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炊烟文章

2023/11/29经典文章

微文呈现整理的炊烟文章(精选9篇),都是精品文章,请您欣赏。

炊烟文章 篇1

脑海中,时常出现一副美纶美幻的乡村风景画。在葱绿的大树下,青灰色的瓦,青灰色的墙,屋顶的烟囱冒出青灰色的烟,烟在微风中慢慢飘散在葱郁的树林中,正个乡村镶嵌在夕阳和晚霞中,祥和宁静。

我从小学到初中都是在临村上学,那是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双脚。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我老远就看见我的村庄,在村庄最左前一家就是我童年记忆的家。看到我家屋顶冒出的轻烟,就知道母亲在做晚饭。母亲正往灶膛里添柴草,柴草燃烧的火映红了母亲的笑脸。我这时的脚步格外轻松,走路总是蹦蹦跳跳,就像一只小麻雀,要回家的感觉总是这么美好。

刚推开简陋的木门,嘴里冒出的第一句话是:“娘做好饭了吗?"母亲总是带责骂又疼爱的语气回答:"就你知道饿,稍等一回,锅里热着甜地瓜,你先吃一个垫垫底,别饿坏了肚子。"甜甜的红瓤地瓜那时在贫穷的年代是我的最爱,母亲秋后出的地瓜总是能保存到来年的三月,隔三差五的就蒸几个给我吃,地瓜软烂,入口既化,香甜可口。我说:"先给我一个,我帮你添柴草吧"。母亲总是说:"娘就好听你说话,心里暖暖的。"我边吃地瓜边帮母亲添柴草,柴草燃烧冒出的火光也映红了我的笑脸。

现在已不再用柴草做饭了,用柴草做出饭的味道也消失了,炊烟不再从屋顶的烟囱冒出,炊烟伴随着母亲消失了,炊烟伴随着母亲却印在脑海里,终生不再忘记。

吃饭时,我眼前时常出现一副画面,母亲坐在灶膛前,正在添柴草,柴草燃烧冒出的火光映红了母亲那慈祥的笑脸。老婆看到我犯傻,总说一句,快吃,不然凉了。我弱弱的答应着,老婆做的饭虽然好吃,再也吃不出母亲做的味道。看到女儿美滋滋的吃饭,我不知她也是不是吃出了妈妈做的味道。

炊烟文章 篇2

时近中午,我到了久别的老家。

在我的记忆里,这正是村里家家烧火,户户冒烟,忙着做饭的时候。驻足村头,我向那一排排房顶上寻去,想看看那袅袅炊烟,然而却没有看到它的踪影。

生我养我的这个村子,几百年以来,炊烟或多或少,从没有间断过。我记事起,家家用上了助燃的风箱,到了做饭的时辰,呱嗒、呱嗒的风箱声便从各家传了出来,形成大合唱。随之,一股股炊烟浓淡不一,从各家屋顶的烟筒上滚滚而出,飘散开来,然后形成一团,笼罩在村子的上空。我和村里的小伙伴,每天傍晚放学归来,先是站在村后的小山上,俯瞰那一片炊烟,指划着,寻找着,大声喊叫着,这是俺家的,那是俺家的,然后一齐欢叫着“吃饭了、吃饭了”向村里跑去。后来我外出求学后,在城里住了下来,但老家的炊烟却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如今回到老家,到了做饭的时候,却不见了那袅袅炊烟,让我感到诧异。我揣摸着,向村里走去,只见原先的泥泞巷道,变成了水泥路,路的两旁有序的栽植了花草和绿化树。六十岁的大哥,穿着橘黄色的工作服,等着我的到来。大哥告诉我,这几年,村里搞了生态文明和环境卫生建设,还聘请我当了村里的保洁员,每月有工资,村里变得和城里差不多了。

