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情感 > 心情随笔 > 正文

毛凼子的路

作者: 李立靖2023/12/11心情随笔

"生在石窝窝,出门就爬坡;只有姑娘往外嫁,不见媳妇来落脚。"这是流传在安龙县万峰湖镇毛凼子村的一首民谣,配与山里人家汉子粗犷而悠长的吼叫,无奈而又凄凉……

毛凼子村位于东峰林腹地,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全村358户、1578人,12个村民小组散落在22.5平方公里的深山里。

我在毛凼子村参与脱贫攻坚的四年多时间里,看到最多的是蜿蜒盘旋在大山之上、穿插在云雾之间的"天路",听得最多是对山村道路历史的述说。

在村工作了十多年的村支书代书云多次说,毛凼子一直是交通要塞,建国前后,南盘江一带的芭蕉、甘蔗、布匹和龙广镇的铧铁、盐巴等物资的输送,就是依靠这条路。

马帮、挑夫在开市的头天晚上,就要将物资准备好,半夜到达毛凼子村石猪槽组一个叫"马店"的地方休整,天不亮还要上路,赶到永和集市进行交易;第二天日头西落,返回到"马店"休息,然后到达龙广镇,这已是一天两夜了。"来回两头黑,爬坡上坎、穿山越岭,这条陡峭难行、险象环生的路,不晓得折断了多少人脚马腿,有的挑夫甚至掉下悬崖,葬送了性命。"

当时与王茂健一起工作的,是时任镇长助理的邹书黎。目前已退休的他,回到曾经挥洒激情和青春的毛凼子,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感慨万千。

他们进入毛凼子村,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修路。打通崇山峻岭之中近11公里、有的垂直高度甚至超过五六十米的毛路,全凭大锤、钢钎,开山炸石,工程量之大,难于上青天……

"但群众的强烈愿望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邹书黎不止一次这样说。吃尽了不通路的苦头,1994年春节过后的一个寒夜,毛凼子村12个村民组的364名村民,在村组大会上按下了鲜红的指印,形成了一条"铁"的决议:哪怕砸锅卖铁、拆屋卖瓦、不吃不睡,也要修一条造福子孙后代的路!

孔达组胡连才户有9人,按"拈阄"的办法,分到了100米修路的任务,就在离家不到800米的半山上。按村里划定的路线,需要在满布荆棘的密林里开挖5米宽的路。

虽然久居大山,但看到这样的难度,胡连才犯难了,劳力家里倒是有,但需要大量炸药,钱是大问题。想到自己当初在会上许下的承诺,他一咬牙,卖掉了2头辛苦养了大半年的肥猪,凑足500元购买了雷管、炸药,带上一家老小,不分白天黑夜,奋战在山上……

大洞坡是毛凼子修路难度最大的一段,这里上山的必经之路,长度达600米、高差超过80米,怪石嶙峋,异常险峻。家住离石猪槽组最远的"铁围城"七旬老人刘正安户分到了这个路段。和来自高友、播托30多户人家一道,刘老汉把自家的锅碗瓢盆、衣物被褥搬到离家七八公里的施工现场,带着一家人在白岩脚搭起窝棚,连天连夜苦战在工地上……

1995年的春天,毛凼子通村路修建的300多个点上,分到了县物资局协调来的满满一车近15吨硝酸铵,让整个全长近12公里的施工路段,变成了欢乐的海洋。他们把分到手的化学原料,配上自己烧制的木炭、锯木面制成"土炸药"……

"从1994年到1996年,除了临时回家种庄稼外,我们一直吃住在修路的现场,整整800个日日夜夜,挥汗如雨、抢晴天战雨天、不休不眠地鏖战,是一个特殊的年代记忆,也是毛凼子战天斗地、不畏艰难改造恶劣环境,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的体现……"回忆起那段岁月,年近八旬的老支书蒋凤谷神情严肃。

"老一辈的村民对毛凼子的通村公路有着特殊的情感,说像爱惜自己的儿女一样也不为过;年轻的村民需要发展产业,对道路改造硬化更关注、更需要,所以毛凼子的通村路改造严格按规范和标准,高质量实施。"安龙县交通运输局局长吴坤麟在开工协调会上动情的强调。

急需修路,还有一个特殊的因素。毛凼子村许多有头脑的村民,忍受不了重重大山的阻隔,早在十多年前就逃离了祖辈繁衍生息的故乡,举家外迁到邻近的德卧、龙广等地,有的长期在外出打工。路不通,有的一年只回乡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也不回一次老家。毛凼子成了很多人心中的想念,但又回不去的地方。

2016年6月,县交运局将毛凼子村通村路列为硬化改造项目,争取上级投入资金1400万元,历时一年半时间,完成了路基加固、路面硬化和生命防护工程设置,修建了长11公里、宽4.5米的硬化路。毛凼子拥有了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公路".

2017年8月,毛凼子村迎来了贵州省启动农村"组组通"公路三年大决战历史机遇,享受每公里补助资金40万元标准,村支两委将农村"组组通"公路建设放在"四场硬仗""七大战役"之首,全力破解交通瓶颈制约农村发展的难题,孔岸、播托、高友、青岗坡、毛凼子等11个组相继修通了3.5米宽的通组路;绒空组则通过易地搬迁实施了整组搬迁……

依托毛凼子通村路这根"大血管",通组路、串户路像"毛细血管",连通了大山里散落的村民组和人家。

"我这辈子,做梦都不敢相信水泥硬化路能修到自己家门口。"家住高友组的老党员张成佑谈到梦想实现,泪眼迷离。但县乡干部齐心协力,"组组通"工程建设快马加鞭,进展快速,短短一年多时间,全村就新修了25.5公里,90%村民组通硬化路,串户路也通到了家门口,彻底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历史。

"以前,咱们这里因为不通路,大山里的野生的金银花、鸡纵菌和放养的小黄牛等特色农产品卖不出去,外面的采购信息也进不来。现在路终于修通了,满足了很多村民回乡创业的梦想!"在宽敞的办公室里,外出务工多年,现今回村任村干部的代波骄傲不已。

2020年下半年,在龙广镇做餐饮生意的孔岸组青年湛茂荣、湛江回村建起了小洋楼,经营起了400多平方米的生猪养殖场;播托组的杨质良、杨质现兄弟,绒秧组的吴古剑从龙广镇也回村建起了自己的养殖场;一直在青岗坡组的孙忠伦、孙成友也建起了自己的养殖场地,回乡创业的村民达到10余户,个体养殖的生猪达5000余头……

便捷的交通条件加上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很多客商涌向毛凼子村。在州内从事中药材种植的廖尚友,到毛凼子组流转了200多亩土地种植黄金、前胡等中药材;全国500强企业温氏养殖集团在毛凼子建起了3个年产5000头猪的现代化养殖单元。

一个个曾经偏远闭塞、交通落后的山村,随着通村路、通组路和串户路项目的实施完成,不仅甩掉了"贫困"的帽子,还逐步走上了乡村振兴的路子。

毛凼子村的农村公路建设,是贵州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