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读书的散文

2023/11/25经典文章

微文呈现整理的读书的散文(精选10篇),都是精品文章,请您欣赏。

读书的散文 篇1

我读了吴承恩写的《西游记》这本书,以前也看过《西游记》的电视剧,但是一直都看不完整。这个假期我终于得偿所愿把这本书看完了,我也不禁被书中的故事所吸引。

在这本书里,主要写了四个人,即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孙悟空。因为他爱憎分明、机智勇敢、不怕困难。在三打白骨精的故事里,他一次又一次识破白骨精的诡计,白骨精第一次变成一个老妇人,第二次变成一个少女,第三次变成一个老公公,可不管她怎么变化,都逃不脱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他不顾唐僧的阻拦,哪怕唐僧念紧箍咒,孙悟空也坚持打白骨精,最后终于保护了唐僧。

我以前在学习中常常缺少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钻研精神,比如有一次,我做到一道很困难的数学题,我想:这道题实在太难了,反正回家可以问爸爸,没必要这么绞尽脑汁。于是我就放弃了。看了这本书后,我告诉自己以后要向孙悟空学习,学习他百折不挠、永不放弃的精神。所以,现在我遇到难题尽量自己钻研,克服困难,不搞懂绝不放弃。

其实,生活当中许多事情都是这样的,困难到处都有,只要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精神,就不怕克服不了困难。

读书的散文 篇2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题记

一夜秋来,温度骤凉,阴霾的天空书写无尽的苍凉。漫步在昏暗的书馆,品味书香。茫然之际野草二字映入眼帘,捧书盘坐,致思绪于《野草》中,仿佛致身于梦中。我停止前进的脚步,在野草丛中徘徊,徘徊又彷徨。扬起头迎着风向去寻找前进的路,这似乎是一种奢望。谁会来?谁会来指引我走那一条路呢?

“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蓦然回首,发觉成长的脚步中独自一人,被沉没的世界只有自己。或许是我沉静在梦境里,也唯有在梦境里才能享受片刻的安宁。这里没有路的,能否向前进,能否到达安宁的世界,这都是个未知数。

“然而我的心很平安;没有爱憎,没有哀乐,也没有颜色和声音。”天荒地老,地老天荒,在无尽的荒凉中徘徊又仿徨,宁静的心,不随世俗而庸俗,惨淡的世界,全然没有影响到那颗充满担忧却又满载希望的心。

“希望,希望,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然而就是如此,陆续地耗尽了我的青春。”在希望中慢慢绝望,可绝望中又透着丝丝的希望。黯然的人生无非是在希望与绝望中徘徊,慢慢地耗尽青春,成为别人生命中的一位过客。

来去匆匆的过客,不懂如何享受生活,为维持生命,讨碗水喝,却在不止步的前进中让生命殆尽,忘记了姓名,也忘了追求的理想。无法放下手中的包袱,只知向前走去,一路千辛万苦,跋山涉水,却走向了无边秋夜。

萧条的枣树在盼着,盼着秋后的春,做着小粉花的梦,但它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一无所有的杆子,在默默的直刺着苍凉的天空,一心想制它与死命,可是这一切都太难,它知道,这一切仅是一个梦,一个好的故事。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它,完成它,留下它。”阴霾不可能总是笼罩着天空,太阳终会升起,阴霾终会消散。所以他将毕生所学化为文字,给予它灵魂,让它唤醒无数颗中国人沉睡的心。这一觉太漫长了,他等得好辛苦,好辛苦,可是他等到了,青年的灵魂开始苏醒。

“是的,青年的灵魂屹立在我眼前,他们已经粗暴了,或者将要出粗暴了,然而我爱这些流血和隐痛的灵魂,因为它使我觉得是在人间,是在人间活着。”是的青年的灵魂苏醒了,他们粗暴了,在黑暗中他们是一颗颗毫不起眼的小星星,看呐,他们开始聚集,开始团结,开始反抗。微弱的光慢慢变亮,黑暗终究消散,而这一切却又消失在淡淡的血痕中。

“造物主,怯弱者,羞惭了,于是伏藏。”泛起一丝涟漪的心归于平静,我,在时光的流逝中感悟,感悟《野草》的灵魂,感悟生活。

读书的散文 篇3

每当脑海浮现鲁迅二字时,我就会想起他那人格的独立,正因为他的真实,笔锋如刀刻在心中刻画着中华民族的灵魂。而且,他有强烈的使命感,鲁迅之所以是鲁迅,是因为他不明哲保身,受到恐吓,他出门不带钥匙,以示不归之志。他不惜以生命高扬理性,以其坚毅警示众生,因而使人望其项背而终生敬仰。

