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精选20篇),都是精品文章,请您欣赏。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 篇1
有时候,真的,当你遇见一个陌生人的时候,你想不想主动与他交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颜值。其实读一本书,有的时候也始于他的颜值。
当看到这本书时,首先吸引到我的是封面上大大的文字――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不得不说这个书名很吸引人。
简约的封面设计,黑红白三色为主调给人一种认真可靠的感觉,而事实上这本书就是一本可靠的书。
全书多是以故事来说理,更显得生动形象真实可感;章节内容也是层层推进,层次分明;在每一个主人公的故事里,作者都悉心的提炼出一些新的思想;全书还为读者展示了许多成功人士的观后心得体会使读者备受鼓舞。
全文引入了一个“零缺陷”的概念,那什么叫做“零缺陷”呢?作者给出的答复是这样的:“零缺陷”的思想最初由美国菲利浦·克劳士比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提出。它的核心理念就是“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要求产品和服务是“有用的和可信赖的”,注重满足客户的需求,员工的需求和供应商的需求。
“零缺陷”质量管理与其他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对比,它的特点就是强调质量是“符合要求”,而不是单纯的“好”,强调保障质量的系统是预防,而不是检验;强调工作标准必须是“零缺陷”,而不是“差不多就好”,强调质量是用“不符合要求的代价”,而不是简单的用“指数”来衡量。“零缺陷”质量管理还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流程,主要包括确定状况、临时措施、确认根本原因、采取改正行动评估与跟踪检查。
而本书的“零缺陷”并不是说绝对没有缺点,或者缺点绝对要等于零,而是指“要以缺点等于零为最终目标,每个人都要在自己工作职责范围内努力做到无缺点”,即通过“零”的努力,达到“一”的实现。
通过作者对“零缺陷”这一概念的细致入微的分析,可见全书很严谨思想也足够深邃。
全书的知识量还是挺大的`,只是我个人不非常喜欢全部用故事来贯穿着整本书以明事理。
虽然说每一个故事的好处就在于,无论你从哪个故事开始,都可以或多或少有一些新的收获。但是繁多的故事也容易使人产生一定的,阅读疲劳。
此外,我觉得这本书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在于阅读它的人,每个人的想法或者是说每个人从这本书里所学的都不会一样。 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我觉得第一点,它是故事的形式,故事本来就是可以给人许多遐想的空间任其发挥。第二点,每个人的经历都各不想同,而书中这些故事又大多来源于一些真实的案例,我想当独特的个人经历与特定的案例进行碰撞的时候,读者们产生的思想火花肯定是不一样的。
所以总体觉得这本书不但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而且也是具有收藏价值的好书,当你拿到它看见它精致的外观以及书面设计时,我想你就会懂了。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 篇2
最近看了《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本书,感到受益匪浅,《第一次把事情做对》首先给了我一个启发:“思想态度决定了是否能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生活中我们通常都会认为工作中难免出错,怎么可能一次做对呢?还有许多人会说“差不多就行了”“已经差不多了”。但是如果一个人在做事的时候,总是认为把事情做得差不多就行,在这种思想主导下,可以肯定地说,他绝对不能把工作一次做好,做对。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其实就是一种态度。日常工作中,不少人就是缺乏这种态度,总是觉得自己不是圣人,犯错是必然的,可以原谅的,结果一次又一次的犯错误。现实社会中,很多企业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产品还没有投入生产线,就做好了多少比例要返工的心理准备,正因为有了这种心理,返工的比例一定是有增无减,对企业发展的发展也造成了莫大危害:浪费时间、浪费金钱、浪费人力物力……
所以我们只有先改变观念、改变态度,将“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观念深深植入脑海之中,最终改变我们的行为习惯,我们才能实现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才能离成功越来越近。
我们经常还会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就是“把事情做好就是把事情做对”。直到看了文章里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贡的故事我才明白,两者之间有着巨大的区别。把一件事情做好,只是自己主观认为的好,而把事情做对则是要符合要求,并不是好或最好。任何工作只有符合客观要求,才能进入可执行的过程,从而达到预期的效率和效果。
当我们明确了态度,区分了“做好”与“做对”的具体含义后,就要好好思考了:怎样才能把事情一次做对呢?怎么做才能达到“零缺陷”呢?
我从文中三只狗狗找宝藏的故事中得到了答案。聪聪,明明和慧慧是狗狗家族中最聪明的三只狗,他们为了拯救整个家族担起了寻宝的重任。其中的聪聪狗习惯于“正确的做事”,比较注重方法,但是从来不注重效率。他总是认为只要方向和方法都对了,一切就对了。明明狗虽然很忠诚,为了任务可以不顾一切,但是却缺乏方法,做事没有章法,只解决了“脑袋”问题,没有解决工具和方法问题。而慧慧狗却在任务之前思考:“我为什么不可以把错误减少到最少呢?既然可以避免少失误,为什么不可以不失误呢?如果没有失误,我就可以一次做对。”最终,慧慧狗花费了最少的时间,付出最少的代价,却找到了价值最大的宝藏。这个寓言故事之后克劳士比博士总结了慧慧狗寻宝过程的几点:确定目标,控制过程,预防错误,建立标准,寻求帮助,要求结果,一次做对,这也就是如何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方法。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 篇3
一直以来,我家的教育观念是差不多就可以了,小时候上学,爸妈说压力不要太大,成绩过得去就可以了;毕业工作赚钱,爸妈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可以了。在这样的氛围下长大,我的观念也受此影响,认为学习和工作差不多就行了。
在学校的时候,我从来不是努力的学生,凭借一点小聪明,学习成绩还能靠前;开始上班以后,这种差不多的观念继续影响着我,但以我2年多的工作经验来讲,我渐渐觉得工作开始吃力,最近更是明显感觉这种差不多的观念不对,做事差不多的态度让我满足于现状,进而有些不思进取。
正在我焦虑迷茫之际,遇到了杨钢的这本《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书里阐述的观点是“零缺陷”,也就是如书名那般,第一次就要把事情做对。什么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就是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做正确的事”是战略和方向,“正确地做事”是运行与执行,“第一次”是管理效率,而“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则是管理效能与竞争力。
作为一本畅销书,《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经过了多次加印,并一版再版,依然热度不减,说明“零缺陷”这样的观点很受欢迎,当然,也从侧面证明,在当今时代非常需要“零缺陷”,需要匠心精神。我们中的很多人受“中庸”文化的影响,认为做事情差不多就好了,崇尚的是一种不放弃的精神,也就是说,第一次没做好,有可能要做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甚至第五次、第六次……然而,这样做的结果,不管最终是否成功,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浪费时间和物力。
杨钢作为中国零缺陷管理的奠基人,也是“零缺陷之父”菲利浦·克劳士比的中国弟子,他在本本书中传达出来的观点,是让我们在做事情开始时,就按照标准去做,尽量不要有过多的耗损。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就是,不管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应该将“一次做对”、“符合要求”作为工作标准,而不是把“差不多”、“下次注意点”、“缺点难免”作为自己的借口。
希望“零缺陷”这样的观念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深入人心,如果大家都能接受“零缺陷”的观点,在以后的工作与生活中严谨认真一点,那么,未来留给“差不多的空间将越来越少。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 篇4
该本书是陈述性的,每一章都是围绕“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这个观点去举例论证,以故事的形式带入能使读者更容易读下去。接下来分章节对书中提到的观点进行自我的认识。
