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百科 > 报告大全 > 正文

家乡环境调查报告

2025/04/09报告大全

微文呈现整理的家乡环境调查报告(精选6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家乡环境调查报告 篇1

关键词:城镇化、发展问题

引言:

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活动中农业活动的比重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上升,与这种经济变动相适应,乡村人口与城镇人口此消彼长,居民点建筑及居民生活方式也向城镇转化,即城镇化进程。在农村发展进程中,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发展问题。对此,陆新元、熊耀辉等人认为粗放式农业生产、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及乡村企业污染加剧等方面是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根源.提出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是加强农村环境政策体系创新、城镇化等农村李建平先生认为,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障碍,分析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提出污染防治的对策建议是新农村建设取得进展的关键。我的家乡位于山东省临沂市的一个农村,近几年家乡植被覆盖率越来越低,随着高污染企业的迁入,河流、土壤严重。但对此,大多数人环境破坏的危机意识。面对如此现状,积极研究探讨农村环境问题根源,提高农环保重视度,对于当前农村可持续发展,城镇化进及乡村自然景观的保护有重要意义。

正文:

1.家乡发展现状

1.1经济发展中大量破坏植被

现在回想起小时候,最感慨的便是那时满山满山的树。我的家乡在鲁南地区,低山丘陵处是满满的的松树、柿子树还有桃树等,还有许许多多的刺酸枣。小时候的我们,最盼望的便是上山(因为那时还小,没有大人带着,家里人是绝对不准我们上山去玩的。)曾经的家乡,道路都是石子铺就,不能承担起如今几吨的卡车,但是风再大却也不会尘土飞扬,因为路两旁都是参天的柳树杨树,炎炎六月也不会使人感到热不可耐。曾经听过有过一句话“要想富,多修路,少生孩子多种树。”于是,在这短短的十几年里,路修起来了,树却没有了,现在的家乡。仿佛最令人熟悉的已经不是参天大树,而是一条条的柏油马路。在过去的十几年的成长里,我可以真真切切感受到家乡的变化,却还不能与破坏环境联系起来。如今,有一点却是很明确的,那就是在我看到的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中,从来没有从任何人嘴里听过环境是需要被保护的。国家政策的环境考量离我们太过遥远。即使现在环保已经成为一个为人熟知的名词,为了工程取土,炸山毁林的行为依然不会遭到诟病。在家乡人的眼里,那参天大树,那长满各色植被的山脊,只有被真切用来换取利益时才能有它的价值。

1.2盲目引进污染企业导致环境污染

经济发展往往是从第一产业开始,积累一定资本后慢慢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型。说白了,这也就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我们家附近的山上有一口冷泉,

水从山间流下,越是夏天越是冰冷刺骨,泉水爽口清冽,附近的居民都会自己准备大桶去取泉水,路上的行人也会不由自主的停下到泉水边掬一捧泉水。然而,随着山腰处一座水泥厂的建立,这一切化为乌有。清澈的泉水变成触目惊心的污水。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高污染的产业越来越多的把触角伸到了各个乡镇,一个本来清明秀丽的山水之境,一座水泥厂就轻而易举的毁掉了它。污水肆流,臭气熏天。河流的交汇处,竟然能有红、绿、黄各色的污水,真是成了个名副其实的大染缸。这并不是特例,如今,在曾经夜半捣衣,孩子嬉戏畅游的那些地方,在找一处可以净手河流已是不易。在城市一体化脚步中,没人看到,最先一体化的不是飞速的GDP,不是富裕的生活,而是这满目的污染,这令人作呕的生命之源。

