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方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设计方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掌握东晋的偏安;南朝的政治;江南地区的开发。
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学,使学生了解东晋、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特点,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南朝的经济为什么能够发展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事物的能力。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北南双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开发的结果;劳动人民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本课地位在教材中从其内容和篇幅上讲都不重要,其中“东晋的偏安”“南朝的政治”“江南地区的开发”三节中,只有“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节是必讲内容。
重点分析
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表现。此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是江南经济发展并缩小了南北经济的差距,因此重点讲解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可以使学生详细了解南方发展的具体情况。
难点分析
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原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的分裂和频繁的战乱从总体上是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使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安定的社会环境,那么,为什么在动荡的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却能够得以发展,学生不容易理解,需要教师详细讲解。
重、难点突破方案
关于“江南地区的开发”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应重点讲解。建议教师分为三部分学习,即“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其中表现和影响可以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自己学习。“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原因,建议学生讨论“为什么在动荡的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得以开发”,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的分裂和频繁的战乱从总体上是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使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安定的社会环境,此时期封建经济仍然得到了发展,就其原因是:①整体的分裂之中尚有局部的统一;②整体的动荡中尚有局部的安定,从地理范围看此时动荡多在北方,南方自三国至南朝始终较为安定,为生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③统治者自身的重视也促进经济的发展。④民族的交往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北方富有生产经验的农民带来生产技术和生产资料,为躲避战乱而南迁,均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和南北经济差距的缩小。
教法建议
关于“东晋的偏安”、“南朝的政治”两节,虽然是教材中的阅读内容,但是如果学生不了结这段历史,就不可能掌握以后所学习的历史知识。因此,建议教师通过串讲使学生弄清这段历史。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表现
教学难点: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教师首先提问:西晋时期统治者对内迁各族实行的奴役和剥削政策都包括哪些内容?推翻西晋王朝的少数民族是谁?在得到学生的正确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导致了西晋统治的灭亡。
那么在这个短期统一后中国社会进入到什么阶段了?此阶段为什么政局虽然动荡,南方经济却能迅速发展?我们不妨读读这段历史,探个究竟。
一、东晋的偏安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东晋的.偏安”一节,并出示下列图表,
朝代
建立者
时间
时间
西晋
东晋
进行表格的填写,进行旧知识的复习和新知识的学习。同时通过知识的补充,使学生了结当时东晋政治的特点,了解:“王与马共天下”。
二、南朝的政治(420~589)
教师出示以上《南朝更替表》,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和此表,让学生回答:①南朝包括几个朝代?②他们的都城在哪里?③从三国到南朝共有几个国家定都南京(建业、建康)?
答案: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定都建康即今南京。南京有“六朝古都”的美誉,其六朝是指:吴国、东晋、宋、齐、梁、陈。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教师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提出问题: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的特点是局势动荡,王朝更迭频繁,但也正是这一时期,江南的社会经济却得到迅速的开发与发展。这是为什么?学生看书、讨论,估计学生可能会回答出书中所列表面原因,教师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引导。使学生从经济发展的条件如社会条安定、劳动力、劳动工具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教师作总结:①江南经济的开发,是在南方相对安定时发生的。说明战乱破坏社会生产力,安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北方劳动人民大量南迁,为南方增加劳动力,带去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可见地区间的经济技术交流,可使先进生产技术得以推广,促使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③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相互学习,结果是加深了交往,促进了融合。④因地制宜地进行开发。
2、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此为本课重点,教师仍然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总结出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估计学生可以完成下列内容。农业:水稻栽培技术有了提高,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推广普及,南方稻米产量超过北方,北方粟、麦等旱田作物南移,水碓、水磨广泛使用,
围湖造田;手工业:东晋南朝养蚕缫丝技术比前代大为提高,荆州、扬州是江南丝织品生产最多的地方。江南织锦技术得到普及与提到。扬州、荆州的冶铁水平也很高。制瓷技术有了明显的提高,瓷器成为普遍的生活用具,青瓷、白瓷的烧制技术都很有特色。纸的生产不仅质量精美,而且数量很大
3、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
教师直接指出江南地区的开发,有利于江南交通网形成,商业活跃,城市繁荣。
板书设计
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东晋的偏安
二、南朝的政治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2、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3、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
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通过细致的观察自己的书包,发现自己书包除了背书以外还有何其它的功能?
将自己的书包与同桌进行对比,设计一款多功能的书包。
培养学生敢动手设计书包的能力,并激发学生对设计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书包每个部分的作用。
教学难点:
自己设计一款多功能书包。
教学准备:
彩色纸、彩笔、尺子、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书包是我们上学的时候必不要少的工具之一,现在的书包不仅实用,而且非常的美观,学生背着自己的喜欢的书包,就仿佛象平时穿衣穿裤一样必不可少,它可以说是我们的贴身伙伴,那你们对它的了解有多少呢?
