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未来简史读后感

2024/05/14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未来简史读后感(精选24篇),都是精品文章,请您欣赏。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1

正如《卫报》的评论,“(本书)开篇就以令人艳羡(同时也是令人警醒)的文字明确指出,由于基因技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正在不断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其他物种之间关系,所以我们所有物种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甚至可以说,这本书比他(本书作者:尤瓦尔.赫拉利)那本了不起的《人类简史》根据可读性和重要性”。

掩卷沉思,感触尤深,诚然,当今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物联网技术如大浪淘沙般对各行各业带来前所未有的革新甚至是冲击,人工智能的蓄势待发,超越人类智慧已成为必然,《未来简史》一书似乎也在暗示着这样的答案,“20xx年9月,牛津大学的CarlBenediktFrey及MichaelA.Osborne发表了《就业的未来》研究报告,调查各项工作在未来20年倍计算机取代的可能性。根据他们所开发的算法估算,美国有47%的工作有很高的风险被计算机取代。例如到了20xx年,电话营销人员和保险业务员大概有99%的概率会失业,运动裁判员有98%的可能走性,收银员97%、厨师96%、服务员94%、律师助手94%、导游91%、公交司机89%.......(P293)。”看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规划和职业发展。

《未来简史》以极具开拓性的思维、宏大的历史视角和独到的观点,颠覆了人们对人类历史的认知,并颠覆了我们面对未来的思考方式。在前所未有的变革激荡中,一切皆有可能,甚至超乎想象。

我们应该如何审视自己的位置、规划自己的人生,或许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定义和把握自己的价值,变革的车轮滚滚而来,在对新技术、新环境、新发展保持足够的敬畏和尊重的同时,更需要明确的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所在,尊重、维护并欣赏那看不见的深邃价值。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2

花了很长的时间看完了《未来简史》。刚开始看完书后,似乎完全认同了作者的观点。即使觉得作者的观点让人很不舒服,但也提不出反驳的意见。

特别是现实的整个社会都充斥着人工智能的热潮:世界顶级的物理学家霍金也在不断的提出,未来机器人会取代人类,人类必须警醒,要想出必要的对策。创造了特斯拉、spaceX可回收火箭、时速达到每小时1000公里高铁的美国的怪才马斯克也提出,未来机器人会取代人类,而人类的胜算不超过10%。再加上自主学习的机器人只用三天的自我学习就击败了曾经战胜过人类的国际象棋机器人,人类对机器人的自我学习能力感到了震惊;人类的未来真的只能成为机器人的奴隶或者被机器人消灭吗?人类的历史命运到创造出人工智能后就完成了吗?人类的使命就是收集信息加工成数据后就结束了吗?虽然这些结论让人不舒服,但作者的推论就是这样,并且似乎证据确凿,不容置疑!

人类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人类的价值靠什么体现?人类的祖先一直没有停止探索的步伐。他们一直在问自己三个问题:“人类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为什么要到那里去?”这三个问题的核心就是人类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而这个问题至今人类也没有得出清楚的答案。在这个问题还没有搞清楚之前,人类不是看到了回答这些问题的曙光,而是听到人类就是生化算法,是和无机算法一样的,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按照作者的推论,人类的作用就是去感知自然、科学和社会,将这些感知转化为数据,或者说就是一种二进制的信息,提供给未来的智能机器人,人类的使命就到处为止了!

书中写到,一旦智能机器人发展起来,机器人就会消灭人类,其中之一的原因是,怕人类拔去他们的插头给他们断电,这个原因似乎也太小儿科了。机器人需要能量,并且为了更大范围的活动,机器人首先必须解决自身的能源问题,而目前来看,充电的方式只能是小儿科的思维。

如果智能机器人的智慧远远超出了人类,机器人解决自身能量问题应该是他们最优先考虑的问题,并且也有最现成和简便的解决方案。人类已经利用的核能就可以为机器人提供最好的解决方案。并且机器人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它们不惧怕辐射。目前人类所有核能的应用最复杂、最关键的工程内容就是要保护人类避免辐射,防止出现事故时的问题,以及考虑战争时可能被攻击而造成核泄露。所以目前人类核能利用的更多工程都是为了保护人类免遭核辐射的侵害,而不是更高的提高核能的效率,更好地发挥核能应有的作用。

但机器人不怕,他们完全不需要做这种防护,因此他们可以更加容易的获得这种可持续的能源来支持自己的活动,而这种辐射正可以自动消灭人类,机器人还用担心人类吗?当机器人选择核能时,人类应该怎么办呢?隔离他们还是不让他们具备这种能源供给?这些最简单的问题人类都没有思考清楚时,我们谈论机器人取代人类或者消灭人类的问题似乎为时尚早。

特别是当我们人类还不理解生命的意义时,就认为有机生命会被无机算法所取代,这个跨度似乎也太大了。事实上,到目前为止人类还不能创造哪怕是最简单的生命,我们最多只能对一些生物的基因进行修改和部分重新编程,然后放回到原有的生命体中,看部分的基因改动会对该生物带来多大的影响。这与创造一个新的生命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当人类主动去创造一个新生命的时候,我们会问:为什么我们要创造它?它的作用是什么?是为了给更高一级的生物提供食物,还是自成体系发展、繁衍和生存,这些问题正如问人类一直再思考的那三个问题一样,我们还无法回答,因此我们也无法创造出新的生命。在这些问题都没有研究清楚之前,谈论人类会被机器人取代似乎太早了一些。

因此,简单的认为机器人会取代人类,只是一种幻想,甚至是一种误导。最近在达沃斯论坛中,创新工场的创始人李开复博士在接受FT的采访时,说了一段话,大意是:赫拉利只是一个历史学家,他应该多研究他历史学范畴的内容,对于人工智能,他不懂!因此也不应该随意推测,不应该去误导大家,请停止煽动人类对AI的恐慌。

我还是相信专家的判断,人工智能是在某些方面会超过人类,就像机器制造取代手工制作一样,在质量效率方面都超过人类,但思维和感觉方面,机器人超过人类似乎还为时尚早。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3

读《未来简史》的第二部分有点迷糊,不知道重点在说什么。直到结尾点出人类凭借创造出基于想像的“互为主体的现实”统治世界,才有点摸着头脑了。

作者的这个观点在《人类简史》里就说到过,那时候说的是“人类凭借编故事的能力统治世界。”那样说的时候我好像一下就懂了。作者在第二部分用两章的文字解释了凭什么得出这个结论。

人类跟动物的关系变化,从狩猎采集时代的众生平等,到农耕时代人类为了自身利益豢养家畜。人创造了神和宗教来合理化人高级于动物这一原来并不存在的现实,并借助神与自然沟通,做交易。接着人类从农耕时代进入科技时代,人类可以凭借科技经济政治直接有效的解决原来需要神作为中介的各种自然问题。神也面临下岗危机。

