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先生传优秀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差不多先生传优秀读后感(精选25篇),都是精品文章,请您欣赏。
差不多先生传优秀读后感 篇1
这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可笑: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陕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里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好太精确。”哪有这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笑了。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上可差太多了!但我冷静下来又一想,还笑别人呢,我自己还不是这样吗?考试时把休息写成了“体息”,白白丢了一分。卷子发下来了,我还认为差不多,不就应减分。文章最后写:“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习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天哪!”我忍不住要惊呼,这怎样成?打仗时部队潜伏在敌人后方,准备发动袭击,如果有一个人动一下,如咳嗽一声或绻曲一下腿,就可能会造成全军覆没;发射卫星,如果科学家计算时小数点点错一位又认为差不多而不纠正,结果卫星掉下来,那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啊!——————看来,我们做事情就是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不能象差不多先生那样。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是这样。双休日,在书店寻找辩论赛书籍时,无意中翻看到胡适文集中的一篇《差不多先生传》,好奇心驱使我看完了整篇文章。
差不多先生是谁?他是著名文学家胡适在《差不多先生传》中虚构的一个人物。文中写道“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可谓无人不知。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必须见过他,也必须听别人说起过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忆却不很精明,思想也不很缜密。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文中的差不多先生直到死,都还是会自圆其说:“活人同死人也差不多”。
他就是这样一个对样样事情都看得破,想得开,不计较的“老好人”。但这种“老好人”,我们真的需要吗?凡事差不多就好,后果将不堪设想。
美国总统麦金莱在一所学校演讲时,对学生说:“比其他事件更重要的,是你们需要把一件事情做得尽可能完美。”
每个人都拥有难以估量的潜能,万事“差不多就行”,等于辜负了自己的潜能。换句话说,只有以“完美主义”的态度投入工作,才能把自己潜在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发挥出来。
工作上也是如此,有些人本来就有出色的潜质,却正因不具备尽职尽责的工作精神,在工作中经常出现疏漏,结果让自己逐渐平庸下去。而另外一些人,刚开始在工作中表现得并不出色,但他们尽职尽责地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想尽一切办法把自己的工作做到自认为完美,反而在事业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只有对自己要求严格,才能够避免自己也成为工作中的“差不多先生”。
差不多先生传优秀读后感 篇2
放暑假的时候,我在语文暑假作业里读了胡适先生的一篇文章——《差不我先生传》。读完文章后,我觉得这位“差不多先生”真是又可气又可笑,胡适先生选取的事例是那么生动有趣,是那么贴切呀!
《差不多先生传》的主要内容是说:有个叫差不多的'先生,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何必太精明呢?”因此,他做什么事只要求差不多。***叫他买红糖,他买了白糖。***骂他,他说红糖和白糖差不多。在学堂里,先生教他读山西,他偏读陕西,先生骂他,他说山西同陕西差不多。后来,他在一个钱铺做伙计,常把“十”和“千”写倒,掌柜骂他,他赔小心说,“十”和“千”差不多,不就多一撇吗。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叫人去请医生,家人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医生,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医生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知道寻错了人,身上痛苦,心里焦急,便想“王医生同汪医生差不多,让他试试吧”。于是王医生用医牛的法子给他看病,不到一刻钟,就一命呜呼了,临死前他还说“活人同死人也差不多,凡理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格言,方才断气。
读了这篇文章,我很受启发。文章中的差不多先生做什么事都只求差不多就行了,结果害了自己的性命。差不多先生的故事告诫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做,不能差不多就行了。如果医生给病人看病只要求差不多,那病人肯定要死很多;如果科学家也要求差不多,飞机肯定飞不上天。读了这个故事后,我决心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决不当“差不多”学生。
差不多先生传优秀读后感 篇3
