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优秀读后感

2025/04/18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优秀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优秀读后感 篇1

在唐老师的推荐下,我读了尹建莉老师写的教育读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身为人母又身为人师的我,刚读就被书中的序言深深地吸引,被尹老师讲的农夫的锄头和璞玉的故事所打动。尹建莉是一位教育专家,曾经做过老师,同时她也是一位成功的妈妈,培养了一位出色的女儿。她用16年的教育经验从爱、学习、品格、习惯、家长的智慧、家教小事、教育误区等多个方面向我们讲述了耳目一新的教育原则,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点:

一、学习不要“刻苦努力”。

很多老师都说过这样的话:这孩子,如果不谈学习,还是蛮可爱的。换言之,在学习上,这孩子是不可爱的,是让人头疼的。可是在学校、在家长眼中,学习却是最重要的,于是这孩子就被贴上了“不可爱”“差生”的标签。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孩子平时都是那么活泼可爱,聪明机灵,而在“学习”这件事上就变成差生了呢?“你这孩子挺聪明的,就是在学习上不用心,不刻苦。”这是老师说得最多,而家长们又最容易接受的理由。尹老师说:“学习为什么非得是苦的不可?我们都希望孩子喜欢学习,如果把学习做成一颗酒心巧克力,孩子如何能不喜欢;如果把学习做成一颗牛黄解毒丸,孩子又如何能喜欢?”

一个人不可能既讨厌一件事,又能把一件事做好。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爱上某件事,他才能把这件事做好。因此,我们要做的,是思考如何让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小心呵护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求知欲,让他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不做穿西装的野人。

“在爱的名义下施暴”这句话给我很强烈的感受,它让我越来越深刻地反思,我们作为老师在做学生工作的时候,总是在强调“我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问心无愧。”良心和爱固然是必须的,但这毕竟主观,而且我想这也是一种比较自私的想法,毕竟你主观感觉的是对得起自己,那孩子呢?如果不被孩子所接受,即使我们再煞费苦心,也是失败的教育。我们要求孩子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我们作为老师有没有树立起作为老师的理想?我们要求孩子从小认真学习,我们作为老师有没有把“教育”作为一门功课来学习?如果我们没有,又有什么资格去要求我们的孩子。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总是在强调一些客观因素,小学老师说孩子没有良好的家教,初中老师强调小学老师没把孩子教育好,高中老师又抱怨初中老师无能,大学老师更是觉得没有必要为学生的行为负责。如此,孩子便长大了,谁为他负责呢?我们应该为此感到忧虑。没有道德败坏的孩子,只有不幸的孩子。我们没法改变无法改变的事情,但我们可以不做穿西装的野人,让每一个到我们手中的孩子感觉到幸运。

三、只设“记功簿”,不设“记过簿”。

尹老师设了一个“记功簿”,记录孩子成长中的一些进步和成长。每页只记一件事,画一朵小小的红花——算是给孩子的奖励。这个方法,很多家长和老师肯定都用过,但却有些小小的不同。有的除了“记功簿”还有“记过薄”,想借以提醒孩子不要再犯同样的错。没想到这样的结果是,优点会巩固成为真正的优点,缺点也会巩固下来,成为总也改不掉的缺点。也有的在设“记功簿”时,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如作业得了几星,考试得了几分,比赛得了几等奖……,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品行的培养。

儿童和成人一样,都喜欢受到肯定、受到激励。在肯定和激励的环境中,他们才更容易自信,更容易进步。几乎没有哪个孩子会愈挫愈勇,他们需要成功体验。而事实上,孩子成长中的每一件小事,每一点进步都是应该得到肯定的,如“帮妈妈洗菜,洗得很干净”“帮邻居奶奶收衣服”“扶受伤的同学上医务室”“主动捡起地上的垃圾”“能主动承认错误”“劝阻同学玩危险游戏”等等。作为教师,还要想办法让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体验。成功体验不是偶尔得到的高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后的喜悦。

书中说“不是所有成为父母的人都会做父母。”所以不是所有成为老师的人都会做老师。教育是一门永远学不完的功课,作为一名老师,我想只有更多地学习,不断地提高,才是我当下要走的教育之路。

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优秀读后感 篇2

前一段时间在对教育7岁的儿子时总是感觉力不从心,小家伙很难管教。在我感觉到头痛时,我徘徊于书店想找一本教育方面的书。无意中看到了这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拿回家读起来,方觉得如获至宝。