1.3大量使用农药导致生态破坏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赶超英法美”。中国是以农业立本的国家,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在不断引进科技的同时,却也由于科技本身待发展性,形成了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儿时,最吸引孩子的玩具,不是可以唱歌的电子琴,也不是各色的积木,而是那些可爱的花鸟虫鱼。竹叶上的螳螂,河里的各色小鱼小蟹,豆叶上肥肥的大青虫都是儿时不可磨灭的快乐记忆。而当技术农业真正一步步踏入家乡后,新技术取代了以往的面朝黄土背朝天,在“一桶农药万事足”的今天又有多少农民愿意放弃居民楼里的空调,在炎炎烈日下汗流浃背。任何事都有其两面性。现代化城镇的发展,现代农业的进步,让曾经看天吃饭的我们变得不再被动。但是不得不说,当农业的斗争有宏观的昆虫转向微观的细菌,是否有一天我们真的会面临一个“寂静的春天”

在家乡的旧貌换新颜中,农村环境以比城市更快的速度被糟蹋的体无完肤,原因何在

2.农村发展问题原因

2.1政府对农村发展规划支持力度不够

中国是农业大国,但是“以乡村养城市”的.观念却根深蒂固。近几十年来,政策对于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显然不比城市。农业在太长时间里只求发展不敢妄谈可持续。针对农村发展,我们颇有彼时清朝“天朝大国”的自足感,最不缺就是环境,最缺的是资金。有企业迁入,当地政府自然是举双手欢迎,哪管它是第几产业,污不污染那是以后的事。一个水泥厂的迁入,有多少地方会像城市那样花费大精力去调查论证。“先污染后治理”这条政策我们贯彻的尤为彻底。

2.2农民环保意识缺乏,破坏环境的危机意识不够

公众环保意识对经济发展中环境监督力度在过去几十年的农村发展中几乎没有发挥作用。在环保卫士慷慨激昂的今天,家乡的大部分人仍旧不知环保何用。“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人们在看到家乡的景色大变之后,大多也只是叹一声“以前的水多清啊”或“现在树越来越少了”,却很少将其危害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更遑论要求治理。

3.农村不合理发展现状如何改善

3.1加快城镇化进程,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如今,面对家乡的发展,我只能说很多遗憾已经造成,我们只能在这些遗憾的警示下寻找回曾经的碧水蓝天。改善农村发展现状,首先不能再让农村继续做个“没娘疼的孩子”。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政策支持,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

整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立足本地区实际,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提高农民收入,推进乡村经济发展。只有腰杆儿硬起来,各地政府才不会“饥不择食”,盲目引进高污染产业。随着今年中央多次会议的召开,城镇化发展被提上日程,这无疑是面对乡镇发展一个喜讯。

3.2加快促进农民环境意识

乡村科学发展不可能与农民素质脱节。如果人们甚至不知道什么样的发展对自己更好,我们有如何“怒其不争。”要不断加强各项文化政策在农村的落实。不断改善办学质量,提高农民文化质量。加大环保意识在农村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生态保护的理解与支持力度,真正树立长远眼光。

结论

本文主要针对沂蒙地区分析了农村发展过程中引起的农村自然景观的破坏,环境的污染。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政策对农村科学发展的忽视及农民环境意识薄弱。城镇一体化事业不断发展的今天,乡村发展最迫切是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自然保护的并行。政府要加快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各乡镇企业引入的环境门槛;同时要不断加大农村文化政策落实力度,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若是继续任由自然与经济背道相驰,只在经济发展的高速路上信马由缰。那谁能还家乡彼时的碧水蓝天

参考文献《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对策研究》(李建平,)

《对当前农村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陆新元;熊跃辉;曹立平;张胜;)

家乡环境调查报告 篇2

xx县位于浙江省舟山群岛中部,是全国12个海岛县之一,人口约20万,是一个祥和而又热闹的小城镇。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这几年来,岱山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对我们周围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作为家乡的一员,我们利用暑假时间对岱山的污染状况展开了一系列调查,希望借此了解家乡环境的状况,找到改善家乡环境的对策,为家乡的环境保护事业尽一份力。

一、调查人员:

xx

二、调查的对象、时间和方式

20xx年8月11日至17日我们进行了为期一星期的实地调查,其中调查的对象有:水资源、白色污染和噪音污染。

三、调查的内容概况:

(一)水库

我们先观察了长河路的水,长河路的水呈黑绿色,河水正在消毒,冒出了许多泡泡,象一个隐形人在河里洗泡泡浴,虽然它能映出周围的树木,但是上面有一些纸、塑料袋等垃圾。而海水就更脏了。海水是泥黄色的,海水里也有一些木头、饮料瓶和纸头。我们还实地观察了摩星山水库、枫树水库和洛沙湾水库,水库都还有一半多的水,水都很清,没有漂着什么东西,但我们下来时顺便看了与枫树水库相连的长河以及与摩星山相连的长河,长河两边虽然都绿化了,但河面上还是漂了些白色塑料袋以及一些杂物,还有很多人在长河里洗东西、钓鱼等。

(二)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最严重,不自觉扔垃圾的人越来越多,自从有了限塑令后人门还是不会自觉地用环保袋,还是以塑料袋为主。我们到小菜场门口去调查了一下,数了30人,每个人都拎着好几个塑料袋,没有一个人带篮子。因为菜场还在供应塑料袋。我们又到三江超市调查一下,观察了其中两个收银台,共统计了二十个人,十三个年轻人,四个学生,三个老年人。其中十一个年轻人和二个学生购买了塑料袋,另二个学生没有装塑料袋,直接用手拿走了,其他的.几位都是带了袋子,但只有二人带环保袋。

(三)噪音

我们岱山的噪音污染还是比较小,白天主要是在建设工地工作的机器的噪音,在新区的建设工地上,来回拉石头的汽车发出的喇叭声,挖土机的声音,打桩机的声音很响。在城区道路改造的机器也有很多声音,来回汽车鸣喇叭的声音也很响。晚上比较安静,但空调机发出的声音和来回汽车的喇叭声还是有些吵人。

四、实地调查后的发现:

我们调查后发现,环境污染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工厂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直接排放。

2、生活污水的排放。

3、一次性用品的大量使用。

4、生活垃圾的随意丢弃。

五、调查后的建议: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了解到,解决环境问题已成了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我们是社会的主人,保护环境,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努力增强环保意识,节约资源。让我们携手行动起来,共同努力保护好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为此,我们建议从我们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要做到:

1、一水多用,节约用水。

2、不乱扔垃圾,将垃圾放到指定的垃圾箱内。

3、尽量不用或少用塑料袋,要积极使用可循环使用的环保袋,减少白色污染。

4、尽量少用一次性用品。

5、多学习和宣传有关环保的法律,积极向环保部门举报破坏环境的行为。

相信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家园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家乡环境调查报告 篇3

由于我国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和村镇住宅建设的激增,不仅城市,农村的生态环境也日趋恶化,许多地区的乡镇工业由于缺乏长远规划,一方面各种工业任意布点;另一方面又因经济能力和技术力量的薄弱,企业无力处理"三废",污染问题相当严重。农村地区对自然资源利用多,培育少,目前兴建的水利设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然灾害的威胁。随着生产的发展,化肥农药不合理的大量使用,畜禽养殖业废水、废气和废渣的任意排放,使各种污染物在农村地区内循环,造成大面积农村面源污染,水体污染现象十分严重。小城镇卫生条件差,交通拥挤,居住紧张。村镇或布局分散,或延展过长,于生产、生活和公共设施的安排都极为不便。村庄内部结构松散,空间混杂,生活用水不卫生,道路不规范等。但城镇建设费用很少,无力改变这种现状。通过调查发现造成家乡环境污染的原因有:

(一)、"白色污染"

1、塑料垃圾没有得到妥善的管理和处置,垃圾没有实行分类收集,能回收回的不回收利用。

2、许多企业对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白色垃圾没有科学地处理,放任自流。

3、我国现有的.法律没有对塑料包装废弃物的处理,制定出过硬的相关法规。(幸好国家新出台了"禁塑令",但效果还不显著。希望能有大的作为。)

4、尽管在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城镇的口号下,我们的县城变得整洁得多,但是总的来讲,人们的环保意识比较淡薄,滥用和随意乱倒塑料制品现象相当普遍。

(二)、森林遭受迫坏,水资源污染严重:

1、森林面积减少,除了一些自然因素外,还有就是认为造成的森林面积减少。人类大量开发森林资源,然而又没有及时的进行补进;

2、由于森林面积的减少,土壤变得松散,雨水下来,泥土冲进河道,造成河道,河水可以的道换新,形成污染;

3、森林减少,造成了水土流失问题;

(四)整治仍不彻底。在城区,鸡鸭屠宰点和烧肉摊点污染严重;花盆和盆景中烟头、纸屑较多;摊点商户占道经营较多;车辆乱停乱靠现象依然存在;牛皮癣仍然很多;向河道里倾倒垃圾依然严重,河水污浊。在乡镇街道,乱丢乱吐乱倒现象严重;农贸市场垃圾较多;车辆乱停乱放现象严重;小食店清洁卫生问题突出;存在重城镇轻农村、重干道公路沿线轻边远村社的现象;部分乡镇对场镇和主要公路沿线外的村社还未开始环境整治。在农村,农户院坝散养家禽严重;柴草乱堆,垃圾乱倒较为普遍。

(五)设施不够完善。一是环卫设施数量不够多,尤其是垃圾池、垃圾桶、果皮箱、垃圾清运车、路灯、人行道板等环卫设施配套不足,破损严重;二是部分设施布置不合理,有的修(洗、停)车场、水果市场、畜禽交易市场布局不合理,造成市场交易秩序混乱,影响市容市貌;有的垃圾池设置、垃圾桶摆放位置不合理,造成新的环境污染和视觉污染。

(六)、交通工具(、车辆、轮船、飞机等)废气和噪音音;

(七)、使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物质的农田灌溉后流出的水。

(八)、废水、废渣

【环境污染的危害】

人类要拥有健康的身体,就必须要拥有健康的生活环境。环境污染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吸入有害的气体,影响呼吸,影响健康;"白色污染"的危害有:

1、视觉危害,散落在环境中的塑料废弃物对破坏了市容景观。如散落在自然环境、街头巷尾、江河湖泊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漫天飞舞或悬挂枝头的超薄塑料袋,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

2、潜在危害:

(1)、塑料地膜废弃物在土壤中大面积残留,长期积累,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

(2)、抛弃在陆地上或水中的塑料废弃物,被动物当作食物吞食后,会导致动物死亡。

(3)、进入生活垃圾中的塑料废弃物质量轻、体积大,很难处理。如果将它们填埋,会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分解。

(4)、部分的塑料含有毒性,如果用作餐具或食品包装的材料,这样对人体的健康不利。

【保护环境的措施】

通过调查的我得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不是一个人造成的,所以保护环境应该是全社会的行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虽然家乡现在在的环境状况不是很乐观,但是据调查,我们的政府正在努力进行环境保护的工程: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向老百姓宣传环境保护,提高人们的环境白虎意识等;在政府的努力下,作为这片土地主任的人们,外面更应该努力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爱护它,保护它,从手上的事做起,不乱扔、乱折、乱吐;从身边的是做起,共同把我们的家乡建成美好的家园。

【总结】

通过这次调查活动,我们了解到: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环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已经构成了严重威胁。每当大风刮起时,空中就弥漫着黄色的粉尘,有时在空中还飞舞着白色塑料袋。使人们出门十分狼狈。因此,解决环境问题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改变这种状况,光靠环卫工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提高我们大家的环保意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不是一个人造成的,所以保护环境应该是全社会的行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把"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牢记心中!