自从我读了《差不多先生传》这篇短文后,我就对这篇文章有了很深的印象。也从中知道了我的一个毛病,这位差不多先生作是永远都是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这样,直到他快一命呜呼时,他的口中也同样说着:“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人何……必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话,方才绝气。
在生活中我也是这样简单办事的人,比如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妈妈让我泡橙汁给客人喝。我从冰箱里拿出橙汁粉,因为那是我心不在焉,从袋里倒出一点粉,然后在加很多的水。我为客人送去,他们刚喝进一口,客人就大叫起来:“太酸了,太酸了。”
从现在开始我改掉了这个毛病,做事不像以前那样马马虎虎、心不在焉、随随便便了。
差不多先生传优秀读后感 篇4
近代的很多文章都揭示过国人的劣根性,胡适的这篇《差不多先生传》另辟蹊径地采用了独特的写法,即用朴素简练的白描,兼用嘲讽和夸张的手法,描写出了国人此时的这种“病”。
这篇文章是差不多先生的画像和生平传记。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来描述这种毛病,他将这个人叫“差不多先生”,这位先生的口头禅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对他来说,红糖与白糖差不多,山西和陕西是差不多,火车发车迟与晚差不多,看病找兽医也差不多,最后白白搭上了性命,讽刺意味十足。整篇文章写作手法轻松活泼,这种手法秉承了胡适先生一贯的温和作风,但是其谈论的问题却是非常不轻松的。差不多先生虽然死了,却为很多人崇拜,认为其不计较,看得破,想得通,是有德行的人。对于这种偷换概念的误读对于社会的影响,作者表示了深深的担忧,想用文章来警醒国人——这是一种病。文中的幽默讽刺手法让这篇文章成为了善意的规劝,而不是激烈的`口诛笔伐和抨击攻讧,这也是文章的很大的特点。
这种差不多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一种陋习,想要根除实在相当不易。现代社会这样的人还有大把的存在,他们感觉一切都是无所谓的存在,这是一种无追求的,无追求的,不求上进的坏风气,我们应该时刻警惕,摒弃坏习惯。
差不多先生传优秀读后感 篇5
《差不多先生传》是我国著名学者胡适先生的一篇传记题材寓言,文章讽刺了当时中国社会那些处事、处世不认真的人。《差不多先生传》中说道: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很不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他经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由此我想到,在我们的企业也一定会有为数不少的差不多先生。工作当中含糊不清、得过且过,这种事情发生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带来的附加影响各不相同。如果发生在行政、后勤等部门,例如:办公室打扫的不干净、资料整理的不够规范、库房乱七八糟,他会影响别人对你的评价、定位,会限制你职业生涯的进一步发展。要是发生在安全生产第一线,试想,如果作业车辆维修以后轮胎的螺丝没有拧紧、车间机电设备的连接部件焊接质量参差不齐,后果难以想象,带来的影响或许更加直接、更加难以承受。所以,这么多年来,公司才会狠抓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个人认为,任何一家企业,无论你的制度如何健全、管理多么完善,决定安全的关键因素一定是以人为本,只有把所有的差不多先生锻造成标准化尖兵,企业的安全发展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差不多先生传优秀读后感 篇6
中国有名的人是谁?他就是家喻户晓的差不多先生了,他是全中国人的代表。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有精明呢?”这是他做事,做人的宗旨。
小时候,***叫他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在学校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是山西答了陕西;他在钱铺做伙计时,“十”字写成“千”字,“千”字写成“十”字;有一天,他赶火车迟了两分钟,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有一天,他得了急病,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王大夫请来了,而牛医错把人当成牛来医,结果差不多先生死了。他死后,大家都称赞他样样事情看得破,又把他叫作“圆通大师”,他的名声越传越远,无数人都以他为榜样,于是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
这篇文章通过刻画差不多先生的形象,批评民族性格中做事不够认真的缺点,唤起国人的注意,人人都有这种不良习惯,中国就再也没有成功,亮丽、辉煌的时刻了,而懒惰使中国的路黯然失色。
劳动,是人类的美德,有人鄙视农业劳动,觉得那是下等人干的,这种观念是不可取的,它助长了人的懒惰思想。的确,劳动过后,迎接你的是奇迹,让我们热爱劳动吧!摒弃一切懒惰思想,行为,劳动会使你的未来充满骄傲!
五千年来,勤劳的中国人民靠不懈的劳动创造了许多奇迹,而到了现在,中国已变成了懒人国了,不再出现什么奇迹了,这样,中国会成为世界的强者吗?
醒醒吧……中国人,我们要让懒人国变成勤劳国,我们要在以后的日子里再创奇迹和光辉!
差不多先生传优秀读后感 篇7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千世界是活动的书本,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能增长我们的见识。
就在昨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可笑:白糖与红糖差不多,陕西与山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要太精确。”真令人捧腹大笑!
