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愿你慢慢长大》读后感

2025/04/17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愿你慢慢长大》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愿你慢慢长大》读后感 篇1

刚刚看完《爸爸去哪儿》,只是单纯想去看一场成长,是孩子的天真浪漫,是亲情关系里的不同表达和增进,也感动于孩子们或大人们之间的友谊。父亲们说道孩子们的成长,对他们的期许,彼此间生出的感动,听着都让人想流泪,是有些话,猝不及防的,就击中了人的内心柔软处。看完就想,大概生活还是太忙碌了太快速了,快到父女母子都不能细细的关注对方的变化,慢一点吧,我们更能发现细节处的可爱。

对孩子的将来,大人们都有着这世上最朴素最真挚的愿望。健康,勇敢,快乐……不被现实所打败,希望你遇到的人都是像你一样美好善良的人。往后的人生总会变成自己去走,但你要记得父母的爱,多思念常看望,做个孝顺的孩子……

《愿你慢慢长大》里大多是给孩子们的书信和温暖的言语。在这本合集里,不管是名家大师还是普通人,当他们的身份只是父母的时候,他们都只是怀揣简单愿望的父母,却也是伟大的。他们说起自己的子女,字里行间都是真切切的热乎乎的,流露出来的这世间最让人心生动容的情感,不用加以修饰,只要去说,那种温情和爱意顿时就溢满了纸张。对了,每篇正文之前都是富有童趣的插画,是个孩子画的,以孩童的视角。配上大人们的文字,总是合称的。

我并没有按顺序看这本书,而是翻到哪一篇就看在那里,看的第一篇就是蔡春猪写给自闭症儿子的信,看得我又想哭又想笑,这封信写得太可爱了,但现实总是有些悲伤的,一个自闭症孩子,但他以及家人的这种乐观的心态让人心生感动。

也忘记是什么时候看过刘瑜的《愿你慢慢长大》了,如今再看还是那么的感动,母亲对孩子的期盼,其实根本不需要那么多条条框框,只要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就是最好不过的,这大概是真正的为人父母之后,会突然明白的道理,看着孩子一点一滴间的改变,磕磕撞撞中,明白人生中的道理,会为美好的东西而感染,即便被世人无常所欺瞒,也要坚定自己会做正直良善的人。我们在为世界可以变得更加美好而作出那么一些努力……

看到张晓风说交给你们一个孩子,她是希望世界可以温柔的对待自己的孩子,不,其实是所有的孩子。我在看这篇的时候想到《目送》,这亲情一场,就是目送着我们相互的走远,可能是心灵的独立,可能是离家走入社会组成家庭之后的必经成长,知道了我们于这个世界是孤独的,因为父母子女的相互陪伴,是让我们的人生有所倚靠,但真正的修行始终是孩子要去完成的。

还有,李银河的“成功和快乐”四境界,比起成功,孩子们能拥有一个快乐的人生才是父母最真的心愿;庆山文字里讲与孩子之间的相互独立;林清玄的“大其愿,坚其志,虚其心,柔其气”;古典老师则提到生命与世界的关系,人活着是为自己而活着,要活出自己的意义与价值来,认真一些,努力一点,今天比昨天进步一点,要对得起自己吃过的饭、走过的路。胡适的读书与做人,是对初上学的稍有理解能力的孩子最好的礼物,读书不仅仅是为了知识,更加不能只做为任务,而是透过阅读去改善自身,拥有广阔的胸怀和坚强的意志……

把这些话告诉给孩子们,让他们尝试着理解,面向人生中的种种困惑,都要有正面的积极的心态。但这本《愿你慢慢长大》不只是亲子读物,太多太多的话,关于生命与成长的箴言,是适合每个人的,因为到真正的美好的生活成就精彩的生命,并把世界变得更加好的这番愿望,并不是那么容易实现,是我们为之一生都要去进取的。二十多岁的我,大多时候,是自觉像个孩子,可能是童年少年时候太过幼稚叛逆,将错就错的,直到现在也拼命逃避“长大”。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想到自己的成长,有太多的话都觉得相见恨晚,父母给予我的宽容并不是像书里说得那么好,心生一些遗憾;但他们对于我曾经的叛逆也没有打压到底,这是对的也是错的,所以又特别庆幸他们给予我宽容和独立选择的能力。怎么说呢,我觉得自己并没有成为那种特别差的孩子,而这和父母的教育方式和陪伴支持都有莫大的关系。

