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书心得
微文呈现整理的《呼兰河传》读书心得(精选23篇),都是精品文章,请您欣赏。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 篇1
呼兰河,这个灰色的世界,没有半点色彩的世界,却造就了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红,但她的童年依然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呼兰河,是灰暗的,街道是灰蒙蒙的,连人生似乎也染上了一层灰色。第一章中,农业校长之子不慎掉入泥坑,却被说成龙王爷被校长藐视,而招来的“因果报应”。迷信的影响力似乎超过了学堂,不对,不是“似乎”,是远远超越,真是荒唐,真是灰暗。同样是在第一章,作者用大量笔墨描写了扎彩铺做的事物多么好看,多么令人震撼,刻画了死后的“美好”,似乎比现实生活美好太多,点出主题活着还没死了好,反衬活着的人的困苦与悲哀,多么痛苦的人们,多么灰暗的世界。仍在第一章,卖豆芽的王寡妇的独子到河里淹死了,王寡妇疯了,忘不了自己的悲哀,却仍机械化地卖豆芽菜、吃饭睡觉,体现了人们麻木而卑微地活着,麻木啊,灰暗啊。荒唐、痛苦、麻木的.呼兰河,灰暗极了。作者对家乡简直又爱又恨,为乡亲悲叹,又为无力改变而沉思。
呼兰河,又是明朗的,正是这里充满了萧红珍贵的回忆。第三章,描写了萧红那美好的童年。作者重点描写了“我”、“祖父”与“后花园”。后花园是宽广的,美丽的。一到后花园,萧红便在里头飞奔,用不尽脚上、身上所有的力量,就不停下。累了,也只是摘一个黄瓜,打一个小盹,便又跑了起来。最令人好笑的是,“祖父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红通通的二三十朵”。一回屋,祖母一进来就看见了,她什么也没有说,就大笑起来,父亲母亲也笑了起来,而“我”笑得最欢。秋雨之后,后花园便封闭了,作者改到屋中来玩。到好翻,到处跑,整天欢声笑语,多么快乐的童年啊!
灰暗的世界,仍然有美好的童年。正如茅盾之言:“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才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细品后,一言难尽……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 篇2
在这个寒假,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作者萧红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民国小城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小说从头至尾充满了悲伤的人、悲伤的故事和悲伤的情绪。正如小说中所说:“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
“苍凉,幽眇,真不知今生何世。”小说中的呼兰河有着诗一般的平静和质朴,在这个平静质朴的小城里“我”、有二伯、冯歪嘴子和小团圆媳妇等任务却上演了一个个悲伤的故事。小说中最让我悲伤不已的故事就是小团圆媳妇之死。一个十二岁的女孩,本该在家里和父母撒娇,却千里迢迢来当童养媳。因为她生性活泼,不像媳妇,所以婆婆一天打她八顿,有时还用鞭子狠狠地抽打她,还用烧红的.烙铁烫她的脚心。不仅如此,婆婆还三番五次地通过跳大神、请狐仙来折磨她,最后将她折磨致死。其间各色人等的愚昧和麻木真是让我如坐针毡。正如萧红在书中所说:“人若老实了,不但异类要来欺侮,就是同类也不同情。”
小说中唯一的亮色来自于祖父。这位祖父经常藏孩子们的帽子,而且每次都故意藏在同一个地方,让孩子们来找。他还经常给孩子们讲诗,经常和“我”在后院里玩耍,一起笑个不停。然而这无拘无束的欢乐只是呼兰河巨大悲伤的一个衬托。正如书中所说:“老,老了也没有什么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动了,就瘫着。这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可见,年老的祖父即使再慈祥,也终究难逃这悲凉的结局,他带给“我”的温暖终将被悲伤取代。
文笔优美却悲伤异常,小城幽静却生活着一群麻木愚昧的人,这样的搭配所带来的悲剧意味,正是《呼兰河传》的独特魅力。放眼作者萧红所生活的时代,如同鲁迅先生一样,她并不只是在描写小城呼兰河的悲剧,她更是在揭示民国初年的整个中国社会的悲剧。呼兰河居民病态的国民灵魂正如同小说中的“大泥坑”,既让他们深受其苦又让他们心安理得,不填平这精神上的“大泥坑”,悲剧就永远不会结束!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 篇3
呼兰河常年都被冰覆盖着,它在黑龙江,天气似乎只有冬天和夏天,而夏天也很短。尽管大半年被大雪封锁着,但是呼兰河依然是萧红的故乡,她非常热爱呼兰河。萧红读完小学后就离开了呼兰河,一直到她三十二岁离世的时候都没有再回到故乡了。所以她把她对呼兰河的热爱和怀念都寄托在这本书里,也把当时的世态炎凉写进了里面。
萧红的祖上是张岱,她的母亲很早就死了,而她的父亲也对待她很冷淡,所以萧红一直都是和祖父生活的,她写的《呼兰河传》就是写和祖父生活的时候。萧红在呼兰县第二小学女生部读书,她的作文成绩十分突出,大概这就是萧红后来成为作家的原因之一吧!
