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筑梦演讲稿
微文呈现整理的匠心筑梦演讲稿(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匠心筑梦演讲稿 篇1
我叫徐某某,是湖北新楚风的一名技术人员。和汽车行业许许多多的工人师傅一样,我也是一参加工作就与汽车打交道的“汽车人”,并且一直不离不弃地工作了二十多年。从当年的一名学徒工,到中级工、高级工,后来成为高级技师、工程师,还被企业先后委以副总工程师、技术中心副主任、新能源研究所所长等重任,近年来,个人及所在团队研发的产品多次在省、市和集团获奖,20xx年,有幸被授予“曾都工匠”荣誉称号。
一路走来,感慨万千。正是最初的“工匠之梦”,给了我源源不断的动力,成就了我充实而幸福的人生。
一、艰难的起步
我的一生注定与汽车有缘。小时候,就喜欢玩汽车模型,家里买不起,自己就用木头、塑料制作小汽车在家里玩,把父亲的算盘珠子拆下来当车轮儿。一开始经常挨打,后来父亲发现我喜欢车,就送我到湖北汽车改装厂(新楚风的前身)技校学习汽车维修专业,从此与汽车结下了不解之缘。
上班的第一天,我被调试车间的车间主任看中,把我要去作汽车调试。到车间后才知道,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过程是有很大区别的,甚至可以说是两个概念。汽车调试需要很深的基本功,我发现老师傅通过眼睛看、耳朵听就能初步判断出车辆出现的简单故障,便死皮赖脸地跟着师傅请教。有一次星期天,我偷偷一个人跑到车间,把一辆汽车发动机总成进行了拆解,再照原样装上去,竟然发动不了。可把我急出了一身的汗。后来还是师傅亲自解决好的,并告诉我发动不了的原因。通过一段时间艰苦的摸索,我终于掌握了对汽车各类故障的处理方法,并连续几年在工厂组织的汽车调试技能比武中获得头奖。
20xx年,我被单位派到浙江青年汽车学习,后来留在了那里。此时的我,已经不满足简单的汽车调试了,凭着对汽车电器方面的爱好,我决定一心钻研汽车电器知识。被聘为技术员后,通过几次对汽车电路的'设计改进,不断提高了功效,而且节约了成本,连续两年被评为公司标兵,后来还担任了计划部、生产部部长等职务。
期间我被派去德国慕尼黑学习了一段时间。让我体会很深的是德国人对工作严谨认真的态度。记得有一次快要下班了,我发现有个布线的卡子装反了,这件事其实没多大影响,反着也能用,要是在国内一定会照样通过的,但是德国主管知道后却坚持要整条生产线都返工,七八个工人又加了两个多小时的班才算罢休。回国后,我认真地反思。认为德国人的产品之所以做得好,都是源于他们的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也就是“工匠精神”,而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更加需要这种精神。
二、痛苦的转型
20xx年我回到新楚风,接手的第一项工作是赴新疆矿区,参与GINAF矿用车国产化及在矿区实验跟踪。GINAF矿用车是我公司收购荷兰吉纳福汽车生产的一款高端矿用自卸车,当时正准备进行国产化,但国内所用的材质和工艺跟荷兰又有所不同,所以要对它进行调试和跟踪试验。而矿区的条件非常艰苦,由于调试工作要在露天的工作现场进行,白天最高气温有五六十度,晚上又寒气逼人,每天都是满脸的煤灰,晚上回去时,发现鼻孔里都是黑的。通过连续半年的跟踪试验,为该车在国内复杂矿区的行驶和即将开展的国产化工作,提供了较为详尽的第一手资料。
