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定位》读后感(精选26篇),都是精品文章,请您欣赏。
《定位》读后感 篇1
我开始为自己的大学生活开始担忧,没有计划,没有远大的目标,害怕时光会在我不经意间溜走,给自己定位读后感。然后,我用一副忏悔的态度埋怨着自己虚度大学生活。不,绝不能有这样的事发生,在担心时,一本叫做《如何给自己定位》的书敲碎了我的担忧。
这本书分九章,每一章都讲述人生的一个经历,而这当中任何一个经历都能帮助需要启发的人,在领悟后,或许每章中的内容都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让所有成功慢慢接近。
第一章“我是谁”从书中,我明白了做任何事都要相信自己,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用百倍的勇气与信心来战胜人生道路上的种种阻碍,每个人在世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你所做的事,别人不一定能做得来;并且,你之所以为你,必定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地方,而这些与众不同的地方又是别人无法模仿的。任何一个人,无论他是普通的劳动者,还是一个残疾人,他都拥有“超级矿藏”只要怒六去挖掘,就能东西其中的无价之宝。在认识自己方面虽然有些困难,但,想有一犯成就的人就要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认识,认清自己的优缺点,每个人只有认识真正的自己后,才能确定适合自己的理想。并努力去实现它,只有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认识了真正的自己,才能把自己的生命锻炼得更有价值,才能生活得更有意义。
第二章“荡起自信的双桨,启航吧”这节中主要告诉读者自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操纵人类命运。拥有自信,才能创造人间奇迹,才能创造出一个真实的自己,完整的自己。自信是人生的动力,它能战胜自卑,战胜恐惧。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让我们每个人都插上自信的翅膀。居里夫人有一名言“自信,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信心,是我们每个人产生动力的源泉,也是我们能彻底改变人生的伟大力量。
第三章“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在人生的道路上,总有许多阻碍着我们前进的困难,在这一章里,我逼自己仔细得阅读,让自己记住文中所写的种种道理与方法。倘若哪天,我在困难前准备低头放弃时,希望书本中的'内容能第一时间放映在我脑海中,这是书中的一段话“当你独自一人,面对人生道路上的风雨时,当你刚刚步入社会遭受种种压力时,当你在为自己选择人生坐标时,那么,在定位人生道路上存在着五个方面的阻力,其阻力从大至小依次为:不能争取认识自己,上司的压力,同事的阻力,自身情况,读后感《给自己定位读后感》。而这人生定位的五大阻力,也正是我们大学毕业将要面对的。我认真地阅读了解这五大因素的内容,唯一让我内心深有体会的是,只要脚踏实地地走该走的路,以平常心,用自己的恒心,耐心扫除一个个挫折,即使有点困难,还是不能轻言放弃,迈过每一个人阻碍见到的必定是与彩虹更接近的一天,在说完克服困难后,我们要的是勇往直前的态度,敞开心胸,用积极的态度去对待一切,从中寻找新时机。
第四章“明确方向,化解压力”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要面对人生道理上的种种压力,挫折,面对这些只要不让往日的失败束缚自己,不让压力左右自己,我们就能摆脱紧张与压力的重担,我们只要充满信心,朝自己的目标迈进,必能超越自我。但,压力能摧残人的能力,消灭人的希望,打破人的理想,压力的好坏关键在与你怎样去对待它,其实我们就需要与压力和平共处,千万不要因为压力甩不掉,就灰心,只要你活在这个世上,就要面对压力,接受压力,以这样的心态相信压力不会吓倒你。
第五章“机遇,一闪即逝”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是一浅显而深刻的道理。人生充满了激烈的竞争,同样也充满了各种机会,当机会来临时,要抓住它,别让它在你身边悄悄溜走。当机会没有青睐你时,你千万不要幸运女神来敲门,因为对于真正的成功者来说,世界充满了各种机会,只要去争取就有机会获得成功。把握机会首先要学会认识它,抓住机会,见机而动。但,许多人却令人遗憾地失去了机会,时机来到,有的人能及时发现,有的人却视而不见,即使抓住机会,还要勇于尝试,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第六章“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章江苏人际关系。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饿关系,与他人达成沟通,得到他人的信任与帮助,对我们来说施肥非常有利于我们在社会上的交际关系的纽带。
第七章“走过去,前面是个晴朗的天”经得起失败的人,必定是意志坚定的人。是的,在遭受挫折后,努力让自己坚强,勇敢,一切都将美好起来。
第八章“定好位,接受人生的洗礼”在竞争中有人遭受到失败,有人却在竞争中脱颖而住,成为生活的强者。如果一个人要做好一件事,必须一心朝着有利于事态发展的方向去想,不管它最后的结果是成功或失败。
第九章“定位人生法则”每个人都有理想,但实现它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完成的,需要长时间努力。还有学多人生法则需要我们去遵守,如:轻松面对人生,战胜贪欲,品格决定一生筹法则都需要我们好好领悟。
这本书有很多人生哲理,从思想,精神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各个内容,更容易地了解许多道理,也让我在生活,学习上获得除知识,常识外的内容,以后有时间,我还是会再翻翻这本书,再领悟,去用心体会书中的道理。
《定位》读后感 篇2
有幸拜读了《定位》这本经典好书,里面提到的核心思维是需要快速占领用户心智并在行业的某个领域做到用户心目中的第一,在二元法则的理解中,用户最多只能记住行业的前两名,所以占领用户心智更是关乎企业的死生,就像王老吉和加多宝已经稳固占领凉茶领域的前两名,和其正尽管使出很大力气,仍然无法超越前两名。
定位理论的背景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用户无时不刻被周边的各种信息包围,例如APP广告弹窗、电梯海报、公交车海报、电视广告,等等,过度的商业传播如何让企业的产品能在用户心目中占领一席之地就显得非常重要,也是定位理论的背景。
成为第一,或成为某方面的第一
如何在过度传播的时代占领一席之地呢?用户提出了要成为第一,或者行业某个方面的第一。比如你技术牛逼,像掌握了太空技术,那你可以像埃隆马斯克那样,进入一个完全无竞争领域,开发属于自己的品牌aceX,如果你掌握了电动车技术,就可以“发明”电动车特斯拉,如果你服务牛逼,像海底捞一样可以将服务做到极致,那你也可以占领火锅市场的no。 。就是说要确保跑道上只有你一个人。
消费者认知模式
要确保跑道上只有你一个人,不是用你的产品去实现,而是通过用户的心智认知去实现,也就是说用户在心理印象是什么,比事实是什么更重要。
我们不能强行去改变用户的心智认知,只能引导他将你的产品进行分类,并在他的脑海里占据一个位置。因为人类的认知有限,特别是在信息处理上,人类记忆很难超过7件事。
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第一印象对于用户来说非常重要,所以必须建立产品第一次在用户心中的认知,用户更愿意相信的事情是什么,是建立消费者认知,二不是建立产品认知。比如像小米主打性价比,主打年轻人的第一台手机,当小米开始做高端机时,高端机很难得到市场认同,人们更愿意买华为或者苹果,因为才是高端人士的象征。
不要挑战第一,最好另辟蹊径
一旦品牌在竞争市场成为第一,最好就不要妄图去挑战它了,而应该另外建立一个方面的第一。因为第一是消费者促成的第一,你很难去改变用户的认知,比如上面提到的王老吉和加多宝已经占据了凉茶市场的头两名,在杀入的和其正怎样也很难杀出重围。
最牛逼的品牌可以代表一个品类
这是定位理论的最高境界了,一个产品就相当于代表了一个品类,比如合生元就代表了儿童益生菌,可口可乐代表了可乐。
暂时就理解到这些,欢迎读者拍砖,补充。
《定位》读后感 篇3
1969年,《定位》的两位作者有一个预测,就计算机制造业而言,“任何公司向IBM公司业已占据的地位直接发起挑战都无望获得成功。”第二年,RCA公司向计算机业全速进军,直接挑战IBM,最后以失败告终。
作者通过这个例子,是想告诉我们,行业里的跟随者要利用自己在预期客户头脑里业已占据的地位,将自己与行业中的一个新位置挂钩,只有这样才可能撼动那些行业里的巨头。
在中国的互联网江湖,也曾有那么两个“挑战巨头”的故事,一胜一败,殷鉴不远。金山网络推出的金山毒霸,也曾向当时的360杀毒发出正面进攻,在PC端,360是中国最大的杀毒软件公司,最后金山失败了,改名猎豹移动,专门做国际市场了,放弃了国内的杀毒市场。
金山为什么会失败呢?要知道金山网络是一个老牌的互联网公司,而360在当时只是一个杀毒市场上的后起之秀,靠着免费杀毒成功占据了消费者的心智。
金山的杀毒软件当时在市场上只占据了极小份额,而大部分预期客户头脑里金山是什么呢,是WPS,是中国的OFFICE,这就是当年金山的尴尬之处。所以说,这是一场没有悬念的战争。
另一个故事是酒旅预定业的,曾经中国市场上携程、艺龙、同程是行业里的老大,但美团就成功切入了这个行业。为什么美团会成功呢?
我们先想想美团是什么,它在预期客户头脑中的定位是什么,我想就四个字:吃喝玩乐。它想要挑战和进入的行业是酒旅,酒店业很大一块是靠旅游收入,所以和“玩”字就挂上了钩。就这样,美团就顺利吃下了一大块市场份额。
又想起一件事,前几年陆奇在百度的改革。陆奇在来百度之前,百度是一个迷失在市场上的巨轮,靠着广告收入躺赢,市值都快被当时的京东超过了。陆奇来了,干了一件重要的事,把百度外卖直接卖给了饿了么,大力发展无人驾驶、人工智能,百度又重新回到了轨道上。
中国网民聊天时,基本上把百度等同于搜索,虽然中国做搜索的公司也有几家,但百度靠着先发优势在网民头脑中牢牢占据着第一搜索引擎的地位。百度做外卖,明显是对自身定位的削弱,当你看着满大街百度外卖的送餐员时,你还能把百度与搜索直接挂钩吗?
