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情感 > 心情随笔 > 正文

山里人的读书梦

作者: 吕玉莲2023/07/15心情随笔

1949年,十五岁的父亲背着书包和小姑小叔一起走进学堂。父亲是多么高兴啊,自己也能认识很多字,能读会写,爷爷再也不用拿着信央人读信,求人帮忙写回信了。

可惜,好景不长。父亲只读了两年书,便被爷爷叫回家种地。后来我到了上学年龄,父亲不能实现的读书梦,便寄托在我的身上。至今仍记得父亲送我第一次去上学的情景,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父亲看着树上叽叽喳喳叫个不停的鸟儿对我说:要好好读书,认字多了,就会像鸟儿一样长了翅膀,想飞哪儿飞哪儿,不用担心迷路。

临近小学毕业那年,我们开始上晚自习。父亲常常提个煤油灯,去学校接我。我和同村几个女同学,跟在父亲的身边,穿过一片一片的庄稼地,在黑漆漆的山路上欢笑跳跃,释放着学习的压力。笑声穿过山岗,人还没到家,声音已经传到山下。

班里有几个家里“吃商品粮”的学生,手里突然都有了一套《语文数学英语习题集》,老师说这套习题集对升学有帮助。我向一个同学借习题集,同学勉强答应,但提出了个条件,只允许我晚自习后把书带走,第二天早晨必须按时归还。

拿到书,为了赶时间,我挑灯夜战,床头的煤油灯亮到了后半夜。父亲一次又一次过来催促我休息,我才恋恋不舍地放下书。天亮后父亲作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步行三十公里下山,去县城给我买书。

三本书得十元钱,父亲狠狠心,一口气卖掉两只正在下蛋的母鸡凑钱。下山进县城那天,鸡叫第一遍,外面黑漆漆的,父亲便出门了。这件事惊动了乡邻。那天傍晚,父亲买书回来,我家院子里围满了乡邻,有人打趣父亲:“看你这架势,是打算让你家闺女中状元吧?”父亲笑笑:“只要想读书,男娃女娃一样供。”

在后来的日子里,父亲为了满足我读书的愿望,可谓费尽心机。父亲有一手很好的木匠活手艺,有次去给一个城里人家做书柜,看到他家有很多书,父亲和雇主商量:“做书柜我不要工钱,能不能换几本书给我闺女读?”这家人很感动,送了很多书给父亲。《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简·爱》等,就是父亲做书柜给我换的最早的文学启蒙书。

1982年,我有幸走出大山,从嵩县到洛阳上学。父亲送我下山时,叮嘱我多转转洛阳的书店,给弟弟妹妹们买些书。那时候,我周末常去新华书店转悠,比起封闭落后的山村,这里的书真多呀,令我大开眼界。我从有限的18元生活费里挤出两元钱买书,然后寄回家。收到散发着墨香的新书,弟弟妹妹们很高兴,写给我的回信,字里行间溢满幸福和知足。

后来,我又认识了很多在洛阳读大学和中专的嵩县老乡,有了老乡帮忙,我办了三个借书证,市图书馆的借书证、洛阳大学和洛阳师专(现洛阳师范学院)的借书证。我常常留恋在图书馆里,一待就是一整天。

如今,我家门口、单位旁边、上班路上,城市书房星罗棋布,各种书应有尽有。一个借书证在手,可以不花钱在任何一个地方阅读和借书。坐在明亮的城市书房里,我常常想,如果父亲在世,肯定会大发感慨:现在的人真幸福啊,想读啥书读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