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百科 > 总结范文 > 正文

复习工作总结

2025/03/28总结范文

微文呈现整理的复习工作总结(精选10篇),汇集精品范文供参考,请您欣赏。

复习工作总结 篇1

一、长度的测量

1、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69米(um),纳米(nm)。换算关系:1km=1000m;1m=10dm;1dm=10cm;1cm=10mm;1m=10μm;1m=10nm常识: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1cm、铅笔芯的直径1mm、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手掌宽度1dm、墨水瓶高度6cm

2、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长度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数值包括准确值和估读值

二、时间的测量

时间测量的工具是停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主单位是秒(s)。常用的单位有:小时(h)、分(min)等。换算关系是:1h=60min1min=60s

三、误差:

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减小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用更精密的仪器,改进测量方法

四、机械运动

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为研究物体运动状态时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就看和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结论可能不同。故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的

五、速度

1、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用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常见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计算公式:v=s/t变形:t=s/vs=vt速度单位:m/s;1m/s=3。6Km/h8

2、常识:人步行1.1m/s,自行车5m/s,大型喷气客机900Km/h,客运火车140Km/h,光速3x10m/s,声速340m/s

六、测量平均速度实验原理:v=s/t;注意事项:将斜面放的平一些,使小车运动速度不要太快,以方便测量时间;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是声音不一定停止。固体、液体、气体振动均可发声;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声音的速度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一般v固>v液>v气

常识: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

例: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计时。若听到枪声再计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的时间要晚,0.29S(当时空气15℃)

3、声速的利用:超声测距,计算公式距离s=vt。

4、声音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聪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二、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彼此独立,互不相关)

1、音调:声音的高低。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单位:赫兹(Hz),人的听觉范围:20Hz20xxHz。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高于20xxHz的叫超声波。

2、响度: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音色:声音的品质特征;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三、声的利用:声音可以传播信息和能量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保角度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

2、人们用分贝(dB)做单位来划分声音等级;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3、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第三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温度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为100℃,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

2、温度的测量工具是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书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物态变化

1、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要吸热;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要放热。晶体熔化图像:非晶体熔化图像:

特点:吸热、先共存、放热、温度不断降低。温度不变

特点:固液变软变稀、最后共存、吸热、变为液态温度不温度不变断上升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晶体熔化的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晶体凝固图像:非晶体凝固图像: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特点:固液硬、最后成固体。

2、汽化和液化:物体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要吸热;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要放热。汽化的两种方式是蒸发和沸腾;液化的两种方式是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体沸腾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3、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要吸热;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要放热

第四章光现象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应用及现象:

①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

③日食月食;

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3、光速:c=3x10m/s=3x10km/s;

二、光的反射:

1、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即: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

三、平面镜成像

成像特点:像和物大小相等;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所成的像是虚像且左右倒置;即:等大、等距、垂直、虚像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四、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入射角大,光路可逆入射角N空气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N折射角空气居与法线两侧。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O入射角,折射光线靠近法线。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O水水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折射角图1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0°

3、折射的现象:

①从岸上向水中看,水好像很浅,沿着看见鱼的方向叉,却叉不到;从水中看岸上的东西,好像变高了。

②筷子在水中好像“折”了。

③海市蜃楼。④彩虹。

五、光的色散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叠加成白色。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叠加成黑色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

1、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2、光心:即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焦点:凸透镜能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焦距: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二、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uu>2fu=2ff

复习工作总结 篇2

现对此次统考总结如下: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个别学生存在着做题不认真、生字词语掌握不牢固现象,对于课内阅读阅读理解部分,则存在着做题不严谨,画线不完整,做题马虎等问题;而课外阅读,则是对文章理解不够透彻,思考不深入,从而导致失分现象严重;口语交际则是表达不够完善,不够完整,或是审题不认真,做题马虎;作文部分个别学生没有看清题目要求就开始写,导致跑题,失分现象严重。以后要多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

