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苏武传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苏武传读后感 篇1
《苏武传》好像是第一次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以前我也没读过,这是第一次讲。前面几段写苏武如何威武不能屈,冰天雪地里如何艰难生存,我都觉得一般般,到李陵劝降以下,我才觉得看到了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
李陵劝降苏武,最重要的理由有二:一是苏武在汉朝的家人已经死的死,离的离。兄长因为侍御时不小心“触柱折辕”,被“劾大不敬”,导致“伏剑自刎”;弟弟因为追捕犯下杀人罪的“宦骑”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母亲去世;年轻的妻子“闻已更嫁矣”;妹妹和子女“存亡不可知”。换言之,在汉朝已经没有苏武的家,回去已经没有意义。二是汉武帝“春秋”已经高到经常犯糊涂的地步,大臣经常无辜被灭族,朝野人人自危,不再值得苏武效忠。
李陵是降将,本身有人格污点,心含愧疚,对苏武是很尊敬的,所以他劝苏武的出发点,不在于投降有多么好,而在于不投降也已无路可走,这是实实在在地为苏武着想。但正如我们所料,苏武并不动摇,他有他不降的理由:
“武父子亡(无)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分析起来,理由有二:一是自己一家父子兄弟蒙主隆恩,理当陨身相报;二是“臣事君犹子事父”,不需要任何条件,虽死无憾。这段话真是可圈可点。
先说“报恩”。自己一家人的功名利禄都来自“陛下”的恩赐,所以现在面临单于的“斧钺汤镬”,正是报恩的大好时机。在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时代,这倒真是一个“硬道理”,没什么好说。问题在于,汉武帝不见得是一个值得让人为之“肝脑涂地”的主儿。李陵本身就是一个例子。李陵率孤军五千深入不毛,与匈奴八万主力作战十余日,杀敌数千,弹尽粮绝,而“贰师将军”(相当于代表皇帝监督军队的职务)、国戚李广利却不发援兵。李陵在只剩下十余骑的情况下,无奈投降。李陵投降有没有道理暂且不说,至少汉武帝用人不当,过后又把责任全部归咎于李陵,将李陵灭族。司马迁只不过站出来为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结果惨遭宫刑。那苏武捞了什么好呢?两个兄弟,因为小小的工作过失,一个“伏剑自刎”,一个“惶恐饮药而死”。不要轻描淡写说这是畏罪自杀,没有强大的压力,是不会做出这种激烈的举动来的。这种“陛下”,好大喜功,刻薄寡恩,真不知道对他有什么恩好报。
再说“君臣父子”不过这个问题虽然很大,却似乎没多少讨论的.空间。在苏武的时代这是一个公理,不需要证明;今天它当然显得很好笑,但我们又没法拿现代的伦理价值去要求古人。爱国不等于爱皇帝,但事实上苏武的不降就是站在爱皇帝的立场,所以我对此无话可说。
回头再看降将李陵。我觉得《苏武传》里头写他的有一段让人感触特别深。苏武被释放回汉朝前夕,李陵“置酒贺武”,最后唱了一首歌:
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
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颓。
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我试着把它意译一下:
行军万里啊穿越漠漠黄沙,我率领将士为君奋勇杀敌。英雄末路啊弹尽粮绝,血染疆场我却落得千古骂名。老母亲死了,纵想报恩我也已无家可归!
