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行为养成方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小学行为养成方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小学行为养成方案 篇1
一、指导思想
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
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是经过反复训练而养成的语言、行为、思维等生活方式,它是人头脑中所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条件反射。从心理上说,行为一旦变成了习惯,就会成为人的一种需要。小学阶段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期,一二年级又是最佳期。
建校以来,由于我们学校短时间内学生人数迅猛增长,学校在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上有所欠缺,工作力度不够,从而导致现在校园中形成了许多不和谐的画面,诸如乱丢果皮纸屑、课间活动秩序紊乱、追逐赶打现象严重、学生文明礼仪习惯差等。为了解决这一系列迫在眉捷的问题,在全校掀起一股“好习惯伴我行”的风气,经学校研究,决定在本期花大力气开展以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的大队主题活动,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和德育工作现状,拟订本方案,请遵照执行。
二、实施途径
利用每周一节的`班队课和每天放学前5—10分钟的时间,专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三、总体目标
从即日起至20xx年6月学期期末,利用3个月时间分别进行以常规、卫生、文明礼仪、安全、学习习惯等几方面为主的养成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树立良好校风,做到校风、校容、校纪有较大改观,全校各班在卫生习惯、品德习惯、安全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等方面有较大的进展,并以此建立我校养成教育的长效机制。
四、统一要求
1、进入校门不拥挤,缓步慢行,上下楼梯靠右行、不拥挤,互相谦让。
2、课间在规定的地点玩耍做游戏,不在楼道内追跑打闹。
3、重大集会时、升旗仪式时要穿校服、佩戴红领巾,遵守纪律。
4、注意自己的仪表,每班要专门派一名同学每天检查学生的个人卫生及座位卫生情况。
5、上课期间进教室应打报告,进教师办公室前要先打报告,进入后向老师问好。
五、各年级具体要求
【一、二年级】
(一)行为习惯
1、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请、您、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会说普通话。
2、对老师有礼貌,见到老师要问好(“老师好”);爱爸爸、妈妈和其他亲人,接递物品用双手。
3、不乱翻别人的东西,借东西要及时归还,捡到东西要归还失主或交学校。
4、诚实,不说谎话,不说脏话,知错就改。不打架,不骂人。
5、爱护公物,不在墙壁和课桌上乱写乱画,不随地吐痰。
6、不做危险游戏,课间做有益的体育活动,不追跑打闹。
7、爱护绿化,不攀折花木,不践踏绿地。
8、爱护环境,不乱扔果皮、纸屑和垃圾。
(二)学习习惯
1、按时上学,不迟到,不早退。
2、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
3、上课注意听讲,爱动脑筋,大胆发言,不交头接耳说话,不做小动作。
4、按时、独立完成作业,回家后先做作业,不让家长督促。
5、书写规范,读写姿势要端正,达到“三个一”(一尺、一寸、一拳头)。
6、爱护课本,不乱撕作业本。
7、认真学做广播操、眼保健操。
8、在师长的引导下,学会看课外图书。
(三)生活习惯
1、认真做值日,不让家长帮忙。
2、自己的物品摆放整齐,自己整理书包。
3、不吃零食,不带零食,不买零食。
4、早晚刷牙、漱口,饭前便后、玩耍后自己洗手。
5、按时睡觉、起床。
6、不乱扔东西,见废纸、垃圾等东西要捡起来放入垃圾桶。
【三、四年级】
(一)行为习惯
1、不打架、不骂人、不起、叫绰号。
2、课间不在教室和楼道内追逐喧哗,做有益的游戏。
3、尊敬老师,对老师有礼貌。
4、礼貌待客,学校来客人时主动问好,并为客人引路。
5、爱护课桌凳,不在学校墙壁上乱刻乱画。
6、爱护绿化,不攀折花木,不践踏绿地。
7、同学有困难要热情帮助,不欺负弱小。
8、爱护环境,不乱扔果皮、纸屑和垃圾。
(二)学习习惯
1、按时上学,不迟到、不早退,有病有事要请假。
2、课上专心听讲,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不做与课堂无关的事。
3、学会课前预习,课后认真复习,不懂就问。
4、按时、独立完成作业,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5、认真上好早读和午间自习,老师不在时自觉遵守纪律。
6、认真做广播操、眼保健操。
7、常看课外读物,并做摘记。
(三)生活习惯
1、不进入游戏厅、网吧等未成年人禁止入内的场所。
2、不喝酒,不,不参加迷信活动。
3、勤洗头、洗澡,自己洗各种衣物,把干净的衣物叠好。
4、积极主动做值日,自己整理房间。