二、讲授新课
1、同学们,现在将自己的书包拿出来,摆在桌子上,同桌间细细的观察一下,书包中每个部分都有什么样的作用。
大兜——小兜——侧兜——里面格——层背带——提手
2、大家还观察到哪些特殊的设计?
3、小组内互相进行观察,自己的书包为什么这样设计呢?
4、小组讨论:你觉得书中的哪一个部分设计的不合理,你想怎么样进行改进呢?你们还想增加什么功能?
三、学生制作
1、展开你的'丰富的想象力,设计一个即实用,又完美,而且带多高科技多功能的书包。让它成为一个完全智能化书包。
2、鼓励学生大胆想像,大胆作画。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3、教师巡视、指导。
四、学生作品展示
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并做以汇报,说说你的书包先进在哪里,都具备了哪些高科技的功能。选出几位制作出色的同学。
五、教师小结:
看到同学们设计了多种多样奇异的书包,老师有了一种想法,希望同学们设计一款智能书包,当你把书放进书包的同时,书本上的知识就像电脑一样贮存在你的脑袋中,而且当你背上书包的时候,感觉不到书的重量,这样能使你们的负担减轻。但希望是希望,我们能不能凭借幻想生活,我们还得为现实的生活打拼着。
教学反思:
1、学生在设计时出现对书包的装饰过于繁杂而忽略了对实用的考虑的情况,可通过观察与分析解决。
加强教师辅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设计方案 篇3
1、设计作业的命题性质及规模
该设计为一特殊的旅馆设计,与正式的旅馆相比,具有功能相对简单,住户比较固定等特点。规模要求为50标准间,总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左右。
2、设计作业特征与要求:
基本要求:拟兴建一座规模为50标准间的留学生公寓,总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左右。要求满足留学生居住和学习生活的基本功能;注意建筑空间形态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关系;解决建筑布局与功能、场地环境的关系;处理好与歌乐山等外围的景观关系。
面积指标:
总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左右;
标准间40套左右,设卫生间,每套建筑面积约30平方米;
套间10套左右,设卫生间,每套50平方米左右;
接待会客厅100平方米;
休息活动室100平方米;
值班管理房100平方米;
厨房及餐厅300平方米。
3、基地特征的说明:
基地所在地:该基地位于校园内,与档案馆等建筑相邻。
基地地形特征:该基地为一西边为弧线、东边为三角折线的不规则四边形。用地的高差近4米,为西北坡向,但坡地大都集中于东南角,场地的其余部分比较平坦。基地南边与一道路相接,北边为一道保坎,使基地与北边的道路形成最大处达3米的高差。
4、设计说明:
本设计的命题性质及基地的.特征决定了在设计中要着重解决好的三个问题:
第一:如何处理好新建筑与大学校园内原有文脉的关系,也即与人文环境的关系;
第二:如何处理好新建筑的空间,使其符合留学生的生活、学习习惯,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也即如何形成良好的局部社会环境;
第三:如何处理好新建筑与歌乐山等景观及基地地形的关系,也即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如何解决好这三个问题就成为了这个设计构思的主线。
具体而言:
首先,在设计中保留了东南角的竹林、现有的水池及大树,并对目前的对外招待所餐厅所在小楼进行改建,此举既节省施工量及资金,又达到延续一段历史的作用——现有建筑物是对一段历史的纪录,不应被轻易的抛弃。
与此同时,在设计新建筑的形体时注意了使其与周围建筑在体量上不发生冲突,在保证不显得过分低调之余,反映出追求秩序、内敛的传统东方美学的审美情趣;在设计新建筑的立面时,则有意的参照了现有建筑的风格,并借用了校园内原有建筑物的符号。最终通过这些手段的使用完成了新建筑与人文环境的对话。
其次,在设计中考虑到留学生,特别是来自西方的留学生,与传统的东方人相比他们的生活方式中包含更多的交际活动,而同时对于学生来说就学业进行交流也显得十分重要。
故在新建筑中通过使用放大局部走道空间、设置活动平台、观景台等手段为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交流空间。希望借此可以使建筑物发挥一定的社会向心功能,并最终可以促进留学生间这种特殊邻里关系的发展。
最后,对地形的有效利用也是着重考虑的一方面。这主要包括:(1)利用北面道路与基地存在的高差,将基地向内挖入一部分,作为停车场,建筑也顺势形成了吊脚的形式。(2)利用北边道路与基地高差最大处达3米的特点,将厨房下挖1.5米后,在北边设置厨房后勤入口,与南面的主入口一起,为不同人员的分流及理清流线提供了条件。
5.主要经济指标:
用地面积:3500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3053.6平方米;
容积率:0.87
各主要功能房面积:
标准间:32.4*40=1296平方米;
套间:64.8*9=583.2平方米;
管理:99.36平方米;
门厅、会客:174.96平方米;
厨房:211.68平方米;
会议、活动:155.52平方米;
餐厅:155.52平方米。
设计方案 篇4
一、 课题的提出