20xx年,湖北新楚风响应国家号召,开始进军新能源汽车产业,研发生产新能源纯电动汽车。这对多年从事传统汽车的我来说,无异是一个巨大的、甚至是痛苦的挑战,意味着以前积累的经验都清零了。此次产品转型升级将传统车基于发动机+变速箱的相关知识,更新为新能源车基于电机+电池+互联网的全新知识结构,全新的领域、全新的知识点,自己如同饥渴的海绵般,努力汲取着一切我所能接触的事物,在集团公司派来的研发团队的指导下,我跟着他们一根线一根线地学。先学原理,然后是技术、产品,直到弄懂弄通。不到一年的时间,我和团队的小伙伴们先后设计、生产了4.5吨箱式物流车、2.8吨客箱车、8吨物流车、4.5吨专用车、冷藏车、洒水车、清障车等等,并相继成功地投放市场。
当产品设计工作暂时告一段落时,我又接到通知,公司必须组建新能源车远程监控平台,与国家监控平台同步,对生产销售的每一辆新能源车进行远程监控,跟踪采集车辆的质量、安全、能耗、里程等数据。这又是一项我从来未接触过的新生事物,我二话不说,便一头扎进这项工作中去,不停地试验、调试、修改,不懂的再请教专家,反复验证,两个月时间对31款新能源车进行了一一匹配,直到最终通过了国家验收,我悬着的心才总算落了地。
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对很多用户来说,同样也是陌生的,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量的迅速增长,包括司机的操作都需要培训。我又带着售后服务队伍远赴内蒙、海南等地,一边在极寒极热的天气条件下进行车辆试验,一边给用户进行培训讲解。个人出差的旅行箱里,既有冬天的羽绒服,又有夏天的短袖、汗衫。前年冬天,我出差在外,儿子在家生病发高烧,喊着要爸爸,我也只有通过手机视频,跟儿子说声“对不起!”
三、收获的喜悦
最好的论文,应该写在产品上。由于公司的支持和本人所在团队的共同努力,20xx年8月,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开发新型高效洗扫吸污车项目,通过湖北省科技厅组织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获得中国恒天集团20xx年度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随州市20xx年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xx年至20xx年三年来,本人带领技术人员相继开发了4.5吨纯电动厢式运输车、4.5吨纯电动车厢可卸式垃圾车等四大平台新能源系列产品。完成了HQG5040纯电动环卫车以及5021、5041、5051、5080系列纯电动厢式运输车的样车试制,并批量化投产。其中HQG5040ZXXEV纯电动车厢可卸式垃圾车及底盘项目获得恒天集团20xx年度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本人在20xx年度获恒天集团科技之星三等奖。我个人也先后获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外观专利1项。根据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撰写的《电动汽车CAN总线可视化下线检测》论文被《在线计量检测技术研究》杂志收录出版。
有人问我:“你的同学和过去的很多同事,都转行做销售了,销售赚钱快,你对产品这么熟悉,怎么不去卖车?”我笑着回答他们:“简单的,就是快乐的!”我也想赚钱,但我更爱我所从事的职业。一个人一旦选择了自己的梦想,就要用毕生的心血去为之奋斗;就像选择了爱一个人,就要用毕生的精力去爱她一样。
在追逐梦想的日子里,有痛苦,有失落,但更多的是快乐。在我成长的日子里,我更要感谢的是领导的关心、社会的尊重和家人的付出。正因为大家都怀有一颗“工匠之梦”,才造就了中国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当把我们每个人的梦想汇在一起的时候,便汇聚成了集团发展的滚滚洪流!