当我拿起鲁迅的灵魂作品时,我仿佛看到了中华振兴的良药。鲁迅曾说过,“医治中国人只是把他们的身体治好,但却救不了他们。”所以,鲁迅开始从文,用他最朴素的语言,写出了最具攻击性的文字,让国人,仍至世界体会到他的所向披靡的无畏精神。

小时候曾读过《朝花夕拾》,但郁闷的是我当时没能读懂,生生地误会了鲁迅的文学功底。后来,心智趋向成熟的我渐渐触到它的内涵,它讲述的乡村生活体现了眷恋和厌恶相互参透的乡恋情。另一个是鲁迅在逐步接受进步文明的同时,也在现实中摧残着破旧的,愚弱的故乡。

鲁迅先生对儿童问题的关注一直是艺术创作的重要话题,如《朝花夕拾》中的百草园,三味书屋,五猖会,鲁迅以其少年“单纯与自由”的心灵去看待,评价自身和世界。但是,在充满童趣的散文中,又辅成人的视角来仅观儿童时期的生命体验。父亲在“我”大声叫嚷中痛苦地咽了气,现在“我”知道这却是我对于父亲最大的错处。这样,鲁迅在儿童视角与成人的视角的转换过程中,不断地咀嚼,追寻童年经验,从儿童封建社会重压下的弱者的角度出发去抨击封建文化儿童的腐蚀,传统的教育方式对儿童尊严的践踏。

我轻盈盖上书本,手指依旧残留着书页上淡淡的香韵,但我知道,那始终会散去;但是,那锋利笔锋在心中刻画过的痕迹,却与岁月的长流而深深沉淀于心灵的深处。

读书的散文 篇4

今天,在绵绵春雨中,我读了现代文学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朱自清的散文被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清新的文字、淡雅的风格,让我深深陶醉。阅读他的散文,不仅仅是眼看口读,更要用心去品味。

《春》里的春天是四季之首,繁花烂漫。山醒了,水醒了,小草醒了,花儿醒了,还有和风、细雨和城里乡下的老老少少,组成一幅美妙的春景。斑斓的色彩,芬芳的气息,宛转的曲子、笛声,强烈刺激着我的感官。静的是物,动的是人;静的球开始滚动,动的风筝在飘荡;春天里的一切都仿佛有了生命。晴天也好,雨天也罢,风雨阴晴总相宜。比喻、拟人、排比和引用等修辞手法,驾轻就熟,信手拈来,不着痕迹,朱自清为我们勾勒出一季如画的春天。文中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里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小草的生长神态描写得栩栩如生,也向我们暗示,嫩绿的春天已在不知不觉中来到我们的身边。

《春》里春天象征着生机勃勃,寓意着美好的开端。只有春天的萌动,才有夏天的繁华,才有秋天的收获。“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被人们赋予了太多的期望,春天不再单纯是一个季节,而是变成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像刚落地的娃娃,像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像健壮的青年,”还要“安静和平”,人、动物和自然和谐相处,朱自清的春天,就是一种幸福生活的象征。

朱自清不仅是一个散文家、学者,更是一个有骨气的爱国人士,他生活在旧中国,生活在战争和饥饿中。今天我们品读这些清秀精到、雅俗共赏的文章时,难道你仅仅认为很“优美”吗?而我却觉得还有一点“忧美”,隐隐的“忧郁忧患之美”。这么绝妙的天地人和谐的春天,对于生活那个时代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一种奢望、一种梦想,只能“盼望着,盼望着”。

现在的人们养尊处优,已习惯了慵懒。对于美好的东西,经常是熟视无睹,而且常常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我们青少年是祖国的春天和未来,我们只有好好学习、茁壮成长,才有祖国的的繁华和收获。我们要珍惜美好的时光,不能愧对“祖国春天”的称号,要让花开更红更香,要让草长更绿更广,为真正实现朱自清梦中的春天,添上浓重的一笔。