5、体贴父母,帮父母做扫地、擦窗、刷碗等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6、不乱所东西,见到废纸等垃圾物要捡起来放到垃圾桶里。
7、不乱花零钱,不在校外小摊上买零食等东西。
【五、六年级】
(一)行为习惯
1、认真听取父母、老师的教育,不任性,与长辈有不同意见时要多沟通。
2、不说粗话、脏话;不打架、不骂人、不起、叫绰号。
3、热心帮助别人,能主动帮助其他同学,遇事多为别人着想,不欺负弱小。
4、爱护公共设施,不在学校墙壁、课桌或建筑物上涂抹乱画。
5、爱护绿化,不攀折花木,不践踏绿地。
6、不做危险游戏:不在楼梯扶手上滑,不拿棍棒刀打闹,不从高处下跳等等。
7、爱护环境,不乱扔果皮、纸屑和垃圾。
(二)学习习惯
1、按时上学,不迟到、不早退、不逃学,有病有事要请假。
2、按时、独立完成作业。
3、课前预习、自学,课后认真复习,不懂就问。
4、课堂上善于自主、合作、交流学习,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善于独立思考。
5、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广泛阅读有益的课外书籍,学写读书笔记。
6、认真做广播操、眼保健操。
(三)生活习惯
1、不进入游戏厅、网吧等未成年人禁止入内的场所。
2、不吸烟,不喝酒,不,不参加迷信活动。
3、 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4、见到垃圾能主动捡起来,看到别人扔垃圾物主动劝阻。
5、不乱花零用钱。
6、早睡早起,保证睡眠时间,自己整理房间。
7、不乱扔东西,见到废纸、垃圾等东西要捡起来放入垃圾桶。
五、工作措施
1、学校大队部成立文明行为习惯互助岗,监督全校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各班成立学生自律队,课间在值周区域内执勤,及时纠正监督本班学生的不良行为。
2、每天中午和下午放学前5—10分钟,由班委向班主任进行汇报,班主任及时总结批评。
3、将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与班主任工作评估挂钩。
小学行为养成方案 篇2
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日常评价和学生的成长记录为基础,力求内容全面、客观,程序科学、规范,关注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关注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建立科学的小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实现教学预定目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二、基本原则
(一)发展性原则。评价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发展过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二)过程性原则。评价要关注学生成长历程,把日常评价、成长记录与学科模块测试结合起来,把纸笔测试与平时作业、课堂表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实验操作等结合起来,实现评价方式多样化。
(三)激励性原则。评价要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肯定成绩、表彰先进、树立榜样,使学生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从而使评价成为一种激励学生不断发展的动力。
(四)科学性原则。评价要遵循教育规律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努力获取学生的全面信息,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及特长发展,扩大评价的涵盖面。
(五)互动性原则。评价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交流互动,实现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参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三、评价内容与评价标准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主要指基础性发展评价标准。
1、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方面的评定,凡符合基本标准者,可评为合格。凡有突出问题,不符合教育部规定的基本标准,可暂不评定等级,但要将突出问题如实记载。
在关心集体、爱护国家和集体财产、保护环境、参加公益活动方面有突出表现并得到省、市、县(区)有关部门嘉奖的,将具体内容填写在相应评价项目的“突出表现”栏中。
2、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的评定等级分A、B、C、D四级。
凡符合标准并有突出表现,且有详细、明确证据的(以附件形式提供),经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审定确认,可评定为A;凡符合基本标准者,可评定为B或C;不符合基本要求者,评定为D。