《定位》读后感 篇4
《定位》仿佛是一本读不完的书,而且常看常新,每次都会新的体会,好的作品大抵如此吧。
看完书脑海中会不断的想,如何定位呢,我觉得这一定是在对现状认知极其清晰的条件下才可以操作的。看见当下才能想象未来,对当前情况的把握程度,决定着定位的精准程度。一定要脚踏实地,认真研究在潜在客户中已存在的认知。
现在社会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但是不乏传播过度的情况,而对于信息的选择与分析则变得至关重要。定位其实就是市场选择,其实就是不断的将市场细分,再细分,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领域。
不禁想起以前认识的一位老师,喜欢钓鱼,开着价值不菲的进口皮卡,在冰面上一待就是一整天。我们和几个小辈被拎着一起去陪他钓鱼,本来也没什么兴趣,然后开始看运河边上来回的行人和路边停着的各位渔友的坐骑。那会儿还不流行SUV,基本都是紧凑型的私家车,老师的座驾显得尤为突出。后来回去的.路上大家还调侃老师不应该开这车出来钓鱼,应该带我们去跑个山。可老师却说开这车钓鱼特别实用,鱼竿渔具还有后来钓上来的两箱子罗非,都毫不费力的放在了车上。
后来入职皮卡事业部,多多少少了解到一些场景化营销的情况,又看了些“对家”的营销策略。由衷感慨,对于市场的细分,对于产品的定位,其实就是让自己的产品在潜在客户的心智中与众不同。
如何让自己的产品在潜在客户的心智中与众不同,我浅薄的认为应该就是让客户第一时间知道拥有这个产品,他们可以某些特定的事情,并且达到特别的效果。
我不知道自己这样说是否可以被理解,那就打个比方吧。比如,去超市买洗碗用的手套,有一款手套上有像刷子一样的塑胶凸起。我马上就能想象到,当我用它洗碗的时候,就不用在拿着其他东西刷碗了。这款手套最终出现在了我的厨房了,并且很好的完成了我需要做的事情。
同样的道理,是不是我们的产品定位也是如此呢。如何让产品在潜在客户的心智中变得与众不同,如何让客户可以直观地、毫不费力地看到产品的特定用途和价值,这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事情。
这本书断断续续的读了很久也还没有读完,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合上书思考比打开书阅读,花的时间要长的多。
《定位》读后感 篇5
在听完贾建民教授的《战略市场营销》课程后,接着每天读一章节贾教授推荐的《定位》这本书,对于定位一词有了新的认知。
最近这一个月被定位和心智这两个名词轮番轰炸。文章开篇对定位下了一个定义:定位就是如何在顾客的心智中做到与众不同。对于企业而言,定位不是改变产品本身,而是从产品的特征、行业特征、市场外部环境、竞争对手等维度进行分析,找到产品与众不同、并最容易被用户记住的点,作为产品的定位,从而占据用户的心智。
书中通过众多企业定位案列到国家、宗教的定位案列等不同方面进行剖析,不管是企业的产品、服务还是国家、宗教,定位要占据用户心智,在众多的特性中只能选择一个点进行宣传,哪怕有再多的优点要占据用户心智则只能选择一个点。要占领用户心智,定位过程中需要满足领先法则。
对于企业多品牌战略的有一个新的认识。一个品牌适合一个产品,通过拜耳、Life Savers等案列的分析当一个品牌在潜在顾客心智中占据一个定位后,对品牌的延生通常是打破该品牌在潜在客户心智中的定位。通过强生这个品牌拓宽的成功案列指出,品牌的延生需要是同样的产品、同样的包装、同样的标签,只是用户不一样,这样的品牌拓宽会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2 章节成功六部曲,对于如何才能做好定位,给出了一个路线图。第一,你已经拥有什么定位,是要求我们分析当下在潜在顾客心智中的定位,也就是认识自己。第二,你想拥有什么定位,则是通过对当前情况的分析,以及对于产品未来的目标,找出一个最佳定位。第三,你必须超越谁,就是设定标杆,以超越竞争对手为目标制定行动纲领。第四,你有足够的钱吗,强调要抢占顾客心智,需要花钱,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广告宣传定位才能让定位占据用户的心智。第五,你能坚持到低吗,定位是需要持续进行宣传,今天确定的定位不可能明天就占据用户的心智,这需要一个过程,同时,坚持能打破很多看视不可能突破的障碍。第六,你的传播体现了自己的定位吗,对于一些企业虽然做出了定位,而在宣传上又没有紧扣定位,造成用户心智的混乱从而迷失。
《定位》引发了我对企业战略、个人事业的`思考,定位无处不在,要想达成目标,则首先需要有一个好的定位,定位是一座灯塔,指引我们不偏离航线。
《定位》读后感 篇6
今天去图书馆看了一天的《定位》,由里斯和特劳特编写的。(之前还看了阿尔里斯的《公关第一广告第二》,真是大为感触:原来是公关一直在扮演着塑造品牌这个角色,而广告只是在维护塑造好了的品牌,保持它的力量,使这个品牌充满活力,不衰败,所以公关就被提到最前线,而广告是后于公关,被退到第二的地位,起着保护和维持作用,这两者不能倒换顺序,也不能缺少某一个,一个品牌或是公司以及个人,只有将公关和广告很好的运用,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看书一向很慢的我,今天终于看完了这本书。大师不愧是大师,当时他们写这本书得出这样的观念的时候还有很多人都骂他们是胡说八道,说他们的观点不正确,就包括营销大师大卫奥格威都不赞同他的观点。但是任何好的理念都是能经受的住时间考验,这样的理论才是时代所趋的。
直到2001年,美国营销学会评选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结果不是劳斯。瑞夫斯的USP、大卫。奥格威的品牌形象,也不是菲利浦。科特勒所架构的营销管理及消费者“让渡“价值理论,不是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价值链理论,而是艾。里斯与杰克。特劳特提出的“定位“理论。
(1)一个企业只有在它这个行业成为第一,树立行业第一的服务或是第一的位置,并且真正做到了第一(所谓第一是先于竞争对手提出),你才能牢固的树立你第一品牌的形象,你才能不被竞争对手打败,所以时机很重要,更重要的是你公司的定位一定要准确,在之前一定要经过深入的市场调查,做到真正的了解自己的产品,自己的位置,以及竞争对手的动向,你才有针对性。
(2)但是现实中很多产品并不是在行业中排名第一第二,有的甚至是第二百名,即使这样我们也不惧怕,只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为自己的品牌取一个好的名字,因为名字中间就隐含了你的定位,最为重要的是定位信息一定要简单,在现代社会信息纷繁的年代,你只有极为简单又富有创意的信息才不会被信息的海洋给淹没,才能让受众记住你;还有你的产品一定要有针对性,要有目标受众,而不是人人都兼顾,否则你的目标群体会丧失。
(3)很多企业都喜欢用产品延伸线来给产品定位,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很多公司的管理人员都觉得采用产品延伸来定位可以降低成本还能扩大影响,没错,这是广告公司的想法,因为广告公司是喜欢做同一个品牌的案子,如果他们做一个新的品牌则会遇到更大的压力和竞争力,而且广告预算也更大,所以这又回到公关第一,广告第二来了。要是将一个新的品牌交给公关公司并且运用公关的手段也就是第三媒体,并且采用舆论传播为导向,那么不用花费多少预算就可以在公众心中建立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等到这个品牌成熟之后再交给广告公司来维护企业的形象。
(4)有的公司受不了延伸产品利益的诱惑,而延伸出一些新的产品,从短期来看,确实能给公司盈利,并且能降低生产成本,但是从长期来看,这是致命性的伤害,当你在很多方面都获得一点点的市场份额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已经丧失了你在某一个领域领先的优势,把这种优势拱手让给了你的竞争对手,并且你的延伸产品的市场份额也是永远竞争不过对手的优势品牌的,这样你的品牌就会慢慢的从市场中退出,最后消失。
《定位》读后感 篇7
长期从事销售工作的我,其实并不善言辞,也不善交际,但客户大都是被我的诚实和专业折服。所以这样的关系大都止步于业务之上。而对于销售,最大的问题在于您如何获得客户的心智,即品牌所代表的心智资源。
这个理论是不是第一次听说呢,我也是。学过管理学的同学都知道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如果说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是第一次生产力革命,德鲁克开创的管理学是第二次生产力革命,那杰克特劳特的定位学说就是第三次生产力革命。
艾里斯,杰克特劳特的《人生定位》是定位经典丛书之一,书中把人生比作赛马,有三种风险模式,分别是高中低等。
高风险赛马意味投注者完全依赖自己身上的某种东西。包括努力型,智商型,教育型,企业型。胜率分别是100:1,75:1,60:1,50:1。
中等风险赛马就是认为成功要部分依靠自己,部分借助外力。包括才华型,爱好型,地利型,宣传型。胜率分别是25:1,20:1,15:1,10:1。
低风险赛马就是把成功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外界帮助上。包括产品型,创意型,他人型,伙伴型,配偶型,家族型。胜率分别为5:1,4:1,3:1,5:2,2:1,3:2。
今天我们讲讲努力型赛马,这也是风险最高的赛马。也是我一直骑着并深以为然的。
如果你的个人营销策略是完全依靠自身的才干和能力,对外部环境视而不见,那么你的坐骑就是你自己。
如果你落后,你会鞭打自己。换一种说法就是“努力工作”。“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企业家神话,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态度,根本没有必要。那种心态不够健康。
当您非常努力,没得到相应的回报时,仍然焦虑不满迷茫恐惧的`时候,您是不是觉得生活很无趣,很无力,人生苦短是谁说的?
