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摘要]教学设计方案是否需要统一的模型是教学实践的疑难之一。从设计活动内在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及设计方案的功能与作用的哲学层面,分析其共性与个性、一般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同一性”是进行设计活动的共性原理,是设计者进行自觉设计活动的基本理论依据;“统一性”是设计结果的形式,是保持不妨碍个性化设计结果的一般载体。“同一”即“统一”,“同一”性的原理为高职教学设计方案统一模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论的指导。
[关键词]教学设计;模型;哲学思考;同一性
一、思考问题的提出
教育目的是一个复合体。由于教育者的认知不同,便产生了不同的教育观;而教育观的趋向影响着教学意义的取向。由于教育观的不同,教学目标决策、教授内容选取、教学价值导向也会有所不同,从而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故言,教育观是教学设计的故园。当认为个体发展需求是学校教育活动存在的前提,“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个体的发展,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1]的时候,学情特征便成为教学设计更多考虑的因素,旨在满足不同学生个体情趣、基础层次的教学方案,便成为“个体本位论”教学观的港湾。当认为社会需求是产生教育活动的根源,教育应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时,行业需求、岗位要求就成为教学设计更多考虑的因素,旨在满足社会需要的教学方案便成为“社会本体论”教学观的落脚点。教学设计方案成为教育观回归的驿站。高职教学设计疑难的释解需要回溯到它的本源,以哲学思维解答教学设计研究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教学设计方案是设计教学活动的载体。在这种形式之下,设计要素之间及设计方案的功能与作用,存在着共性与个性、一般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其共性引发出教学原理的“同一性”,即教学设计活动所遵循的共性的基本原理;其个性引发出设计活动结果形式的“统一性”。对于前者,异议不大;而对于后者,分歧较多。设计结果的形式是否需要采用统一的模型是学校管理与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个难题。我们提倡教学设计方案形式“同一”性的原则,这不仅仅是在哲学上“同一”与“统一”的相通,设计方案内在规律一般性和特殊性能够达成统一的趋向,也是教学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的需求。
二、教学设计方案的功能及其内在矛盾的统一
(一)教案的概念及其功能
教案,又称教学方案、教学设计方案。它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以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教学情况为基本依据,以科目单元、任务、项目、环节、情境为基本单位,对教学目标、材料、程序、方法、条件等进行具体的、合适的选择、决策和合理地编制的实用性方案。教案可以是课堂教学思路提纲性的简单方案,也可以是尽心渗透教学意图的详细编辑。无论是简案还是详案,都“具有授课功能、展示功能和检查功能。授课功能是指用于教学,是给自己看的;展示功能是指用于交流,是给同仁看的;而检查功能是用于被检(查),是给领导看的。因此,教案必须是‘形式和内涵的完美统一’”。
(二)教案功能之间的矛盾
就授课功能而言,教案要求实用、方便,教案的体例和内涵可以多元化、个性化,尽显课程特色和教师的授课风格、职业习惯。“那种认为存在一种唯一的最佳教学设计模型的想法是不正确的。事实上,有多少设计者与设计情境,就有多少设计模型。”[2]课程特征、教学风格及学情的多样性规定了教学设计模型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与教学设计模型“同一”性原则形成矛盾。用于同仁交流的展示功能也存在着这样的矛盾。这种矛盾在管理检查功能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教学管理上,由于评价的需要,“同一”性不仅具有管理上的必要,而且在理论上也具有必然性。否则,教案的评价难以采用“同一”的标准,教案的优劣难以评定;重要的是,如若不采用适用于职业教育特征的“同一”的教案体例或模式,职业教育较之于普通教育教案的特征和特点难以鲜明地体现。从哲学层面讲,规范意味着僵化的开始,“同一”意味着个性的扼杀和创新的止步。在教学设计必然性、“同一”设计模型的必要性之下,如何避免因规范而步入僵化、因统一而失去活力,使设计模型多样化、设计方案百花齐放,充满教师的个性特征和创新活力,使教学设计“形式和内涵的完美统一”呢?这种矛盾的对立,单纯地依靠行政命令的方式去解决,难以达到教师自觉接受和顺畅运行的效果。
(三)教案形式的“同一”
自觉的行动来自于理论的自觉。课程特色、授课风格和学情的多样性所导致的教学设计模型的多元化与“同一”性原则能否达到理论上的统一呢?在授课功能上,“虽然具体的教学设计模型不同,但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保持极好的同一性”[3]。课程特色和教师独特的授课风格并不等于教案体例可以特立独行、不受限制。教学设计方案特殊性之中总是包含着一般性,并受到一般规律的制约。教案的共性由基本信息和教学要素组成。基本信息包括课程名称、教材、班级、地点、教师情况等内容;教学要素包括教学任务、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手段、板书设计、课时分配、作业布置和教学反思等教学组织过程中的`诸要素。以上共性的基本信息和教学要素在教案形式和教学基本程序上存在同一的可行因素;在教学实践中统一教案的体例,采取“同一”的教学设计模型,存在着可能的趋势。而这种可行因素和可能趋势在检查管理功能上衍化为职业教育规律下理论上的必然。“职业教育的教案除具备普通教育教案的特征外,还必须有强烈的职业教育的特征,其必须有职业性、直观性和实践性,体现理实一体、任务引领、工作过程和信息技术等特点”。在此,一般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原理所要求的是教案统一体例的必然趋势。
(四)教案功能矛盾的解决
在“同一”的教学设计模型之下,如何展现不同的课程特色和教师的个性风格呢?假设,“同一”的教学设计模型是框架性的规范性要求,共性的基本信息和教学要素中共性的要求,不影响“同一”的规定性要求,仍然保留着“同一”的完整性。在传授知识和实习、训练技术技能的内容及其教学活动的步骤、环节、学时的具体设计安排,教学目标的设置及其达成度,具体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语言的设计,完全可以由教师依据课程的需要和自身的个性风格而自主决策,教师完全拥有尽情发挥的空间。因此,在“同一”的教学设计模型之下,教学管理者提供不同风格的教学设计体例和适度的规范空间,既可以保持“同一”教学设计模型的规定性,又满足了不同特征的课程和不同教学习惯的教师的需要。这是运行教学设计模型内在的策略性要求。
