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百科 > 经典方案 > 正文

小学音乐鉴赏活动方案

2025/03/04经典方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小学音乐鉴赏活动方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小学音乐鉴赏活动方案 篇1

教学内容:

1.认识了解弹拨乐器——古筝

2.欣赏乐曲《渔舟唱晚》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认识、感受了我国民族古老乐器──古琴,它的音色古朴、浑厚而悠远。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同认识和了解我国另一件民族乐器──古筝。

2.介绍筝(古筝图片)。

师:筝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既善于表现优美抒情的曲调,又能够抒发气势磅礴的乐章。它是一种多弦多柱的弹拨乐器。它的外形近似于长箱形,中间稍微突起,底板呈平面或近似于平面。演奏时以左手按弦、右手弹弦为主,其中筝的划奏是构成其旋律特色的一个重要演奏方法。

二、辨别结构

1.初听:画旋律线。

师:大家对筝这种民族弹拨乐器有了初步了解,一定还想仔细地品味它所表现的音乐吧!那么,我们就一起欣赏一首筝曲。请大家拿出纸、笔,边听边画旋律线。

(初听古筝独奏《渔舟唱晚》音频。学生准备纸、笔,边听边画旋律线。)

2.描绘音乐。

师:请你们根据自己对音乐的体会和所画旋律线,想象一下音乐描绘的画面。

3.出示曲名。

师:这首乐曲的曲名是《渔舟唱晚》,是表现江南水乡傍晚的`美景和渔民充满乐趣的捕鱼生活。

4.介绍曲名的由来。

师:这是近代筝演奏家娄树华在1936年根据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改编而成的,并引用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穹彭蠡之滨”的诗句。“彭蠡”即指的是鄱阳湖,是我国的第一大淡水湖,位于江西省北部。

5.欣赏动画,分辨音乐结构。

师:下面我们将音乐与画面相结合,体会乐曲所描绘的夕阳西下,渔夫载歌归舟的优美意境。听一听乐曲是由几部分构成的?(《渔舟唱晚》动画一、《渔舟唱晚》动画二)

三、学唱旋律

1.欣赏第一部分。

(1)师:现在请大家分段欣赏。先听《渔舟唱晚》第一部分音频。

(2)运用表情术语来描述音乐。(《渔舟唱晚》对比填空)

(3)随琴视唱歌谱。(出示《渔舟唱晚》第一部分主题谱例)

(4)师:同学们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速度和力度来演唱这段旋律呢?学生讨论。

(5)师:这段旋律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怀?

教师总结:是的,和我们城市的喧闹相比,好像来到了世外桃源。这段旋律抒发了作者对湖光晚景的赞美之情,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渐渐西沉的夕阳,轻拂湖面的涟漪,缓缓移动的帆影和轻声歌唱的渔民。

(6)哼唱旋律。

师:请同学们跟录音模仿古筝的音色,用“咚”音哼唱第一部分的旋律。

2.欣赏第二部分。

(1)欣赏《渔舟唱晚》第二部分音频。

教师可配合视频讲述:这段音乐采用了筝特有的“花音”奏法,使我们感到声音华丽流畅,韵味十足。

(2)随琴学唱旋律。(出示《渔舟唱晚》第二部分主题谱例)

(3)运用表情术语来描述音乐。

师:这段旋律的情绪是怎样的?你能用一个表情术语描述一下吗?

3.欣赏第三部分。

(1)欣赏《渔舟唱晚》第三部分音频并讨论。(出示《渔舟唱晚》第三部分主题谱例)

师:请同学们边听边想,此时,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听到了哪些声音?音乐结束时音量有何变化?你能想到什么?请你们小组讨论欣赏后的感受。

(2)教师小结:同学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随音乐仿佛听到了交织在一起的浪花的飞溅声、摇橹的吱吱声、渔民的歌声和收获后的笑声……,随着音乐的渐慢渐弱,渔民收网归航,湖面上又恢复了原有的宁静。

(3)随音乐哼唱旋律,再次体验音乐的情境。

四、完整欣赏

再次欣赏《渔舟唱晚》动画。(《渔舟唱晚》动画一、《渔舟唱晚》动画二)