读书的散文 篇5

曾几何,也有那么点冲动,坐下读书。坐在一个朝阳的阳台上,搬一个小凳子,手里捧着带着墨香的书,坐下来慢慢地品读。坐下读书已经成为奢望了,坐下读书已经成为了过去。曾经的我手里离不开书,图书馆也是自己最好的去处。曾经的我,曾经对书也是那么的痴迷,抱着一本厚厚的书籍,无论是世界名著,还是自然地理,都会给我莫大的兴趣。那已经是曾经,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坐不下去了,对书也失去了兴趣。拿着书看上几页,就感到心烦意乱。心里总盘算着更多的生计,计划着明天的工作。

有些资料需要核实,更多的是打开电脑,现在更是手机上网,问一下度娘,书对我似乎已经是多余了。即使拿过书,也是浮躁地看几页,看不出里边的前因后果,书还是放到了一边。我每天几乎是到处奔走,有时间的时候,和一些人说些天南海北的事情。

生活就是这么喜欢开玩笑,书逐渐地离开了我。有时候,走到书店的时候,竟然发现这个城市这个地方还会有书店。有时候,走到一些街道的时候,竟然发现,还会有那些人在卖书。奇怪的是,那些书店,那些书,怎么也吸引不了我。

无论坐在汽车上,还是坐在硬座列车上,会看到那些人都拿着手机,似乎也是看书,但是却看不到他们手上的书。

春节即将到来,高中的女儿放假了,大学的女儿放假了。偶然的机会,看到她们放在案子上一本书,是一本带着墨香的《读者》。我不经意地翻开了其中精悍的文章,竟然能够坐下看完一篇。在这本书里可以看到熟悉的名字,那些早些时候都已经成为作家的文章,再一次吸引住了我。坐下读书,我突然感到,浮躁的心突然安静了。书里的世界,导引着我看到另外的梦境,我似乎豁然开朗,找到曾经失去的我。

坐下读书的感觉太好了,感人的故事,生活的哲理,把我一下拽到了里面。坐下读书,这种气氛也是电子书难以体会到的。我发现,不是书离开了我,是我离开了书。当再次坐下读书的时候,依旧会发现,其实书依旧很精彩。

读书的散文 篇6

读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可没有像读余秋雨的《行者无疆》那么痴迷,那么一气呵成。而是断断续续的,开始时甚至有读不下去的感觉。记得刚读时,我是一篇文章得连续读上两遍才有点感觉。或许是本人的语言攻底薄弱吧,才至于读的那么累,那么辛苦。或许是他的文中好词接连,我得多读一遍才能有所消化。就拿我女儿挂盐水的时候吧,我为了磨蹭时间,就带上了它,却被女儿戏虐为装门面。她两瓶盐水挂完了,我呢,才只看了一篇而已。

如今,在暑假中,一个偶然的机会,再次捧起了它,却读得如痴如醉,感觉甚好,这个中的原因,我怎么也道不出个所以然来。就这样,接连着看了十多篇,还觉得意犹未尽。只是读到后来的小品文时,顿觉素然无味,也就搁置了。我想,读书,既然是乘兴而来,又何必败兴而归呢?也许,在以后的某一个时间段,我会喜欢这类文章的。那也就一切随缘了!

余先生的散文,我觉得首推那些类似游记的抒情散文,出于参加各种国际笔会的需要,他周游的好多国家,足迹遍至英国、西德、西班牙等国家,随着他的文章,领略了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我读后感慨颇多的是,早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已经驾驭着汽车畅游各地。对我来说,那是个陌生的年代,当时的中国正处于贫困阶段,即使像今天我们自己也拥有了家庭轿车,我也觉得那是小时候根本不感奢望的事,更何况是在那个年代呢?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余先生的《自豪与自信——我的国文启蒙》对我启发颇多。像他高一那年教他的戴老夫子,教周郭颐的《爱莲说》时,如何摇头晃脑,用川腔吟诵,有金石之声。他认为,这种老派的吟诵,随情转腔,一咏三叹,无论是当众朗诵或者独自低吟,对于体味古文或诗词的意境,最具感性的功效。像他的父亲在他进中学后教他读的那些古文,如《谏太宗十思疏》、《留侯论》、《春夜宴桃李园序》、《吊古战场》、《与韩荆州书》……恰巧是我刚在《古文观止》中读到的,因此看到这些题目倍感亲切。他一直认为,不读旧小说难谓中国的读书人。我,也正在走这一条阅读之路,但愿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与大师之间的距离能多少近一些。到那时,再读先生的作品,也许会觉得更亲切些。

读书的散文 篇7

今天是大年初四,我一个人在家,读了《朱自清散文精选》中的《憎》这篇文章,感触很深!