据说美军士兵手册里有一条,如果遇到敌人包围,在无法突围取胜的情况下,应该第一保证自己的生命,投降对方,并要求受国际法保护。这种观念对于孔子的精神后裔们来说,可能太过振聋发聩。不过我读这首歌时,我真不觉得李陵的投降有多么可耻。把仗打成那样,够对得起刘皇帝了吧,谁还能一辈子不打场败仗啊?从这首歌里,我们似乎可以读到李陵内心的痛苦,屈原式的“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痛苦。
苏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是英雄,值得敬重,不过他的不降只是为了对刘皇帝效忠,我觉得有点遗憾;李陵投降匈奴,不能说不是一个污点,但我觉得可以理解和宽容,他是一个人,和你我一样有血有肉的人。最后我要说的是,对于“忠”,应该允许有讨论的自由。如果确实有的话,那我先表达一个观点,那就是,“忠”是个好东西,但要说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忠”是无条件的,我第一个反对。
苏武传读后感 篇2
苏武是《汉书》中极具悲剧色彩的人物。
《汉书》和《史记》不一样,《史记》的著者太史公本身就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因为投降匈奴的故交李陵辩护,而惨遭下狱及腐刑之祸,苟且偷生,忍辱负重,终成《史记》。司马迁由于个人身世的不幸,故而发愤著书,恰如其所言:“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诗》三百篇,此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左传》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对于一个刑余之人而言,当立德无望,立功不成之时,唯有寄希望于立言,以求“藏之名山,传诸后世”。这就是司马迁,他在《史记》中塑造了一大批悲剧英雄,从易水悲歌的荆轲到从易老难封的李广;从“非战之罪,天亡我也”的至死不悟的霸王项羽到忍胯下之辱的韩信,在他们的身上无一不折射出司马迁的悲剧精神。而作为一代良史之才的班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笃志于儒学”,他更多地赋予了苏武神性的光辉与英雄的气质,而掩饰了苏武作为一个常人的特质。
对于苏武,我们的第一印象看到的是一位桑迪亚哥式的硬汉的.形象,千锤百炼,抱定信念,一往无前,百折不挠。他以顽强的精神和超人的毅力,折服了我们。就其情节而言,武帝年间,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在即将完成使命之际,却因副使张胜贪功而卷入了一场灾难,最终“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常惠被斩,张胜投降,苏武被拘。纵观全文,苏武的事迹主要有如下几点:其一,“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后“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归汉。’引佩刀自刺。”为了捍卫国家的尊严,他两次欲自杀殉国,忠贞之情,千古而下,如在目前,令人动容;其二,卫律、李陵先后两次劝降,然苏武终不为名利所诱,威武所屈,凛然正气,浩荡不已;其三,困拘北海,杖节牧羊,虽“节旄尽落”,却“卧起操持”,未曾废离,贫贱不移,浩然之气,千古长存。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最令我有感触的是李陵的劝降,李陵是汉“飞将军”李广的孙子,精于骑射,善于用兵,深得士兵的爱戴,屡建功勋。曾以五千步卒横扫匈奴,后因没有援兵而兵败投降。李陵与苏武同为侍中,本是故交,情谊深厚,(文中“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因闻苏武牧羊北海,处境悲惨,前去劝降。同是劝降,卫律是软硬兼施,诱之以利,费尽心思;李陵则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设身处地,推心置腹地与他交谈。然,苏武矢志不渝,不为所动。苏武之死靡他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李陵,以致其泣下沾襟,嗟叹不已:“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最上通于天!”
古人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诗人,不同的诗句,却传达了共同的思乡之情,念亲之意。牧羊的北海是荒寒之地,除了羝羊,了无人烟,我们不知道在一个个漫长望月的夜晚,手持汉节的苏武可曾想起故乡,想起家人。或许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而此时到来的李陵给他带来了他最想听到,也可能是他最不愿听到的家中的消息。而他对家的印象永远定格在了那年出使前离别的那一幕。而今,岁月斑驳,家已破碎,梦已成空!哥哥,因为触柱折辕,遭遇弹劾,伏剑自刎;弟弟,因追捕宦骑,逐而不得,饮药自尽;母亲悲痛,含恨辞世;妻子红颜皓齿,在莲花开落中,等待,从希望到绝望,终抛家弃子,为他人之妇;妹妹与孩子,身如浮萍,生死未卜。苏武没有想到,执著忠贞,饮雪吞毡,无尽而漫长的守候,没有守望到稚子迎门,没有守候到共剪西窗,更没有举家团圆,等来的却是家破人亡。班固并未在《汉书》中刻画这样一个铮铮铁骨的汉子听到这一番话时的神情。但我们可以想象出,此时此刻的苏武心中的酸楚与苦痛,因为他是哥哥的弟弟,是弟弟的哥哥,是母亲的孩子,是孩子的父亲,也是妻子的丈夫,然而,这一瞬间,绳断网破,他这个网上的结,现在只是一个结而已,孤零零的。这一切都在《汉书》之外,而《汉书》之内:“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无所恨”,虽字字千钧,斩钉截铁,他真的无所恨吗?班固如是说,然而……班固把普通的人性、人情从苏武身上给剥离了,赋予了他神性的光辉与英雄的形象,给了他巨大的光环,炫晕了观者的双眼。我们在赞美他们,仰望他们的同时,却忽略了他们的辛酸与苦楚,而这恰恰是苏武也是英雄的悲剧之所在。