第一章,作者提出“本来就可以第一次做对”的观点,本章旨在传达一种思想和理念,就是你一定相信你可以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要在思想上改变认识,尽管工作中你不是每次都把事情做对。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把事情做对做好,如果想达到作者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观点,关注点应该在执行之前预防和控制阶段,比如,我今天收到一个任务是需要我出海南项目的升级包,然后我在出升级包之前肯定需要知道项目组要升级什么功能?该功能有没有在测试环境测试通过?配置项有没有做相关的修改?知道了这些我才能出升级包,出升级包是一件事,想把这个件事第一次做对,就需要在需求、研发的代码、测试用例、测试执行这些前期阶段做好预防工作,如果出好升级包升级上去发现某个功能没有实现,研发、测试继续返工,那么出升级包这件事就不算第一次做对!所以,做事之前的预防和控制才是做对事的保障。
第二章,“做对即符要求”。这个应该很好理解和接受,一切按照客户的需求做事,做客户要你做的事,不做客户不要你做的事,随时跟踪客户的需求变化,以便及时调整和快速适应,把事情做对做好。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企业,其实在哪里都是适用,妈妈让你去买包盐,你在路上时妈妈给你打电话说再买一瓶醋,信号不好你没有听到也没有回复电话确认,结果你买了一包盐又给自己买了一包零食回家了,结果可想而知,你没有及时响应妈妈的需求变化,还做了妈妈没有让你做的事!总之,有需要才有事可做,有事可做才能把事做对挣得更多的需要(机会),也要记得及时跟踪需要以改变应策。
第三章,“工作就像芭蕾舞,既标准又完美”,看到标准,肯定就是指工作中规范、流程、准则。像严格要求自己的人品一样去生产检测自己的产品,这是一种高标准的要求。做到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的产品,也要统一我们的行为、规范我们的流程,比如,部署某个项目这件事,10个人去做就有10种方法,10种标准,10个犯错的可能,如果组织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部署文档,发给10个人,就增加了做对该事情的概率。所以,统一标准、规范行为对组织和个人来说都很重要。
第四章,“每个人的工作哲学”。最后一章又提升了一个水平,把做事上升到做人、哲学、心智层面。对个人而言,要端正个人的态度,让零缺陷成为每个人的习惯,对组织而言,统一我们的标准,把制度约束变为一种企业文化,从而提高我们的质量和品质。
理论来源于实践,愿零缺陷的理念深入成思!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 篇5
现在的人过的都比较浮躁,追求名利、尽享歌舞升平,很少再有一点平静,也很少能够心平气和的读一点以前我们期盼、向往的书。《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让我感觉到了:人在世上所追求的实现完美的结果应该掌握的方式和方法;让我们体验了在繁杂的社会生活中应该增长的知识、能力,在管理企业应该具备的水平。《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确实是一本通俗易懂的书,在潜移默化中指导人们改变世界观,用正确的方法处理繁杂的事物。我们应该培养自己“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工作方式,因为它可以带来代价最小、成本最低、时间最少、效率最高的效果。“零缺陷”更表现为我们工作和生活的一种决心和态度。通过细读这本书,我感悟了许多,也掌握了许多。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核心就是做事情保持零缺陷,“零缺陷”的核心就是“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这一思想是质量管理乃至企业管理中最节约成本、最减少重复劳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精髓。“零缺陷”质量管理与其他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对比,它的特点就是强调质量是“符合要求”而不是单纯的“好”;强调保证质量的系统是预防而不是检验;强调工作标准必须是“零缺陷”而不是差不多就好。
一、“零缺陷”在检验工作中的重要性
结合我们的检验工作,“零缺陷”也应该是我们试验工作中不断追求的目标。“零缺陷”并不是绝对没有缺点,或缺点绝对等于零,而是指“要以缺陷等于零为最终目标,每个人都要在自己工作职责范围内努力做到无缺点”。如果我们时时刻刻警醒自己,在接受一个试验工作时,都抱定:严格合同评定流程、做好试验前的试验大纲、标准的、仪器准备,做好试验工作的计划和整体策划、保证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发挥质量监督员、安全员的作用、提高主检报告的编写能力和水平、把好审核关和报告审批关。并在整个流程中的每道工序中都设定“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目标和要求,就会对从事的每一项工作有充分的准备,把错误消灭在过程开始之前,养成“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习惯,那么,我们的检验工作就可以充分发挥组织的效率、效能,并激发每位员工的潜能,逐步形成“一次成功,预防为主”的工作态度,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体现“零缺陷”管理的生命力。
为什么能够“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必须要做到“确定目标、控制过程、系统预防、建立标准、团队协作、达到结果呢、一次做对”。为实现“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我们应该首先确定工作目标:为满足客户的要求而工作而不是自己的主观意愿;其次是建立一次做对的基本准则;第三是消除达成这一准则的障碍;最后是努力工作。
二、一流的企业需要一流的员工
企业是由一个个员工组成的,什么样的员工造就什么样的企业,因此,企业的未来是由企业员工决定的。在我们企业中,检测服务质量重要,每个员工的素质同样重要。有许多人做事时常有得过且过的心态,对领导或者企业的要求,即使是合理的,也觉得吹毛求疵而心生不满,不认为事情的结果与自己有什么关系。而国际知名的一些企业的员工对待工作却非常认真,几乎完美。因此,“一流的公司,必须拥有一流的员工”。基于此,场组织《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本书,我理解,不但要学习做工作的方式方法,而且要领会书中员工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即:如果员工不是在满意状态下进行工作,那我们的检测服务也就不能达到客户的满意。
产品即人品、质量乃品行,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产品的竞争最终也是人品的竞争,企业拥有一流的员工更应具备一流的人品,只有这样,企业才具备创造一流产品的独到优势,才可能创造出一流的品牌。因此,“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是对企业“人”的要求,产品是人做出来的,结合到我们检测服务,检测工作也是人做出来的,质检中心的优秀的服务品牌也是人打出来的,我们提倡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是对员工品质的基本要求,它是人品、素质和能力的综合反映。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本书,我读过了两遍,今后还会继续读下去,不但字面上了解“零缺陷”工作的内容、方式和方法,还要更深层次理解“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工作准则,即: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认证仔细制定要求;加强与他人的协作;避免双重标准;高度注重预防。
通过《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本书的阅读,我还掌握了:我们将恪守自己的工作准则;我们清楚的知道,互相协作是达到目的地最有效的方法;我们将做我们所承诺的,说到做到;我们不去抱怨,也不去辩解或寻找借口,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思考自己的前半生,有太多的事情没有“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重复了太多的工作。
总结起来,主要是目的不明确、方法不得当,也就是,没有做好自己人生的规划,也没有鲜明的目标和正确的方法。读了这本书对自己确有莫大的触动。此外,加强个人的修养和工作能力的提升是一生一世的事情,不应该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而减弱。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是一本非常好的读本,我还将继续读下去,不断领会其中的精髓和内涵,指导今后的生活和工作。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 篇6
作为一名刚入职不久仍处于实习阶段的新人来说,首先要感谢单位提供的读书机会,让我在工作之初,通读《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一书,这既使我接受到了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工作理念,得到了个人价值的提升,同时又深深地感知到在以后的工作中,自己要积极践行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理念。