但我冷静下来一想,还笑别人呢,我自己还不是这样吗?考试时把“目不暇接”写成“目不睱接”,白白丢了一分,卷子发下来,我还认为差不多,不应该减分;还有一次,我把“切除食指”写成“切除十指”,当时以为差不多,没什么大不了的,可现在一想,如果是医生在开处方,把“切除食指”写成“切除十指”,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
传记最后写:“无数的人都以他为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天哪!”我忍不住惊呼,那怎么成?发射卫星,如果科学家计算时把小数点算错一位又认为差不多而不纠正,结果卫星掉了下来,那会造成多大损失啊!
读到这里,我顿时愣住了,原来差不多先生只是万千中国人的一个缩影而已,而胡适也只不过是用放大镜去写照中国人民的一言一行罢了。而我,刚开始竟可笑地认为差不多先生仅仅是胡适丰富的想象所缔造出来的一个虚拟的搞笑人物。我不为差不多先生的悲惨命运而感到可悲,反而为文中那愚昧的人们感到可悲。
在我看来,差不多先生最终的悲惨命运绝非偶然。即使他没有丧命于牛医的手术刀下,将来也会死在他的“差不多”中。他的一生凡事追求差不多,殊不知事情往往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两件差不多的事情常常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
看来,我们做事情是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事情才能成功,不能像差不多先生那样。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是如此。
差不多先生传优秀读后感 篇8
近代的很多文章都揭示过国人的劣根性,胡适的这篇《差不多先生传》另辟蹊径地采用了独特的写法,即用朴素简练的白描,兼用嘲讽和夸张的手法,描写出了国人此时的这种“病”。
这篇文章是差不多先生的画像和生平传记。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来描述这种毛病,他将这个人叫“差不多先生”,这位先生的口头禅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对他来说,红糖与白糖差不多,山西和陕西是差不多,火车发车迟与晚差不多,看病找兽医也差不多,最后白白搭上了性命,讽刺意味十足。整篇文章写作手法轻松活泼,这种手法秉承了胡适先生一贯的温和作风,但是其谈论的问题却是非常不轻松的。
差不多先生虽然死了,却为很多人崇拜,认为其不计较,看得破,想得通,是有德行的人。对于这种偷换概念的误读对于社会的影响,作者表示了深深的担忧,想用文章来警醒国人——这是一种病。文中的幽默讽刺手法让这篇文章成为了善意的规劝,而不是激烈的口诛笔伐和抨击攻讧,这也是文章的很大的特点。
这种差不多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一种陋习,想要根除实在相当不易。现代社会这样的人还有大把的存在,他们感觉一切都是无所谓的存在,这是一种无追求的,无追求的,不求上进的坏风气,我们应该时刻警惕,摒弃坏习惯。
差不多先生传优秀读后感 篇9
人的一生中,总有那么一篇文章或一本书让你记忆深刻的。近日,我读了胡适的《差不多先生传》,受益匪浅。文章诙谐幽默,颇有深意的描写了“差不多先生”。这位先生凡事都不讲求认真,“红糖和白糖差不多”“陕西和山西差不多”“千字和十字差不多”“今天走同明天走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也认为“牛医和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认真呢。”故事虽然可笑,却令我反思和警醒。
在“差不多先生”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学习上不求甚解、浅尝辄止、粗心大意,经常把“差不多”挂在嘴边。课后作业“差不多写完”就行了,会写的写上,不会的空着;英语单词“差不多是那个读音”就算过关了;语文随笔也是“随便写写”“差不多字数够”就行,反正也不评奖;练字仅限于“字形差不多像”就算完成任务了,甚至对待考试也是“差不多”应付的心态。就拿这次月考来说吧,数学计算马虎:加号看成减号,加法算成减法,把“(9b)2”写成“9b”,得出的.数据与标准答案大相径庭;语文书写马虎:把“开玩笑”写成“开完笑”,英语单词拼写:错误百出……当“差不多先生”的后果是很严重的,不仅仅是成绩直线下滑,更可怕的是不知不觉中养成了懒惰思维和马虎恶习,这一切都是“差不多”思想在作怪。
古人云:“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百分之一的疏漏往往会造成百分之百的错误。凡事不能差不多,一旦差不多,什么事也干不好、干不成,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伟人毛泽东曾经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讲认真”就不是“差不多”。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要坚决摒弃“差不多”思想,把“认真”作为一种态度、一种能力、一种习惯,做到乐学、善问、慎思、明辨。
让我们每个人都认真起来,从告别“差不多先生”开始。
差不多先生传优秀读后感 篇10
放暑假的时候,我在语文暑假作业里读了胡适先生的一篇文章——《差不我先生传》。读完文章后,我觉得这位“差不多先生”真是又可气又可笑,胡适先生选取的事例是那么生动有趣,是那么贴切呀!