家乡环境调查报告 篇4

岱山县位于浙江省舟山群岛中部,是中国12个岛屿县之一,人口约20万。这是一个宁静而又充满活力的小镇。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岱山近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给我们周围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作为家乡的一员,我们在暑假期间对岱山的污染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希望了解家乡的环境状况,找出改善家乡环境的对策,为家乡的环保事业做出贡献。

一、调查人员:

xxx

二、调查的对象、时间和方法

20xx年8月11日至17日,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地调查,调查对象为水资源、白色污染和噪声污染。

三、调查内容概述:

(1)水库

首先,我们观察了长河路的水。长河路的水又黑又绿,河水正在消毒。很多泡泡出现,就像一个隐形人在河里洗泡泡浴。虽然它能反映周围的树木,但上面有一些纸和塑料袋等垃圾。而且海水更脏。海水浑黄,海水里有一些木头、饮料瓶、纸头。我们还实地观察了磨兴山水库、枫树水库和罗沙湾水库。水库里有一半以上的水。水很清澈,没有东西漂浮。但是下来的时候,我们看了一下与枫树水库相连的长河,顺便看了看磨星山。虽然长长的河两岸都是绿色的,但河上仍然漂浮着一些白色的塑料袋和一些杂物。许多人在这条长河中清洗和捕鱼。

(2)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最严重,越来越多的人不自觉的扔垃圾。自从限塑令出台后,人们会不自觉地使用环保袋,而主要是塑料袋。我们去小菜市场门口调查,数了一下,30个人,每个人都提着几个塑料袋,没有人提着篮子。因为菜市场上塑料袋还是有的。我们去三江超市调查,观察了两个收银台。共有20人,13名年轻人,4名学生和3名老年人。十一个年轻人和两个学生买了塑料袋,另外两个学生不带塑料袋就拿走了,其他人都带了袋子,只有两个带了环保袋。

(3)噪音

岱山的噪声污染相对较小。白天,主要是施工现场机器的噪音。新区的工地上,汽车来回拉石的喇叭声,挖掘机的声音,打桩机的声音都很响。在城市道路改造机器中,声音也很多,汽车来回鸣笛的声音也很大。晚上比较安静,但是空调的声音和汽车来回的喇叭声还是很吵。

四、实地调查后的发现: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环境污染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工厂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直接排放。

2、生活污水排放。

3、一次性用品的广泛使用。

4、随意处理生活垃圾。

五、调查后的建议: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知道解决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我们是社会的主人,保护环境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努力提高环境意识,节约资源。让我们一起行动,一起努力保护地球我们共同的家。为此,我们建议从自己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实现:

1、一水多用,节约用水。

2、不要乱扔垃圾,并将垃圾放入指定的垃圾箱。

3、尽量不使用塑料袋,积极使用可回收的环保袋,减少白色污染。

4、尽量少用一次性用品。

5、学习宣传环境保护法律,积极向环保部门举报环境破坏行为。

我相信,通过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家会变得越来越美丽。

一调查目的

华容县梅田湖镇北路口村是我美丽的家乡,村内有条小河,养育着当地人民。改革开放以来,北路口村经济和交通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经济的发展、给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作为家乡的一员,我们热爱自己的家乡,关心自己周围的环境,因此我们利用休息时间对村里的环境污染状况展开了一系列调查,希望借此了解家乡的环境现状,找到改善家乡环境的对策,为家乡的环境保护事业尽一份力。

二调查过程及结果

此次调查活动我们采取了多种方式,多方面收集资料和数据,尽量获得第一手资料,力求真实和准确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在村里选点实地观察并采取水样;走访了村里的一些居民,了解了居民对环境污染的认识及对其污染危害的看法。要想全面反映一个地区的环境污染现状并做出准确评价是很困难的,限于我们自身的能力,我们对家乡的环境现状、影响、趋势做出一些粗浅的评价。

(一)实地观察过程及结果

本次实地调查,我们进行了大气和水污染状况调查。观察表明,北路口村大气状况尚属良好,晴天时大气能见度比较高。个别地方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水体污染。如附近河段水色浑浊,散发出臭味,水样PH值测定表明,其PH为酸性。通过查阅资料我们了解到,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和水体造成的。

(二)调查结果

据调查,很多人认为,目前北路口村的环境大大不如十年前了,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河水存在一定的污染,有些时候村里的空气质量也不能尽如人意等等。被访者普遍认为,确实应该加大力度、采取措施来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被访者就如何保护我们的环境纷纷提出了意见和看法,他们也表示愿意从自身做起,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来,为把我们北路口村建设得更美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可见人们对周围的环境还是十分重视的,他们的环保意识也是很强的。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了解到: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环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已经构成了严重威胁。解决环境问题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改变目前这种环境状况,光靠环保部门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提高我们大家的环保意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不是一个人造成的,保护环境也应该是全社会的行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三)改进意见