呼兰河和南方城市,比如深圳、广州、海南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每年的庙会和拜神会,就是一个典型了。萧红的《呼兰河传》把它描写得十分真切,仿佛亲身体会到那里的寒冷。
萧红有一位亲戚,名叫有二伯,他似乎是没有名字的,而名字,就叫有二伯。有二伯总是把“这个”说出“介个”。有二伯的性格有些古怪,很多地方都会体现他是古怪的:他和老厨子吵架时会莫名其妙的哭起来;老厨子明明看见他要跳井,结果他安安稳稳得在井边坐着;别人在吃东西,他就骂:怎么不给我?给了他,他又说:你有二伯不吃介个。这不是古怪的体现么?有二伯就是那么奇怪的'。
小小的磨房里住着冯歪嘴子,呼兰河长年都是寒冷的,而磨房又四壁透风,所以冯歪嘴子总是住得不是很舒服。尽管住在窄小的磨房里子依然结了婚、生了孩子。结了婚以后,她的妻子有一天死了,别人都替他难过,而他自己也很难过,但是在这个孤单的世界里,冯歪嘴子依然做着他的切糕,我行我素。
萧红的童年是快乐的,她的祖父教给她许多东西,使她得到良好的教育;萧红的童年是有趣的,大花园里的花依然开得鲜艳,一直开到天边。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 篇4
灰色的笔调,平静的叙述,暗淡的画面……这本书把我们带进了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传。文中的我,是一不谙世事的孩子,对大千世界也充满了好奇。“我”与祖父在花园中嬉戏、玩耍,充满快乐,作者却偏偏在“我”的童年中加入灰色元素。在那儿,到处可见因为人们的.无知、愚昧、麻木而引发的一场场灾难。如:一位婆婆活生生地害死了一个12岁活泼可爱的女孩。就因为太大方不符合这里的规矩,所以婆婆狠狠地打了团圆媳妇,生病后,婆婆又想了很多办法让团圆媳妇好,但屡试屡败,最终团圆媳妇还是悲痛地离开了这个美好的世界。我都不知道这个婆婆到底是讨厌团圆媳妇还是可怜团圆媳妇了。越往后读心情就越沉重,十分同情她的遭遇,为她愤愤不平。为什么要打她?生病了为什么不去医院?但《呼兰河传》里既没有批判,也没有谴责,反而流露出一丝幽默和顽皮。
看完这本书,我在想,每个人的童年竟然如此的不一样,作者童年生活的地方尽管那里充满着无知、愚昧、苦难、悲凉,甚至绝望。但是她还是用最平和的语气描述着一切,以一颗包容的心将一切的不美好都包容了,让我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将来再来回味这份属于自己的美好童年。
对于《呼兰河传》,茅盾爷爷曾经说过“如果有使我愤怒也不是,悲痛也不是,沉甸甸地压在心上,因而愿意忘却,但又不忍轻易忘却的,莫过于太早的死和寂寞的死。”
在这时,我突然想到了我那无忧无虑、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我是一个“十指不沾阳春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主。但却对此很不满意,用爸爸妈妈的话就是“生在福中不知福。”瞧!那正在上映呢。“爷爷,你烧的菜不好吃,我不吃嘛!”“哎哟,我的宝贝孙女,听爷爷的话,把它吃了吧,吃了才长个子啊。”这一听就知道,是我闲爷爷烧的菜不好吃,那脾气哩!不管爷爷怎样说,可我还是那副样子——无所事事,怒气冲冲,一脸不高兴。最后,爷爷还是“服软”于我,去饭店里卖我爱吃的了。现在想想还真是惭愧啊!这么折腾一个老人家,心里真是过意不去。应该找个机会好好道个歉。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 篇5
呼兰河的作者萧红,原名张乃莹,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河县的一个地主家庭。这部《呼兰河传》曾被作家茅盾评为一首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凉的歌谣。其中,《火云》和《祖父的花园》是作者童年的记忆。
这本书讲述了萧红小时候接触到的人物和事物,如祖父、祖母、母亲、二叔、团圆媳妇等。他从小就被父母抛弃,只有祖父每天照顾她,教她读诗。我最喜欢作者描述的'花园。
爷爷整天在后花园,我也跟着爷爷在后花园,爷爷戴着草帽,我戴着草帽,爷爷种花,我种花,爷爷拔草,我拔草,当爷爷重,种卷心菜,我跟着后面,种土窝一个接一个,会滑,只是东西脚。有些菜不但没有盖上,反而把菜籽踢开了。这段话生动有趣,生动地描述了萧红和爷爷在后园种菜的经历,细节描写,让人感到身临其境。
当时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影响了很多人,书中的团圆,媳妇就是一个例子。
在书中,团圆媳妇想打人,因为婆婆打碎了一个碗。因此,团圆媳妇成了他唯一的发泄对象。婆婆用烙铁烙她的脚,最后生病了,几天后就去世了。团圆媳妇的经历是如此悲惨!