去年,哥哥的孩子出生了;今年,三个姐姐的孩子陆续出生;必须正视一个事实,我已经变成了一个长辈了。我喜欢看孩子,小小的,特别可爱,但我觉得生养孩子,真的是一件困难又美好的事情,与其挂钩的,就是责任。看过《愿你慢慢长大》,我觉得这责任是很大的,就像王森提到的:应该给予孩子自由,但自由不是放纵,应该让他有学会生活的能力,这是基础,所以应该严谨对待的事情还是要去教他懂得,不能放纵他的坏习惯和品德。当然,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父母是第一老师,言传身教,给子女做一个好的榜样。往往自己的成长,其中的努力和对待世事的态度,是最重要的,因为这是父母可以带给孩子的,或者是长辈给晚辈的正能量影响。

最后,可爱的孩子,希望你是快乐的,希望你常与美好相伴,希望你有一直的新鲜感和求知欲,希望你学会独立思考懂得与人事相处,希望你对这个世界一直抱有热情和好奇,最后,希望你从今往后的每天都能进步一点点。

愿你慢慢长大。愿你每天都睡到自然醒,没有过多的烦恼,在恰当的时候做应该的事情。愿你被这世界温柔相待,并敢于做最真最好的自己。

《愿你慢慢长大》读后感 篇2

我相信每一个成年人在面对孩子出生时,都会迷茫不堪,我们甚至从未想过成为一名怎样的父母,在做父母的这条道路上,我们一直在摸索和学习,与孩子一起成长,又时不时拿出家长的威严,用自己的想法去禁锢孩子的思想。

在《愿你慢慢长大》中,各类文学家们大师们,还有普通的父母,都通过文字表达了自己在面对儿女的成长上,不同的观点。但相同的是,他们为人父母,都从孩子的角度去出发,他们与孩子一起成长,一起克服各种苦难。

书中提到了几个观点:快乐,健康,品行,阅读,快乐是成长之首,健康是身体之行,品行高于成绩,阅读能修身养性。现今的家长们已经不同于以往的家长,在思想上他们更加放开,不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相信快乐远比财富,权利重要。品行是做人之首,俗话说: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在品行习惯的培养上,远比成绩更重要。我最喜欢关于阅读这一块,胡适先生谈了关于为什么要读书,钱穆先生谈了读什么书,特别喜欢钱穆先生说的:读书能做一个高境界的人,因为在书中可以碰到很多人,这些人的人生境界高,情味深,能做你的榜样。在形形色色的书中,我们在阅读时也遇见了不一样的自己。

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写道:是的,我愿意登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当五岁的儿子在我面前奔跑时,快乐和笑容洋溢在脸上,他们是如此的天真和可爱,那个时刻我是父母也是生活的欣赏者,我只愿这样欣赏着他的快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已经远离这个时代,我们开始懂得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注重孩子成绩远没有注重孩子的品德和快乐重要,当一个个孩子自杀的消息在父母中传开,我们开始害怕了,原来孩子的身心是如此脆弱,我们只关心他们吃没吃饱,穿没穿暖,却忘记记忆深处还有孤独和不被理解。

庆山在《月童度河》中说到:有什么可以着急的呢?孩子总是要按照自己内在的节奏慢慢生长起来,没有什么是比保护天性和保持愉悦和活力更为重要的事情。

如果有可以,我愿你天天被温柔对待,被阳光沐浴,被快乐包围,孩子,请你慢慢长大,我愿陪伴你一起成长,看遍世界美好。

《愿你慢慢长大》读后感 篇3

我很喜欢董卿对于遇见的阐述,她说:“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我想:孩子遇见父亲和母亲,就有了亲情和温暖。

