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二十四孝》读后感

2024/05/27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二十四孝》读后感(精选25篇),都是精品文章,请您欣赏。

《二十四孝》读后感 篇1

大家都说“百善孝为先”,这么多善举当中孝是排在第一位的,然而,大家知道古代的人是怎样尽孝心的吗?这个暑假我读了二十四孝的故事,让我给大家讲个卧冰求鲤的故事吧:

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正因小的时候失去了母亲,之后继母朱氏对他很不慈爱,还常常在王祥父亲面前搬弄是非,父亲渐渐对儿子也冷淡了。王祥的继母钟爱吃鲤鱼,王祥不计前嫌,为了能得到鲤鱼,赤身卧在冰上,他浑身冻得通红,仍在冰上祷告求到鲤鱼,正在他祷告的时候,右边的冰突然开裂,王祥喜出望外,突然跳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他高兴极了,就把两条鲤鱼供奉给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八乡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大家看,王祥不仅仅有一颗纯洁的孝心,我觉得他还有宽宏大度的品质,他的继母居心不良对他心存厌恶,还借着父亲百般刁难他,而王祥不管继母怎样,总是孝敬她,尊敬她,为了继母的'爱好历经千辛万苦。虽然故事的结尾没有写到继母,但我想继母必须被王祥的孝心感动了。

除了这个故事,二十四孝里还有忠孝双全的沈云英、打虎救父的杨香、弃官奉亲的潘岳、卖身葬父的董永、都能给咱们带来感动。

读完二十四孝,想想咱们此刻的生活,我突然觉得满足。正因咱们此刻不愁吃,不愁穿,一向在长辈的爱中成长。有什么事都能够由家长代劳,咱们有什么需要他们总是尽量满足,身体不舒服或受到打击,前来关联的也是他们,指导领悟,纠正错误的还是他们。长辈给予咱们太多的爱,咱们就应孝顺他们,不用像古人那么极端,泡一杯茶、捶一捶背、洗次脚、或是使成绩提高往往就是孝顺长辈的最好方法。

让咱们怀着一颗孝心孝敬长辈吧!

《二十四孝》读后感 篇2

我看完了二十四孝之后很感动,现在我知道了孝是什么:孝是在父母事业有困难能给予帮助,孝是在父母很累的时候端上一杯热水,孝,大到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情,让父母终身受益,小到只是在节假日给父母干一些家务。二十四孝也正是如此,就让我和你们一起来探讨二十四小中的一孝----《怀橘遗亲》。

这个故事讲得是:从前,绩儿和父亲一起到袁将军家做客,袁将军用橘子招待绩儿,绩儿尝了一口,觉得很好吃,心想:妈妈还在家里,她最爱吃橘子,我把剩下的橘子都带回家给妈妈吃吧,于是就趁袁将军不注意,偷偷拿了几个。黄昏,绩儿和父亲该走了,在绩儿和袁将军道别时,那几个橘子掉出来了,袁将军调侃道:“来我家还要拿东西吗”?绩儿父亲大发雷霆,道:你这个逆子,怎能偷别人家东西呢?绩儿说到,我看袁将军家的橘子很好吃,母亲也喜欢吃,所以就想拿一点,给母亲尝尝,袁将军看绩儿是个大孝子,就给他了许多橘子。这个故事中的绩儿看到好东西首先想爸爸妈妈,这不正是我们现代孩子所缺少的一种品质吗?

现在我想对大家说一句话:“百善孝为先”。所以请从现在开始,好好孝顺你的父母长辈吧!

《二十四孝》读后感 篇3

孝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它都指引着我们的思想和价值取向。让我们从中得到领悟和思考。然而古代和现代还有很大差距,并不是每一个故事都值得我们追捧和领悟,我们要懂得从中筛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百事孝为先”的道德思想,始终根植在无数人民的内心深处。“亲尝汤药”中汉文帝刘恒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百里负米”中仲由自我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扼虎救父”中杨香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我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最后放下父亲跑掉等等这些无不体现着他们内心深处的孝感,让我们从中去领悟如何关心、侍奉和感恩父母。

孝的传递者源于我们每一个人。在现代社会,我们应领悟了解父母和懂得父母的.需要。父母的付出,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们或许不求我们给予他们什么,只是期望我们将来过的比他们好,他们处处为我们着想,时刻为我们担忧,唯恐自我做的不周,这就是父母——我们最可爱的人。因此在我们没有能力的时候,我们应懂得为父母分忧,让他们为我们放心,而在我们有能力给予的时候,我们不能以金钱的多少来衡量我们对他们的爱,他们或许并不在乎这些,他们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和他们在一起是他们很愉悦的时光。因此,我们要常回家看看。

孝指引着我们行善。对待每一个人都用善意的眼光,让我们的周围充满温馨。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充满了尔虞我诈,事事都得提防,让很多人感觉很累,当你给出一个微笑的时候,别人会认为你是假慈善,或认为你不怀好意,有什么不轨的目的。干嘛要想那么多呢?此刻真是就应重新温习我们古代文化的时候了。

领悟如何孝奉父母,领悟我们的生活中善意的对待每一个人,这是现在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懂得的,还有待我们去继续发扬。

《二十四孝》读后感 篇4

美德是中国的一种伟大精神。最近我阅读了道德故事——二十四孝,情节感人,让人不禁被他们的孝道所感动,心中油然升腾起深深的敬佩。

《二十四孝》主要讲了中国古代的二十四个孝敬父母的故事。其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亲尝汤药》和《弃官寻母》。《亲尝汤药》主要讲述了汉文帝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怠慢。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以便母亲随时照用,母亲所服的汤药,他都亲口尝过后才让母亲服用。他在位二十四年,重德治,兴礼仪,人丁兴旺,使西汉十分发达。汉文帝作为一位皇帝如此孝顺,怎能不让人敬佩。他更让我明白了一个人无论都忙,无论自己的事业多么重要,我们都不能对父母不闻不问。不管工作多忙,不管路有多远,都要心系父母,都要常回家看看。其实父母要的并不多,一声嘘寒问暖,足以抚慰他们孤独寂寞的心灵。

更让我感动的是《弃官寻母》。朱寿昌七岁时,生母被嫡母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朱寿昌做官后,行四方寻找母亲。找到线索之后,他便弃官寻母。历经千辛万苦,他终于在陕西和母亲相遇了。多么感人的孝子啊!

