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糕
微文呈现整理的年糕(精选4篇),希望大家喜欢,记得分享哦。
年糕 篇1
寒假一到,爸爸妈妈就带我去外公家,妈妈说今年外公家要做年糕,我顺带可以去看看,这可是一年一次的,而且家家户户都要做呢!
早上,外公已经把糯米泡在了水里,外公说,今年他泡了50斤米。到了下午,我们把米再冲洗一遍,再把桶里的水沥干,只剩下米。接着把米倒进打粉机里,开动机器,然后白色的粉就从机器的出口流到了我们事先准备好的一个很大很大的盆里,再加点水,用手搅拌几下,要使水和粉能均匀地混在一起。我和外公再把粉倒进蒸桶里蒸。大概过了10分钟,蒸桶开始冒烟了,烟越冒越大,这就表示蒸熟了。
外公把蒸好的粉倒进年糕机里。立刻,一根白色的长条从年糕机的一个小口子里钻了出来。我见到小口子上有水喷在年糕上,就问:“外公,为什么这里有水喷在年糕上呀!”外公说:“因为刚蒸好的年糕容易粘在机条上,喷一点就不粘了。”白色长条就像传输带一样被送到切糕机下面,被切成一段一段的,坐在旁边的阿姨是专门负责把切好的年糕放到小竹板上,等着主人把它搬走。我也试着搬,但是因为太重了,年糕差点被我掉在地上,幸亏妈妈赶快来接住。
我们把年糕搬到一块像草席一样大的竹板上,一根一根放好。我迫不及待地拿了一根咬了一口,味道淡淡的,可我还是觉得很香!
我觉得做年糕真是一件有趣又好玩的事!妈妈说,做年糕为过年又增添了一道浓浓的年味!
年糕 篇2
大娘们头上顶着打糕,冒着敌军的炮火,穿过战争的硝烟,走着走着,一颗残酷的子弹想打娘们射去,一位志愿军为大娘们挡了这颗子弹,他就是住在大娘家的伤员。这时,解决了食物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终于,我们打胜了这次阻击战。在朝鲜的一个火车站中,千千万万的朝鲜人民在向志愿军同志门招手示意离别,许多人都哭泣着。
在一节车厢的登车处,一位小女孩紧紧抓住一个志愿军的手。她,就是小金花。她用她带有哭腔的声音对志愿军说:“叔叔,你别走!我舍不得你啊!”“乖,松开手。我以后可以再来看你们的呀。”他安慰着小金花。小姑娘抽抽哒哒下了车。
无独有偶,在另一节车厢内,一位老大娘拿着个包裹对另一位小伙子说:“一路走好啊!小兄弟,这是我给你准备的打糕,饿了就吃。爱吃就多吃点,吃完了我再给你邮过去几包;”说完,便忍不住伤心,也哭了起来。志愿军战士看见她老泪纵横的样子,忍住伤心说:“大娘,我走了,您多保重啊!”