现结合入所以来的实习情况,就《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一书,浅谈自己的读书体会。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就是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在我看来,既然是做事情,就是一种实践活动。而实践的全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历史的车轮永远是前进着的,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无时不刻不在进行中,这不是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并不就是意味着否认探索过程,其着重强调的是实践中的第一次。诚然,既然是探索,就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地会走弯路,但是,只要探索后形成理论的总结,并以此为基础应用于实践中,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硫化班实习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不仅使我对硫化有了更深地了解,更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工程实际与理论实验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小到制坯过程中的称量,大到硫化时对温度和时间等因素的确定,无一不是在理论分析后通过多次试制,不断地进行修正才确定出来的。看似简单的橡胶件产品,在实际的车间生产时,要在满足批量生产的前提下,便于工人操作和后处理。从模具设计的角度看,既要保证产品的合格。
率,又要考虑出模时橡胶件能顺利快捷地取出,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在综合考虑生产工艺后,精确合理地对模具进行设计制作。不得不佩服设计人员着眼生产、讲求效率的深厚地设计功底,对于毕业刚入职的我来说,带着景仰和好奇的心态,感受着自己的无知,或许,因为现在的无知,将成为我以后求知的动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又因为年轻,我不怕路远,我坚信:只要用心地走下去,即使慢点,也总会有收获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方面任何理论的诞生和发展,都是服务于实践的应用,从而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另一方面,因理论应运而生的实践,又反过来促进了理论的修正和完善。基于此,理论和实践不是脱节孤立的,而是相互促进和统一的。所以,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既要肯定理论探索阶段存在的重要性,又要注重第一次办事情做对在理论应用环节对质量的严格把控。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每天都有第一次,日积月累,千千万万个第一次,体现出来的就是对工作的熟练程度。以硫化车间为例,制坯工序上,许师傅将经过热炼的胶料用剪刀裁成合适地大小,然后针对不同的硫化件用料情况进行称量,最后再填写流转卡并分区域存放,或整齐摆在工作台面上供硫化工人取用,或放入温箱中恒温处理。剪裁的胶料基本上不用再进行添添减减,符合工艺上对胶料重量的要求范围。硫化工序上,师傅们一个人可以操作三四台硫化机,从模具的摆放入模到胶料的填入,再到硫化完后的出模处理,看起来是那么地麻利流畅,有一气呵成地气势和节奏感。修边工序上的女师傅们,坐在工作台前,对硫化的橡胶件进行修边,如果说单纯地修边还算轻松的话,那每天下来搬搬拿拿的重达几十斤的橡胶件,可不能说是闹着玩的,粗略地说,每人每天倒腾的橡胶件有3吨左右吧。这不得不使我想起入所培训时,刘所长让我们做好吃苦准备的讲话。诚然,天下没有不累的营生,累并快乐着,既是对生命的一种感知,同时,也是对生活的一种享受。
有道是:熟能生巧。在实际的生产中,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法宝,而巧则是熟练后享受工作的一种境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如此,工作亦然。只有在熟练的基础上,才能生巧,才能迸发出更加饱满地工作热情,带动出更加积极地工作态度,从而实现个人和集体的双赢。因此,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关键在于把每一个第一次做好、做对,这既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础,同时又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员工认真敬业的工作态度。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要重视沟通与合作。人是群居动物,要生活,就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进行沟通,而现今快节奏的社会,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依靠合作来整合资源,是大势所趋。在我看来,这个社会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神话并不存在,因为当今的社会是共赢的社会,作为一个团队,基于木桶效应,即便有人工作非常出色,抑或是每个人都忙得不亦乐乎,也未必能实现1+12的工作业绩。这时,团队成员间的合作和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还要重视细节。海尔总裁张瑞敏说:把简单的事认真重复地做好,就是不简单。因为简单,我们可能会不屑去做,
但是,积土成丘,集腋成裘,勿以善小而不为。现在的生产大多是流水作业,只有保证每一道工序的合格,才能最终生产出用户满意的产品。所以,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就要树立事无大小、事无巨细的工作意识。
细节决定成败。注重细节,既是个人工作态度的体现,又是企业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胶囊成型过程中,工艺卡片上从机头的直径和宽度,到胶帘布和胶片的层次、型号、尺寸和角度要求,再到钢丝圈的钢号、圈数、排数、根数、直径参数和缠绕帘布的厚度宽度,无不体现出细节的重要性。因为注重细节,就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良好的工作态度,为实现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奠定了坚实地基础。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强调做事要正确地做、思考地做、用发展的眼光创新地做。一直以来,我不敢妄同存在即合理的论言,我觉得存在是前提,而如何做到更好地长久地存在,才是王道。鉴于现在的存在,我们可以在前人的基础上予以改进和创新,这就是社会之所以不断前进的`原因之一,倘只满足于现在的存在,而不思进取,那今天理所当然地合理注定会阻滞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踏踏实实地学习并消化吸收现在的存在,为以后能长久地合理存在积蓄创新的基石!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将《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一书中的理念延伸到实践中,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对该书精髓加以消化吸收,争取更大地进步。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 篇7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对此书的综合评价,我个人认为它阐述的观点覆盖面比较广泛,它所倡导的理念无论是对企业还是个人,都是我们平时在自身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注意的。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向我们阐述了“零缺陷”的观点理念,原来工作怎么样返工不明确,后来看了这本书知道,首先要确定标准,然后预防,因为这样最省时间,省成本。那么什么又是“零缺陷”呢?零缺陷概念的产生是被誉为“全球质量管理大师”、“零缺陷之父”和“伟大的管理思想家”的菲利浦·克劳士比(Philip B·Crosby)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来的。对自己个人的帮助与提升有很大帮助,原来工作怎么样返工,不明确,后来看了这本书知道,首先要确定标准,然后预防,因为这样最省时间,省成本。
可能很多人会说,做事情不可能永远不会出差错,做到“零缺陷”是不是有点太苛刻了?但通过对此书的阅读,我们可以得出一条结论,那就是做到“零缺陷”是可以实现的。在现在社会中,很多人不能给自己一个良好的定位,例如:在某家公司工作,很多人在自己的思想意识形态里面认为我就是一个员工,我的任务就是为公司服务,然后拿到我该得到的薪酬,公司让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做的差不多就可以了。这种例子在社会上很常见,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了,他不会把自己定位在一个很好的位置,不会真正融入到公司当中,把公司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来做,如果这要是他自己的事情,我想他肯定会尽职尽责的去做的比较认真完美。还有,现在刚出大学校毕业的大学生,多数人去应聘会向招聘企业询问,你一个月能给我多少薪水,给的薪水少了就不干,应聘者不会去考虑自身能为应聘企业创造多大的价值。我们要知道很多企业给的薪水和员工实际的工作能力为企业所创造的价值成正比。
以上的这两个事例说明了什么呢?首先,我们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做任何事情都要树立一种良好的理念,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尽可能的去追求一种完美,简单的说:“要做就做好、要不就不去做!”其次,在做事情的时候要树立一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一种良好的工作态度去对待所从事的工作。这样就会离“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差距会越来越近,最终实现“零缺陷”。