凡评定为A等级的学生,必须有突出表现的有效记载,否则,视为无效。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在学习能力方面评定为A:学习主动、积极,各科成绩一贯优秀;小创造、小发明经过专业评价机构认证或者在省、市组织的`相关活动中获奖;在市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论文、文学艺术作品;在市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竞赛活动中获得等级奖等。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在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方面评定为A:在校内外大型体育、文艺活动中有突出表现;身体素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到优秀等级;省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或相关部门组织被认可的体育比赛的前十名获奖者,音乐、美术等比赛获三等奖以上(含集体项目);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体育比赛的前六名获奖者和各项音乐、美术等比赛中获二等奖以上获得者(含集体项目)。
小学行为养成方案 篇3
为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学校组织开展行为习惯规范月活动,抓好学生养成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纪律习惯、勤俭节约习惯。为规范班级管理,进一步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培养良好的班风、校风,特制定本活动方案。
一、“活动月”目的。
本次活动月以“好习惯伴我快乐成长”为主题,以宣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校纪、校规为核心,使学生在寒假过后做到按时上学(不迟到、不早退)、不乱花零花钱、不把零食带进校园、保护校园环境,从而达到对学生养成教育之目的,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大宣传力度,使学生认识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
2、树立良好的三小形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3、养成良好文明习惯,教育学生做到:形象文明、行为文明、语言文明。营造良好的文明的校园氛围。
二、组织机构。
成立“行为习惯养成活动月”领导小组
组 长:金彦俊
副组长:肖运权 李芳银
成 员:何宗涛 谢明稳 汪春峰
组 员: 各班班主任
三、活动内容。
结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现阶段学校教育的实际,我校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主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狠抓“秩序”教育
井然有序的教育秩序是学生在校学习、活动、生活的'有力保障。
1、课堂秩序: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按时上学(不迟到、不早退)、按时完成作业、侯课铃声响后学生要及时进班级,做好课前准备。
2、出操、活动秩序:集会、出操做到静、齐、快。上下楼梯缓步轻声靠右走,大同学应让小同学。不在楼梯上追逐奔跑。不玩不文明的或者存在安全隐患的活动、游戏。(各班主任老师负责)政教处负责检查。
(2)、落实“卫生”教育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教室及包干区的卫生。严禁学生在校期间买、带、吃零食,严禁学生乱花零花钱、严禁学生在校乱丢、乱扔、乱画,向楼下乱扔东西行为。值周领导,教师负责检查。课间派人巡查,保持卫生洁净,学校大队委卫生检查人员每天必查3次,学校每周抽查1-2次。人人都有监督权,凡被举报违反下列情节者扣所在班级量化2-5分,奖励监督举报同学所属班级1-2分。
(3)、加强“礼仪”教育
在学生中推行“十字”文明用语(请、谢谢、你好、再见、对不起),说话文明,讲普通话。不说粗话、脏话。值周领导,教师负责检查。
四、实施步骤
第一周:宣传:
召开“好习惯伴我成长”为主题的班会课,家长会及主题板报
第二周:自查:
结合班级实际情况进行自查,针对不好的习惯进行教育指导纠正;4-6年级布置以“好习惯伴我成长”为主题的知识比赛(每班选出一名选手参加比赛;1-3年级开展自查,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三周:组织学生观看行为规范影视片,知识比赛、
第四周:总结表彰
小学行为养成方案 篇4
俗话说:“再高的高度都需要一级级攀登,再大的目标也需要一步步实现。”针对我们一年级孩子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作为一个实验班,先制定最初三年的计划(即一到三年级行为养成方案)。
目标:在这三年中,是孩子行为养成的关键阶段,也是基本的行为习惯形成阶段。第一年,也就是一年级,老师要引领孩子进入一个小学生的角色,手把手的教给孩子作为一个小学生应该怎样去做,在这一阶段,老师的管理和引导是最主要的,在这一年,对于孩子,老师还不能放手,虽然有了小班干部的协助,但仍以老师为主。第二年,老师渐渐从管理中脱出身来,把班级管理移权给班干部,老师只作为一个指导者来进行协助管理。第三年,班干部的管理只起到监督的作用,孩子们渐渐养成自律的行为。也许还达不到“慎独”的程度,但已经向这个目标接近。