1.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生字写规范

(1)作业书写工整(2)课前预习(3)错题及时订正(4)做题认真的习惯

2.学过知识要多练

3.写话、习作方面不但要会说,还要会写。

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到了以下几点:认真备课、备学生、备家长。根据学科特点和班级学情,制定教学计划和有针对性的练习。比如在开家长会时,给家长提前分析课文结构和写作练习要求,让家长对课本有所了解,能够在家对孩子进行有目的的练习及有侧重的辅导,减少家长的教育压力。

1.平时强化基础知识,严抓学习习惯。对于语文教学中的书写,要求较严。一二年级(上学期)均是带着学生一个字一个字观察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分析字形,分享记忆窍门,口头组词,增加词汇积累。并且相应的在作业练习中鼓励搜集并记忆四字词语,增加积累,在课堂上讲给同学听。书写要求学生尽量做到干净整洁、美观大方,配合学校积极筹备写字比赛,平时也会把班级里作业一贯写的认真整洁的作业于后黑板展览,鼓励其他学生学习。

2.写作练习循序渐进,教师参与,提高写作兴趣。每天作业一句话,选择你喜欢的一个词写一句话,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加强遣词造句能力,为三年级的作文打下基础。从二年级起,每周写一篇短文。认真批改,并附上自己看法,积极与学生沟通并分享心得,引起共鸣。利用周会时间,把挑出来的.文章或片段,较好的加以朗读,声情并茂,力求感染学生,让其产生模仿兴趣,进而认真对待每周一文。

3.阅读练习从日常抓起。从一年级起,便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讲“故事连续剧”,集中听讲注意力,锻炼其分析能力,并在无形中提高学生能够的阅读兴趣和资助识字能力。一些孩子往往处于对未完的故事的好奇,主动去购买书籍阅读,无形中阅读得到逐步提高。

4.学科间的联系充分利用。语文课中一些文章是歌曲,便采用与音乐课结合,唱一唱,丰富教学方式,增强课堂互动。而在古诗和部分课文的学习中,则多采用简笔画的形式,直观的表现学习内容,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率。或是美术课上完成手工后,把过程写进每周一文中,充分利用每次体验。

5.学困生的单独辅导。班里有个学生,家长忙于生意,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导致学习状态越来越差,到后来就不写作业了。当了解了这样的情况,便让孩子每天下午放学到我办公室,把他当天学的内容巩固一下,并在校完成家庭作业再回家。他的成绩也在逐渐提高。

以上即我结合这次统考,对我以前的语文教学的一些总结。虽然取得一点成绩,但是也暴露了很多我在教学上的不足和问题,以后还要再接再厉,继续努力!

复习工作总结 篇3

1.不等式证明的依据

(2)不等式的性质(略)

(3)重要不等式:①|a|≥0;a2≥0;(a-b)2≥0(a、b∈R)

②a2+b2≥2ab(a、b∈R,当且仅当a=b时取“=”号)

2.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1)比较法:要证明a>b(a0(a-b<0),这种证明不等式的方法叫做比较法.

用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步骤是:作差——变形——判断符号.

(2)综合法:从已知条件出发,依据不等式的性质和已证明过的不等式,推导出所要证明的不等式成立,这种证明不等式的方法叫做综合法.

(3)分析法:从欲证的不等式出发,逐步分析使这不等式成立的充分条件,直到所需条件已判断为正确时,从而断定原不等式成立,这种证明不等式的方法叫做分析法.

证明不等式除以上三种基本方法外,还有反证法、数学归纳法等.

复习工作总结 篇4

期末临近,全校学风盛起,师大学子期末复习的优良风气一直广为外界颂扬。我支部相应上级领导的要求,稳抓学风,把学习放在第一位,鼓励支部成员努力学习,提高支部整体素质。

在考试成为近时期最热话题的同时,我支部成员个个学习热情高涨,日益勤奋,更是周末、深夜学习激情不减。可是每年考试,都是各家欢喜各家忧。有些同学确实很努力地在复习了,成绩也未见很是理想。大学是一个开放的课堂,同学们的学习大都靠自己自觉。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也是非常重要。

为提高支部成员期末复习积极性,提高支部整体学习水平,特开展此次期末复习经验交流会,支部成员互相交流复习经验、心得,共同进步,同时,也有助于增强支部成员之间的感情,提高支部凝聚力。