但是,不都说成功人士往往会努力工作吗?是的,她们确实如此。不过,这并不等于说努力工作的人往往就能获得成功。
美国导演W.C.Fields说“如果一开始你没有成功,不妨再试一次。然后放弃,一个劲儿傻傻地在那里纠结是一点用都没有的。”
通用电气董事长杰克韦尔奇尤其反对“只工作不玩耍”的做法。“列出20件让你工作90个小时的事情,其中有10件肯定毫无意义。”
在建筑中,少常常就是多,在工作中也是如此。
读到这里,您千万别误解,你不用努力工作了,而是要努力工作,骑上一匹骏马,你的人生将应有尽有。努力工作只是其中一个选项而已。
忙得晕头转向的时候,静下心来,问问自己,你到底在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怎么做才更有效果。
《定位》读后感 篇8
今天明白一个道理:那些营销的理论,什么4P啊,4C啊,USP啊,不过是给你提供一个思维的方式,一个简单、有效的思维方式,而不是用来背、用来炫耀的,《定位》读后感。你懂的理论再多,想问题时不晓得从哪个角度切入,仍然是两脚书橱一个。——实际上背书是最容易的一件事了,只要你下点功夫。我认为营销要吃透的是三个东西:市场、心理和文化。
所谓市场,是指总体的概念,最根本的就是供需关系。心理,是指消费者的群体或个体心理模式,“共性”的心理(即人类共有的心理模式)是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而“个性”的心理呢?就是文化了。不同文化造就不同的行为方式。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中国人讲人情,重亲情,美国人则重独立。这就难怪跨国咨询公司、广告公司在中国为企业服务时会屡屡碰壁了:他们有最先进的理论,但缺乏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定位(Positioning):定位是你对预期客户要做的事。换句话说,你要在预期客户的头脑里给产品定位。基本前提:传播过度任何理论的出现都有它的历史性。定位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并很快风靡全美。其时,媒体的发展使得信息量大增——“传播过度”。市场上充斥着噪音,广告诉求不得不从早期的“说什么”“怎么说”转移到“怎样才能有人听你说”上面。
理论支持:1.大脑处理信息的有限性人类的大脑不仅拒绝接受与其现有知识或经验不符的信息,它也没有足够的知识或经验来处理这些信息。……根据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乔治.米勒博士的说法,普通人的`大脑无法同时出来七件以上的信息单位。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在列出必须记牢的事项时多半只列到第七项的原因。比如:七位数的电话号码、世界七大奇迹……P37——产品小阶梯(最多七层)当然了,最好是争当第一。
2.大脑的“懒惰”性它喜欢把某个名字与某类特定的产品直接挂钩。举例来说,海飞丝=洗发水,你要是想出几款“海飞丝”沐浴露,“海飞丝”润肤膏什么的,那就等着吧,它们的销量准不高,还能把等式变成不等式,把可怜的消费者搞混,最后就等着蚕食自己的市场份额了。
基本结论:1.不能由此及彼。承认在已确立第一位的市场里,你不可能推翻你的竞争对手。直接的发起进攻对你没什么好处。消费者一旦认同产品的“第一”地位,就会一直认同下去,除非产品本身出现了重大的问题。美国式的只要奋斗就能成为英雄的说法在这里不管用。当然,市场是不断变化的,如果你从一个合适的定位切入,完全可能以“替代者”的身份抢占市场份额——但不是直接竞争。
2.领导者的定位。要第一个进入预期客户的头脑,让自己的产品与预期客户产品梯子上的第一层牢牢地挂上钩。然后保持,随时准备拦截竞争对手。
3.跟随者的定位。跟领导者挂上钩,但要寻找它的空当。它“大”你就“小”,它“高价”你就“低价”;找不到空当的时候,可以给竞争对手重新定位。当然,实际的操作不是这么简单。
4.名字的威力。在这个传播过度的社会里,名字自身就有强大的威力。它是引起人们关注、自由联想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避开“无名”陷阱,“搭便车”陷阱和“产品延伸”陷阱。
5.如何定位:你处在什么位置上——你想拥有什么位置——谁是你需要超过的——你有足够的资金吗——你能坚持下去吗——你与你自己的地位相称着眼的不是产品,不是品牌,不是企业形象,而是“大脑”——预期客户的大脑。
是的,这实际上是心理学而不是传播学、营销学的范畴。里斯和特劳特为什么能提出这么有影响力的理论?除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以外,最大的原因在于他们不是一味奉行已有的广告理论——恰恰是不受理论的干扰,客观地面对市场,才能从营销的角度转移到传播的角度上来。传播过度——怎样让消费者“不经意”地记住你的产品?——领导者理论和名字威力理论。当然啦,第一和易联想的东西总是容易被记忆的。
《定位》读后感 篇9
虽然Mike一上来用一句话就概括完《定位》:讲述心理学常识——人由此及彼的偏见。之后就再也没聊书的内容,但他却以精巧细致的解析,加上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趣闻,完美诠释了“定位”如何应用在当下互联网商业里。
《定位》这本书用大量的案例分析来解释一个道理:人们的思维定势是很难改变的,而一开始种下的理念几乎不会主动替换。成功的新兴公司所能寻找的就是在人们不断变化增长的需求里抢先挖掘占领一片新领土,而不是以同样的发展方式和原来的领先者正面对抗。即使是老二,而得有不一样的发展模式,完全照抄第一名基本必死。当然,事情也不是那么绝对,领先者有时也会糊涂,而商业环境变化太快会让整个局势不断逆转——所以书里有不少增补的地方,是作者出来给自己打脸,承认当年的“预测“错了。但大体上,这个理论还是挺实在的。
这就是商业上的基本哲学问题:我是谁,从哪儿来,到哪里去——定位就是在解决一个公司作为独立个体所需要思考的哲学问题。当然,比自然人思考更加实际一点的就是:公司思考这些问题,有个必须的检验指标:生存下去。自然人可以在忙里偷闲想这些问题打发时间,如果这些问题有答案,那么人就可以容光焕发地打好鸡血应对眼前的苟且;如果没有答案,人也可以萎靡不振地混下去等待诗的远方。但公司作为现代商业社会的生存单位,思考这些问题只有一个目的:如何在当前的环境里找到生存发展资源。以前很多公司无论地域还是行业内都是在很小的范围,而互联网所带来的连接/互动/协同(引自Mike的PPT)正在渗透和打破这个“范围“。在不同的地域或者领域里,波及的速度和进度会不一样,但这个趋势无可避免。在国内一日千里的发展速度下,本土互联网商业非常给力。
对于个人来说,思考哲学问题也越来越现实——随着多样化的发展,群体划分也越来越细,随着我们身上的社会属性逐渐增强,自然人越来越像个公司。当我们思考这些哲学问题的时候,很难再像古人躲在被遗忘的清静角落,让脑袋一日千里地奔袭——现在我们更多地是走向即时表达与互动。而公司也不能再用一种模式吃天下,企业文化越有人性的公司,生存能力也越强——那些看似务虚的无用之事,正在发挥更大的作用。
有人说,我怎么还感觉像个螺丝钉?前面不是说了么,波及速度和进度会不一样。另外,只是感觉像个螺丝钉,事实上呢?
在听完贾建民教授的《战略市场营销》课程后,接着每天读一章节贾教授推荐的《定位》这本书,对于定位一词有了新的认知。
最近这一个月被定位和心智这两个名词轮番轰炸。文章开篇对定位下了一个定义:定位就是如何在顾客的心智中做到与众不同。对于企业而言,定位不是改变产品本身,而是从产品的特征、行业特征、市场外部环境、竞争对手等维度进行分析,找到产品与众不同、并最容易被用户记住的点,作为产品的定位,从而占据用户的心智。
书中通过众多企业定位案列到国家、宗教的定位案列等不同方面进行剖析,不管是企业的产品、服务还是国家、宗教,定位要占据用户心智,在众多的特性中只能选择一个点进行宣传,哪怕有再多的优点要占据用户心智则只能选择一个点。要占领用户心智,定位过程中需要满足领先法则。
对于企业多品牌战略的`有一个新的认识。一个品牌适合一个产品,通过拜耳、Life Savers等案列的分析当一个品牌在潜在顾客心智中占据一个定位后,对品牌的延生通常是打破该品牌在潜在客户心智中的定位。通过强生这个品牌拓宽的成功案列指出,品牌的延生需要是同样的产品、同样的包装、同样的标签,只是用户不一样,这样的品牌拓宽会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21章节成功六部曲,对于如何才能做好定位,给出了一个路线图。第一,你已经拥有什么定位,是要求我们分析当下在潜在顾客心智中的定位,也就是认识自己。第二,你想拥有什么定位,则是通过对当前情况的分析,以及对于产品未来的目标,找出一个最佳定位。第三,你必须超越谁,就是设定标杆,以超越竞争对手为目标制定行动纲领。第四,你有足够的钱吗,强调要抢占顾客心智,需要花钱,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广告宣传定位才能让定位占据用户的心智。第五,你能坚持到低吗,定位是需要持续进行宣传,今天确定的定位不可能明天就占据用户的心智,这需要一个过程,同时,坚持能打破很多看视不可能突破的障碍。第六,你的传播体现了自己的定位吗,对于一些企业虽然做出了定位,而在宣传上又没有紧扣定位,造成用户心智的混乱从而迷失。
《定位》引发了我对企业战略、个人事业的思考,定位无处不在,要想达成目标,则首先需要有一个好的定位,定位是一座灯塔,指引我们不偏离航线。
《定位》读后感 篇10
长期从事销售工作的我,其实并不善言辞,也不善交际,但客户大都是被我的诚实和专业折服。所以这样的关系大都止步于业务之上。而对于销售,最大的问题在于您如何获得客户的心智,即品牌所代表的心智资源。
这个理论是不是第一次听说呢,我也是。学过管理学的同学都知道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如果说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是第一次生产力革命,德鲁克开创的管理学是第二次生产力革命,那杰克特劳特的定位学说就是第三次生产力革命。
艾里斯,杰克特劳特的《人生定位》是定位经典丛书之一,书中把人生比作赛马,有三种风险模式,分别是高中低等。
高风险赛马意味投注者完全依赖自己身上的某种东西。包括努力型,智商型,教育型,企业型。胜率分别是100:1,75:1,60:1,50:1。
中等风险赛马就是认为成功要部分依靠自己,部分借助外力。包括才华型,爱好型,地利型,宣传型。胜率分别是25:1,20:1,15:1,10:1。
低风险赛马就是把成功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外界帮助上。包括产品型,创意型,他人型,伙伴型,配偶型,家族型。胜率分别为5:1,4:1,3:1,5:2,2:1,3:2。
今天我们讲讲努力型赛马,这也是风险最高的赛马。也是我一直骑着并深以为然的'。
如果你的个人营销策略是完全依靠自身的才干和能力,对外部环境视而不见,那么你的坐骑就是你自己。
如果你落后,你会鞭打自己。换一种说法就是“努力工作”。“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企业家神话,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态度,根本没有必要。那种心态不够健康。
当您非常努力,没得到相应的回报时,仍然焦虑不满迷茫恐惧的时候,您是不是觉得生活很无趣,很无力,人生苦短是谁说的?
