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句 > 文案短句 > 正文

太极拳说说句子

2024/03/01文案短句

请欣赏太极拳说说句子(精选90句),共4篇,此文由微文呈现整理。

太极拳说说句子 篇一

1、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2、远拳,近肘,贴靠。

3、迈步如猫,运劲如抽丝。

4、十三势之外形要求,固为沉肩、坠肘、松腰、坐胯,如不能使神经、筋脉、骨节之元真扭结不散,随着伸缩钻翻,贯注于内窍外穴,仍难生效。

5、一开—合,有变有常。

6、阴阳明而手足得其用,虚实定而攻守得其宜。

7、迈步时,应以尾闾上下对直,并与支持身体重心之脚跟相合,身体才能正直,不偏不倚,中劲相聚,神炁贯顶,此为三元步法。

8、太极拳十三势,捧、捛、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实即八卦、五行之合称。

9、无形支配有形,是政治之秘;有形控制无形,是练功之秘。

10、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11、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12、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13、拳术一道,首重中和。

14、势者,内含炁机,是活的;架者,则无生机,是死的。

15、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16、关节不松,柔劲不来。

17、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18、道法自然。

19、顺中用逆,逆中行顺。

20、听劲有二:一称外听,一称内听。前者系指推手时以手去听对方之劲炁而应答随化;后者系指盘架时以灵去听自己之劲炁而合关窍玄机。

太极拳说说句子 篇二

1、中定者,九宫也,为先天之元炁之所藏。亦即真炁穴之位。上对夹脊,下对尾闾,与灵性涌泉呼应契合。

2、拳以眼为尊,眼为之苗。

3、太极者,道也。两仪者,阴阳也。

4、《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5、处不是圈,处不是拳。

6、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

7、十三势八法,为后天八卦,故其形象圆。即一切动作,都在圆中生化。

8、天下之武术,莫不存有此十三势。

9、鼓荡内敛者,一炁分合也。即先天化后天,后天合先天意。

10、拳可慢,不可滞。

11、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12、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动一静,互为其根。

13、分者,拳势之变化,属演绎,目的在于走化黏随;合者,劲炁之凝聚,属归纳,目的在于攻人发放。

14、脚踩阴阳手划圆。

15、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16、独练时敌似有敌,应对时有敌似敌。

17、十三势既喻八卦、五行,就不能忽略卦气,就不能不知生克。不知内窍外穴,强配呼吸而练,怎么不出气病。

18、蹬脚不过膝,分脚不过腰。

19、阴阳共处一个圆,千变万化不离圆。

20、太极拳要慢要松,旨在内听自己之炁机,流行全身。结合窍穴之玄妙。这是练成内功的秘诀。

21、若言体用何为难?意气君来骨肉臣。

22、无处不是圈,无处不是拳。

23、天地为一大太极,人身为一小太极。

24、天人合一。

25、拳势之伸缩变化,步法之进退穿插,皆依元炁而生化。

26、一阴一阳之谓拳。

27、一伸即变化,一缩即凝聚,是即太极。动而生八卦,静而归一炁,这就是太极拳。

28、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

太极拳说说句子 篇三

1、太极无极也,万物之生。负阻而抱阳,莫不有太极,莫不有两仪。

2、开合虚实,即为拳经。

3、要想拳练好,必把圈练。

4、为于微,图难于易。

5、开合虚实,即为拳经。

6、开合虚实,即为拳经。

7、天地为一大太极,人身为一小太极。

8、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9、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10、妙手一着一太极。

11、练习十三势必须与一炁相结合,否则便是死架。

12、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

13、十三势既喻八卦、五行,就不能忽略卦气,就不能不知生克。不知内窍外穴,强配呼吸而练,怎么不出气病。

14、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动一静,互为其根。

15、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16、势者,内含炁机,是活的`;架者,则无生机,是死的。

17、若言体用何为难?意气君来骨肉臣。

18、十三势八法,为后天八卦,故其形象圆。即一切动作,都在圆中生化。

19、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20、天人合一。

21、太极拳要慢要松,旨在内听自己之炁机,流行全身。结合窍穴之玄妙。这是练成内功的秘诀。

22、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23、阴阳明而手足得其用,虚实定而攻守得其宜。

24、天下之武术,莫不存有此十三势。

25、拳势之伸缩变化,步法之进退穿插,皆依元炁而生化。

太极拳说说句子 篇四

1、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2、阴阳共处一个圆,千变万化不离圆。

3、太极拳十三势,捧、捛、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实即八卦、五行之合称。

4、在左右蹬脚的动作时,似乎将此生最多的力气用于支撑腿部,尽力做到平衡,双手呈十字形。在下势的时候,一只手像爪子一样僵直,腿做成一个较缓的坡度,另一只手随着节奏,向着前方推掌。

5、引进落空、借力打人,周身须完整统一,动则俱动,静则俱静,劲断意不断,才能一触即发。牵引在上,运化在胸,储蓄在腿,主宰在腰,蓄而后发。一身须具备五张弓,才能做到蓄劲如张弓、发劲如发箭。劲以曲蓄而有余,周身之劲在于整,发劲要专注一方,须认定准点,做到有的放矢。劲起于脚跟,由脚而腿而腰形于手指,须完整一气,不能有丝毫间断。