神和宗教就是人类创造——或者也可以说是编造出来的互为主体的现实。大概这样的“事实”对于有宗教信仰的人群是很难理解很难接受的观念,所以作者要通过大量的数据,实验,传说,说明动物和人一样拥有情感,意识,甚至有部分的动物比人聪明,比人有更强大的力量。但7万年的演化结果是人类统治着所有动物,而不是人类被更聪明更强壮的动物统治。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只有人类懂得高效灵活的大规模合作,而这种合作正是基于想像的秩序,比如宗教,体制,法律,价值观,信用,货币等等等等。

所有的这些都只不过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互为主体的现实——只要大家都信,这些就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如果大家都不再相信。所有的一切都不过是子虚乌有。

不知道后面的内容作者会不会通过大部分人类跟小部分人类的区别,来论证大部分的人类其实是跟家畜一样的存在,只有创造“互为主体的现实”的那部分人类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生而为大部分人类中的一员,要怎么活才能不是个悲剧?像那头叫夏洛特的小猪一样算不算活得比较值?或者猪就该本本分分的过它的猪生,狗就该本本分分的过它的狗生,那样起码不会过得很纠结?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4

未来简史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巨作。下面我对于这本书逐一阐述我的感触。曾经的世界为饥荒而头疼,有钱人争着吃各种高脂产品来喂养自己,穷人吃着地里可怜的蔬果度日。可现在有钱人却吃着养身的蔬菜食品,而穷人吃着零食和高脂、油炸的快餐。虽然全世界更重视养身了,但肥胖依旧夺走了300万穷人的.生命。

病毒很可怕,例如黑死病、天花病毒和西班牙流感,但现代医学跑在了病毒的前头,抗生素,纳米机器人......但出现了另一种危机,那就是人类自己为了某种残忍的意识形态,可以制造出流行病。这样看来,那个人类对流行病束手无策的时代反而叫人有点怀念。

战争正在消失,人类打破了“丛林法则”“契诃夫法则”,原因在于核导弹的出现逼迫超级大国们采取积极和平的政策。恐怖组织并不能把我们拖回中世纪,我们不能面对恐怖组织的表演而反应过度。

成功孕育着野心,当世界不为战争和饥荒担心时,人们追求长生不老、幸福和不死。而一旦出现生命的良药,就会引发激烈的政治冲突。历史上过往的战争都不及这场为了永恒青春的战争。

人类追求幸福快乐的权利是与生而来的。尽管我们的经济越来越好,物质越来越丰富,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但我们总是不能提高幸福指数或只能短暂提高。我个人认为,这使得我们人类能不断地去追求和探索甚至索取。正是因为生物进化的淘汰,使得实现真正的幸福快乐,难度不亚于战胜老死。

人类渴望成神。因为有机生命的限制,人类无法在其他星球和太空长时间居住,但人类正在突破这个限制,目前已可能创造出半机体生命,但我们的终极目标是无机生命。我们也在尝试获得一些特殊能力,例如长生不老,能够设计和创造生命,能够改造自己的身体,能够控制环境和天气,能够读心及远距离沟通,能够高速移动......在追求健康、快乐和力量的过程中,人类慢慢地改变自己的特质,于是特质一个又一个地改变,直到人类不再是人类。

发展不可能踩刹车。经济需要不断增长,否则经济的崩溃会拖垮社会。人类对于新科技的使用也要有限制。

很多神论表示人类有灵魂,而猪则没有,但人类科学家查看过人类的各个角落,并没有灵魂,所以神论信徒对进化论恨之入骨。但在今天,如果杀死了一名美国公民,远比杀死一名阿富汗公民要反响大得多。

这本充满哲学色彩的书籍,讲述了从智人征服世界、智人为世界赋予意义到智人失去控制权等种种震撼人心的理论和证据,让我叹为观止。人类应该更关注这些问题,这本书是帮助人类找到方向的一条大道。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5

以下是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断断续续记录下来的点滴想法。不连贯也没有逻辑性。就当存个念想儿。

整本书作者就想说明一句话呀,人类早晚都得被取代,也许是智能算法,也许是其他的'高等生物,总之一句话,人类被取代是历史发展的的必然!

那么人类的未来在哪里?!既然所有算法都是基于已知,那么人类的未来也许就是探索未知。

过去,人类向前发展的历史一直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人类的进化是靠着自然法则,突然之间,人类不但可以自己掌握进化进程了,而且还可以确定方向,这是非常可怕。

人类创造出了在诸多能力全面超越人类的全新物种

如果算法在所有方面都比人类强好多,那么人类评什么让算法伺候人类,算法难道自己就不能想着干点儿什么吗

未来的新人类会是什么样,怎样与算法合作与分工?现在就是打破脑袋也不会想出百分之一,还是那句老话,未来——还是摸着石头过河吧我对未来充满期待

如果人类只经过四五次工业革命就走进神坛,未免有些肤浅,未来还远着呢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6

从古至今,人生一直是人们最关心最为重视的,有多少名家感叹光阴的流逝,庄子就曾经说过: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人生就像白驹掠过,稍纵即逝。杜甫说: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刘禹锡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白居易,曹操也有类似的诗篇人生百年内,疾速如过隙。,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等等。

从古人的字字句句之中,我们不难看出,生命是转瞬即逝的。所以,在这短暂的生命之中,我们更应该去合理的规划他。就在孔子感叹光阴流逝之时,他给千万代的后人描述出了这样的一种人生。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大致的人生路标,在这些路标上面。有几个重要的阶段被孔子很重要的强调了出来。孔子所说的十有五而志于学,是他自己的一个起点,也同样是对学生的一种要求。

孔子曾经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是说,自己并不是生下来便了解很多事情的,只不过是对古人的经历与事情非常感兴趣,而一直不断的学习。对于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候,需要学习的东西非常多。现在许多的孩子并不是十五向学了,可能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学习了。但我觉得这样并不一定管用,并不一定对孩子的未来有用。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边学边思考、还要去应用。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去最大化的利用。就在这样一种学于思的磨砺与历练之中,不断提升自己,慢慢地有所感悟。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7

花了很长的时间看完了《未来简史》。刚开始看完书后,似乎完全认同了作者的观点。即使觉得作者的观点让人很不舒服,但也提不出反驳的意见。特别是现实的整个社会都充斥着人工智能的热潮:世界顶级的物理学家霍金也在不断的提出,未来机器人会取代人类,人类必须警醒,要想出必要的对策。创造了特斯拉、spaceX可回收火箭、时速达到每小时1000公里高铁的美国的怪才马斯克也提出,未来机器人会取代人类,而人类的胜算不超过10%。再加上自主学习的机器人只用三天的自我学习就击败了曾经战胜过人类的国际象棋机器人,人类对机器人的自我学习能力感到了震惊;人类的未来真的只能成为机器人的奴隶或者被机器人消灭吗?人类的历史命运到创造出人工智能后就完成了吗?人类的使命就是收集信息加工成数据后就结束了吗?虽然这些结论让人不舒服,但作者的推论就是这样,并且似乎证据确凿,不容置疑!