匠心筑梦演讲稿 篇2
成功的鲜花是汗水浇灌开的。从新闻报道中,本人充分感受到了这些工匠的职业精神,并发现了他们成长中的三个共性,即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正是因为有了这三个职业崇尚,他们无论是在重拾传统工艺上,还是锐意创新上,都自觉脱离了匠气,炼就了响当当的“工匠精神”。
精于工。这不仅关系到工匠的技能本领,更关系到工作效率和对社会所发挥的作用。无论是我国古代的张衡、王道婆,抑或是当代的王进喜、倪志福,还是新闻中的施品芳、裴先锋、董壮,他们从参加工作的那天起,就在技术上精益求精,以被同事们喊为“老法师”的施品芳为例,打开他的工具箱,几十把大大小小的刀具密密麻麻,一字排开。刀头处都经过精细雕琢,或角度不同,或弯度有异。他当学徒时,就先磨了3个月的刀。在半平方米的工作台上,施品芳跟着师傅学习车、磨、铣、刨、镗等各个工序。工作台上,火花每天都要闪耀将近8个小时……这就是精于工的真正秘诀。“大国工匠”无不是像施品芳那样,从基础做起,业精于勤,才有了对每一项工序的`了如指掌。
匠于心。经常要在2毫米厚的钢板上作业,还要不断调整焊接电流,这要求裴先锋对焊接电流控制极为精确,不能有1安培的偏差。更难的是无论环境如何变化,焊枪都不能抖,哪怕有一点点偏差,都不能形成完美的焊接状态。这何尝不是匠于心最直接的白描?如果我们心中没有对职业的敬畏,就会把从事的工作当成任务,甚至感到痛苦,更会在失败面前彻底败下阵来。但若心中有对职业的爱,即使再难也不会怕,更会像裴先锋那样,为了练就焊道成形工艺,整个人像着魔一样,白天干,晚上想,查找相关资料,在白纸上设计焊道的形状、划焊条的方法。如此,他才对每一个技术细节烂熟于心,才能奔赴约旦,跟随海外项目队将中国工艺带到世界舞台。
品于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任罗民说过:“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电焊工人,要做的就是把每一次焊接都做到最好,不走捷径,就是我继续成长的捷径。”“越智能,工匠精神越重要。”“手艺人一生就是学习、积累、再传授。传帮带是匠人最后要走的一段路。”……这些何尝不是工匠品质的真实写照?这些字里行间,都是大国工匠品质的光辉。
研发靠智力,操作靠手艺,非常考验还是要靠耐心和钻研,这是每一个成功的大国工匠的工作态度;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脚踏实地,这是每个为国争光的工匠精神凸显。“五一”劳动节即将来临,我们只有多从各行各业的工人中挖掘闪光的“工匠精神”,才能让工匠精神推动“中国智造”更好地走向世界。
匠心筑梦演讲稿 篇3
25年前,妈妈曾郑重地问我:“想好了吗,就报师范学校?你成绩好,老师们都希望你继续读高中,将来考更好的大学。再想想吧!”我没有再想,我喜欢孩子,也喜欢讲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有什么犹豫的?
那年的夏天,异常的闷热。监考教室里老师们早早准备了一脸盆温水,崭新的毛巾吸了饱饱的水,大大的蒲扇在老师的手里摇着。屋顶的吊扇乏力地转着,窗外的知了不知疲倦地聒噪。应考的我们一会儿脸上就已经布满了汗珠,汗水流在眼帘上,涩涩地疼。有连续复习奋战的疲惫,也有倾尽全力的.坚持,大家都知道这是选拔性考试,谁也不愿意输在这最后一关。我甩甩手,想让虎口的压力小一些,似乎是笔握得太紧,写字感到不及平日流畅。一位老师拿着毛巾走到我面前“孩子,擦把脸!”温热的毛巾覆盖在脸上清爽了许多。“别着急,慢慢答!”铃声响起,走出考场,我相信,今年九月,我应该是在师范学校上学了。
后来,果然如愿,我成为一名师范生。
入学后发现,师范生和高中生的培养方向不尽相同,知识要求不那么难,但要求学的面广,技艺多。琴棋书画,吹拉弹唱,学习做一个随时都可以胜任的角色。一开始并不习惯,每次上音乐课,面对严格的老师,手不由得发抖。条件有限,每个班只配5台风琴,所以为了不让自己发抖,50个同学争分夺秒练琴。年级小院的琴声最早会在早上六点钟响起,听着那磕磕绊绊的琴声,大家知道那一定是挨了批评的同学在找业余时间自己补课。对初入师范的我们来说,再不会弹的曲子,再不会画的素描和水粉都得硬着头皮学。未来不知道自己会在哪里教学,更不知道自己会带什么课,全方位的练习是为了自己心里不慌。老师说,如果在老师少的学校,一个人有可能教所有的学科,也就是“全科老师”。
