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散文 > 现代散文 > 正文

母亲的衣柜

作者: 胡庆军2023/11/24现代散文

从平房到楼房,搬了几次家,也丢掉了很多东西,母亲却一直舍不得丢下她的衣柜。

如今,母亲那老旧的衣柜被静静地摆放在屋子角落,与客厅里的其它新潮家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说衣柜老旧,可柜内的衣物都是当下的时尚新品。

说到这些年国家的变化,其实从咱老百姓小小的衣柜就可以发现一些时代变迁的痕迹。有人说,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穿在身上的历史。的确,橱窗里的衣品就像时尚变化最为灵敏的风向标,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时代最为鲜活生动的形象记录。如今,当我们再去审视那些逝去的岁月,会惊奇地发现40年的服装变革史就是一部写在每个不同年代中国人身上,鲜活而真实的改革开放发展史。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这句话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人们对服装的选择。母亲说,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由于经济水平有限,“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人们穿衣戴帽的唯一准则,那时母亲的衣柜里装的大多是布头和针线。当时,老百姓做衣服买布料都要凭票购买,所以想添置一件新衣服很难。走在街上你会发现,无论大人小孩、男人女人,衣服的颜色基本都是军绿、蓝灰,样式也简单。如果谁的衣服颜色和样式稍有不同,准会招来人们异样的眼光。受生活条件的限制,全家人的衣裤都是母亲亲手缝制的。如今,再想起那些日子,母亲总是会心一笑,她说:这是岁月留下的印记,也让我们在回忆中更加热爱如今的生活。

是呀,衣柜里衣物的变化成了普通人家生活中的一道风景线,不同时代演绎着各自的精彩。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宛如一阵春风吹绿了神州大地,也让人们深埋了多年的爱美之心逐渐得到释放。母亲说那时候特别流行蓝呢子外套,她就买了一块蓝呢料子给我和弟弟各做了一件。然后每到家庭重要的聚会,母亲就会打开衣柜,让我们穿上,让喜悦充满每一寸时光。

如果说上世纪70年代人们对服装的意识可以用“刚刚苏醒”来概括,那么到了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对服饰的选择可以用“多彩而时尚”来形容。母亲衣柜里的“绿、蓝、灰”成为了记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鲜艳的颜色。进入21世纪,随着保暖内衣的热销和私家车的普及以及办公条件的优越改变了人们的着装习惯:冬天不会冻得缩手缩脚、夏天也不会热得汗流浃背。于是,厚厚的棉衣棉裤搬出了母亲的衣柜,轻薄的保暖衬衣替代了厚重的手织毛衣。

有时去外地参加活动,母亲帮我整理衣物,打开衣柜,拎拎这件试试那件,柜子里的几十套衣服,常常挑花了眼,要来来回回换上几遍。过去,一家人一年四季的衣服,母亲的一个衣柜就可以轻松装下。而如今,家里衣柜就有五六个,母亲常会因为衣服太多而不得不清理烦恼不已。母亲说:“从全国一片蓝色的海洋到五彩缤纷的街头时尚,从盲目跟风、追求名牌到追求休闲、自然、个性,多元化穿衣风格的改变,人们从最初的追赶潮流到现在的引领潮流;从盲目崇拜名牌到现在个性服装的盛行,这些发生在衣橱里的变化无不体现出了时代的更替和进步。如今老娘做得衣服打死你们也不会穿了。”

老百姓衣柜的变迁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文化观与价值观,衣柜里服饰的变化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社会物质层面、精神文化的变迁。改革开放40多年,我们有目共睹的是祖国的崛起。服饰的变化在反映出了中国人着装观念改变的同时,也折射出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和国家的繁荣昌盛。

母亲衣柜的变化不仅让我看到了服饰的变迁,更多的是历史前进的缩影。看着母亲随手打开她的衣柜,看着里面色彩斑斓、高档时尚的四季服装,心中不由得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