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馆的工作总结
微文呈现整理的关于文化馆的工作总结(精选4篇),汇集精品范文供参考,请您欣赏。
关于文化馆的工作总结 篇1
20xx年以来,我馆全体干部职工在文广局党组的领导下,齐心协力,团结合作,按照预先计划,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群众文化工作开展和我县群众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发扬成绩,现将上半年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群众文化工作
(一)节庆民俗文化活动
双节期间,我馆在双节办公室的正确领导下,加强引导,移风易俗,采取全面铺开,全民同乐,全民参与的新思路,全县各个乡镇一百余道社团在各自辖区内龙腾狮吼,锣鼓喧天,方便全县人民就能近欣赏到优秀的民族文化展演,营造了良好的节日氛围。一改过去以县城为中心,以点带面,集中展演的形式,不仅使人们渡过了一个喜庆、和谐、安全、文明的`新春佳节,丰富了人民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并消除了拥挤、堵塞交通等安全隐患,对全县群众性文化活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元旦、五一等节日期间,我馆紧扣节日主题,自编自导,举办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曲艺文艺演出活动,吸引了众多群众观看,深受广大群众的好评。
(二)免费开放
襄城县文化馆为进一步丰富活跃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营造节日文化氛围,襄城县文化馆经过精心筹备,于20xx年元月份在县文化馆对外免费开放活动室正式拉开音乐培训活动序幕。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一是向业余音乐爱好者提供了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一个平台;二是丰富活跃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三是提高音乐爱好者队伍不断壮大,为进一步推动我县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文化活动
组织举办文化活动
我馆组织参与县文联主办,我馆承办的“古韵新声”在丁营乡百宁岗五岳庙进行演出。
我馆组织参与县第32届乾明文化风筝节邀请赛。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积极有序开展。一是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展活动,不断强化动态保护工作。今年双节民间艺术展演期间,积极推动我县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展活动。其中,省级项目襄城越调连续展演三天,共演十场大戏,同时,市县级项目在城区的展演活动也开展的如火如荼,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二是我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筹备工作紧张有序进行。我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征集公告发出后,我馆共收集整理民间文学28篇,民间舞蹈5个,传统医药4项,民间技艺1项,共计4个类别,38个项目,为我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做下了扎实工作。
三、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工作
为是免费开放工作落到实处,我馆不断加大对全县各乡镇文化服务中心的业务辅导力度。督促各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开展文化活动。指导丁营乡、范湖乡等举办了广场舞大赛等。
四、其它工作
今年5月初,我馆接市局要求,组织馆内骨干,加班加点,对全县业余戏曲队务进行普查,全面登记,并完成纸质文档、受到了上级领导的好评。
我馆在今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日活动中,在县市政广场布置宣传版面和事物展览并进行现场演出。
我馆积极参加县、局临时工作中心任务,并结合本单位实际,自行制定了学习方案,不断增强干部职工的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进一步提高了全体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上半年来,我馆在局党委的领导下,齐心协力,使我馆工作取得可喜成绩,但还存在着一定得不足,今后,我们将以更加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更高的工作热情,把全县群众文化活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扎实有效地开展好群众性文化活动,早日实现创建文化先进县的目标,为构建和谐襄城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于文化馆的工作总结 篇2
今年上半年,为稳步推进“旅游兴县”战略及“旅游品牌推广年”活动,中国研究院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面具阳戏、三棒鼓、民间绝技、苗文化等民族文化挖掘、整理、提炼、保护及传承为重要抓手,大力实施民族文化“八个一”工程,研究院各项工作在摸索中有了较大进展,现将上半年工作及下半年打算如下:
