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北平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北平读后感 篇1
老舍先生在1935年创作了这篇《想北平》,字里行间让人感受到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对北京的这份深情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正如作者说写:“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说不出来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爱北平就像是爱自己母亲一样,作者寄托的是怎么样的情感,大家很容易能体会。生我们养我们的故乡是我们一辈子无法忘怀的,而魂绕梦牵的北京是老舍割舍不下的。他最初的学识和印象都来自北京,包括他的性格和脾气,北京已经融入到他的血液中了。我们可以从老舍的一些作品中也不难看出,他很多作品运用了北京方言特有的幽默。作者还通过早年游历的欧洲都城与北京的对比,表达对北京生活的安静舒适,动中有静,自然,自由、田园生活的赞美。让人感受到身在异乡为异客的老舍先生对北京无限的怀念。
我们中国人是最念故乡的。故乡情结永远深藏在背井离乡人心中,每逢春节不管多忙相聚多远,我们都会一家团聚,这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
北平读后感 篇2
恋北平的老舍先生常年客居在外,每当提及北平,他心中的那份悄悄隐藏起来的爱就会被激发,继而化成千言万语堵在喉口。他只能用平凡的笔,描绘出自己心中熟悉的北平却不知,当他的文字在世人面前缓缓铺展开来时,涤荡了多少心灵。
《想北平》为什么用想字呢?或许不论是无声地提起笔来写,或是开讲座般的讲,还是聊天似的说,他都觉得道不出对北平的爱。所以,老舍选择了最真实的坦白:此时此刻,正在想念着北平。1936年,华北局势紧张,北平岌岌可危,自己又身在北平之外的山东任教,老舍悲从中来,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似乎刚从想北平的梦中回神,作出深深的喟叹。不怪世人有叹,老舍之爱北平,是温和纯净话语背后的泣血之思和蚀骨之爱。
可是,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这不禁要叫人思考,这是怎样一种爱?又是怎样一种说不出呢?老舍这样解释: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北平给了他生命以最原始的滋养,就像母亲的爱。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于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诚如此,这是一种极亲密的血脉交融,老舍写北平,就是在写他的每一寸肌肤;写北平,就是在写他自己。如德国作家莫尼卡·马龙所说:我生在柏林。柏林处处有‘我’。在柏林,只要愿意,我每天都可以无数次地遇见我自己。是的,老舍也是这么说的:每一个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他熟悉北平的每一寸角落,熟悉这里怎样被岁月涤荡成现在的光影,这里的每一寸角落也熟悉他,熟悉他怎样被水土浸润成今天的模样。
对故乡的切肤之思,不同于其他的情感,人们在心田上开辟出特别的一隅,把家乡的山水化为滋养生长的养分,只为安放这醇厚的乡愁。这是一种旷远无比的情感,不论时空之限,只要一经唤起,你就回到了故乡。写起北平的老舍,便是自然地唤起乡土的温情。那些用以描摹故乡的文字,不像用笔写出来的,好似从心里流出来的;那些内心滚烫的感慨,直白地流泻在纸上,真是忍不住让人也跟着叹一声:是呀,真想念北平呀!