但是,不都说成功人士往往会努力工作吗?是的,她们确实如此。不过,这并不等于说努力工作的人往往就能获得成功。
美国导演W.C.Fields说“如果一开始你没有成功,不妨再试一次。然后放弃,一个劲儿傻傻地在那里纠结是一点用都没有的。”
通用电气董事长杰克韦尔奇尤其反对“只工作不玩耍”的做法。“列出20件让你工作90个小时的事情,其中有10件肯定毫无意义。”
在建筑中,少常常就是多,在工作中也是如此。
读到这里,您千万别误解,你不用努力工作了,而是要努力工作,骑上一匹骏马,你的人生将应有尽有。努力工作只是其中一个选项而已。
忙得晕头转向的时候,静下心来,问问自己,你到底在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怎么做才更有效果。
《定位》读后感 篇11
今天去图书馆看了一天的《定位》,由里斯和特劳特编写的。(之前还看了阿尔里斯的《公关第一广告第二》,真是大为感触:原来是公关一直在扮演着塑造品牌这个角色,而广告只是在维护塑造好了的品牌,保持它的力量,使这个品牌充满活力,不衰败,所以公关就被提到最前线,而广告是后于公关,被退到第二的地位,起着保护和维持作用,这两者不能倒换顺序,也不能缺少某一个,一个品牌或是公司以及个人,只有将公关和广告很好的运用,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看书一向很慢的我,今天终于看完了这本书。大师不愧是大师,当时他们写这本书得出这样的观念的时候还有很多人都骂他们是胡说八道,说他们的观点不正确,就包括营销大师大卫奥格威都不赞同他的观点。但是任何好的理念都是能经受的住时间考验,这样的理论才是时代所趋的。
直到20xx年,美国营销学会评选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结果不是劳斯。瑞夫斯的USP、大卫。奥格威的品牌形象,也不是菲利浦。科特勒所架构的营销管理及消费者“让渡“价值理论,不是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价值链理论,而是艾。里斯与杰克。特劳特提出的“定位“理论。
(1)一个企业只有在它这个行业成为第一,树立行业第一的服务或是第一的位置,并且真正做到了第一(所谓第一是先于竞争对手提出),你才能牢固的树立你第一品牌的形象,你才能不被竞争对手打败,所以时机很重要,更重要的是你公司的定位一定要准确,在之前一定要经过深入的市场调查,做到真正的了解自己的产品,自己的位置,以及竞争对手的动向,你才有针对性。
(2)但是现实中很多产品并不是在行业中排名第一第二,有的甚至是第二百名,即使这样我们也不惧怕,只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为自己的品牌取一个好的名字,因为名字中间就隐含了你的定位,最为重要的是定位信息一定要简单,在现代社会信息纷繁的年代,你只有极为简单又富有创意的信息才不会被信息的海洋给淹没,才能让受众记住你;还有你的.产品一定要有针对性,要有目标受众,而不是人人都兼顾,否则你的目标群体会丧失。
(3)很多企业都喜欢用产品延伸线来给产品定位,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很多公司的管理人员都觉得采用产品延伸来定位可以降低成本还能扩大影响,没错,这是广告公司的想法,因为广告公司是喜欢做同一个品牌的案子,如果他们做一个新的品牌则会遇到更大的压力和竞争力,而且广告预算也更大,所以这又回到公关第一,广告第二来了。要是将一个新的品牌交给公关公司并且运用公关的手段也就是第三媒体,并且采用舆论传播为导向,那么不用花费多少预算就可以在公众心中建立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等到这个品牌成熟之后再交给广告公司来维护企业的形象。
(4)有的公司受不了延伸产品利益的诱惑,而延伸出一些新的产品,从短期来看,确实能给公司盈利,并且能降低生产成本,但是从长期来看,这是致命性的伤害,当你在很多方面都获得一点点的市场份额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已经丧失了你在某一个领域领先的优势,把这种优势拱手让给了你的竞争对手,并且你的延伸产品的市场份额也是永远竞争不过对手的优势品牌的,这样你的品牌就会慢慢的从市场中退出,最后消失。
《定位》读后感 篇12
《定位》是一本非常好的书。解决了我们思维上的很多困惑。让我们了解了一个公司在发展运作过程中一些至关重要的策略。
定位:要从一个产品开始。那产品可能是一种商品、一项服务、一个机构甚至是一个人,也许就是你自己。
但是,定位不是你对产品要做的事。定位是你对预期客户要做的事。换句话说,你要在预期客户的头脑里给产品定位。
成功企业的成功确实有许多借鉴之处,但它们很荣幸能在比今天简单得多的环境中就已成长为巨人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仅来得更加容易,而且对有效和无效因素也将得出更透彻的分析了解超级品牌的盛衰沉浮,我们将更清楚什么是最普遍的错误。从风风光光落到难以度日的企业,最近还真是不乏其数。我们说的太多,听的太少,老一套做广告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老式的广告词也是一样。现在你只能听到比较级形容词,而不是最高级。
通俗易懂地定义一个品类,实在是非常有必要。首先必须回答“产品是什么”。
如果你描述的品类已经引起困惑,那么你进入消费者心智的机会几乎等于零,试图改变消费者对你已有认知的错误。心智认知就是品牌的事实,因为营销是认知的战场,而非产品的战场,营销过程是与心智认知发生作用的过程。在营销世界里,没有客观的现实,也没有最好的产品,只有一样东西:现有的潜在顾客心智中的认知
如果其他竞争者已在消费者心智中建立某种认知,这时你才想去占有它—完全是做无用功。
沃尔沃抢注了“安全”概念。许多其他汽车生产商,包括奔驰和通用,都曾围绕“安全”大做文章。但除了沃尔沃,没有一个品牌以“安全”的诉求成功进入消费者心智。
因为其它汽车宣称安全的缘故,而使得消费者愈发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沃尔沃凭此超过了奔驰和宝马,一举成为美国最畅销的豪华车。
你不能与竞争者采用相同的字眼或定位。你得找到另外一个字眼,寻找其他属性成功导致自大,自大导致失败,人一旦成功,就很难保持客观,他们常常以自己的判断代替市场需求。公司规模越大,首席执行官就越有可能与前线部队脱离联系。这可能是制约公司成长的最重要因素。成功的人往往疏于客观,常以自己的判断替代市场需求。
品牌能成功,是因为企业做了正确的营销决策,根据营销基本法则,步步为营。他们第一进入消费者心智,缩小焦点范围,抢先占有一个最强势的产品属性,对品牌名或企业的名字越认同,就越容易掉进品牌延伸的陷阱。建立品牌初时,自大可以是有效的推动力。然而一旦进入营销阶段,自大就是敌人,成功的营销者能思消费者之所思,站在消费者角度看问题,从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任何情况,营销过程中唯一有价值的,就是消费者认知。
小公司在精神上比大公司更贴近营销前线,宁愿在一处强势,而不愿拉长战线,处处挨打。如果产品已有一个清晰、表达准确的区隔概念,再去制造更多版本只会使它越来越混乱
要想在定位时代获得成功,你必须心怀坦荡,在决策过程中努力排除一切虚荣心,因为它只能掩盖问题的实质。定位过程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就是,要能够客观地评价产品,并且了解顾客和预期客户是如何评价这些产品的,只有一目了然的点子才能行得通。过量的宣传反而会妨碍除宣传之外的任何其他事情取得成功。如今行得通的简单点子,即以直截了当的方式加以应用的、用简单的词语表达出来的简单概念。解决问题的方祛往往简单得让成千上万的人对其视而不见,
通过对公司的定位认识和定位研究,对从事证券分析行业的人员来说,了解品牌公司和未来的发展极有帮助,对制定策略分析和研究打开思路,有很大的可读性。
《定位》读后感 篇13
虽然Mike一上来用一句话就概括完《定位》:讲述心理学常识——人由此及彼的偏见。之后就再也没聊书的内容,但他却以精巧细致的解析,加上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趣闻,完美诠释了“定位”如何应用在当下互联网商业里。
《定位》这本书用大量的案例分析来解释一个道理:人们的思维定势是很难改变的,而一开始种下的理念几乎不会主动替换。成功的新兴公司所能寻找的就是在人们不断变化增长的需求里抢先挖掘占领一片新领土,而不是以同样的发展方式和原来的领先者正面对抗。即使是老二,而得有不一样的发展模式,完全照抄第一名基本必死。当然,事情也不是那么绝对,领先者有时也会糊涂,而商业环境变化太快会让整个局势不断逆转——所以书里有不少增补的地方,是作者出来给自己打脸,承认当年的“预测“错了。但大体上,这个理论还是挺实在的。
这就是商业上的基本哲学问题:我是谁,从哪儿来,到哪里去——定位就是在解决一个公司作为独立个体所需要思考的哲学问题。当然,比自然人思考更加实际一点的就是:公司思考这些问题,有个必须的检验指标:生存下去。自然人可以在忙里偷闲想这些问题打发时间,如果这些问题有答案,那么人就可以容光焕发地打好鸡血应对眼前的苟且;如果没有答案,人也可以萎靡不振地混下去等待诗的'远方。但公司作为现代商业社会的生存单位,思考这些问题只有一个目的:如何在当前的环境里找到生存发展资源。以前很多公司无论地域还是行业内都是在很小的范围,而互联网所带来的连接/互动/协同(引自Mike的PPT)正在渗透和打破这个“范围“。在不同的地域或者领域里,波及的速度和进度会不一样,但这个趋势无可避免。在国内一日千里的发展速度下,本土互联网商业非常给力。
对于个人来说,思考哲学问题也越来越现实——随着多样化的发展,群体划分也越来越细,随着我们身上的社会属性逐渐增强,自然人越来越像个公司。当我们思考这些哲学问题的时候,很难再像古人躲在被遗忘的清静角落,让脑袋一日千里地奔袭——现在我们更多地是走向即时表达与互动。而公司也不能再用一种模式吃天下,企业文化越有人性的公司,生存能力也越强——那些看似务虚的无用之事,正在发挥更大的作用。
有人说,我怎么还感觉像个螺丝钉?前面不是说了么,波及速度和进度会不一样。另外,只是感觉像个螺丝钉,事实上呢?
