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

2024/04/19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精选26篇),都是精品文章,请您欣赏。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 篇1

假期读了冯恩洪先生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书,感悟很深,对我触动很大。其中印象最深刻就是其中关于教师自我提高,如何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部分。我们不但要珍惜讲台,热爱讲台,享受讲台,而且要挑战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同时也只有做最好的自己,才能享受讲台。要发展自己只有两条路,第一条是知识的补充,主要的补充方式就是读书,读书可以提高自己的智商和情商,在各个方面最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同时读书使自己累计更多的经验,用最好的方式来教育学生。知识的补充需要读书学习,经验积累需要反思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学会合作双赢,做复合型的教师,就会成功。一个优秀的教师和一个普通的教师的区别在于,一个一般的教师总是沾沾自喜自己曾经上过的那节课有多么成功,而一个优秀的教师永远认为教学是一个可以改进可以更好的事情。一个会读书、会反思的老师,才是一个能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老师,才是一个好老师。

对照冯先生的告诫,反思自己在这两方面的作为,感觉到距最好的自己有很大的差距。首先在读书学习方面,感觉自己做的很不够。在读书方面来说,自己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较少,很多不同学生的最好处理方法,很多课堂有效教育方法在前人的书中都有一定的提及,并找到了一些不错的解决方法,而我却有很多还没有学到。现在读了冯校长的书后,觉得从现在开始应该严格地要求自己,过去教师们常讲:要给人家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现在的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如果不努力跟上,就会落后,就会被淘汰。只有改变观念,终身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才能更好地、更长时间地照亮别人,发展自己。

冯先生还告诉我们要积累经验,学会反思。要提高自己就要学会反思并经常性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找到更好的处理方式方法,教师要有反思的意识、习惯和技能。勤反思,勤总结,总结成功的部分,反思失败的.教训,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较高素质的教师,更好的为学生、学校服务。

对于做教育,只有了解了学生才能教好书,育好人。孔夫子教育学生成效卓著,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对颜回、子路、曾参等学生的性格特长、思想状况了如指掌,在知人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意同自己作心与心的交流,是否自己真成了良师益友。

除了读书和反思,提高自身的能力,还需要我们学会合作。这里说的合作除了教师间的合作还包括师生合作。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关键在于教师要研究学生。我已经打好了十足的精神来迎接一切挑战,一定要做一位有知识,有能力,带给学生温暖的老师!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 篇2

读了冯恩洪校长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书,感悟很深,对我触动很大。其中印象最深刻就是其中关于教师自我提高,如何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部分。

在这部分中冯校长告诉我们:在三尺讲台上,我们同样可以品味一流人生,创造一流业绩。我们不但要珍惜讲台,热爱讲台,享受讲台,而且要挑战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同时也只有做最好的自己,才能享受讲台。要发展自己只有两条路,第一条是知识的补充,第二条是经验的积累。知识的补充需要读书学习,经验积累需要反思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学会合作双赢,做复合型的教师,你就会成功。

对照冯校长的告诫,反思自己在这两方面的做为,感觉到距最好的自己有很大的差距。首先在读书学习方面,感觉自己做的很不够。一是读书少,二是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更少。平时总感觉时间少,拿各种原因给自己找理由,现在想起来,如果把平时上网看新闻等的上网时间拿来读书,也能通读几部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著作了。总觉得自己的知识教中学够了,正是这种对自己满足的心态,使自己变得懒惰。现在读了冯校长的书后,觉得从现在开始应该严格地要求自己,过去教师们常讲:要给人家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现在的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如果不努力跟上,就会落后,就会被淘汰。只有改变观念,终身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才能更好地、更长时间地照亮别人,发展自己。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打算制定一个读书计划,挤时间来读几本教育教学学理论名著,除了学校发的读物外,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在网上找一些适合自己的读物来学习,还要做好笔记,以便能不断地提醒自己,特别是要学习一些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并用来指导自己的实际教学活动,争取用不长的时间(一个学期),使自己的理论素质有所提高,同时学习一些专业知识,以便更好地为学生、学校服务。