朱自清先生在这篇文章一开头就写道:“我生平怕看见干笑,听见敷衍的话;更怕冰搁着的脸和冷淡的言辞,看了,听了,心里便会发抖。至于残酷的佯笑,强烈的揶揄,那简直要我全身都痉挛般掣动了。”接着他列举了四个他亲生经历的事情。

第一个故事是说朱自清先生在北火车站看到了一具孤苦劳动者的尸体横躺在马路上,有十余人围着看,却都好奇地睁着眼,脸上的筋肉也都冷静而弛缓。

第二个故事是说朱自清先生有一个中学同学,再高等学校毕业;今年恰巧和他是同事,有四五年没见面、通信了,见到他之后讲了很多以前的事情,可没想到的是那个同学只是安静地听着,没有说一句话,只是敷衍地笑了几下,最后说了几声先生,似乎两个人从来都没见过面似的。

第三个故事是说朱自清先生有一次从大马路搭电车到车站。半路上电车上上来一个面无表情魁梧奇伟的华捕。当有一位女士因为有事而耽误了一点时间,所以没能及时上电车,就追着电车跑,抓住电车的柱子又滑了下去,这是那位面无表情魁梧奇伟的华捕哈哈大笑起来,露出了两颗金牙。

最后一个故事是说朱自清先生去任某校的教务主任,要做一件很头疼的事,那就是拟订课表。他花了五六天的工夫,终于勉强凑成了。但有一位在别校兼课、资望深重的先生对此表示不满,于是将此事报告给了校长,最后朱自清先生生气地辞职了。

我觉得他这四件事写得都非常具有代表性,四个故事读完之后都深深地刺痛了读者的心。特别是在写第二个故事的时候这样描写了那个老同学的:“他只支持着同样的微笑听着。听完了,仍旧支持那微笑,只用极简单的话说明他中学毕业后的事,又称了‘我’几声‘先生’。”从这些看似平凡的语句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人心的冷漠与无情,作者自己的心中也一定觉得很痛,为什么短短几年的工夫,一个人的变化就这么快呢?同时也对当时的黑暗势力进行了强烈地批判。

其实我们身边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说一个司机看到一位老太太在马路上跌倒了,就下车去扶,结果遭到别人的阻拦,说你别扶她起来,到时候这事可就全赖在你身上了!看似一句比较好心的劝说,但实际上体现出了一个社会风气的好与坏。我们应该以一个良好纯洁的心态去面对身边发生的事,并妥善地去解决它们,这样,整个社会的素质才会提高,社会才不断进步会进步!

读书的散文 篇8

接触林清玄的散文是一次逛书摊,偶尔捡起一本书,随手翻了翻,就被他清丽的文字所打动。喜欢他的文字所特有的淡淡的香——如一缕莲花般的馨香。每每走进他的文字,心也会跟着起起落落,然后慢慢静下。暖暖的回味时,内心总会充满宁静与关爱。几句平淡的话语,足以让人一遍遍地反复回味,这就是林清玄散文的魅力。我喜欢在床头放着一本林清玄的书,睡觉前细细地阅读几篇,来一次心灵的洗涤方可安静地睡去,一切禅理在梦中参透。

他的笔下尽是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在他的笔下卖花是有修行有善缘的职业,卖花的大嫂连笑容都是温婉的,如花的;卖大碗茶的阿婆是寺庙里不可或缺的一景;种出特大芒果的`老农是神奇的;海边卖贝壳的老人都是令人敬仰的。

林先生的文章总是远离庸俗于污秽,更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是清丽悠远,沁人心脾。这些文字里,有花的鲜美、月的皎洁、风的温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长在人心中的一株树,虽然孤独,但忠实地为我们守住了天上皎洁的月。品他的书,在闲暇的时刻,一杯咖啡或者清茶,一张摇椅,一点阳光和几朵白云,捧着它,便是一生一世的永恒。它们不似柜台上的畅销书,声名浮躁间,街头巷尾皆是议论。它们默默,默默地如白云,似流水,不会有成为焦点的时刻,却是常在不衰。

