输。俄国人洛扎诺夫曾经说过:理想的东西应当尽可能地保持个性,因为这是人及其创造中最可珍贵的东西、最美好的东西。哪里的个性没有得到保存,受到压抑或被忽视,哪里的教育就不能完全实施。只有作为个人,而不是“一个一般的人”,才能在思想和感情上有所建树,才能坚持不懈地追求。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每一种颜色都是装扮世界的美好元素。暖色系的红、黄、橙色能使人心情舒畅,产生兴奋感;冷色系的青、灰、绿色等使人感到清静,甚至有点忧郁。五彩的世界里它们缺一不可。艺术家说过,懂得搭配之道,哪一种色彩不是美?而我们作为教育者,若懂得期待,哪一个孩子不可爱?“亮光在你背后,生命期待着我们的蓦然回首”!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需要做到“六个学会”。一个好的品质的形成,一个不良品质的矫正,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学会等待,意味着教师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意味着能够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工作:不急于求成,不心浮气躁,不指望一次活动、一次谈话,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学会了等待的教师,一定永远不会对学生说‘你不行’。当我们学会用等待的心情看待学生时,我们就能对学生少一点苛责、少一点失望、少一点冷漠,而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心、多一份亲切。心情愉快时,学生的缺点与错误很容易去包容;可一旦学生屡次耐心教育收效甚微后,我们往往变得很是烦躁,耐心也随之消失到九霄云外去了。这个时候的我们才更需要一份懂得等待的心境!

学会分享,首先意味着学会倾听,学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学会从孩子的眼光看待世界。我们一直要求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倾听同学的回答,学会倾听朋友的心声,可是作为老师的我却从来没有静下心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因为不会倾听,所以有些小朋友不愿意吐露自己的想法,不愿意和老师交流,他们感觉老师永远高高再上,拥有无限的权威,于是老师越来越不了解自己的学生,学生越来越不愿意亲近自己的老师。仔细想想,有时俯下身来,的确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学会分享是和学会欣赏别人高度相关的:欣赏别人其实就是真诚地去分享对方的闪光之处,它会带给我们非常单纯的满足、愉悦和欢乐。有人说,我们不见得喜欢我们所赏识的人,但一定喜欢赏识我们的人,人心都是一样的。在学习方面,因为人的智力高低不同,总会造成成绩的好坏差别,我们往往习惯以一个学生的成绩来评定学生的优差,喜欢优生,嫌弃差生。为此,那些后进生越来越自卑,总感觉自己不如别人,但是仔细观察发现,他们也是有值得老师同学关注,学习的地方。比如学习不好的学生却很慷慨,很有礼貌,每天放学离校前都是特意跑到老师的办公室门口和各位老师说声“老师再见”;智力不高的学生学习态度却很端正,知道自己不聪明那就勤奋一点,老师布置的每项作业都会认真地完成;上课纪律不好的学生做事情却很负责任,只要是老师或者同学嘱咐的事情他都能做得一丝不苟。教育不仅仅要看成绩,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每个学生都有值得去和别人分享的闪光点,在老师的眼中应该是一样的。对别人表示出真诚的赞扬和欣赏会使我们的生活有更多的阳光、温馨和美丽。

学会宽容,就是努力使自己变得胸襟开阔,气度恢弘,就是尽可能地尊重多样性、珍视个性。宽容比惩罚更具有力量,它对于造就学生健康的人格,培养宽容、真诚、信任与正直的品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是未成年人,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错误。而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尊重差异,宽容地对待学生的过错,耐心地期待学生的进步。真诚地用一颗爱心去感化他们,用一颗童心去走近他们。当然,在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宽容地对待学生的每一个想法的同时,也应该做到严格要求学生。因为宽容绝不是放任、不是纵容,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它意味着尊重、信任、理解和沟通。

学会选择,是一个更加文明、人道、合理的时代人们必备的素质和能力。意味着人类将通过选择来寻求适合自己的'空间和途径。教师本人必须学会选择,学会选择教育的内容,选择教育的时机、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学会合作意味着对于不同、对于差异、对于另类,甚至是对于异端,学会合作就意味着尊重与接纳;意味着学会了“求大同,存小异”,学会了必要的妥协、退让、隐忍和放弃。一个崇尚个性的时代,必定是一个崇尚合作的时代。这是因为:一方面,个性使得合作成为必要与可能;另一方面,个性也只有在人与人的合作中才能得到健康发展。因此,作为教师,需要很好地和校长合作,和同事合作,和学生合作,和家长合作。合作需要有善于沟通的品质和能力,需要有理智的判断和成熟的热情,需要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品质和推己及人的胸怀。新课程特别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这就更是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切实转变角色,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会创新,意味着教师能够不断探索以便改进自己的工作,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教师学会创新,并不是要教师能探索出整个人类都未知的认识或规律,而是希望教师通过自主探究将古老的教育智慧变成自己的信念和教养,并将这种信念和教养体现于日常的、细微的教育行为之中。现实种总有一些教师拿着昨日的旧教案重复讲给一批批新学生听,这样的人是走不到教育的彼岸的。只有具有开放的头脑、进取的精神和探究的兴趣,不断创造、创新的教师,才能托起新教育明天的太阳!

哪一种色彩不是美,哪一个孩子不可爱?教育的星星之火需要我们共同用理想与信念来点燃。肖川的文字是他生命的酒,更是我们前进的启明星。六个学会,指明了我们前进的方向;既然我们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篇7

肖川在教师的“六个学会”中提出: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需要做到“六个学会”,“学会等待”是其中之一。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一个人成长是要通过很长时间的学习、思考与不断地纠错中慢慢的累积起来的,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回想我们的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其不同的特点,他们的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有的学习差、有的纪律差,坏毛病一大堆、有的学习纪律双差,作为老师的我们想让每一个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内都那么的优秀,那是不可能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要学会等待。

学会了等待,我们就能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工作,用平和、冷静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学生。我们用心去教育、引导、帮助每一个学生,不断地指给他们正确的方向,引着他们一步一步的向前走,在这期间我们允许他们有差距,允许他们反复犯错,给他们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去慢慢改变。

善于等待的老师,永远不对学生说“你不行”,对学生永远充满信心,热情、亲切的对待学生,理解、尊重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最终都是优秀的;善于等待的老师,他们的课堂一定是轻松、愉悦的,是幸福的。学生幸福,老师也幸福,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篇8

这是一本写给“教育者”的书。它的大部分章节都是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入手,然后分析其弊端,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作者理想中教育。他道出了教育成功的前提,也点明了许多人失败的根源。

这本书谈的内容很丰富,“用思想提升品质”“教育的意蕴”“审视教育目标”“完美的教学”“教师的学习与成长”“教育期待”教育教学生活方面作者均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教育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文化或政治、法律的传授和传输。他提出“要尊重儿童需要,崇尚自然,创设宽松自由的成长氛围”。“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一种社会机构,它服务于三大目的;对学生监护、提高学生知识与技能水平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教育是对人的成长提供服务和帮助:学校绝不可能是军营、监狱、医院,应成为人民舒展心灵、放飞想象的处所。在人的童年和少年时,应该展示出生命的灿烂,跃动,纯真与生机勃勃”。

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富有权养、有独立性、有自信、自由、自律、敢于冒险、具有创造力、足智多谋、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决策和讲求效率的人。学习是我们每个人乃至整个社会开启繁荣富裕、文明幸福之门的钥匙。学习是产生一切探究活动和创造活动的动力源泉,也是我们终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不由想到我们的这次课程改革,本次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我们教师学生有多少人是把学习当作自己的存在方式呢?多是按别人要求人云亦云。盖兹达等人指出”一个好教师应具有的人格品质“包括:提高别人的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果断性以及形成并巩固他们为人处世的积极态度”等等。