为此,我们建议从我们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要做到:

1、一水多用、节约用水。

2、慎用清洁剂,选用无磷洗衣粉,保护江河湖泊,防止造成富营养化。

3、不乱扔垃圾及废弃物,将垃圾放到指定的地点。

4、尽量不用、少用塑料袋,要积极使用可再生利用的用品,减少白色污染。

5、尽量少用一次性用品。

6、多学习和宣传有关环保的法律,积极向环保部门举报破坏环境的行为。

7、增强环保意识,爱护大自然,了解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和大自然交朋友。

相信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家园会变得越来越美好。让我们以这次活动为新的起点,为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家园而行动起来吧!

家乡环境调查报告 篇5

调查目的:

通过对家乡环境状况的调查,了解家乡环境中存在的问题,相识到环境污染的严峻性,加强我们的环保意识。同时希望通过我的调查和宣扬,提高家乡农夫的环保意识,改善农村环境的现状,把农村建设成子孙后代憧憬的漂亮乐园。 调查地点:

我村和周边村。

调查时间:

20xx年12月

调查背景:

我居住在农村,大大小小的池塘、小溪随处可见。可是近几年,池塘的水由澄澈变为浑浊泛黄,泛黑的池水长满水草,随处漂着肮脏的杂物,小时侯还能光着脚丫捉小鱼的小溪,而今不仅不见鱼的踪影,还泛着农药的恶臭。环境问题现在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热点,然而在尚未有工业侵入的农村地区,环境的恶化竟也这般明显,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我,虽然目睹了这种改变,却也从未进行过思索,而农夫的环境观念更是值得人们去重视。所以,我确定利用放暑假的机会对我村的环境状况进行调查。 调查过程:

(一)制定调查表

由于我始终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的生活方式及居住环境较为熟识,所以在老师的帮助下首先对环境问题的缘由进行分析,结合所具有的相关学问进行比较,并对农夫的文化素养进行综合分析之后,制定了贴近农村的生活又通俗易懂的问卷调查表。

(二)走访调查

印好调查表后,就是走访农户进行调查。因我调查的范围是我家所在的旁边,所以调查过程都是以谈话的方式进行的(我认为这样可以获得更多信息),最终请他们填写调查表。调查的对象有少部分的学生,其余大多数是在本村耕种的农夫。

(三)实地调查。

为了获得更感性的材料,我又和老师、小伙伴一起走进下初村的大街小巷,对其周边环境进行了实地考查,做了具体记录。

(四)统计分析

主要是对调查表和实地调查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探究整理,从而得出结论。

调查结果:

一、家乡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活垃圾因为基础设施和管制的缺失一般干脆露天堆放,造成严峻的“脏乱差”现象,使农村四周的环境质量严峻恶化。并且这些垃圾中有那些不行降解的塑料袋、废旧电池之类的有害物质。一节小小的废电池可使1平方米的土地许久板结,肥效大减。

2、大量的生活污水和乡镇工业废水排入自然水域,从而造成大面积的水域受到污染。生活污水主要来自农家运用的农药和化肥,农药、化肥、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有害的化学物质,因此,使大量水域造成严峻的化学性污染。 3、近几年在农村兴起的畜禽养殖业,由于没有足够的地方消纳畜禽粪便,养殖地点又离人的居处近或者干脆处于同一个院子中,到处臭气熏天,蚊蝇乱飞。同时也给地表水带来有机污染和富养分化污染以及大气的恶臭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畜禽粪便中所含病原体也对人群健康造成了极大威逼。

4、由于污水浇灌、堆置固体废弃物、承受了大量工业污染的转移,农村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已经延长到了食品污染。 二、造成环境问题的缘由。

1、由于农夫思想意识落后,大部分都没有环保意识,对环境污染的危害性相识不足,他们不知道一旦环境遭到破坏,是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都复原不起来的。

2、农夫是被忽视了的环保群体,各种环保宣扬在农村几乎是一片空白。这或许是人们的眼睛都专注在工业污染和城市污染上了,对于人口相对比较稀疏,面积比较大的农村来讲还没有引起重视。然而谁会知道每天随意丢的一个塑料袋,每次无意的扔一个农药瓶,日积月累,也可以使天堂变成地狱呢?