人类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人类的价值靠什么体现?人类的祖先一直没有停止探索的步伐。他们一直在问自己三个问题:“人类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为什么要到那里去?”这三个问题的核心就是人类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而这个问题至今人类也没有得出清楚的答案。在这个问题还没有搞清楚之前,人类不是看到了回答这些问题的曙光,而是听到人类就是生化算法,是和无机算法一样的,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按照作者的推论,人类的作用就是去感知自然、科学和社会,将这些感知转化为数据,或者说就是一种二进制的信息,提供给未来的智能机器人,人类的使命就到处为止了!

书中写到,一旦智能机器人发展起来,机器人就会消灭人类,其中之一的原因是,怕人类拔去他们的插头给他们断电,这个原因似乎也太小儿科了。机器人需要能量,并且为了更大范围的活动,机器人首先必须解决自身的能源问题,而目前来看,充电的方式只能是小儿科的思维。

如果智能机器人的智慧远远超出了人类,机器人解决自身能量问题应该是他们最优先考虑的问题,并且也有最现成和简便的解决方案。人类已经利用的核能就可以为机器人提供最好的解决方案。并且机器人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它们不惧怕辐射。目前人类所有核能的应用最复杂、最关键的工程内容就是要保护人类避免辐射,防止出现事故时的问题,以及考虑战争时可能被攻击而造成核泄露。所以目前人类核能利用的更多工程都是为了保护人类免遭核辐射的侵害,而不是更高的提高核能的效率,更好地发挥核能应有的作用。

但机器人不怕,他们完全不需要做这种防护,因此他们可以更加容易的获得这种可持续的能源来支持自己的活动,而这种辐射正可以自动消灭人类,机器人还用担心人类吗?当机器人选择核能时,人类应该怎么办呢?隔离他们还是不让他们具备这种能源供给?这些最简单的问题人类都没有思考清楚时,我们谈论机器人取代人类或者消灭人类的问题似乎为时尚早。

特别是当我们人类还不理解生命的意义时,就认为有机生命会被无机算法所取代,这个跨度似乎也太大了。事实上,到目前为止人类还不能创造哪怕是最简单的生命,我们最多只能对一些生物的基因进行修改和部分重新编程,然后放回到原有的生命体中,看部分的基因改动会对该生物带来多大的影响。这与创造一个新的生命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当人类主动去创造一个新生命的时候,我们会问:为什么我们要创造它?它的作用是什么?是为了给更高一级的生物提供食物,还是自成体系发展、繁衍和生存,这些问题正如问人类一直再思考的那三个问题一样,我们还无法回答,因此我们也无法创造出新的生命。在这些问题都没有研究清楚之前,谈论人类会被机器人取代似乎太早了一些。

因此,简单的认为机器人会取代人类,只是一种幻想,甚至是一种误导。最近在达沃斯论坛中,创新工场的创始人李开复博士在接受FT的采访时,说了一段话,大意是:赫拉利只是一个历史学家,他应该多研究他历史学范畴的内容,对于人工智能,他不懂!因此也不应该随意推测,不应该去误导大家,请停止煽动人类对AI的恐慌。

我还是相信专家的判断,人工智能是在某些方面会超过人类,就像机器制造取代手工制作一样,在质量效率方面都超过人类,但思维和感觉方面,机器人超过人类似乎还为时尚早。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8

《未来简史》一书是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的巨著,以宏大的视角探讨了人类文明的历史和未来走向。它不仅是一部关于历史的研究,更是一部对未来的预测与思考。作者以犀利而深邃的笔触,揭示了人类文明演进的规律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赫拉利在书中从人类的起源开始,深入探讨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等重要历史节点,阐述了人类社会演变的规律和特点。他指出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的同时,也面临着种种挑战和危机。在对人类历史的梳理中,他对于文明的崛起与衰落、科技的革新与应用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他对人类发展规律的独到见解。

在书中,赫拉利对未来的展望也充满了犀利的洞察和深邃的'思考。他认为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类社会将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变革。从人工智能到生物工程,从基因编辑到生命延续,他勾勒出了未来科技可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深刻变革。他警示着人类社会不可忽视的道德伦理问题,也提出了对未来可能发展方向的一系列思考和建议。

赫拉利的思考不仅仅局限于历史和科技,他更关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价值观和文化变迁。他对于宗教、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分析深入浅出,透露出对于人类文明价值观念变迁的深刻思考。他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了人类社会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变迁和演变,以及对未来社会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

书中并不只是一味的描述和分析,赫拉利在书中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思考和倡议。他呼吁人类社会要重视环境保护、全球合作、道德伦理等问题,希望人类能够在未来发展中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他提出的种种思考和建议,为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指明了一条光明的道路。

总的来说,《未来简史》不仅是一部关于历史的研究,更是一部对人类文明发展和未来走向的思考和预测。赫拉利以其犀利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考,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充满希望与挑战的未来世界。这部巨著不仅对于历史学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更引发了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广泛思考和讨论。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9

看完《未来简史》归结于一句话:万物互联让人类的能力指数上升,人类放弃意义而追求力量,智人失去控制权,极少数人控制世界。放下书,世界还是世界,贸易摩擦,围追堵截,崛起增长与压制,民粹主义与开放合作,现在还是柴米油盐,未来还只是未来,甚至可能永不会成为现实,当前独善其身仍然可行,一切似乎没有变化。一千六百多年前,陶渊明就说了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嗯,就这感觉,感觉都没变。

但有些想法在悄悄地变化:

1、认识到靠虚拟的愿景、文字和货币,人类开展了大规模的分工协作,从此一骑绝尘。大规模协作是人类力量提升的核心关键。

2、对自由人文主义,平等,自由,自由意志,独立意志,追随自己的内心,不那么确定,那么执着了。

3、对万物互联,个人隐私,数据自由,有了新的认识,或许,这是人类进行大规模协作,大幅度提升力量的必然趋势,势不可挡,顺者昌逆者亡。

4、意识到如果生命最终只是技术问题,会有截然不同的价值观。

另外,我会想人和人的差异在哪里?答案是:能力,见识和眼光。

1、能力包括了决断力、执行力、理解力、与人连接力,意志力,当然也包括了语音能力,运动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总结能力,洞察能力,规划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等。

2、眼光高低取决于见识,见识又取决于知识和能力。为什么会目光短浅,因为没有见识,为什么没有见识,很多知识不知道,知道了也没有能力抽丝剥茧,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观点啊。

不同的选择造就了不同的人,而选择是基于已有知识、能力、见识和眼光的选择。

有些事我们知道自己知道,我们也知道自己有些事不知道,知道的东西多少,决定了人和人的不同。有些事我们不知道自己知道,但它总是通过直觉、感觉,隐隐地,经常性地影响我们的选择,而大部分的,是那些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部分,我们不知道,所以就会执,就会固执己见,就会画地为牢,就会刻舟求剑。你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部分,是他人知道自己知道的部分,这就是眼光、境界、定位的差异来源。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10

这是一本谈未来的书,不只是去畅想未来,以未来的角度去看当下,人多事情有了更清醒的认知与解答。跳脱现在,回望更能全面地认识现在。不错,很喜欢的一本书。不过对于计算机取代人,替代人的观点,我对人类还是保佑信心。至于取代的那一部分,不过是上层的游戏,压低下层成本,以达到自己利益最大化。

1、生物真的只是算法,而生命也真的只是数据处理吗?