这时一个声音在脑海中不停地问:“孙天乐,你呢?你是一个孝子吗?”“当然,可是有的时候……”有的时候我会因为一些小事,冲着妈妈发脾气,让妈妈很生气。那一次,我用自己的压岁钱买了两包薯片,准备明天吃。可是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妈妈竟然正在吃我的薯片。我很生气,对妈妈大吼道:“你为什么吃我的薯片,你赔我。”“儿子,薯片这种油炸食品,你不能多吃,我煮了又有营养又好吃的鸡蛋,你快起来吃吧。”“我不吃,我不吃,我就要你赔我的薯片。”就这样我闹得妈妈很头疼。现在想想真惭愧啊!妈妈为了我的身体发育,让我少吃不健康食品,我竟然冲她发脾气。就算是又有营养又好吃的东西,我也不能只想着自己啊!

我以后一定孝顺父母,一定不让父母操心,更不能让他们生气。

中华民族的'美德是人们必须有的精神品质。而孝道是拥有美德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有人说“教”就是孝道的文化。曾经我们可能都犯过错,但我们只要好好学习孝道的文化,并践行于我们的日常行为中,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是好人,都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二十四孝》读后感 篇5

我在网上看了一篇叫《二十四孝》的文章,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让我深受感动。其中,有一则是“卧冰求鲤”,这则小故事在令我感动的同时也让我受益匪浅。

这则小故事讲的是古代一位叫王祥的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但是,当父母生病时,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马上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的母亲使他失去父爱,王祥都能在父母生病时,衣不解带地侍候,还在冬天用自己的体温来把冰融化,捉鲤鱼给继母吃。真是令我感动极了。

古代的人们如此孝顺。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在构造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孝敬父母,更何况孝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和传统美德,但是,事实好像有点不尽人意,历史宝贵财富并没有得到部分现代人的认同,甚至有的人还要父母来“孝敬”他们,在他们心中,父母是天经地义要养他们,要为他们做牛做马的观念。他们认为只有自己逍遥快活就够了,却不体谅,不理解父母对自己所付出的辛劳,更不用提要他们孝敬父母了。他们可否想过母亲十月怀胎的痛苦和父母亲把他们从一个小婴儿拉扯大的艰辛,难道这也能让人所忘却吗?如果这些都不能感化他们的铁石心肠,那他们只能得到人们的唾骂和抛弃。

父母给我们的爱是无私的,父母默默地为我们操劳。如果你够细心,就会发现父母脸上多了一条条皱纹,头上多了一丝丝银发。父母在我们的成长路上精心的养育并教育我们,却不求回报,父母对我们的爱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所以,我们现在要好好孝敬父母,哪怕是帮妈妈做做家务,给爸爸捶捶背,把好吃的留给父母吃,做一个听话懂事的好孩子。此外,我们更要好好学习,不辜负父母对我们的期望,长大以后好好报答父母,好好孝敬父母!

“孝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就像这则故事中的王祥那样,我一定好好孝敬父母。

《二十四孝》读后感 篇6

在这一本书中有许多不同的孝行,二十四孝只是冰山一角,它唯一啟示是教人们即时行孝,提醒世人孝顺自己的父母要从小的地方开始做起。从古代到现在,都有不同的孝行被发扬光大,而作者写这一本书是希望现代人能体会如何孝敬父母和改善良好的亲子关係,让社会变得更和谐、更美好。

俗语说:「百善孝為先」,这是自古以来不会改变的一种亲情,父母爱自己的孩子出於天性,无怨无海的為子女付出一切,孩子的成长和成就是父母最大的欣慰,而子女爱自己父母也是天性,发自内心的爱,也自然而然关怀与设想,希望父母开心,无形中这就是做到了孝顺。

古代有狠多感动的孝子故事,而至今也有不為人知之孝子,让我最深刻的是「刻木事亲丁兰」。丁兰是一位懂得珍惜小时候和父母相处的时光,虽然他的父母早逝,让他无法尽孝道,但是他长大后,他对父母的'思念,竟然刻了父母的雕像来侍奉跪拜,怀念父母的伟大,这一份爱真是让世人难忘。而让我最感动的故事是「以身喂蚊吴猛」,吴猛年仅八岁,就会灵机一动,设法让家人不受到蚊子的叮咬,竞然脱上衣让蚊子吸他的血,这种坚定毅力和勇敢的精神真是值得让人学习。

所以孝顺父母就要从小开始,孝顺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大道,而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事情,只要从「爱」做起,会发觉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到孝顺的行為,而不要「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孝顺绝不是盲目的仿效,而真是能体会「身体髮肤,受之父母,不能毁伤」,要以古代的孝子精神為榜样,把孝顺落实在现代生活中,让亲子关係更亲密、更美好。

《二十四孝》读后感 篇7

鲁迅所有的文章里面,我最喜欢的是《二十四孝图》。其实,《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们的故事,原本该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们给它披绫挂彩,涂脂抹粉,将感人的真实涂抹成了让人反感的矫情。就如同一个女子,任凭她再怎么美丽,若是脸上抹了过于厚重的脂粉,也唯有让人反胃而已。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对《郭巨埋儿》的描写。这一段让我深刻的'感受到封建社会的腐朽。鲁迅先生在《旧事重提》中说:“童年时代的我和我的伙伴实在没有什么好画册可看。我拥有的最早一本画图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图》。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鲁迅先生还不无讽刺地说道,不仅他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而且也害怕父亲做孝子特别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况下,若父亲真当了孝子,那么该埋的就是他了。不是

让谁照著学,而是一点,让大家明白,

父母给予我们生命,

我们应该去爱自己的的父母,

害自己的孩子是不对的,但要学习这种文化,而非是模仿

是通过故事告诉大家孝敬父母。

绅士赤条条的躺在冰上面”借用的是“卧冰求鲤”的故事。《晋书?王祥传》说他后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借用的是“子路负米”的传说。子路,姓仲名由,孔丘的学生。他服侍父母时,自己只吃粗劣的饭菜,为父母到百里以外去背米。”鲁迅在前文已说过,学“子路负米”并不难,而“卧冰求鲤”则有点危险。这里讽刺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整饬伦纪的文电是常有的”,但却很少看见那些“绅士”、“将军”为老百姓做出类似“卧冰求鲤”、“子路负米”这样的善事来。

让我们的英雄走下神坛吧,还他们各自的本来面目,那些不见得多么完美、然而充满了人情味的面容,那些褪去了“神”的光环、然而闪耀着“人”的光辉的面容。

让我们唱起普通人的赞歌吧,歌唱那些软弱、怯懦、犹豫背后的高贵与坚强,赞美那些挺立于平凡身躯中的铮铮傲骨。

《二十四孝》读后感 篇8

最近,我读了《二十四孝》,有戏彩娱亲的老莱子,有鹿乳奉亲的燕子,芦衣顺母的敏娟……其中我最感动的是戏彩娱亲的老莱子。

他是春秋时期的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他总是孝敬父母,每次有好吃的他总是给父母。他七十岁还不觉得自我老,还经常穿上五彩皮衣,逗父母开心。有一次,她出去挑水回来的时候不留意摔了一跤,水全都洒了,他不想让他的父母悲哀,便灵机一动,扮成小孩子一样倒在地下玩拨浪鼓,二老看见了还以为他又向前此一样玩,因此二老大笑。

读完了这个故事,我不禁思绪万千,知道古代人都那麽孝顺,咱们现代人就更就应孝顺父母了。这使我我想起了一个词“百善孝当先”。只有好好做人,发奋领悟,做力所能及的事,才是孝顺。此时我想到了,我有没有像老莱子一样孝顺父母?有没有让父母开心?