《差不多先生传》的主要内容是说:有个叫差不多的先生,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何必太精明呢?”因此,他做什么事只要求差不多。***叫他买红糖,他买了白糖。***骂他,他说红糖和白糖差不多。在学堂里,先生教他读山西,他偏读陕西,先生骂他,他说山西同陕西差不多。后来,他在一个钱铺做伙计,常把“十”和“千”写倒,掌柜骂他,他赔小心说,“十”和“千”差不多,不就多一撇吗。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叫人去请医生,家人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医生,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医生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知道寻错了人,身上痛苦,心里焦急,便想“王医生同汪医生差不多,让他试试吧”。于是王医生用医牛的法子给他看病,不到一刻钟,就一命呜呼了,临死前他还说“活人同死人也差不多,凡理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格言,方才断气。
读了这篇文章,我很受启发。文章中的差不多先生做什么事都只求差不多就行了,结果害了自己的性命。差不多先生的故事告诫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做,不能差不多就行了。如果医生给病人看病只要求差不多,那病人肯定要死很多;如果科学家也要求差不多,飞机肯定飞不上天。读了这个故事后,我决心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决不当“差不多”学生。
差不多先生传优秀读后感 篇11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今天我又读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差不多先生》。文章讲述了一位被称作“差不多先生”的人,他名字的由来是因为他觉得“差不多”就可以了。文章用了五件事体现了他的性格:第一件事情是妈妈让他买红糖,但他买回的是白糖;第二件事是去学堂先生问他问题,他把“山西”读成“陕西”;第三件事是他去店铺做伙计,他经常把“十”字写成“千”字;第四件事是他有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可他晚到了两分钟,火车开走了。
我认为差不多先生这个习惯会让他存活不了,因为现在如果一个差不多就会变成差很多,比如:他把“10”后面多加了一个零变成“100”那样就不是差不多,而是差很多了!如果他觉得沐浴露和洗发水差不多,洗完头,他不就成光头了吗?在医院,如果医生开药把一个叫“0105A”的药写成了“A105A”的药,那样不就会吃死人了吗?
我对这篇文章有一个看法:如果差不多先生,用准确的标准要求任何事情。这样差不多先生就不会被妈妈骂了,不会被老师批评,不会赶不上火车,不会死去。现实生活中,要是所有人都像差不多先生这样,那医生觉得药都是药,给病人随便吃药;人们觉得死和活都一样,死人越来越多,基本没活人了。这样世界上没有人和有人就差太多了!
我读完这篇文章,知道了:差不多会变成差很多,差不多有时会变成一个“应该”的意思,用在合适的地方是可以的。可觉得两个不同性质的东西差不多是不行的,以后我要改掉我的口头禅——“差不多”。做任何事都要认真完成,不能总觉得差不多就行了。
差不多先生传优秀读后感 篇12
《差不多先生传》是胡适先生在上个世纪初写得一篇文章,现在看,感觉这写的不就是我吗?
差不多先生小时候把红糖买成白糖,长大了做钱铺伙计,把千记成了十,先生说,他还满不在乎。最后,看错了病,临死前还说生和死也差不多。这太可怕了。连生和死都不在乎的人,还在乎什么呢?