心理学家曾提出,创新是将个人带到成功终点的交通工具。研究表明,创新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是2~6岁,如果错过了这个阶段,以后就很难重新点燃创新的火花了。社会飞速的进步,科学技术高速发展,进而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重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各种使用便利的饮料瓶(罐)、礼品盒、一次性杯(盘、碗)等应运而生,人们常常在用完之后就丢弃了它们,这样既不环保也不卫生。其实这些废弃物既美观质地又好,是很好的制作材料。将这些废旧物品再利用可以制作出各种有趣的游戏材料,这既能满足幼儿创造力培养需要直观、具体和形象的特点,又是宣传环保的好方法。因此我们打算通过环保教育以废弃物直观、具体、形象等特征引发幼儿借形(借物)想象,动手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游戏活动材料。在有计划、有目的的动手制作活动中,引导幼儿将“废物”变为“有用的东西”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培养幼儿的创造思维能力及环保意识。结合环保问题和创造性的培养,特定本学期小班的教研子课题为——利用废旧物品制作游戏材料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 研究目的'
(1)幼儿能感受到所收集的废弃物的特点,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想象、联想,通过引导制作出想象物。
(2)
幼儿喜欢参与创造性制作活动,能在各种材料及各种表现形式中主动创造。
(3) 幼儿在制作活动中,乐于探索,尝试表现自己的独特的想象。
(4) 通过对废弃物的再利用,切实感受到环保的重要性,积极加入到环保的队伍中来,为美化环境、保护环境、创造环境出一份力。
三、 教研内容的界定与理论假设
幼儿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忆过去经验,并对这些经验进行选择、重新组合,加工成新的思路或新的产品的能力。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渗透环保教育,注重多渠道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激发幼儿对创造活动的兴趣,在利用废旧物制作的过程中引导幼儿动手动脑进行创造。
四、研究方法
(一) 研究时间:20xx年9月——20xx年5月
(二)
研究对象:小班各一半的幼儿
(三) 研究方法:①观察法、个案法。
②行动研究法
③文献法
④测查法
(四) 研究过程:听取教研方案→确定小班年级组子课题研究方案→幼儿环保教育→幼儿废旧物品收集→幼儿废旧物品制作期→阶段性评价总结→整理教研成果
四、 教研实施阶段划分
A、20xx/9 了解教研课题,听取教研方案及实施步骤。
B、20xx/9—10 确定本年级组子课题及其研究方案。
C、20xx/10—11 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通过教育提高
幼儿环保意识。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先以最基础的环保教育为主,如:节水、节电、节约纸张、爱护周围环境等等。
制作环保宣传栏针对幼儿和家长不同的情况张贴不同的宣传内容。
教师也不断丰富自己的环保知识,提高环保观念,并利用教研活动时间组织学习有关知识。
D、20xx/12 继续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对幼儿行为注意观察,发现问题以各种形式及时和幼儿交流。
幼儿开始收集各种对健康无害的废旧物品,为下学期的制作做好准备。
E、20xx/2 制定对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测评方法与评估标准,制定针对幼儿环保知识和环保行为的问卷调查。
F、20xx/3 对幼儿发放幼儿环保行为问卷表,了解幼儿对“生活中垃圾”的认识和处理方式,并结合评估标准对问卷进行分析。
幼儿继续各种对健康无害的废旧物品。
G、20xx/4 结合主题活动“车子叭叭叭”制作各种各样的汽车,在班级设立汽车展示台。
制作户外体育活动游戏材料。
由于本月是幼儿初次尝试制作,因此我们定本月为尝试制作期,主要以教师动手做范例幼儿模仿为主,本月幼儿要学会观察所收集的废弃物的特点,能根据特点产生想象。
H、20xx/5 结合春游进行亲子制作。
为迎接“六。一”的到来,通过制作布置教室环境。
由于有了上月的经验及和父母共同制作的经验,幼儿后半月开始尝试独立制作。
I、 20xx/6 幼儿深入制作期 ,将研究拓展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让“变废为宝”成为幼儿学习、游戏、生活的需要,使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最终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发展。
J、20xx/7—8 年级组对实施活动作中期小结和交流。
K、20xx/9—11 幼儿升班,延用中班年级组的教研活动计划。
L、20xx/12 进行幼儿环保行为与知识的终期问卷与评析,评析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变化和表现。
M、20xx/2—4 进行幼儿前后期评估对比分析,完成子课题总结,撰写经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