6、松软沈稳的形势,如载重之船,沉沉稳稳地荡于江河之中,既有沉重而又有软弹之力。凡是一举一动,是以意为主使,以气来牵引,无论伸缩开合,或收放来去,吞吐含化,皆是由意气的牵引为主动,由腰脊来领动,此是太极拳与他种拳不同之处。如一势之开,不但四肢开,而心意胸脊必先为之开;如一势之合,不但四肢合,而心意胸部必先为之合,凡一切动作必须由内达外,所以称为内功。

7、太极拳是一门最讲求省力打人的艺术,所以借力打人、引进落空是太极拳最本质的特点。要掌握“四两拨千斤”的巧妙技艺,就是要懂得身法轻灵之理,以意运气、以意打人,久之则身法无所不合。一身之劲在于整,一身之气在于敛,身法能一一求对,轻灵自如,达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人一挨我,我在下即能得机,而在上即能得势,上下相随,前后左右无不得力也。能得机得势,乃能舍己从人;能知己知彼,才能因敌变化;能因敌变化,“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之技,才能出神入化。

8、人身之灵机,最为宝贵。凡一切处事接物,皆全赖于此,不独打拳推手也。但灵机是出于大脑神经,所以太极拳的功夫,首要在稳静的基础上练功,以养其大脑中枢神经。但所谓稳静者,是心神泰然之后,自然之中出来的真稳静,而不是强制着不动作出来的表面上的稳静,这种强制着身体不动,表面上是稳静,而心性方面仍是不静的。如果这样,就不是真静,不是真静,就不能养大脑中枢神经,也就出不来特殊的灵感,此理又不可不知。

9、在练功时,要以神走,以气化,以腰领,以意去,内外一体,心神合一,神气贯串,上下一致,久而久之,便会养出非常的灵觉来,以这种灵觉用之于推手,体会对方之来劲,是百无一疾的,既已知道对方之来劲,便可顺其来势,随其方向,而作跟随沾粘之动作,他身上之缺点,便会自然的发现出来,我趁势击之,则自无不中之理也。

10、武当太极拳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先至,能四两拨千斤。不但是强身健体还可以防身自卫,武当太极拳结合有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还虚合道的道教气功功法,开人智慧、发人体能,使人延年益寿、长生久世,是一种集武术与养生一体,上乘的拳法。太极拳的练习过程分三个阶段:首先练形、然后练气、最后练神。其内含功法主要有:吐纳导引功、外气采补功、混元站桩功。

11、练刚柔不如练柔劲,练柔劲不如练松软,练松软不如练轻灵,练轻灵又不如虚无。虚无的气势,才是太极拳最上层的功夫。其主要的练法,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意贯指,日积月累,内劲自通,拳意主能上手。四肢是外梢,不可自动,胯为底盘,务须中正,以思想命令于腰脊,以腰脊领动于四肢,尚须以神气相配,上下相随,完整一气,否则非太极拳功夫。

12、正如俗话说的,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短短的六分钟,这凝聚了多少同学血汗的结晶啊!表演结束后,太极拳教练尚俊老师对此次表演给予了很高的赞赏,这就是我们持之以恒的成果。磨练意志,又锻炼身体,可谓一举两得。

13、其健身方面,全凭呼吸深长,气血畅通,头脑安闲,心神稳静。其应用方面,全凭虚无的气势,沾粘跟随,在几跟几随之中,我之身势早已吃进彼身,一切的机会自送上手来,在这个时候,我的神气一动,早已如触电样将其打出矣。

14、推手发劲时,只见其眼神一看,对方便觉惊心动魄,有顷刻生死之感,此乃体态与精神合一,能在极短之时,将全身之力量集中而发,能起在突然之间,迅雷不及掩耳,令人不可抵御,亦无从抵御故耳。平时练功所以稳静缓慢者,正为蓄养此精气神,即内外各部配合之妙用也。

15、随着音乐响起,大家迅速将手举起,成抱拳礼动作,“起势”,我们不紧不慢地放下双手,迈开左腿,连贯而不失节奏地开始表演,全身柔绵而有力地开始摆动,每一个关节灵巧地配合着,身心倾听着悠扬的乐曲,双手如同白云一般舞动着,在柔和的动作中也藏着几分刚劲,双手握拳,转腿,向前缓缓冲拳,推掌,更让沉浸其中的我们觉得正在全神贯注地将混沌的天地分开,动作要多么精确,到位,整齐。

16、太极拳功夫,不外乎是动静开合而已,但一切要在稳静的基础上作,不可有慌张冒失的现象。它虽是静,但静中藏动机。虽是动,但动中存静意,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此太极拳之道理也。

17、什么是太极?《易经》:“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孔颖达疏:“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宋代理学家则认为“太极”即是“理”。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太和》:“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谓太极也。”太极,太就是至,极就是极限,也就是至于极限,无有相匹之意,既包括了至极之理,也包括了至大至小的时空极限,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心,可以大于任意量而不能超越圆周和空间,也可以小于任意量而不等于零或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