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作文 > 作文大全 > 正文

读爱的教育有感

2025/01/19作文大全

微文呈现整理的读爱的教育有感(精选4篇),希望大家喜欢,记得分享哦。

读爱的教育有感 篇1

爱默生曾经说过:“书是人类的主食。”德国作家歌德也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由此可见,没有书我们的世界将会成什么样子啊!

在这次读书活动中,我爱上了一本书——《爱的教育》。书中简洁流畅饿文字,寓意深刻、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深深打动了我……

在《爱的教育》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小主人公安利柯的父亲写给他的一封信——《感恩》。在信里,父亲告诉安利柯,老师是最值得尊敬的人,我们应该爱戴老师。即使老师有时候态度不好,甚至还会犯错误,也要一如既往地尊敬老师。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他们毕竟把毕生的精力、聪明都给了孩子们,是为孩子们牺牲了一切的人,是开发你精神的人。”是啊,常言说得好:“爱自己孩子的是人,爱别人孩子的人则是神。”老师把神仙一样的智慧送给了我们。

也有人赞美老师是园丁。的确,老师就像是辛勤的园丁。用自己的精力和能量呵护知识大园里的小苗,为使小苗茁壮成长,以自己的身体做土壤,用心血做养料,对小苗们精心栽培,耗尽心力只盼小苗们将来变成“有用之才”的那一天。我们还说老师是父母,这不是空洞的赞美词,因为老师用无私的爱开启了我们智慧的门,让我们走出懵懂的世界。所以,学生们感谢老师,对他们报以感恩的心事理所应当的。可我有时却不能理解老师的严格要求,跟安利柯一样抱怨老师。现在一想都惭愧。我觉得,安利柯父亲的这封信不只是写给安利柯一个人的,而是写给全世界所有学生的。

“尊师”和“孝敬父母”是一样的,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必备的基本道德。老师把所有的才智都奉献给我们,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我们身上,教我们做人的道理,让我们为自己的祖国辉煌的明天做出贡献,父母则拼死拼活地挣钱让我们读书,让我们穿得好、吃得饱,要我们堂堂正正地做人,我们不应该感谢他们吗?

读爱的教育有感 篇2

寒假期间,由于我眼睛散瞳,爸爸妈妈为我读了由夏丐尊翻译、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这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以一个四年级男孩安利柯的眼光,讲述了从三年级10月份开学的第一天到第二年7月份在校内外的所见、所闻和所感。虽然著作所讲述的年代和空间距离我们十分遥远,翻译者的语言读起来有点儿拗口。

但是,每一个小故事都会拨动我们的心弦,让我真切地从一个小学生的角度审视着身边的美与丑、善与恶,书中描述的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使我们感受到作者完全在用爱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使人感到每个人都需要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相互理解!

《爱的教育》给了我许多启示,让我认识到爱是超越时代和空间的,无论古今中外、贫富贵贱,爱始终伴随着每一个人的成长、无处不在,对每个人都是须臾不可或缺的。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要用心来浇灌,让爱的种子在我们的心底生根、发芽、成长,并把爱心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猜你喜欢1:小学四年级爱的教育读后感400字左右

爱的教育是一本好书,它是可以使我们懂得尊老爱幼的法则,可以让我们学会文明礼节,可以让我们和同学友好相处。

爱的教育,主要写的是小学生安利柯与一些伙伴、一些老师、一些家人和祖国产生的爱的故事。小学生安利柯并用日记的形式,将这些故事记录下来。使无数的孩子在这些故事的感染下健康成长。

爱的教育里有许多感人的文章,比如:《为父着想》,许利亚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是安利柯的同班同学。许利亚家生活比较艰苦,全家上上下下、老老小小全靠许利亚的父亲一人上班赚钱。父亲的工作非常辛苦,白天要在铁路上工作,夜晚还要在家用正楷字抄名册,500条才能赚3元钱。有一次许利亚看到了,就想了一个主意:我一定要帮父亲。于是他趁父亲睡了的时候,偷偷起床帮父亲抄名册,一直抄到深夜3点才迟迟入睡。第二天父亲起来数名册的时候,看到昨夜抄的`名册有多了许多,可高兴了!但他却不知道是谁帮他抄的。许利亚也没有告诉父亲。许利亚白天上课,晚上帮父亲抄名册,这样的日子持续了1个月。最后还是被父亲发现了,但父亲并没有责骂他,而是流下了幸福的眼泪……《医院的天使》、《病中的老师》和《遇险的船》都是感人的文章。

爱的教育里,也有许多让人感到可爱的文章,例如:《幼儿园》。幼儿园里的小朋友们吃饭的时候特别可爱。有人拿了两个勺子吃;有人直接用手抓着吃;还有人将豆子一粒一粒的装进口袋里,更可爱的人用小围裙包住豆子再捏成糨糊。特别的孩子一边吃饭一边出神的看着苍蝇飞。孩子们吃完了饭,便在院中玩。有的玩游戏,有的唱歌跳舞,还有的听老师讲故事……《可怜的盲童》、《学校的女老师们》和《侠义的行为》都是写的比较可爱的。