作者的童年充满了痛苦、悲伤、悲伤甚至绝望,但他用一颗宽容的心包容了所有不美丽的东西。这本书告诉我们,虽然生活中有痛苦,但只要我们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我们就能过上美好的生活!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 篇6
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美得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看了矛盾的评价,使我很好奇作者萧红笔下的故乡的故事和人们她的故乡是什么样子使他怀念很想知道关于作者故乡呼兰河城的人、事、景、也就是所说得风土人情,人情世故。在那个时代,没有通讯设备,信息工具人呼兰河城人们的生活娱乐又是怎么打发的带着这些问题,怀揣着好奇心我走进了她的故乡。
作者总共用七章篇幅描述呼兰河城里的故事,
1、讲述了故乡呼兰河城的大环境、
2、故乡呼兰河城的精神面貌,娱乐。
3、故乡呼兰河城的自己家里的故事,和祖母祖父亲戚间的故事,
4、故乡呼兰河城作者的邻居街坊的故事,
5、因为跳大神团圆媳妇的死,
6、在城里四处游荡好吃懒做的有二伯,
7、工人冯歪嘴子的生活。
通过,第一章介绍的故乡的整体环境,轻轻松松把读者引进故乡呼兰河城,让读者感受到呼兰河城是一个自然,美丽,可爱的地方,“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的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着自然的结果。”在当时没有出现信息工具,当然他们也有自己的娱乐方式,晚饭后大家(邻居们)围坐在一起,看天上的火烧云,唠唠家常。
每一章读后感受如同矛盾评价的“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美得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
读完第五章,因为跳大神团将一个如花的少女活活整死。我的眼角湿润了。因为人们的愚昧和无知,在那个时代女性的地位始终不可以和男人平起平坐,他们的行为举止一定要附和当时人们所认为的规矩,说话小声小气,走路慢油油,一旦不符合标准一传十,十传百,都认为你是外星人来的怪物,没有自我可言,更无法谈论女性自己的想法,要么使用酷刑(暴打)让你顺服。团圆媳妇因为平时大大咧咧,为了把活做完,走路如风,平实说话口无遮栏,只 有12岁的她,受不住婆婆的暴打,而喊回家,暴打的程度更变本加厉,团圆媳妇受不住,倒下了,本是一场小小的感冒,在左邻右舍的胡乱猜疑下,团圆家给团圆媳妇请来了大神,没病都被整出病来,跳大神里的各种奇怪、病态的动作,吓坏了团圆媳妇,半夜常常被噩梦惊醒,又哭又叫,吓坏了团圆家,不断的请大神,就这样来来去去,跳大神中各种病态的举动,将一个活生生的少女折腾死了。
一个如花的少女,就因为她的言行举止,对于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团圆媳妇的一举一动,她和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一样只是真实的表现自我,一个天真可爱的少女,但在那个封建,迷信,愚昧,无知,偏僻的呼兰河城里 一个如花的少女就在这种无知,不科学的行为活生生的折腾致死,而左邻右舍,面对团圆媳妇的死表现得麻木不仁,当初跳大神活动各种病态的举动,对于他们是再好不过的大戏,他们以看热闹的角色,在边上添油加醋,事后当成家常便饭后的娱乐新闻,家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着团圆媳妇的进展。
我深深感受到那是一个吃人的社会。在一个平平淡淡的小城里,因为那地方充满愚昧无知,在深处藏着一只吃人的野兽!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 篇7
当我看《呼兰河传》之前,总是听读过的同学们说这本书无聊。但是,当我开始读它以后,我才发现,并非是那么回事。
好象《城南旧事》这本书,都是讲童年往事,都是作者自己爱的地方,而它们的不同点,也许就只有地点不同、人物不同而已吧。就因为这点,我一看便觉得非常喜欢,其实,我认为作者萧红的童年挺快乐的,至少比现在的我们要快乐的多。萧红她小时候可以在大院子里呆着,可以和外公玩,而我们呢?现在除了家里有钱的人,谁家还有那么大的院子?谁的家长还可以陪孩子玩呢?
听别人说,《呼兰河传》这本书是要体现作者幼年时的孤独。可是当我读完后,并不觉得她的童年有多孤独呀!虽然也有许多让人悲伤的事,但是平日,也就是没有特殊情况的时候,作者是多么的快乐啊!悲伤过去了,接下来的不就是快乐吗?我承认,萧红小时候,并不常和同龄的小孩子玩,但是,她有天天陪在她身边的外公,天天让她逗弄的大黄狗,这不就够了吗?反过来再想想,天天我们又在玩什么呢?手机、电脑和那些无用的电子产品……
也许萧红她自认为很孤独,但是,我真的认为她是幸福的。虽然刚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确实觉得她有点儿孤独,但是越往后读,就越觉得其实并不是这样。她究竟是否孤独,我也不知道,我只是推测而已吧!
这就是我一开始的想法。这种想法一直伴着我,直到我读到尾声。“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这是尾声的第一句话,读起来怪怪的,给人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那句“埋着我的祖父”令我心里极不愉快,而连我自己也弄不懂是怎么回事。于是,就又简单地重新翻看了一遍整本书。后来我在序言中找到了这样一句话:“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响和色彩的,可又是刻板单调的。”再翻翻那由于无聊和自认为不重要而被自己草草一带而过的'第一章和第二章,我发现了呼兰河小城的人和事物虽然多,但却都很普通,并且经常让人伤感。我感觉呼兰河的人面对事物都已经麻木了,普通人看完热闹觉得不好玩了,这件事就那么过去了,而那些摊上事的人,也只是伤心一时罢了。该吃照样吃,该做事还得做。
之后,我继续往后看,又发现了一处,就是在萧红的外婆去世的时候,亲人把她带出了家门。她非常惊讶。原来,她以前一直以为,自家的小院子就是最好的地方,家就是世界!