冯校长还告诉我们要积累经验,学会反思。一个优秀教师与一个普通教师的区别在于,一个一般的教师总是沾沾自喜自己曾经上过的那节课有多么的成功,而一个优秀的教师永远认为教学是一个令人遗憾的行为科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更好的课永远是还没有上,接下来要上的那一节课,是自己已经上过的课中永远存在需要反思的余地,需要有重新审视的环节。要提高自己就要学会反思并经常性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找到更好的处理方式方法,教师要有反思的意识、习惯和技能。明确自己在专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其专业发展的现有水平、从而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始终保持一种开放的、动态的心态。对照这方面的要求,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一会不能经常性地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只是有问题出现的时候才去反思,如果每个教学行为后,都去反思一下,总结一下,就不是出现或少出现一些问题,所以要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勤反思,勤总结,总结成功的部分,反思失败的教训,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较高素质的教师,更好的为学生、学校服务。

冯校长还告诉我们,要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教师要学会合作,实现双赢。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都有自己要学习的.长处,所以要虚心向同事学习,同时也要把自己的成功经验毫无保留地与同事分享,只有这样,才能有一个充满合作的团结的集体,合作不仅仅是指教师间的合作,教师与学生之间也要合作,因为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向行为,如果没有师生之间的合作,教学就不会成功。所以学会合作、乐于合作是一个优秀教师的素养。应该朝这方面继续努力。

冯校长最后指出每一名优秀教师都是复合型的教师,要释放学生的潜能,除了关注他们所学的国家课程外,还要关注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因此,教师能不能上一门国家课程,开一门校本课程,带一个学生社团也是评价一个优秀教师的的一方面。所以教师应该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要有自己感兴趣的方面,然后才能影响自己的学生。今后自己在这方面也要努力。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 篇3

假期读了冯恩洪先生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书,感悟很深,对我触动很大。其中印象最深刻就是其中关于教师自我提高,如何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部分。我们不但要珍惜讲台,热爱讲台,享受讲台,而且要挑战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同时也只有做最好的自己,才能享受讲台。要发展自己只有两条路,第一条是知识的补充,主要的补充方式就是读书,读书可以提高自己的智商和情商,在各个方面最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同时读书使自己累计更多的经验,用最好的方式来教育学生。知识的补充需要读书学习,经验积累需要反思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学会合作双赢,做复合型的教师,就会成功。一个优秀的`教师和一个普通的教师的区别在于,一个一般的教师总是沾沾自喜自己曾经上过的那节课有多么成功,而一个优秀的教师永远认为教学是一个可以改进可以更好的事情。一个会读书、会反思的老师,才是一个能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老师,才是一个好老师。

对照冯先生的告诫,反思自己在这两方面的作为,感觉到距最好的自己有很大的差距。首先在读书学习方面,感觉自己做的很不够。在读书方面来说,自己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较少,很多不同学生的最好处理方法,很多课堂有效教育方法在前人的书中都有一定的提及,并找到了一些不错的解决方法,而我却有很多还没有学到。现在读了冯校长的书后,觉得从现在开始应该严格地要求自己,过去教师们常讲:要给人家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现在的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如果不努力跟上,就会落后,就会被淘汰。只有改变观念,终身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才能更好地、更长时间地照亮别人,发展自己。

冯先生还告诉我们要积累经验,学会反思。要提高自己就要学会反思并经常性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找到更好的处理方式方法,教师要有反思的意识、习惯和技能。勤反思,勤总结,总结成功的部分,反思失败的教训,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较高素质的教师,更好的为学生、学校服务。

对于做教育,只有了解了学生才能教好书,育好人。孔夫子教育学生成效卓著,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对颜回、子路、曾参等学生的性格特长、思想状况了如指掌,在知人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意同自己作心与心的交流,是否自己真成了良师益友。