村里的变化之大,真是想也想不到。特别令我惊讶的是,记忆中房前屋后的柴禾园子,变成了一个个小花园。作为农家来说,柴草和粮食同样重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没有柴草,做不成饭,也是不行的。因此,从祖辈开始,家家户户的房前或屋后都有一个用来储备柴草的园子。生活困难时期,不但粮食紧张,而且做饭用的柴草也很紧缺。秋后的星期天,我和小伙伴们扛起竹筢子,背上腊条篓子,转遍村子四周的沟壑田埂,把少得可怜的野草、树叶等一切能烧的东西捡回来,以补充家里柴草的不足。我的父亲外号大拖筢,他做了一个宽三米,长五米的大筢子,在冬闲时节,每天披星戴月,脚踏霜花,弯腰拱背,像老黄牛拉犁一样,拉着大筢子,来回梳理着光秃秃的原野,把几乎看不见的枯草、禾的根须拖回来,以保全家烧火做饭之需。可是这祖传的柴禾园子和柴草不见了,烧火做饭怎么办?看到我惊讶的表情,大哥解释说,现在家家户户用上了天然气,烧柴草做饭已是老黄历了。不见炊烟升起的谜团一下解开了,我心里一阵激动。

“快回家吧,你嫂子已经做好饭了。”听了大哥的招呼,我加快了脚步,嫂子那熟悉的身影也立即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当年,嫂子和哥哥结婚后,除了上坡干活外,还替多病的母亲,分担起了家庭的重任。每天的早晨、中午、晚上,嫂子换上一件破旧的灰色大褂子,蒙上头巾,点燃灶膛里的柴草,拉动风箱,为一家人做饭。饭做熟了,嫂子浑身落满了灰尘,成了大花脸。遇上阴雨天气,柴禾湿漉漉的,在灶膛里只冒烟不见火,滚滚浓烟排不出,刹时充盈了满屋,呛地一家人直咳嗽。好不容易做熟了饭,嫂子脸上却挂满了呛出的泪花。

到了家门口,见到了大嫂,只见她穿着时新的衣服,干净利落,容光焕发,已完全不是我脑海中的原来的模样。大嫂解释说,如今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天然气,她们这一群妇女从灶火中解放出来了。我进屋一看,乳白色的地面砖铺地,宽敞而明亮。在堂屋里蹲了多年的灶台不见了,代之的是用瓷瓦贴起来的专用厨房,用的是现代化的天然气炉具,清洁卫生,再也不烟熏火燎了。

傍晚,我登上了儿时与同学们指点炊烟的小山,放眼望去,村子的上空,没有了炊烟的笼罩,碧蓝如洗,干净而靓丽,故乡已经进入了文明生活的新时代。炊烟,远去了,留下了一片蓝蓝的天。

炊烟文章 篇3

还有那个可以烤火的杂屋,除了收藏妈妈那些舍不得的坛坛罐罐和爸爸的那些已经失业还舍不得丢的农具,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用来烤火,杂物中间挖了一个火塘,杂物上方做了一个烟筒。冬日的夜晚,我们常常围着一堆火说说笑笑,最有意思的是在这里听爷爷讲故事,一个树兜就伴着一个故事,柴一根根地添,故事一段段地加,《杨家将》听完了,《水浒传》又来了,《聊斋》更是叫人又怕又爱,最开始的文学启蒙就是在这一簇簇的火苗里进行的,那些真善美的种子就如此撒播无邪的心间。看看我们听故事累了,奶奶就会弄个小锅子,给我们炸红薯片,吃得满屋飘香。

每年的三十夜,我们全家在杂屋的火塘里烤火,我们围炉向火,谈得失、谈成就、谈理想,谈未来。每次爷爷奶奶问完我们的成绩,就在这里给我们发压岁钱。后来爷爷走了,奶奶又走了,侄儿侄女出世了,我的儿子今年也上中学来了。三十多年的时光,人来来去去,炊烟袅袅娜娜,火依然红红旺旺,家的温馨和美好一直在传递着。

可是不知不觉间,家乡的炊烟渐渐飘散在岁月的长河里。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渐渐不再烧柴,改成烧煤、烧液化气,妈妈也在灶屋里添置了煤灶,液化气灶,春末夏初,天气热了起来,妈妈就改烧煤烧液化气,但是只要夏天一过,天气凉了,妈妈又烧起了柴火。为了减轻妈妈的负担,我们也让妈妈不要烧柴火了,可是妈妈一直坚持着。

“柴火做的饭菜好吃,香着呢,再说,现在很多柴啊,树枝、灌木好多都浪费了,多可惜啊!”