三、教学设计模型是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的要求
初涉教坛的青年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和对教学规律的准确把握,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教学目标定位不准、重难点不明、教学环节设置不合理、问题解决手段不科学等问题。如何快速地适应规范的职业要求,加快教学业务的发展,提高教学实效性,进行规范的教学设计培训和采用“同一”的教学设计模型使之借鉴运用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在本院青年教学设计培训班的调查中,在“教学设计是否有必要”问题上,64.5%的青年教师认为“很有必要”,35.5%的认为“有必要”,意向统一。在教学设计模型问题上,支持“学校设置2~3种(模版)形式,由教师自己选择”的占到80.6%;支持教学模型“由教师自己设置”的有19.4%,多数拥护“同一”教学模型的推广,并建议提供优秀教学设计范本、教学组织与教学管理的方法等材料,以供借鉴。“同一”的教学设计模型,在具有直接借鉴功能的同时,更具有引领示范的作用,那些对“同一”教学设计模型意识模糊的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会借鉴、对比“同一”教学设计模型与个性教学设计形式的优劣,为“同一”的教学设计模型提供进一步完善的经验。
四、规范教学设计模型下个性风格的发展
“同一”的规范模型提供了教学设计的范本,是一般教学规律之下设计方案形式的统一,并不意味着限制了教师创新个性发展的空间。在一定的教育教学观基础上,在教学材料的选择、教学目标的决策、教学程序的制定、教学情景的创设、教学策略的运用、教学语言的设计等方面,教师均可以按照课程的特征和个人专业基础及风格特征,创新独特的教学设计方案。尤其是在教学目标决策和教学活动组织方面,教师有独立发挥的空间。教学目标决策是教学设计的关键。“它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方向和教学的进程,影响教师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同时为教师提供了检验教学效果的标准”[4]。因为影响教学设计的主要内部因素有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个性心理品质等;主要外部因素有学生、教材和社会等。在这些因素综合的交互作用下,教师会形成千差万别的具有个性特征的“适当的教学目标”和不同风格的教学活动方式。比如,由于对教学意义和知识的理解的差异,在教学目标决策时,有的教师注重发展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把知识视为发展学习能力的材料和途径,因而在学习理论上自然地倾向于认知主义,在目标决策时,更多考虑的是把“注重对学习者信息处理和加工能力的培养”[5]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和评价内容;而有的教师则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学习理论上自然地倾向于行为主义,把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主要评价内容。教学过程其实就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教学目标一旦确立,教师就会根据教学目标,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设计适宜的教学活动和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形成具有个性风格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4][5]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16,14,20.
[2][3]RM加涅,WW韦杰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4.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激发学生对老师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理解我们为什么要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体会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CAI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2.齐读课题,质疑。
3.简介紫丁香,学生边听边看画面。
二、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朗读全文,学生边听边看录像。
2.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把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学生质疑。
三、全心品读,体会情感
(一)学习12小节
1.默读。
2.说说读完后体会到了什么?
3.思考:我们为什么要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
4.自由练读,指名读,议读,评读。
(二)学习35小节
过渡:紫丁香是怎样和老师做伴儿的呢?
1.出示学习建议。
2.小组合作学习。
找出写紫丁香怎样和老师做伴儿的句子做上记号,读一读,互相讨论。
3.学生汇报、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①绿叶儿在风里沙沙,那是我们给您唱歌。
想像它在唱什么歌?理解疲倦一词的意思。
②满树盛开的小花,那是我们的.笑脸,感谢您时时把我们挂牵。
理解挂牵一词的意思。回顾生活体验,想想老师是怎样关心我们的。
③夜深了,紫丁香还会怎样陪伴老师?怎样理解花香飘进老师的梦里?
4.指导朗读,指名读,师生评议。
(三)小结:同学们为什么要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
四、总结全文
1.回顾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你想对自己的老师说些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再写在小绿叶儿上。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山雨带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秀美。
3、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及大自然的喜爱,同时感受语言的优美。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访问了“山里的朋友”,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那种亲切的感情。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这篇课文,一起去体味那山雨的无穷韵味吧!