五、配乐朗诵

乐曲的意境与一些古诗的意境比较相似,可请学生配乐朗诵《渔舟唱晚》。也可试着让学生写写与《渔舟唱晚》意境相近的诗句配乐朗诵。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欣赏的乐曲《渔舟唱晚》,让同学们体会到了乐曲的情绪与意境,感受了祖国古典音乐的美感,并认识和了解了我国民族乐器──筝。希望课后同学们再找一些关于筝的乐曲来欣赏。

小学音乐鉴赏活动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荧屏歌曲,并产生浓厚兴趣。

2、掌握拍的指挥图示。

二、能力目标:

1、能以对祖国满怀深情的歌声用中、英文两种语言演唱歌曲。

2、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培养音乐鉴赏力及创造力。

三、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能以对祖国满怀深情的歌声用双语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音准

教学模式:

一、模式名称:听唱自学,实践创新。

二、模式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整体感知,情感体验→自学新知,拓展情感→情感升华,创新实践。

教具:

录音机、多媒体课件、大屏幕、钢琴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达标意图

常规教学师生以唱的形式问好

师生交流情感。

情境导入欣赏两首影视歌曲片段1、学生欣赏、分析音乐。

2、教师适时总结、引导。激发学习影视歌曲的学习兴趣。

学整体感知、情感体验

1、了解《音乐之声》的`故事梗概。

2、欣赏《雪绒花》

1、学生讲解。

2、教师范唱,学生欣赏歌曲。学生整体感知音乐,感受音乐美。

自学新知、拓展情感学习新歌

1、学生用听唱法学习歌曲。

2、进行艺术处理。

3、自学歌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难点突破。

4、学习用英文演唱歌曲。能以对祖国满怀深情的歌声用双语演唱歌曲。

培养学生自学音乐、感受音乐、分析音乐的能力。

实践创新

1、练习三拍子的指挥。

2、师生随音乐起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音乐实践能力。

小结

1、学生总结本课收获

2、教师总结学生的表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音乐鉴赏活动方案 篇3

一、学情分析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对什么事物都很感兴趣,但对于音乐知识的了解又显得比较浅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是注重教学常规,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通过音乐习惯的养成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唱歌曲《大海》,学生能感悟词曲中蕴含的“美”,明白要保护大海、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

2、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真正的走进音乐,了解音乐,并在音乐实践中学会鉴赏音乐,聆听音乐,进而喜爱音乐。

(二)过程与方法

1、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并在体验中充分展开想像,获得自己独特的音乐理解及感受。

2、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创造,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3、利用集体表演、小组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三)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大海》,初步掌握三拍子歌曲的强弱节奏和“x.x”这个节奏型,认识简单的节奏符号,感受歌曲的音乐形象,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歌唱,乐于参与其他音乐表现和即兴创编活动,能够配合歌曲、乐曲用身体做简单恰当的动作,用体态语言或律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2、让学生感受大海的声音并用自己的声音进行模仿。聆听歌声时能学生能作出相应的情绪或体态反应。

3、学生能够在律动、音乐游戏和歌表演等活动中与他人合作。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掌握三拍子歌曲的强弱节奏规律和“x.x”这个节奏型。

四、教材工具

多媒体电子教学设备、课件、电子琴(钢琴)、教案

五、教学过程

(一)听声、看大海沙画表演,导入课题

1、教师播放一段大海沙画表演的视频,问学生: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大海)

(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模仿大海的声音。)

教师问学生:你见过的大海是怎样的?(学生:有沙滩、有鱼、有海浪、涨潮退潮、海水打在礁石上,贝壳、海螺、帆船等)

2、教师播放介绍大海风景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感受大海的美丽与神奇。导入这节课的主题——《大海》。

(二)学唱歌曲

1.聆听歌曲《大海》(学生跟着老师做简单动作,体验三拍子律动。)

2.欣赏后教师提问:这首歌是几拍子的?它的强弱规律是怎样?(教师出示四三拍节奏规谱并要求学生掌握三拍子的强弱规律:强弱弱)

3.出示歌谱,复听歌曲,再次感受四三拍强弱规律。(使学生对歌曲旋律、对四三拍节拍加深印象)