本书的作者尹建莉,教育专家,教育硕士,从教多年,现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及咨询工作。本书是她十六年的教子手记。作者熟悉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有精深的研究,并且自己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女儿。

本书分七个章节分别是如何提高爱的质量、把学习做成轻松的事、一生受用的品格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家长应有的智慧、小事儿就是大事情、走出坑人的教育误区。每一章节观点的阐述都是结合一些小案例,把一些好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方法就这样如同在对面聊天中娓娓道来。其中第一章《如何提高爱的质量》、第二章《把学习做成轻松的事》、第三章《一生受用的品格教育》读后让我感触挺深。下面我就分别谈一谈。

第一章中有这样两个小故事《打针有些疼》、《给小板凳揉揉疼》。这是孩子小的时候最为常见的事情。我们作为父母的也知道往正确的方向引导,也明白鼓励孩子要坚强,但往往忽略了一些小细节。比如:在面对打针的问题时,我们习惯性的边哄孩子边说“一点都不疼,不怕、不怕”。其实这不经意的一句话是在向孩子传递一个错误的信息,打针哪有不疼的,可我们为了哄孩子就随口说了一句错话。孩子听了这句话,如果相信的话,等真正打上针才发觉疼,那么在孩子的内心里他们还能相信大人的话吗?在《打针有些疼》的案例中,尹老师提倡要把孩子所承受的痛苦如实的告诉孩子,不要夸大也不要过分缩小,然后激发孩子的勇气。在《给小板凳揉揉疼》的案例中尹老师提到了培养孩子善良和豁达品质的重要性。让孩子从小养成对别人有更多的爱心和理解,遇到问题从不偏执于自己的理由和利益,这是终身受益的。

第二章中提到了很多培养孩子良好学习品质的小方法、小技巧。其中提到了如何教孩子识字、学数学和阅读。这些好的学习品质都是要从2、3岁开始培养的。看了这些再结合自己的教育经历,以前存在迷惑的地方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觉。这对于我教育自己的孩子也有了很大的启发。

第三章《一生受用的品格教育》中提到关于培养孩子优秀品质的问题。对于孩子说谎的问题,书中明确提出“孩子天生不会说谎”。那么说谎的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模仿大人,二是迫于压力。所以我们大人千万不要给孩子制造说谎的条件。在《可不可以批评老师?》这个小案例中提到了要鼓励孩子有独到的见解,在任何事情上不要人云亦云,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要真诚的、尽量有高度的看待问题。注意培养孩子的批判的意识。我们当下的素质教育提倡发展孩子的个性,但我们常常会看到很大一部分孩子没有个性,没有主见,这让很多家长很头痛,担心孩子走入社会之后会怎么办。无论作为家长还是教师我们都应该在这方面深入思考一番,毕竟我们担负着教育祖国未来的重任,祖国的未来如何,掌握在我们每一位父母每一位教师手中。

最后,把本书序言中的一则寓言和大家共同分享一下。一位农夫得到一块玉,想把它雕成一件精美的作品,可他手中的工具是锄头。很快这块玉变成了更小的玉,而它的形状始终像石头,并且越来越失去价值。实际上他是在告诫父母们当孩子来到身边时就如同手捧一块美玉,正确的教育方法是一把精美的刻刀,可以让美玉成为无价之宝;错误的教育方法是一柄锄头,只能让美玉失去原有的价值。引申到我们老师身上,我觉得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有一把精美的刻刀,雕琢好自己手中这块美玉的同时,还要雕琢自己的学生,让他们也尽可能的成为无价之宝。

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优秀读后感 篇3

写这篇连载文章时,我是一个8岁男孩以及一个2岁女儿的父亲。对于尹建莉老师的名著《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多年来不但我自己反复阅读,而且推荐了身边的同事、家长购买阅读。我是尹老师著作的忠实粉丝,我阅读着、理解者、运用着、创新着、反思着。如今我想把自己体会和广大读者分享。

尹老师成功的养育、教育了一个女儿——圆圆。在阅读尹老师的作品时,经常会感觉到,尹老师收获的喜悦。尹老师分享的每个细节,在我看起来都那么的真实和感同身受,让我不由自主的想去在自家的孩子身上尝试一二。我认为只要原理吃透,就能够消化吸收。事实证明好用,管用。

但我也注意到了,尹老师的女儿圆圆是尹老师自带大的。单就这一点,很多家庭就已经不合格了。所以尹老师的教育理念虽然大家爱读,也认可,但难于消化吸收。好书最后当做看热闹。