我们教师的学习眉睫:一方面自身学识的浅薄,在学术面前是小学生,另一方面工作的现实,考试的压力,没完没了的作业,教师无暇提高自己的学养。教师只有自己学会学习,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肖川博士给予我们教师的是真诚与深刻,他与我们一起分享着这个时代的梦想与温暖。

此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对教育世界中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学理上的解释,并发掘出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从而得到以小见大,见微知着的效果,使读者在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的同时,领略到文章的理趣、情趣、与文趣,既有助于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又有助于教师们确立对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帮助教师生成教育的智慧和提升对生活的热爱。

读书的过程是与读者对话的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无时无刻感受到肖川博士那质朴与豪放、灵性与率真、睿智与宽厚集与一身的学者风范,还有他那颗对教育事业无限无限热爱的赤子之心。在这里,我真正体会到什么是诗意教育,也渴望着自己去发现、去体味教育中那如诗如画的意境。

教育是一个人文的世界,书中提到,“良好的教育更多的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防范与责罚。”我认为两者直接有一个很大的差别,前者的教育目标更长远,看中的是学生今后成长的道路;后者也许只看到眼前利益,只为了学生的成绩好一点,这样只求眼前分数的教学是永远也不会是最有效的教学,学的的教育学者都指出教育的真谛在于爱,教育的目标在于人的发展。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篇9

近来读了肖川博士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被他的深刻的思想、细腻的笔触和感性的铺陈所深深吸引。该书犹如“理论的面包上涂抹上诗性的奶酪”。此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对教育世界中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理论上的解释,并发掘出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从而得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效果,使读者在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的同时,领略到文章的理趣、情趣、与文趣,既有助于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又有助于教师们确立对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帮助教师生成教育的智慧和提升对生活的热爱。

其中“教育就是服务”这是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短短六个字其实就在告诉我们,我们的教育就应该为学生服务,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书中这样写到:“牢固确立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就是要使我们的教育在制度、目标、措施与方法层面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真正做到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能够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向他们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赋、潜能,不同气质、性格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以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能够找到他们应处的位置,最充分地实现他们作为“大写的人”的价值。”

是的,我们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服务和传统意义上的服务,有着很多不同,从目标上看,教育服务追求学生成长与发展;从方法来看,教育服务是复杂和多元的;从成果看,教育服务是看学生发展的.满意程度。我们要用教育就是服务的理念来指导我们的工作。

1、规范教育行为,使我们的师生共同进步和发展,教师要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控制自己的情绪,用循循善诱的方式和科学得当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教师所从事的是一种直接能够影响学生身心的活动,其方法的选择首先符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使学生在教师的教育过程中能够做到学习进步和心理健康同步发展。并通过教师的职业行为影响学生,真正让学生言传身教。

2、尊重学生家长,使学校的服务成为一种满意工程。检验学校工作的好坏是社会、家长。社会舆论是一把双刃剑,新时代家长是有文化、有思考的家长,对教师的行为监督能力很强,鉴别能力也很强,家长不再屈服于学校的上级行政式的角色定位。所以我们要改变过去的教师观,变被动接受家长的咨询为主动与家长的联系,变高高在上的教师观为全心全意为家长和学生提供满意的服务。

3、注重个性发展,让每个孩子在不同的起点上都有不同的发展。齐步走是一贯的教育方法,以前我们都用同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来指导学生。我们要注重学习目标的个性化,学习内容的个性化,学习方法的个性化。只有教师有了愿意改变单一模式的教学愿望,问题学生的处理才会有科学的方法。

4、上下齐抓共管,注重学生每个阶段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学生的习惯培养,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事。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篇10

“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读完肖川博士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以后,脑海里经常回响着这样的富有哲理的话语。

是的,每读一篇《教育的理想与信念》里的文章,就是和肖川作为文人的平等交流,就是和肖川作为教育专家倾心的对话,就是在和这位博士分享这个时代的梦想与温暖……阅读他的著作,我的生命因此有一种奇妙的“存在的激情”。

最先吸引我去读肖川先生的书是偶然在杂志上看过他的“六个学会”,他说:“广大教师,需要做到‘六个学会’: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只有当我们的教师具备了这些素质,人类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力图创造出一种融哲学的理趣、散文的韵致和宗教的情怀于一体的表述风格。因此,我更愿意用‘心’来写一点文字,让读者读出启迪之外的一点激动,一点推动,一点感动;读出一种情怀,一种心境,一种胸襟,一种器局,读出一个完整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来。”这是肖川先生《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封面上的一段话。我被这一段话所感动,让我的内心有一种融入书中的渴望。所以我把它纳入暑期阅读计划。

关于教育随笔。在肖川博士看来,得其真味在一个“随”字:随和,随意,随缘。随笔“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介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一下子,就把随笔平和的姿态、随意的'流淌的情势给我们展示出来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的许多教师总把写作看得很神圣,高不可仰。肖博士抓住这个关键,先就给我们从思想上以轻松的导向。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像珍珠一样熠熠发光的思想: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茫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批判是基于一种深刻的爱。思想在学习和相互交流中生成,在思考中得到提升,在写作中得以梳理……

肖川先生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深深地吸引着我。我细细品味他的文章,里面无处不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肖川先生的随笔,让我感受到一个“随”字:随和,随意,随缘,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介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而是像朋友之间的促膝而谈。它表达一种情怀,一种趣味,一种心境,一种追求。下面是我自己读完全书后的一点体会:

一、他告诉了我们教育的灵魂

书中提到,教育的灵魂该是道德教育,很多时候,我们趋向的是一种无视主体性的教育。这种无视主体性的道德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数表现为缺乏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自律能力,缺乏进取精神,表现出盲目从众和循规蹈矩,表现为逆来顺受。读到这里,我有种被提醒被激醒的感觉,而如何将书中理念运用于我们英语教学中,我觉得应该从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每个孩子,从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开始,让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首先教师有无私的情怀,热爱教育事业,乐于为教育献身,不计较名誉,地位,金钱和待遇,把学生当作挚友和知己,从而培养学生宽广的胸怀。同时,教师还应具备豁达的情怀,宽容,善良,诚恳,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学生,用亲切动人的语言解决教师与学生的矛盾,只要处处使学生感到亲切,感到一种无形的吸引里,才能有助于教育活动取得更高成效。最后,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正确方向,文明的举止,言谈举止要适度,端庄大方,自然亲切,各方面成为学生的先行者名称为学生的表率,进而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影响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篇11

假期在班主任的推荐下,我在寒假阅读了《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

这本书是肖川博士历尽10年心血铸就的一本极具价值的教育随笔。书中收录的60多篇文章,涉及到了教育学众多的重要领域和主题,在对这篇文章仔细品味之后,深深地感受到了全文洋溢着一种对美的向往和追逐。肖老师以和蔼的语言、谦和的态度和似火的激情启发我拓宽视野,积极思考:如何让孩子成为一个具有理性精神、良好教养且人格独立的人。文章中妙趣横生、妙语连珠,巧妙地帮助教师激活教育的智慧和生成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充满着人生的终极关怀,让我在读完文章后耳目一新

肖川老师在文章中大量的运用了感性的材料与事实,说明了"生命教育"的方向与方法,为我们清晰地诠释了当前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困惑,并不断地用他风趣、幽默的语言,阐述出生活中的一个个哲理:使整个课堂充满了关注的气息,让生命的活力奔腾汹涌,让智慧的火花激情绽放——这是对课堂教学的追求;贴近生命的需要,揭示生命的真相,引领成长的方向,探寻生命的意义,成全生命的价值——这是课程目标的追求;尊崇生命的在场,点化生命、润泽生命,你脸上的微笑有多少,孩子心中的阳光就有多少——这才是教育,生命的教育。