3、从调查结果看,更让人担忧的是,有环保意识的人与拥有环保学问的人由于产生从众心理,别人怎样自己就怎样,所以同样没有任何的行动。比如知道塑料袋危害的能50%,但每个人却仍旧乱丢,如何让每个人自觉爱护环境,值得每一个环保人思索。

三、绿色建议

依据我的调查,我觉得只有加强环保在农村的宣扬力度,实行有效的解决方案,才能有效的抑制农村环境接着恶化这一隐患!而要防患于未然,科学地处理各种环境问题又是当前摆在全部人面前的崭新的课题。同时我会给有关部门提出绿色建议:合理规划村民居住地,健全民民居管理机制,强化农夫的环保意识,开展“让农村变得更卫生”活动,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建出更为美妙的环境!

收获与体会

通过这次活动,我深化了解了环保学问,增长了社会见识,熬炼了社会实践的实力。我们明白了环境的污染与破坏给人类带来了生存的严峻威逼,我们每一个人就应当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不再破坏环境,爱惜一草一木,爱惜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为了我们人类的家园,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能接着繁衍下去,请每天每人都少产生一点垃圾,共同建设我们美妙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星期天,我通过访问妈妈和上网查资料,了解到姚暹渠在城区这一段的巨变。

姚暹渠是一条历史悠久的人工河,由于年久失修,再加上人们不留意爱护,前几年,这条河已经成了一条名符其实的臭水河。河道里流的是黑黑的污水,水里散发出令人恶心的臭味。河堤上杂草丛生,草丛里散落着五彩缤纷的塑料袋。夏天的夜晚,你要是从河边走过,那扑面而来的不仅仅是一股股刺鼻的臭味,还有一群群的小飞机――蚊子。居住在河两岸的老百姓是叫苦连天、怨声载道。

20xx年,市政府投资5000多万元,把这条臭水河进行了彻底的改造。现在,你到禹都大道边上走一走,你会发觉姚暹渠已经改头换面、面貌一新。渠里流的是清清的水,水面微波荡漾。渠上装着白色的石栏,石栏外是铺着彩色地砖的人行道。人行道上栽着一棵棵碧绿的柳树。走在人行道上,眼前的美景真令人赏心悦目。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让姚暹渠恒久成为运城一道漂亮的风景线。

家乡环境调查报告 篇6

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大家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成为负相关因素。舒塘村是一个乡下小村,十年以前这里有山有水,河水清澈见底,溪边小鱼嬉戏,那是一种现代人都十分羡慕的生态状态。可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溪里鱼儿绝迹,臭水沟瘴气难闻,农药包装随处可见,生活垃圾泛滥。最近由于降水极少甚至出现河水干涸的现象。对于这十年来环境的变化,相信看到这变化经过的人都会感到十分的愧疚。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处理好占我国土地面积相当大比例的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就成为重中之重。对农村的生态环境做好全面认识,并采取合适措施来改善其生态环境已是一件不容忽视的事情。

舒塘村村民主要依靠务农和农闲时的外出务工获得经济来源,周围没有太多工业企业的影响,整体上属于典型的农村环境。

在调查过程中发出的100份问卷中,有效问卷为100%。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舒塘村,80%的人是在溪里提水作为饮用水,但是对此99%的人对此有一定程度的担忧,他们认为农药调水许多也是在溪里,导致很多人就近把农药包装也丢在溪里,致使水中也会或多或少含义农药的成分在里面。而1%的人认为这不足担忧因为溪中有沙石,沙石是对溪水最好的清洁。由于用水的紧张,我们知道89%的人是在溪中洗衣或其它生活用水。