一、上半年工作回顾
1、认真做好面具阳戏项目的收尾工作。
面具阳戏是20年市民宗委确定由县民委实施的民族文化项目。为切实做好面具阳戏的迎检工作,我院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小河桃坡村,现场观看阳戏表演,搜集文字、图片及音像资料,初步验收阳戏项目。与此同时,邀邀阳戏班主到研究院现场讲录阳戏唱词,对阳戏唱词进行了重点收集整理。目前正在对面具阳戏资料汇编成册。
2、切实推进三棒鼓项目。
三棒鼓作为今年市上重点考核的民族文化项目,为做好该项目的迎检工作,研究院制定了详细的项目实施方案,召开了工作推进会,同时与偏柏乡政府衔接,摸清了三棒鼓的基本情况及表演人员,收集了一部分图片及音像资料,目前正在抓紧推进之中。
3、抢救性挖掘整理民间绝技。
为把周县长交办的任务落到实处,研究院第一时间召开了专题会议,征求广大民俗专家的建议,制定了工作方案,走村入户对踩铧、卡子水、上刀山、下油锅、划字符剂疮、开血关、烧鸡蛋、立筷子、舔火钳、提米缸等濒危民间绝技进行了采访调查,搜集了详细的文字、图片及音像资料。
4、对神话故事及传说进行了搜集整理。
按照“重点搜集、忠实记录、慎重整理”原则,采取现场访谈、征集等方式,已经收集《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民间故事》等资料。
5、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
为深入宣传、贯彻、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研究院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我院通过发放宣传单,播放非遗法条例、展板展示等方式,给群众上了一堂生动的非遗教育课,让广大群众对该部法律有了更加直观认识,他们对非遗保护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增强了其保护非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收集民族文化书籍。
根据县领导的指示精神及工作需要,我院积极主动与周边地区民宗委、相关民族院校联系、协商,广泛收集民族文化类书籍,现已收集到50余本,下一步将采取赠阅、购买等形式加大收集力度,收集更多民族文化方面的书籍资料。
7、民族文化宣传取得显著成效。
为大力宣传、推介,让文化和旅游飞出大山、走向全国,结合市民宗委考核条例,我院把民族文化宣传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制定激励政策,培养宣传力量,在《光明日报》、《中华民族报》、《中国特产报》、《人民政协报》、《农民日报》、《重庆日报》、《重庆晚报》、《重庆政协报》、《武陵都市报》、《报》、人民网重庆视窗、新华网重庆频道、华龙网、重庆新闻网等报刊网站发表宣传文章200余件,《一片缠绵摆手歌》在《光明日报》14版头条刊登引起了强烈反响,对摆手舞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1、机构建设滞后。
研究院成立一年来已理顺了人员、经费、编制、规格等问题,但诸如岗位设置、人员任用、职称结构比例等仍有不足,从而制约了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是研究院的岗位设置一直未获人社局批文;
二是研究院设有三个科室,但三科室的人员任用组织部未下文明确;
三是研究院是属于文化研究类机构,建议对中级职称名额给予倾斜。
2、经费投入不足。
经费缺乏实为民族文化工作的一大瓶颈,为解除这一瓶颈,建议县委县政府将民族文化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民族文化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3、专业人才紧缺。
因民族文化挖掘、保护及研究工作的操作性、专业性很强,而研究院目前人员结构中专业人才比较缺乏,建议引进一名专业人才。
4、缺少必要的工具。
因研究院工作的特殊性,田野调查是民族文化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环,没有田野调查,坐在办公室只能闭门造车,一切皆为空谈。因此,研究院亟需一辆越野车,借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实施的东风,奔赴各乡镇对全县民族文化进行抢救性挖掘保护,捍卫土苗儿女即将消失的精神家园。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1、积极探索管理及运作模式,着力建设一个奋发有为、务实高效、团结和谐的研究院。
2、切实做好面具阳戏、三棒鼓等民族文化类项目的迎检工作。
3、认真落实民宗委办[20]18号文件精神,深入推进民族文化“八个一”工程,圆满完成市民宗委交办的各项任务。
4、认真做好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把土家摆手舞、民歌、三棒鼓等优秀民族文化带入校园,民族文化在中小学校的知晓率、普及率争取达到90%以上。
5、继续加大民族文化宣传工作,大力宣传创5A、国家公园、摆手舞申遗、桃花源旅游文化节及我县优秀的民族文化,为全县文化旅游事业大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关于文化馆的工作总结 篇3
一、免费开放公共设施场地
1、举办公益性书法、美术、摄影、民俗展览四次,对外交流展览二次。
2、搞好宣传橱窗的更新,抓好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时事政治,市委市府中心工作以及公民道德建设、科技致富、健康与生活的宣传。
二、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