老子有云:"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能胜,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水,天生丽质,柔弱多情,可以成江海而波涛滚滚,可以轻浮绿叶,涓滴石穿。肖川老师的文字正如这水,甘美而清澈!没有这水浇灌的土地,何以绿草丛生;没有这水滋润的心灵,谈何清纯无暇。感动如水,普通而又伟大,平凡却又崇高。我们未必是能够书写轰轰烈烈事迹的感动之人,但我们却可以把这份感动赋之于教育的每一个角落。

读到文中的许多句子,同样激起了我的共鸣。在这些字里行间中,思想的开放性、彻底性也愈发清澈、敞亮。肖川老师大胆地揭示了当今教育的弊端——就如肖川老师自己所说的那样:"只有严肃地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阴暗与丑陋的现象进行无情的揭露、批判、抨击和否定,才能更好地凸现正义与良知的可贵,也才能对美好的事物、崇高的价值最终有所肯定。"我非常欣赏作者作为文人的那种能直面丑恶的勇气!能够敢于说真话说实话。在书中他也谈到:"促进教师的成长,最重要的是要帮助教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系统地阅读,读有系统的书。",曾经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积极地读书,读积极的书;有系统地读书,读有系统的书。"在我看来所谓"积极地读书",是要有主动读书的态度,对知识有一种如饥似渴的态度,不能在外力的.压迫下才读书;而"读积极的书",则是指书的内容,应该积极健康向上,达到开卷有益的效果,同时远离消极、颓废的读书态度。明白度积极书的好处以及垃圾书的坏处。"有系统地读书,读有系统的书",则是说读书一定要有计划性、顺序性、目的性,按部就班地来,书的内容更应当选择有系统、有组织的,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读书效果。

读完这本书,让我对教师这一工作有了更加具体的认识。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也会更加细致的开展工作。将书中的知识做到活学活用。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篇12

从教十五年,已经渐渐习惯了教师的各种工作,上课、备课、改作业,一天都在忙忙碌碌中度过,渐渐的,看书的时间也少了。最近总在想,现在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老师,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但是怎么样才能更深入地了解他们,走进它们,让他们在学校里学到更多的知识。我想我该看看书,在书中寻找一下答案了。现在有幸拜读了《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捧起这本书自己感受到,仿佛在倾听名师的教诲,获取得智慧的真经,细细品味,体会颇多。

我体会到了“教育就是服务”。这是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表面看似很平常、很简单、很短短的六个字,其实含义很深分量很重。我们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的教育就应该为学生服务。简单地说,作为教育工作者,你必须先得有爱,先得爱自己的学生,让你的学生从你的身上感受到爱心、温暖、真诚、宽容。教师随时随地一句温暖的话语、爱意的眼神、真情的微笑、会意的点头、宽容的拥抱、亲切的拉拉手,都是对孩子最大的爱,都可以让孩子快乐几天甚至成为一生奋斗的动力。

我体会到了教育的意蕴。肖川先生提到教育即解放,他也提到,教育意味着探索,意味着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我们应该把人的解放、自由、超越、完善都带入自己教育的范畴内,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镜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学生永远都充满希望和自信。

我体会到了什么才是良好的教育。书中说道:“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一本令自己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自己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那么他(她)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颗没有被黑夜与习惯所摧毁的童心在跳动。读了这样的充满理想与激情的.文字,谁又会无动于衷呢?

我体会到了爱对于教育之重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家长和老师都是爱学生的。但完整的爱、健康的爱,应包括五个方面:了解、尊重、关怀、给予、责任。这五者是一个整体。倘若缺乏了解,爱就是盲目的;倘若缺乏足够的尊重,爱就会变为支配与控制;倘若缺乏关怀和给予,爱就是空洞和苍白的;倘若缺乏责任,爱就是轻薄的。

教育的道路上,真的有太多的学问需要去学习,去研究。孩子们也需要我们不断的去了解,去倾听,去真正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教育,去给其所需。而这本书,仅仅是我教育道路上的一点启发,自己的将在教育生活中始终保持一种率真的勇气和向善的本性,让学生感受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篇13

读了《教海漫记》,我感受颇深。全书是于老师用一个个小故事,讲述了他对教育,对人生的感悟,处处折射出理性的光辉和人格的魅力。书中每篇文章不长,却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一个大的中心。内容平实,文笔流畅,像是跟读者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的实例,不少幽默的话语,能让你忍不住笑出声来。它不是纯粹地说教、空洞的理论,让人望而生畏以至于半途而废,而是讲述了一些喜闻乐见的小故事,让人百看不厌,同时又得到不少启示。

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学会了许多有关教学的方法。但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微笑教学。

诗人说:微笑是阳光。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功于他的微笑。”这并不是夸大其词。于老师非常爱他的学生,很少对学生发脾气。在教学中于老师总是微笑着讲课,微笑着引导,就连学生犯错误时也是用微笑来做提示。就这样学生不再把老师当作局外人,而是当作好朋友在一起研究、探讨问题。孩子们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当然敢于思考,勇于创新,对语文学习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学了,愿意学了,开始主动学了,那么学习成绩也就会有明显提高了。所以微笑教学是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学习的。

于老师提出在教学中要微笑,我对自己一贯的行为进行了深刻反思。走上岗位的最初几年,自己还像个孩子,学生在与自己亲近的'同时,自然也少了几分敬畏,高兴起来有时候还跟老师开开玩笑,整个课堂都炸开了锅,这个时候别说教学任务完成不了,连课堂都无法组织了。经常弄得自己狼狈不堪而又束手无策。发现此路不通,只好寻求别的方式。后来,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指引下,知道只有老师严肃学生才会对自己肃然起敬,于是不得不板起那张略显幼稚的脸孔。这样一板,效果是好多了,学生正襟危坐,除了极个别捣蛋鬼,基本上都不敢造次,感觉轻松了很多,也不怕老师们来听课时无法驾驭课堂而下不了台。在欣喜的同时,弊端也是存在的,我一活泼开朗的人,在课堂上非得装得像个老学究,有时候着实想笑却又不得不憋着,课上课下两个样,成了真正的“两面派”。

这一严肃不打紧,一晃就是9年,直到于老师的这个微笑教学的观点让我幡然醒悟。老师就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试想一个整天不苟言笑,喜怒哀乐都不善于表露的老师会对学生性格的形成造成怎样的负面影响呢?笑是最好的软化剂,笑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于是,我也开始试着按照于老师说的去做,笑着面对学生,课堂上讲解知识时讲到情动时带着眉飞色舞的笑,学生犯错误时给予善解人意的笑,学生和自己达成默契时,报以会心的笑,学生遇到困难时,投去鼓励的笑……气氛融洽了,师生和谐了,语文课堂不再是学生的负累,成了大部分孩子的天堂。他们对老师的尊敬不减半分,原来孩子们真正崇拜的不是那张板着的面无表情的脸孔,而是老师风趣的语言,渊博的学识,非凡的谈吐,高雅的气质和高尚的品格。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学会微笑教学,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这个老师,才会喜欢学习他所教的学科。我相信在于老师的指导下,我会在教学领域中逐步成长起来的。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篇14

最近,读了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颇有收获,我深深地被书中那凝练、隽永、雅致、精当的语言表述所吸引。肖川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中,全力宣传他的教育理想和信念,对教育世界中那些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学理上的阐释,并发掘出其中的文化内涵。

“与经典为友”、“教育的意蕴”、“教育给了我们什么”、 “审视教育目标”、 “教育的灵魂”。那一个个直抵人心的话题,说出了我们的心理话。书中许多经典的表述,让人感到思想力量的强大。《教育理想与信念》是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这样的读书是学习,更是一种享受。文章处处显示着随和、随意、随缘,字字句句都能在读者心里引起共鸣。