除了读书和反思,提高自身的能力,还需要我们学会合作。这里说的合作除了教师间的合作还包括师生合作。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关键在于教师要研究学生。我已经打好了十足的精神来迎接一切挑战,一定要做一位有知识,有能力,带给学生温暖的老师!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 篇4

近期我认真读了冯恩洪教授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这本书,读后感悟颇深,对自己的教育触动很大。该书是冯恩洪教授结合自己的教育工作实践对中国教育的理性思考和展望。

读冯教授的书,不仅是感受书中鲜活生动的教育案例,更能领悟他深邃的教育思想,特别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要关注学生差异,尊重学生情感,释放学生潜能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发展学习能力,培养适应能力,锻炼实践能力,提升交际能力。美国美术课《画马》,山东教师的“8分数学生举手”和冯老的钓鱼故事,都说明了一件事:教育的真谛是:实现在的社会化和人的个性化的和谐发展。教育就是发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获得发展的信心。

作为一线教师的我,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出深刻的反思。我们从事教学的课堂担负着将自然人打造成社会人的任务,课堂由“谁来教”是校长做主,那么“教什么”和“怎样教”就是我们一线教师该认真思考的问题了。

自己过去的课堂,讲授偏多,学生的合作和独立思考偏少,虽然我的教学学生感觉还算轻松的,但读了冯教授的这本书,更坚定了我要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的决心,尽力让学生在自己创设的课堂上找到如沐春风的感觉。特别是课堂上要力求做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教育,真正在课堂落实好差异教育,让学生享受自己的课堂,变讲授的课堂为合作的课堂,力争让每个孩子都做最好的自己,让自己的生命也因为三尺讲台而精彩。

要让自己的课堂变得精彩,学生是享受,如果老师走上讲台的感觉还是“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那么课堂注定是无法精彩,学生也是无法享受的,甚至有可能带来的是难受,让学生有如坐针毡的`感觉。

而教师要发展自己,就两条路:一是教学经验的积累,二是知识的不断更新和补充。尤其是后者,更显得必要,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有个性和差异的人,教育的每个对象都是全新的,不可能重复。这就需要老师有满腹的才思来应对各种学生的教育需求。

冯教授的身上让我看到了一名教师的成长秘诀,他一生勤于读书,作报告引经据典,妙语连珠,他始终坚持无论自己多忙,每天坚持读一个小时的书。这一点对于我就惭愧有加了,自己虽然爱看书,但没有像他那样坚持天天读书,把读书当成和吃饭睡觉等每天生活必须的事了。

我以前读书,纯粹是把看书当成消遣打发时间的一种方式,很少做批注和写心得体会,看了冯教授的书后,我才感觉到作为教师看书的重要性,尤其是要把读书当成教师职业的必需。唯有读书,才能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素养,去构建适合学生的教育;也只有读书,在学生面前做好表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和带动学生,培养学生爱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让阅读伴随一生。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 篇5

读了冯恩洪校长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书,感悟很深,对我触动很大。其中印象最深刻就是其中关于教师自我提高,如何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部分。

在这部分中冯校长告诉我们:在三尺讲台上,我们同样可以品味一流人生,创造一流业绩。我们不但要珍惜讲台,热爱讲台,享受讲台,而且要挑战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同时也只有做最好的自己,才能享受讲台。要发展自己只有两条路,第一条是知识的补充,第二条是经验的积累。知识的补充需要读书学习,经验积累需要反思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学会合作双赢,做复合型的'教师,你就会成功。