在炎热的夏季,你不妨泡上一杯清茶,翻一翻林先生的书,让一缕清风吹进你的心房。

读书的散文 篇9

我合上书,回味着他纯熟、老练、独特的用笔,总有种莫名其妙的快感。

他——朱自清,与我们这些文学大海中的`一滴水相比,他在无垠的文海中算上占有一席之地了。若他能存活至今,创出的作品该令上帝、众神为之倾倒,更是有一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但他还是于1948年8月12日因病逝于北平。

他的散文在用词上不免精雕细琢,娴熟的技术使他脍炙人口的佳作更加有力、优美。他善于抨击、打击黑暗社会;也善于写出情景交融、给人以身临其境般感觉的作品留传千古。称他文学界一颗夺目的明珠一点也不过份。

他的文章中我最喜爱的莫过于议论文了。名言于想法的完美结合,可谓天衣无缝,美妙绝伦,给人难得一见的教育,并将议论文中罕见的美文佳作留于后人,留传百世。

我情不自禁地打开书,再次欣赏他简洁精要的文笔,欣赏字里行间鲜明的政治色彩,欣赏这本《朱自清散文集》

读书的散文 篇10

最近在读刘墉的散文集《纵横卷》,看他的作品时,我的思想会随着他的文字跳动,他并不把文字写的太过饱满,所以留给我了很大的遐想空间。读到其中一篇《你想一鸣惊人吗》时,我的心好像被狠狠的鞭策了一下,隐隐作痛。

成功不垂青无备之人。哈佛大学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当机会来临的时候,你准备好了吗?”这句话是问句,但实际上应该这样理解,如果当机会来临,你却没有准备,你就不可能夺取成功,或者说是如果你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就算是机会来临了,你也不可能抓住它。

能“一鸣惊人”的,必定在他“不鸣则已”的时候不断养精蓄锐;能“动如脱兔”的,必定在他“静如处子”的时候细细观察;能“一夕成名”的,必定在那“一夕”之前,有着千百个夜晚,暗暗地演练。所以平时不断给自己添加新的“血液”,完善自己的“装备”,才能通过“机会”这座桥梁,到达成功的彼岸。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成功就不会垂青于他,他只能眼巴巴的瞪着机会,对天长啸了。于是,我们完全可以想象,那些“一鸣惊人”的人曾为此付出了多么大的努力。

那么我们呢?我们是不是也总在抱怨,抱怨社会竞争压力大,抱怨工作不好找,抱怨机会难觅……可是,当机会真的光顾时,我们有没有完全的实力抓住它呢?所以,我们只有做到认真思考,认真学习,时时刻刻准备好自己,才能抓住机会,让成功垂青于我们。敲响心灵的警钟吧!成功不垂青无备之人!

你我均知,人生如棋。可不知你曾想过:你还有多少棋子?你已有多少斩获?你是否应该更小心地,把所剩无几的棋子,放在最佳的位置上?

我们总喜欢用棋局来形容我们的人生,黑黑白白的旗子在棋盘上纵横交错,编织成一幅优美的水墨画卷。但如此美丽的棋局常常暗藏杀机,一个棋子的偏差,有可能让我们输的落花流水;过多的顾虑,也许会让我们错失良机……

人生如棋,我们需要的是勇往直前的勇气。许多人不会对棋产生兴趣,甚至连棋子的数量也不知。如此,我们与高手对决之时又有几分胜算?我想,此时,我们更需要的是勇往直前的勇气,。若我们落子时犹犹豫豫,摇摆不定,不知会错失多少良机,不知会埋下多少祸患,不知会酿成多少灾祸。不如勇往直前,与高手们直接短兵相接,或许,还能杀他们个措手不及。不过,我们可能会赢,可能会输。赢了,万事大吉;输了,也要尽力与之同归于尽,也不枉称为枭雄……俗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放手一搏,背水一战,或许,我们就能走向重生的涅磐。

人生如棋,我们需要的是旁观者清的谋士。虽说:“观棋不语真君子。”可在人生的棋盘上棋逢对手,观棋的人,却不必“观棋不语”,于是功力差些的人,找几个参谋,常能开创好的局面。我们要记住:如果我们没有参谋,必是很孤独的棋手。

人生如棋,在棋局中要的是努力。不要轻易的说放弃,因为每个人才那么一局而已。你也许累了,你也许倦了,你也许认为没希望了,这时候我希望你还记得“天无绝人之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棋如人生,人生如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