凭这些,我推翻了自己原来的观点。原来作者萧红真的是那么的寂寞。
我更加爱上了这本书。《呼兰河传》是由萧红的童年记忆编织而成的,读后的疑问、解决的过程、故事的悲伤,这些就是《呼兰河传》的精彩吧!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 篇8
我对《呼兰河传》这本书有很多的感触。想一想在哪动荡不安的世界中,平凡的时代里,迷信的人们,落后的生活现状等等这就是呼兰河的景象。
这本书中是描写主人公经过一些事之后就想起童年写的,有可怕的大泥坑在这打你坑中有着许多趣事,还有大花园也留下了快乐的回忆,还有小团圆媳妇,洗个古怪的有二伯,疼爱妻子、孩子的冯歪嘴子。
书中的故事情节生动感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个性分明!在众多人物中,其中有二伯和小团圆媳妇是最让我难忘的。
小团圆媳妇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子,但她的婆婆对她很不好打她,骂他,掐他!之后,她就生了一场大病,奄奄一息,怪可怜的。但婆婆叫人又来帮忙,有跳大神的吃神药的热水烫驱鬼的,最后小团圆媳妇被他们折磨来折磨去默默的死去了。
有二伯呢,他就体现出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形象,同时表现出了时代的黑暗,每天和大黄狗,天上的燕子谈天。
最后这本书的结尾让人心酸一阵。这是我感觉那时时代太黑暗了,我现在庆幸自己的年代,同时也有美好的青春,我会好好珍惜!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 篇9
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有深沉悠长的,有活泼轻快的,有大发感情的。而萧红写书字字都有情,对家乡的情,对祖父的情,对园子的情。
但,我们知道,萧红这一生几乎没有快乐,一路坎坷曲折,只有童年,给了她对生命的希望。死,对于她来说不足挂齿,继母的残忍与冷漠她并没有倾诉于纸上。她没有写出自己的痛苦,而是用怜悯的眼光去看别人。整本书字字透露出中国还没有从封建社会走出来,当时的人们被一丝迷信愚昧的黑纱蒙罩着。在我看来,除了萧红、祖父和小团圆媳妇外没有一个是正常的。
小团圆媳妇这段写得尤其长。读着,心中不由升起悲悯。好好的一个十二岁的小姑娘,黑头发,大眼睛,高个子,在现在看来就是一个大美人。而且生性活泼大方,就因这,婆婆奶奶还有其他的媳妇觉得不打不成。天天虐待,又是打又是在她脚下用烫铁烙印。可怜的小姑娘越来越憔悴。婆婆奶奶们见她这样,请来大神、二神为她跳,希望驱逐团圆媳妇身上的"妖气"。这些"大神"纯粹是为了赚钱,说用滚烫的热水烫一烫,妖魔鬼怪就会消除。可怜的姑娘,被烫得昏迷不醒,后悄然离世。婆婆哭得差点瞎了眼,不是哭她的小团圆媳妇死了,而是哭花在她身上的几百两银子!
可是再看祖父和萧红的园子,有蝴蝶,有蜻蜓,有稻子,有狗尾草,有祖父和她快乐的回忆。跟着祖父,就像去游乐园,兴高采烈,欣喜若狂。那快乐的一幕幕仿佛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天真的孩子拉着祖父的手在园子中尽情玩耍,一会儿追蝴蝶,一会儿吃黄瓜,一会儿又躺在树下睡着了……萧红身为女作者,笔致细腻,观察仔细,与众不同的是,她有亲身实际的感受。她不仅记录呼兰河,记录家乡,记录祖父,更在记录自己,一个真实的'自己,一个天真的自己,一个快乐的自己,一个美好的自己。那段时间短暂,祖父立时,这些回忆使她生存的依靠。
用具写作的水平来看,似乎觉得《呼兰河传》中的很多句子可以删去,但又觉得很有必要。每篇不是很长的文章,甚至只有几句话的章节,觉得读后很是充实。再用最具写作的眼光,她的文章又是最华丽的。
读着《呼兰河传》,也和作者一样对呼兰河充满情,对祖父充满情,对一切充满情……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 篇10
有人说读书是一种浸润:洗去一身疲惫,留下满腔书香;也有人说读书是一种享受:享受阳光明媚,享受空气清新,享受历练深邃。而我还要说,读书更是一种情怀,一种幸福。在炎炎夏日,它能为你送去清凉;在寒冬腊月,它能带给你无限温暖;快乐时,它与你一起欢舞;悲伤时,它抚平你心中的伤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师必须是阅读爱好者。”他用一身的经历和体验告诉我们:“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爱好读书应该是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
我爱读书,读书是我生命的泉水,使我单调孤寂的生活变得丰富生动,如我忠实有趣的朋友伴我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读书的兴趣越来越大,工作之余,开始有意识的读一些世界名著和教育书籍,每读到一本好书时,就像有一股股温暖而滋润心扉的气流,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沐浴着我,牵动了我的心,让我在不知不觉中陶醉,在悄然无声中领略教育真谛。
美国诗人狄金森说过:“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往远方”。读书使我的生活斑斓,丰富多采;读书使我感到世界上一切美好的'情感,读书使我明智,领悟到更深刻的道理。当我踏上讲台,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内心充满抱怨时,是《优秀教师的成长案例》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明白对现实的抱怨是弱者的象征,真正的强者是不抱怨的。命运把它扔到天空,他就做鹰;把他扔到草原,他就做狼;把他扔到山林,他就做虎;人生就是这样,必须不断地要把自己打回原形,打回起点,然后重新开始,还让我明白了当今为师之道,知晓了由合格到优秀,由优秀到卓越的教师成长途径,深刻感触到读书对我们教师成长的重要作用,于是,我开始以自己实际教学为基点,读各种各样的书,在书中让我找到了工作的自信,教学的底气,更让我走出了工作初的失落与迷茫。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让我明白了学生的成长过程,各个年龄阶段学生在思维、情感、认知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在平时的教学中,可据此来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活动,运用能激发儿童兴趣的教学语言等;《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中的课堂实录和理论剖析,让我领会到优秀教师的风采,深感教学的艺术性,从而明确了自己教学之路的方向,尝试着为孩子营造艺术和学术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给教师的建议》为我解开了许多教学中的困惑,教会了我如何和孩子相处,在课堂上如何调控,如何为孩子创造自由健康成长的空间;读《如何走进新课堂》使我懂得课堂是生命成长的沃土。教与学的经历对教师而言,将不再是教师在用生命点亮学生明天的同时,步入“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悲壮结局;教与学的过程对学生而言,也不再是简单的靠学海无涯苦作舟”。而应反映出教师为探索永无止境的课堂教学优化中,学习新知,发现规律,充实自身的轨迹;学生在知识储备增长的喜悦与彼此发现与欣赏中。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由黄金屋”,那些大文学家、大教育家、大艺术家充满生命激情和智慧的言语,大哲学家、大思想家、大宗教家们超脱的情怀,甚至平民百姓、推车卖浆之流的可贵的品质和真诚的爱心,都会我们的生命变得特别开阔、灵动、开放、乐观、旷达、鲜亮;使我们的感情特别丰富和细腻,特别饱满和高贵;使我们永远不满现状、不断进取、大胆创造、革新自我,永远追求那种令学生激情满怀的生命境界;使我们的教学产生那种令人荡气回肠的艺术魅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是教师专业底蕴得以厚实的路径。吾生有涯,而知无涯。如果没有书香滋润,我们的生命将是何等乏味与孱弱,我们的教学将是何等的死板与无趣。人的灵魂,也许只有经过书香沐浴熏陶后,才能充实丰盈我们健康的生命和一颗恒抱希望的心,我感谢这么多年书籍对我的滋养与磨炼,它是我人生道路上一个不可多得的知己。在宁静中,让我从那字里行间读出一种无言的神圣与庄严,让我有一种摆脱了世俗的喧闹的踏实与坦然。给人生铺砌了一条五彩斑谰的路途。那飘逸的梦想,时时温暖着我的人生。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 篇11
灰色的基调,平静的叙述,黯淡的画面,这就是作者笔下的小城呼兰河,它并不繁华。在这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和腐败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一个悲剧地出现,让我不知道该如何去评判哪个更值得我同情,哪个更值得我痛恨……
文章的第一章所出现的一个镜头,就让我感慨万分:在东二道街上有六七尺深的大泥坑,人们和家畜常常会遭受到灾难。人们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多么愚昧的人们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就要顺应社会,顺应天意,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这不能不是他们的悲哀!