对照冯校长的告诫,反思自己在这两方面的做为,感觉到距最好的自己有很大的差距。首先在读书学习方面,感觉自己做的很不够。一是读书少,二是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更少。平时总感觉时间少,拿各种原因给自己找理由,现在想起来,如果把平时上网看新闻等的上网时间拿来读书,也能通读几部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著作了。总觉得自己的知识教中学够了,正是这种对自己满足的心态,使自己变得懒惰。现在读了冯校长的书后,觉得从现在开始应该严格地要求自己,过去教师们常讲:要给人家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现在的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如果不努力跟上,就会落后,就会被淘汰。只有改变观念,终身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才能更好地、更长时间地照亮别人,发展自己。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打算制定一个读书计划,挤时间来读几本教育教学学理论名著,除了学校发的读物外,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在网上找一些适合自己的读物来学习,还要做好笔记,以便能不断地提醒自己,特别是要学习一些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并用来指导自己的实际教学活动,争取用不长的时间(一个学期),使自己的理论素质有所提高,同时学习一些专业知识,以便更好地为学生、学校服务。

冯校长还告诉我们要积累经验,学会反思。一个优秀教师与一个普通教师的区别在于,一个一般的教师总是沾沾自喜自己曾经上过的那节课有多么的成功,而一个优秀的教师永远认为教学是一个令人遗憾的行为科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更好的课永远是还没有上,接下来要上的那一节课,是自己已经上过的课中永远存在需要反思的余地,需要有重新审视的环节。要提高自己就要学会反思并经常性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找到更好的处理方式方法,教师要有反思的意识、习惯和技能。明确自己在专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其专业发展的现有水平、从而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始终保持一种开放的、动态的心态。对照这方面的要求,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一会不能经常性地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只是有问题出现的时候才去反思,如果每个教学行为后,都去反思一下,总结一下,就不是出现或少出现一些问题,所以要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勤反思,勤总结,总结成功的部分,反思失败的教训,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较高素质的教师,更好的为学生、学校服务。

冯校长还告诉我们,要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教师要学会合作,实现双赢。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都有自己要学习的。长处,所以要虚心向同事学习,同时也要把自己的成功经验毫无保留地与同事分享,只有这样,才能有一个充满合作的团结的集体,合作不仅仅是指教师间的合作,教师与学生之间也要合作,因为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向行为,如果没有师生之间的合作,教学就不会成功。所以学会合作、乐于合作是一个优秀教师的素养。应该朝这方面继续努力。

冯校长最后指出每一名优秀教师都是复合型的教师,要释放学生的潜能,除了关注他们所学的国家课程外,还要关注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因此,教师能不能上一门国家课程,开一门校本课程,带一个学生社团也是评价一个优秀教师的的一方面。所以教师应该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要有自己感兴趣的方面,然后才能影响自己的学生。今后自己在这方面也要努力。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 篇6

现在的教育的评价都以成绩为标准,60分合格,85分以上是优秀。在一标准下,每次在期中和期末考试分析会上,学校领导部门就在此基础上提出不同的要求,争取优秀率越高越好,这样以后进入四星级高中的比率就高,学校在老百姓的心中地位就高。我们每位教师在这要求下,也拼命地抓成绩,这样才能体现我们老师的`水平。在这一大形势下,我们常常忽略了学生的特长,埋没了很多学生的创造能力。读了冯校长的这本书后,更让我深有体会。

我们班虽然成绩不是最好的,但我可以这样说体育上、写作、唱歌等方面应该是四个班级中最好的,这不是我瞎说的,我们班秋季运动会团体第一、张奕雯同学写作获江苏省一等奖,这是有目共睹的,因此我给我们班起的班名是——精英班。但很多老师都没理解我的真正意思,以为精英班就是学习成绩最好的,因此每次学生上课不好或考试差的时候,任课老师就这样讽刺我班:在精英班上面应该加上双引号,简直就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班级。我听了只是一笑而过,从来不和他们辩解。有的学生本来在学习上天智就差,能够合格已经就不错了,根本不指望能考入好的高中,但除了学习以外,其它方面不一定很差,总归有爱好的地方,这就是他的特长,因此我们老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特长,好好培养,成绩上只要合格就行了,这是我个人的看法,不代表学校的观点。如:我们班有个体育特长生,体育很好,代表学校参加了多次市级的比赛,并获得很好的成绩,因此我多次向体育老师推荐他多训练,争取考入体校,但他学习成绩真得不行,每次活动课都被老师叫到办公室订正作业了,哪有时间训练呢。还有班里几个学生足球踢得还可以,但哪有时间让他们训练呢?