一位拄着拐杖的大嫂,背上还背着孩子,孩子已经熟睡了。她也跟一位战士说着话:“志愿军同志,谢谢你们这几年来对我们的关照。等着孩子长大了,我让她亲自去向你们道谢:”“大嫂,您看您又说客套话了吧?我们都是一家子,互相照应是应该的。再说了,怎么的也是你们照顾我啊。”
列车不顾人民的哭泣声,冷酷地鸣响了汽笛。列车就要开了!许多人抢着跟志愿军握手。可是不一会儿,列车就渐渐远去、远去,最终完全消失在人民的视线中了。
猜你喜欢1:年糕
年糕是我家乡文成县的特产,销售到浙江省各地,颇负盛名。连上海那一带也吃我们家乡的年糕。在家乡家家户户都自己做年糕,他们拿起装有和好的面粉和盆,放在柜台上,把粘度大的米或米粉弄成长方形,涂上面粉,再放大锅里蒸上好一会儿,蒸熟之后,就在打开锅盖的瞬间。一股糯米的香气散漫了房间,还会随风
飘到巷子里。此时,年糕已成形状。立刻用筷子把年糕放在盆子里,再把年糕转放进水桶里,侵泡几个日也可存放在水里几个月。过了几个月,就可以拿出来使用了。味道美极了。
我们传统的吃法是这样的,把年糕从侧面切,切成小片小片,再入锅里,拌上海鲜酱油,白醋,猪油肝和其他自己喜欢的材料一同放进锅里。但是我们是海边长大的,有一种离不开海的感情,所以我们吃的饭都有海的味道。吃的年糕都是放一些海鲜同蒸,味道十分清淡。也可以做成糖酥年糕,非常可口。甜味正好适宜,外里透红,也不太粘牙。我们家乡的人们都非常注意年糕应该什么时候放调料,不应该什么时候放,否则不叫年糕。
清淡口味的年糕我们每天都吃的。但一到重大节日,就会做各种各样的年糕。到时候,摆放年糕,端上海鲜,放着菜肉,可真是满汉全席啊。
因年糕做完后,要放在水里,这样就可以保存较长的一段时间。人们运年糕不用包装,直接放在盛着干净的水箱里。可真是省了包装一大堆年糕的力气。连超市上卖的年糕也不用包装,就放在可以喝的自来水里。这种储存、运输、销售年糕的方法,不知是不是家乡独有的。
年糕在浙江一带名气很大,也有很多人吃。旅客都会游玩后,带年糕返回给亲人朋友们吃。年糕是我们家乡的特产,我为此名气很大感到骄傲。
猜你喜欢2:中国的饮食文化——年糕作文
中国饮食文化,由于特定的经济结构,思维方式与文化环境,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下面六个方面。
选料,是中国厨师的首要技艺,是做好一品中国好菜肴美食的基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熟练运用的技巧,每种菜肴美食所取的原料,包括主料,配料、辅料、调料等,都有很多讲究和一定之规,概而言之,则是“精”、“细”二字,孔子所说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也。所谓“精”,指所选取的原料,要考虑其品种、产地、季节、生长期等特点,以新鲜肥嫩、质料优良为佳。
刀功,即厨师对原料进行刀法处理,是成为烹调师需要的,整齐一致的形态,以适应火候,受热均匀,使于入味,并保持一定的形态美,因而是烹调技术的关键之一。我国早在古代就重视刀法的运用,经过历代厨师的反复实践创造了丰富的刀法,如直刀法,片刀法,斜刀法,剞刀法和雕刻刀法等,把原料加工成各种各样的形态和各种各样的花色,还可以镂空成美丽的图案花纹,雕刻成“喜”、“寿”、“福”、“禄”字样,增添喜庆筵席的欢乐气氛。特别是刀技和拼摆手法相结合,把熟料和可食生料拼成艺术性强,形象逼真的鸟、兽、虫、鱼、花、草等花式拼盘,如“龙凤呈祥”、“孔雀开屏”等。
火候,是形成菜肴美食的风味特色的关键之一,但火候瞬息万变,没有多年操作实践经验很难做到恰好处,因而掌握火候是中国厨师的一门绝技。中国厨师能精确鉴别旺火、中火、微火等不同火力,熟悉了解各种原料的耐热程度,熟悉控制用火时间,善于掌控传热物体的性能,还能根据原料的老嫩程度,水分多少,形态大小,整碎厚薄等,确定下锅次序,加以灵活运用;使烹制出的菜肴,要嫩就嫩,要酥就酥,要烂就烂。
烹调技法,是我国厨师的又一门绝技。常用的技法有:炒、爆、炸、烹、溜、煎、贴、烩、扒、烧、炖、焖、氽、煮、酱、卤、蒸、烤、炝、拌、熏、以及甜品的拔丝、蜜汁、挂霖等。
调料,也是烹调的百味香。
我们只有准确把握了这六方面,才能深刻地理解中华饮食文化,因则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