作者在文章中一直写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就为里面人物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文章中的小团圆媳妇刚来胡家的时候只有十二岁,因为长得较高,怕别人说她谎报年龄,便说是十四岁,但尽管如此,人们还说她有意隐瞒。她“黑乎乎的、笑呵呵的”,人们便说她大大咧咧,一点没有媳妇的'样子。不久她的婆婆时常整夜整夜地打她,说是可以让她更懂事听话;还认为她身上有病有鬼,于是用尽了各种迷信办法:请“云游真人”抽贴、请人来跳大神、甚至把她放在开水中煮……最终,小团圆媳妇被无辜地折磨死了。
我真正感受到情绪欢快起来是在祖父出场后。从作者——一个四五岁孩子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一切都陌生而新奇。年幼的“我”,整日随祖父在后园尽情玩耍。锄草、抓蝴蝶、吃烤鸭、缸帽遮雨……皆描写得妙趣横生,意兴盎然。这一幕幕,作者都用诙谐幽默充满趣的语言描绘得淋漓尽致。我竟不自觉地我拿自己的童年和作者的童年去比。在我看来,读了《呼兰河传》,觉得作者的童年是美丽而又寂寞的,更感受到自己童年的快乐与幸运。
读这本书时,愉悦伴着沉痛,随着小主人公萧红的脚步,我偷窥到旧社会的腐败与黑暗,很庆幸那只是萧的童年。但,这是无法逃避的历史,让我们了解过去,了解历史,永远不要重蹈覆辙。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 篇12
几天前,我有幸读了萧红的作品《呼兰河传》。这是一部充满无奈的“回忆”小说。
整本书分为七章和结尾。七章主要描述了呼兰河镇的几个主要地方和重要习俗。萧红用非凡的文字描述了一个普通而普通的城镇。
著名作家茅盾先生曾对《呼兰河传》进行过这样的评价。“一首叙事诗,一幅五颜六色的风画,一串凄凉的歌谣。
这个小镇并不繁华,春夏秋冬无聊的交替,没什么好惊讶的,就像这个小镇发生的那些萧条的事情一样平凡。在这个小镇上,萧红把它描述得像一块纱布,到处都是深灰色和凄凉的深灰色,不知不觉地笼罩着这个小镇和那些无知的人。遮住像阳光一样灿烂的人的笑脸。只是偶尔会有“阳光”稀稀拉拉的洒下来,但也是一去不复返。转眼间,还是暗灰色的“乌云”……
灰色,平淡的叙述,把我带到了20世纪初的呼兰河城。在那里,由于无知和无知,人们和迷信随处可见悲剧……里面的人让我感到难过。他们无知,这里发生了悲剧。他们宁愿服从天意也不愿相信事实。他们每天做同样的事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为活着而活,为死而死。一幅又一幅的画面,一场又一场的悲剧,让我不知道哪个迷茫的人值得我怜惜或痛恨……
呼兰河不仅是呼兰河,也是当时社会的`缩影。一些扎彩店是为死人准备的。人死了,灵魂就要去地狱了。恐怕地狱里没有房子,没有衣服,没有马骑。活着的人会为他做这样一套。用火烧了,据说到阴间什么都有。难怪城里的穷人说“活着还没死”等等。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封建思想的受害者成为呼兰河当时全中国的写照。
当我翻到最后一页时,《呼兰河传》就读完了。而且我的心情沉浸在那片灰烬中很久了,我又想起了那段话:
花开了,就像花醒了一样。
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一样。
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一样。
一切都活了。
他们都有无限的技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都是自由的……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 篇13
近期我读完了《呼兰河传》这本书。
萧红,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张乃莹。1911年6月2号出生于黑龙江呼兰县的一个封建地主管理家庭。因其作品的独特艺术魅力,被称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她一声命途多舛,为反抗封建包办婚姻,曾离家出走,颠沛流离和生活窘迫占据了她大部分时间。因此,萧红才能深刻体会到底层人民的艰辛和无奈,并自觉的以平民和女性的视角来写作。
1940年,客居香港期间,她创作了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着是一部奇异而独特的书,以抒情的笔调、散文化的结构、诗话的语言以及直率朴拙的情趣共同构成了令人痴迷的'"萧红体"。在现当代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茅盾先生曾评价道:《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有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呼兰河传》中的一些章节由于描述精彩、抒情优美,曾被节选入课本,如《火烧云》《祖父的园子》等。
我很喜欢《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 篇14
在这个寒假,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作者萧红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民国小城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小说从头至尾充满了悲伤的人、悲伤的故事和悲伤的情绪。正如小说中所说:“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
