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房子》的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草房子》的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草房子》的读后感 篇1
那是一片怎样的油麻地?“美”“力”“真”的梦想在其中回荡。
那是一群怎样的孩子?在他们的身上刻映着天真、幼稚和善良,散发着优秀的民族情怀。桑桑就是这样的一个少年,他的淘气、富于幻想和不谙世事就像一轮旭日朝阳。他跳着、蹦着、笑闹着,简直就是精灵的化身。纸月不同于桑桑,纸月是一个美好的女孩,她是美的象征,她纯净如雪,飘逸如风,含着淡淡的忧郁,浅浅的酸辛。她神秘的身世与超脱世俗的书卷气使得更加的美轮美奂。
那是一群怎样的大人?当野风吹响着叶子散发香的苦艾,秦大奶奶的形象也就忽影忽现。秦大奶奶喜欢艾,她说,艾好,艾干净,艾有药味,夏天这儿没有蚊子,也没有苍蝇。秦大奶奶爱这块土地,她宁愿露宿也不愿离开它,那是她和她的丈夫秦大几十年的心血换来的。在这几十年里,他们没有白天和黑夜,没有阴天与晴日,没有炎热与寒冷,他们对痛苦变得麻木起来,但他们唯一的幸福就是做着土地的梦。几十年啊!他们终于在这片土地的中央盖了一幢草房,一地的麦子在和风中一日一日的绿着,未等到收获的五月,秦大在田埂上永远的睡着了。这块土地是秦大奶奶一生要保护的!当得知,这块土地要办学时,她不肯,不准,她不愿离开,死也不要,所以她倚着自己老眼昏花,拄着拐杖,横穿菜园,一路把菜苗踩倒了许多;她把学校的瓜、豆荚摘去扔到大河里;她养了一群鸡鸭鹅,让它们在学校里乱窜。她的行为举动很单纯、幼稚,她只想证明,这块土地是我的!当他被强行抬走时,她没有做任何挣扎,乖乖地躺在门板上,甚至连叫唤都不叫唤一声,秦大奶奶是被扶到椅子上的她的样子使人相信,这一回,她已经不得不接受事实了。可是晚上,艾地中央,秦大奶奶蜷曲着身子,卧在艾丛中,她是如此的热爱这片土地啊!当他救了一个女孩时,这一切都变了,油麻地的人们接受了她,她也接受了油麻地的人们。本以为这样可以相安无事的过日子,但在黄昏时分,秦大奶奶与油麻地的人们永远的分别了,而仅仅是因为捡一只落水的油麻地小学的南瓜。剧情虽然诙楷和滑稽,但从中透露着人生的苦涩。老人的葬礼很壮观,是油麻地里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油麻地小学的老师和孩子们,一个挨着一个排着,竟有一里多长……
《草房子》就像一瓶陈年老酒,酒味甘甜像岁月一样绵绵流长,越品越香!
《草房子》的读后感 篇2
暑假里,我走进了曹文轩先生的《草房子》这本书。
读之如饮甘醇,作者童年的趣事让我向往,一幕幕不时闪现眼前,在短短的时间内就“消灭了”这本有“品位”的儿童文学读本,正如作者所说,美是永远也不会消失的。《草房子》这本书是一个美好的所在,当我走近曹文轩先生精心搭建的《草房子》这本书时,那优美而又质朴的文笔,在我面前勾画出了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再瞧瞧我们现在的学习生活,我只能有叹息一声。那种让我无法想象的、已远去的小学生活,这种看似平常实则并不简单的生活,是一个时代留给我们的难忘记忆,她让我想起浪漫的童话,让我有一种想走进油麻地小学读书生活的冲动。
桑乔,这位猎人出生、曾经说话口吃的年轻人,居然凭借不屈不饶的毅力,成为一位出色的小学校长。当我看到他仅仅为了那盖满印章的纸上的荣誉,他可以将桑桑不当儿子看时,对他的敬佩就日渐减弱。但,当桑桑生病到无药可医时,我又为他高兴,因为我又看到了父亲高大地形象。桑乔,他是一个人,一个父亲。面对桑桑无助的眼神,小小年纪的柳柳,在大人的忧愁里懂得了体贴人;生命的力量和责任使得虚弱的桑桑可以将妹妹背上城墙头看落日,看月亮,看星星。等等这些,让我一下子觉得我似乎也长大了许多。
我在想,人性是善良的。桑桑的不幸也曾让我黯然神伤,但我确信曹文轩先生不是残冷的杀手,会随意抹掉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感动,果不其然,我看到了曹文轩先生的善良,一个“鼠疮”,就让俨然无生气的桑桑挣脱了命运的枷锁!那一刻,我屏住了呼吸,有一种想大哭一场的冲动,为桑桑年轻的生命,也为曹文轩先生人性的善良,更是他让我想到了我的妈妈。我的妈妈年轻的时候,差点被它夺走生命,舅爹无意的叹息,救得了妈妈。当我读到《药寮》,温幼菊那咿呀小调透射出的“别怕”慰藉,让我真的感动了,那首“咿呀”的小调让我痴迷,也让我看到了生命的阳光。是啊,桑桑在生命的转折处,遇到了让他一辈子难忘的人,,记住了生命里珍贵的东西。有时候,我也会傻傻的想,如果我是桑桑,多好!“怎样去感动今天,乃至将来的孩子?”从曹文轩先生的笔底,我感受了感动,看到了人性的美丽与善良,儿童的天真,会感染所有的人,有了感动,美,就会无处不在!