在书中,有一段话足以警示我们:“零缺陷管理”不仅是优化工作、生活的需要,更是企业者对社会的一种责任。近几年国际、国内社会不少企业出现了很多问题,如:粉的“三聚氰氨”事件、生产和企业的召回事件和最近的“瘦肉精”事件都折射出了一个企业高层在管理上的重大缺陷和企业对诚信的蔑视,不良事件的发生也折射出了一个社会企业生存发展的理论,一个企业必须把社会道德责任作为自己的第一目标,其次才是利润最大化,一个没有道德责任的企业是一定会被社会抛弃的。这样,“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也就深化为了“每一次把事情做对”,其实,社会需要这样的工作准则,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需要“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基础。追求质量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很重要的,追求质量是一种管理的艺术,如果我们能建立正确的观念并且执行有效的质量管理计划,就能预防不良事件的'产生,使工作发挥出高效的生产力,不会整天为层出不穷的质量问题头痛不已,在企业高层日常的管理上,要树立零缺陷的理念,零缺陷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传统观念“难免犯错误”发出了挑战,“零缺陷”这种理念表达了人们对“追求完美”的一种欲望,争取不犯错误。“零缺陷”对企业管理者在对员工的管理上赋予了新的管理理念,“零缺陷”不是批评错误者,而是表彰无缺点者,这种理念不是指出人们有多少缺点,而是告诉人们应该向着无缺点的目标奋进,这样就增强了员工消除缺点的信心和责任感。
杨钢博士的论著已经不仅仅是管理科学的一次突破,相信每一位读者在阅读完此书后都会对自己今后在工作和生活之中有一个更高的要求与目,社会、企业和个人需要一种新方法来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和管理之中,来改变我们的传统生活理念与境意,说到不如做到,让我们“第一次把事情做对”。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 篇8
该本书是陈述性的,每一章都是围绕“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这个观点去举例论证,以故事的形式带入能使读者更容易读下去。接下来分章节对书中提到的观点进行自我的认识。
第一章,作者提出“本来就可以第一次做对”的观点,本章旨在传达一种思想和理念,就是你一定相信你可以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要在思想上改变认识,尽管工作中你不是每次都把事情做对。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把事情做对做好,如果想达到作者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观点,关注点应该在执行之前预防和控制阶段,比如,我今天收到一个任务是需要我出海南项目的升级包,然后我在出升级包之前肯定需要知道项目组要升级什么功能?该功能有没有在测试环境测试通过?配置项有没有做相关的修改?知道了这些我才能出升级包,出升级包是一件事,想把这个件事第一次做对,就需要在需求、研发的代码、测试用例、测试执行这些前期阶段做好预防工作,如果出好升级包升级上去发现某个功能没有实现,研发、测试继续返工,那么出升级包这件事就不算第一次做对!所以,做事之前的预防和控制才是做对事的保障。
第二章,“做对即符要求”。这个应该很好理解和接受,一切按照客户的需求做事,做客户要你做的事,不做客户不要你做的事,随时跟踪客户的需求变化,以便及时调整和快速适应,把事情做对做好。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企业,其实在哪里都是适用,妈妈让你去买包盐,你在路上时妈妈给你打电话说再买一瓶醋,信号不好你没有听到也没有回复电话确认,结果你买了一包盐又给自己买了一包零食回家了,结果可想而知,你没有及时响应妈妈的需求变化,还做了妈妈没有让你做的事!总之,有需要才有事可做,有事可做才能把事做对挣得更多的需要(机会),也要记得及时跟踪需要以改变应策。
第三章,“工作就像芭蕾舞,既标准又完美”,看到标准,肯定就是指工作中规范、流程、准则。像严格要求自己的人品一样去生产检测自己的产品,这是一种高标准的要求。做到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的产品,也要统一我们的行为、规范我们的流程,比如,部署某个项目这件事,10个人去做就有10种方法,10种标准,10个犯错的可能,如果组织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部署文档,发给10个人,就增加了做对该事情的概率。所以,统一标准、规范行为对组织和个人来说都很重要。
第四章,“每个人的工作哲学”。最后一章又提升了一个水平,把做事上升到做人、哲学、心智层面。对个人而言,要端正个人的态度,让零缺陷成为每个人的习惯,对组织而言,统一我们的标准,把制度约束变为一种企业文化,从而提高我们的质量和品质。
理论来源于实践,愿零缺陷的理念深入成思!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 篇9
该本书是陈述性的,每一章都是围绕“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这个观点去举例论证,以故事的形式带入能使读者更容易读下去。接下来分章节对书中提到的观点进行自我的认识。
第一章,作者提出“本来就可以第一次做对”的观点,本章旨在传达一种思想和理念,就是你一定相信你可以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要在思想上改变认识,尽管工作中你不是每次都把事情做对。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把事情做对做好,如果想达到作者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观点,关注点应该在执行之前预防和控制阶段,比如,我今天收到一个任务是需要我出海南项目的升级包,然后我在出升级包之前肯定需要知道项目组要升级什么功能?该功能有没有在测试环境测试通过?配置项有没有做相关的修改?知道了这些我才能出升级包,出升级包是一件事,想把这个件事第一次做对,就需要在需求、研发的代码、测试用例、测试执行这些前期阶段做好预防工作,如果出好升级包升级上去发现某个功能没有实现,研发、测试继续返工,那么出升级包这件事就不算第一次做对!所以,做事之前的预防和控制才是做对事的保障。
第二章,“做对即符要求”。这个应该很好理解和接受,一切按照客户的需求做事,做客户要你做的事,不做客户不要你做的事,随时跟踪客户的需求变化,以便及时调整和快速适应,把事情做对做好。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企业,其实在哪里都是适用,妈妈让你去买包盐,你在路上时妈妈给你打电话说再买一瓶醋,信号不好你没有听到也没有回复电话确认,结果你买了一包盐又给自己买了一包零食回家了,结果可想而知,你没有及时响应妈妈的需求变化,还做了妈妈没有让你做的.事!总之,有需要才有事可做,有事可做才能把事做对挣得更多的需要(机会),也要记得及时跟踪需要以改变应策。
第三章,“工作就像芭蕾舞,既标准又完美”,看到标准,肯定就是指工作中规范、流程、准则。像严格要求自己的人品一样去生产检测自己的产品,这是一种高标准的要求。做到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的产品,也要统一我们的行为、规范我们的流程,比如,部署某个项目这件事,10个人去做就有10种方法,10种标准,10个犯错的可能,如果组织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部署文档,发给10个人,就增加了做对该事情的概率。所以,统一标准、规范行为对组织和个人来说都很重要。
第四章,“每个人的工作哲学”。最后一章又提升了一个水平,把做事上升到做人、哲学、心智层面。对个人而言,要端正个人的态度,让零缺陷成为每个人的习惯,对组织而言,统一我们的标准,把制度约束变为一种企业文化,从而提高我们的质量和品质。
理论来源于实践,愿零缺陷的理念深入成思!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 篇10
“零缺陷”思想是由美国的菲利普克劳士比先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的,他原来是一名医生,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经历中发现大家做事情往往难以第一次就做对,总是修修补补,于是,他把源于医学的“预防”与“健康”概念引入制造业,要求在实践中一步步找到问题根源,提出了“零缺陷”管理概念,它的核心理念就是“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因为“零缺陷”理念的巨大魅力,现已成为国际卓越企业的工作标准。
书中提到的挑战密道比赛让我印象深刻,德普和克鲁斯均挑战失败,变成了两尊石像。原因何在?通过书中的描述,我们清楚地知道,汉唐挑战成功的秘诀不是比德普和克鲁斯聪明,而是因为汉唐“认真做事的态度”,和我们常常听到的“态度决定一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我们时时刻刻警醒自己,在做每一件事情前,都抱定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信念,并设定“零缺陷”的工作准则和要求,就会对从事的工作有充分准备,把错误消灭在设计开始阶段,养成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习惯,就可以充分激发潜能并大大提升工作效率。
在读到俄国与土耳其之间伊兹梅尔城市攻防战的案例时,我感到心潮澎湃。伊兹梅尔大战使得俄军将领苏沃洛夫一战成名,在世界军事史上流芳百世,这场战役中,他便是充分运用了“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理念。为此,他制定了详细而具体的行动计划,而最终取得了攻城战役的伟大胜利。
我们要想在工作中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必须从一开始就牢固地树立结果意识,以实现工作结果为唯一的目标。有时我们会发现无论如何勤奋努力,如何尽心尽责,可工作总是难有起色,甚至原地踏步,原因何在呢?