这使我想起了春节前的一件事;那天晚上,只有母亲和我在家。突然,母亲的肚子疼了起来,母亲叫我拿药来,但是药竟没了,只能我亲自下去买药。这麽黑的天,身手不见五指,我最害怕了;但是为了母亲,我一咬牙一跺脚豁出去了。出门便一路小跑到了药店,往家走的时候,我累得不行了。这时,我脑子里浮现出一个身影,那是母亲,他肯定为我买药的时候也一路小跑。此刻,正好让我有一次表现的机会,因此我的步伐加快了,最后以最快的速度跑回了家。等我回到家,已经大汗淋漓了。吃完了药母亲说:“有儿子真好。”我开心地说:“还是有用的。”

我坚信,我以后会向二十四孝里的孝子好好领悟,做一个孝顺的好孩子。

《二十四孝》读后感 篇9

《二十四孝》就是讲了24个古代和孝顺有关的故事。通过学习,对《二十四孝》有了比较详尽的了解。也被《二十四孝》的故事感动着。今天我就前段时间的学习,谈谈自己的感受,一己之见。

一、古今中外论孝

孝道文化源远流长,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证,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孝”字。“孝”是一个会意字,它的意思是小子搀扶着长着长长胡须的老人;《尔雅·释训》云:“善父母为孝”;《说文解字·老部》说:“孝,善事父母”者;《易经》:“先祖者,类之本也,无先祖,恶出?”《礼记》: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义有:一、尊祖敬宗。施孝(尽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庙通过奉献供品祭祀祖先,尽孝的对象是死去的人,这带有一定的宗教形式。二、传宗接代。在西周人看来,祖先是我辈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续下去,生生不息。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神曲》作者但丁: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十九世纪英国作家,《双城记》作者狄更斯曾说过: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亲,到了晚年都十分尊敬自己的母亲,把他们当作最好的朋友。

二、现实生活中,我对孝的理解:

人到中年的我,也许会有更为深刻的体会,中年和正午有些相似,是生命曲线上的极点,站在这儿,来路一览无余,去路能搅动出动静的也大致不出其右。有父母,兄弟姐妹是一家人;无父母,那就是亲人了。家有一老是一宝。现在社会信仰缺失,太多的人迷信,虔诚到寻访名刹古寺,拜佛都把脑袋磕破了,恨不得拜遍全世界的庙,我只能说,充其量就是一种修行。家里的父母就是佛,守着佛你不好好拜,却......

身之发肤受之于父母,所以我们应该孝顺双亲。狄更斯曾说过:父亲,应该是一个气度宽大的朋友。父子之间的感情是一种天然的感情。圣人应用这种天然的感情,对民众进行教化,很容易取得好的效果;儿子对父亲的顺从,也体现了君臣之间的关系。在“孝”这个伟大的德行中,尊敬父亲是最伟大的。儿子对父亲不尊敬,既悖德又悖礼。

父爱,对于我来说,就是一种记忆。即便用生命相交换的呼喊,也没能挽留住我那英年早逝的父亲。失去了严父,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自从准备今天的材料开始,父亲的音容笑貌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父亲的爱,没有过多语言,很多人都把父爱比作山,但我却想把他比作阳光,让我时时刻刻感受到他的温暖,久违的记忆一经打开,如滔滔之水,小时候,家里的户口本都是满满的人名,认识的不认识的,只要有求于父亲,父亲无代价全力以赴,那是城乡差别较大的时代,只要进了家里的户口本就是丰衣足食的代名词。父亲很瘦小,但他却抗起了爷爷奶奶,姥姥全家的重担,计划经济,全国粮票市场上少见,父亲都想法设法,给老人寄去,让他们吃饱,不挨饿,家里的亲属每每讲起父亲好几千里地背菜墩子的故事都感叹不已。父亲离开我们整整三十三年,去年父亲节我在亲属的朋友圈里,发了一篇纪念父亲的文章,《我也是偶然成了你的女儿》,又唤起了那久远的记忆。真切的感受到了子欲养亲不待的痛。父亲不在了,这辈子做女儿的情分所剩无几了,所以,我就把更多的孝顺倾注到母亲身上。

母爱是无私的,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最美好的呼唤,“妈妈”,世界上所有母亲的叫法都是通用的,发声就是“mama”。父亲在世,家里家外都是父亲打理,父亲一离开,母亲连饭都做不好,更别说,一个女人拖着三个青春期叛逆的孩子,还有年迈老人需要赡养,物质上的缺衣少食,精神上的无所依托,让母亲真切的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的滋味。鼓励她前行的动力是责任和担当!现在母亲还经常说,来世千万不要托生为人,更不能当母亲,宁可当一棵小草。那时的生活对母亲来说就是心胸和智慧的远行。但她常常告诫我们,这个世上,有些动物皮值钱,譬如狐狸;有些动物肉值钱,譬如牛;有些动物骨头值钱,譬如人。母亲言传身教,让我们做个不卑不亢,宁折不弯,孝顺的人。时刻记住老祖宗的家训:人家不论贫富、贵贱,只内外勤谨,守礼畏法,尚谦和重廉耻,便是好人家。也许你们未来生活并不富裕,也许你没有一个很好的平台,也许你正在困境,也许。不论什么条件什么原因,都应该时刻不能忘了尽孝。今年的三八妇女节。我领母亲出去吃饭,桌上,80高龄的母亲竟能说出了,“我一辈子没领过你姥姥出来吃点饭”。我当时就傻了,看来孝顺的天性不仅可以传承,更不分年龄,也没有阴阳两隔的局限。

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要求“不孝敬父母不得被推荐”,校长周其凤,他也身体力行,其母90岁大寿,长跪母亲十分钟,感谢养育之恩。即便网上饱受非议,但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三、为什么要尽孝