4.出示“x.x”这个节奏型,让学生感知附点节奏,并掌握附点节奏。

5.出示歌谱,教师播放音乐,学生完整聆听歌曲,找出歌曲中出现了几次附点节奏。

6.按节奏读歌词,学生试着读,读不准确的句子,教师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

7.教师出示歌谱,一边弹琴一边范唱,学生跟老师小声哼唱。(加深对歌词的理解)

8.学唱歌曲

(1)学唱前半段歌曲,教师弹琴范唱歌曲,积极鼓励学生试唱,唱不准确的乐句教师及时给学生进行纠正、指导并示范演唱,让学生多演唱巩固几遍,能更好的掌握。(教师提示学生注意听好音乐节奏“x.x”并注意歌唱姿势)

(2)教师引导学生对前半段歌曲进行感情分析、处理,教师弹琴提示学生融入情感演唱前半段歌曲。(教师提示学生注意听音乐节奏和速度,注意歌唱姿势,用声音表现出大海的“美“感)

(3)学唱歌曲后半段,教师弹琴范唱歌曲,学生用心聆听。(教师提示:注意歌曲中歌词的'演唱速度与节奏)

(4)教师弹琴,鼓励学生自己演唱。教师听后指导纠正学生个别乐句和歌词节奏的演唱,尤其是高音部分和最后一句歌曲的节奏多重复练习几次,加以巩固。(教师提示学生演唱时注意气息和声音的控制,切记扯着嗓子大喊)

(5)教师弹琴,学生完整演唱后半段歌曲,教师提示:注意听准音乐及歌曲的节奏。

(6)分析、处理歌曲后半部分,设问学生:波涛涌动的大海应该用什么的情感和声音去表现?大海摇篮应该用什么样声音哄着太阳和月亮睡觉呢?

教师弹琴,提示学生融入情感演唱歌曲后半部分。

(7)出示全部歌谱,教师弹琴,学生跟琴声完整演唱全曲。(教师提示:注意歌唱情绪及节奏,听好音乐,注意歌唱姿势)

(8)教师播放歌曲范唱,学生合音乐完整演唱歌曲。教师提示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肢体动作随着音乐即兴创编能表现出大海的律动动作进行表演。

9.分小组表演歌曲《大海》,教师做几个简单动作,鼓励学生大胆创编动作为歌曲表演。

10.分组表演:一组演唱歌曲,一组用身体的律动来表现。

(三)课堂拓展

(课堂小结)

教师请同学们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引导学生说出学习的内容,想到的事物。然后出示“海洋污染“的几幅图片,让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最后教师总结:要好好保护环境,不要乱丢垃圾,热爱我们的海洋,热爱我们的地球,一起努力争当一名保护地球文明的小金星。

小学音乐鉴赏活动方案 篇4

教学内容:

1、了解挪威作曲家格里格及其代表作品。

2、欣赏两首管弦乐曲《朝景》、《奥塞之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乘着歌声的翅膀》

二、欣赏管弦乐曲《朝景》

1、边听乐曲,边想象乐曲描绘了什么景象,体会“这首乐曲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2、教师揭示题目——《朝景》,介绍乐曲创作背景。

3、教师介绍挪威作曲家格里格及其代表作品。

4、播放主题音乐,让学生视唱主题旋律。

5、复听乐曲,当学生听到主题出现时,用举手的方式表示,听后说出乐曲的哪些部分听到了主题旋律,划分乐曲的三个部分。

6、找一找乐曲三个部分中演奏主题的主要乐器(小提琴、中提琴、长笛、单簧管、双簧管)

三、欣赏管弦乐曲《奥塞之死》

1、听乐曲,初步感受乐曲的`情绪。

2、教师介绍此曲的创作背景,带领学生视唱第一部分的主题,感受音乐的凄凉和哀痛。

3、副厅乐曲,感受主题在乐曲的什么地方出现,想想前后主题发生了什么变化。

4、欣赏完乐曲,学生讨论并回答:

(1)作曲家选择了什么乐器组的乐器演奏全曲?

(2)乐曲的三个部分有什么不同?其中第二部分时如何表现出与第1部分的不同的?

(3)第一部分主题再现时,力度发生什么变化?

四、小结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