实际上,是因为我们只关注“做了什么”,而忽略了“做到了什么”。如果企业员工不关心自己每天的工作与企业未来效益和发展有多少因果关系,这样的忙碌大多事倍功半。一个士兵不能圆满地完成任务,是无法得到勋章的,道理很简单。一个优秀的员工不在于他表面上看起来多么精明能干,也不在于他说了多少豪言壮语,关键在于他工作的成就和结果。从前我们总是说“我努力了,所以我问心无愧。”今天我们要说“我努力了,而且创造了预期的价值。”
要想治理我们工作上的缺陷,先要治理我们态度上的缺陷;要治理我们态度上的缺陷,就先要治理我们头脑里的缺陷;只有解决了头脑里的缺陷,摒弃思想上的“返工区”,我们才能真正地实现“零缺陷”。“零缺陷”更表现为我们工作的一种决心和态度,当你确定“零缺陷”的工作准则之后,你就会有意识地去确定要求,有意识地去拒绝“差不多”,最后成为按照“零缺陷”准则工作的人。
读完《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本书,我受益匪浅,发现自己思想上有太多的“out”需要清理,需要放到“回收站”,顿时有种恍然大悟之感,开始对自己的工作、生活不断地思考,结合实际设计工作,领悟其中的方法要点,克服工作忙、时间紧等困难,提升自己对“零缺陷”的理解和认识,渐渐懂得了“零缺陷”并不是说绝对没有缺点,而是“要以缺陷等于零为最终目标,每个人都要在自己的工作职责范围内努力做到无缺点”,通过“零”的努力,最终达到“一”的实现。就像我们的工程设计工作,需要各个专业的配合,最终才能形成完整的工程,只有大家各个专业精心设计“零”的努力,最终才能达到精品工程“一”的实现。
通过本次阅读和感悟,相信“零缺陷”理念一定会像一缕春风,给海湾设计院带来新的气息,让大家更加专心与专注,把“精心设计,精诚服务”稳稳地落到实处,为海湾集团更高更远发展,向世界一流化工企业迈进贡献力量。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 篇11
收到《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读书推荐,刚开始还不以为然,内心暗自发问“能是什么宝典?”。于是,在家躺平后翻阅了起来。粗略阅读后,只有一个感觉:震撼!为何震撼呢?因为心虚。当你阅读此书时,浑然感觉自身像是正对着一面镜子,更像是置身于X光下,它会把你的缺点暴露地光澈透明,丝毫不留情面。没有任何人能在这种赤裸裸的缺点暴露之下还能心如止水,内心不翻滚几下才怪呢。
全文以斯芬克斯岛的石像之谜作为开篇,戏剧性地描述了三类人的三类处事风格,并生动的呈现了与之对应的三类结果。后面的四章以这个故事为核心进行了系统剖析。剖析过程多结合实际案例,并配以严谨的逻辑推理与哲学辩证,一反简单教唆的老调,颇具说服力与震撼力。
阅读此书,不禁向自己发问:“我到底属于哪一类人呢?”。抱着一种“我的缺点尽可能少的”侥幸心理,再次返回开篇部分,开始精准的“对号入座”。反复几次,结果让人细思极恐:这三类人的优点我好像都不具备,确是集成了他们的缺点于一身啊?顿时,脸红了,心虚了,惊恐不安。
做对即“满足要求”。很多时候,我们做一件事情,即使重复开展多次,仍未能得到对的结果。难道真的是事情本身太难吗?原因恐怕还是没有坚定“零缺陷”的工作信念,坚持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接下来,以当前极度不让人满意的工作结果来反推下自己的工作态度、工作方式吧:
从态度上,自己对工作任务是否有足够的思想重视,下定决心要高质量完成?
从规划上,自己对于既定的任务或项目,是否有足够的论证、方案规划、节点控制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的对应措施?
从执行上,自己是否能否严格按照规划及节点要求,做每一件事做得“既标准又完美”?
从反馈上,自己对于阶段进展、新问题、新发现等动态现象与结果,是否能否及时总结、反馈并作充分的沟通?
从协作上,自己遇到一件难度稍大的事,是否过于自我,不借外力,不整合资源,以至于走了弯路、废了精力?
从心态上,自己遇到困难时是否习惯性的给目标打折扣,以降低执行方面的难度?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告诉我们:做一项具体的工作不仅要讲究逻辑顺序,更得建立起过程结构。这个过程结构可形象的描述为一个锥形隧道,我们的工作要从宽口进、窄口出。宽口进是因为,在前期,我们有目标但可能不会特别清晰,需要逐步聚焦;在前期,我们的执行方案可能不止一种,需要在前进中优化筛选;在前期,我们需要对多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判并制定不同的方案,在前进中逐个消灭出现的问题;在前期,我们需要整合尽可能多的资源,在过程中使得力量越来越集中。在整个过程中,随着我们不断优化方案,目标越来越清晰,发力点越来越集中,可避免的低级错误越来越少,最终直奔窄口处,一次性地把事情做对。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也告诉我们,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一件事情,第一次就把它做对,既是结果要求,也是过程要求。要想获得一次就做对的结果,我们务必在前期进行充分的论证、充分的准备,还要系统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制定应对措施。在这个方面我们往往不够重视,最终可能导致劳而无功。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还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务必要坚定信念,下定决心一干到底,不达目标不罢休。要让自己沉浸式的开展所有的工作,正如稻盛和夫所讲的“成功的人士都是自燃型的”。
最后,作为理工科出身的研发人员,如果一定要本能地对文学作品的精彩内容进行量化的话。对于《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本书,那么下面这个励志公式最合适不过了。
指数365我们可以抽象成365个工作步骤,如果执行第一个步骤或者做第一件事情,我们主动提高标准、提高要求,努力实现,把事情做对,我们就多得了1%的进步。相反,每做一件事情都给自己打个折扣,那么每一步都将造成1%的差距。久而久之,坚持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且一直以这种高标准要求自己的,其最终收获会远大于预期;每做一件事情都喜欢打折扣的,最终不会得到一个对的结果。
实际上,当我们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后,这个公式就已经演变为如下形式:
不要找借口,第一次就要把事情做对!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 篇12
马丁·路德·金的箴言:”如果一个人扫马路,他应该像米开朗基罗作画、贝多芬作曲、莎士比亚写剧本一样对待工作。他应该干得如此之好,以致天上的神灵、地上的人们都驻足称赞:“这儿有一个伟大的清洁工,他干得多么的`出色啊!”一个人的人格决定了他做事的高度、广度和深度。所以,态度决定成败,做事先做人。
《第一次把事情做好》给我们分享了华人的“经营之神”王永庆的故事。王永庆总是在卖米之前仔细地将里面的秕糠、沙粒等杂物统统清理干净。这让他店里的米的质量比别的店要好得多。同时他还想到了为顾客提供“送米到家”的配送、为顾客刷洗米缸等服务。卖的不只是产品,把配套的服务做到了极致。王永庆追求品质、力争卓越的心把他推向了成功。
近半年,我们财务部同事在白经理的带领下对历史的账务进行清理工作。白经理的一丝不苟、认真仔细、刻苦钻研的工作态度深深打动了我们。我们在做账务清理时发现,虽然以前我们每月按实际情况计提费用,但并没有及时对预提费用和实际支付的差异调整,数据有些含糊不清。在白经理的带领下,我们对账务进行为期半年的清理和调整。整理后的余额调节表,每一笔计提的费用都一目了然地看到:计提了多少、是否按时做预提、费用支付与否等。把账务往细致的方向重新清理了好几遍。五月份连续两个晚上为了解开固定资产账册与清单的历史性差异的谜团,我们加班到凌晨2点才回家。只为了把账务理清楚,为领导层的经营管理和决策提供更有效的数据支持。践行“零缺陷”并不仅仅只是追求工作业绩,也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标准,它更是一种身心愉悦的生存状态。
世界上的每一项工作都是神圣的,不要轻视他人的工作,他人的岗位多么的不起眼,多么的无关紧要,只要是身在岗位,就应该认真对待。人对待工作的态度侧面展示人对待生活和生命的态度。一次就把工作做到最好,要有心。或经历、或借鉴、或传授,在岁月长河中,有心人会不断累积做事经验、方法;无心人则被动应付,推一下动一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的钟,有一件决不做两样,做完就了事,不善总结得失,只有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与生活的过程中,才能找到更多的快乐!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 篇13
一直以来,我家的教育观念是差不多就可以了,小时候上学,爸妈说压力不要太大,成绩过得去就可以了;毕业工作赚钱,爸妈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可以了。在这样的氛围下长大,我的观念也受此影响,认为学习和工作差不多就行了。