老舍对北平的想念,更有一种包容与广博。巴金先生在一封信中曾写过:老舍和北京的关系深,贡献大,他多么爱北京人,而且把北京人写得多活,多可爱。除了南北海里的少男少女,唱出有腔调的果赞的小贩,吆唤着春声的水萝卜,这些好似清风扑来的美好景象。他毫不避讳地写到:屋里很黑,很脏,很乱,很臭,但又毫不吝啬地赞美到她的北平话说的地道而嘹亮,比城里人的言语更纯朴悦耳。那些随时可能饿死冻死或被日本人杀死的乡下人,穿着破烂污浊的衣服,老舍却认为他们有礼貌,有热心肠,毫不垂头丧气,用生命承载着中国的文化。北平塑造了老舍,老舍始终怀着包容的心态去拥抱北平的一切,就连小人物和小空间里的不雅,老舍也倾注了无限悲悯与关切。
老舍是北平的老舍,北平是老舍的北平。他的笔尖流转着北平的灵气,透过他对北平至深至浓的眷恋,也让人想起了自己的故乡。
北平读后感 篇3
初读此文,讶然,一代大家老舍何以有这种不知所云的文章。什么想写又不敢写云耳,心中惘然,便耐着性子品读。文章着笔切入之处皆是些微小之物,较之于北平,实在是难以突出其特点,且最后那“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北平啊”似乎结束得太突然,仓促以及不够富于哲理或有文采。这篇简陋的作品能登上课本,当时,实在出乎我的意料。
此文既无华丽语句,又没有深刻典型例子,快速浏览时又似乎没有真情实感,最后那句话又似是无病呻吟。大胆点说,这篇文章若放在高考,可能连二类卷也上不了。但它又出现在课本中,这实在是…
此文宜细读,慢读,唯有如此,才能体会其中浓浓的情,深深的眷恋。它的语句没有刻意,没有做作,更没有虚伪。朴实的字句中都能感受到他的“想”。一幕一幕的场景的回忆,一点一点景物的衔接,把一个几年都说不完,道不尽的北平从另一个角度说得淋漓尽致。
作者没有去刻画北平的什么名胜古迹,也没有重述北平的沉重历史和如烟往事——这些北平的标志,而是从每个城市都有的平凡中娓娓道来,感悟出它的不凡。这个北平,似离我们很近,似我们无比熟悉,但却又有种说不出的特别。
这种味道是难以用华丽辞藻所能写出的,它是一种本质,是必须把废话除尽才能归真之物,若是珍珠又岂需一个美鬻?
重读郭敬明和余秋雨的文章,不知为何,总想用笔把其中的废话删除,但转念一想,若是一句句找,那可读的岂不是没有了吗?有人说,写文章不在于长,在于没有废话,修改文章,就应把文章中的废话删去,最后达到文内没有一句能够舍去的。这点我是深深的认同。记得一次作文,想起老师说的要用排比句来写事例,便写了三行不知所云的事例排比句,但最后此句却被人划起,认为精彩,真令人哭笑不得啊。
听老师说,《想北平》已被老舍多次修改,才达到如此这般的真切自然的效果,实在是佩服。文中有许多看似无用的句子,其实它们中是别有蕴含,是更口语,更自然而来抒发一位北平人对北平的爱。此文真的宜慢读,如此之后,方能体会最后一句的情深,连我这样一个对北平不甚了解的人,也有些鼻子发酸。
北平读后感 篇4
要说起来,我和老舍的这篇《想北平》还真的是很有缘分呢。在拿到语文书之前,我就已经读过这篇文章了,并且,也的的确确是在一种想念家乡的感情下读的。
本来,我也是真的决定要离开北京了,尽管心里是那么的痛苦。毕竟我所经历的生命都是在这个城市度过的。我的家、我的亲人、我的朋友,一切熟悉之物都在这儿。因为我孤陋寡闻,所以,我真的不知道北京之外的天是什么样,也从不去想它。更没有想过离开家会是什么感觉。
我以为自己很快就能适应新环境。我也以为外面的世界和北京没有什么区别。我更以为自己不会想家。
也许,是我的能力太差了吧。总之,一到那个地方,我马上就发现,原来一切根本就不是我所以为的那么回事。
怎么曾经天天相见的好朋友现在就天各一方了呢?
怎么原本无比熟悉的路上的风景现在就突然变了个样呢?
怎么同样的是在生活着,现在却突然变了个滋味呢?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读到了老舍的《想北平》。老舍所感悟的北平和我所感受的北京,很多事物并不相同。作为一个北京人,我却没怎么见过北京人在自家里种的蔬菜,也没怎么见过北京带霜的玉李。更可笑的是,我连北山和西山都没到过。但是从他的文章,我却能很亲切地感受到那股子滋味!
还好,他提到的北京的胡同我是没少见过的,牌楼也常见,离家不远的小西天就有个牌楼,以往每周都见得到。虽然他文章里有的东西我见过,有的我没见过,可是一闭上眼,我就能真真切切的见到那景儿,也许,这就是家乡的味道吧。
《想北平》这整篇文章里最使我感动的就是最后一段了。要说它的语言,并不华丽,句式也不特别。读着却让我深有所触,可能是因为我身在异乡吧。正是这两句朴实无华的话。道出了所有身处异乡的北京人的内心所感。当初读到这里时,我的眼泪真的是快要落下来了。不离开家乡,真是不知道思乡的感觉。
我也是深深的,爱着北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