“苍凉,幽眇,真不知今生何世。”小说中的呼兰河有着诗一般的平静和质朴,在这个平静质朴的小城里“我”、有二伯、冯歪嘴子和小团圆媳妇等任务却上演了一个个悲伤的故事。小说中最让我悲伤不已的故事就是小团圆媳妇之死。一个十二岁的女孩,本该在家里和父母撒娇,却千里迢迢来当童养媳。因为她生性活泼,不像媳妇,所以婆婆一天打她八顿,有时还用鞭子狠狠地抽打她,还用烧红的烙铁烫她的脚心。不仅如此,婆婆还三番五次地通过跳大神、请狐仙来折磨她,最后将她折磨致死。其间各色人等的'愚昧和麻木真是让我如坐针毡。正如萧红在书中所说:“人若老实了,不但异类要来欺侮,就是同类也不同情。”
小说中唯一的亮色来自于祖父。这位祖父经常藏孩子们的帽子,而且每次都故意藏在同一个地方,让孩子们来找。他还经常给孩子们讲诗,经常和“我”在后院里玩耍,一起笑个不停。然而这无拘无束的欢乐只是呼兰河巨大悲伤的一个衬托。正如书中所说:“老,老了也没有什么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动了,就瘫着。这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可见,年老的祖父即使再慈祥,也终究难逃这悲凉的结局,他带给“我”的温暖终将被悲伤取代。
文笔优美却悲伤异常,小城幽静却生活着一群麻木愚昧的人,这样的搭配所带来的悲剧意味,正是《呼兰河传》的独特魅力。放眼作者萧红所生活的时代,如同鲁迅先生一样,她并不只是在描写小城呼兰河的悲剧,她更是在揭示民国初年的整个中国社会的悲剧。呼兰河居民病态的国民灵魂正如同小说中的“大泥坑”,既让他们深受其苦又让他们心安理得,不填平这精神上的“大泥坑”,悲剧就永远不会结束!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 篇15
这几天天我读了一本叫《呼兰河传》的书,书里讲了好多萧红和祖父有趣的故事。
我记得这本书里有一段特别有趣的故事,讲了萧红与她的'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生活充满了乐趣。如:萧红在后园里摘了一束玫瑰,给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却浑然不知,还说:“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闻见。”从这能看出祖父非常疼爱萧红。其中,这个小城的东二街道的六七尺深的大泥坑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不下雨那泥浆好像粥一样,下了雨,这泥坑就变成河了。在那个大坑里淹死过许多人、猪、狗、猫、马。那个大坑家家户户都知道,就是没有说把这个坑填平。
在那个年代,人们不管多么善良,心里也有那些百害而无一利的旧思想和土方法。文章的开头觉得还是非常轻松的、非常好的。但是,读到后面,会觉得越来越沉重。在结尾的时候,萧红写了她的祖父已经死了,而后花园的主人也不见了,让我读了,觉得更加难过、悲伤。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 篇16
这个暑假,我看了一本萧红写的《呼兰河传》,便沉醉在这本书中了,把我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
灰色的世界,平凡的时代,单纯的人们,落后的生活现状,愚昧的.精神状态。这一个个惨淡的景象就是整个呼兰河小镇。呼兰河并不繁华,但在单调中却蕴含着生机,夹杂着悲凉。这里有东二道街十字街上拔牙的洋医生,有被当地愚昧和无知的人折磨而死的小团圆媳妇,有胡同里卖麻花、粉房里挂粉条的生意人,有性情古怪的二伯,有勤恳老实的冯歪嘴子,有洁癖的祖母,更有"我"跟着祖父学唐诗、学种地。这一幕幕、一件件,作者都用诙谐幽默充满童趣、童真的语言描绘得淋漓尽致。尤其是作者和祖父的故事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海,不自觉地我拿自己的童年和作者的童年去比。童年在作者的笔下是快乐的,也是寂寞的。在作者萧红看来,这些故事并不美。
读了《呼兰河传》,更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童年的快乐与幸运,从而更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 篇17
这是我在暑假开始前买的一大包书中最吸引我的一本,所以,也成为了我最先注目的一本书。对于作者萧红,她的那篇《回忆鲁迅先生》在所有的鲁迅回忆纪念文作当中独树一帜,曾经在某个秋天的深夜让我又一次领略了什么才是情由心生,什么才叫作感动。带着这么一种非常好的印象,我打开了《呼兰河传》。熟悉的笔触、色彩、用光,萧红再一次用她那
喃喃自语般平静的叙述将我领进了那接近80多年前的东北,一个衰落的村庄。整个村子里面,到处都是萧杀,灰色的背景,灰色的人物,除了叙事者——那个家境还算富裕的小女孩——以及她的祖父,整个村落就像暴风雨前的天空一样,乌云蔽日,见不得半点阳光。没有抬起头来的村民,他们笑也笑得那么拘谨,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按部就班的日子,哪怕这是一种煎熬,也没有人去打破。他们只是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那么多交替出现的人物,我甚至都来不及判断哪个是我应当同情的,哪个又是我该去鄙夷的……一个又一个悲剧,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个人都是被告和原告,每个人都是迫害者和受害者。小团圆媳妇的死,我不能沉下心去,像正文前那不知好歹的.序文一般归结到她的婆婆一家的愚昧、封建、狠心,诸如此类,我不敢想象,当我身处那婆婆的境地,那样的家庭,那样的时代,我能做些什么。他们家的小媳妇死了,来得时候还活蹦乱跳的,谁也没料到,会走得那样匆忙,让婆婆们心酸,他们使了多少钱,费了多大的力气,不过是想让这个媳妇“活”过来啊。那小团圆媳妇呢?她本该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才14岁而已,却以为人妻,为人媳,她该是多么不愿意啊!在新家,又要受到夫家人的打骂,就这么孤零零的一个人,还是个孩子的人,怎么承受的了?然而,在那个时代,这一切都是司空见惯,也是无人能够挽救的。试想一下,如果小团圆媳妇并没有成为文中的小团圆媳妇,那谁又能断定,她不会被另一个小团圆媳妇替代,或者依然遇到了身为小团圆媳妇的悲剧呢?悲剧笼罩着他们,因为这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一大群人,一个村落的人,一个地方的人,乃至一个国家,一个世界的人。