在学校的时候,我从来不是努力的学生,凭借一点小聪明,学习成绩还能靠前;开始上班以后,这种差不多的观念继续影响着我,但以我2年多的工作经验来讲,我渐渐觉得工作开始吃力,最近更是明显感觉这种差不多的观念不对,做事差不多的态度让我满足于现状,进而有些不思进取。
正在我焦虑迷茫之际,遇到了杨钢的这本《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书里阐述的观点是“零缺陷”,也就是如书名那般,第一次就要把事情做对。什么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就是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做正确的事”是战略和方向,“正确地做事”是运行与执行,“第一次”是管理效率,而“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则是管理效能与竞争力。
作为一本畅销书,《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经过了多次加印,并一版再版,依然热度不减,说明“零缺陷”这样的观点很受欢迎,当然,也从侧面证明,在当今时代非常需要“零缺陷”,需要匠心精神。我们中的很多人受“中庸”文化的影响,认为做事情差不多就好了,崇尚的是一种不放弃的精神,也就是说,第一次没做好,有可能要做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甚至第五次、第六次……然而,这样做的结果,不管最终是否成功,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浪费时间和物力。
杨钢作为中国零缺陷管理的奠基人,也是“零缺陷之父”菲利浦·克劳士比的中国弟子,他在本本书中传达出来的观点,是让我们在做事情开始时,就按照标准去做,尽量不要有过多的耗损。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就是,不管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应该将“一次做对”、“符合要求”作为工作标准,而不是把“差不多”、“下次注意点”、“缺点难免”作为自己的借口。
希望“零缺陷”这样的观念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深入人心,如果大家都能接受“零缺陷”的观点,在以后的工作与生活中严谨认真一点,那么,未来留给“差不多的空间将越来越少。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 篇14
有时候,真的,当你遇见一个陌生人的时候,你想不想主动与他交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颜值。其实读一本书,有的时候也始于他的颜值。
当看到这本书时,首先吸引到我的是封面上大大的文字――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不得不说这个书名很吸引人。
简约的封面设计,黑红白三色为主调给人一种认真可靠的感觉,而事实上这本书就是一本可靠的书。
全书多是以故事来说理,更显得生动形象真实可感;章节内容也是层层推进,层次分明;在每一个主人公的故事里,作者都悉心的提炼出一些新的思想;全书还为读者展示了许多成功人士的观后心得体会使读者备受鼓舞。
全文引入了一个“零缺陷”的概念,那什么叫做“零缺陷”呢?作者给出的答复是这样的:“零缺陷”的思想最初由美国菲利浦·克劳士比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提出。它的核心理念就是“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要求产品和服务是“有用的和可信赖的”,注重满足客户的需求,员工的需求和供应商的需求。
“零缺陷”质量管理与其他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对比,它的'特点就是强调质量是“符合要求”,而不是单纯的“好”,强调保障质量的系统是预防,而不是检验;强调工作标准必须是“零缺陷”,而不是“差不多就好”,强调质量是用“不符合要求的代价”,而不是简单的用“指数”来衡量。“零缺陷”质量管理还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流程,主要包括确定状况、临时措施、确认根本原因、采取改正行动评估与跟踪检查。
而本书的“零缺陷”并不是说绝对没有缺点,或者缺点绝对要等于零,而是指“要以缺点等于零为最终目标,每个人都要在自己工作职责范围内努力做到无缺点”,即通过“零”的努力,达到“一”的实现。
通过作者对“零缺陷”这一概念的细致入微的分析,可见全书很严谨思想也足够深邃。
全书的知识量还是挺大的,只是我个人不非常喜欢全部用故事来贯穿着整本书以明事理。
虽然说每一个故事的好处就在于,无论你从哪个故事开始,都可以或多或少有一些新的收获。但是繁多的故事也容易使人产生一定的,阅读疲劳。
此外,我觉得这本书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在于阅读它的人,每个人的想法或者是说每个人从这本书里所学的都不会一样。 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我觉得第一点,它是故事的形式,故事本来就是可以给人许多遐想的空间任其发挥。第二点,每个人的经历都各不想同,而书中这些故事又大多来源于一些真实的案例,我想当独特的个人经历与特定的案例进行碰撞的时候,读者们产生的思想火花肯定是不一样的。
所以总体觉得这本书不但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而且也是具有收藏价值的好书,当你拿到它看见它精致的外观以及书面设计时,我想你就会懂了。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 篇15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向我们讲述了零缺陷的观点理念,首先要确定标准,然后预防,因为这样最省时间,省成本。那么什么又是零缺陷呢?零缺陷概念的产生是被誉为全球质量管理大师、零缺陷之父和伟大的管理思想家的菲利浦克劳士比(Philip B。 Crosby)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来的。
可能有很多人会说,做事情不可能永远不会出差错,做到零缺陷是不是有点太苛刻了?但通过对此书的阅读,我们可以得出一条结论,那就是做到零缺陷是可以实现的。在现实社会中,很多人不能给自己一个良好的定位,比如:在日常工作中,很多人在自己的思想意识里认为我就是一个员工,我的任务就是为公司服务,然后拿到我该得到的薪酬,公司让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做的差不多就可以了。这种例子在社会上很常见,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了,他不会把自己定位在一个很好的位置,不会真正融入到公司当中,把公司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来做,如果这要是他自己的事情,我想他肯定会尽职尽责的去做的比较认真完美。
以上事例说明了什么呢?首先,我们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做任何事情都要树立一种良好的理念,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尽可能的去追求一种完美,简单的说:要做就做好、要不就不去做!以一种良好的工作态度去对待所从事的工作。这样就会离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差距会越来越近,最终实现零缺陷。
在书中,有一段话足以警示我们:零缺陷管理不仅是优化工作、生活的需要,更是企业者对社会的一种责任。一个企业必须把社会道德责任作为自己的第一目标,其次才是利润最大化,一个没有道德责任的企业是一定会被社会抛弃的。追求质量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是企业的生命,如果我们能执行有效的质量管理,就能预防质量事故的产生,使工作发挥出高效的生产力,不会整天为层出不穷的质量问题头痛不已,在企业日常的生产中,要树立零缺陷的理念,零缺陷这种理念表达了人们对追求完美的一种欲望,争取不犯错误。零缺陷不是批评错误者,而是表彰无缺点者,这种理念不是指出人们有多少缺点,而是告诉人们应该向着无缺点的目标奋进,这样就增强了员工消除缺点的信心和责任感。
我相信在阅读完此书后会对自己今后在工作和生活之中有一个更高的要求与目标,说到不如做到,让我们第一次把事情做对。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 篇16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是由“零缺陷之父”菲利浦克劳士比大师的唯一中国弟子杨钢先生所著,因其在中国践行并推崇“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质量管理理念而被称为“中国零缺陷之父”。
什么是“第一次把事情作对”?什么是“零缺陷”?