孝,是一代一代的传承,能让我们在这个迅疾变化的时代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秩序。孝,是一代做给一代看,奉行孝道,以身作则,良性循环,上行下效,传承孝道是社会的责任,也是家庭的责任,父母对子女有舐犊之情子女必须以孝相报。小孝治家,中孝置企,大孝治天下。我们草根行孝,没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韬伟略,那么就在可以的范围内尽一点孝道吧。母爱是天性,但孝道却是一种选择!孝往往和顺连在一起,我把孝等同于“笑”。对父母笑一下,顺着父母的意见行事,一切都会顺了。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往往最大的错误,就是把最差的脾气和最糟糕的`一面都给了最亲近的人,却把耐心和宽容给了陌生人。

没有天生成功的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传统文化传媒曾做过世界范围内对母亲比较,结果发现是:中国的妈妈活得太累,太操劳,太勤快,太无私,太会保护孩子,太容易担心,太容易愧疚,责任心太强,对自己太苛刻,是最具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的。“羊有跪乳之情,鸦有反哺之义”。我们要在孝敬父母的行动中修养自己的品德情操,培养良好的人格。

尽孝不仅愉悦了老人,也快乐了自己。双赢!有个亲属,从外地回来看望年事已高的老人,把着母亲的手,对弟弟妹妹们深情的说:你们多幸福呀,有母亲在身边,都是孩子,高兴了,做点好吃点送给母亲;不顺心时,回家坐在老人旁边,妈妈可看着你的脸就知道你的情绪,有人帮你排解,听她唠叨也是幸福,而我呢?自从大学毕业,到现在50岁了,30年的时间里,当儿子陪妈妈的日子不足100天,有时想给妈妈煮个方便面都是奢望。心生愧疚呀。母亲听了,马上说:我挺好的,现在知足,你好好做你的工作,只要你顺利,我就高兴。这个老母亲她不懂忠君就是尽孝的大道理。但她知道:即便50岁,事业有成的儿子也是他的牵挂。她舍弃儿孙绕膝的幸福,也要成全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愿望。母爱没有因为年龄、地位而有所改变。

尽孝,就是要给予父母原谅和理解。我有个事业非常成功的朋友,一次聚会,他慷慨激昂说到,“我走到今天,父母没管我一点,都是我自己打拼的。”也许他说的是他的事业之途,但他忽略了,孩子的优秀,浸透着父母的汗水。这个世界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有权人的世界,而是有心人的世界。我过后问他,既然你父母没管你,你也可以理所当然的不用管他们呗,他笑了,我孝不孝顺你们不知道呀,朋友们都知道,他母亲双目失明,习惯睡火炕,他太胖了,弯不下腰,所以跪着给母亲烧炕。起来之后都气喘嘘嘘的。只要入冬,他不管多忙,雷打不动。即便有应酬,也是先“请假”回家烧炕,他赶紧补充一句,我这话是说的不对哈,这种场合说就说了吧,如果是生意场,对方这么说,生意就免谈了。刘备在临终前对他儿子说过千古名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所以,我们任何时候不要忘了自己来路,孝顺也需要谨言慎行。

四、如何尽孝

养育之恩,恩深似海,无以回报,了解父母衣食住行的顾虑,让其生老病痛有所依靠,给予心理上的慰藉和物质上的满足,让他们以子女为荣,这些都是我们做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细微之处见真情,冷暖之中现孝心。

及时行孝,就是要懂得时间有限和珍贵。总以为来日方长,总以为机会常有,却不想,人生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亲情也是永远无法完全回报的,还有,生命本身隐藏着不堪一击的脆弱。一个“孝”字,上为老,下为子,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这就注定了父母只能陪子女一段路,一段不长不远的路。也许今天围着餐桌的父母,明天将无踪可寻。上天只赐予了我们一次缘分,如果我们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在珍贵的日子里,与父母好好相处,嘘寒问暖,也就不会有太多遗憾和痛苦。

我曾经参加过潜能培训班,其中就有一堂感恩父母的课,几乎所有学员都痛哭流涕,立下誓言,一定要好好孝顺父母,恨不得长了翅膀飞回家中,回家后第一时间给父母洗脚,买平日不舍得买的食品孝顺父母。但没坚持几天就忘了。所以孝顺要持之以恒,不能一曝十寒。

及时行孝,就是要重视生活每时和每处。人也应有尽孝之念,莫等到欲尽孝而亲不在,终留下人生的一大遗撼,要想将来不后悔莫及,从现在就要从身边的小事去感恩父母,回报父母。回报也不一定非得是物质上的回报,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情感上的。

及时行孝,就是要勉励自己勤奋和上进。几乎每一个人都在心里向父母发过“孝”的宏愿——这辈子一定要感恩父母!愿望当然是好的,可恰恰是这个好的愿望让我们误以为:要行孝,就是要出人头地,就是要功成名就,就是要衣锦还乡,就是要风光无限。殊不知,在父母那里,当主席的儿子和种土豆的儿子是一样的,而在“孝”的天平上,豪宅与茅屋,美味与粗粮,华衣与旧袄,都是等值的。只要我们健康、平安、努力、进步,父母就会无限的宽慰。如果我们还能在立身行道方面有所作为,有所贡献,那他们就更加知足了。

行孝还要学会止语,行孝要学会拆解语言,把看不惯的放进心里,不把听不顺的搁在脑袋里。行孝要学会尊重老人的固有习惯,陪伴老人就像陪伴孩子一样,需要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批评。老人爱说车轱辘话,即便故事都听了七八十遍,也要一言不发的听着重复老人讲,一点都不打断,只是不时的点头认可就可以。行孝要避免愚孝,一个劲的附和老人,不会辨证的接受,不懂得扬弃。行孝还需要色难,小时候我们是看着父母脸上的喜怒哀乐长大的,父母老了,可不要让他们看着我们的脸色,决定一天的心情。继承传统孝道文化,是建立现代文明社会所必须的。

天下的子女们,及时行孝吧,趁我们的父母还健在的光阴!唯愿岁月静好,父母不老。

《二十四孝》读后感 篇10

今日,我读了一本书,名叫《二十四孝》,里面讲了许多孝心小故事,其中,令我最感动的是《扇枕温衾》。

《扇枕温心》讲的是黄香侍奉父亲,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这让我想起了妈妈,妈妈平时陪我学习,陪我练琴,还要干活和工作,十分辛苦。

还记得今年七月的一天,我钢琴考级,我被领进了考场,考场里开着空调,考场外面很热,我在里面一小时,妈妈盯着炎炎烈日站了一个小时,等我出来时,妈妈的衣服已经湿透了,妈妈顾不上热,先问我:“考得怎样样?”“很好。”“吃不吃冷饮?”“不吃。”看到妈妈的衣服已经湿透了,我想起了平时练时对妈妈没礼貌,不听妈妈的话,我的眼不禁湿润了。