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如果一个在学校中度过9年或12年的孩子,整天处于被动的应付、机械的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的内容就难免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很难想象,在他(她)的一生中,能够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能够成为一个独特的自我。”对比周围的学校教育,包括我自己的读书生涯及之后做了教师的教学工作,学生大多处于被动的,应付的状态,个别甚至真的是“折腾”中学习的,只有极少数是我要学,我会学,我乐学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这应该成为每个教师追求的一个目标。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把一个智商优秀,学习品质良好,家庭背景好的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的,和谐发展的人,这也许并不困难;而要把一个智商一般,家庭背景一般,学习品质差的学生培养成一个乐观的,文明的,好学上进,学业优秀的合格毕业生,就很不容易。也正因为不容易,才更显示出我们呢的工作的难能可贵。

教育是一个人文的世界,书中提到,“良好的教育更多的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防范与责罚。”我认为两者直接有一个很大的差别,前者的教育目标更长远,看中的是学生今后成长的道路;后者也许只看到眼前利益,只为了学生的成绩好一点,这样只求眼前分数的教学是永远也不会是最有效的教学,学的的教育学者都指出教育的真谛在于爱,教育的目标在于人的发展。

此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对教育世界中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学理上的解释,并发掘出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从而得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效果,使读者在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的同时,领略到文章的理趣、情趣、与文趣,既有助于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又有助于教师们确立对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帮助教师生成教育的`智慧和提升对生活的热爱。

我相信,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依据书中的教育理念,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会发现,其实现实中的很多问题会随着阅读、交流与沟通迎刃而解,进而树立起自己的教育理想与信念。会使自身在教育教学上步履变得轻松些。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教学主导者必须具备优良的师德、师智、师能。教师可以也应该让自己多才多艺,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让自己脱离庸俗。那么,教师在读书中聆听前人的教诲,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育智慧的灵感,也是情感与意志的洗礼。

“处处留心皆学问”,更新、充实、优化自己已时不我待,因为假如一个不读书的教师,必然缺乏文化积淀,穷其终生,也只能一个教书匠。尽管目前学风还是比较功利和浮躁,只得从点滴做起,日积月累,切忌怨天尤人,让我们为中学教育教学默默耕耘,相信明天会更好!

《教育理想与信念》真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太佩服肖川博士,竟然能用这么难精炼又雅致的文字让我领略了教育的内涵,让人品味,遐思。

昨天,我们从阅读中起步;今天,从阅读中充实;明天,从阅读中圆梦!总之,教师应千方百计地注重开拓进取,精益求精,务必头脑要活,干劲要足,功底要实,使自己不至于成为平庸的教书匠,并构建自己的教育理想与信念,为之奋斗。让我们一起读书吧,行万里路,破万卷书!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篇15

一直以来欣赏并陶醉于肖川博士《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反复研读,备觉有滋有味,时刻被他温暖的文字、被他睿智的话语、被他精辟的观点、被他教育的理想与教育的激情而打动着而感动着,让我和大家一起来分享教育的幸福。

1、读“序”,使我明白了良好的教育是什么,“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一本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没有受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蒙昧的双眼带来清明,给赢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相信教育的正义与高尚,也就是相信人类精神锋利的光芒。

感悟: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人的心灵因为细腻而伟大,因为关怀而多情。是教育使我们有了一颗丰盈的心灵,我们怎能不感到幸福。

2、读“用思想提升教育的品质和教育的力量,”使我明白: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一个人的态度,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一个人的高度。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你真的生命是你的思想,”教育作为一种关涉(关照、关注)人的精神世界的活动,因而思想便有了双重的意义:

一是用思想武装我们的行为,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命运的改变,远远不只是个人命运的改变,也将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改变。

二是用思想陶养学子的心灵。只有用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

德国的雅斯贝尔斯更是对教育及其力量给予极为精辟的阐释:“教育就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3、读“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我与作者有着相同的心境:心与书的交流,是一种滋润,也是内省与自察。伴随着感悟和体会,淡淡的.喜悦在心头升起,浮荡的灵魂也渐归平静,让自己始终保持着一种纯净而向上的心态,不失信心的契入现实,介入生活,创造生活。“三更有梦书当枕”,“半床明月半床书”,自古就是高洁之士的写照。明月虽然清寒,书却因博大精深而温润生命。阅读中你一次次受感动,又会在一次次感动之后更深切的洞悉生活的真谛;读书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物我的回响交流”的过程。因为它能唤起我们对永恒和伟大的渴望,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那时可贵的创造力的源头,是人类文明发展不竭的动力。柏拉图的“洞喻”表明:亮光在你背后,生命期待着我们的蓦然回首。当我们能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时,春日的鲜花、夏日的小溪、秋天的明月、冬天的残阳,都将以更为美好的风姿走进我们日臻完满的生活。

4、读教师的“六个学会”,作者告诉我们:广大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需要做到“六个学会”: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感悟:我们不但要学会等待、分享、宽容,还要学会欣赏,欣赏自己,欣赏同事,欣赏孩子。有人讲,我们不见得喜欢我们所赏识的人,但一定喜欢喜欢我们的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5、读教育探索:从自我反思开始。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一个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育反思随笔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不要急切近利,不要心浮气躁;从错误中学习,从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

于老师也说过:“成名主要靠自己,靠超出别人十倍百倍的付出。适当的温度只能使鸡蛋孵出小鸡而不是石头。”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对教育世界中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学理上的解释,并发掘出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从而得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效果,使读者在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的同时,领略到文章的理趣、情趣、与文趣,既有助于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又有助于教师们确立对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帮助教师生成教育的智慧和提升对生活的热爱。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篇16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是肖川老师对教育、对人生与社会率真精致而充满灵性的解析,这是用理想与信念点燃的随笔,更仿佛是我们教育实践道路中打开的一扇窗,让我们看见满天智慧与人性的星光,异彩纷呈。

这本强调“随和、随意、随缘”的随笔集,告诉我们“我思故我在”的另一层意义,教育的意义。肖川说,“你真正的生命是你的思想” 、“所有的思都是诗”。在生活的忙碌中,我们往往忽视了用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而唯有思想,才能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唯有思想,才能陶冶学子的心灵。

肖川说:教育首先应该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文化或政治、法律的传授和灌输。俄国人洛扎诺夫曾经说过:理想的东西应当尽可能地保持个性,因为这是人及其创造中最可珍贵的东西、最美好的东西。哪里的个性没有得到保存,受到压抑或被忽视,哪里的教育就不能完全实施。只有作为个人,而不是“一个一般的人”,才能在思想和感情上有所建树,才能坚持不懈地追求。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每一种颜色都是装扮世界的美好元素。暖色系的红、黄、橙色能使人心情舒畅,产生兴奋感;冷色系的青、灰、绿色等使人感到清静,甚至有点忧郁。五彩的世界里它们缺一不可。艺术家说过,懂得搭配之道,哪一种色彩不是美?而我们作为教育者,若懂得期待,哪一个孩子不可爱?“亮光在你背后,生命期待着我们的蓦然回首”!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需要做到“六个学会”。一个好的品质的形成,一个不良品质的矫正,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学会等待,意味着教师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意味着能够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工作:不急于求成,不心浮气躁,不指望一次活动、一次谈话,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学会了等待的教师,一定永远不会对学生说‘你不行’。当我们学会用等待的心情看待学生时,我们就能对学生少一点苛责、少一点失望、少一点冷漠,而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心、多一份亲切。心情愉快时,学生的缺点与错误很容易去包容;可一旦学生屡次耐心教育收效甚微后,我们往往变得很是烦躁,耐心也随之消失到九霄云外去了。这个时候的我们才更需要一份懂得等待的心境!