很多情况下为了学习成绩能搞好,埋没了学生的特长,毁灭了学生的创造才能。我个人很同意冯校长的观点:合格+特长=优秀的学生。希望我们学校以后能以这方面突破一下。

上面所说的内容,都是我个人的观点,不代表其他老师的想法,更不代表学校的意思。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 篇7

开学初,我校党总支向各个党小组发起号召,希望各个党小组自行安排时间开展以观看著名教育专家冯恩洪教授有关《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系列讲座的视频为内容的民主生活会,并就每次的讲座内容进行心得交流和讨论。

冯恩洪教授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基础教育改革的探索,找寻着创造适合学生教育的策略与方法。中国教育界素有“北魏南冯”之说,即“北有魏书生,南有冯恩洪。”可见冯教授在教育界特别是德育领域的地位。冯教授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系列讲座是冯教授三十多年教育改革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他一生教育思想的精华汇编。整套讲座视频分为7个主题共10讲。

我们机关党小组从10月开始,利用周三上午第1、2节课在小会议室观看冯教授的视频讲座,看过第一讲,我就迫不及待的从网上下载了《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这本书的电子版,爱不释手读着这本著作,结合自身的教育生活,我有了许多的思考与感悟。

冯校长用一句教育金言引入:走进21世纪,最好的教育是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教育的关键是适合每个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和谐发展,培养合格加特长的人才是中国社会发展需要。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教师很少注意到受教育者的差异。

本书主题1中探寻教育的真谛中一个寓言故事让我很有感触。鸭子跑不了长跑,兔子学不会游泳,老鹰不能展翅高飞,被规范束缚住。就像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一样,想让孩子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却不知孩子擅长学什么,不愿学什么。

我们教师平时在上课时也多是单纯考虑本节课要让学生达成什么样的目标,有时并没有真正结合学生本身的差异,问问学生想学什么,适合学什么。于是出现很多学生厌学的心理。因此,教育要关注差异,关注学生情感,并要激发和释放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我的理解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知识,让学生拥有学习能力和工作技能等;而学生是否享受学习似乎不是我们所要思考的,因为读书就是枯燥的,需要每个人勤奋的。而《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文中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享受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教育不仅要创造适合教育的学生,教育更有责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所以,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异,教育者对学生的'差异不应该埋怨,而是研究差异,关注差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所以教育要尊重学生的情感,激励学生“你真了不得,你离成功就差一步了”,创建和谐的师生情感,让教育的感觉不是难受,教育的感受是走进享受。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让学生快乐成长。所以教育要让学生彻底释放自己潜能,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回顾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也在力求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但每个班级学生确定,教材单一,课时紧,教师每天都在赶进度,在练习,有时完全忘却了学生的需求,只是想着让学生将课程内容学完就好,于是,讲授知识就占去大量的课堂时间,学生听了课,做了练习,但就是课堂知识巩固率极低。而那些为了展现合作教法而合作的课堂,让后进生举手发言的所谓关注差异的课堂,都不是高效的课堂。当前,由于课堂变革没有适应时代,课程建设较滞后,导致我们的课堂大多在约束学生的潜能,萎缩学生的潜能,而非释放学生的潜能,因此,学习的不快乐成了不少学生的痛苦感受。所以,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已经成为我们当下及将来亟需完成的任务。我们要建立符合学生个性、适应学生发展的动态、综合的课程体系;我们要让合作课堂,让差异发展成就学生的美丽人生。