以后我也要像黄香一样好好学习,孝敬父母。

《二十四孝》读后感 篇11

今天在带女儿出去玩的路上,有看到一面墙上描绘出了多个小图,而图一侧的标语是新二十四孝。

随着公交车的速度,大致浏览了一下墙面的内容,这让我想起某天在网上看到的新二十四孝语录,内心感受便是:“孝,也需与时俱进。“

记得以前老师就有在群里给我们讲过一次家庭聚餐中的事例,老师说聚餐时在教父亲玩微信和炒股等,而且老师平时也时常有给我们透露过回家时与父母的一些聊天话题。

从老师的日常言行中,我们看不到任何大道理与说教,更没有万事开头用一个“孝“字去概括,但老师的言行一直有让我们感受到什么是孝,怎样去做,才是给予父母真正需要的。

同理,在育儿的过程中,老师对孩子的爱也总是那么的恰到好处,且又极具力量地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连接与我们的当下,做的确实不好,很多时候对待事情的方式都是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而且抓住的总是一些浅层的大道理,在距离落实于言行上时,又总是存有偏颇。

那做事情的本身是否就真的有那么难呢?也并非如此,如新二十四孝中的内容,有些就是一个知道与照做的过程,即简单又容易实施,与个人经济、时间等没有直接关系,与人自身的三观有直接影响。

重温新二十四孝的内容,从简短的话语中感受到了那股力量与深远的影响,联想到我们课堂上老师讲过的“做好自己“,在新二十四孝中便体现了一个承上启下,自己如何做,做的怎样,对一个家庭都有很大、很深远的影响。

《二十四孝》读后感 篇12

鲁迅先生为什么说,童年时请人讲了《二十四孝图》中的二十四个故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作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因为二十四孝中有些故事实在荒谬。

比如《尝粪心忧》说:“南齐庾黔娄,为孱陵令。到县未旬日,忽心惊汗流,即弃官归,其父疾始二日。医曰:‘欲知瘥剧,但尝粪苦则佳。’黔娄尝之甜,心甚忧之。至夕,稽颡北辰求以身代父死。”医学上只听说有观粪便看病情的,而没听说过尝粪便的。父亲病重,儿子尝粪便,难道是为医生提供配方根据吗?父亲病重,儿子拜北斗星辰又有何用呢?

鲁迅认为,二十四孝中有些好学,有些实在难学或者说不能去学。

《二十四孝》里有许多故事,有:《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为亲负米》等二十四个故事。其中我觉得《刻木事亲》里的丁兰最孝顺。《刻木事亲》是讲一个叫丁兰的人,他的父母早逝,他就做了两个木像,每天对着木像说心事,出门也要禀告,他的妻子很不理解,一天,丁兰出去了,他的妻子就好奇,用针去扎,没想到竟出血了,丁兰看到后追问,妻子说出了事实,丁兰批评了妻子。

这个故事中,丁兰对木像都那么珍惜,我们也一定要更尊敬我们的父母,让他们每天生活的幸福、开心、长寿。《二十四孝》这本书,主要是24个故事,每个主人公都很孝顺,,如果我们能做到这样的境界,那么父母一定很开心、高兴,我们要争取做到这样的`境界,才能当一个孝顺的子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二十四孝图》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们的故事,原本该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们给它披绫挂彩,涂脂抹粉,将感人的真实涂抹成了让人反感的矫情。

《二十四孝图》对荒谬愚昧的封建孝道进行了抨击。

让我们唱起普通人的赞歌吧,赞美那些挺立于平凡身躯中的铮铮傲骨。

《二十四孝》读后感 篇13

鲁迅先生为什么说,童年时请人讲了《二十四孝图》中的二十四个故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作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因为二十四孝中有些故事实在荒谬。

比如《尝粪心忧》说:“南齐庾黔娄,为孱陵令。到县未旬日,忽心惊汗流,即弃官归,其父疾始二日。医曰:‘欲知瘥剧,但尝粪苦则佳。’黔娄尝之甜,心甚忧之。至夕,稽颡北辰求以身代父死。”医学上只听说有观粪便看病情的,而没听说过尝粪便的。父亲病重,儿子尝粪便,难道是为医生提供配方根据吗?父亲病重,儿子拜北斗星辰又有何用呢?

鲁迅认为,二十四孝中有些好学,有些实在难学或者说不能去学。

《二十四孝》里有许多故事,有:《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为亲负米》等二十四个故事。其中我觉得《刻木事亲》里的丁兰最孝顺。《刻木事亲》是讲一个叫丁兰的.人,他的父母早逝,他就做了两个木像,每天对着木像说心事,出门也要禀告,他的妻子很不理解,一天,丁兰出去了,他的妻子就好奇,用针去扎,没想到竟出血了,丁兰看到后追问,妻子说出了事实,丁兰批评了妻子。

这个故事中,丁兰对木像都那么珍惜,我们也一定要更尊敬我们的父母,让他们每天生活的幸福、开心、长寿。《二十四孝》这本书,主要是24个故事,每个主人公都很孝顺,,如果我们能做到这样的境界,那么父母一定很开心、高兴,我们要争取做到这样的境界,才能当一个孝顺的子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二十四孝图》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们的故事,原本该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们给它披绫挂彩,涂脂抹粉,将感人的真实涂抹成了让人反感的矫情。

《二十四孝图》对荒谬愚昧的封建孝道进行了抨击。

让我们唱起普通人的赞歌吧,赞美那些挺立于平凡身躯中的铮铮傲骨。

《二十四孝》读后感 篇14

今天,我读完了二十四孝,发现里面全是孝子,还发现原来古代有这么多孝子,我也希望我们像他们一样孝顺。

《孝经》中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其中《孝敬父母》中有一篇是卧冰求鱼,让我深受感动,介绍的是穷人家的孩子王祥,王祥的父亲早逝,他和母亲相依为命,王祥家中的生活非常拮据,一点儿微薄的收入仅能勉强糊口,根本没有多余的钱去买别的东西。有一年冬天,王祥的老母亲因过度操劳而导致卧床不起,王祥也非常孝敬母亲,一直以来,两人相依为命,母亲生病后,说起想吃鲜鲤鱼。当时,三九严寒,天寒地冻,王祥每天都到市场上转悠,但每次都扫兴而去。突然,王祥想到了一个好办法——自己去捕鱼,这样即新鲜又省钱。但河水全都被冰封了,要去哪里捕鱼呢?他看着厚厚的冰层,心中充满里焦虑。终于,王祥想到了办法,他毅然脱下子的衣服,趴在冰面上,试图用自己身体的热量来化解冰层,可冰层实在太厚了,很久很久以后,才渐渐融化,王祥已经冻得嘴唇发紫、手脚发麻,这时出现了奇迹:一条条活蹦乱跳的大鲤鱼跳出水面来,投进了王祥的怀抱。回到家中,母亲吃到了活鱼,高兴的热泪盈眶,王祥也备感欣慰。