(1)“做正确的事”,是战略和方向;
(2)“正确地做事”,是运作与执行;
(3)“第一次”,是管理效率。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则是管理效能与竞争力。而“零缺陷”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第一次就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能带来什么?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结果是:代价最小、成本最低、时间最少、效率最高。
树立“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理念
不能做到“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是因为我们自身对错误的容忍,并想当然地认为理所当然,不可避免。
杨钢老师在书中提到:“只要我们对不应该发生的错误事件制定一个可接受的水平,它就会永远存在。可是,当它不被接受时,就会自然消失。”正如墨菲定律所揭示的,凡事如果有可能发生,就一定会发生,错误事件也是一样。
面对医院的“接生死亡率”,我相信,任何一个即将迎接新生命的家庭都会希望它永远是“零”。
做对即“符合要求”,否则就要付出“不符合要求的代价”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只有时刻关注客户的需求及其变化,并努力满足其需求的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此外,“不合要求”或“超出要求”都会失败。
对于具体的工作也是一样,所有的工作都是一个过程,我们必须对整个过程进行计划、组织、实施并不断改进以符合要求,这里的“符合要求”,不仅仅是过程,也要结果。
工作就像芭蕾舞:既标准又完美
面对工作,我们要制定像芭蕾舞那样的工作准则,既标准又完美。
(1)第一次把事情做对
(2)仔仔细细制定要求
(3)与他人协调工作以符合要求
(4)避免“双重标准”
(5)高度重视预防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核心是:对错误的态度,说No,就是一种“零缺陷”心态,说Yes,就是差不多就好的标准。“零缺陷”还必须要关注细节,因为细节决定成败,魔鬼都在细节。
建立一套正确的个人工作哲学
平台和资源很重要,现在我才渐渐理解为什么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至关重要。
书中有一段话令我印象深刻: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文化’和‘制度’就是我们的系统和平台。一个好的系统和平台,能够让一个二流的人做出超一流的事;而一个糟糕的系统和平台,却使一个超一流的人只能做出二流的事。所以,选择或者努力争取到一个好的系统和平台很重要。
当然,光有系统和平台还不够,还要建立“零缺陷”的工作标准,并在工作中树立“零缺陷”的工作心态,只有这样才能有正确对待错误的态度,不害怕自己犯错误,也不放过所犯的错误,更不重复犯错误。长此以往,不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会取得成功。
最后,“第一次把事情做对”,“零缺陷”工作理念不仅仅只适用于工作,而且适用于人生的各个方面,并终身受用!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 篇17
第一次看到《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本书的时候,我在脑海中闪过的第一句话是:真的能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吗?因为我们已经在生活中见到太多的“差不多”的例子了,就像书中举的例子,默认产品合格率达到98%就达标,2%的不合格率挺低的。在我们几乎大部分人的心里,似乎已经默许了这样“差不多”的例子。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想,生产一个符合标准的产品是应当做到的事,当需要的产品基数增大,那么就意味着,我们如果默许这2%的不合格率,那么我们生产出来的成品将会有很多是不合格的,那这样就意味着我们花费了极大的无用成本,耗费了太多的时间、金钱和原材料。
人们能否做对,并不取决于自身的行为能力,而是取决于支配行为能力的思想观念!我们能做到合格率为98%的产品,但是我们很难做到100%的合格,因为我们从内心就默认了这个可以有一定的误差。
但是在平日生活中我们有时也在追求100%的成功率,开车时我们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安全驾驶,遵守交通规则,安全到达目的地;走秀时,一位位身材高挑的模特在经历台下成千上万次的训练,每一步的距离,每一步的节奏都把握得分毫不差;医生进行手术时,每一针,每一线都严格按照要求,每一步都仔细认真,环环相扣成功地完成手术。很多时候100%更多取决于我们是否想做到。
也许有的人会认为,生活中事事都要求100%的正确率,正在抹杀我们的激情,人们永远生活在一个精神紧绷,战战兢兢的世界中,每走一步都是如履薄冰。
生活没有了激情,也就失去了乐趣。像医生在做手术时是不容许出现一点失误的',一旦失误就会造成一起医疗事故,航海的船员在辨认方向时容不得一点差错,一不小心这都会造成“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结果。凡此种种,需要我们在当时的环境中处于绝对的冷静,客观地分析情况。
“零缺陷”并不是一个无法企及的目标,只是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默许了“差不多”的出现。“零缺陷”更表现为我们工作的一种决心和态度。当你确定“零缺陷”的工作准则后,你就会有意识地去确定要求,有意识地拒绝“差不多”,你就会预防第二次重复去做。
总而言之,要想治理我们工作上的缺陷,先要治理我们态度上的缺陷;要治理我们态度上的缺陷,就先要治理我们头脑里的缺陷;只有解决了头脑里的缺陷,我们才能真正地实现“零缺陷”!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 篇18
有时候,真的,当你遇见一个陌生人的时候,你想不想主动与他交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颜值。其实读一本书,有的时候也始于他的颜值。
当看到这本书时,首先吸引到我的是封面上大大的文字――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不得不说这个书名很吸引人。
简约的封面设计,黑红白三色为主调给人一种认真可靠的感觉,而事实上这本书就是一本可靠的书。
全书多是以故事来说理,更显得生动形象真实可感;章节内容也是层层推进,层次分明;在每一个主人公的故事里,作者都悉心的提炼出一些新的思想;全书还为读者展示了许多成功人士的观后心得体会使读者备受鼓舞。
全文引入了一个“零缺陷”的概念,那什么叫做“零缺陷”呢?作者给出的答复是这样的:“零缺陷”的思想最初由美国菲利浦·克劳士比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提出。它的核心理念就是“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要求产品和服务是“有用的和可信赖的”,注重满足客户的需求,员工的需求和供应商的需求。
“零缺陷”质量管理与其他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对比,它的特点就是强调质量是“符合要求”,而不是单纯的“好”,强调保障质量的系统是预防,而不是检验;强调工作标准必须是“零缺陷”,而不是“差不多就好”,强调质量是用“不符合要求的代价”,而不是简单的用“指数”来衡量。“零缺陷”质量管理还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流程,主要包括确定状况、临时措施、确认根本原因、采取改正行动评估与跟踪检查。
而本书的“零缺陷”并不是说绝对没有缺点,或者缺点绝对要等于零,而是指“要以缺点等于零为最终目标,每个人都要在自己工作职责范围内努力做到无缺点”,即通过“零”的努力,达到“一”的实现。
通过作者对“零缺陷”这一概念的'细致入微的分析,可见全书很严谨思想也足够深邃。
全书的知识量还是挺大的,只是我个人不非常喜欢全部用故事来贯穿着整本书以明事理。
虽然说每一个故事的好处就在于,无论你从哪个故事开始,都可以或多或少有一些新的收获。但是繁多的故事也容易使人产生一定的,阅读疲劳。
此外,我觉得这本书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在于阅读它的人,每个人的想法或者是说每个人从这本书里所学的都不会一样。 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我觉得第一点,它是故事的形式,故事本来就是可以给人许多遐想的空间任其发挥。第二点,每个人的经历都各不想同,而书中这些故事又大多来源于一些真实的案例,我想当独特的个人经历与特定的案例进行碰撞的时候,读者们产生的思想火花肯定是不一样的。
所以总体觉得这本书不但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而且也是具有收藏价值的好书,当你拿到它看见它精致的外观以及书面设计时,我想你就会懂了。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 篇19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是杨钢老师老师的作品,去年有幸误打误撞接触到了克劳士比中国学院,才晓得了国内质量界大神级的人物。
杨钢 (Freeman Young),中国“零缺陷之父”,中国十大质量人物(国家质检总局),克劳士比中国学院总裁。
再来说说读这本书的感受,书一开始就采用故事导入,采用了培训场景,通过老师启发,学生讨论的形式,运动生动有趣案例,深入浅出分析了“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工作理念和价值。
书中一开篇就讲了一个斯芬克斯岛的石像之谜来吸引了我,设置了三个人:克鲁斯、德普、李,他们误打误撞进入了斯芬克斯岛,然后进入一段奇幻之旅,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理念不同,最后收获了不同的结局,通过科幻故事引出了本书的理念:第一次把事情做对。
就如作者所说:什么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就是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做正确的事是战略和方向,正确地做事是动作与执行,第一次是效率和结果,而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则是管理效能与竞争力---这就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完事意义。
刚开始听到“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理念,觉得这怎么可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正是这种想法,才会让缺陷得以存在,因为从意识上就允许存在缺陷,我们不难发现,人们能否做对,并不取决于自身的行为能力,而是取决于支配于行为能力的思想观念,而改变人的观念并不是一朝一夕的。最重要的是改变心智模式,建立第二天性。
在软件行业,质量保证比较多的活动就是评审活动,曾经我一直觉得评审活动发现的缺陷越多越好,当一位领导告诉我:为什么你写出来的东西等着其他人给你评审呢?为什么你自己不能保证质量呢?