数学课上,老师说:“付思旸,这道题的单位,你把‘辆’写成了‘个’。”我满不在乎地说:“反正‘个’和‘辆’意思都差不多。”“那么,一个人也能说成一辆人了?!”“啊!……”
我和妈妈从超市扫购完满载而归。妈妈在楼下锁车子,我提着“战利品”就要上楼,妈妈赶忙说:“旸旸,你拿轻的,重的放下我来拿。”“没关系,妈妈。反正这些东西轻重差不多。”我满不在乎地上了楼。话音刚落,一个黑糊糊的东西就从我拿着的斜斜的袋子里滚了出来。只听一声清脆的“咣当”声,紧接着是妈妈的尖叫:“我的酱油……”我赶紧跑下楼,只看见妈妈愤怒的脸,还有满是酱油的裤子。
我软磨硬泡终于使妈妈同意买《幽默三国》,但是妈妈说:“这回你自己去买,我还有事。”等妈妈给我钱问够不够时,我自信满满地说:“差不多够了。”过不多久,妈妈惊讶地发现我两手空空地回来了。“你买的书呢?”妈妈问,“嗐!别提了,就为了两块钱,那个阿姨硬是不卖给我。”
唉!差不多先生,你不是已经去世了吗?为什么还缠着我……
差不多先生传优秀读后感 篇13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今天我又读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差不多先生》。文章讲述了一位被称作“差不多先生”的人,他名字的由来是因为他觉得“差不多”就可以了。文章用了五件事体现了他的性格:第一件事情是妈妈让他买红糖,但他买回的是白糖;第二件事是去学堂先生问他问题,他把“山西”读成“陕西”;第三件事是他去店铺做伙计,他经常把“十”字写成“千”字;第四件事是他有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可他晚到了两分钟,火车开走了。
我认为差不多先生这个习惯会让他存活不了,因为现在如果一个差不多就会变成差很多,比如:他把“10”后面多加了一个零变成“100”那样就不是差不多,而是差很多了!如果他觉得沐浴露和洗发水差不多,洗完头,他不就成光头了吗?在医院,如果医生开药把一个叫“0105A”的药写成了“A105A”的药,那样不就会吃死人了吗?
我对这篇文章有一个看法:如果差不多先生,用准确的标准要求任何事情。这样差不多先生就不会被妈妈骂了,不会被老师批评,不会赶不上火车,不会死去。现实生活中,要是所有人都像差不多先生这样,那医生觉得药都是药,给病人随便吃药;人们觉得死和活都一样,死人越来越多,基本没活人了。这样世界上没有人和有人就差太多了!
我读完这篇文章,知道了:差不多会变成差很多,差不多有时会变成一个“应该”的意思,用在合适的地方是可以的。可觉得两个不同性质的东西差不多是不行的,以后我要改掉我的口头禅——“差不多”。做任何事都要认真完成,不能总觉得差不多就行了。
差不多先生传优秀读后感 篇14
放暑假的时候,我在语文暑假作业里读了胡适先生的一篇文章——《差不我先生传》。读完文章后,我觉得这位“差不多先生”真是又可气又可笑,胡适先生选取的事例是那么生动有趣,是那么贴切呀!
《差不多先生传》的主要内容是说:有个叫差不多的先生,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何必太精明呢?”因此,他做什么事只要求差不多。***叫他买红糖,他买了白糖。***骂他,他说红糖和白糖差不多。在学堂里,先生教他读山西,他偏读陕西,先生骂他,他说山西同陕西差不多。后来,他在一个钱铺做伙计,常把“十”和“千”写倒,掌柜骂他,他赔小心说,“十”和“千”差不多,不就多一撇吗。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叫人去请医生,家人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医生,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医生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知道寻错了人,身上痛苦,心里焦急,便想“王医生同汪医生差不多,让他试试吧”。于是王医生用医牛的法子给他看病,不到一刻钟,就一命呜呼了,临死前他还说“活人同死人也差不多,凡理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格言,方才断气。
读了这篇文章,我很受启发。文章中的差不多先生做什么事都只求差不多就行了,结果害了自己的性命。差不多先生的故事告诫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做,不能差不多就行了。如果医生给病人看病只要求差不多,那病人肯定要死很多;如果科学家也要求差不多,飞机肯定飞不上天。读了这个故事后,我决心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决不当“差不多”学生。
差不多先生传优秀读后感 篇15
今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太可笑了: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陕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生,他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不要太精确。”哪有怎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笑了,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上可差多了!
但我冷静下来又一想,还笑别人饿,自己还不是这样的吗?2年级有一次考试时把“休息”写成了“体息”,白白丢掉了一分,卷子发下来了,我还认为差不多,不应该减分。还有一次,我写日记时,把“切除食指”写成了“切除十指”当时还以为差不多,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现在想一想,如果是医生在开处方时把“切除食指”写成了“切除十指”,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
文章最后写“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习他的榜样,于是全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女士)。”“天哪!”,我忍不住要惊呼,这怎么成?打仗时部队潜伏在敌人后方,准备发动袭击。如果有一个人动一下,如咳嗽一声或卷曲一腿,就可能会造成全军覆没;发射卫星,如果卫星掉了下来,那会砸成多大的损失啊!........