交流会上大家都踊跃发言,有出言献策,也有提问求方,整个活动持续了近一个半小时,高潮不断。在本次活动中,黄东阳、荆娇娇、周群、王代勇、唐敏等成员十分积极活跃,热情解答其他成员提出的问题,同时将自己的学习方法一一详解。

本次活动初步效果见好,支部成员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在总结去年一学年学习不足的前提下,积极纠错创新。同时,还针对一部分支部成员上自习形单影只,没有同伴,夜间回宿舍不太安全的问题展开讨论。将有需要且有意愿的支部成员组成期末复习小组,在复习期间,一起上自习,一起回宿舍。这样,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解决安全等后顾之忧,更是大大增强了支部成员之间的感情,增强了支部的凝聚力。

此次活动是注重实效的一次活动,支部成员也纷纷表示,不仅被活动的高潮不断、激情澎湃所吸引,也在活动中真正学到了些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提高了自己的学习积极性。这才是此次活动的最终目的。

今后,我们还会继续发扬这种优良风气,注实务实,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

复习工作总结 篇5

1.将面团包在纱布里搓洗后,留在纱布里的物质是蛋白质,洗出的白浆为淀粉.

2.外分泌性蛋白通过生物膜系统运送出细胞外,穿过的'生物膜层数为零.

3.植物细胞质壁分离时失去的水是液泡中的水.

4.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均是真核细胞分裂方式.细菌为原核生物,分裂为二分裂.

5.精原细胞既可以有丝分裂,也可以减数分裂.

6.线粒体只存在于真核细胞中.

7.蓝藻是原核生物.

8.根减生长点细胞没有大液泡.

9.叶肉细胞高度分化,不再增殖.

10.基因重组发生在四分体时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11.同原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全过程中和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存在.

12.愈伤组织特点:未分化,高度液泡化的薄壁细胞.

13.皮肤生发层细胞代谢旺盛,在间期易癌变.

14.根分身区细胞含自由水量大于成熟区细胞.

15.叶表皮细胞是无色透明的,不含叶绿体.叶肉细胞为绿色,含叶绿体.保卫细胞含叶绿体.

16.植物中,叶绿素的含量是类胡萝卜素的三倍.

17.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均有水生成.

18.T2噬菌体为双链DNA病毒.

19.基因突变与染色体变异均是分子水平上的变异.

20.人体NaCl摄入量等于排出量。

21.蒸腾作用强度会影响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速度.

22.联系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细胞是吞噬细胞.

复习工作总结 篇6

一、 复习的意义目的:

1、引领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系统进行整理,形成知识网络,加深理解,掌握知识,发展技能技巧。

2、弥补平时知识掌握的缺陷,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较大的提高。

二、本学期教学内容分析:

本册教学内容:一、数与代数:一单元“除法”第二单元“混合运算”第四单元“生活中的大数”第六单元“加与减(一)”第八单元“加与减(二)。二、空间与图形:第三单元”方向与概率四实践活动,

根据本册的教学内容,编写意图和特色,在期末复习阶段力争做到让学生把应该掌握的知识形成网络进行巩固,同时培养学生回顾与反思的能力。

三、 复习进度安排

时 间

6月11日――6月12日

除法;混合运算;生活中的大数

6月13日

加与减(一)加与减(二)

6月16日――6月17日

方向与路线;测量

6月18日――6月19日

认识图形;统计

6月20日――6月26日

综合试卷

四、复习方法材料:

1、围绕课本为中心,以教研室试卷辅助材料进行复习、巩固。

2、题型,拓展知识点,整合知识,举一反三,升华运用。

3、讲――练――测――评――思(总结)――再测。

复习工作总结 篇7

一、直线与圆:

1、直线的倾斜角的范围是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一条与轴相交的.直线,如果把轴绕着交点按逆时针方向转到和直线重合时所转的最小正角记为,就叫做直线的倾斜角。当直线与轴重合或平行时,规定倾斜角为0;

2、斜率:已知直线的倾斜角为α,且α≠90°,则斜率k=tanα.