王祥为尽孝而采取卧冰的极端行为,不值得提倡。对于现在的孩子,只要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就是孝顺的好孩子。

《二十四孝》读后感 篇15

最近,我们学习了《二十四孝故事》,对我们的内心深处有了很大的启发。孝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它都指引着我们的思想和价值取向,让我们从中得到学习和思考。

“百事孝为先”的道德思想,始终根值在无数人民的内心深处。“亲尝汤药”中汉文帝刘恒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百里负米”中仲由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扼虎救父”中杨香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力气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等等这些无不体现着他们内心深处的孝感,让我们从中去学习如何关心、侍奉和感恩父母。

孝的'传递者源于我们每一个人。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学习了解父母和懂得父母的需要。父母的付出,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们为了抚养子女而呕心沥血,日夜操劳,或许不要求我们给予他们什么,只是希望我们将来过的比他们好,他们处处为我们着想,时时记得为我们担扰,唯恐自己做的不周,父母是最关心我们的人。因此在我们没有能力的时候,我们应懂得为父母分忧,让他们为我们放心,而在我们有能力给予的时候,我们不能以金钱的多少来衡量我们对他们的爱,他们或许并不在乎这些,他们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和他们在一起是他们很快乐的时光。因此,工作在外我们要常回家看看。

孝指引着我们行善。对待每一个人都用善意的眼光,让我们的周围充满温馨。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充满了尔虞我诈,事事都得提防,让很多人感觉很累,当你给出一个微笑的时候,别人会认为你是假慈善,或认为你不怀好意,有什么不轨的目的。现在真是应该重新温习我们古代文化的时候了。

“践行价值观,文明我先行”,结合公司实际,做文明人,办文明事,估一个孝顺的好员工,学习如何孝奉父母,学习在我们的生活中善意的对待每一个人,好好做人,努力工作,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懂得和继续发扬的。

《二十四孝》读后感 篇16

孔子曰:”孝,德之本也”,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孝是传统的中国文化;孝也是奠定和谐社会的基础。从古至今,中国五千多年的长史上不知留下了多少孝子的身影,万古长青!

最近老师给我们读了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孝子,被当作故事流传至今的——《二十四孝》。

听著老师念《二十四孝》,我被裡面的情节深深吸引了。其中有一篇讲的是闽子骞的后母因偏向自己生的两个小儿子,于是在做棉衣时,给两个小儿子用厚厚的棉絮却给子骞用芦花絮,后来父亲知道了,说要休了子骞后母,而闽子骞因为看到后母和弟弟报在一起哭,不但冰释前嫌,还跪求父亲不要休后母。读到这我的眼眶不禁湿润了起来,不说别人就说我吧,要是我是子骞,后母大冬天用芦花絮给我做棉衣,当父亲要把他休了的时候,我在一旁拍手都来不及,怎会跪求父亲不要休她呢?子骞的行为让我深深感到,后母大冬天让他受寒,平日也偏心,可他非但没一句怨言,还求父亲不休后母,这是何等孝顺啊!

我想:我们应该向二十四孝里的每一个人物学习,就衝著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百善孝为先!懂得感恩,懂得孝敬父母,孝敬长辈。只有懂得”孝”的人,才能做一个高上的人!

《二十四孝》读后感 篇17

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题记

孝,是什么?怎样才算一个孝子?以前的我对此一向都很懵懂。直到阅读了鲁迅先生的《二十四孝图》,我才渐渐懂了一些。

《二十四孝图》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朝花夕时》,顾名思义,《二十四孝图》讲的正是《二十四孝图》——24个古代的孝道故事:扇枕温衾、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在文中,作者却以毫不留情的口气批判这些故事,这不禁令我有些疑惑:《二十四孝图》不该是弘扬孝道孝心的么,为什么还要批判呢?怀着这样的心境,我将《二十四孝图》读了一遍。

还真是不读不明白,一读吓一跳,《二十四孝图》内的故事所宣扬的孝道令人心惊胆颤,其中尤以埋儿奉母为最甚:汉朝时有一个人名郭巨,家贫,郭巨的母亲总将自己的饭食分给他的儿子,导致她自己吃不饱,出于“儿子能够再有,母亲仅有一个”的心理,郭巨与他妻子便决定将儿子埋了供养母亲。这个故事使我感到恐惧与不解:难道孝总是要以一个人的牺牲来成全另一个人吗?难道他儿子的性命便不算命么?这残害人命,无视法纪的行为又怎能算作真正的孝?怎样会流传如此之久之广呢?……

这个想法困扰了我几个星期,最终被教师的一句话点醒:“我们要透过事物的表象看本质,不应被表象所迷惑,因为最重要的'往往是本质。”是啊,透过表象看本质,孝的本身是没有错的,孝顺尊敬父母长辈,只可是古代的孝道难免带了些时代的局限性:古代是君主专制,君主提倡“以孝治天下”,便产生了愚孝,即愚蠢、盲目的孝,有的甚至与人性相悖,如“卧冰求鲤”、“恣蚊饱血”、“埋儿奉母”等。且古人记载这本《二十四孝图》也未必就是真的为了让我们模仿其做法去埋了儿子供养母亲,而是期望我们能领会其中孝顺父母长辈的精神并将其发扬。

看完《二十四孝图》后,我又想到了我最近看的一篇文章:一个出身贫寒却被清华大学预录取的理科状元,他学业繁忙,还要照顾瘫痪在床的母亲,患有神经分裂症的父亲。挣钱补贴家用,但他依然很乐观,孝顺父母,勤工俭学,是有名的孝子。文章中的主人公有孝心,孝顺长辈,勤工俭学,我们应当学习他,孝顺父母长辈,努力学习,多为父母分担家务,让他们少操劳。我们现在所做的也并不能抵得上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但拥有一片真挚的孝心确是极为重要的。

《二十四孝图》所弘扬的孝道精神是永恒的,不会被磨灭的,所以流传至今,但它也有不足之处,我们不能盲目地全部吸收学习,而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中华民族孝顺的传统美德,真正做一个孝顺父母长辈的孝子。

