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情感 > 心情随笔 > 正文

“备”开学

作者: 何龙飞2024/02/08心情随笔

印象中,每年的9月1日左右中小学都要开学。伴随着开学日期的来临,那些"备"开学的往事纷至沓来。

我老家在农村。记得我当年读小学一年级时,学费是5.5元。可那时家里全靠父母挣工分,收入低,这5.5元的学费,父母也得省吃俭用才能"备"好。但只要儿子能够读书,走出大山,当父母的再苦再累也值得。

我读初中时,不单学费涨了,生活费、住宿费也涨了。要想顺利入学,父母就得加倍努力地"备".为此,父亲发挥自己是木匠的优势,远到几十公里外的地方做木活,近到公社范围内当木工,只要能挣到钱,他加班加点都会干。母亲则在家里发展副业,养猪养鸡养鸭,种蔬菜。遇到插秧、收割、掰苞谷等农忙时节,父亲就从外地赶回来,与母亲一起劳作,"突击"后又出门做木活。

父母挣得了"血汗钱",备足了我的开学费用后,才会长长地叹口气,心里感到踏实。

后来,弟弟也读初中了,这下要为两兄弟"备"学杂费、生活费等,负担明显增加。可父母要强得很,他们步行三十多公里去圩上卖锄头、卖米、卖鸡、卖蛋,谷子和玉米一晒干,他们就挑到粮站和酒厂去卖。邻居家建房,需要挑沙子、抬水泥板,父亲二话不说抢着去干,千方百计帮我和弟弟凑学费。

如果还差一点钱,父母就厚着脸皮去借。起初,亲朋担心父母的偿还能力,不大情愿借。父母信誓旦旦,终以诚心感动了亲朋,才借到了钱。如果借都借不到钱了,父母就鼓起勇气,找到信用社主任,反复陈述家里的困难,即使贷款也要"备"足我们的开学费用。时间一长,父母成了乡里有名的贷款户,不过父母不以为意,认为这是"智力投资",尽管名声不好听,但事情做得有意义,值!

除"备"开学费用外,父母还为我们"备"物资。如棉絮要选蓬松一点的,母亲把棉絮揉进被套内,小心地用针线缝好。被套、枕套、枕芯、床单等,母亲也提前帮洗干净晾干。学习用具也要备齐,记得有一次,老师需要人手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乡里没有卖,母亲就带我步行三个多小时,到城里的新华书店买到了,再走夜路回家。

父亲也没闲着,为了方便我存放学习和生活用品,他上山砍来杉树,晒干后为我做了一口木箱,还刷了漆,既美观又实用,同学见了都羡慕不已。

当然,开学前还得"备"心态。父母教导我:开学像奔跑,像"战斗",要打有准备之仗,方能信心满满,成竹在胸!

如此一来,"备"开学就充足了。

父母的"备"开学,备出了温暖和关爱,备出了我的前程,多好的事啊!

如何回报父母的爱呢?早已成家的我传承了"备"开学的传统,女儿在读大学,开学在即,我和妻子为她备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备社会实践活动表、学习用品等,还帮助她备出好心情,愉快地去报名开学。

这不正是"备"开学的生动写照吗?不正是爱的传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