我的梦想本就是做一名老师,因此,辛苦不辛苦有什么关系呢?师范三年级的时候,迎来了全市师范生基本功大赛,朗读、视唱、三笔字(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口头作文和简笔画。我被选拔代表学校参加朗读和口头作文两个项目的比赛。清晰地记得一下课我和其他三位同学就到辅导老师那里进行针对性集训,市里的三所师范学校谁都不肯落后,指导老师的严格要求也让我们不敢有丝毫懈怠。为了让吐字归音更加规范,每天一早一晚都要进行口唇操的练习,作品朗读一定要求声情并茂,以情感带动声音,决不允许滥用朗读技巧。老师告诉我们:“老师的朗读和范读就是最好的教科书。你的每一份努力都会记在学生心里。而读好书是你们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若干年后,当我真正成为一名教师,站在讲台上声情并茂地为学生朗读作品的时候,我深深理解了老师的话。教师的劳动最重要的是用心,学生不仅仅从我们身上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感受知识的温度和力量,老师对待知识的态度越精益求精,呈现出的教学效果越好,学生学习的劲头就越大,这是一种良性循环。这段备战基本功大赛的经历成为我一生的财富,我深深感谢我的辅导老师们给予一位师范生最严谨、深刻的教育,是他们让我懂得良心才是教师最重要的师德,精湛的教学技艺会为美好的课堂插上翅膀。
我的最美时光挥洒在三尺讲台上,寒来暑往,学生走了一批又一批,我一次次将孩子们送到更远的地方。常常想:我就是一座踏实的桥,送更多的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我永远记得自己的职责:不懈怠、不抱怨,不虚度,在孩子们蓓蕾初开时把他们迎进校园,在他们羽翼渐丰时送出校园。我的教师梦谱写在每一个孩子身上!
匠心筑梦演讲稿 篇4
各位尊敬的领导,同事们:
大家好,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为大家带来关于工匠精神的演讲!在这里我来谈谈我的三点认识。
第一、什么是工匠精神?为什么要培育工匠精神?
说到工匠精神,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日本制造。知乎上有一个热门问答“日本的工匠精神到底是怎样的?”有着非常翔实的介绍。其中,被广泛引用的是好莱坞巨星娜塔莉·波特曼在去年哈佛毕业典礼演讲中提到的一个例子。她和丈夫去东京一家著名寿司店吃寿司,发现寿司好吃到让她这个素食主义者都欲罢不能,但发现店里只有6个座位。她一开始很好奇为什么不扩张,后来朋友向她解释:东京所有最棒的饭店都这么小,而且只做一样料理,因为他们要把事情做好做漂亮,关键不在于数量,而在于对事物追求至善至美过程中的愉悦。
从这个小故事,我们不难提炼出工匠精神的内涵。它指的是一种精工制作的意识,一个产品的每个环节、每道工序、每个细节都精心打磨、精益求精,专注、精确、极致、追求卓越。套用财经学者吴晓波的话来讲,工匠精神就是:做电饭煲的,能让煮出来的米饭粒粒晶莹不黏锅;做吹风机的,能让头发吹得干爽柔滑;做菜刀的,能让每一个主妇手起刀落,轻松省力;做保温杯的,能让每一个出行者在雪地中喝到一口热水;做马桶盖的,能让所有的屁股都洁净似玉,如沐春风……
而工匠精神的反面,是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短、平、快”的粗制滥造。当然,制造业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盈利,工匠精神也不例外,只不过,相较于粗制滥造赚快钱,坚守工匠精神更苦更难、也是唯一正确的路。你要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因此,工匠精神不仅是一项技能,也是一种精神品质。
第二、为何呼唤工匠精神?