额,也是,可以想象当时的场面有多尴尬。他的一句反问也刷新了我的认知,从源头上保证质量是明智之举,不浪费不符合要求的成本。
在工作中,会有意识的考虑问自己:我可以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吗?为什么不能?哪里还有改进的空间?最近在写云市场退订的文案的时候,可能因为我自己对业务不了解,也没有相关的参考资料,只能凭借业务系统去体验、去尝试,当时为了尽快完成,第一稿写出来的时候思路乱,别人说看不懂,说实话,我自己都没理清,当被人否定的时候,我没有辩解,我接纳,我再来修改,堪称是改动次数最多的文案。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不仅仅适应于工作中,也适合在生活中。我经常跟孩子说:如果作业、考试都能第一次就做对,那你肯定能取得好成绩。孩子似懂非懂。希望他能渐渐地明白这一非常有用的哲学理念。
所以“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是做人做事的最高哲学,是实现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的第一法则”。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 篇20
作为一名刚入职不久仍处于实习阶段的新人来说,首先要感谢单位提供的读书机会,让我在工作之初,通读《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一书,这既使我接受到了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工作理念,得到了个人价值的提升,同时又深深地感知到在以后的工作中,自己要积极践行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理念。
现结合入所以来的实习情况,就《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一书,浅谈自己的读书体会。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就是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在我看来,既然是做事情,就是一种实践活动。而实践的全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历史的车轮永远是前进着的,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无时不刻不在进行中,这不是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并不就是意味着否认探索过程,其着重强调的是实践中的第一次。诚然,既然是探索,就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地会走弯路,但是,只要探索后形成理论的总结,并以此为基础应用于实践中,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硫化班实习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不仅使我对硫化有了更深地了解,更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工程实际与理论实验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小到制坯过程中的称量,大到硫化时对温度和时间等因素的确定,无一不是在理论分析后通过多次试制,不断地进行修正才确定出来的。看似简单的橡胶件产品,在实际的车间生产时,要在满足批量生产的前提下,便于工人操作和后处理。从模具设计的角度看,既要保证产品的合格率,又要考虑出模时橡胶件能顺利快捷地取出,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在综合考虑生产工艺后,精确合理地对模具进行设计制作。不得不佩服设计人员着眼生产、讲求效率的深厚地设计功底,对于毕业刚入职的我来说,带着景仰和好奇的心态,感受着自己的无知,或许,因为现在的无知,将成为我以后求知的动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又因为年轻,我不怕路远,我坚信:只要用心地走下去,即使慢点,也总会有收获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方面任何理论的诞生和发展,都是服务于实践的应用,从而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另一方面,因理论应运而生的实践,又反过来促进了理论的修正和完善。基于此,理论和实践不是脱节孤立的,而是相互促进和统一的。所以,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既要肯定理论探索阶段存在的重要性,又要注重第一次办事情做对在理论应用环节对质量的严格把控。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每天都有第一次,日积月累,千千万万个第一次,体现出来的就是对工作的熟练程度。以硫化车间为例,制坯工序上,许师傅将经过热炼的胶料用剪刀裁成合适地大小,然后针对不同的硫化件用料情况进行称量,最后再填写流转卡并分区域存放,或整齐摆在工作台面上供硫化工人取用,或放入温箱中恒温处理。剪裁的胶料基本上不用再进行添添减减,符合工艺上对胶料重量的要求范围。硫化工序上,师傅们一个人可以操作三四台硫化机,从模具的摆放入模到胶料的填入,再到硫化完后的出模处理,看起来是那么地麻利流畅,有一气呵成地气势和节奏感。修边工序上的女师傅们,坐在工作台前,对硫化的橡胶件进行修边,如果说单纯地修边还算轻松的话,那每天下来搬搬拿拿的重达几十斤的橡胶件,可不能说是闹着玩的,粗略地说,每人每天倒腾的橡胶件有3吨左右吧。这不得不使我想起入所培训时,刘所长让我们做好吃苦准备的讲话。诚然,天下没有不累的营生,累并快乐着,既是对生命的一种感知,同时,也是对生活的一种享受。
有道是:熟能生巧。在实际的生产中,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法宝,而巧则是熟练后享受工作的一种境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如此,工作亦然。只有在熟练的基础上,才能生巧,才能迸发出更加饱满地工作热情,带动出更加积极地工作态度,从而实现个人和集体的双赢。因此,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关键在于把每一个第一次做好、做对,这既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础,同时又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员工认真敬业的工作态度。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要重视沟通与合作。人是群居动物,要生活,就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进行沟通,而现今快节奏的社会,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依靠合作来整合资源,是大势所趋。在我看来,这个社会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神话并不存在,因为当今的社会是共赢的社会,作为一个团队,基于木桶效应,即便有人工作非常出色,抑或是每个人都忙得不亦乐乎,也未必能实现1+12的工作业绩。这时,团队成员间的合作和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还要重视细节。海尔总裁张瑞敏说:把简单的事认真重复地做好,就是不简单。因为简单,我们可能会不屑去做,但是,积土成丘,集腋成裘,勿以善小而不为。现在的生产大多是流水作业,只有保证每一道工序的合格,才能最终生产出用户满意的产品。所以,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就要树立事无大小、事无巨细的工作意识。
细节决定成败。注重细节,既是个人工作态度的体现,又是企业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胶囊成型过程中,工艺卡片上从机头的直径和宽度,到胶帘布和胶片的层次、型号、尺寸和角度要求,再到钢丝圈的钢号、圈数、排数、根数、直径参数和缠绕帘布的厚度宽度,无不体现出细节的重要性。因为注重细节,就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良好的工作态度,为实现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奠定了坚实地基础。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强调做事要正确地做、思考地做、用发展的眼光创新地做。一直以来,我不敢妄同存在即合理的论言,我觉得存在是前提,而如何做到更好地长久地存在,才是王道。鉴于现在的存在,我们可以在前人的基础上予以改进和创新,这就是社会之所以不断前进的原因之一,倘只满足于现在的存在,而不思进取,那今天理所当然地合理注定会阻滞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踏踏实实地学习并消化吸收现在的存在,为以后能长久地合理存在积蓄创新的基石!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将《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一书中的理念延伸到实践中,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对该书精髓加以消化吸收,争取更大地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