《二十四孝》读后感 篇18

我从来不曾对外祖母抱有任何好感,准确地说,我讨厌她。

不知为何,我可以对任何人做出容忍,但唯独她不行。

我知道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也看过不少书,“扇枕温食”的故事我也知道。但直到读了《二十四孝故事》,至今才懂得何为孝。

我爱我的母亲,但我讨厌我的外祖母。为此我和母亲发生过不少的争执。爱在父亲和母亲中间,或许过多地,我会选择母亲。因为儿时,或许母亲陪伴我的时间更多。

我曾在母亲面前大诉我对外祖母的`痛恨之处,母亲并非不为所动,但也无可奈何。我也并非不知道,让她在外祖母和我中间做选择,是很难的。虽然母亲一次次地选择了外祖母。

又一次,我和外祖母闹翻了。又一次,我让母亲伤心了。

那一天,我在外祖母家,外祖母不知为何,从哪儿听来了我曾在她背后如何如何讨厌她的话。她又摆出了她那副仁义无辜的样子。我怒火中烧,破门而出,拿起电话,大声对母亲吼道:“妈妈,你快回来,我们马上返回城里!”外祖母也听到了,她默默地走了。

然而让我意外的是,母亲并没有生气,平静地说:“我知道你不喜欢外祖母,我是你的母亲,她,同时也是我的母亲,你爱你的母亲,我也爱我的母亲。”

我顿悟,“母亲”一词并非我的母亲一个人的责任,同样,我的外祖母也有。我孝顺母亲,那便要先孝顺母亲的母亲。我从来都不知道,我和外祖母的关系,不仅仅是一个称呼,而是血浓于水的亲情。

“孝”的意义何在,我想起了《二十四孝故事》里提起的,孝不仅仅是对于父母,而我们最先考虑的应是他们的父母。

因为,像我一样,母亲也曾在外祖母的怀抱里牙牙学语。

像我一样,母亲也曾依偎着外祖母。

像我一样,母亲也爱着外祖母。

我顿悟,我明白了,孝是尊重,孝是行动。母亲,我一定会把孝运用到外祖母身上,我会好好爱她,像爱你一样。

时间悄然煮成一壶沸腾似你的清茶,芬芳依旧,爱依旧,孝依旧。

《二十四孝》读后感 篇19

《二十四孝》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24位孝顺父母的故事。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喝汤药”和“弃官寻母”。《品汤药》主要讲述了文帝以仁、孝之名的故事。他的母亲病了三年,他常常忍不住看着自己的眼睛和衣服,这样他的母亲可以随时使用它们。他先尝了尝母亲喝的汤和药,然后才让她吃。在他执政的24年里,他强调德治,提倡礼仪,使西汉非常繁荣。作为一个皇帝,汉文帝是如此的孝顺。他怎么能不受人钦佩呢?他也让我明白,无论一个人有多忙,无论他的.事业有多重要,我们都不能忽视父母。不管你工作多忙,不管你走多远,你都应该关心你的父母,经常回家看看。其实,父母并不想要太多,一声呼唤温暖,就足以抚慰他们孤独的心灵。

更让我感动的是《弃官寻母》。朱寿昌七岁时,生母被生母嫉妒,不得不再婚。五十年来,他的母亲和儿子都听不到对方的声音。朱寿昌当官后,四处寻找母亲。找到线索后,他放弃了官职去找他的母亲。历经千辛万苦,他终于在陕西见到了母亲。多么孝顺的儿子啊!

这时,一个声音不停地问:“孙天乐,你呢?”你是个孝顺的儿子吗?”“当然,但有时……”有时我会很沮丧。

《二十四孝》读后感 篇20

我幸运地读到了其中的一篇散文——《二十四孝图》对于这样的一篇文章,虽然名叫《二十四孝图》,但其实并没有写出如何孝顺父母,没有起到教孝的目的。其中的.卧冰求鲤却让童年的鲁迅产生了恐惧,他一直认为孝顺父母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从文章中可以读出鲁迅先生对封建制度的厌恶。试想这种常人不能做到的,却又拼命引导要求人去做到,是便于统治,不从根本上解决贫穷问题,却要求人们做出十分极端的行为并以此为孝道,而且还对这种孝道加以宣扬。

这本书主要技记述了作者对封建社会批判的感受,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二十四孝图》对荒谬愚昧的封建孝道和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给予了尖锐的抨击,给了我很大的心灵震撼!

《二十四孝》读后感 篇21

这就跟你问声好!我们又见面了!你好吗?在新的一年里,你想我吗?什么?你不?晕啊,人气不好!

顺便说一下!这些天你读过什么书吗?不!这些天你做了什么?让我们放鞭炮吧!

拜托,别胡扯了,转移的主要话题。就在几天前,我读了一本鲁迅先生写的书,叫《晨花与日落》。什么?我听说了!嘿,让我们看看我的感受吧!今天,我看了一本叫《二十四孝图》的书!

我不知道在我面前有什么东西在反对和阻碍着口语化,“马虎”和“温文尔雅”,但在我身后的东西却让我感触很深!

“卧在冰上,求鲤鱼”,每个人都知道这是孝顺父母,但这是不现实的想法。你看,如果冰很薄,我相信不管孩子们的体重增加多少,如果冰太厚,他们会破冰掉进水里,我想我没有必要这么说!它会被冻死的!所以我明白的故事“躺在冰乞求鲤鱼”不是让你模仿(当然,它不能),但是你明白“孝道”不是模仿,而是你心中把这个孝道和有自己的行动表达!

孝道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特殊的强调。弟子规对长老的态度无疑是明摆着的。孝道本应是中华民族传统中不可磨灭的观念,这一点在著名的“鸡喂牛,羊跪乳”的'故事中得到了体现。

这篇文章说,当作者看到《二十四孝》的时候,他看到做一个孝顺的儿子是多么的难,所以他放弃了原来的计划。事实上,我认为,作为一个孝顺的儿子没有把他自己的头上,那么严格,只要我认为,我的母亲,我的父亲,和自己不让他们担心,为他们分担一些家务是一种孝顺。虽然不像这样感人,但至少是一种普通的孝道!

把案子压在你头上是没用的。毕竟,时代在变化。你说有一天你的父母想要吃鲤鱼,你说,“好吧,我想做一个孝顺的儿子。”我想躺在冰上求鲤鱼,可以吗?古代的冬天并不冷,湖面上通常覆盖着薄冰。我担心在人们能站起来和躺下之前,冰就会融化。那时候,别说父母不能吃鲤鱼,我怕我会跑到湖边救人。此外,市场上还有鲤鱼。为什么要问鲤鱼呢?