学会分享,首先意味着学会倾听,学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学会从孩子的眼光看待世界。我们一直要求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倾听同学的回答,学会倾听朋友的心声,可是作为老师的我却从来没有静下心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因为不会倾听,所以有些小朋友不愿意吐露自己的想法,不愿意和老师交流,他们感觉老师永远高高再上,拥有无限的权威,于是老师越来越不了解自己的学生,学生越来越不愿意亲近自己的老师。仔细想想,有时俯下身来,的确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学会分享是和学会欣赏别人高度相关的:欣赏别人其实就是真诚地去分享对方的闪光之处,它会带给我们非常单纯的满足、愉悦和欢乐。有人说,我们不见得喜欢我们所赏识的人,但一定喜欢赏识我们的人,人心都是一样的。在学习方面,因为人的智力高低不同,总会造成成绩的好坏差别,我们往往习惯以一个学生的成绩来评定学生的优差,喜欢优生,嫌弃差生。为此,那些后进生越来越自卑,总感觉自己不如别人,但是仔细观察发现,他们也是有值得老师同学关注,学习的地方。比如学习不好的学生却很慷慨,很有礼貌,每天放学离校前都是特意跑到老师的办公室门口和各位老师说声“老师再见”;智力不高的学生学习态度却很端正,知道自己不聪明那就勤奋一点,老师布置的每项作业都会认真地完成;上课纪律不好的学生做事情却很负责任,只要是老师或者同学嘱咐的事情他都能做得一丝不苟。教育不仅仅要看成绩,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每个学生都有值得去和别人分享的闪光点,在老师的眼中应该是一样的。对别人表示出真诚的赞扬和欣赏会使我们的生活有更多的阳光、温馨和美丽。

学会宽容,就是努力使自己变得胸襟开阔,气度恢弘,就是尽可能地尊重多样性、珍视个性。宽容比惩罚更具有力量,它对于造就学生健康的人格,培养宽容、真诚、信任与正直的品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是未成年人,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错误。而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尊重差异,宽容地对待学生的过错,耐心地期待学生的进步。真诚地用一颗爱心去感化他们,用一颗童心去走近他们。当然,在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宽容地对待学生的每一个想法的同时,也应该做到严格要求学生。因为宽容绝不是放任、不是纵容,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它意味着尊重、信任、理解和沟通。

学会选择,是一个更加文明、人道、合理的时代人们必备的素质和能力。意味着人类将通过选择来寻求适合自己的空间和途径。教师本人必须学会选择,学会选择教育的内容,选择教育的时机、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学会合作意味着对于不同、对于差异、对于另类,甚至是对于异端,学会合作就意味着尊重与接纳;意味着学会了“求大同,存小异”,学会了必要的妥协、退让、隐忍和放弃。一个崇尚个性的时代,必定是一个崇尚合作的时代。这是因为:一方面,个性使得合作成为必要与可能;另一方面,个性也只有在人与人的合作中才能得到健康发展。因此,作为教师,需要很好地和校长合作,和同事合作,和学生合作,和家长合作。合作需要有善于沟通的品质和能力,需要有理智的判断和成熟的热情,需要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品质和推己及人的胸怀。新课程特别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这就更是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切实转变角色,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会创新,意味着教师能够不断探索以便改进自己的工作,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教师学会创新,并不是要教师能探索出整个人类都未知的认识或规律,而是希望教师通过自主探究将古老的教育智慧变成自己的信念和教养,并将这种信念和教养体现于日常的、细微的教育行为之中。现实种总有一些教师拿着昨日的旧教案重复讲给一批批新学生听,这样的人是走不到教育的彼岸的。只有具有开放的头脑、进取的精神和探究的兴趣,不断创造、创新的教师,才能托起新教育明天的太阳!

哪一种色彩不是美,哪一个孩子不可爱?教育的星星之火需要我们共同用理想与信念来点燃。肖川的文字是他生命的酒,更是我们前进的启明星。六个学会,指明了我们前进的方向;既然我们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篇17

读《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时,初看题目,“古典的心情”让我有点疑惑,有古典文学、古典美女,怎么还有“古典的心情”呢?读了整篇文章,才知道原来“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就是沉下心来对待学习。我很赞成作者的这一看法,现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得越来越快,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随着生活的富裕,人们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开始出现脱节现象,人们开始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大多数人已不能静下心来读书,很多时候书成了装点门面的工具。

多么希望我们能沉下心来真正的与书为伴!

让我们与书为伴!知识是我们精神的食量,很多的知识是从书中获得的。沉下心来读书,可以益人心智、怡人性情、变化气质、滋养人生;可以使人拥有深厚的`内涵,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作为老师,我们更应该沉下心来读书,博览群书,使我们拥有渊博的知识,这些知识会使我们更加理性,这些知识与理性让我们在举手投足之间不由自主的产生一种大气,这种大气使我们魅力四射,吸引学生乐意跟着我们的步伐走。

“文字是生命的酒”这句富有诗意和哲理的话,令我记忆深刻。当我们用心去读书,在书的字里行间畅游的时候、当我们用优美的语言表达我们深邃的思想时,我们会觉得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命如酒般醇美,让人回味悠长。让我们与书为伴吧!“心与书的交流,是一种滋润,也是内省与自察。伴随感悟和体会,淡淡的喜悦在心头升起,浮荡的灵魂也渐归平静,让自己始终保持一份纯净而又向上的心态,不失信心的契入现实,介入生活、创造生活”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境界呀!

所以,让我们与书为伴吧!沉下心来对待学习,让我们在每天的生活中都能感受到春日鲜花、夏日小溪、秋天明月、冬天残阳那美好的风姿。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篇18

20xx年02月19日星期六上午01:25在班主任的推荐下,我在寒假阅读了《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

这本书是肖川博士历尽10年心血铸就的一本极具价值的教育随笔。书中收录的60多篇文章,涉及到了教育学众多的重要领域和主题,在对这篇文章仔细品味之后,深深地感受到了全文洋溢着一种对美的向往和追逐。肖老师以和蔼的语言、谦和的态度和似火的激情启发我拓宽视野,积极思考:如何让孩子成为一个具有理性精神、良好教养且人格独立的人。文章中妙趣横生、妙语连珠,巧妙地帮助教师激活教育的智慧和生成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充满着人生的终极关怀,让我在读完文章后耳目一新

肖川老师在文章中大量的运用了感性的材料与事实,说明了"生命教育"的.方向与方法,为我们清晰地诠释了当前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困惑,并不断地用他风趣、幽默的语言,阐述出生活中的一个个哲理:使整个课堂充满了关注的气息,让生命的活力奔腾汹涌,让智慧的火花激情绽放--这是对课堂教学的追求;贴近生命的需要,揭示生命的真相,引领成长的方向,探寻生命的意义,成全生命的价值--这是课程目标的追求;尊崇生命的在场,点化生命、润泽生命,你脸上的微笑有多少,孩子心中的阳光就有多少--这才是教育,生命的教育。

老子有云:"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能胜,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水,天生丽质,柔弱多情,可以成江海而波涛滚滚,可以轻浮绿叶,涓滴石穿。肖川老师的文字正如这水,甘美而清澈!没有这水浇灌的土地,何以绿草丛生;没有这水滋润的心灵,谈何清纯无暇。感动如水,普通而又伟大,平凡却又崇高。我们未必是能够书写轰轰烈烈事迹的感动之人,但我们却可以把这份感动赋之于教育的每一个角落。

读到文中的许多句子,同样激起了我的共鸣。在这些字里行间中,思想的开放性、彻底性也愈发清澈、敞亮。肖川老师大胆地揭示了当今教育的弊端--就如肖川老师自己所说的那样:"只有严肃地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阴暗与丑陋的现象进行无情的揭露、批判、抨击和否定,才能更好地凸现正义与良知的可贵,也才能对美好的事物、崇高的价值最终有所肯定。"我非常欣赏作者作为文人的那种能直面丑恶的勇气!能够敢于说真话说实话。在书中他也谈到:"促进教师的成长,最重要的是要帮助教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系统地阅读,读有系统的书。",曾经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积极地读书,读积极的书;有系统地读书,读有系统的书。"在我看来所谓"积极地读书",是要有主动读书的态度,对知识有一种如饥似渴的态度,不能在外力的压迫下才读书;而"读积极的书",则是指书的内容,应该积极健康向上,达到开卷有益的效果,同时远离消极、颓废的读书态度。明白度积极书的好处以及垃圾书的坏处。"有系统地读书,读有系统的书",则是说读书一定要有计划性、顺序性、目的性,按部就班地来,书的内容更应当选择有系统、有组织的,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读书效果。