1、抓亮点,出特色,继续利用好剑南老街古戏台,办好百姓戏剧舞台,坚持每年在剑南老街举办戏剧周,重大节日和迎新春川剧演出活动,全年免费开展戏剧演出45场。抓好业余川剧座唱活动,全年完成106场川剧座唱,加强与周边县、市区交流,提高演出水平。
2、组建一支文化馆业余民乐团,文化馆业余中老年舞蹈队,文化馆业余川剧团,文化馆业余铜管乐队,文化馆青年合唱团,文化馆少儿合唱团。
3、送文化下乡、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文艺演出45场。
4、举办“之夏”广场文化活动,及大家乐广场文化活动14场。
5、策划、组织市20xx银杏沟文化节《美丽清平》大型文艺演出。
7、挖掘本土文艺人才,举办全市推新人青年歌手大赛,中老年舞蹈大赛,少儿器乐大赛。
8、抓好我市重大节庆活动的策划、辅导、组织创作等工作。
9、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类群众文化活动。
10、新年音乐会、新春唱大戏、春节龙狮灯游城活动。
11、与电视台合作制作一批原创歌曲的电视音乐专辑。
三、免费文化艺术辅导培训
1、根据我馆的实际情况,利用文化馆的阵地设施开办市民艺术学校;免费培训少儿舞蹈、成人形体艺术、美术、摄影、声乐、器乐、戏剧曲艺等各种文艺辅导。继续抓好少儿艺术培训,争取全年免费少儿艺术培训春秋2季16个班,学员达到700——800人。
关于文化馆的工作总结 篇4
一、结合实际工作,努力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
今年4月,局党委对我馆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随即班子成员的分工也进行了比较大的调整。我从行政管理岗位一下子到了群众文化业务工作的最前沿,面对组织的信任、群众的期待和全新的领域,我感到彷徨、困惑,更多是感到有力使不上。因此,大半年来,我在工作中处处当有心人,处处当学习人,向领导学,向同事学,向业务干部学,把自己当作一块“海绵”千方百计汲取“营养”。
在与汤馆长一道和外单位谈活动的时候,总是认真做好记录和归纳整理,使自己掌握了活动的一般流程、需要把握的几个环节、如何报活动预算等。在排练、修改小品《等》的.过程中,自己全程参与,增加了很多以前没有的感性认识,特别是聆听了省里有关专家的意见后,对自己的鉴赏能力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最近,京口区教育局开展童谣大赛,我现学现用,与牌坊巷幼儿园一道参与创作排练了童谣情景剧《玩具风波》,现已进入决赛。
在与吴书记、李老师一道去参加少儿故事创作指导的时候,自己当好听众,琢磨这篇故事如果自己写会怎样,如果要改会怎样改等,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在今年17届少儿创作故事大赛中,我参与辅导的润州实验小学的少儿故事“一元钱的故事”获得了表演一等奖、创作二等奖的好成绩,对自己是很大的鼓舞。
在与活动部、演出部的同志共同组织策划群众文化活动过程中,自己始终多观察、多思考、多听意见,结合发现的问题进行一些理性思考。特别自己是管理干部出身,学的又是管理工程专业,希望能在业务工作中有所运用。经过半年多的实践,我在规范活动操作流程、巩固活动“客源”等方面已经有了初步的思路。前一阶段,我和活动部的同志一道,拿出了《欢乐家园广场文化活动招商计划书》,并通过房展会向20多家房屋开发公司发布了合作信息,通过邮寄的方式向50多家广告公司发出了合作邀请,为明年工作奠定了基础。
此外,本人撰写的调查报告《发展农村文化旅游业,大力推进农村文化产业化进程》一文,在江苏省农村文化建设论文评奖中获三等奖。
二、继续狠抓落实,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的完成。
回顾今年的工作,自己能始终围绕本馆中心工作,按照全年工作计划,和其他同志一道高标准、高要求始终如一的干好本职工作,当好“一把手”的参谋助手。主要做好了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配合支部书记做好党员先进性教育。承担了教育活动计划的制定、组织、台帐迎检等具体工作,较好的履行了组织委员的职责。本馆的先进性教育活动规定动作有板有眼,自选动作有声有色,成效明显,在历次转段考核、市督察组抽查中获得一致好评。
二是下大力气办好各类重大群众文化活动。结合全市重大活动,组织策划了“丰碑风采”纪念镇江解放56周年活动、社区艺术节、经贸洽谈会广场文艺演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专场活动等。特别是在组织广场文化活动到县市区、到基层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进一步扩大了辐射面和服务范围。今年4月,会同京口区妇联、丹徒镇共同启动了“欢乐家园走进乡镇”系列活动。结合市妇联“巾帼红丝带”活动,组织创作了一台优秀文艺节目,首次赴扬中、丹阳、桃花坞社区、山巷社区等地,给当地群众送去高质量、高品位的文化服务。全年共举办“欢乐家园”广场文化活动16场,超额完成任务。
三是努力扩大演艺和音响工程的市场份额。今年,演出部和音响工程部整合现有的人力、设备和市场资源,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努力扩大市场份额,较大限度地发挥了现有资源的价值。全年完成各类庆典、演出含指令性活动160多场,经济效益较往年有了很大幅度的增长;除配合完成活动音响调试任务的同时,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分别承接了碧榆园、京口区文化馆等音响工程,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四是继续推进文化指导员进社区工作。在去年的基础上,今年着力构建以市抓重点典型,以区抓普及的工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