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学习方法的朋友圈文案
请欣赏论语中学习方法的朋友圈文案(精选88句),共3篇,此文由微文呈现整理。
论语中学习方法的朋友圈文案 篇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3、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4、注重复习
5、【注释】
6、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7、向他人、向社会学习
8、学习的目的是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求学者无不想通过学习而有所收获,但古往今来,为何学者如牛毛,而成者如麟角呢?其根本原因是学习方法不当,没有做到学与思的有机结合。例如学习语文离不开背诵,特别是名诗名文必须要逐字逐句,甚至是一字不漏地背诵,但背诵绝不是死记硬背,机械式的记忆,而是要在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句式的特点及内在的逻辑联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这样背起来才连贯,不会结结巴巴,不会把句子读断,或增一字减一字,从而形成学习语文的语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背诵不是求知的目的,求知的目的是要在掌握知识的前担下学会运用知识。如果硬背,机械式的记忆,完全不领悟文章的含义,像鹦鹉学舌那样,就不可能活学活用知识。由此可见,要想提升自己,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就必须努力去学,并把学与思密切结合起来,做到“口而诵,心而惟”,这样才能在死的书中,读出活的知识来。
9、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10、愠:音yùn,恼怒,怨恨。
11、孔子认为学了知识后,并按时去复习它,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同时更认为温习已学过的知识,从中会有新体会、新发现。这两点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也不过时,值得我们借鉴。
12、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13、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14、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15、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16、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17、通常我们把复习叫作“炒现饭”,认为这项工作意义不大,不如用这个时间去学新的知识。其实不然,因为学的知识越多,遗忘就越快,如果不及时复习,所学的知识就像猴子掰玉米一样,收获甚少。求学者一定要认识到复习的重要性,绝不能把它当作可有可无的事。复习过程就是与遗忘作斗争,复习做得扎实,就能唤醒过去所学的知识,还可以回忆起当时获取知识的情景,使之成为一段段美好的回忆,这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
18、【译文】
1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20、【评析】
21、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论语中学习方法的朋友圈文案 篇二
1、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2、【译文】
3、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4、【原文】
5、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6、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7、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8、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9、这句话的大意是: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茫然无知;只思考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10、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8)?”
11、“温故”何能“知新”?这里仅举当代作家毕淑敏读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来阐述这个道理。8岁时她初识文字,看到美丽善良的人鱼公主居然变成大海上的水泡,读出的是伤感;18岁情窦初开,读出的是爱情;28岁初为人母,读出的是对人鱼公主家人的关切;38岁开始写作,再读竟不由自主地探讨起安徒生的写作技巧来了;48岁为了写这篇文章,读出了此篇是写灵魂的故事。这样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收获和体会,常读常新,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这个典型的事例是对孔子“温故知新”观点的最好诠释。我们在学习中千万不可忽视复习,凡是创新都有一个温故、反复探究的过程。
12、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13、【评析】
14、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1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18、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19、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20、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21、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2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3、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24、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25、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26、巧言令色,鲜矣仁。
27、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2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9、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论语中学习方法的朋友圈文案 篇三
1、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2、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3、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4、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以喜,一则以忧。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
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8、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10、人类被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列夫·托尔斯泰
11、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1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13、没有诚实何来尊严?——西赛罗,古罗马政治家
14、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以喜,一则以忧。
15、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
16、进学不诚则学杂,处事不诚则事败,自谋不诚则欺心而弃己,与人不诚则丧德而增怨。——程颢、程颐《二程集·论学篇》
17、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8、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9、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0、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21、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德)康德
2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论语·为政》
23、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即使自己是教员或医生。但做人处事的法子,却恐怕要自己斟酌,许多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鲁迅
24、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25、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26、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7、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28、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29、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30、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31、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32、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33、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34、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35、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36、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37、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38、见义不为,非勇也。(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