《定位》读后感 篇14
从李龙教授关于教育技术定位问题的研究所得到的成果,他认为教育技术学是教育学门类中技术学层次的、具有方法论性质的综合学科,是教育科学(教育学和心理学)与教育、教学实践之间的连接桥梁,李龙关于教育技术定位的读后感。教育技术学根据它的逻辑起点的双重性,学科自身也具有双重特征(双重定位):既有教育定位,又有技术定位。正是这种双重定位,为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机遇和可能,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和担忧。
当我们深入去探讨教育技术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时,却发现人们对教育技术的认识大相径庭,我们能认识到,各种看法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对教育技术学科的性质和定位的认识不同。这就告诉了我们学科定位的重要性——它能决定学科当前的地位和作用的发挥,也影响到将来的健康发展。
从《教育技术领域的定义体系——一论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与实践》(以下简称《一论》)中提出的教育技术本质的概念:“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手段与方法的总称,读后感《李龙关于教育技术定位的读后感》。”可以看出,教育技术的核心是“手段与方法”,即包括物化形态的技术(手段)和智能形态的技术(方法)两部分。换句话说,教育技术的定位是“技术”。这里所说的“技术”是广义上的技术,是包括物化形态的技术(手段)和智能形态的技术(方法)两部分、并在正确教育技术哲学指导下的技术。
“技术(手段)”指狭义的技术,即物化形态的技术;“方法”指智能形态的技术。从图中可以看出,当只有物化形态的技术(手段)而没有智能形态的技术(方法)时,教育与技术的结合,只能称为“教育中的技术”,而不能称为“教育技术”;只有当物化形态的技术(手段)和智能形态的技术(方法)同时存在,它们与教育的结合,才能称为“教育技术”。
另外,“信息技术”是“技术”中的一部分,它和“教育”、“方法”相交的部分称为“教育信息技术”。由此可以看出,“教育信息技术”是“教育技术”中的一部分,而不是“教育技术”的全部。也就是说,“教育信息技术”不等于“教育技术”,它的内涵与外延均比“教育技术”要小。对照《一论》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可以看出,“教育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基本上是等同的。
《定位》读后感 篇15
在听完贾建民教授的《战略市场营销》课程后,接着每天读一章节贾教授推荐的《定位》这本书,对于定位一词有了新的认知。
最近这一个月被定位和心智这两个名词轮番轰炸。文章开篇对定位下了一个定义:定位就是如何在顾客的心智中做到与众不同。对于企业而言,定位不是改变产品本身,而是从产品的特征、行业特征、市场外部环境、竞争对手等维度进行分析,找到产品与众不同、并最容易被用户记住的点,作为产品的定位,从而占据用户的心智。
书中通过众多企业定位案列到国家、宗教的定位案列等不同方面进行剖析,不管是企业的产品、服务还是国家、宗教,定位要占据用户心智,在众多的`特性中只能选择一个点进行宣传,哪怕有再多的优点要占据用户心智则只能选择一个点。要占领用户心智,定位过程中需要满足领先法则。
对于企业多品牌战略的有一个新的认识。一个品牌适合一个产品,通过拜耳、Life Savers等案列的分析当一个品牌在潜在顾客心智中占据一个定位后,对品牌的延生通常是打破该品牌在潜在客户心智中的定位。通过强生这个品牌拓宽的成功案列指出,品牌的延生需要是同样的产品、同样的包装、同样的标签,只是用户不一样,这样的品牌拓宽会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21章节成功六部曲,对于如何才能做好定位,给出了一个路线图。
第一,你已经拥有什么定位,是要求我们分析当下在潜在顾客心智中的定位,也就是认识自己。
第二,你想拥有什么定位,则是通过对当前情况的分析,以及对于产品未来的目标,找出一个最佳定位。
第三,你必须超越谁,就是设定标杆,以超越竞争对手为目标制定行动纲领。
第四,你有足够的钱吗,强调要抢占顾客心智,需要花钱,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广告宣传定位才能让定位占据用户的心智。
第五,你能坚持到低吗,定位是需要持续进行宣传,今天确定的定位不可能明天就占据用户的心智,这需要一个过程,同时,坚持能打破很多看视不可能突破的障碍。第六,你的传播体现了自己的定位吗,对于一些企业虽然做出了定位,而在宣传上又没有紧扣定位,造成用户心智的混乱从而迷失。
《定位》引发了我对企业战略、个人事业的思考,定位无处不在,要想达成目标,则首先需要有一个好的定位,定位是一座灯塔,指引我们不偏离航线。
《定位》读后感 篇16
今天,“定位”一词已成为最重要的、使用最广泛而频繁的战略术语之一。本书出版于1981年,两位作者均以当时的美国社会作为背景对传播以及定位进行了分析。三十多年前的美国作为世界超级大国,已然是一个媒介众多、产品丰富、宣传手段层出不穷的社会,出现了传播过度导致信息大量流失的问题,宣传的产品想要在人们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已经很难,更何况是商品经济极度发达、世界市场愈发广袤的今天呢?因此,本书在出版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价值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提出了一个不仅仅在当时,甚至在今天和往后未来几十年都仍然适用的营销法则:定位。
那么何谓“定位”呢?我们常常觉得定位无非是公司和企业本身对于自己所在位置的认知,却忽略了公司和企业在预期客户心目中的地位,而这恰恰是最为关键和重要的。本书为“定位”做出了一个概念性的解释,即:在预期客户的头脑里给产品定位。事实上,正是由于信息流通速度大大的加强,人们接受信息过多,才更加需要一个鲜明而简短的定位来稳固企业的位置。在大脑备受骚扰的情况下,人们会在脑中有意识地形成产品阶梯,将脑中记得的产品分为一二三等。例如可口可乐是可乐中的龙头老大,百事与七喜排名二三,而其它并不鲜明的汽水品牌则淹没在众多产品里无出头之日。
因此本书提出,要想在我们这个传播过度的社会里取得成功,企业必须在预期客户的头脑里占有一席之地。这个一席之地不仅包括企业的短处和长处,还包括其竞争对手的优点和弱点。争当第一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人们永远会记得第一,第二却极其容易被视而不见。除了书中所举的第一个飞越太平洋的例子外,今天中国也有类似的例子。“真功夫”是我国第一个定位为“蒸米饭快餐”的,它也许不是第一个蒸米饭快餐品牌,却由此占领了预期客户心目中第一个蒸米饭快餐的定位。这正对应了书中所点明的,不需要事实上你是否是第一,只需要人们认为你是第一即可。这也正是本书反复提出的,在预期客户的头脑里给产品定位在中国的典型案例。
能够成为领导者自然是最佳选择,然而领导者也并非凭借第一的名气便能处处得志。如书中所说,在任何产品类别中,第一品牌的销量总是大大超过第二的品牌,然而一旦在营销中领先的公司在新产品类别中没有争得第一,该产品通常就会败在别人手下。好比可口可乐虽然已经是汽水的领导品牌,它旗下所推出的运动饮料却无法和“第一”的运动饮料品牌竞争,正是由于人们不仅对品牌有其相应定位,也对该品牌所代表的一类产品有相应定位导致的。肯德基和麦当劳是数一数二的快餐品牌,但它们针对中国市场推出的米饭和粥却十分不受欢迎,因为这不符合肯德基和麦当劳在中国顾客心中“美式快餐”的定位。这也是许多企业存在的一个误区,认为企业的实力决定了产品的实力,事实上这种由内而外的思维是行不通的,企业必须更加重视思维的客观性,形成一种“由外而内的思维”,必须明白企业的实力来自产品的实力,来自产品在预期客户头脑里占据的地位。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宣传。
对于追随者来说,它们则要更见缝插针地寻找人们头脑里还未被定位的部分,或者想方设法为竞争者重新确立定位。不需追求人人满意,只要预期客户明白你能够给与他们什么就够了。例如五谷道场将自己定位为“健康的、非油炸方便面”,不仅简单明了,且将其它油炸方便面都重新定位为了非健康食品,达到在方便面市场中突出重围的效果。