差不多99%的村民对使用后产生的生活污水习惯性的处理方式是随地处理,经过自然的风干,有的会采取下水道排出方式,而下水道的最后出口却是村庄周围的小河流,这并没有从根本上对污水进行处理,反而加重了周围河流的污染状况。

与污水相对应的另一项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垃圾,包括生活垃圾,养殖业垃圾,秸秆杂草等,前三种分别占77%、10%、7%。生活垃圾的问题在于村民的随意排放,以及对一些电子垃圾的随意丢弃,像电池,充电器等,因环保意识淡薄未经过分类和回收处理,就和一般的生活垃圾混在一起丢弃。一些村民在收割后对秸秆就近堆放,部分焚烧,部分经过雨水等的侵袭后腐烂堆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垃圾的积累。由于近些年化肥的使用,村民对人工堆肥垃圾的依赖降低,许多垃圾也就得不到有效的处理。

另一项潜在的对生态环境的威胁就是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之所以潜在是由于这些影响在短期内是不明显或是看不到的,但他们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却是不容忽视的。随着近几年各项农药产品的大量出现和性能的不断改善,村民对农药的依赖性不断增强。在调查过程中村民也坦言,随着生活质量的改善,许多原本由人工来进行的生产活动也改为采用化学的手段,譬如为庄稼除虫除草,以往均是由人在田间地头进行劳作,现在则在庄稼仍为幼苗时就喷打农药进行根除。农药化肥中的大量有害物质都残留在土壤中,造成土壤板结,农田减产,这又刺激村民使用更多的化肥来提高产量,成为一个恶性循环。化肥的流失率高,利用率低,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雨水等造成对水体的污染。农药化肥的不当使用在农村生态环境破坏的进程中是占着相当大的比重的。

在做完这项调查后,发现舒塘村的村民对于村庄周围以及自己生活环境中存在的问题认识不够,没有采取积极的处理的态度措施,而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早进行处理,日积月累,对生态环境势必产生不良的后果。对阻碍生态环境进程的因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民没有维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这是最关键的一条。很多时候农民不是不愿意去维护生态环境,而是他们根本没有生态环境和污染的概念。对于生活污水,他们不觉得随手倾倒有甚末不对,只要是倒出了家门且没有影响别人就不存在问题,他们不会联想到污染,不会联想到生态环境。就地焚烧,只要是方便,怎末会把一些烟雾和大气污染联系到一起呢?在他们的意识里没有全球变暖,没有酸雨的概念,更不会把这些抽象的东西和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二、缺乏生态环境方面的人才。

21世纪注定是一个社会高度关注环境问题的世纪。当前,我国已经走出低收入国家行列,正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发展时期。一方面,经济体制转型提供了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不均衡,又使得各种矛盾不断暴露;同时,这一时期也是消耗资源最多、人与自然较量最为严重的`时期。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和谐发展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农村的广大地域面积与其人才的引进是不成比例的,许多人在获得较高的受教育程度后是不愿意到农村这样的基层去服务工作,这就造成农村人才的缺乏,也导致无法对农村的生态环境工作提出科学的应对方法和保护措施,无法制定出长远合理的生态环境的维护方案。

在采取一定的教育引导措施后,也要制定必要的行政法规。生态环境保护本身是一项公共事业,属于责任主体难以判别或责任主体太多,公益性很强,没有投资回报或回报率较小的领域。制定相应的法规来明确责任,对不合乎规范的行为予以惩治,从强制的角度提高各个责任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也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有重大影响的一个因素。农药化肥的使用是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如果要求农民停止或减少对其的使用是不现实和可行的,农民不会为了抽象的生态环境的概念而放弃可以看得到的收益。改善这种依赖的另一个有效方法是国家加大对科研的投资力度,研发出新的环保无机或对土地生态危害小的产品来取代目前所使用的农药化肥,这既不会影响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也从源头对目前的状况进行了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