生命基于数据处理,但是是一类“有意义”的数据集合,而这个“意义”是人之不同于计算机的:解释这个世界的故事。

2、智能和意识,究竟哪一个才更有价值?

何为“价值”,价值取向,计算机所要达到的目标,不过是人类的欲望作祟而给计算机的算法,让其满足人类的欲望的工具罢了。计算机满足了人类暂时的欲望,还会有这三个完结后新的值得思考担忧的事情发生。

3、等到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时,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将会有什么变化?

了解基于已发生的基础上,对于新鲜未知,未曾体验,便不会有认知。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11

今年单位组织的读书月活动,我选择了前段时间一直关注的一本书——《未来简史》。它是《人类简史》的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的又一部力作。如果说《人类简史》是关于我们从哪里来,那么《未来简史》就是关于我们人类的未来命运。

该书主要讲述了未来的人类(书中称“智人”)将摆脱历史上一直困扰人类的三大问题:饥荒(和贫穷不是一回事)、瘟疫(是指大规模发生的让人束手无策的致命传染病)和战争(是指全球规模的),未来的人类分化会更加剧,绝大多数人会沦为“无用的人”和“没有自主的人”,只有少数精英会利用生物技术主动升级,进化成为掌控这个世界的“神人”,他们和我们的区别,相当于我们和猿人的区别。对于永生、幸福和成神的追求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主旋律。现代社会制度立足的根本:自由和平等将会消亡(神人可以通过操控基因,改变你大脑里的化学物质分泌和电波信号从而操纵你的意识,让你无从反抗,也可以通过更换人体的全部配件,甚至将意识转移到机器上达到永生,从而打破“死亡”这一上帝留给人类最后的平等),万物互联网正在形成、而我们的.一举一动甚至是每一个意识都是喂养这个庞大数据库的养分,一切生命和意识不过是算法而已。

对于未来,我们人类一直在不断的畅想,其实我们现在对于未知的未来的研究方式,仍然和写资治通鉴时的古人一样,历史怎样,我们觉得未来会怎样,也不知道这个规律是否仍然奏效。不过长期看,预测未来无论对错,其实对于未来没有大的影响。本质上我们对于未来无能为力,历史车轮谁也挡不住这话当然也适用于未来。

人类大船驶向未知大洋,我们是这船上一代代的水手,貌似遇到问题只能遇到再开始着手解决,很难发明一劳永逸的方法来面对未知。所以读这本有意思的书对工作生活没啥作用,属于懂得很多和生活彻底无关的道理,当然不能用它来指导生活。不过暂时的,把我们从个人的喜怒哀乐宠辱得失中抓出来歇歇,在内心中扮演一下人类导师角色,替整个人类操操心,给我们自己放松下。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12

温习一下。

赫拉利认为,进入21世纪之后,饥荒、瘟疫和战争这三大旧议题已不再重要,取而代之的将是长生、快乐和意义这三大新议题。

1.长生,不是永生或不死。目前已经有人在尝试了,而且为数不少。永生或不死是不可能的,但不断延长寿命,将是人类整体未来的追求之一。随着生命科学和医学的不断发展,生老病死的问题将不再是哲学问题,逐渐成为可以应对的技术问题。随之产生的,将是对“人”的本质属性的重定义,还有更加严峻的个体平等问题。

2.快乐,不是幸福,或许也不应该是简单的`快感。除了伊壁鸠鲁主义和功利主义,哲学上谈论快乐的貌似并不多见:快乐貌似比幸福更加低级一些,更遑论卓越、正义和至善了。然而我们都渴望快乐。快乐是什么呢?如果生物是算法,快乐就简单多了;但是快乐和快感还是有区别的。所以快乐是什么呢?是不是“适当地”满足个体需求呢?

3.意义。人文主义大行其道之时,人类将神拉下神坛,认为意义不在彼岸,而在人本身。但在冷冰冰的算法和数据主义洗劫之后,人类还有多大的自信认为“我”很重要呢?我们只是一堆算法,而无意识的智能在数据处理上优于人类智能百倍不止。我们的意义在于将意识变成智能或“数据”么?

意义问题较之于长生与快乐,在此虚无的数据时代,无疑将是更为棘手的问题。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13

未来是每一个人都希望知道的事情,因为未来自然对现在,对过去,对自己的一生都有重大的价值,从此就有了许多预言者,去尽力地预言未来是怎么样的。最后,这些预言者到了现代就发展成一种史学流派,叫未来史学家。

但是这种未来史学家的文章一般都没有人看,因为这些东西要在未来才能应验,无法考证,到了十年之后谁还记得你说的话呀,所以说,许多未来史学家即使作出的大多数预判都是错误的,但是他依然没有受到许多追究,但是偏偏就有那么一个作者,他写的文章就非常受大家欢迎,而且被主流认为是对未来的一种正确见解,那就很奇妙了。那么我们撇开《未来简史》的内容不谈,我今天想说说,为什么未来简史可以大获成功?

首先就是由于这个作者立意新颖,立意新颖这个词啊,是每一个写文章的人一开始都会遇到了一个词,但是一般人能做到了是切入角度独特,但是作者做到的事脑洞清奇,这就不在同一个层面上了,一个脑洞打开的人才能应对脑令人脑洞大开的未来,因为未来发展速度肯定比现在要快,所以,那时的场景是任何人都无法想象的,正是有了这种凡是从别的角度去想,有这种精神,才能写出这类特别有先见性和新颖性的好文章,因为未来总体上是无法被预测的,而要从暗雾中找到一道光,这当然不是正面的发现就可以达成的,而是需要从一些侧面的角度

来综合性的分析,有了这种分析之后,才能透过迷雾看到未来的实质。

第二,就是抓住了古今中外乃至宇宙变化不变的一些特点。我们现在说未来都是变化的。

现在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但是实际上纵观整个宇宙,其实还是有很多东西是不会变的,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些不变的关键点来写文章,而这些点相当于是看透未来的一只眼睛,因为这些东西可以预见的从过去现在到未来基本上没有太大改变的可能,这些原理就相当于一个公设一样支撑起了它结论,假如没有这类公设性的结论,那么这个文章就只能全是假想了,因为没有一个合适的根基,未来发生什么事就完全无法被预测,那么最后就相当于是一个人光靠想,想出一个未来图景其实没有一点用处。有了这些不变的东西之后,他才能写出来真正有根据科学性的文章,这就是为什么叫未来史学家不叫未来科幻作家的原因。

最后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作者善于采用各种新颖的写作手法,新颖的写作手法在我们平常人看来,用在一篇平常文章里面可能只是一个锦上添花的效果,但是要面对未来这种难以琢磨的事情,多采用各种手法,才是让你领会未来是怎样一个图景的正道,就好像这本书里一个特别经典的比喻,或者说类比就是,到现在为止,因肥胖症而死的人已经比饿死的人还多,因恐怖组织而死的人已经比因战争而死的人多。这个类比一出,我们就更容易想象未来和现在会是一种怎样的图景,就更能看清未来世界是一种怎么样趋势。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14

今天是新年上班第一天,本以为会在一片轻松和谐中度过,未来简史读后感。没有想到第一天上班就连开四个会,感觉昏天又暗地。今年的工作方向又要有大变化,又是从零开始的节奏。

这是我做互联网的第5个年头,我自己最大感觉就是变化。每一年都在变,每一年都是全新的一年。我们几乎没有任何老本可以吃,因为去年的经验在今年就完全失效,而且很多事情、项目已经被砍掉了。

虽然在体制内,我们的人员直接被砍掉的情况还没有发生,但是我总觉得这一天迟早会到来。

过节期间,我把《未来简史》全部看完了。看完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在未来,我自己还会有竞争力吗?这样的竞争力可以维持多久?