归根结底,定位的关键还是在于简单化、明确化、客观化。企业不能将自己的愿望当作定位强加于顾客头脑中,那只会使预期客户产生排斥心理。
许多企业依赖自己建立起的品牌地位进行产品延伸,大多数企业都将产品延伸看作良好的战术,本书却把产品延伸归类为“陷阱”,归类为短期有益长期不利的下策。因为产品的实力决定了企业的实力,在人们头脑中拥有巩固地位意味着某个品牌变成了通用名称的代名词,过多的产品延伸只会让人们混淆而产生厌烦。一个合适的名字便尤为重要。一个含义不好或是会与原产品混淆的名字,很容易使产品走上销售的下坡路,因为名字就是把品牌挂在预期客户头脑中产品梯子上的钩子,实际上打入人们头脑的是产品的“名字”。而坏名字自然会产生坏名声,一个坏的产品名字极有可能影响到企业本身。
定位不只是对产品而言,在本书看来,对公司、对国家、对服务甚至对一个人自己都可以进行定位。以个人来说,定位要求我们职业专长化,选定某个具体的'位置与自我联系起来,树立专家地位。其次要勇于与竞争对手搏斗,然而要尽量避免与领先者正面交锋。其三树立坚持的理念,确定基本定位战略之后就要坚持下去。最后是懂得限制创造性,这是定位思维的重点。这些不仅是个人通往成功的关键,更是企业、社会、国家成功的关键。
“创新精神本身毫无价值可言,它只有在为定位目标服务的时候才能发挥其效应”,广告也许需要的并不是彻彻底底的创新,而是与现实相联系的定位。定位定义了一种崭新的传播方式,即在纷乱嘈杂的传播环境中,简介明确地确立在客户头脑中的地位。定位,实则定义的是存在在客户头脑中的对产品的概念。
对于个人而言,定位就是对自己的认知,只有足够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需求,才能更好的找到自己的定位。
《定位》读后感 篇17
在听完贾建民教授的《战略市场营销》课程后,接着每天读一章节贾教授推荐的《定位》这本书,对于定位一词有了新的认知。
最近这一个月被定位和心智这两个名词轮番轰炸。文章开篇对定位下了一个定义:定位就是如何在顾客的心智中做到与众不同。对于企业而言,定位不是改变产品本身,而是从产品的特征、行业特征、市场外部环境、竞争对手等维度进行分析,找到产品与众不同、并最容易被用户记住的点,作为产品的定位,从而占据用户的心智。
书中通过众多企业定位案列到国家、宗教的定位案列等不同方面进行剖析,不管是企业的产品、服务还是国家、宗教,定位要占据用户心智,在众多的特性中只能选择一个点进行宣传,哪怕有再多的优点要占据用户心智则只能选择一个点。要占领用户心智,定位过程中需要满足领先法则。
对于企业多品牌战略的有一个新的认识。一个品牌适合一个产品,通过拜耳、Life Savers等案列的分析当一个品牌在潜在顾客心智中占据一个定位后,对品牌的延生通常是打破该品牌在潜在客户心智中的定位。通过强生这个品牌拓宽的成功案列指出,品牌的延生需要是同样的产品、同样的包装、同样的标签,只是用户不一样,这样的品牌拓宽会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21章节成功六部曲,对于如何才能做好定位,给出了一个路线图。第一,你已经拥有什么定位,是要求我们分析当下在潜在顾客心智中的定位,也就是认识自己。第二,你想拥有什么定位,则是通过对当前情况的分析,以及对于产品未来的目标,找出一个最佳定位。第三,你必须超越谁,就是设定标杆,以超越竞争对手为目标制定行动纲领。第四,你有足够的钱吗,强调要抢占顾客心智,需要花钱,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广告宣传定位才能让定位占据用户的心智。第五,你能坚持到低吗,定位是需要持续进行宣传,今天确定的定位不可能明天就占据用户的心智,这需要一个过程,同时,坚持能打破很多看视不可能突破的障碍。第六,你的传播体现了自己的定位吗,对于一些企业虽然做出了定位,而在宣传上又没有紧扣定位,造成用户心智的混乱从而迷失。
《定位》引发了我对企业战略、个人事业的思考,定位无处不在,要想达成目标,则首先需要有一个好的定位,定位是一座灯塔,指引我们不偏离航线。
《定位》读后感 篇18
定位,什么东西要定位?如何定位?定位的基本方法,不是去创造某种新的、不同的事物,而是去操控心智中已存在的认知,去重组已存在的关联认知。
很多人把这本书看做是营销的指南,也有人在这本书中看到了人生的定位,没错,其实不只是产品,我们每个人或许都需要定位。
我现在做的工作其实就是从入门开始自己摸索的,曾经拍短视频,自己没头没脑的策划、写文案、拍摄、剪辑,这里面没有一样是我擅长的,最多是感兴趣,于是一边学习,一边拍摄。
开始以为没什么大不了,自己一个人参与所有环节,但是后来才知道,根本不容易,结果也是差强人意的,完全达不到起初的预想,并且,通过这个过程才发现自己的能力是那么的小。
《定位》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想就是,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定位,专注打造自己的强项能力。就像在团队中,我每个流程都想自己做,但是没有一件做得好,假如专注一个方面,把一个环节做好,在这个团队中才能发挥自己的价值,这应该就是大家所说的专业吧!
也有人觉得,人生不应该被定位限制啊,人生不应该是有无数种可能的`吗?是啊,在过去的成长经历中,你一定没少被人定位,被家长定位、被老师定位、被陌生人定位......有时会被这些定位限制,但那一定是因为,你从没思考过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从未认真给自己定位。
难道学历低每个月就只能领不到三千的月薪吗?难道长相平凡就不能找个帅哥谈恋爱吗?难道家里没有矿就只能怨天尤人吗?不是吧!就算别人给你这样定位,你也只会嗤之以鼻,内心不服,凭什么!所以说,我们需要的是自己给自己一次认真的定位,不给自己限制,这才是人生有无数种可能!书中说,定位的最新定义是:如何让你在潜在客户的心智中与众不同。
学会认识自己,给自己重新定位,并且相信外部力量的强大,就是一种心智的转变,老人总说一句话等你长大就知道了,说的不是个子长大,而是心智的变化,可想而知,心智的转变是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动的。
那么,就从第一个问题开始思考吧!我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一起来重新定位自己吧!
《定位》读后感 篇19
虽然Mike一上来用一句话就概括完《定位》:讲述心理学常识——人由此及彼的偏见。之后就再也没聊书的内容,但他却以精巧细致的解析,加上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趣闻,完美诠释了“定位”如何应用在当下互联网商业里。
《定位》这本书用大量的案例分析来解释一个道理:人们的思维定势是很难改变的,而一开始种下的理念几乎不会主动替换。成功的新兴公司所能寻找的就是在人们不断变化增长的需求里抢先挖掘占领一片新领土,而不是以同样的发展方式和原来的领先者正面对抗。即使是老二,而得有不一样的发展模式,完全照抄第一名基本必死。当然,事情也不是那么绝对,领先者有时也会糊涂,而商业环境变化太快会让整个局势不断逆转——所以书里有不少增补的地方,是作者出来给自己打脸,承认当年的“预测“错了。但大体上,这个理论还是挺实在的。
这就是商业上的基本哲学问题:我是谁,从哪儿来,到哪里去——定位就是在解决一个公司作为独立个体所需要思考的哲学问题。当然,比自然人思考更加实际一点的就是:公司思考这些问题,有个必须的检验指标:生存下去。自然人可以在忙里偷闲想这些问题打发时间,如果这些问题有答案,那么人就可以容光焕发地打好鸡血应对眼前的苟且;如果没有答案,人也可以萎靡不振地混下去等待诗的远方。但公司作为现代商业社会的生存单位,思考这些问题只有一个目的:如何在当前的环境里找到生存发展资源。以前很多公司无论地域还是行业内都是在很小的范围,而互联网所带来的连接/互动/协同(引自Mike的PPT)正在渗透和打破这个“范围“。在不同的'地域或者领域里,波及的速度和进度会不一样,但这个趋势无可避免。在国内一日千里的发展速度下,本土互联网商业非常给力。
对于个人来说,思考哲学问题也越来越现实——随着多样化的发展,群体划分也越来越细,随着我们身上的社会属性逐渐增强,自然人越来越像个公司。当我们思考这些哲学问题的时候,很难再像古人躲在被遗忘的清静角落,让脑袋一日千里地奔袭——现在我们更多地是走向即时表达与互动。而公司也不能再用一种模式吃天下,企业文化越有人性的公司,生存能力也越强——那些看似务虚的无用之事,正在发挥更大的作用。
有人说,我怎么还感觉像个螺丝钉?前面不是说了么,波及速度和进度会不一样。另外,只是感觉像个螺丝钉,事实上呢?