就这样,妈妈一直留着那个柴火灶,也让家乡那仅有的几缕炊烟留守在屋顶上。逢年过节,我们都携儿带女回家的时候,看到家里的屋顶升起袅袅炊烟,看到柴火灶里吐着红旺旺的火苗,我们的心也就和那火苗一样充满热情和活力,好像找到了生命最开始的动力。

炊烟文章 篇4

对于一个从小就离乡的人来说:故乡,是一个十分模糊的概念。故乡的人,故乡的事,故乡的情都早已忘却。然而,在记忆的深处有一股味道从未被抹去,那边是故乡的炊烟。

故乡的烟,那混合着青草的干柴燃出的气味,在喧闹的都市是不会闻到的。缕缕的炊烟,淡淡的青草味,无一不让人回想起那幽静的树林,泥淖的小道,还有永不让人忘却的那带有青草味的空气。没有什么比乡烟更令我思乡的东西了。故乡的炊烟便是自己的故乡。

还记得,每当春节过年回姥姥家时,自己都会十分兴奋的边走边跳。那泥土和着麦壳砌成的大屋,那古式的灶房都在吸引着我去靠近。每次当姥姥准备做饭时,我总爱自告奋勇的去烧火,望着那火红的焰苗,便欢喜不止的加柴,边加边看着姥姥同亲人们忙碌做饭的身影。那家常的唠叨,那关心的询问,伴着火红的焰苗不断升温。直至当亲人们发现到我的新衣已被灶火烧出了几个洞来后,便再也不让我接近灶房了。然而,最后我带着一身的烟味和白灰高高兴兴的走出去。而那萦绕在身边的烟味更是令我开心不已。

我爱故乡,更爱那故乡的炊烟。那围绕在篝火边的火红脸庞,那令亲人们懊悔不应烤火而惹来一身的烟,都是我的最爱。那烟融合着故乡的情,故乡的人。颇有“绕梁三日而不绝”的架势。

繁华的都市,热闹非凡的夜晚,都抵不住那类似与“孤魂野鬼”的游子心。每一个无眠的夜晚,每一个孤独袭身的时刻,唯一能为我驱寒的便是那故乡的炊烟,那已满温暖的炊烟便是我的家,我的故乡。

曾几何时,每当自己望见窗外的黑烟时,便都会激动的跑过去看一看,闻一闻。可是到了最终还是抱着失望而归,因为那并不是我记忆中的炊烟。不断的希望,不断的失望,而故乡的炊烟在我心中却是越发的深切。

如今,随着岁月的流逝,故乡的老屋由于姥姥的病情早已上了锁,那曾养育过的灶台,那曾温热的灶台,如今,也只怕寒冷刺骨了。而曾经欢聚一堂的亲人们也早已各奔东西了。那驻扎在我心中的乡烟亦越发模糊。故乡的炊烟,那吸引着我的乡烟,那载着我思乡之情的炊烟,到底是怎么模糊了呢?!

真希望有一天,能重新打开那或许早已生锈的'锁,重新燃起那混合着青草味的炊烟,再一次闻一闻那怀揣着故乡的炊烟。

炊烟文章 篇5

“走在乡村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每当我听到这首歌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乡村那迷人又独特的风景。

这天,我们一家来到乡下游玩。刚步入乡村,一大片一大片的浓荫就吸引住了我,抬起头向远处望去,只见有一座座峰峦雄伟的青山像巨人一样保护着乡村,山下长满了枝繁叶茂的大树,让乡村变得更加生机勃勃。近处是一块块层层叠叠的梯田,每一块梯田就像月牙儿似的,里面灌满了晶莹的水,水里面还有一些嫩绿的小苗在慢慢地生长。这整一片绿色仿佛就是一块厚厚的、毛茸茸的地毯,让人赏心悦目。

我们继续向前走。一路上我呼吸着新鲜的空气,闻着扑鼻的清香心里十分舒服。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小池塘边,虽然里面的水不是很清澈,但仍然有欢快的鱼儿在水中追逐、嬉戏。还有些逗号似的小蝌蚪正在悠闲地游着,别提有多快乐了。过了一会儿我们又来到菜园里,这里种了各种各样新鲜的蔬菜。有挂在竹竿上红彤彤像灯笼似的西红柿,有吊在瓜架上嫩绿的小黄瓜,有圆圆的、饱满的卷心菜,还有一个个丰润、圆滑的茄子……真是数不胜数。看着这些蔬菜我心想:种这些蔬菜不容易呀,农民伯伯可真辛苦!