看来物品们做事情是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不能像差不多先生那样。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是如此。
差不多先生传优秀读后感 篇16
这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可笑: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陕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里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好太精确。”哪有这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笑了。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上可差太多了!但我冷静下来又一想,还笑别人呢,我自己还不是这样吗?
考试时把休息写成了“体息”,白白丢了一分。卷子发下来了,我还认为差不多,不就应减分。文章最后写:“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习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天哪!”我忍不住要惊呼,这怎样成?打仗时部队潜伏在敌人后方,准备发动袭击,如果有一个人动一下,如咳嗽一声或绻曲一下腿,就可能会造成全军覆没;发射卫星,如果科学家计算时小数点点错一位又认为差不多而不纠正,结果卫星掉下来,那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啊!——————看来,我们做事情就是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不能象差不多先生那样。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是这样。双休日,在书店寻找辩论赛书籍时,无意中翻看到胡适文集中的一篇《差不多先生传》,好奇心驱使我看完了整篇文章。
差不多先生是谁?他是著名文学家胡适在《差不多先生传》中虚构的一个人物。文中写道“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可谓无人不知。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必须见过他,也必须听别人说起过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忆却不很精明,思想也不很缜密。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文中的差不多先生直到死,都还是会自圆其说:“活人同死人也差不多”。
他就是这样一个对样样事情都看得破,想得开,不计较的“老好人”。但这种“老好人”,我们真的需要吗?凡事差不多就好,后果将不堪设想。
美国总统麦金莱在一所学校演讲时,对学生说:“比其他事件更重要的,是你们需要把一件事情做得尽可能完美。”
每个人都拥有难以估量的潜能,万事“差不多就行”,等于辜负了自己的潜能。换句话说,只有以“完美主义”的态度投入工作,才能把自己潜在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发挥出来。
工作上也是如此,有些人本来就有出色的潜质,却正因不具备尽职尽责的工作精神,在工作中经常出现疏漏,结果让自己逐渐平庸下去。而另外一些人,刚开始在工作中表现得并不出色,但他们尽职尽责地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想尽一切办法把自己的工作做到自认为完美,反而在事业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只有对自己要求严格,才能够避免自己也成为工作中的“差不多先生”。
差不多先生传优秀读后感 篇17
近代的很多文章都揭示过国人的劣根性,胡适的这篇《差不多先生传》另辟蹊径地采用了独特的写法,即用朴素简练的白描,兼用嘲讽和夸张的手法,描写出了国人此时的这种“病”。
这篇文章是差不多先生的画像和生平传记。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来描述这种毛病,他将这个人叫“差不多先生”,这位先生的口头禅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对他来说,红糖与白糖差不多,山西和陕西是差不多,火车发车迟与晚差不多,看病找兽医也差不多,最后白白搭上了性命,讽刺意味十足。整篇文章写作手法轻松活泼,这种手法秉承了胡适先生一贯的温和作风,但是其谈论的问题却是非常不轻松的。差不多先生虽然死了,却为很多人崇拜,认为其不计较,看得破,想得通,是有德行的人。对于这种偷换概念的误读对于社会的影响,作者表示了深深的担忧,想用文章来警醒国人——这是一种病。文中的幽默讽刺手法让这篇文章成为了善意的规劝,而不是激烈的口诛笔伐和抨击攻讧,这也是文章的很大的特点。
这种差不多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一种陋习,想要根除实在相当不易。现代社会这样的人还有大把的存在,他们感觉一切都是无所谓的存在,这是一种无追求的,无追求的,不求上进的坏风气,我们应该时刻警惕,摒弃坏习惯。
差不多先生传优秀读后感 篇18
近代的很多文章都揭示过国人的劣根性,胡适的这篇《差不多先生传》另辟蹊径地采用了独特的写法,即用朴素简练的白描,兼用嘲讽和夸张的手法,描写出了国人此时的这种“病”。
这篇文章是差不多先生的画像和生平传记。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来描述这种毛病,他将这个人叫“差不多先生”,这位先生的口头禅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对他来说,红糖与白糖差不多,山西和陕西是差不多,火车发车迟与晚差不多,看病找兽医也差不多,最后白白搭上了性命,讽刺意味十足。整篇文章写作手法轻松活泼,这种手法秉承了胡适先生一贯的温和作风,但是其谈论的问题却是非常不轻松的。差不多先生虽然死了,却为很多人崇拜,认为其不计较,看得破,想得通,是有德行的人。对于这种偷换概念的误读对于社会的影响,作者表示了深深的担忧,想用文章来警醒国人——这是一种病。文中的幽默讽刺手法让这篇文章成为了善意的规劝,而不是激烈的口诛笔伐和抨击攻讧,这也是文章的很大的特点。
这种差不多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一种陋习,想要根除实在相当不易。现代社会这样的人还有大把的存在,他们感觉一切都是无所谓的存在,这是一种无追求的,无追求的,不求上进的坏风气,我们应该时刻警惕,摒弃坏习惯。
差不多先生传优秀读后感 篇19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作者是胡适,书名是《差不多先生传》,书里说的是一个名叫差不多的先生,做事不要太精准,只要差不多就行,红糖和白糖差不多,面粉和盐差不多,剃头和剃胡子差不多,就在他死去的时候,佣人请错了医生,请了牛医,他还说人医和牛医差不多,你说这人糊涂不糊涂?