读完这本书,让我对教师这一工作有了更加具体的认识。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也会更加细致的开展工作。将书中的知识做到活学活用。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篇19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本书是肖川历时10年写就的译本教育随笔。书中收录的60多篇文章,涉及到了教育学众多的领域和主题,肖川在书中全力宣传他的教育理想和信念。在他演绎下,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竟然如此异彩纷呈!激发我们殚精竭虑地去实践、完善和升华。本书收录的是教育随笔,诠释包括教育的真义、教育的价值、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课程与教学、道德教育、师生关系、教师的学习与成长等话题。他对教育世界中那些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了学理上的阐释,并发掘出其中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

肖川说:“要与经典为友。”“心与书的交流是一种渲染与皈依。”只有丰厚的学识和彻底的理性才能赋予人一种大气。这种大气,作为教师是非常需要的,因为只有大气,才能真诚地鼓励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去拓展心灵空间和精神世界。

肖川推崇“每一个人都要学会成为你自己,要长于展示自我、反思自我、超越自我、更新自”,他批评急于希望学习给他们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与实惠,这就需要我们以宁静、闲适的心绪来对待。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都具有益人心智、沁人情性、优化气质、滋养人生的价值。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都会益人心智、沁人性情、优化气滋养人生的价值。我们要与经典为友,让学习成为我们教师生活的一部分。读书学习,是一剂灵丹妙药。它不仅会让我们在浮躁的社会氛围中获得一种“定力”,而且也能填补我们日益贫乏的心灵。我们应该将读书融入自己的生活,要成为一个永不满足的学习者。当我们的阅读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的思维火花就会闪现,我们的精神世界就会丰腴,就能用思想来武装我们的行为,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用思想去陶冶学生的心灵,用思想去滋养后中的人格。读书吧!这样,我们就可以坚定我们的教育理想,就会紧跟时代的脚步,就会看到黎明的曙光。

肖博士在教育的意蕴——教育的力量这一章节中这样写到“而‘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的发展’。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可以建立在轻蔑和敌视之上的,也没有任何一种真正的教育可以依靠惩罚和制裁来实现。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

肖博士的这段话让我感受深刻,是的.,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教师与父母!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教师或家长怎样对待孩子,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农民希望庄稼快快成长的心情和教师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的心情完全一样,但做法却截然不同: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未埋怨庄稼,相反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我们孩子在某方面表现不好时,有的教师或家长却更多的是抱怨和指责,很少反思自己的过错!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对学生更应该进行赏识教育,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赏识他,给他以信心,学生的自信无论对学生的学习还是一生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书中有一段文字是这样说的:我们有一句口头禅,好孩子一定要听大人的话。言下之意就是不听大人的话的孩子不是好孩子。有人把我们的教育称之为“听话的教育”,联系我们的现状,这种说法不是没有依据的。这种“听话的教育”,肯定不利于富有个性的人和富于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人的培养。思考我们的教育,我们老师应该给予学生什么?在教育的诠释中:“把所学的东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可是想想,我们的孩子把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了,究竟还剩下什么呢?没有自己的主张,习惯于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特长,眼高手低吗?他们能回忆起童年的幸福吗?能珍惜同学之间的手足之情吗?能具有广阔的胸襟,百折不挠的精神吗?……所有的这些,我们老师和家长朋友们重视了吗?我们的家长和老师都是爱学生的。但完整的爱、健康的爱,应包括五个方面:了解、尊重、关怀、给予、责任。这五者是一个整体。倘若缺乏了解,爱就是盲目的;倘若缺乏足够的尊重,爱就会变为支配与控制;倘若缺乏关怀和给予,爱就是空洞和苍白的;倘若缺乏责任,爱就是轻薄的。

什么是理想的教学活动?肖川认为,理想的教学是一种完美的教学,而完美的教学有两个不可缺少的要件,一是深刻,二是真诚。所谓“深刻”,就是教师能够给予学生匠心独运、别有洞天之感,能够唤起学生的惊异感和想象力,能够使学生茅塞顿开、忽然开朗。所谓“真诚”,就是师生之间坦诚率直,一言一行都发自内心。在深刻而真诚的教学活动中,课堂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阵地,不是教师传经布道的舞台,而是学生积极地思考,主动地发问,大胆地质疑,热烈地讨论,激烈地争论,踊跃地表达。在深刻而真诚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彼此分享思考的快乐,顿悟的惊喜,激情的燃烧,真情的涌动,灵性的焕发,情感的融合,心灵的碰撞。在深刻而真诚的教学活动中,能力得以发挥。肖川所描述的也正是我们现在所不断实践,不断追寻的课堂本质。

读着肖川的书,使我贪婪地沐浴在诗意的语里所描绘出的多彩的教育世界里;读着肖川的书,使我的教育理念不断再革新,不断在提升;读着肖川的书,使我更加热爱教育事业及精彩的生活。在现代教育丛林中穿行,放飞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使整本书洋溢着一种浓浓的诗哲情怀,让人在阅读中寻梦提升。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篇20

其实很早就听说过肖川,但初读他的作品时,我却不以为然。也许是受学科本位的影响,觉得他的文章虽然外表华丽,但内在明显过于空洞。书中除了批判现实、宣扬理想,似乎在行动上究竟怎样落实和解决并没有明确的阐述。甚至很多方面脱离了一线教师的工作现实,给老师提出了过高的要求,明显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嘛…… 这种仅限于乌托邦式的说教,对于像我这样急需具体操作方法指导的职初教师来说,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虽然肖川的作品不甚喜欢,但为了读后感,无奈之下最近又不得不再次打开了这本书。然而此次当我静下心来,一篇篇、一段段、一行行细细品读后,却发现自己的想法一点点在改变。原本的抵触情绪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将肖川的书作为推荐读本了。他的书仿佛一坛美酒,只有细细品尝,才能与其融为一体,辨出其中韵味。

肖川的书,让我明白了理想与信念的重要性。

我想基本每一个走出校园,踏上教师岗位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当自己的角色发生转换时,才会理解为什么当年自己的老师总是怨声载道,因为,确实,孩子们很难教。

因此曾有一段时间,我认为所谓的“理想”、“信念”无非是一些大道理,自己只要把学生教会了,成绩上去了,那么我也就尽到职责了。

然而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为什么要高扬教育的信念与理想:因为它是与人生的理想相联系的。一个人如果只将脑袋埋在饭碗里,又怎么能看见远方哪些飘逝的云朵呢?正如艺术家瞩目的是美,经济学家瞩目的是利润,教育学家瞩目的当是人的成长;他必须回答理想的人的形象,以及如何有效的促进人的成长。

肖川的书,让我改变了学习的方式与心态。

最近听到很多老师在抱怨,巨一的孩子太浮躁,无法静下心来学习。其实反思自己,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如要改变孩子,是否要身先力行,先从自己做起呢?