终于我们来到了农家庭院,热情好客的乡村人们看见有客人来了,连忙把美味的食物搬出来,做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来招待我们,还热情地给我们讲述着乡村特有的风土人情。

我爱这可爱的乡村,它虽然不繁华,但它独特平凡的美不是谁都拥有的。

炊烟文章 篇6

回老家的时候,在温情绵绵的老家,我看到了那袅袅升腾的炊烟,啊!这是藏在我记忆深处带着诸多感情色彩的炊烟,这袅袅的炊烟我太熟悉了,我是闻着它的味道长大的,伴着它度过了童年、少年,在这升腾的炊烟里,曾有过我童年的梦想、少年的憧憬、青年的追求,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从老家返回小城的几天里,我还时常沉浸在家乡炊烟的回忆里,袅袅炊烟引领我回到了过往的青葱岁月,触发了我的灵感和想象,使我的思绪又飘回了家乡,我不由得拿起笔来,随着无端的思绪,把对炊烟的记忆尽情地流泻于笔端。

说起炊烟来,那就从炊烟的灵动和有生命力说起吧,这就打破了我原来的思路,因炊烟那具有生命力的内涵是我在畅游三峡时听到和体验到的。当时,我们乘坐游轮在长江三峡急驶,兴致来了便放眼远望,有时便能隐隐约约地看到两岸的农舍,有人就说:“别看那里有房屋,也不一定有人居住,也许早搬走了。”听了他的话,一位老者胸有成竹地说:“南岸现在还有人住,北岸的房舍是空的。”听了这位老者坚定的回答,众游客半信半疑,有人便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老者镇定自若地用手指着南岸的绿荫丛中说:“你们看那边慢慢升腾起来有点模糊的炊烟,就说明有人在这里继续居住、生活,现在正是农村开始做饭的时候,你们再看北岸,一点炊烟的迹象都没有,这就说明了没有人在这里居住。”听了这位老者的话,我恍然大悟,对老人的判断心服口服,我不由得惊叹这位老者的经验老道和观察细腻,我也深感自己的孤陋寡闻,疏于观察。不过,这件事又引起了我新的一番思考,使我对炊烟有了新的体验和感受,让我懂得了炊烟是有生命力的,是灵动的。联想到袅袅升腾的炊烟,勾画出的是乡村生活气息图,它在告诉人们,炊烟代表着生机和活力,蕴含着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没有炊烟的地方就缺乏甚而没有生机、活力和生活气息。

这时我又回忆起当年农村烟雾缭绕的生活,也的确如此。农人们都在期盼着自己家的烟火不断,越烧越旺,让外人一看,生活越来越好。说到这里,引发了一个真实的笑话:改革开放的前几年,老家公社里党委书记在驻地的一个村庄里驻点。报到的当天,召开了全村社员大会,大队干部、社员听说公社一把手亲自来包村,都很高兴,都希望能给村里带来大的变化,所以大多数老百姓都参加了,都想听听这位公社干部的就职演说。这位书记曾是县委书记的秘书,讲起话来幽默、风趣,一套一套的。开口便说:“我来你们村驻点的目的,就是想把你们村搞得浮炱不冒烟。”社员们一听就议论开了:“这个书记一进村,就要搞得咱村浮炱不冒烟,这浮炱不冒烟了还怎么过?”“在农村都讲究个烟火旺,让浮炱不冒烟不吉利。”社员们只顾议论,这个书记后来讲的什么话也没有心思听了,公社书记一看这阵势也不讲了,大队干部只好宣布散会。这次开会之后不长时间,这个书记的讲话就被当成笑话在公社驻地的几个村传遍了,都知道公社书记在XXX村驻点,要把那个村搞得浮炱不冒烟。其实,这个书记的本意是想借在这个村驻点的有利时机,从这个村开始,在全公社推广建沼气池,做饭、炒菜、烧水都不用土锅灶了,这不就浮炱不冒烟了?结果,也不知说了这句文明话的原因,还是农村对建沼气池接受不了之故,反正这个村始终也没建起沼气池来,这个村的浮炱一直照样冒烟,公社书记服气了,村里的老百姓心安理得了,再也不用为浮炱不冒烟的事发愁了。这个笑话一直流传了许多年。