不过虽然差不多先生是虚构的',但是在我们生活中也有不少和他一样的人,我就是一个例子:有一次,在一次考试中我把“切除手指”写成了“切除十指,当时认为差不多,试卷交上去之后,我才想到,如果一个医生粗心,把“切除食指”写成“切除十指”那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
还有一次在家,我想写一个句子给弟弟读,本来想写“太马虎,今后一定要改正”,结果写成了“大马虎,令后一定要改正”,闹出一场笑话。
《差不对先生传》告诉我,马虎必定会酿成大祸,所以我们不能像差不多先生那样马虎,一定要改掉马虎的坏毛病,才能干成大事。
差不多先生传优秀读后感 篇20
《差不多先生传》是我国著名学者胡适先生的一篇传记题材寓言,文章讽刺了当时中国社会那些处事、处世不认真的人。《差不多先生传》中说道: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很不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他经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由此我想到,在我们的企业也一定会有为数不少的差不多先生。工作当中含糊不清、得过且过,这种事情发生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带来的附加影响各不相同。如果发生在行政、后勤等部门,例如:办公室打扫的不干净、资料整理的不够规范、库房乱七八糟,他会影响别人对你的评价、定位,会限制你职业生涯的进一步发展。要是发生在安全生产第一线,试想,如果作业车辆维修以后轮胎的螺丝没有拧紧、车间机电设备的连接部件焊接质量参差不齐,后果难以想象,带来的影响或许更加直接、更加难以承受。所以,这么多年来,公司才会狠抓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个人认为,任何一家企业,无论你的制度如何健全、管理多么完善,决定安全的关键因素一定是以人为本,只有把所有的差不多先生锻造成标准化尖兵,企业的安全发展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差不多先生传优秀读后感 篇21
近代的很多文章都揭示过国人的劣根性,胡适的这篇《差不多先生传》另辟蹊径地采用了独特的写法,即用朴素简练的白描,兼用嘲讽和夸张的手法,描写出了国人此时的这种“病”。
这篇文章是差不多先生的画像和生平传记。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来描述这种毛病,他将这个人叫“差不多先生”,这位先生的口头禅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对他来说,红糖与白糖差不多,山西和陕西是差不多,火车发车迟与晚差不多,看病找兽医也差不多,最后白白搭上了性命,讽刺意味十足。整篇文章写作手法轻松活泼,这种手法秉承了胡适先生一贯的温和作风,但是其谈论的问题却是非常不轻松的。差不多先生虽然死了,却为很多人崇拜,认为其不计较,看得破,想得通,是有德行的人。对于这种偷换概念的误读对于社会的影响,作者表示了深深的担忧,想用文章来警醒国人——这是一种病。文中的幽默讽刺手法让这篇文章成为了善意的规劝,而不是激烈的口诛笔伐和抨击攻讧,这也是文章的很大的特点。
这种差不多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一种陋习,想要根除实在相当不易。现代社会这样的人还有大把的存在,他们感觉一切都是无所谓的存在,这是一种无追求的,无追求的,不求上进的坏风气,我们应该时刻警惕,摒弃坏习惯。
差不多先生传优秀读后感 篇22
近代的很多文章都揭示过国人的劣根性,胡适的这篇《差不多先生传》另辟蹊径地采用了独特的写法,即用朴素简练的白描,兼用嘲讽和夸张的手法,描写出了国人此时的这种“病”。
这篇文章是差不多先生的画像和生平传记。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来描述这种毛病,他将这个人叫“差不多先生”,这位先生的口头禅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对他来说,红糖与白糖差不多,山西和陕西是差不多,火车发车迟与晚差不多,看病找兽医也差不多,最后白白搭上了性命,讽刺意味十足。整篇文章写作手法轻松活泼,这种手法秉承了胡适先生一贯的温和作风,但是其谈论的问题却是非常不轻松的。差不多先生虽然死了,却为很多人崇拜,认为其不计较,看得破,想得通,是有德行的人。对于这种偷换概念的误读对于社会的影响,作者表示了深深的担忧,想用文章来警醒国人——这是一种病。文中的幽默讽刺手法让这篇文章成为了善意的规劝,而不是激烈的口诛笔伐和抨击攻讧,这也是文章的很大的特点。