最近,我和妈妈一起阅读了刘瑜写的《愿你慢慢长大》,刘瑜写自己生孩子的原因,是想让人生变得更完整。我也问妈妈生我的原因,妈妈是这样回答我的,她说:“我已经有了一个儿子,我还想有一个女儿,做我贴心的小棉袄,有儿有女的家庭是完美的。当然我也希望当妈妈和爸爸老去时,孩子们可以互相照顾。”我想起我和哥哥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由衷地感谢妈妈生下了我。

刘瑜在书中写到对孩子的希望,她希望她的孩子是一个爱科学、有求知欲、有梦想、有勇气、有责任感、有同情心的人,还希望自己能和孩子成为好朋友。

我的妈妈也希望我热爱运动;诚实守信;有礼貌,见到老师、长辈要问好;

要有责任感;要坚强,不能因为一点点的小事就哭;要有梦想;要有同情心,哪怕只是帮助小猫小狗也好;同学之间要有爱,不能打架、吵架、骂人;对哥哥也是一样,两兄妹不能吵吵闹闹,一定要友好相处;要有勇气,就像去夏令营时大家都要攀岩、涉水,虽然害怕也要鼓起勇气去尝试;要敏感,知道美与不美,好与不好,最后还希望我能幸福美满地过一生。

刘瑜还写了养育孩子很辛苦,比如:她女儿常常肠绞痛,肠绞痛好了之后又开始发低烧,发烧刚好又开始得湿疹……我的妈妈在养育我的过程中也付出了很多心血。我一周岁左右时一直断断续续拉肚子,妈妈三天两头带我去医院,医生也没什么好办法,这可把爸爸妈妈给急坏了。后来妈妈给我断了母乳,只喝粥和羊奶,终于有了好转。但是有一天外婆给我吃了一块饼干,然后我又开始拉肚子了,这次更加严重,可把爸爸妈妈吓坏了。第二天正好是星期天,一大早,爸爸开车带我去杭州看病,一路上我哭闹不停,弄得爸爸妈妈不知所措。终于熬到了杭州,医院里的人实在太多了,从早上一直等到傍晚才轮到我们,可把妈妈急坏了。我吃了医生开的药,又挂了两瓶点滴,因为太晚了,我们就住在了杭州。一晚上,妈妈几乎没睡,守着我直到天明。在妈妈的精心照料下,我的病终于好了。

文中刘瑜也有说到她养育孩子时的幸福,妈妈说,在养育我的时候,她也有感到幸福。在我十个月大的时候,妈妈开始教我说话,教我叫“妈妈”。虽然很简单,但是我一直学不会。妈妈一点都不灰心,一直耐心地教我,给我示范。有一次,我蹒跚着张开双手向妈妈走去,口中竟然呢喃着“妈妈,妈妈”,虽然发音不标准,但妈妈却感到很幸福,当场流下了眼泪,因为这是她第一次听到我叫她“妈妈”。

我慢慢地长大了,现在的我已经会自己洗头发了,会跳舞了,能在妈妈喝醉酒后照顾她了,会上台演出了,会背古诗了,有责任感了,会养宠物了……每次见证我的成长,妈妈都会感到很幸福。

刘瑜写道:“愿女儿慢慢长大,愿她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她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她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她在寂寞中学会宽容。愿她一生一世都可以睡到自然醒。”我想这也是妈妈对我的希望吧!

就让妈妈陪我长大,我陪妈妈变老。咱们一生一世幸福地走下去吧!

《愿你慢慢长大》读后感 篇4

读这本书是因为作者刘瑜,一个幽默的真性情女人。

早就听说她的时评文章逻辑思维和深度少有人能及,不知道夸张不夸张。但是生活类小文章就没见过有刘瑜写的那么直指人心的。

这个印象来自于2015年阅读的一本书,叫《送你一颗子弹》!