炊烟是有时间的。看着升腾的炊烟,就知道农人们一日三餐是比较有规律的。在我的记忆中,早晨做饭一般六、七点钟,午饭一般在十一、二点的时候做,晚饭大约在五、六点钟时做,这也要看四季时令。炊烟的规律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像农人们的定时钟,过去,因农村贫穷落后,农村老百姓上坡下地干活,几乎没有戴手表的,到了晌天的时候,上看看天上的太阳位置,远看看村庄里升腾的炊烟,当看到升腾的炊烟多了,就赶快收拾着农具往家赶,到了家里稍一歇,正好就吃饭。当年我和小伙伴上山割草、上坡挖野菜的时候,临近晌天时,总要站到高处,看看有没有炊烟,或者看看炊烟的多少,就能大约判断出时间,每当又累又饿的时候,就会朝着家里的方向看炊烟,心里会想,祖母可能又做好吃的了,步子自然就会加快了。

炊烟是有味道的。其实炊烟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每个家庭炊烟的味道是不同的,就是同一个家庭在不同时期,炊烟的味道也是不同的,这与每个时期的做饭、炒菜种类、质量不同是密切相关的。过去在村大街上,经常会听到有人说:“XX家又煎鱼了。”“XXX家又包韭菜包子了,闻着这味真好!”这就是炊烟的味道,通过炊烟的味道辨别着家的滋味,体验家的感受。

炊烟是有形体的。炊烟在不同的季节里、不同的时段,也会变换着不同的形体,不停地、巧妙地勾画着美丽的农耕文明生活画卷。有风的日子里,炊烟就像舞女一样,随风雨飘摇;无风的日子里,炊烟就如同淑女一般,亭亭玉立、袅袅娜娜。在四季的炊烟里就似人生的四季一样,也是各有千秋,带给人们多彩的想象。在这一天里的炊烟也不一样,早晨的炊烟,一般是风轻云淡,清淡疏朗;中午的炊烟,来得急去得也快;晚上的炊烟最能体现出农村生活粗糙中的细致来,“炊烟袅袅牧人归”,炊烟富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和感情色彩,从炊烟的形体上就能观察出四季、早中晚及居家过日子的不同来。祖母经常跟我说,观察炊烟的形体,就能看出这家过日子的来头和家庭主妇的性格来,我当时似懂非懂,现在却深信不疑。

炊烟在唤醒我们,让历史告诉未来:炊烟是有生命力的,凡是有炊烟的地方,都繁衍着旺盛的生命力;炊烟是有时间的,炊烟始终在呼唤着下地劳作的农人们要看着炊烟回家吃饭,又何尝不是唤醒我们这些在外做工的人,要想着家乡的炊烟,回家吃饭;炊烟是有味道的,这种味道就是家的滋味,家的感受;炊烟是有形体的,袅袅升腾的炊烟与山川、大地、房屋、丛林勾画出一幅美丽的乡村生活画卷,画中的炊烟在我们心中升腾、升腾……

这是炊烟唤醒我们的,也是炊烟告诉我们的。

炊烟文章 篇7

在城市生活得久了,常常想起乡村里的炊烟.炊烟下宁静的土屋,果实累累的枣树石榴树和悠闲的鸡鸭羊群,更常常想起炊烟里的母亲。

只要在乡村生活过,有谁不怀念村庄上空那袅袅升起的炊烟?袅袅的炊烟,在房屋的脊梁上盘旋,在树梢的鸟巢旁飘荡,在胡同的拐角里踱步.最后都凝聚成片片朦胧的烟霞。那温暖的烟霞里,有母亲的呼唤,有奶奶的目光。也有父亲洪钟般的声音。

对炊烟的记忆,是一个人心灵深处的情结,是一个人大浪淘沙之后的顿悟,是人生归于平静的从容。

有多久没有看到过炊烟了?城市里没有炊烟,城市里用的是煤气液化气。即使有了些许的炊烟,也是有害的气体,是不会让人留恋的。况且,城市里的人们,也没有时间留意炊烟,大家都匆匆忙忙,谁会有时间在意稍纵即逝的炊烟?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厚的黄土地。