过两点(_1,y1),(_2,y2)的直线的斜率k=(y2-y1)/(_2-_1),另外切线的斜率用求导的方法。

3、直线方程:⑴点斜式:直线过点斜率为,则直线方程为,

⑵斜截式:直线在轴上的截距为和斜率,则直线方程为

4、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1)平行A1/A2=B1/B2注意检验(2)垂直A1A2+B1B2=0

5、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两条平行线与的距离是

6、圆的标准方程:.⑵圆的一般方程:

注意能将标准方程化为一般方程

7、过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一定有两条,如果只求出了一条,那么另外一条就是与轴垂直的直线.

8、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通常转化为圆心距与半径的关系,或者利用垂径定理,构造直角三角形解决弦长问题.①相离②相切③相交

9、解决直线与圆的关系问题时,要充分发挥圆的平面几何性质的作用(如半径、半弦长、弦心距构成直角三角形)直线与圆相交所得弦长

二、圆锥曲线方程:

1、椭圆:①方程(a>b>0)注意还有一个;②定义:|PF1|+|PF2|=2a>2c;③e=④长轴长为2a,短轴长为2b,焦距为2c;a2=b2+c2;

2、双曲线:①方程(a,b>0)注意还有一个;②定义:||PF1|-|PF2||=2a<2c;③e=;④实轴长为2a,虚轴长为2b,焦距为2c;渐进线或c2=a2+b2

3、抛物线:①方程y2=2p_注意还有三个,能区别开口方向;②定义:|PF|=d焦点F(,0),准线_=-;③焦半径;焦点弦=_1+_2+p;

4、直线被圆锥曲线截得的弦长公式:

三、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

1、学会三视图的分析:

2、斜二测画法应注意的地方:

(1)在已知图形中取互相垂直的轴O_、Oy。画直观图时,把它画成对应轴o'_'、o'y'、使∠_'o'y'=45°(或135°);

(2)平行于_轴的线段长不变,平行于y轴的线段长减半.

(3)直观图中的45度原图中就是90度,直观图中的90度原图一定不是90度.

3、表(侧)面积与体积公式:

⑴柱体:①表面积:S=S侧+2S底;②侧面积:S侧=;③体积:V=S底h

⑵锥体:①表面积:S=S侧+S底;②侧面积:S侧=;③体积:V=S底h:

⑶台体①表面积:S=S侧+S上底S下底②侧面积:S侧=

⑷球体:①表面积:S=;②体积:V=

4、位置关系的证明(主要方法):注意立体几何证明的书写

(1)直线与平面平行:①线线平行线面平行;②面面平行线面平行。

(2)平面与平面平行:①线面平行面面平行。

(3)垂直问题: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核心是线面垂直:垂直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

5、求角:(步骤-------Ⅰ.找或作角;Ⅱ.求角)

⑴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求法:平移法:平移直线,构造三角形;

⑵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直线与射影所成的角

四、导数:导数的意义-导数公式-导数应用(极值最值问题、曲线切线问题)

1、导数的定义:在点处的导数记作.

2.导数的几何物理意义:曲线在点处切线的斜率

①k=f/(_0)表示过曲线y=f(_)上P(_0,f(_0))切线斜率。V=s/(t)表示即时速度。a=v/(t)表示加速度。

3.常见函数的导数公式:①;②;③;

⑤;⑥;⑦;⑧。

4.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5.导数的应用:

(1)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设函数在某个区间内可导,如果,那么为增函数;如果,那么为减函数;

注意:如果已知为减函数求字母取值范围,那么不等式恒成立。

(2)求极值的步骤:

①求导数;

②求方程的根;

③列表:检验在方程根的左右的符号,如果左正右负,那么函数在这个根处取得极大值;如果左负右正,那么函数在这个根处取得极小值;

(3)求可导函数值与最小值的步骤:

ⅰ求的根;ⅱ把根与区间端点函数值比较,的为值,最小的是最小值。

五、常用逻辑用语:

1、四种命题:

⑴原命题:若p则q;⑵逆命题:若q则p;⑶否命题:若p则q;⑷逆否命题:若q则p

注:1、原命题与逆否命题等价;逆命题与否命题等价。判断命题真假时注意转化。

2、注意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的区别:命题否定形式是;否命题是.命题“或”的否定是“且”;“且”的否定是“或”.