2、板书课题:山雨。
二、初步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解决课文中出现的词语,划出优美的句子。
3、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简单地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分段。
(雨起、雨中、雨后。)
4、作者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在这里他观察到了什么?又倾听到了什么呢?找到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三、精读感悟
1、他观察到了什么?又倾听到了什么呢?
(先是听见山雨的声音,接着看到山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
2、我们先随着作者去感悟山雨的音韵美。找出写山雨声音的句子,读一读,划出句子中的比喻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⑴沙啦啦,沙啦啦──
⑵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将雨声比作“无字的歌谣”,从这奇特的想象中表达作者对山雨的无比喜爱。)
⑶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
(作者把岩石、树叶、绿草比作琴键。)
⑷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作者将洒落的雨丝比作“轻捷柔软的手指”,把雨声比作“优雅的小曲”。)
3、山雨动听的音乐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而它的绿更是难以忘却的美。读读这些写雨色彩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⑴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
(这里实写雨的色彩──绿,给人清新的感觉。)
⑵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这是作者对雨色的想象。)
4、有感情的朗读。
四、小结
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雄伟、坚固、美观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淀语感,积累语言。
3.感受赵州桥的神奇美丽,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
4.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的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赵州桥的神奇美丽,体会作者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赵州桥的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布置预习)
第一课时:
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赵州桥的神奇美丽,夸赵州桥。
第二课时:
正确抄写词语、背诵相关段落、领悟作者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走近赵州桥。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河北民歌,请听(课件播放)这首歌里唱的是一座桥,它的名字叫赵州桥。
2.板书:赵州桥(提醒学生注意州字三点的写法)。
3.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初知赵州桥。
1.认读生字词语。
①自由汇报在预习中碰到的难读记的生字词。
②学生相互提醒读音,交流识字办法。
③教师相机点拨。
④去掉拼音,全班齐读词语。
⑤选词填空。选一个、两个或几个说说赵州桥是一座怎样的桥?
2.自由试读课文,要求做到:①正确(不添、不漏、不改);②流利。
3.检查朗读。(出示句子,学生朗读,教师随机指导)
三、朗读感悟,品悟赵州桥。
1.(播放赵州桥录像,屏幕定格神桥画面)人们称赵州桥是一座神桥,它究竟神在哪儿呢?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边划出有关词句。
2.学生自由读文,圈点勾画。
3.交流读书体会,感受赵州桥的神。你从哪儿体会到赵州桥的神呢?(此环节根据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交流汇报随机展开)
重点感悟:
▲历史悠久。
①学生读勾画的.句子。
②指导朗读:它像一位1300多岁的老爷爷,见到它你心情怎样?(板书:古老)
▲设计奇特。汇报第二自然段学习体会时,着重引导学生感受赵州桥设计之雄伟、坚固,从而感受它的神。
①随机出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37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②自由读一读,说说赵州桥神在哪儿?
③学生交流,品词析句,指导朗读。重点抓住全部、没有桥墩、横跨、37米多宽等重要词句,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赵州桥的雄伟、坚固。
a指名试读。b评价促读。c师生合作朗读。
▲图案美观。
汇报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体会时,着重引导学生感受图案栩栩如生的特点。
①文中描写了哪些精美的图案?
②从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这句话入手,启迪学生思考: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龙活了?(缠绕、抵、望、戏)
③教师范读,学生闭眼想象画面。
④指导个性化朗读。你最喜欢哪一种图案?把它读出来。(在评读中加深学生的独特体验)
⑤引导想象:如果你是设计师,你会在栏板上雕刻怎样的龙呢?
四、回归整体,夸夸赵州桥。
赵州桥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闻名中外,它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学到这儿,你想怎么夸夸赵州桥呢?
五、布置作业,宣布下课。
1.想一想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话这样写,好在哪儿呢?
2.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3.搜集赵州桥的其它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
1.屏幕出示词语。
2.男女生赛读。
3.抄写词语。
①你觉得哪些字比较难写?
②教师范写。
③选择自己认为较难写的词在作业本上写。
④展示、赏析、评议。
二、复述课文,发现作者写作方法。
(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不要求全面,尊重学生个人的感悟)。课文主要抓住赵州桥的哪几个特点来写的?
(一)认识过渡句。
1.数一数。这句话共有几个字?引导学生感受它语言简洁,但表达清楚。
2.比一比。如果把这句话换成另外一句话,你觉得好吗?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过渡句的妙用。
a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b这座桥不但美观,而且坚固。
3.读一读。通过读再次感受过渡句的好处。
(二)学习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的方法。
1.读第二段,想想这一段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围绕这句话,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
3.训练迁移。(选择其中的一句话,把它写具体)
①操场上真热闹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公园真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非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积累语言,背诵喜欢的内容。
1.你喜欢什么内容?(内化课文内容和语言)
2.你想怎样把它更快地背下来?(交流背诵方法)
3.小组比赛背诵。
四、作业。
寻访家乡的古建筑,了解它的历史价值,并把它写下来。
板书设计:
赵州桥
雄伟
古老坚固
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