对于有着乡村生活经历的人们来说.童年的时候,炊烟是娘做好的可口的饭菜。伙伴们成群结队去村外的田野里玩耍.去村头的小河里嬉戏,兴致起来,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回家。这个时候不知道谁说一声,我家房顶上没有烟了,娘做好饭了。大家立刻都齐刷刷地把目光投向村里,纷纷寻找自己家的房顶。不久前还袅袅升起着的炊烟,都已经渐渐散尽了,娘把饭都做好了。大家自然都收了心,赶快追逐着跑向村里,跑回自己的家里,那里有娘可口的饭菜等着啊。再不回家,娘就要到村口呼唤儿子了。

炊烟是汉子们心底的温暖。太阳升起来了,汉子们赶着牲口,拉着牛车。说说笑笑地到村外的田地里劳作。到了中午,汉子们累了的时候,村里的炊烟也升起来了。这个时候,大家纷纷卸下牲口,在地头坐下,点燃一支烟,大家的目光都会朝向通往村里的小路。那条小路上,渐渐地,成群结队的妇女.提着饭菜从村里的炊烟里走来了。汉子们的疲劳消失了,那不尽的温暖扑面而来了。

炊烟就是远行的'游子心中的家园。不论到了天南海北还是在都市庙堂,不论你名满天下还是腰缠万贯,最让你动心的,一定是故乡茅屋上升起的那袅袅炊烟啊。不论你遭受了多么深重的创伤,那随风漂浮的缕缕炊烟,顷刻之间就把你隐藏在了无边的温暖里。

当我们忆起年迈的母亲,母亲的身影多半是在炊烟里。有多少回啊,当我们从野外回到家里,当我们喊娘的时候,母亲的身影正在炊烟里忙碌。我们的姐妹呢,她们的身影在灶前的火洞边,把小辫子甩在身后,正往炉膛里填着玉米和高粱秸秆。手上和鼻尖上都早已经变成了黑色,像一个演戏的大花脸。

没有风的时候,炊烟是一棵树,从家里的灶房里生长起来。然后与全村的树聚合成一棵参天大树。有风的时候就不同了。家家的炊烟刚刚冒上房顶,就迅速汇集一片。变成一片片灰色的云,漂浮到村庄的上空,最后都消失到无边的旷野里。其实,不论是有风的时候还是无风的时候,乡村上空的炊烟都是一幅动人的画卷,像飞流直下的瀑布,像艳丽多彩的锦缎,像婀娜多姿的少女,像飘忽散淡的烟霞。可是炊烟与画卷又不同,因为炊烟里还有麦子的香味,更有母亲殷殷的目光。

炊烟文章 篇8

提上行囊,迈开步伐,又要告别这生我养我的地方。每走一步,心就被痛楚折磨增加些许沉重的力量。在家的时候总嫌无聊与乏味,一心要离开她展翅飞翔;可如今真要离开,心里却有一种难以言白的失落与凄凉,苦的惆怅,酸的神伤,总想大哭一场。

看看足下的土地,还是那么熟悉,那么值得思绪驰荡,那么令人黯然神伤。我蹲下,抚摸了一把枯草败叶,它们已经不再是往日的平凡甚至可恶,而让我感到分外的亲切,十分的留恋,我从心底深处爱上了它们,仿佛它们就是我的亲人,我的兄弟姐妹。我再也不忍心抬起脚去践踏它们,再也不忍心露出笑容去取笑它们,而是有一种想抱抱它们的冲动。

回首再看看那熟悉的村庄,已经没有了春节前后唢呐声的飞扬,没有了那热闹快活的空气,也没有了来来往往赶集的乡亲们,只有几座粉色白的楼房,也已经是人去楼空,成了摆设的空壳子。柏油路两旁的白杨,虽然是林子,然而秃秃无枝叶,丝毫没有春的气息,树与树之间默然相对,没有一丝生气,更给人增添些许孤寒的力量。