小团圆媳妇一家的悲剧,和那些活了又死了的村民形象都静静的从高处看着我们,帝制到民主的转变,被侵略和被殖民的屈辱,他们都经历过了,80年之后的今天,他们都已经消失了吗?没有,他们还存在着,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骨血之中,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这些人,我们,他们,都是“中国的脊梁”。虽然我们这些脊梁,总是那样的不争气,80年前的灰色或许少了一些,但那些低着头的匆匆步伐,怯懦的笑,和新的一种“封建”正悄悄的用它们狡黠的眼睛张望着。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 篇18
在这个寒假,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作者萧红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民国小城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小说从头至尾充满了悲伤的人、悲伤的故事和悲伤的情绪。正如小说中所说:“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
“苍凉,幽眇,真不知今生何世。”小说中的呼兰河有着诗一般的平静和质朴,在这个平静质朴的小城里“我”、有二伯、冯歪嘴子和小团圆媳妇等任务却上演了一个个悲伤的故事。小说中最让我悲伤不已的故事就是小团圆媳妇之死。一个十二岁的女孩,本该在家里和父母撒娇,却千里迢迢来当童养媳。因为她生性活泼,不像媳妇,所以婆婆一天打她八顿,有时还用鞭子狠狠地抽打她,还用烧红的烙铁烫她的脚心。不仅如此,婆婆还三番五次地通过跳大神、请狐仙来折磨她,最后将她折磨致死。其间各色人等的愚昧和麻木真是让我如坐针毡。正如萧红在书中所说:“人若老实了,不但异类要来欺侮,就是同类也不同情。”
小说中唯一的亮色来自于祖父。这位祖父经常藏孩子们的帽子,而且每次都故意藏在同一个地方,让孩子们来找。他还经常给孩子们讲诗,经常和“我”在后院里玩耍,一起笑个不停。然而这无拘无束的欢乐只是呼兰河巨大悲伤的一个衬托。正如书中所说:“老,老了也没有什么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动了,就瘫着。这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可见,年老的祖父即使再慈祥,也终究难逃这悲凉的结局,他带给“我”的.温暖终将被悲伤取代。
文笔优美却悲伤异常,小城幽静却生活着一群麻木愚昧的人,这样的搭配所带来的悲剧意味,正是《呼兰河传》的独特魅力。放眼作者萧红所生活的时代,如同鲁迅先生一样,她并不只是在描写小城呼兰河的悲剧,她更是在揭示民国初年的整个中国社会的悲剧。呼兰河居民病态的国民灵魂正如同小说中的“大泥坑”,既让他们深受其苦又让他们心安理得,不填平这精神上的“大泥坑”,悲剧就永远不会结束!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 篇19
《呼兰河传》从第一眼就给我展现了一种全新的风貌,它与我平常读的书截然不一样。以前读的书再怎样悲伤也不像它所描绘的那样荒凉,再怎样荒凉也不像它描述的那样死寂。生活在呼兰河的人们,是彻彻底底的杯具。
我为萧红笔下的人物感到悲哀。他们每一天忙忙碌碌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成不变,没有色彩和花样,仅有脆弱和枯槁。那里的人是如此的冷漠,应对他们好比应对一堵厚墙。他们一生都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可那样忙碌,到底是为了什么?
萧红的童年是灰暗的,她身边的人一个个像被抽去灵魂的木偶,早已对生活麻木了。他们固执而又愚昧,唯一不一样的仅有萧红的祖父。祖父是一个乐观的`人,他从来没有绝望过,成天开开心心的,并且他还保留了一颗童心,萧红每次调皮地做“恶作剧”,祖父发现了不但不生气,反而和萧红一齐哈哈大笑。如果换作别人,恐怕早已把萧红教训一顿了。所以,萧红算是幸运的,她有一个令她骄傲的爷爷,关于祖父的记忆是她极少有的幸福回忆。
比起萧红,我们不知要幸福多少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吃喝玩乐无一不全,时常还能得到零花钱,城市里有好多公园,里面娱乐设施一应俱全,五花八门、妙趣横生,和那灰头土脸、死气沉沉的呼兰河没法比。此刻的我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呀。
《呼兰河传》从多个方面给我们描述了作者萧红童年时代的人间冷暖,萧红用一颗悲天悯人的心看待这个世界,我们能够听见萧红在哭泣,在呐喊,在试图唤醒人们的心灵……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 篇20
童年,在我们眼中,它充满了快乐,充满了幸福,所以人们常说,童年是一生中最令人难忘的日子,我想作家萧红也是这么觉得的吧!