这种差不多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一种陋习,想要根除实在相当不易。现代社会这样的人还有大把的存在,他们感觉一切都是无所谓的存在,这是一种无追求的,无追求的,不求上进的坏风气,我们应该时刻警惕,摒弃坏习惯。
差不多先生传优秀读后感 篇23
差不多先生,姓差,名不多。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记得有一次,差不多先生工作的公司要发奖金了,事后,同事对他说:你少领了200元。而差不多先生却说,邻和不邻不都差不多嘛。
最近,公司的要进行人员改革,公司的一位副总退休了,差不多先生和差太多先生是候选人员,最终差太多先生竞争到了副总的位置,差太多先生对差不多先生说:“你和我差太多了,根本不是我的对手”。说完便傲慢的走了。同事们都来安慰差不多先生对他说:“不要气馁,没关系的”。而差不多先生却说:“谁当副总不都差不多嘛”。
差不多先生奋斗了一生,凭着他的谦让终于当上了副总,而就在这时他偏偏得了一种怪病。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是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话,方才绝气。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圆通大师。
差不多先生传优秀读后感 篇24
寒假里,我无意中读了一篇文章——胡适的《差不多先生传》。让我感触很多,我们来分享一下吧!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差不多先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买东西不顾质量,把红糖买成白糖;学习不思进取,陕西和山西不分;工作敷衍了事,十等于千;就连自己病重,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和人医差不多,临死前居然说:“活人同死人差不多……”他的口头禅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认真呢?”最终因为“差不多”这样的毛病而一命呜呼了。
这让我想起了前苏联“联盟1号”宇宙飞船,由于“差不多”导致的种种失误而造成的宇宙飞船和宇航员失事。
在差不多先生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我的影子。书写不认真:“儿子”少写一横居然写成“儿了”,“0”写成“6”,“9”写成“4”;计算马虎:加号看成减号,加法算成减法……
通过这篇文章,使我明白了:凡事不能差不多,一旦差不多,什么事也干不好,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以后我要认认真真学习和做事,绝不做第二个“差不多先生”。
差不多先生传优秀读后感 篇25
寒假,我看了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叫做《差不多先生传》。
这本书就我个人而言。这是一则笑话。但是,我有时候也是这样的人。没有人是完美的,但。做到差不多先生这样的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吧?
差不多的先生的可笑之处正在于他的不细心与不仔细,可最重要的就是确实不在意。白糖与红糖差不多,陕西与山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要太精确。”如果说当时的中国人各个都抱着这个心态,连生死都差不多,还有是什么好在乎的呢?如果以国家侵略与被侵略都差不多这种心态,无可质疑这个国家没有自尊,这个名族没有自尊,这个人还会有自尊吗?
《差不多先生传》不是一篇真正的人物传记,因为世上没有这个人。作者只是以人物传记的形式成文,达到讽刺当时那些虚伪,国人的目的,引人深思,增强讽刺效果。
凡是对事不认真的人总会说差不多。“差不多”是每个懒惰的人的一种自我安慰的方法,来隐藏自己懒惰的缺点。
读了《差不多先生传》让我明白了我们应该努力改善自己的缺点而并非隐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