《定位》读后感 篇20
今天明白一个道理:那些营销的理论,什么4P啊,4C啊,USP啊,不过是给你提供一个思维的方式,一个简单、有效的思维方式,而不是用来背、用来炫耀的。你懂的理论再多,想问题时不晓得从哪个角度切入,仍然是两脚书橱一个。——实际上背书是最容易的一件事了,只要你下点功夫。我认为营销要吃透的是三个东西:市场、心理和文化。
所谓市场,是指总体的概念,最根本的就是供需关系。心理,是指消费者的群体或个体心理模式,“共性”的心理(即人类共有的心理模式)是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而“个性”的心理呢?就是文化了。不同文化造就不同的行为方式。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中国人讲人情,重亲情,美国人则重独立。这就难怪跨国咨询公司、广告公司在中国为企业服务时会屡屡碰壁了:他们有最先进的理论,但缺乏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定位(Positioning):定位是你对预期客户要做的事。换句话说,你要在预期客户的头脑里给产品定位。基本前提:传播过度任何理论的出现都有它的历史性。定位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并很快风靡全美。其时,媒体的发展使得信息量大增——“传播过度”。市场上充斥着噪音,广告诉求不得不从早期的“说什么”“怎么说”转移到“怎样才能有人听你说”上面。
理论支持:
1.大脑处理信息的有限性人类的大脑不仅拒绝接受与其现有知识或经验不符的信息,它也没有足够的知识或经验来处理这些信息。根据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乔治.米勒博士的说法,普通人的大脑无法同时出来七件以上的信息单位。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在列出必须记牢的事项时多半只列到第七项的原因。比如:七位数的电话号码、世界七大奇迹……P37——产品小阶梯(最多七层)当然了,最好是争当第一。
2.大脑的“懒惰”性它喜欢把某个名字与某类特定的产品直接挂钩。举例来说,海飞丝=洗发水,你要是想出几款“海飞丝”沐浴露,“海飞丝”润肤膏什么的,那就等着吧,它们的销量准不高,还能把等式变成不等式,把可怜的消费者搞混,最后就等着蚕食自己的市场份额了。
基本结论:
1.不能由此及彼。承认在已确立第一位的市场里,你不可能推翻你的竞争对手。直接的发起进攻对你没什么好处。消费者一旦认同产品的“第一”地位,就会一直认同下去,除非产品本身出现了重大的问题。美国式的只要奋斗就能成为英雄的说法在这里不管用。当然,市场是不断变化的,如果你从一个合适的定位切入,完全可能以“替代者”的身份抢占市场份额——但不是直接竞争。
2.领导者的定位。要第一个进入预期客户的头脑,让自己的产品与预期客户产品梯子上的第一层牢牢地挂上钩。然后保持,随时准备拦截竞争对手。
3.跟随者的定位。跟领导者挂上钩,但要寻找它的空当。它“大”你就“小”,它“高价”你就“低价”;找不到空当的时候,可以给竞争对手重新定位。当然,实际的'操作不是这么简单。
4.名字的威力。在这个传播过度的社会里,名字自身就有强大的威力。它是引起人们关注、自由联想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避开“无名”陷阱,“搭便车”陷阱和“产品延伸”陷阱。
5.如何定位:你处在什么位置上——你想拥有什么位置——谁是你需要超过的——你有足够的资金吗——你能坚持下去吗——你与你自己的地位相称着眼的不是产品,不是品牌,不是企业形象,而是“大脑”——预期客户的大脑。
是的,这实际上是心理学而不是传播学、营销学的范畴。里斯和特劳特为什么能提出这么有影响力的理论?除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以外,最大的原因在于他们不是一味奉行已有的广告理论——恰恰是不受理论的干扰,客观地面对市场,才能从营销的角度转移到传播的角度上来。传播过度——怎样让消费者“不经意”地记住你的产品?——领导者理论和名字威力理论。当然啦,第一和易联想的东西总是容易被记忆的。
《定位》读后感 篇21
最近一两天连续阅读《定位》,由里斯和特劳特一同编写的。其中给我最深的理念是营销就是要把产品植入顾客心智之中,并开创了“胜出竞争”营销之道。(之前还看了阿尔里斯的《公关第一广告第二》,真是大为感触:原来是公关一直在扮演着塑造品牌这个角色,而广告只是在维护塑造好了的品牌,保持它的力量,使这个品牌充满活力,不衰败,所以公关就被提到最前线,而广告是后于公关,被退到第二的地位,起着保护和维持作用,这两者不能倒换顺序,也不能缺少某一个,一个品牌或是公司以及个人,只有将公关和广告很好的运用,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看书一向很慢的我,今天终于看完了这本书。大师不愧是大师,当时他们写这本书得出这样的观念的时候还有很多人都骂他们是胡说八道,说他们的观点不正确,就包括营销大师大卫奥格威都不赞同他的观点。但是任何好的理念都是能经受的住时间考验,这样的理论才是时代所趋的。
直到2001年,美国营销学会评选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结果不是劳斯。瑞夫斯的USP、大卫。奥格威的品牌形象,也不是菲利浦。科特勒所架构的营销管理及消费者“让渡”价值理论,不是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价值链理论,而是艾。里斯与杰克。特劳特提出的“定位”理论。
(1)一个企业只有在它这个行业成为第一,树立行业第一的服务或是第一的位置,并且真正做到了第一(所谓第一是先于竞争对手提出),你才能牢固的树立你第一品牌的形象,你才能不被竞争对手打败,所以时机很重要,更重要的是你公司的定位一定要准确,在之前一定要经过深入的市场调查,做到真正的了解自己的产品,自己的位置,以及竞争对手的动向,你才有针对性。
(2)但是现实中很多产品并不是在行业中排名第一第二,有的甚至是第二百名,即使这样我们也不惧怕,只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为自己的品牌取一个好的名字,因为名字中间就隐含了你的定位,最为重要的是定位信息一定要简单,在现代社会信息纷繁的年代,你只有极为简单又富有创意的信息才不会被信息的海洋给淹没,才能让受众记住你;还有你的产品一定要有针对性,要有目标受众,而不是人人都兼顾,否则你的目标群体会丧失。
(3)很多企业都喜欢用产品延伸线来给产品定位,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很多公司的管理人员都觉得采用产品延伸来定位可以降低成本还能扩大影响,没错,这是广告公司的想法,因为广告公司是喜欢做同一个品牌的案子,如果他们做一个新的品牌则会遇到更大的压力和竞争力,而且广告预算也更大,所以这又回到公关第一,广告第二来了。要是将一个新的品牌交给公关公司并且运用公关的手段也就是第三媒体,并且采用舆论传播为导向,那么不用花费多少预算就可以在公众心中建立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等到这个品牌成熟之后再交给广告公司来维护企业的形象。
(4)有的.公司受不了延伸产品利益的诱惑,而延伸出一些新的产品,从短期来看,确实能给公司盈利,并且能降低生产成本,但是从长期来看,这是致命性的伤害,当你在很多方面都获得一点点的市场份额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已经丧失了你在某一个领域领先的优势,把这种优势拱手让给了你的竞争对手,并且你的延伸产品的市场份额也是永远竞争不过对手的优势品牌的,这样你的品牌就会慢慢的从市场中退出,最后消失。
《定位》读后感 篇22
今天,“定位”一词已成为最重要的、使用最广泛而频繁的战略术语之一。本书出版于1981年,两位作者均以当时的美国社会作为背景对传播以及定位进行了分析。三十多年前的美国作为世界超级大国,已然是一个媒介众多、产品丰富、宣传手段层出不穷的社会,出现了传播过度导致信息大量流失的问题,宣传的产品想要在人们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已经很难,更何况是商品经济极度发达、世界市场愈发广袤的今天呢?因此,本书在出版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价值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提出了一个不仅仅在当时,甚至在今天和往后未来几十年都仍然适用的营销法则:定位。
那么何谓“定位”呢?我们常常觉得定位无非是公司和企业本身对于自己所在位置的认知,却忽略了公司和企业在预期客户心目中的地位,而这恰恰是最为关键和重要的。本书为“定位”做出了一个概念性的解释,即:在预期客户的头脑里给产品定位。事实上,正是由于信息流通速度大大的加强,人们接受信息过多,才更加需要一个鲜明而简短的定位来稳固企业的位置。在大脑备受骚扰的情况下,人们会在脑中有意识地形成产品阶梯,将脑中记得的产品分为一二三等。例如可口可乐是可乐中的龙头老大,百事与七喜排名二三,而其它并不鲜明的汽水品牌则淹没在众多产品里无出头之日。
因此本书提出,要想在我们这个传播过度的社会里取得成功,企业必须在预期客户的头脑里占有一席之地。这个一席之地不仅包括企业的短处和长处,还包括其竞争对手的优点和弱点。争当第一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人们永远会记得第一,第二却极其容易被视而不见。除了书中所举的第一个飞越太平洋的例子外,今天中国也有类似的例子。“真功夫”是我国第一个定位为“蒸米饭快餐”的,它也许不是第一个蒸米饭快餐品牌,却由此占领了预期客户心目中第一个蒸米饭快餐的定位。这正对应了书中所点明的,不需要事实上你是否是第一,只需要人们认为你是第一即可。这也正是本书反复提出的,在预期客户的头脑里给产品定位在中国的典型案例。
能够成为领导者自然是最佳选择,然而领导者也并非凭借第一的名气便能处处得志。如书中所说,在任何产品类别中,第一品牌的销量总是大大超过第二的品牌,然而一旦在营销中领先的公司在新产品类别中没有争得第一,该产品通常就会败在别人手下。好比可口可乐虽然已经是汽水的领导品牌,它旗下所推出的运动饮料却无法和“第一”的运动饮料品牌竞争,正是由于人们不仅对品牌有其相应定位,也对该品牌所代表的一类产品有相应定位导致的。肯德基和麦当劳是数一数二的快餐品牌,但它们针对中国市场推出的米饭和粥却十分不受欢迎,因为这不符合肯德基和麦当劳在中国顾客心中“美式快餐”的定位。这也是许多企业存在的一个误区,认为企业的实力决定了产品的实力,事实上这种由内而外的思维是行不通的,企业必须更加重视思维的客观性,形成一种“由外而内的思维”,必须明白企业的实力来自产品的实力,来自产品在预期客户头脑里占据的地位。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宣传。
对于追随者来说,它们则要更见缝插针地寻找人们头脑里还未被定位的部分,或者想方设法为竞争者重新确立定位。不需追求人人满意,只要预期客户明白你能够给与他们什么就够了。例如五谷道场将自己定位为“健康的、非油炸方便面”,不仅简单明了,且将其它油炸方便面都重新定位为了非健康食品,达到在方便面市场中突出重围的效果。
归根结底,定位的关键还是在于简单化、明确化、客观化。企业不能将自己的愿望当作定位强加于顾客头脑中,那只会使预期客户产生排斥心理。
许多企业依赖自己建立起的品牌地位进行产品延伸,大多数企业都将产品延伸看作良好的战术,本书却把产品延伸归类为“陷阱”,归类为短期有益长期不利的下策。因为产品的实力决定了企业的实力,在人们头脑中拥有巩固地位意味着某个品牌变成了通用名称的代名词,过多的产品延伸只会让人们混淆而产生厌烦。一个合适的名字便尤为重要。一个含义不好或是会与原产品混淆的名字,很容易使产品走上销售的下坡路,因为名字就是把品牌挂在预期客户头脑中产品梯子上的钩子,实际上打入人们头脑的是产品的“名字”。而坏名字自然会产生坏名声,一个坏的产品名字极有可能影响到企业本身。
定位不只是对产品而言,在本书看来,对公司、对国家、对服务甚至对一个人自己都可以进行定位。以个人来说,定位要求我们职业专长化,选定某个具体的位置与自我联系起来,树立专家地位。其次要勇于与竞争对手搏斗,然而要尽量避免与领先者正面交锋。其三树立坚持的理念,确定基本定位战略之后就要坚持下去。最后是懂得限制创造性,这是定位思维的重点。这些不仅是个人通往成功的关键,更是企业、社会、国家成功的关键。
“创新精神本身毫无价值可言,它只有在为定位目标服务的时候才能发挥其效应”,广告也许需要的并不是彻彻底底的创新,而是与现实相联系的定位。定位定义了一种崭新的传播方式,即在纷乱嘈杂的传播环境中,简介明确地确立在客户头脑中的地位。定位,实则定义的是存在在客户头脑中的对产品的概念。
对于个人而言,定位就是对自己的认知,只有足够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需求,才能更好的找到自己的定位。
《定位》读后感 篇23
定位,什么东西要定位?如何定位?定位的基本方法,不是去创造某种新的、不同的事物,而是去操控心智中已存在的认知,去重组已存在的关联认知。
很多人把这本书看做是营销的指南,也有人在这本书中看到了人生的定位,没错,其实不只是产品,我们每个人或许都需要定位。
我现在做的工作其实就是从入门开始自己摸索的,曾经拍短视频,自己没头没脑的策划、写文案、拍摄、剪辑,这里面没有一样是我擅长的,最多是感兴趣,于是一边学习,一边拍摄。
开始以为没什么大不了,自己一个人参与所有环节,但是后来才知道,根本不容易,结果也是差强人意的,完全达不到起初的预想,并且,通过这个过程才发现自己的能力是那么的小。
《定位》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想就是,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定位,专注打造自己的强项能力。就像在团队中,我每个流程都想自己做,但是没有一件做得好,假如专注一个方面,把一个环节做好,在这个团队中才能发挥自己的价值,这应该就是大家所说的专业吧!
