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情感 > 人生随笔 > 正文

做山水的朋友

作者: 谢锐勤2024/04/14人生随笔

桂林,一座桂树成林的城市,一处轻念名字就令人感到诗情画意的胜地。

印象里,走过的中国城市中,在城区有山有水有平原的似乎只有桂林和肇庆。就山水规模而言,桂州比端州更丰富多彩,因此八桂可视为山水城市的标杆。相比其他城市处于城郊或城外的大山与大河,桂林城区的山水自成一格,人与山水和谐相处,相映成趣。

不仅桂林山水甲天下,抗战时期桂林文化人士云集,一度成为大后方的文化中心。改革开放后,阳朔成为外国人到中国旅行首选目的地,亦使得桂林成为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山水符号。究竟是什么样的山水成就了桂林,又是怎样的氛围吸引着文化名人与外国友人?

来到叠彩山,虽相对高度只有73米,峰顶的亭子名字却霸气十足——拿云亭,祥云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地方。驻足于这"江山会景处"俯瞰市区,漓江如舞动的玉带环山而行,街市与民居散落在山前与山后,星罗棋布,此起彼伏,玉笋瑶簪之秀,罗带萦回之美,尽收眼底。山水与城市的恋爱既层次分明,又难分难舍,整个桂林城好像一幅优美的田园画,"一面晴风四面山,望疑仙境在人间".

如果说叠彩山展现地理之山水的秀丽,那象鼻山则呈现生活化之山水的魅力。象鼻山因山形酷似一头巨象伸长鼻子临江吸水,因此得名。走进水月洞,闲坐于亲水石阶,浮想联翩。"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遥想中秋月圆之夜,几轮明月争芳斗艳,多赏心悦目啊。爬上山顶,建于明朝的普贤塔斑驳沧桑,下到山底,远看如普贤菩萨乘大象,多形象的佛教智慧啊。

在象鼻山岩洞内,还窖藏有近百年的三花酒,远远就能闻到浓郁的酒香。"漓水花,禾稻花,芳草花,三花香天下。"源于盛唐的三花酒,入口柔绵、回味怡畅,宛若山水精灵的凝聚。明代桂林府通判张鸣凤称此处为"醉乡",在象鼻山脚下结庐而居,饮酒著述,自号"漓山人".象鼻山既可赏月,又可饮酒,还能礼佛,可见桂林的山水是生活化的山水,是与桂林人日常互动的山水。

山水在生活化的日积月累中,必定形成文化,流传故事。伏波山孤峰雄峙于漓江边,半枕陆地,半插江潭,由多级山地庭园组成,集山、水、洞、石、亭、园、文物于一体,成为桂林山水缩影。

传说当年伏波将军马援南征时与作乱犯境者在还珠洞中谈判,谈至僵局,马将军拔剑而起,剑光一闪,竟将巨大石柱贴地削去寸余,对方为之色变,立刻答应退兵。"退多远?""退一箭之地!"马援斩钉截铁回答。对方自以为得计,二话没说便同意,并亲笔在箭杆上写下"箭落为界"字样。马援登上伏波山,只见他弓如满月,箭似流星,一箭射穿三座山,直飞到作乱犯境者出发地界才落下,对方见将军如此神勇,只好悻悻退回老巢。

凝视栩栩如生的试剑石,当年的刀光剑影已远去,但为一根溶蚀残柱渲染如此刚烈与血性的故事,赋予如此众多美好的名称,伏波山变得灵动起来。

在文化之山水中浸润久了,山水也会成为灵魂的底色。走过"满溪流水半溪花"的花桥,经过"情疏迹远只香留"的桂花路,在月牙楼吃碗润滑柔腻、清淡可口的尼姑素面后,来到骆驼峰。这样的美景与美食,不知明末江南名士雷酒人是否享受后才决定隐居于此?真相不清楚,但雷酒人当年遍种桃花,如今桃花开时如连绵的红霞,分外妖娆,实实在在赠与了后人曼妙的体验。"桃花年年烂漫开,酒人岁岁壶山住。"漫步于桃花树下,淡淡的芬芳进入体内,通体流畅,连身段也变得馨香而柔软,而在此著书立说的雷酒人,想必心灵早与山水融为一体了。

叠彩山、象鼻山、伏波山、骆驼峰还只是市区的山,而由漓江串起的诗意画廊,从城区至西街的山峰还有成百上千,更加千姿百态,漓江亦将它们滋润得轻盈盈、水灵灵。这是山与水的友好,也滋养出友好的城市,而友好不正是山水风格与桂林人性格突出的特点吗?

桂林人既在山水中生活,也在生活中融入山水,做山水的朋友,山水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亦成为山水的一部分。于山水而言,你视它为朋友,它便视你为知己。你保护它,它给你美丽;你赋予它文化,它反馈你灵气;你读懂它灵魂,它就抚慰你心灵。

桂林人的友好也对乡邻与外人。80年前,桂林人夹道欢迎文化人,开明的风气使得桂林成为世人眼中有口皆碑的"文化城".40年来,桂林人真心拥抱"洋人",阳朔成为他们在中国最早旅游和定居的聚集地。桂林人的友好,使得外来者也逐渐本地化。

不管是对山水友好,还是对世界友好,其根基都在于对自己友好,做自己的朋友,山水也因此成为桂林人身心的一部分。像张鸣凤一样安居故乡,写出《桂胜》《桂故》等皇皇巨著;像雷酒人一样怡情山水,在高啸长吟中活出人生大自在;像文化人与外国人一样,将自己变成桂林人,融为山水的一部分,解脱自己,悦纳自己。

是啊,学习做山水的朋友,成全山水,亦成全自己。什么时候我也来此做"漓山人",在花好月圆之夜,打壶百年窖藏三花酒,和三五好友一醉方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