3、逻辑联结词:

⑴且(and):命题形式pq;pqpqpqp

⑵或(or):命题形式pq;真真真真假

⑶非(not):命题形式p.真假假真假

假真假真真

假假假假真

“或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真即真,要假全假”;

“且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假即假,要真全真”;

“非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真一假”

4、充要条件

由条件可推出结论,条件是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由结论可推出条件,则条件是结论成立的必要条件。

5、全称命题与特称命题:

短语“所有”在陈述中表示所述事物的全体,逻辑中通常叫做全称量词,并用符号表示。含有全体量词的命题,叫做全称命题。

短语“有一个”或“有些”或“至少有一个”在陈述中表示所述事物的个体或部分,逻辑中通常叫做存在量词,并用符号表示,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叫做存在性命题。

复习工作总结 篇8

1能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坩埚、蒸发皿、燃烧匙

2需要垫石棉网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锥形瓶

3用固—固加热装置制取的气体用固—液加热装置制取的气体用固—固不加热装置制取的气体O2、NH3Cl2、C2H4H2、CO2、C2H2

4制取以下气体需要加热的:制取以下气体不需要加热的:

(1)用MnO2与浓HCl制Cl2

(2)用乙醇和浓H2SO4制C2H4

(3)用KClO3和MnO2制O2

(4)用Cu和稀HNO3制NO

(5)用NH4Cl和Ca(OH)2制NH3

5需要保存在棕色瓶中的物质氯水、浓硝酸、AgNO36一元强酸与一元一元强碱恰好中和的计算公式(求未知碱浓度)C(酸)V(酸)==C(碱)V(碱)

复习工作总结 篇9

一、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

1.定义:是指人类根据植物病虫害流行规律,推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病、虫的分布、扩散和危害趋势。

2.流程:

二、新型农药

1.概念:是指具备环境和谐或生物合理的特征,具有安全、广谱、低毒、无公害、易分解、与环境相容和免除有害副作用特性的农药。

2.学生讨论农业生产中有哪些新型农药的'使用。

三、生物防治

1.定义:利用病虫害的天敌生物来防治病虫害的方法或途径,就是生物防治。

2.学生合作探讨在一个农田中,如何利用生物防治。

3.生物防治的基本策略。

四、昆虫信息激素的应用

1.信息激素:是指由成虫释放于体外,能够吸引同种异性昆虫前交尾的一类激素。

2.应用:学生探讨吸引素是如何用来防治害虫的?

复习工作总结 篇10

第一章:集合和函数的基本概念,错误基本都集中在空集这一概念上,而每次考试基本都会在选填题上涉及这一概念,一个不小心就是五分没了。次一级的知识点就是集合的韦恩图,会画图,集合的“并、补、交、非”也就解决了,还有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的单调性、增减性的概念,这些都是函数的基础而且不难理解。在第一轮复习中一定要反复去记这些概念,的方法是写在笔记本上,每天至少看上一遍。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指数、对数、幂函数三大函数的运算性质及图像。函数的几大要素和相关考点基本都在函数图像上有所体现,单调性、增减性、极值、零点等等。关于这三大函数的运算公式,多记多用,多做一点练习基本就没多大问题。函数图像是这一章的`重难点,而且图像问题是不能靠记忆的,必须要理解,要会熟练的画出函数图像,定义域、值域、零点等等。对于幂函数还要搞清楚当指数幂大于一和小于一时图像的不同及函数值的大小关系,这也是常考常错点。另外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对立关系及其相互之间要怎样转化问题也要了解清楚。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主要就是函数与方程的结合。其实就是的实根,即函数的零点,也就是函数图像与X轴的交点。这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是这一章的重点,要学会在这三者之间的灵活转化,以求能最简单的解决问题。关于证明零点的方法,直接计算加得必有零点,连续函数在x轴上方下方有定义则有零点等等,这是这一章的难点,这几种证明方法都要记得,多练习强化。这二次函数的零点的Δ判别法,这个倒不算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