赫拉利在书中的一句话,我非常喜欢,分享给大家。

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我们拥有越多的数据,对历史了解越深入,历史的轨迹就改变得越快,我们的知识也过时得越快。

以前,一个本科生在学校学的东西可以在社会上用3年,研究生学的东西可以用5年,博士生可以用10年。可是,现在呢?不管你是什么生,只要你一毕业,你上学学的东西基本都过时了。

这是很多人都没有想到的,甚至不能接受的。很多人对于知识的理解像是"养老金".年少时花时间存上一笔知识,然后上班之后慢慢消耗它就可以了。可是现在的社会变化太快,我们的知识消耗太快,就像我们的养老金一样,不够了……

《未来简史》中说,我们这代人会赶上生物科学、医药科学发展的红利,我们有机会消除癌症等疾病的影响,而实现超长的生命力。而人们真的准备好了迎接这样的生命力吗?

以前我们60岁退休,过个10年左右就安息了;现在我们60岁退休,我们要过20年才能安息;在不久的未来,我们发现自己60岁退休之后,自己还有60年要过。那我们要怎么办?我们要怎么去面对呢?我们要以什么样的知识储备去面对呢?

在另外一方面,我们的竞争对手可能不再是和我们一样可以活到120岁的人类,而是人工智能。在未来20年中,将有47%的工作有很高的风险被计算机取代。我拨指一算,糟糕,20年之后,我才50岁。如果那个时候我失业了怎么办?

当然,在未来也会有很多新的职业诞生,比如虚拟世界的设计师。但是已经50岁高龄的我,能够转型成功吗?就算我真的转型成功了,根据社会进步的速度,很有可能,我10年之后又需要转型一次。

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消息,说硅谷已经在探索使用人工智能写代码了。背后不禁一阵寒风,连程序猿哥哥都危险了。

面对一个如此"悲壮"的未来,赫拉利给了一条出路,也是唯一的出路:一辈子不断学习,不断打造全新的自己。只不过,许多人,甚至是大多数人,大概都做不到这一点。

至于,怎么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赫拉利在书中并没有说,也不需要他说,这也许是《未来简史》交给我们所有不想被淘汰的人的作业吧?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15

今天是新年上班第一天,本以为会在一片轻松和谐中度过。没有想到第一天上班就连开四个会,感觉昏天又暗地。今年的工作方向又要有大变化,又是从零开始的节奏。

这是我做互联网的第5个年头,我自己最大感觉就是变化。每一年都在变,每一年都是全新的一年。我们几乎没有任何老本可以吃,因为去年的经验在今年就完全失效,而且很多事情、项目已经被砍掉了。

虽然在体制内,我们的人员直接被砍掉的情况还没有发生,但是我总觉得这一天迟早会到来。

过节期间,我把《未来简史》全部看完了。看完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在未来,我自己还会有竞争力吗?这样的竞争力可以维持多久?

赫拉利在书中的一句话,我非常喜欢,分享给大家。

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我们拥有越多的数据,对历史了解越深入,历史的轨迹就改变得越快,我们的知识也过时得越快。

以前,一个本科生在学校学的东西可以在社会上用3年,研究生学的东西可以用5年,博士生可以用10年。可是,现在呢?不管你是什么生,只要你一毕业,你上学学的东西基本都过时了。

这是很多人都没有想到的,甚至不能接受的。很多人对于知识的理解像是"养老金"。年少时花时间存上一笔知识,然后上班之后慢慢消耗它就可以了。可是现在的社会变化太快,我们的知识消耗太快,就像我们的养老金一样,不够了……

《未来简史》中说,我们这代人会赶上生物科学、医药科学发展的红利,我们有机会消除癌症等疾病的影响,而实现超长的生命力。而人们真的准备好了迎接这样的生命力吗?

以前我们60岁退休,过个10年左右就安息了;现在我们60岁退休,我们要过20年才能安息;在不久的未来,我们发现自己60岁退休之后,自己还有60年要过。那我们要怎么办?我们要怎么去面对呢?我们要以什么样的知识储备去面对呢?

在另外一方面,我们的竞争对手可能不再是和我们一样可以活到120岁的人类,而是人工智能。在未来20年中,将有47%的'工作有很高的风险被计算机取代。我拨指一算,糟糕,20年之后,我才50岁。如果那个时候我失业了怎么办?

当然,在未来也会有很多新的职业诞生,比如虚拟世界的设计师。但是已经50岁高龄的我,能够转型成功吗?就算我真的转型成功了,根据社会进步的速度,很有可能,我10年之后又需要转型一次。

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消息,说硅谷已经在探索使用人工智能写代码了。背后不禁一阵寒风,连程序猿哥哥都危险了。

面对一个如此"悲壮"的未来,赫拉利给了一条出路,也是唯一的出路:一辈子不断学习,不断打造全新的自己。只不过,许多人,甚至是大多数人,大概都做不到这一点。

至于,怎么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赫拉利在书中并没有说,也不需要他说,这也许是《未来简史》交给我们所有不想被淘汰的人的作业吧?

新年上班的第一天,我有愿意做一个这样的人,一个终生的学习者。让我们一起践行吧!

你准备好了吗?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16

此书在20xx年一上市,我就买来读了。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承接了他的上一本著作《人类简史》的主题展开讨论。

如果说让逸爸用一句话概括《人类简史》的主题,应该是:人类,或者准确地说,我们智人只是人种的一种,没什么了不起。人类成为世界的主宰是因为我们有了三次革命: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和科技革命;且学会了用编造故事的方法将大规模的人凝聚起来,共同协作。

赫拉利认为智人没有什么了不起。未来也会保持没什么了不起的状态,所以智人千万不能得意忘形,得保持一种敬畏之心。对什么保持敬畏之心呢?答案是:要对数据主义保持敬畏之心,因为人类的自由意识不靠谱。

我尝试概述一下他的大致观点:

1.我们智人有别于动物,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智商高于动物或其他族人(如尼安德特人)和发明工具,更重要的是我们人类能编织一个意义之网并让大多数人能相信这个意义之网,从而进行灵活的协同合作;

2.意义之网在农业时代后凸显,从各类神灵的崇拜,到世界三个宗教,再到法国启蒙运动后的人文主义(以人为本)。因此,人文主义同样是宗教。

3.人文主义中的三个分支: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进化人文主义,在20世纪经历80年的角斗后,自由主义完胜并主宰世界至今。