在作家萧红的笔下,她的爸爸对她很冷淡,而妈妈对她很凶,祖母更是对她不好,她的童年里最快乐的时光是与花园祖父在一起,因为在这花园里,她很自由,想干嘛就干嘛,院子就像是她的一样,而祖父很慈祥,永远不会不耐烦,因此在我眼里,萧红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相比之下,而那团圆媳妇的命运就没有萧红那么好了,她十二岁就送到在呼兰河这座城市里名声很好的老胡家,可谁知,这才十二岁的小姑娘,刚一送过来,天天拉车,晚上还得遭受婆婆的严刑打骂,不知身上有多少伤痕,最终年纪轻轻便去世了,而原本人丁兴旺的老胡家老胡家,从此惨遭灭门。看看,萧红在那么小就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只有祖父,这不令人很痛心吗?何况在当时,这样的生活还算是快乐,再来看看团圆媳妇,这么小就嫁人,不知耽误了自己多少的学业,浪费了多少的青春,再嫁过来后,还被婆婆如此折磨,丧失了一条无辜的小生命,无不令人痛心疾首?
我们现在的生活,十分快乐,幸福,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宠着,爸爸妈妈呵护着,老师教导着,同学帮助着,和呼兰河传里的孩子们比较,我们的生活丰富得多,可是呀,我们并不知道如何去珍惜这一美好的时光,反而,动不动开口大骂,甚至动手,她们害了你似的,我想读完这本书你应该会有所启发。
让我们好好珍惜自己正拥有的东西:快乐幸福的生活。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 篇21
呼兰河的作者萧红,原名张乃莹,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河县的一个地主家庭。这部《呼兰河传》曾被作家茅盾评为一首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凉的歌谣。其中,《火云》和《祖父的花园》是作者童年的记忆。
这本书讲述了萧红小时候接触到的人物和事物,如祖父、祖母、母亲、二叔、团圆媳妇等。他从小就被父母抛弃,只有祖父每天照顾她,教她读诗。我最喜欢作者描述的花园。
爷爷整天在后花园,我也跟着爷爷在后花园,爷爷戴着草帽,我戴着草帽,爷爷种花,我种花,爷爷拔草,我拔草,当爷爷重,种卷心菜,我跟着后面,种土窝一个接一个,会滑,只是东西脚。有些菜不但没有盖上,反而把菜籽踢开了。这段话生动有趣,生动地描述了萧红和爷爷在后园种菜的经历,细节描写,让人感到身临其境。
当时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影响了很多人,书中的团圆,媳妇就是一个例子。
在书中,团圆媳妇想打人,因为婆婆打碎了一个碗。因此,团圆媳妇成了他唯一的.发泄对象。婆婆用烙铁烙她的脚,最后生病了,几天后就去世了。团圆媳妇的经历是如此悲惨!
作者的童年充满了痛苦、悲伤、悲伤甚至绝望,但他用一颗宽容的心包容了所有不美丽的东西。这本书告诉我们,虽然生活中有痛苦,但只要我们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我们就能过上美好的生活!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 篇22
《呼兰河传》从第一眼就给我展现了一种全新的风貌,它与我平常读的书截然不一样。以前读的书再怎样悲伤也不像它所描绘的那样荒凉,再怎样荒凉也不像它描述的那样死寂。生活在呼兰河的人们,是彻彻底底的杯具。
我为萧红笔下的人物感到悲哀。他们每一天忙忙碌碌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成不变,没有色彩和花样,仅有脆弱和枯槁。那里的人是如此的冷漠,应对他们好比应对一堵厚墙。他们一生都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可那样忙碌,到底是为了什么?
萧红的童年是灰暗的,她身边的人一个个像被抽去灵魂的木偶,早已对生活麻木了。他们固执而又愚昧,唯一不一样的'仅有萧红的祖父。祖父是一个乐观的人,他从来没有绝望过,成天开开心心的,并且他还保留了一颗童心,萧红每次调皮地做“恶作剧”,祖父发现了不但不生气,反而和萧红一齐哈哈大笑。如果换作别人,恐怕早已把萧红教训一顿了。所以,萧红算是幸运的,她有一个令她骄傲的爷爷,关于祖父的记忆是她极少有的幸福回忆。
比起萧红,我们不知要幸福多少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吃喝玩乐无一不全,时常还能得到零花钱,城市里有好多公园,里面娱乐设施一应俱全,五花八门、妙趣横生,和那灰头土脸、死气沉沉的呼兰河没法比。此刻的我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呀。
《呼兰河传》从多个方面给我们描述了作者萧红童年时代的人间冷暖,萧红用一颗悲天悯人的心看待这个世界,我们能够听见萧红在哭泣,在呐喊,在试图唤醒人们的心灵……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 篇23
灰色的色彩,平淡的叙事,这是《呼兰河传》这本书的特点。随着萧红的笔触,我们来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呼兰河城。
在这里,呼兰河不仅仅只是呼兰河,这也是当时社会下中国的一个缩影,因为人们的愚昧,无知,迷信,这里上演着一个又一个的悲剧。呼兰河城中封建迷信的受害者成了当时全中国的写照。
在这篇小说中,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不都是代表了社会底层人的现状吗?他们在愚昧无知,封建而带有善良的城民下饱受折磨,而我今天要说的便是团圆媳妇。
团圆媳妇是一个十二岁左右的女孩,也是一个长得高,吃饭多,走路快的天真纯洁的.女孩,可是在她婆婆的阴影下,一切都变了。
婆婆每天的日常便是打团圆媳妇,不管结果会怎么样。而之后却还认为她有病,要祛病。本是件好事,却在愚昧加善良的城民中,它就变得可恶了。
婆婆残忍与团圆媳妇的可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作为一个孩童的天真烂漫。而每一个人宁愿做看客,也不远帮忙,反而指指点点,评头论足,充分体现了人们愚昧,还带有一些幸灾乐祸。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和习俗荼毒的人们的灵魂作了深刻的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