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百科 > 经典方案 > 正文

信息技术2.0学校研修方案

2025/04/04经典方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信息技术2.0学校研修方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信息技术2.0学校研修方案 篇1

很有幸参加了本次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为了能让本次培训有所收获,我制定了如下的自我研修计划。

一.自我分析

通过诊断测评,我觉得自己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还非常欠缺,平时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也是偶尔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开展教学,自己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还急需提高,测评中我感到自己需要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希望在此次培训中我能收获多多。

二.研修目标

1.通过学习,提高自己对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的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

2.能够熟练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掌握教学中常用软件的操作流程和方法,熟练应用于日常教学之中。

三.具体措施

1.严格按照本次研修的日程安排进行基本知识技能的学习。

2.除统一安排学习外,自己找时间加强理论学习和具体实践。

3.坚持在学中练,练中学,切实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4.保证学习时间,坚持每天至少学习1-2小时,认真完成培训期间各项任务和作业。

5.多与同行研讨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总结和反思,不懂的地方及时通过上网查询或向专家、同行请教。

6.养成网络学习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信息技术2.0学校研修方案 篇2

指导思想:

为了进一步推进学校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确保教育信息化2.0提升在我校的顺利实施,特制定本方案。

研修主题:

校本创新课堂教学实践体验

研修方式:

以教研组为单位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开展研修,采取“新”带“老”的办法,即新教师带老教师,开展帮扶活动,结合学科实际开展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研讨,同课异构等活动。

研修方法:

线上学习加线下活动的办法。

研修步骤:

1、教研组成员制定好计划。

2、做好人员分配和安排。

3、利用日常课堂教学和组内公开课、校级示范课、汇报课等平台开展活动。

4、适当开展校内大型公开课,组内研讨,学校评定的办法,将信息技术整合传统教学的典型课例,展示推广。

保障措施:

1、成立以教导处主任为组长,副主任为副组长,各教研组内成员的活动领导小组。

2、学校定期调取进展情况,适时检查和指导。

3、微机室电脑设备、办公室和教研组办公设备在正常上班期间开放。

4、教导处做好考勤和统计工作。

信息技术2.0学校研修方案 篇3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是服务国家“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重大发展战略,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通过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根据《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实施意见》(皖教〔20xx〕23号)文件要求,现拟定金寨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以下简称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实施方案。

一、目标定位

到2022年,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采用整校推进和线上线下混合式研修模式,通过试点学校示范引领,以点带面,对全县中小学(含幼儿园、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下同)教师开展不少于60学时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网络研修与实践应用各30学时),并在校本应用考核中获得不少于20学分。通过培训基本实现“三提升一全面"的总体发展目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

二、主要任务

(一)建强两支队伍

1.建优培训团队。切实提升由教研员和一线骨干教师组成的培训团队进行规划方案设计、组织教研、指导校本研修、开展校本应用考核等能力。

2.建强管理团队。切实提升校长领衔的信息化管理团队制订并落实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组织教师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领导全校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的能力。

(二)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利用线上线下资源,结合线下实践,通过打造“技术创新课堂”,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的能力,破解教育教学重难点问题,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助力学校教育教学创新发展。

(三)推动校本应用考核。指导教师通过30个微能力培训课程的选学,熟悉校本应用考核的设计思路、特点及评估方式,推动校本应用考核。

(四)落实学校监测与考核。为突出学校整体推进主体责任和明确学校整校推进工作内容,对学校进行监测与考核。

三、推进措施

(一)成立组织

为加强对能力提升工程2.0管理和培训工作的引领指导,确保能力提升工程2.0工作顺利实施,经研究决定,成立金寨县能力提升工程2.0执行办公室、组建管理团队和培训团队。

1.成立执行办公室

成立以金寨县教育局局长领衔的能力提升工程2.0执行办公室,负责全县能力提升工程2.0推进、项目设计并报市级工程办审批,组建并培训县级培训团队和管理团队,督查评估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应用考核、实践应用和学校整校推进情况。人员分工如下:

主任:徐浩

副主任:

成员:

2.组建县级管理团队

组建以教师发展中心主任领衔的,教师培训科、教学研究科、电化教育科等部门全员参与的管理团队,引领教师全员参与整校推进工作。人员分工如下:

组长:卢万胜县教育工委委员、金寨县教师发展中心主任

成员:

3.组建县级培训团队

组建以教师发展中心教师培训科、教学研究科、电化教育科全体成员和信息技术骨干教师为成员的培训团队,指导全县整校推进工作。

(二)分步实施,以点带面,辐射全县

第一步提前谋划。20xx年11月召开启动会,成立能力提升工程2.0执行办公室,组建县级管理团队和培训团队。

第二步开展培训。20xx年12月—20xx年6月依托“国培计划”完成部分省、市、县级管理团队和培训团队培训,提高对能力提升工程2.0的认知。

第三步试点先行。20xx年6月—20xx年5月,完成我县6所试点学校能力提升工程2.0网络研修、实践应用和校本应用考核、校级监测与考核任务。将试点校打造成全县示范校。

第四步全面推进。20xx年12月底之前,完成除试点学校外的所有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网络研修、实践应用和校本应用考核、校级监测与考核任务。

第五步总结推广。20xx年12月—2022年12月,项目覆盖全县所有教师,举办教育教学技能大赛、智慧学校评比活动等;对“整校推进”学校进行监测与考核,开展合格校、典型校、示范校评选活动,并对全县能力提升工程2.0进行总结推广。