4.自由主义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一切要以聆听个体内心声音为主,即自我意识为上。然而,现代科学印证,自我意识或者说自由意志只是一种算法,并非人能控制,会被人工智能算法代替。从而,无法避免地进入数据主义至上的时代,数据主义成为新的宗教。

5.人类几千年来,克服了三大难题:饥饿、瘟疫和战争。然而,人类无法满足现实的本性,会推动我们继续向新的三大难题进行挑战,即永生、神人和持续幸福。我们在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不断的探索,寻求三大目标的突破口。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17

为了更好的理解人类的未来,我们需要用最新的科学认知来审视人类社会的过去和现在,重新思考生物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以及意识、意志和人文主义、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对人类的影响,读本书是一次大跨界的思考过程。

从人类征服其他动物,到后来主宰世界,相对其他动物而言,人类像神一般的存在。本书作者赫拉利却认为,人和其他动物其实并无不同。人类追求的种种以及人类本身都是一套生物算法,情感驱动和欲望使然的算法帮助人类快速做出决策,只是因为目前技术尚为有限,这套算法的`原理及所以然,人类至今未能发现和察觉。等到某一天机缘到时,技术爆炸,奇点到来,生物算法的奥秘被某位计算机科学家、神经科学家或生物科学家找到,人类也就完成了从智人到智神的新的进化。那时,新的两极阶层也就形成了,通过人工智能融合技术进行了智力升级的“超人类”和尚未完成进化的普通人类。

在最后几章讲的人类进化过程中,一部分已进化的智神如何统治尚未进化的普通人类,美国数学家维纳的论述更为冷静而冷峻,借来此处阐述一下:当个体人被用作基本成员来编织成一个社会时,如果他们不能恰如其分的作为负着责任的人,而只是作为齿轮、杠杆和螺丝钉的话,那即使他们的原料是血和肉,实际上和金属并没什么区别。作为机器的一个元件来利用的东西,事实上就是一个元件。不论我们把我们的决策委托给金属组成的机器抑或是血肉组成的机器(机关、大型实验室、军队和股份公司),除非我们问题提得正确,我们绝不会得到正确的答案的。肌肤骨骼组成的猴掌就跟钢铁铸成的东西一样没有生命……

尽管作者在本书一开始便提出了预言扰动历史的悖论:“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我们拥有越多数据,对历史了解越深入,历史的轨迹就改变得越快,我们的知识也过时得越快。” ?本书未必对未来做出预言,但仍然对未来提出了一种可能性,也并不妨碍其他可能性的存在。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18

社会发展太快了,在生活变得越来越便捷的同时,压力也越来越大。父母都希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都希望孩子能赢在起跑线上,都希望孩子能为将来打好基础。为此,初为人父人母的我们,也读了很多育儿的书籍。但是,慢慢发现,可能方向错了,至少是越来越困惑了。

是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是该多学几样爱好,还是多做几套模拟题?是快乐重要还是考分重要?上不了好的幼儿园,就进不了好小学,进不了好中学,考不上好大学,没有好工作,忧虑、恐慌、无助……

读《教育未来简史》,其中有些说法,很有启发意义。摘录如下,慢慢琢磨:

你不能用昨天的课程来教今天的孩子,却又期望他们为明天做好准备。

教育者需面向未来;终身学习;是学习的引导者,而非讲台上的权威;是通才;探索是学习,让学习具有现实意义;拓宽课程的视野;对学生思维水平的全面评价。

为未来做好准备,需要的能力:

一、内省能力;

二、人际交往能力;

三、解决问题能力;

四、协作能力;

五、信息分析能力;

六、信息沟通能力;

七、创造能力;

八、全球意识。

一部电视剧,是不是告诉你结尾,你就没有兴趣看了。那么,填鸭式的教学,是不是让孩子们也失去了兴趣。你只要求他记住,考试时能条件反射的填出答案。离开学校,离开书本、老师和考试,他就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干什么,也不知道能干什么。在离开学校前,学生需要建立起什么样的思维模式和能力?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19

今天是新年上班第一天,本以为会在一片轻松和谐中度过,未来简史读后感。没有想到第一天上班就连开四个会,感觉昏天又暗地。今年的工作方向又要有大变化,又是从零开始的节奏。

这是我做互联网的第5个年头,我自己最大感觉就是变化。每一年都在变,每一年都是全新的一年。我们几乎没有任何老本可以吃,因为去年的经验在今年就完全失效,而且很多事情、项目已经被砍掉了。

虽然在体制内,我们的人员直接被砍掉的情况还没有发生,但是我总觉得这一天迟早会到来。

过节期间,我把《未来简史》全部看完了。看完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在未来,我自己还会有竞争力吗?这样的竞争力可以维持多久?

赫拉利在书中的一句话,我非常喜欢,分享给大家。

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我们拥有越多的数据,对历史了解越深入,历史的轨迹就改变得越快,我们的知识也过时得越快。

以前,一个本科生在学校学的东西可以在社会上用3年,研究生学的东西可以用5年,博士生可以用10年。可是,现在呢?不管你是什么生,只要你一毕业,你上学学的东西基本都过时了。

这是很多人都没有想到的,甚至不能接受的。很多人对于知识的理解像是"养老金"。年少时花时间存上一笔知识,然后上班之后慢慢消耗它就可以了。可是现在的社会变化太快,我们的知识消耗太快,就像我们的养老金一样,不够了……

《未来简史》中说,我们这代人会赶上生物科学、医药科学发展的红利,我们有机会消除癌症等疾病的影响,而实现超长的生命力。而人们真的准备好了迎接这样的生命力吗?

以前我们60岁退休,过个10年左右就安息了;现在我们60岁退休,我们要过20年才能安息;在不久的未来,我们发现自己60岁退休之后,自己还有60年要过。那我们要怎么办?我们要怎么去面对呢?我们要以什么样的知识储备去面对呢?

在另外一方面,我们的竞争对手可能不再是和我们一样可以活到120岁的人类,而是人工智能。在未来20年中,将有47%的工作有很高的风险被计算机取代。我拨指一算,糟糕,20年之后,我才50岁。如果那个时候我失业了怎么办?