苏武传读后感 篇3
有一种爱,不存于男女之间,有别于亲人之间,却比血更浓艳,却比海枯石烂更加壮美,这种爱是对一片土地的热爱,是对一种信仰的热爱,是对一个民族的热爱。
有一种气度,倔强不屈,从骨子里渐渐渗透出来,坚毅刚强,支撑起我们的血肉之躯。
苏武,这个名字对于我们或许并不陌生,从小便知道他的出现就是代表着爱国主义,却从来不深刻具体地明白他有多么爱国,然而到了此时此刻才真正体会到他那浓烈的爱国情怀。
在面对敌人的诱惑时,他面不改色;在面对朋友的劝说时,他不予理睬。在荒芜贫瘠的土地上,他一个人孤独地顽强地坚持着,战斗着,手中的'旌节是他最大的武器,是他最坚毅的信仰,他默默忍受,静静等待,用无言向敌人展示他最顽强的抵抗。
这样的骨气,这样的爱国,我想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成为流传千古的爱国英雄当之无愧。
当人的生命终结的那一刻,人的一切化为乌有,但苏武不会,他的生命已成为了永恒,他的精神已成为不朽。
苏武的爱国体现在他那悲壮的等待与坚持中,但对于我们,这群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来说,或许我们无法像苏武那样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但爱国对于我们也不仅仅是一个只停留在嘴上的口号,只不过对于我们不再那样招摇壮大,它寻觅于生活中,潜伏在你的心底,蠢蠢欲动,但其浓厚的程度却丝毫不减……
在这波澜壮阔的2008年,大家的爱国情感异常高涨,爱心、激情、呐喊、助威种种一切都成了我们爱国的表现,各种迹象告诉我们,我们的爱国情感从来不曾离开,只是在寻找一个表现的机会。
在将来,甚至是更远的未来,我们的爱会越来越深,亦如镁酒越陈越香,好好学习,好好工作更是我们更爱祖国的资本与基础。只有拥有了我们的爱成为不朽,成为永恒,让我们美好的未来成为我们祖国美好未来的一部分。
爱,并不是一张空头支票,是需要给予,是需要奉献的,对于祖国的爱更是如此,更需要有骨气去坚持,去保护,去反抗对祖国构成威胁的人。
因此,让我们保存一颗赤子之心,让爱国成为我们的信仰,化作我们手中的旌节,即使它绚丽的装饰已不在,已陈旧,已腐朽,我们都不离不弃!
苏武传读后感 篇4
悠悠岁月,历尽多少冷暖;滚滚浪花,淘尽多少英雄。——题记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执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站在舍弃与坚守之间,他选择了舍弃富贵,选择了坚守衷心,给自己的人生添上最华丽的一笔。
擎一支旌节,他抱着汉匈和睦的夙愿,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冰衰草之间。他用挺直的脊梁,期待架起横跨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然而胡笳幽怨,他与孤冢相伴,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拒之千里。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起咽下,身上的热血喧嚣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中原,精忠报国。狂风凛冽,他与冷月作伴;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天寒地冻,他用至性高歌忠臣情怀。北顾中原,他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名节铭记在心灵深处。
他是塞外不落的恒星!他用睿智坚守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飞雪中且行且歌,把那根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传奇,吟出了一段动人心魄千古悲歌。
他是塞外不落的恒星!他用勇气,漠视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沙尘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页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实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和傲骨做出了最完美的演绎:舍弃富贵,成就气节;心系家国,铸就伟大。
我明白了,在舍弃与坚守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着与信念做出了最好的答案。富贵,只不过是过眼云烟,而舍弃,是最好的`选择;信念,是源泉动力,而坚守,是最好的归宿。
壮哉,那塞外不落的恒星!伟哉,那震撼人心的舍弃!奇哉,那惊天动地的坚守!雄哉,那一曲舍弃与坚守的千载颂歌!
历史选择了苏武,苏武选择了崇高无私,选择了坚守,选择了质朴。那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是历史的星空中最耀眼的恒星,引领着后辈们在暗夜里找寻生命的坐标,勇往直前而不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