回想过年前后的那些日子,走亲访友,平时难得一见的亲戚朋友,几多亲热,几多欢颜,几多憨实的问候,温暖着我们的心田。有时候我们还可以放放鞭炮,玩玩雪,拾起童年的玩具,寻回曾经的儿歌。可如今,亲友为生计四处奔波,我也要别家远客,那原本就脆弱孤寂的心更加伤感,任苦烦的泪水屈曲回环,对着我至亲至爱的村庄放肆奔流。站在这,虽然离家不远,但是一看行李,顿感与家有千里万里之遥,禁不住心中忧翻苦腾,痛滚愁涌。我的双眼已经潮了,模糊了。我鼓足了勇气调头飞奔,刚刚几步却又停下,把头转回来,心在疼,身在抖,泪在流,情在伤。

猛然间抬头,看见从村里窜出缕缕炊烟,排空直上,我不由得擦干泪眼,睁大了原本恹困迷茫的双眼:那炊烟虽然飘在空中,也逐渐离开了村庄,但是它的后继者不绝,有的还停留在村子里,缓缓走向了生命的终结。它虽走了,但还有无数的“它”仍然没有走,尽管以后还要走,可是还会有“它们”来继承。走了,心还在牵挂,还在挂念着烟囱;别了,心还在想念着生养自己的家啊!

由此,我的心顿时豁然开朗:炊烟与我是多么的相似啊!虽然都离开了生养自己的地方,可心却永远与家乡拴在一起,因为家乡有我们的牵挂,有我们的梦想,有我们的爹娘,有我们的根啊!

炊烟文章 篇9

提上行囊,迈开步伐,又要告别这生我养我的地方。每走一步,心就被痛楚折磨增加些许沉重的力量。在家的时候总嫌无聊与乏味,一心要离开她展翅飞翔;可如今真要离开,心里却有一种难以言白的失落与凄凉,苦的惆怅,酸的神伤,总想大哭一场。

看看足下的土地,还是那么熟悉,那么值得思绪驰荡,那么令人黯然神伤。我蹲下,抚摸了一把枯草败叶,它们已经不再是往日的平凡甚至可恶,而让我感到分外的亲切,十分的留恋,我从心底深处爱上了它们,仿佛它们就是我的亲人,我的兄弟姐妹。我再也不忍心抬起脚去践踏它们,再也不忍心露出笑容去取笑它们,而是有一种想抱抱它们的冲动。

回首再看看那熟悉的村庄,已经没有了春节前后唢呐声的飞扬,没有了那热闹快活的空气,也没有了来来往往赶集的乡亲们,只有几座粉色白的楼房,也已经是人去楼空,成了摆设的空壳子。柏油路两旁的白杨,虽然是林子,然而秃秃无枝叶,丝毫没有春的气息,树与树之间默然相对,没有一丝生气,更给人增添些许孤寒的力量。

回想过年前后的那些日子,走亲访友,平时难得一见的亲戚朋友,几多亲热,几多欢颜,几多憨实的问候,温暖着我们的心田。有时候我们还可以放放鞭炮,玩玩雪,拾起童年的玩具,寻回曾经的儿歌。可如今,亲友为生计四处奔波,我也要别家远客,那原本就脆弱孤寂的心更加伤感,任苦烦的泪水屈曲回环,对着我至亲至爱的村庄放肆奔流。站在这,虽然离家不远,但是一看行李,顿感与家有千里万里之遥,禁不住心中忧翻苦腾,痛滚愁涌。我的双眼已经潮了,模糊了。我鼓足了勇气调头飞奔,刚刚几步却又停下,把头转回来,心在疼,身在抖,泪在流,情在伤。

猛然间抬头,看见从村里窜出缕缕炊烟,排空直上,我不由得擦干泪眼,睁大了原本恹困迷茫的双眼:那炊烟虽然飘在空中,也逐渐离开了村庄,但是它的后继者不绝,有的还停留在村子里,缓缓走向了生命的终结。它虽走了,但还有无数的“它”仍然没有走,尽管以后还要走,可是还会有“它们”来继承。走了,心还在牵挂,还在挂念着烟囱;别了,心还在想念着生养自己的家啊!

由此,我的心顿时豁然开朗:炊烟与我是多么的相似啊!虽然都离开了生养自己的地方,可心却永远与家乡拴在一起,因为家乡有我们的牵挂,有我们的梦想,有我们的爹娘,有我们的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