方法:平时强调,专人监督,思想教育引导的方法。平时时老师对各种好的行为习惯多给予表扬,强化好的习惯,反复提醒错的行为习惯。派专门的小组长、小班长对各项工作负责,责任到人。结合课文和故事等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改变孩子思想上的行为习惯。
下面从学习、卫生、纪律、品德四个方面谈一谈第一年的具体方案:
一、学习方面
好的行为习惯往往能让孩子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习上,要养成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复习的习惯。
每节课的课前预习都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主要从生字和阅读两方面进行预习,把课后的生字从课文中画出来,注上拼音;把要学的新课文朗读三遍。第二天由三人的小组长进行检查,老师不定时的抽查。
课堂的行为习惯主要包括:1、上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在学习用品的购买和选择上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所有的文具不能买玩具类型的,一律用最普通、最简单的样式,避免上课时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一律放弃用铁制的铅笔盒,改用笔袋,以减少上课时的噪音。有了这些准备,上课前要将上课用的东西放在课桌的右上角,整齐规则,也避免有些孩子手里的小动作。2、上课时要做到认真听讲,会的问题积极举手回答,别的同学回答问题时学会倾听。不动来动去,不随意说话。这个习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养成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普遍的.好动。所以最初的这一年,可以降低上课的速度而重点整顿课堂的纪律。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给予适当鼓励,可以给予像“小红花”一类的奖励,并且结合本班实际,也可以把一些问题严重的孩子调到班级的前面,由全班同学来帮助他们一起改变这些小毛病。同时作为老师也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3、下课时能做到收拾好自己的文具,把凳子随手放于桌下。这需要老师的提醒,对于做的好的同学也可以给予适当的表扬。
课后的复习主要包括作业的完成和课外阅读。作业往往是孩子回家后做的,所以需要家长的配合,可以实行“作业条签字制度”,每天的作业让家长检查完后,在作业条上由家长签字。同时课外的阅读也能起到复习学过的生字和知识的作用,以“阅读小班长制度”和举行班级故事会来配合课外阅读的进行。
通过以上行为习惯的培养,最终达到学习成绩的提高,在原有成绩的基础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卫生方面
卫生方面主要有班级卫生和个人卫生两个方面。班级卫生分为室内和室外卫生。由郑新宇、祝欣瑞两个同学分别负责,按照值日表按排学生进行早晨和下午的值日,每周一的班会上,卫生委员进行总结,对一周内值日好的同学给予表扬,并发给小红花;对值日时迟到、打闹、不认真的同学给予批评。
个人卫生指手、脸要干净,衣服要常常换洗。每天由两个同学站在教室门口进行检查。
卫生检查同时结合不同季节性的疾病易发情况,做好卫生宣传工作,让每个孩子在干干净净的环境中学习,健健康康的成长。
三、纪律方面
纪律方面包括重要活动时的站队和放学时的站队情况。要求学生做到快、静、齐。比如说升旗时的纪律,每次升完旗在班里进行总结,在反复的强调中让孩子养成站队的习惯。对于总改不了的孩子,进行适当的惩罚,比如放学时站队总说话,可以让他等其他同学都走后再回家。同时培养小班干部的管理作用,遇到重大活动,小班干部能主动的管理好班级纪律。
另外早读和午读的纪律也是一年级孩子的大问题,因为孩子年龄小,来到学校后往往没有自己进行读书的习惯,所以最初的一年大部分同学是需要监督和强制的。现在班里早读和午读的情况:一部分同学来到教室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看书,还有一部分同学来了后知道坐在座位上,却不知道做什么,另外少部分同学进了教室还有大声说话的习惯。针对这些情况,主要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做:1、选出两个纪律小班长袁荣和陈明川,每天到教室后,首先保证所有的同学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然后要求说话的同学停止说话,做到了前面的要求再进一步要求不读书的孩子开始读书。2、老师每天早到校,抓好早读好午读,并对于自觉进行读书的同学发给小红花奖励。作为老师也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每天到了教室拿一本书认真阅读。3、在教室的布置上,在班级墙壁上贴上“走进教室就阅读”“开心学习不吵闹”的温馨提示。
纪律习惯的养成,在本学期结束时达到大部分同学能自觉的在无老师的情况下进行学习,能有一半的同学做到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