就拿我自己来说,也许是受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我的阅读习惯是“速食型”的,常常是“缺什么,补什么”,这种带有功利性的阅读方式虽然能给我带来极大的效益,却常常是囫囵吞枣,无法体会到阅读的乐趣。然而肖川的书,却犹如一贴心灵的净化剂,能让人在繁华的都市生活中,静下心来学习和思考。

特别喜欢书中提到的'这段话:“心与书的交流,是一种滋润,也是内省与自察。伴随着感悟和体会,淡淡的喜悦在心头升起,浮荡的灵魂也渐归平静,让自己始终保持着一份纯净而又向上的心态,不失信心地契入现实,介入生活,创造生活。”

工作即将踏上第四个年头,当初出茅庐的热情退却后,人不免产生一丝倦怠,因此需要寻找新的支点,来支撑自己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我想,这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内省与自察”。

要想让自己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要想让自己可持续的发展,要想成为一名有思想的教师,我想首先培养自己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从书中汲取养料,结合自己的工作现状及时反思,这样才能让工作充满动力,让心灵得到滋润,让灵魂得到洗礼。

也许以我还达不到“带着镣铐跳舞”的境界,但我会尝试怀抱着理想与信念,沉静下来,以古典的心境对待学习,提升自我!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篇21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教育,中华民族的教育已经有了上下5000年的历史了,从孔子的儒学、老子的道学等百家争鸣的时代到现今中国教坛上的各种教育新说。中华民族的教育人都在不断地研究着中国的教育,力求使中国的教育更加的完善。

最近十几年,教坛上掀起了激烈的改革浪潮,各种教育新说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也可谓是百花齐放。其中有些学说只是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但有的学说也受到了一部分教育人的积极响应,在实践中摸索着艰难的前行。这些著书立说的.教育者不管是为了个人私利也好,还是真心为中国教育寻找出路也罢,他们的学说都代表着自己对教育的观点。我想,我们每一个奋斗在教育第一线的老师们心里都有一杆秤。我们知道教育是来不得一点虚假的;我们知道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真正适合学生的,所以我们在众多的教育新法中寻找真正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寻寻觅觅中,我们在校长的带领下,找到了我们认为挺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这是我们的创新。

在创新的同时,我们也要继续发扬老祖宗留下来的教育精华,做实在的教育。对待学生不仅要诲人不倦,更要以爱和真诚来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我们的教育方法才能奏效。我们要坚守教育的根本,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好好地坐下来,仔细的琢磨我们的教育,精心的打磨我们的教育。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差异,耐心的、点点滴滴的浸染学生,通过经年累月老师们的不懈努力,使每一个学生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有所发展,实现自我。

虽然在这个人心虚浮的时代里,教育也不能免受其害,教育制度的老化以及教育上急功近利的现状让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也要以一双冷静地眼去看待教育,做实在的教育。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篇22

这是一本写给“教育者”的书。它的大部分章节都是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入手,然后分析其弊端,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作者理想中教育。他道出了教育成功的前提,也点明了许多人失败的根源。

这本书谈的内容很丰富,“用思想提升品质”“教育的意蕴”“审视教育目标”“完美的教学”“教师的学习与成长”“教育期待”教育教学生活方面作者均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教育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文化或政治、法律的传授和传输。他提出“要尊重儿童需要,崇尚自然,创设宽松自由的成长氛围”。“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一种社会机构,它服务于三大目的;对学生监护、提高学生知识与技能水平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教育是对人的成长提供服务和帮助:学校绝不可能是军营、监狱、医院,应成为人民舒展心灵、放飞想象的处所。在人的.童年和少年时,应该展示出生命的灿烂,跃动,纯真与生机勃勃”。

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富有权养、有独立性、有自信、自由、自律、敢于冒险、具有创造力、足智多谋、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决策和讲求效率的人。学习是我们每个人乃至整个社会开启繁荣富裕、文明幸福之门的钥匙。学习是产生一切探究活动和创造活动的动力源泉,也是我们终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不由想到我们的这次课程改革,本次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我们教师学生有多少人是把学习当作自己的存在方式呢?多是按别人要求人云亦云。盖兹达等人指出”一个好教师应具有的人格品质“包括:提高别人的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果断性以及形成并巩固他们为人处世的积极态度”等等。

我们教师的学习眉睫:一方面自身学识的浅薄,在学术面前是小学生,另一方面工作的现实,考试的压力,没完没了的作业,教师无暇提高自己的学养。教师只有自己学会学习,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肖川博士给予我们教师的是真诚与深刻,他与我们一起分享着这个时代的梦想与温暖。

此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对教育世界中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学理上的解释,并发掘出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从而得到以小见大,见微知着的效果,使读者在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的同时,领略到文章的理趣、情趣、与文趣,既有助于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又有助于教师们确立对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帮助教师生成教育的智慧和提升对生活的热爱。

读书的过程是与读者对话的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无时无刻感受到肖川博士那质朴与豪放、灵性与率真、睿智与宽厚集与一身的学者风范,还有他那颗对教育事业无限无限热爱的赤子之心。在这里,我真正体会到什么是诗意教育,也渴望着自己去发现、去体味教育中那如诗如画的意境。

教育是一个人文的世界,书中提到,“良好的教育更多的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防范与责罚。”我认为两者直接有一个很大的差别,前者的教育目标更长远,看中的是学生今后成长的道路;后者也许只看到眼前利益,只为了学生的成绩好一点,这样只求眼前分数的教学是永远也不会是最有效的教学,学的的教育学者都指出教育的真谛在于爱,教育的目标在于人的发展。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篇23

今年,我有幸读了《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后, 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我的脑海中仿佛是一片宽阔的海洋,肖川作者好像在平静的海面上投入一块石头,击起了层层涟漪,向外扩展,久久不能平息。而紧紧抓住我的是那一句朴素而又有粘合力的话语:“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和乐观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

这是一本写给“教育者”的书。它的大部分章节都是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入手,然后分析其弊端,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作者理想中教育。他道出了教育成功的前提,也点明了许多人失败的根源。

它像一盏明灯,为我的教育导航。

这本书谈的内容很丰富, 作者在各方面均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一、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文化或政治、法律的传授和传输。

他提出“要尊重儿童需要,崇尚自然,创设宽松自由的成长氛围”。“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一种社会机构,它服务于三大目的;对学生监护、提高学生知识与技能水平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诸如兴趣、态度、价值的其他那称之为学习的行为等)教育是对人的成长提供服务和帮助:学校绝不可能是军营、监狱、医院,应成为人民舒展心灵、放飞想象的处所。在人的童年和少年时,应该展示出生命的灿烂,跃动,纯真与生机勃勃”。真正的学校应当是“日常生活 ”不应当拘泥于规则和机械死板运做的体制。而应当促进不用语言、不用教诲,而凭本身的气息和意义,自发的出现在学校里。然而这一点似乎没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我们的教育似乎更关注儿童对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对规章制度的依从态度,而他们本该养成的作为“人”的基本素质则掩盖在教育的这种社会职能之后,被有意无意忽略了。

我们培养了许多天木神通,可在他们身上确难寻真情流露,个性释放。

二、有关“教育的目标”

作者认为现代社会需要培养的是具有理性精神、具有广博深的基础文明的教养、具有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有效地表达自我的能力、具有自我延伸的能力、具有自由与责任的意识和能力。概括的说: 是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能够创造幸福生活和服务社群的人。

在说到什么是良好的教育时,作者写到“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天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蒙昧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到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说过一个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思索过某一个问题;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倦,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生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没有受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从这里我们可以嗅出这里的乌托邦气息,看到一相没有被黑夜与习惯所摧毁的童心在跳动。读了这样的充满理想与激情的文字,谁又会无动于衷呢?我把这段文字抄在黑板上,让学生读,分享它的诗意,让他们从小学会追求崇高。

三、探求教学的最佳效果

他认为“学校教学应该致力于培养性理智的好奇心、关心人类命运,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类的胸臆与襟怀,使受教育者在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具体言之,即(一)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二)切入并丰富学生的经验系统。(三)帮助学生构进人类知识的完整图景。(四)提高学生的需要层次。

怎样追求教学的最佳效果,他认为把握好教学的四个基本素质: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时机、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即“启”和“法”、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学效果:包括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的唤醒与张扬、创新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创造型人格的生成确立。他认为完美的教学能唤醒沉睡的浅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四、学习方式就是人的存在方式