四、实施路径

(一)分级分层培训

1.县级培训团队与管理团队培训

开展以政策解读、规划方案设计、组织教研、指导网络研修与实践应用、指导校本应用考核等为主要内容的培训。

2.学校信息化培训团队培训

开展以规划方案设计、组织教研、指导校本研修、开展校本应用考核等为主要内容的培训。

3.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培训

开展以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学校信息化校本研修主题及本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计划等为主要内容的培训。

4.试点校教师全员培训

按照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研修主题及任务,自主选择测评能力体系中的能力点,按照省教育厅统一安排,选择安徽广播电视大学网络研修平台进行网络研修,并同时进行线下实践应用(共60学时,网络研修和实践应用各30学时)。

5.试点校以外的教师全员培训

根据省市安排,计划于20xx年下半年启动全县除试点校以外的教师全员培训。

(二)探索培训模式

1.“三位一体”混合式研修。构建“集中+远程+校本”三位一体混合式研修模式。集中培训转变思想,提高认识,营造氛围;远程培训学习技能,完成微能力学习任务,明确考核要求;校本研修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创新,通过丰富多彩的研修形式,落实校本应用考核、促进实践应用。

2.创建“统筹+自主”考核模式。学校可以参考《金寨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实践应用学时认定的意见》(见附件)推进实践应用,根据《安徽省校本应用考核微能力认证规范》中“提交指南和评价标准”进行校本应用考核,也可以选择自主设计的实践应用和校本应用考核方式,确保校本应用考核和实践应用落到实处。

(三)组织实施校本应用考核

围绕《安徽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校本应用考核微能力认证规范》(皖工程办﹝20xx﹞2号),4月底试点校教师完成校本应用考核,5月迎接省市县抽检。

1.考核内容

以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环境下的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四个维度的30项微能力为校本应用考核重点,教师根据自选的微能力(合计不少于20学分),提交能体现不同微能力的教育教学成果参与考核。

2.考核标准

主要依据《安徽省校本应用考核微能力认证规范》中“提交指南和评价标准”提交证据为标准。

3.考核流程

(1)学校规划。学校发挥规划与指导作用,基于学校信息化环境特征制定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引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及校本应用考核的方向。

(2)教研组协同。教研组发挥统整和协调作用,依据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与学科研修计划,帮助教师结合实际制订个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目标,在此基础上明确校本应用考核申报点(微能力)。

(3)教师实践与申报。教师围绕学科信息化教学创新目标,找准能力短板,主动参与研修,积极实践应用,形成信息化教育教学实践成果,按照《安徽省校本应用考核微能力认证规范》中“提交指南和评价标准”建立备考档案,提交给学校并申报参与校本应用考核。

(4)学校评审。学校管理团队组建校内外结合的评审组(或委托县级培训团队),依据校本应用考核规范(30项微能力测评表),对教师提交的实践证据进行评估审核,反馈评估结果并提出实践建议。

(5)县级监督。县级管理团队、培训团队采取抽查的方式,检查验收各校校本应用考核结果,确保考核的客观公正。

4.考核结果

(1)考核结果分为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级,所选微能力点评价全合格时,考核结果为合格。所选微能力点有一项不合格,视为此次培训不合格。

(2)考核合格后,承认修满20学分,认定信息技术2.0校本应用考核合格。

(四)试点校监测与考核

根据《安徽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校级监测指标与考核规范(试行)》(皖工程办〔20xx〕2号),对试点校进行学校信息技术2.0整校推进量化考核。

(五)试点校以外的教师校本应用考核、学校监测与考核

在2022年底完成教师全员校本应用考核以及学校监测与考核,完成全县整校推进任务。

五、保障机制

(一)教师激励机制。每年举办一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优秀教师评选活动,每年举办一次校级优秀培训团队评选活动。

(二)学校激励机制。开展合格校、典型校、示范校评选活动。

(三)利用国培经费、地方培训经费、学校培训经费保障培训项目的落地实施。

信息技术2.0学校研修方案 篇4

一.网络研修意义

网络研修是一种以网络为基础开展教研工作的新方式,它借助网络,不受时空和人员限制,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内容丰富、理念新颖、技术先进、实用便捷的优秀课程资源,创设教师与教师、教师与专业人员及时交流、平等探讨的活动平台和环境。开展基于网络的教学研究,是创新教研形式,拓宽教学研究途径,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网络研修目标任务

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网络研修以网络为主要手段,以解决信息技术课程推进过程中教师的疑难困惑为线索,力图通过网络研修的形式,切实提高教师理解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三、本社群发展方向

1.通过网络研修形势进一步促进学科教育教学工作。

2.提高参与教师的网络应用能力和网上交流的能力。

3.调动学科教师积极参与组织并承担区内信息技术学科研修任务。

四.本社群具体做法与重点工作:

(1)以学科网络研修博客群为平台,进行联动式主题教研。每个教师都在这个平台上发表自己的教育博客,定期确立讨论主题,传达课改信息,解决学科难题,与同学科的教师进行教研交流,调选精华日志。如果老师们遇到问题,也可以博客中留言,请求指导。

(2)可利用教学资源库,提供视频课例,约定在同一时间,大家同看一课例,看的同时,并利用QQ群进行即时交流。这样克服了以前观课时交流范围的局限性。

(3)可进行集体备课。

各位教师可以在进行网上进行集体备课,求同存异,共同研讨,共同提高。同时,网络集体备课还可以吸引了许多学校的教师进行留言评论,真正做到了教师间的交流互动,为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教师能力和授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