当前孩子的父母很多是独生子女,要养四个老人,在大城市经济压力下,只能选择夫妻两个人都上班,然后把孩子交给老人带。育儿话题电视剧《虎妈猫爸》开始几集就反映了这种情况。

拿我个人来说,大儿子是奶奶带的,小女儿目前是姥姥带。我们夫妻两个均上班。我想中国的大部分70、80、90后情况和我差不多吧。往往越是大城市的工薪家庭,这种情况越是普遍。(在这里不谈中国那些10%的富裕家庭,他们不涉及到培养孩子的困难问题,教育用钱是可以铺出来的)再有就是工厂的普通职工,他们往往把孩子放在老家,自己或夫妻两人都去外地打工。那就更是“渎职”了。但没有办法,这就是国情。

所以尹老师的个人条件、家庭环境、圆圆的固有性格等方面来看,并不能代表中国广大的家庭特点。再比如有的家里是男孩,主要是爸爸在带,有的是女孩,却是爷爷奶奶在带等等各种情况。

我更喜欢把尹老师的著作看做哲学著作来阅读,因为理念是通用的,确实给我很大的帮助和启发。我也希望我能以个人浅显的理解水平来注解《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以期全国的爸爸妈妈们对这本书有更透彻的理解和运用。为祖国的花朵,多添一捧好土。

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优秀读后感 篇4

当手捧起《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时,身为人母又身为人师的我,从读“序”开始,就一下投入到作者教育孩子时的情境中去了。

本书的作者尹建莉是一位教育专家,曾经做过老师,同时她也是一位成功的妈妈,培养了一位出色的女儿,她用自己16年的教子经验向我们娓娓道来了教育的最好境界——有心无痕。作者从爱、学习、品格、习惯、家教小事、教育误区等多个方面向我们讲述了家庭教育原则,内容通俗易懂,操作性强,有独到的教育观念,更有教育智慧,让我深受启发。其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点:

一、作为一位母亲也好,教师也好,要拥有良好的心态,孩子心理才能得到健康成长。

当我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抱怨孩子不懂事、不听话、总是在犯错误,永远达不到自己理想的时候,我们愿不愿意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我们愿不愿意向孩子承认或向自己承认错误。如果我们没有这种勇气或不愿做出这种反思,我们就不要奢望我们的孩子会有所改观。书中说:“打孩子是一种陋习和恶习。一个用武力征服儿童的成人,无论财富多么丰厚,地位多么显赫,学问多么高深,打人的理由多么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现。这一瞬间,你以为自己强大而正义,其实是缺少理智,恃强凌弱;你在弱小的孩子面前心理全部失守,只能从体力上给自己找平衡——在爱的名义下施暴,此时此刻你的行为如此粗野,不过是个穿西装的野人。”作为母亲或教师,自己的行为表率,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只有自己自律,孩子才能律己自控;只有自己单纯,孩子才能善良无暇;只有自己坚韧,孩子才能不畏艰险;只有自己上进,孩子才能努力向上……正如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所说的“这是一本有勇气、有思想、有智慧的书……有独到的教育观念,更有教育智慧,最重要的还有无所不在的爱心。”

二、一个好母亲,需要不断地去关注、了解自己的孩子;一个好老师也需要用一颗真心善待每一个孩子。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一个问题,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为孩子付出时间和心思。虽然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但心里却只装着工作和社交,仅仅拿出所剩无几的精力和时间来分配给孩子。把养育孩子的责任挂在嘴上,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承担着无形的压力,为孩子今后生命中留下心理的影响,给他的生命留下一个病灶,同时也给整个家庭带来好多麻烦。

作为双重角色的教育工作者更应用睿智去解读好身边的每一位孩子的成长发展。“儿童是一个完美地独立存在的世界,他幼小身体里深藏着无限蓬勃的活力,他在生命的成长中有一种自我塑造、自我成形的表达潜力。他们并非整天无忧无虑,他们经常会有自己的心思和困惑,甚至痛苦和悲伤”。作为家长和老师要善于观察他们,从细节中发现问题,正确引导孩子。

书中说“不是所有成为父母的人都会做父母。”那么也不是所有成为老师的人都会做老师。教育是一门永远学不完的功课。作为一名老师,我越来越感觉自己的无知和无能,我们总是宽容自己一次又一次的犯错误,犯了错误可以改,可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永远不能够从头来过。我想只有更多的学习,不断地提高才是我们当下要走的教育之路,我们不仅要做个好妈妈,还要做个好老师,做个胜过妈妈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