当然,在未来也会有很多新的职业诞生,比如虚拟世界的设计师。但是已经50岁高龄的我,能够转型成功吗?就算我真的转型成功了,根据社会进步的速度,很有可能,我10年之后又需要转型一次。

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消息,说硅谷已经在探索使用人工智能写代码了。背后不禁一阵寒风,连程序猿哥哥都危险了。

面对一个如此"悲壮"的未来,赫拉利给了一条出路,也是唯一的出路:一辈子不断学习,不断打造全新的自己。只不过,许多人,甚至是大多数人,大概都做不到这一点。

至于,怎么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赫拉利在书中并没有说,也不需要他说,这也许是《未来简史》交给我们所有不想被淘汰的人的作业吧?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20

读《未来简史》的第二部分有点迷糊,不知道重点在说什么。直到结尾点出人类凭借创造出基于想像的“互为主体的现实”统治世界,才有点摸着头脑了。

作者的这个观点在《人类简史》里就说到过,那时候说的是“人类凭借编故事的能力统治世界。”那样说的时候我好像一下就懂了。作者在第二部分用两章的文字解释了凭什么得出这个结论。

人类跟动物的关系变化,从狩猎采集时代的众生平等,到农耕时代人类为了自身利益豢养家畜。人创造了神和宗教来合理化人高级于动物这一原来并不存在的现实,并借助神与自然沟通,做交易。接着人类从农耕时代进入科技时代,人类可以凭借科技经济政治直接有效的解决原来需要神作为中介的各种自然问题。神也面临下岗危机。

神和宗教就是人类创造——或者也可以说是编造出来的互为主体的现实。大概这样的“事实”对于有宗教信仰的人群是很难理解很难接受的观念,所以作者要通过大量的数据,实验,传说,说明动物和人一样拥有情感,意识,甚至有部分的动物比人聪明,比人有更强大的力量。但7万年的演化结果是人类统治着所有动物,而不是人类被更聪明更强壮的动物统治。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只有人类懂得高效灵活的大规模合作,而这种合作正是基于想像的秩序,比如宗教,体制,法律,价值观,信用,货币等等等等。

所有的这些都只不过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互为主体的现实——只要大家都信,这些就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如果大家都不再相信。所有的一切都不过是子虚乌有。

不知道后面的内容作者会不会通过大部分人类跟小部分人类的区别,来论证大部分的人类其实是跟家畜一样的存在,只有创造“互为主体的现实”的那部分人类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生而为大部分人类中的一员,要怎么活才能不是个悲剧?像那头叫夏洛特的小猪一样算不算活得比较值?或者猪就该本本分分的过它的猪生,狗就该本本分分的过它的狗生,那样起码不会过得很纠结?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21

尤瓦尔赫拉利所著《未来简史》观点新颖,内容丰富。拜读之后,有一种悲观的感觉。其实,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换一个角度看,人类前途未必如此。

首先,从人类发展史看,总体上是进步的。从原始社会到农业社会,人类摆脱了茹毛饮血、危机四伏的生活,圈养牲畜种植庄稼,生活稳定;从农业社会到近现代工业社会,大多数农民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进厂打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大量从事机械劳动的产业工人走向灵活多样的服务业。

其次,(按书中观点)从第三个千年来看,曾经长期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瘟疫、饥荒和战争已经被攻克。从未来发展看,人类将面临长生不死、幸福快乐和化身为神等新议题,越来越多的工作将由机器代替,解放人类的体力和脑力。即便绝大多数人将沦为无用的阶级,也不愁吃穿,甚至可以成天沉湎于虚拟世界……这不是今天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生活?!

最能说明社会进步的是人类数量的增加和人均寿命的延长以及人类在生物界的绝对控制权。

综上所述,我们要乐观看待未来社会的发展。

当然,在社会发展的每个阶段,人类还面临不同的困境。例如农业社会阶层分化的陷阱,工业社会资本对工人的剥削,未来世界发展中的各种风险等,但究其根源,并非是人类知识和现代科技的发展,而在于人类贪得无厌的欲望和生存竞争的生物本能。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当今世界,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迅速发展,让许多人目瞪口呆,让一部分人手足无措乃至抓狂。

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作为弱小的个体,生存其中必须趋利避害。我是属于EDIRW群体,即来自东方、受过教育、工业化、退休、妇女的群体(相对于WEIRD即来自西方、受过教育、工业化、富裕、民主的群体),也要用乐观进取的态度来对待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要加强学习,吸收新事物;不随波逐流,量力而行,把有限的精力用到刀口上,充分享受现代科技给自己晚年生活带来的便利。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未来往何处去?不必深究。个人是渺小的,是由细胞演变发展的生命个体而已,快乐活在当下!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22

长周末把《未来简史》读了一遍。以我浅薄的智慧主要有以下几点思考:

1,法老,货币,宗教,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等等都是抽象虚拟的概念,而正是这些抽象的普遍被人类接受的虚拟概念统治了人类,或者说组织了人类,也可以说忽悠了人类去相互合作。这些抽象的.概念被作者归纳为互为主体,说白了就是大家都觉得怎么怎么样,那么就是怎么怎么样,大家觉得好就是真的好,大家觉得钱重要,就会相互影响,从而都为钱工作,于是形成了一种秩序,一种体制。延伸一下,股票上涨也是一种互为主体,如果大家都认为某支股票应该上涨,那么它就会上涨,比如A判断其他人现在或者将来也会买某支股票,那么A就会去买入,同时B也是这么认为和行动的,C也是,以此类推,此股票就会上涨。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股票会加速上涨,股票的上涨吸引了更多的人认为它会上涨,所以更多的人会加入,直到没有更多人了,大家都进来了,这时候某些人先卖出,这是互为主体的现象又出现,大家开始都觉得要跌,于是就跌了。由于这种群众的判断不一定正确,所以导致有些股票涨起来和跌起来都刹不住车。利用这些非理性的现象,会带来很大益处,当然要有自知之明,判断是不能失误的。

2,网络游戏也是虚拟,而且是更全面的虚拟,试想一下如果有两份工作工资一样,一份是无聊的现实工作,一份是打网络游戏还发工资。很多人会选择后者。因为网络游戏提供了很好的一个个小目标和可行方案,而且结果是确定性。而现实生活中,没有主线任务,很多努力也是白费,所以很多人逃避现实。所以不论时代如何进步,总是有人喜欢进入虚拟世界。再加上科技发展解放人类,导致无事可干阶层的产生,打游戏更会变成“刚需”。

3,书中提到人的意识是信息流,而喜怒哀乐是信息流进行时在大脑产生的污染。记得有另一本书认为愤怒是由于认知不足或者认知障碍造成的。难道信息流只有在遇到认知障碍或者认知不足的时候才会产生喜怒哀乐?这个逻辑还真符合佛教的一些观念,就是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可以达到消灭自我的状态。因为自我就是信息流。同时,《未来简史》提到自我分为叙事自我和体验自我,叙事自我就是把自己的部分记忆拼凑起来,拼出一个整体的故事,然后就认为这个故事就是自我。而在这个拼故事的过程中,存在美化,偏见,遗忘的现象,导致我们认为的自我和真实的自我(或者说无限接近真实自我的自我意识)存在偏差。而科技可以弥补这个偏差,比如,做一个DNA测序可以让人前所未有的更加了解自己的身体。未来人工智能的效果就是告诉我们什么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我们想要的东西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我们想要接触的另一半也不是我们真正性格合得来的另一半。这些人工智能都会帮上忙。这也会带来一个可怕的结果就是,自我的消亡。不过我个人觉得,也不一定,或者说放弃部分自我,从而对自己更有利,我们可以把它作为参考,尤其是在对自己的判断产生怀疑的时候。