他告诉我们“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富有权养、有独立性、有自信、自由、自律、敢于冒险、具有创造力、足智多谋、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决策和讲求效率的人”。“学习是我们每个人乃至整个社会开启繁荣富裕、文明幸福之门的钥匙。”“学习是产生一切探究活动和创造活动的动力源泉,也是我们终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不由想到我们的这次课程改革,本次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我们教师有多少人是把学习当作自己的存在方式呢?多是按别人要求人云亦云。盖兹达等人指出“一个好教师应具有的人格品质”包括:提高别人的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果断性以及形成并巩固他们为人处世的积极态度”等等。

我们教师的学习:一方面自身学识的'浅薄,在学术面前是小学生,另一方面工作的现实,考试的压力,没完没了的作业,教师无暇提高自己的学养。教师只有自己学会学习,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肖川博士给予我们教师的是真诚与深刻,他与我们一起分享着这个时代的梦想与温暖。

五、学会闲适

“别将生命之弦勒的太紧,留一份闲适给自己。闲适不是慵懒,不是无所事事的光阳虚掷。它是生命积极的存在状态,是生活意趣的尽情挥洒,是没有喧嚣与逼灰的心灵空间。

理性的顿悟,灵性的开发,需要闲适;心灵的舒展,视界的敞亮,也要闲适;创意,往往在闲适轻松时翩然而至;情趣,也每每在闲适从容中一展风采。”

他是个倾诉者,他享受着倾诉的快乐。他在深夜与自己推心置腹,他鲜活、灵动的文字难得掩饰自己的痴迷。他告诉别人最美的是“留一份闲适给自己,享受生命的从容与韵律”。他告诉人们体验生活的美妙意味是一个需要修炼与学习的过程,更需要心灵对世界深刻、持久的凝视。这些文字因思想的开放性、彻底性而越发清澈敞亮。

读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你会感到是那样的亲切与随和,它表达的是一种情怀、一种理想、一种追求。他对教育界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予以学理上的阐释,并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他的文字似淡雅的香茗,胜陈年的烈酒无不体现着一对对美的追求和趋从。读了这些文字,你会感到是那样的恳切、热情执着,是如此的激烈、深刻,你会感受到自由思想力量,会憧憬着幸福的教育生活,让我们的心灵沐浴在思想圣洁的光辉中,自由地舞蹈。

我希望我们能让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虽然梦和理想,理想和现实之间还有距离,但只要他们带走的不仅是知识的蜡烛,还有理想的圣火,我们的理想之舟就一定能够在深蓝色的知识海洋中,破浪前行,驶向希望的彼岸!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篇24

最近读了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颇有收获,《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这本书收录的是肖川近年来创作的教育随笔。我们每个月也会写几篇教育随笔,读了这本书后,才觉得自己原来对教育随笔理解有误,以为以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实践的点滴故事写成的略带有一些观点的文章就是教育随笔了,现在看来,那是很肤浅的认识。在那样一种思想的引领下所写作的教育随笔显然不太得要领,也不够有底蕴。在解读肖川对教育随笔的理解时,我也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肖川说:"良好的教育一定致力于引领学生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良好的教育使得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立于天地之间的大写的人。"

"现实生活中,机构的职能错位却有时发生。正如监狱可能成为一所学校一样,学校也完全可能成为一所监狱。"

"不要把教育变成一把雕刻刀,按照某种意志把人塑造成为'标准件'和'工艺品'。

肖川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多次提到关注孩子的个性发展,读后感《《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他认为教育首先应该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文化等的传授和灌输。然而,剖析我们当今的教育,似乎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规章制度的依从态度,而他们本该养成的作为"人"的基本素质却有意无意地被忽略了。我们的教育过早过多地给予孩子们约束,不准干这,不准干那,课堂上只有举手才能站起来发言;不喜欢音乐,却硬是被家长拉去学乐器;不喜欢美术,却硬是让家长按者在宣纸上泼洒笔墨;明明孩子喜欢摆弄些科技制作什么的,却认为那是在浪费时间…熟不知,人的发展需要足够自主的空间,这样更宜于个性的自由的发展。人人都企盼被欣赏,而不被雕塑,被拿捏,被打压。

"不听话的孩子不是好孩子。"我们中国的教育被人称为"听话的教育",我们培养了许多天才与神童,许多专家与学者,在他们身上却很难找到真情的流露,个性的释放。学生们没有了自己的主张,习惯于人云亦云了,随波逐流成了一种大趋势。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的悲哀吗?

由此看来,人必须成为自己的解放者,并在伦理意义上成为自己的创造者。我们能做到的就是要使学校变得有吸引力,成为人们舒展心灵,放飞想象的处所,还学生真正的自由,让他们每个人都个性张扬。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让我看到了教育随笔所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也让我对这种记录教育的形式产生了兴趣。这种对理性世界的感性表现让人在欣赏中华文字之美的同时汲取着丰富的专业营养。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篇25

这本书采用随笔的形式,随和,随意,随缘。对于教育中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学理上的阐释,用诗意的语言来阐释说明。作者谈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倡导心灵教育,体现着对人性的终极关怀。

作者言由心生,以亲切的风格写作,对于教育的理想,作者说"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他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使读者在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的同时,领略到文章的理趣、情趣和文趣。

全书分"与经典为友"、"教育的意蕴"、"教育给了我们什么"、"审视教育目标"、"教育的灵魂"、"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完美的教学"、"教育的期待"、"有所执着"、"真诚的言说"十个部分,用诗意和理性的文字、心底的言说来诠释教育。包括教育的真义、教育的价值、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课程与教学、道德教育、师生关系、教师的学习和成长等等。

肖川在书中谈到要"与经典为友",教师要有明确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用思想陶冶学子的心灵,给学子创造一个自由言说的空间,让学生乐于分享和沟通,在思想的碰撞中深化思想、修正错误、达成共识。

我们倡导读经典,多学一些历史,就多一份智慧的薪传,以从容的态度打磨经典,达到货真价实的创新。

作者说, "作为人文学的教育学",我认为,教育作为公益事业,不能像自然科学一样过分去追求最佳的.研究范式,很多东西也是不能进行定量研究的,教育是培养人的工作,人的精神世界具有不可言说性。

"尊严来自实力"这句话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学科来说都是真理。"教育要研究哲学,哲学是不屑于研究教育的"就足以充分说明。我认为,非博学无以广才,教育学要赢得尊严,需从多学科、多角度、整体的把握,更多的关注现实,依托教育实践,进行理论探索,实现从思想向学术的提升。

读了这本书,我思想上有了很大转变,在生活中,要多观察和思考,注重点点滴滴的生活积累。正如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生活即教育";要懂得自我肯定、自我欣赏,同时海纳百川,为他人的成功喝彩;避免责人太严,责己太宽。责人之前要先学会反躬自省;把我们所取得的成就、所拥有的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当成意外的惊喜,这样的话,我们就会对生活怀有感激;质朴、真诚和宽广的胸怀比名利更重要。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篇26

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摘录:教育即解放,意味着教育是探索,是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

我们的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如果在学习过程中不能获得成就感,就会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以及主动性。相反,如果学会鼓励学生,着力培养学生的成就感,那么,学生就会在学习中获得自信,得到很大的提高。

我认为,理想的课堂应是智慧的课堂,学生能主宰自己,能与老师平等交流,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的见解,有丰满的个性,说自己所想,写自己所思。在这里,没有人拾人牙慧,没有唯唯诺诺。对话的`主体必须有一种“对话意识”,即一种民主的意识、平等的意识、合作的意识,致力于共同创造新的精神境界和倾听他人的渴望,如果没有这种对话意识,没有这种渴望,即使有再华丽的辞藻,再优美的句子,都不是对话,而可能是别的什么。

我们大坝中心学校的很多学生,其实在上课的过程中,很多都是主动回答问题的,都是积极认真交流的,我想,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培养学生的这种自主意识。

还有尊重,要让学生有自主意识,前提就是尊重,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搞好管理,为学生的进步而探索,教育即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