《草房子》的读后感 篇3
前些天,老师推荐大家阅读曹文轩的纯美小说《草房子》,读后,我颇有感触。
金黄色的草房子,朴实中有一丝优雅。虽说它只是草房子,但它不是用一般的稻草或麦秸盖成的,而是用从三百里外的海滩上打来的茅草盖成的。就在这所用茅草盖成的学校里,故事的主人公桑桑,目睹和参与了一串串令人刻骨铭心的故事。直至十四岁那年,他才乘着一只小木船,走向了新的生活天地。
桑桑与秃鹤从一年级开始就是同班同学,他经常想出一些坏点子来欺负秃鹤。所以,在众人眼里,他不仅仅是校长桑乔的儿子,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怪人”。他总爱奇思妙想地搞出一些令人大吃一惊的花样。如,将自家的碗柜进行改造——目的是为了给自我的鸽子做一个高级的鸽笼;拆了爸爸妈妈卧室里的蚊帐做鱼网去捕鱼;在烈日炎炎的夏天,裹上厚厚的棉袄……这似乎就是桑桑与别的孩子不一样的地方。但自从纸月来到油麻地,做了桑桑的同学后,桑桑变得温和起来,也学会了关心别人。
桑桑对纸月有一种个性的关心。最近,纸月接二连三的迟到,使桑桑百思不得其解,好奇心驱使他必须要弄个究竟。他只身来到板仓,躲到大河边,静静地等待纸月的出现。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使桑桑感到无比震惊——纸月之所以迟到,是因为她在上学时,碰到一些坏孩子,这些孩子的头儿叫刘一水。他们不欺负别人,单单盯上了纸月。桑桑很恼火,这一天,等到他们出现,就拾起两块砖头,砸向刘一水他们。正当桑桑转身向纸月跑去时,那几个孩子追上来,抓信桑桑痛打一气。只见他满鼻子都是鲜血,仰面朝天躺在船上,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欺负纸月,自我却无能为力。他很不甘心,吃力地爬起来,向刘一水他们撞了过去。虽说把他们撞到了水里,但自我又瘫倒在地上。蹲在一旁的纸月一边哭泣,一边拿起船桨,吃力地划船过了河。桑桑救纸月的义举,让我感受了他才是堂堂正正的男子汉。做为纸月的同学,他已经进到了一个朋友应尽的职责,这已经让读者为之动容了。
草房子这部小说让我深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那简陋而散发着浓郁稻草香味的草房子学校,岁月的老人,一笔笔记录下了桑桑以及他的小伙伴,小学六年完美而纯真快乐的时光。他们之间纯真质朴的友谊,令人感动而向往。是啊,人与人之间如果能象他们那样纯洁无暇,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温馨无比。
《草房子》的读后感 篇4
读《草房子》,被作者平实的语言,真切的情感所感动。很多地方也可以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小说以油麻地小学校长桑乔的儿子桑桑为主线,描写了桑桑身边不同性格,但都积极向上的几个小伙伴,以及他们共同渡过的六年的小学生活。
在其中,有两个旗鼓相当的调皮男生之间的暗暗较量。
桑桑和杜小康,一个阳光、活泼、快乐,是同学中的核心人物;一个优越、向上、有那么些许孤傲。因为两人的势均力敌,而心理有那样的小波动,小嫉妒。多么真实的内心体会。但是在杜小康的生活发生变化的时候,给他多最温暖和支撑的却是桑桑,给他说学校里的事,把自己的鸽子都买了,为的只是给杜小康做做生意的本钱。当桑桑生病时,杜小康也给他同样的支持和鼓励。两个调皮的男孩变成了患难之交,孩子的内心多么善良,纯净。
在其中,也有青春的懵懂。
桑桑和纸月,当纸月来桑桑家时,他总是手足无措;又一次,纸月住在他家里,他居然听纸月和妹妹的对话到很晚,早上起来的时候又不好意思去厕所;在班级里总是有那样的目光交错又赶紧躲闪;纸月在上学路上被别人欺负,桑桑毫不犹豫地冲上去保护,拉起她的手奔跑。许多种种,那应该是一种青春的懵懂,莫名地喜欢,干净、悦目、纯洁。想象那样的画面,心都柔软了。
在其中,还有儿时的倔强和叛逆。
“秃鹤”一个自卑、内向的男孩。他不愿意成为同学们戏弄的对象,他更想成为集体中普通的一员,可是他的秃头总是他最大的障碍,老师让他带帽子参加集体表演,他索性在“集体操”比赛时将帽子扔向天空,导致全体同学失控而没有拿到第一名。他以这样的方式反抗。()但孩子的心依然善良、纯真,依旧想靠近集体。当得知学校话剧表演需要一个秃子的时候,义不容辞,从而得到大家的认可。每个孩子都那么纯洁、可爱。
在其中,还有倔强的坚强。
细马,一个领养来的孩子,内向、孤僻、逃避。只养自己的羊,不和别人来往。抵触养父、养母,想要逃离。但当真的要送他走时,又舍不得走了。养父的离开,养母的生病,让细马一下子成熟、长大,毅然撑起他的家,要用他的智慧和汗水为母亲盖新房子。孩子内心中的韧性和坚强让人感到。
在其中,有一开始互相爱慕最终去只是一声叹息的蒋一轮和他的白鹤;有一开始对于工作严谨,对于荣誉拼命争取,到后来才发现那些并不重要的桑乔;有一开始拼死也要守住自己那块地,到后来也成为油麻地小学一员的秦大奶奶。
小说到了末尾,孩子们也都长大了。有过苦楚,有过快乐,有过落寞时的坚持,有过病痛中的坚强,或许每个人都要经历,经历了才能成长。
看《草房子》,开篇第一句话就是:或许每个人都走不出童年。是的,做个孩子,也是很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