也有人觉得,人生不应该被定位限制啊,人生不应该是有无数种可能的吗?是啊,在过去的成长经历中,你一定没少被人定位,被家长定位、被老师定位、被陌生人定位......有时会被这些定位限制,但那一定是因为,你从没思考过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从未认真给自己定位。
难道学历低每个月就只能领不到三千的月薪吗?难道长相平凡就不能找个帅哥谈恋爱吗?难道家里没有矿就只能怨天尤人吗?不是吧!就算别人给你这样定位,你也只会嗤之以鼻,内心不服,凭什么!所以说,我们需要的是自己给自己一次认真的定位,不给自己限制,这才是人生有无数种可能!书中说,“定位”的最新定义是:如何让你在潜在客户的心智中与众不同。
学会认识自己,给自己重新定位,并且相信外部力量的强大,就是一种心智的转变,老人总说一句话“等你长大就知道了”,说的不是个子长大,而是心智的变化,可想而知,心智的转变是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动的。
那么,就从第一个问题开始思考吧!我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一起来重新定位自己吧!
《定位》读后感 篇24
上周我向春芽班的学员们郑重介绍了《人生定位》这本书,我告诉他们,如果十年前我读到了这本书,也许我的成就会大过现在。
其实有些道理很多人都懂,但真正践行却不容易。如果大量去了解这些道理的现实故事,可能会更加坚定自己去践行这些道理的想法。
这是我读到这本书的第一感受。
不管是谁读这本书,都会有意无意地去对比自己的历史。06年如果我没有去香港出差,正巧了解到香港浸会大学商学院会在一周后在北大举办招生说明会,我不会有这个机会考上浸会。因为这个信息只在北大网站上放出来了,根本没有对外有任何宣传,浸会的目标就是在国内最好的大学中挑人。入学后我才了解到,我们班有的同学是本科保送北大或清华的。我想那时我站在了另外一个起点上。在香港的经历的确让我的视野开阔了很多,也让我有机会进入联合国这个组织实习,也有机会代表学校参加全球的MBA竞赛,英语得到了更全面的训练与提升。这样的机会在国内的高校要想获得困难会大很多。这些经历在我后来的工作中为我增色不少。这完全是因为我骑上了学校这匹马。虽然这匹马没有在人生定位中提到。但我觉得在这方面我确有受益。
企业型与产品型赛马我在十年前其实有一次机会,但我没有把握住。选择与一个朝阳行业一起成长,十年后自己会成为受益者。但十年前的我太年轻气盛,太自我,错失机会。
书中的赛马中,我觉得配偶型赛马对我有帮助。我先生虽然没有为我提供资金,家族与遗产,但他为我提供了关系与最大的鼓励。没有我先生与邓校的私交,我不可能走进邓校的视野。我先生一直在背后支持与鼓励我,我非常感谢他,我觉得我的使命中承载了一部分他的梦想。当然他也有自己的梦想。他在编辑上是专家,所以他亲自帮助我选择我在校刊中的照片,一直到凌晨一点多。一张是我的毕业照,代表我的过去,一张是我在哈佛的照片,代表我的`未来。我的未来与公司的未来已经牢固地捆绑在一起了,我的未来一定是走向国际化,我要帮助嫁接国际平台,让我们的教育走向全世界。我还未接近过自己的真实潜力,未来我的空间还有很大。
我应该训练自己更理性与冷静,向邓校学习,多搭平台与找资源,修炼自己的人格。其实各种赛马都在自己身边,只是自己有没准备好。
《定位》读后感 篇25
在听完贾建民教授的《战略市场营销》课程后,接着每天读一章节贾教授推荐的《定位》这本书,对于定位一词有了新的认知。
最近这一个月被定位和心智这两个名词轮番轰炸。文章开篇对定位下了一个定义:定位就是如何在顾客的心智中做到与众不同。对于企业而言,定位不是改变产品本身,而是从产品的特征、行业特征、市场外部环境、竞争对手等维度进行分析,找到产品与众不同、并最容易被用户记住的点,作为产品的定位,从而占据用户的心智。
书中通过众多企业定位案列到国家、宗教的定位案列等不同方面进行剖析,不管是企业的产品、服务还是国家、宗教,定位要占据用户心智,在众多的特性中只能选择一个点进行宣传,哪怕有再多的优点要占据用户心智则只能选择一个点。要占领用户心智,定位过程中需要满足领先法则。
对于企业多品牌战略的有一个新的认识。一个品牌适合一个产品,通过拜耳、Life Savers等案列的分析当一个品牌在潜在顾客心智中占据一个定位后,对品牌的延生通常是打破该品牌在潜在客户心智中的定位。通过强生这个品牌拓宽的'成功案列指出,品牌的延生需要是同样的产品、同样的包装、同样的标签,只是用户不一样,这样的品牌拓宽会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21章节成功六部曲,对于如何才能做好定位,给出了一个路线图。
第一,你已经拥有什么定位,是要求我们分析当下在潜在顾客心智中的定位,也就是认识自己。
第二,你想拥有什么定位,则是通过对当前情况的分析,以及对于产品未来的目标,找出一个最佳定位。
第三,你必须超越谁,就是设定标杆,以超越竞争对手为目标制定行动纲领。
第四,你有足够的钱吗,强调要抢占顾客心智,需要花钱,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广告宣传定位才能让定位占据用户的心智。
第五,你能坚持到低吗,定位是需要持续进行宣传,今天确定的定位不可能明天就占据用户的心智,这需要一个过程,同时,坚持能打破很多看视不可能突破的障碍。第六,你的传播体现了自己的定位吗,对于一些企业虽然做出了定位,而在宣传上又没有紧扣定位,造成用户心智的混乱从而迷失。
《定位》引发了我对企业战略、个人事业的思考,定位无处不在,要想达成目标,则首先需要有一个好的定位,定位是一座灯塔,指引我们不偏离航线。
《定位》读后感 篇26
在当今社会中工作、学习、生活中我想都会遇到该怎么样,要求如何,应该怎么做;其实这都是在“定位“。尤其是在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个人的、产品的、营销策略的定位,通读这本书给让我更深的了解到定位重要性。以及该如何去定位。人不可以“妄自菲薄”,相信自己可以做到,把自己的目标定位高点。
在20xx年刚接手一家肿瘤医院,这个医院非常大,专家的学术地位都很高,并且很难接触。当时只有一个特尔立在医院,其实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去推广,也没有定位,只是知道升白,和G联合升白效果更好。我想首先在潜意识里已经做了联合升白的定位,在推广中就更加难推。在持续的学习中,了解中,以及市场部,还有中肿的黄慧强对GM的了解,我想我该重新的开始定位GM。因为对GM了解的更深,所以知道可推的学术观点也很多;那又要面临着先从哪里开始推广,重新定位,最后在市场部的建议下,开始在口腔溃疡方面推广。经过时间的证明口腔溃疡大家已经接受,后续又做产品的进一步的定位。在后续的`推广中,全国的市场都在做特尔立的学术推广,包括淋巴瘤免疫治疗、血液科预防真菌感染、以及到目前的局部放疗+GM的远位效应等。
其实我想也是公司一直把GM的学术地位定位的很高,所以这些年来一直在坚持推广GM。随着我们GM学术的更加深入,在以后医生的潜意识里会有:提到特宝生物就会想到GM,提到GM就会想到特宝生物。这就是定位的重要性。
定位不仅仅在我们的产品中很重要,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很重要,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定位。在我们还是学生的时候就定位好我们的未来,我想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会更有信心和干劲。人不能忽略自己的能力,要把自己目标定位的高点;我想总会有实现自己目标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