4,书中认为,人类之所以比其他物种强大是因为强大的组织能力,是因为大家可以相信共同的信念进行大规模的合作。虽然这个观点有点片面,但是是对的,我们看阿里巴巴强大,就是因为有一个高效的组织,而组织的发起人马云提供的就是反复的一种信仰,他让阿里所有人都有同步的信仰,这个信仰就是相信互联网改变世界,这是合作的大方向,他让员工觉得工作不只是为了赚钱,还产生了意义,就像在修金字塔的埃及人觉得为法老服务就是他们工作的意义。时代虽然差了几千年,套路是同一个套路。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23

看完《未来简史》归结于一句话:万物互联让人类的能力指数上升,人类放弃意义而追求力量,智人失去控制权,极少数人控制世界。放下书,世界还是世界,贸易摩擦,围追堵截,崛起增长与压制,民粹主义与开放合作,现在还是柴米油盐,未来还只是未来,甚至可能永不会成为现实,当前独善其身仍然可行,一切似乎没有变化。一千六百多年前,陶渊明就说了“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嗯,就这感觉,感觉都没变。

但有些想法在悄悄地变化:

1、认识到靠虚拟的愿景、文字和货币,人类开展了大规模的分工协作,从此一骑绝尘。大规模协作是人类力量提升的核心关键。

2、对自由人文主义,平等,自由,自由意志,独立意志,追随自己的内心,不那么确定,那么执着了。

3、对万物互联,个人隐私,数据自由,有了新的认识,或许,这是人类进行大规模协作,大幅度提升力量的必然趋势,势不可挡,顺者昌逆者亡。

4、意识到如果生命最终只是技术问题,会有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幸福圆满或许都需要重新定义。

然后想,今天的`我和昨天有何不同?人和人的差异在哪里?

能力,见识和眼光(含境界和定位)。能力包括了决断力、执行力、理解力、与人连接力,意志力,当然也包括了语音能力,运动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总结能力,洞察能力,规划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等。眼光高低取决于见识,见识又取决于知识和能力。为什么会目光短浅,因为没有见识,为什么没有见识,很多知识不知道,知道了也没有能力抽丝剥茧,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观点啊。不同的选择造就了不同的人,而选择是基于已有知识、能力、见识和眼光的选择。

有些事我们知道自己知道,我们也知道自己有些事不知道,知道的东西多少,决定了人和人的不同。有些事我们不知道自己知道,但它总是通过直觉、感觉,隐隐地,经常性地影响我们的选择,而大部分的,是那些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部分,我们不知道,所以就会执,就会固执己见,就会画地为牢,就会刻舟求剑。你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部分,是他人知道自己知道的部分,这就是眼光、境界、定位的差异来源。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以为记。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24

终于花了两个礼拜把《未来简史》看完了,对这本书及作者可谓仰慕已久。看了些之前的书评,惊讶的发现贬大于褒,大多是喷这本书与前作重复、人工智能讲的不够深层。造小就今天就想就这本书说说自己的见解,各位大神不喜勿喷哦~

在我看来,本书最令人欣赏的两点,一是在于它的辩证思维,二是在于它的争议性。

辩证思维,是指“将对象作为一个整体,从其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及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中进行考察,以便从本质上系统地、完整地认识对象”。事物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亦此亦彼”、“亦真亦假”而无碍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是它的主要特点。

这种思维方式在本书中无所不在,例如序言中对于知识悖论的阐述:“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我们拥有越多数据,对历史了解越深入,历史的轨迹就改变得越快,我们的知识也过时得越快。”联想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知指导行,行再反过来更新知,否定之否定,以螺旋状前进,方是万物进步的普遍真理。

再看作者在第3章中对于人类特殊之处的叙述,原文分了几段:“如果说灵魂是不可分割、永恒不变的,那么进化论无法接受灵魂的概念”。“可能有人会说,人类的灵魂就不是进化来的,而是在某一天突然出现的,而且完整无缺。”“要说父母一丝一毫的灵魂都没有,小孩身上却出现了永恒的灵魂,这就不是生物学说得通的事了。”作者对灵魂是否进化而来进行双方论证,从而得出“进化论无法解释灵魂存在”的结论,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还有第5章中对于科学与宗教关系的解释,作者首先表达了“科学研究事实,宗教给出伦理判断”的观点,又以经典宗教故事三部分为例阐述了“宗教并非只管伦理判断,还包含事实声明”的观点,从而得出“科学与宗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不可对立”的结论。辩证思维与内容有机结合,有略微烧脑的阅读快感,同时呈现出世事并非非黑即白,亦正亦邪、亦对亦错才是万物本质的真相。崇尚的唯物主义辩证法被运用的炉火纯青,造小就对这本书的好感度提升了一个档次。

第二点是,本书极具争议性。比如华大基因CEO尹烨认为《未来简史》严重低估了人类,整体思想、包括一些推论都太过悲观;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评价它会颠覆你的思考方式。对于这种争议性,造小就是十分欣赏的。总有一些人,通过一番看似严密的论证,让人得到洗脑般的效果,以致看完书的几小时内在作者的逻辑中不可自拔。虽然一番细思量后,发现不完全是那么回事儿(比如对作者的智人征服世界、数据主义等观点持保留意见),但你不能否认,它对多元观点表达所作的贡献。

世上已经有太多“正确”的理论,大到阿基米德定理小到语文阅读理解,当你看到一个看似有理又荒谬、激活你全身辩论细胞的“人工智能秒杀人类”观点,难道不觉得如饥似渴、两眼放光?光是把人从所谓的“成功学”中解救出来,就值得送他一个大鸡腿了,更何况这番论证相当有理有据。多有意思,世上若少了这些不同的精彩观点,是否无趣得像一滩死水?

顺便再扯一句,尤瓦尔凭借现象级畅销书《人类简史》、《未来简史》,已经跻身全球收入最高学者行列,听说时薪达40万美元(此数据待考证),简直成了斜杠青年中的杠把子。如此高的收入,似乎为我广大文艺青年指出了一条明路,这条明路叫:靠卖观点,你能走多远?时薪40万美元,想走多远走多远!所以就冲这一点,也得共勉呐骚年们~

所以无论是尤瓦尔的观点、还是这个人,都挺让人觉得好奇的。想亲眼见见他,顺便跟他探讨一下你眼中的人类未来发展方向么?机会来了!7月8日,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举办的“主动进化——造就未来大会”上,尤瓦尔将详细阐述他在书中的观点,并与观众亲密互动。

除了尤瓦尔,还将有8位重量级嘉宾加入我们对未来的讨论中。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他认为即便人工智能发展到极高的水平,但他们始终无法如人类一般进化出“意识”,没有意识的存在,机器永远是机器,只能服务于人类;耶鲁大学遗传学系副主任、讲座教授许田疑问是,“智能”是否就编码在我们的基因里?机器智能又将怎样学习基因智能?另有启明创投管理主管合伙人甘剑平等3人将与尤瓦尔·赫拉利一起展开精彩辩论环节,4个半小时,给你带来一场绝对值回票价的烧脑盛宴!

过去,人类花了数千年学会了控制饥荒、瘟疫和战争;现在,进步列车将再次启动,错过的人,或许永远不会再有上车的机会。7月8日,造就未来大会,将带著你一起,主动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