还记得里面有句话当时对我触动蛮大:“我对那些多年如一日地裹着重复机械生活但仍然兴致勃勃的人感到无比好奇。”思虑再三还是觉得,我不就是那样的人吗?

于是发奋让自己接下来要开始体验不一样的人生!《愿你慢慢长大》这本书是一大群人(有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社会学家、作家、媒体人、画家、电台主持人,还有普普通通的家庭主妇、咖啡店老板。)在分享自己对

孩子的爱和期待,以及一些教养的真心话!既然我是冲着刘瑜读的,就重点说说第一篇文章,也就是刘瑜的《愿你慢慢长大》!

这篇文章基本还是她一贯的风格,很多反传统的大实话。整理几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点以及我的思考分享给大家!首先就是生孩子其实是自私的事情,古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自私吗?

现代人说"我喜欢小孩",不自私吗?

生物学家说"为了人类的繁衍",哎呀,听上去多么神圣,但也不过是将一个人的自私替

换成了一个物种甚至一群基因的自私而已。对了,记得有个叫道金斯的英国老头写过一本书叫《自私的基因》里也有类似的观点!其次是不要拿“望子成龙”来压迫孩子,而要让孩子有健全的人格和好的品德。

其实这个观点我内心里一直也是这么想的,孩子能不能成材真的不重要。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总统,但是人格健全很重要,这确保他内心不扭曲。

他学习不好,最终成了个锅炉工人,他很幸福,也是成功的教育。

他性格偏激,即便考上复旦或清华,也可能成为投毒案的凶手,那也是失败的。

何况父母是孩子最好的一本书,他每天都在翻阅和效仿。很多家长尚不能安身立命,吃完就睡,整天不是抱个手机刷王者荣耀就是抱个电视遥控器追剧,却要求孩子出人头地,是一件极其不公平的事儿。

父母不必显赫不必腾达,却必须具备自食其力的生活态度,用你的诚实、勤奋、坚韧,影响孩子的人生。

可是,如果你都在混,孩子凭什么拼?最后就是要让孩子有无尽的求知欲,大到“宇宙之外是什么”,小到“我每天拉的屎冲下马桶后去了哪里”!

是呀!我觉得小孩子就象一张白纸,只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以开放的眼光看待整个世界!

记得不知道在那本书上看到有个教授,就是说三岁四岁决定人的一生的那个家伙,我其实很想问问,他三岁四岁的时候在干嘛!

是这个社会,有太多的声音,把教育孩子这个话题提到了太高的高度。

搞得父母都唯恐自己孩子输在自己教育上。神经都紧张得不行。

这个那个培训班的!我们小时候,父母哪懂那么多?我也觉得我现在挺好的呀!

以创新和高端制造业著称的德国,宪法规定小学前不允许教孩子任何文化知识,他们要做的唯一的事情就开开心心的茁壮成长!

还记得英国教育家怀特海说过,幼年时期,个体对世界的认识是浪漫的、混沌的、无目的的。

浪漫时期以自由为主,为的是引起儿童的兴趣。好奇是儿童的天性。

教育者可以提供条件,鼓励其探索世界,但也要充分尊重孩子的心智,给予其足够的自我成长空间。

换言之,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教育者要懂得自律和节制,要能够充分认识和尊重儿童的心智特点,从而避免在错误的时机进入儿童的成长世界,粗暴地改变儿童认识事实的方式。

因此,在儿童心智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尊重儿童成长的自然节律,允许其缓慢而自然地生长。说实话,最近几年疯狂的读了好些书,其中也不乏家教类图书,但是这本《愿你慢慢长大》让我觉得还是同类书中最值的。

这本书其实是一本育儿文集,不仅有普通人的教子观,还有育儿名家以及文学大师对儿女的谆谆教诲,它不仅告诉你正确的思维习惯,还示范了有效的行为习惯。

这是一本写给孩子的书,更是一本写给天下父母的书,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慢慢摸索、慢慢开创未来生活的美好!

所以,强烈推荐新生代父母看看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