事实上,这些例子想要表达的是“孝道”的精神。孝道不是一件事,而是一种精神。普通的“孝道”更温馨。这是一种淡淡的香味,弥漫在整个家庭,让每个人都感到淡淡的幸福。

不那么惊天动地,平凡的“孝心”,一个字,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更温暖而幸福。

《二十四孝》读后感 篇22

大家都说“百善孝为先”,这么多善举当中孝是排在第一位的,然而,大家明白古代的人是怎样尽孝心的吗?这个暑假我读了二十四孝的故事,让我给大家讲个卧冰求鲤的故事吧:

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因为小的时候失去了母亲,之后继母朱氏对他很不慈爱,还常常在王祥父亲面前搬弄是非,父亲渐渐对儿子也冷淡了。王祥的继母喜欢吃鲤鱼,王祥不计前嫌,为了能得到鲤鱼,赤身卧在冰上,他浑身冻得通红,仍在冰上祷告求到鲤鱼,正在他祷告的时候,右边的冰突然开裂,王祥喜出望外,突然跳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他高兴极了,就把两条鲤鱼供奉给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八乡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大家看,王祥不仅仅有一颗纯洁的孝心,我觉得他还有宽宏大度的品质,他的继母居心不良对他心存厌恶,还借着父亲百般刁难他,而王祥不管继母怎样,总是孝敬她,尊敬她,为了继母的爱好历经千辛万苦。虽然故事的结尾没有写到继母,但我想继母必须被王祥的'孝心感动了。

除了这个故事,二十四孝里还有忠孝双全的沈云英、打虎救父的杨香、弃官奉亲的潘岳、卖身葬父的董永、都能给我们带来感动。

读完二十四孝,想想我们此刻的生活,我突然觉得满足。因为我们此刻不愁吃,不愁穿,一向在长辈的爱中成长。有什么事都能够由家长代劳,我们有什么需要他们总是尽量满足,身体不舒服或受到打击,前来关系的也是他们,指导学习,纠正错误的还是他们。长辈给予我们太多的爱,我们应当孝顺他们,不用像古人那么极端,泡一杯茶、捶一捶背、洗次脚、或是使成绩提高往往就是孝顺长辈的方法。

让我们怀着一颗孝心孝敬长辈吧!

《二十四孝》读后感 篇23

今天,我读完了二十四孝,发现里面全是孝子,还发现原来古代有这么多孝子,我也希望我们像他们一样孝顺。

《孝经》中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其中《孝敬父母》中有一篇是卧冰求鱼,让我深受感动,介绍的是穷人家的孩子王祥,王祥的父亲早逝,他和母亲相依为命,王祥家中的生活非常拮据,一点儿微薄的收入仅能勉强糊口,根本没有多余的钱去买别的东西。有一年冬天,王祥的老母亲因过度操劳而导致卧床不起,王祥也非常孝敬母亲,一直以来,两人相依为命,母亲生病后,说起想吃鲜鲤鱼。当时,三九严寒,天寒地冻,王祥每天都到市场上转悠,但每次都扫兴而去。突然,王祥想到了一个好办法——自己去捕鱼,这样即新鲜又省钱。但河水全都被冰封了,要去哪里捕鱼呢?他看着厚厚的冰层,心中充满里焦虑。终于,王祥想到了办法,他毅然脱下子的衣服,趴在冰面上,试图用自己身体的热量来化解冰层,可冰层实在太厚了,很久很久以后,才渐渐融化,王祥已经冻得嘴唇发紫、手脚发麻,这时出现了奇迹:一条条活蹦乱跳的大鲤鱼跳出水面来,投进了王祥的怀抱。回到家中,母亲吃到了活鱼,高兴的热泪盈眶,王祥也备感欣慰。

王祥为尽孝而采取卧冰的极端行为,不值得提倡。对于现在的孩子,只要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就是孝顺的好孩子。

《二十四孝》读后感 篇24

最近,我看了《二十四孝故事》,这里面叙述了二十四个感人的孝心故事,其中,我喜欢《孝感动天》这则小故事。

这篇故事主要讲述的是,古代的五帝之一,舜。他从小家境贫穷,却生来就孝顺。他的父亲脾气古怪,继母又性情变化无常,同你异母的弟弟象也很不懂事。他们多次去陷害舜,可舜却毫无嫉恨,总是以德报怨。

舜的孝心感动了上天,于是舜耕田种地时,大象跑来替他耕犁,小鸟也飞来为他播种。尧舜听说了舜的事迹后不仅让自己的九个儿子拜舜为师,还把自己的`二个心爱的女儿嫁给了他,最后又把天下禅让给了舜。

看完后,我被舜的孝心深深地感动了,也暗下决心,一定要向舜学习,在家中做一个孝顺的好孩子,在学校里做一个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的好学生。

记得在我小时候,脾气太坏,经常肆无忌惮的与爷爷奶奶顶嘴,时常不尊敬他们、孝顺他们,又谈何而来是个乖孩子呢。有一次,姐姐在帮我晒被子,而我却因为找不到心爱的凉鞋,而对奶奶发起火来,心想,肯定又是奶奶当宝贝一样“藏”起来了,每次都这样,不经过我的同意就私自拿走我的东西,讨厌死了。过一会儿后,奶奶放下手中的活,帮我找到了凉鞋,我穿上了,可嘴里却还在不情愿的嘟囔着,烦人。我对奶奶向来都是这么的不尊敬,也不孝顺,直到我长大后,才真正懂得了什么叫亲情;什么叫敬;什么叫孝顺;什么叫奶奶对我的爱。

孝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妈妈曾经与我讲过,百善孝为先,所以,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子孙,《二十四孝》是我们必定要看的。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一个孝顺的人,向《二十四孝》中的人物学习,从每一件小事做起。

《二十四孝》读后感 篇25

这个学期一开始,石教师就让我们读一本书——《二十四孝》,我一听这本书的名字为什么叫《二十四孝》,书里面有什么资料?我带着问题打开了书本。

《二十四孝》里有许多故事,有:《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为亲负米》等二十四个故事。其中我觉得《刻木事亲》里的丁兰最孝顺。《刻木事亲》是讲一个叫丁兰的人,他的父母早逝,他就做了两个木像,每一天对着木像说心事,出门也要禀告,他的妻子很不理解,一天,丁兰出去了,他的妻子就好奇,用针去扎,没想到竟出血了,丁兰看到后追问,妻子说出了事实,丁兰批评了妻子。这个故事中,丁兰对木像都那么珍惜,我们也必须要更尊敬我们的父母,让他们每一天生活的幸福、开心、长寿。《二十四孝》这本书,主要是24个故事,每个主人公都很孝顺,如果我们能做到这样的境界,那么父母必须很开心、高兴,我们要争取做到这样的境界,才能当一个孝顺的子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