毫无疑问,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令人瞩目的制造大国之一。国外曾流传这样的趣谈:一位母亲问孩子:“上帝住在哪里?”孩子答道:“既然上帝创造了万物,他一定住在中国。因为所有东西都是‘中国制造’。”一方面,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具有极高的占有率,但另一方面,部分中国制造在全球消费者的印象却很是一般,甚至大多中国人本身也更喜欢外国货。
据日本观光厅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过去的一年,中国游客在日本消费总金额为14174亿日元,即822亿人民币。世界各地区游客在日本消费的总金额前五名中,中国大陆游客消费总额比韩国、香港、美国游客在日消费的总额还多1518亿日元(88亿人民币)。
但去年,中国的实体消费市场却很低迷。有报道指出,国人到日本爆买的产品其实是中国产的,如马桶,却丝毫未浇灭国人到日本扫货的热情。这映衬出某种尴尬:因为工匠精神的匮乏与廉价低质的刻板印象,中国制造业正在不断丧失本国的`消费群体。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庞大中产阶层的出现,中国人的消费结构、消费习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30年前,大家都图个廉价实用,只要能够满足基本需求即可;但30年后的今天,“物不美价廉”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价格不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人们更在乎的是产品的附加值:创意、技术含金量、人文关怀、参与感。
只可惜,中国的制造业结构不均衡,以工匠精神为特色的中高端制造业严重不足,大家口袋里有钱,却买不到中意的产品,由此中高端消费市场长期为欧美、日韩等国垄断。
雪上加霜的是,随着生产成本的增加,属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中国制造业,它引以为傲的人力与成本优势正在丧失,与此同时,美国等发达国家提出了“再工业化”“本土回归”“重振制造业”的战略思路。竞争加剧、外需萎缩、内需不足、成本上升,中国制造业的全球市场也在不断萎缩,中国制造业面临着严峻的生死挑战。
第三、如何培育工匠精神?
显然,工匠精神是转型的必备条件。工匠精神不单代表着一种新的生产理念,它也是中国制造业的转型方向。从低端制造的泥淖中走出,淘汰落后重复产能,加强技术创新,其最终目的是“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整体水平与形象。只是,转型并不是喊喊口号就能够完成的。道理大家都懂,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该如何付诸实践?我们该如何培育工匠精神?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个兢兢业业的工人,你技术精湛、追求完美,每一件产品都耗费大量功夫打磨,可惜,你所在的企业、你的领导只用“合格与否”而不是“完美与否”来评判产品质量。因此,你的绩效是厂里最差的、你不被领导待见、你拿着最低的薪水,厂里的效益一差,你还可能第一个被下岗。此时,你还会恪守工匠精神吗?
前文提到,工匠精神既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精神品质,其实,放大了看,工匠精神更关乎着一个国家的工业文明。我们的国家、社会是怎么看待工业生产的?我们对于工业生产恪守怎么样的标准、心怀怎么样的期待?一个国家工匠精神的匮乏背后,其实是工业文明的匮乏:品牌、百年老店、匠人、企业文化以及一整套相关的体制机制,乃至社会心理、共识和氛围。
应该看到,德国、日本的制造业也曾经历过粗制滥造的阶段,但德国通过“法律、标准、质量认证”三位一体的质量管理体系,促进了德国制造质量蜕变;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实施“质量救国”战略,促使日本制造打开了欧美和全球市场。因此,培育“工匠精神”,我们既需要“大国工匠”等榜样的激励,但更离不开政府的高效作为:完善崇尚实业、崇尚工匠精神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并花大力气营造现代制造文明的价值观和时代精神。
让有工匠精神的工人活得体面、有尊严,让有工匠精神的企业拥有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让工匠精神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与社会心理……在如此土壤中,工匠精神自会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