爱的教育里有许多许多的好词好句好段,比如:沉甸甸、川流不息、叽叽咕咕、洋溢、乱哄哄、哇哇大哭、寒喧。我巴不得早点儿用上这些崭新的本子,更巴不得早点儿看到那些久别的同学,于是,我的脚步不禁快了起来。

爱的教育我爱你!我感谢你!谢谢你给我带来了这么的多爱的知识。

猜你喜欢2:高考的作文

我不是教育专家,高考这个话题本来对我是鞭长莫及。之所以突发奇想,建议在高考中废除作文项目,实在是从自己这么多年的产业实践出发,觉得现行的作文考试,测试到的考生能力,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将来生活中基本上没有什么用。

现代社会,基本上来说,是一个商业社会和技术社会。以作文技巧为取仕之道,这个是中国王朝时候的发明。那时的中国,是以道德伦理为基础的社会。在那样的社会中,除了镇守边疆冲锋陷阵的武将以外,文官大臣们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给皇上递折子。如果大臣理论讲得不够宏大,道德立意站得不够高,折子就得不到皇上重视,不能采纳,对王朝、对国家也就没有贡献。所以科举制度考试的核心,就是比赛谁更擅长把道理讲得响亮。我们看千百年来,中国文人流芳百世的文章,包括选入今天中学古文教材的那些,基本上都是道理讲得特别铿锵有力而取胜的。

商业社会和技术社会对写作能力,却有非常不同的衡量标准。除做广告以外,在通常的生产、制造、经营、销售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把一件事实描述清楚,把一桩事件的逻辑结构表达明白。而这种文章,在中国古代文人的传统中,是极其不受重视的。除非是落魄文人,或是业余时间,才会写点这种所谓的“笔记体”。比如沈括的《梦溪笔谈》、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等。既然不受重视,这类作品的数量便少,质量也不高。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的人,最头疼的就是研读古籍中的技术性描写,因为基本上都是一塌糊涂。比如对张衡的候风地动仪,其关键设计,只有“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十二个字,想破了头你也猜不出那究竟在说什么。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足以傲世的发明,却几乎无一例外地湮灭失传了,不能流传下来。想一想吧,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文字的国家之一,数千年形成的文字典籍浩瀚如海,记录了无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讲了无数治国安邦修身养性的道理,却竟然连最简单的一些技术发明也没有记录下来。

今天我们中国学生的语文训练,高考的作文考试,不幸还是在强调讲品格论道理的能力,还是连最基本的描述能力都不能检测。能够通过高考的大学生,都是经历过高强度的“写作”训练的,但是他们大学毕业到了工作岗位上,却连一份最简单的产品说明都不会写,连一个请假条都会东扯西拉出无数不相干的话题。更不要说让他们写一份商业计划书或市场调查报告了。他们最擅长的“写作 ”,常常是引经据典,浮想联翩,攻其一点,夸大其词——这也是从小学到高考一直能让他们得高分的“技巧”。他们最不擅长的,是精确地描述现实,是诚实地表达思想,是缜密地论证推理,是对正、反两种意见都能客观中立地记录。因为这种最实用、最有利于交流信息的写作方式,在我们的作文教育体系里,将会被判成“ 枯燥无味、立意不高”而得到低分。

我不是说那种高讲道理、宏论天下的文章不好,不重要。恰恰相反,这种文章太重要了。正因为如此,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样的写作方式是一辈子也用不上的屠龙之技。一个正常的商业社会和技术社会中,有百分之一的人擅长写这样的文章,足矣。让哲学家们去谈玄论道,让政治领袖们去勾画乾坤,让企业的老总去发表战略感慨,最后那些鸡毛蒜皮的感想议论可以留给我这样的专栏作者、写点豆腐干文章来发发。如此,足矣。剩下那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他们掌握一种语言,无论母语还是外语,最重要的还是能做到准确无误地和他人交流沟通。为了百分之一人口提高讲道理、发感慨的能力,而让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陪绑,跟着苦练“作文”,还要因为高考作文分数不够,而拖累了整体成绩——这实在是对智力资源的浪费。

无论高中还是大学教育,根本上都是普及教育,应当以掌握最基本的生存技能为最高目标。语文教育也不应当例外。我的建议是:除了少数专业如政治、哲学、艺术、广告等的考生可以选修、选考“作文”外,对绝大多数考生尤其是工商类和理科类考生,完全可以废除这个科目。不要用一道题目来逼迫学生长篇大论,而应当用若干道甚至十几道小题目,对学生运用语言描述事件的准确程度、逻辑结构的严密程度等等,进行多方位的考核,从不同角度测试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水准。对了,这个科目,不妨就叫做“语言综合运用”,而不是现在常讲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