“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是一种温暖,是一种关怀。“适合教育”就是强调以学生为本,追求人文关怀,引导学生的心灵走向真、善、美;强调教育要适合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适合每一名学生的实际需要,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民主、科学的教育教学服务;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要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发展。强调教育要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强调教育必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把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自主性、选择性、倾向性还给学生。总之,适合教育就是要吸纳古今中外一切科学合理的教育思想精华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并在此基础上赋予时代的特征,继续发扬创新,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躬身自问:从教十余年,我是一个珍惜讲台,努力做最好的自我的老师吗?我是一个热爱读书,学会合作,由单科型的老师走向了复合型的老师吗?对此,我还有极大的差距呀。既然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已成共识,我们还需要等待吗?作为一名现代教育者,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为走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做好准备,做出贡献。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 篇8

老虎年过半百,有权有势,想过瘾做回校长。为了招生,拉出了样样都会的口号,招来了大批学生。可是开学三个月不到,学生们要求退学,学校关门大吉。故事的大概就是这样的了,这是一次业务学习中,由冯恩洪老师说起的。他生动有趣的将老虎做校长的故事说给我们每一个老师听,大家听得很开心,但也让我们所有老师陷入一片深思之中。

我曾在5岁左右的小朋友美术教学中遇到这样的问题,不同的孩子来自不同家庭,他们水平各不相同,我该怎么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所学,而且学得开心呢?我不可能要求他们每一个人都把颜色上得有多么工整、多么丰富,我只能根据不同孩子的情况制定不同的作业方案:这个孩子只需要把形打好就ok了;这个孩子可以让他尝试一下上颜色;另一个孩子再绘画上有一定天赋,因此我对他要有更高的要求。

就这样一步一步的,根据每个孩子的情况进行了一番设计,感觉他们在绘画兴趣上日渐浓厚了,进步也大了。面对差异,有些家长就不能理解了,都一样大,一样的学,我的孩子怎么比他家孩子画得就要差一些呢?是不是你老师没有用心教啊!面对这样的情况,做老师的应该和家长把孩子情况说清楚,同时更应该把自己的教学方案和家长进行沟通,同时请家长配合。

天生我才必有用,虽说人皆有才,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是全才,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老师去发现、寻找不同学生的个性所在,再将其引导、提高、发展。面对一个基础差的学生,我们给他的应该是更多的鼓励;尤其可以在他的强项方面予以鼓励,让他也能发现自己的亮点,并且树立信心,从而让其发展更快。

我们老师是教书育人,是做教育的,是工程师。在课程设计上、内容安排上,我们都要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状况。要能够为孩子们扬长避短,这样他们才会有信心,才能个个有才啊!具体怎么做?这就需要我们在每天的教学工作中去为孩子设计发展道路,创造发展条件,提供发展帮助,达到预期效果。

老虎做校长,错就错在了样样都会。样样都会看起来是一块美味,吃起来却是另一番滋味了!鸭子本是游泳能手,你要他练跑步,鸭子腿短跑步慢,你嫌弃他还跑得太慢了,再加把劲!受不了了,要退学。兔子本是赛跑能手,你要他游泳,这不是要他命吗?没办法,要退学!老鹰就应该在天空畅快昂翔,你要他学爬树,还不能用翅膀飞上去,哎,这不是扯淡么!退学!……你不抓住孩子们的长处,你偏去揪他的短处,这谁会痛快?谁会开心呢?唯物主义哲学中说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点也没错,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这样才是让孩子快速成长的关键。

冯老师的课上的风趣幽默,很喜欢,希望后面有机会能够继续学习。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 篇9

近期我认真读了冯恩洪教授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这本书,读后感悟颇深,对自己的教育触动很大。该书是冯恩洪教授结合自己的教育工作实践对中国教育的理性思考和展望。

读冯教授的书,不仅是感受书中鲜活生动的教育案例,更能领悟他深邃的教育思想,特别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要关注学生差异,尊重学生情感,释放学生潜能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发展学习能力,培养适应能力,锻炼实践能力,提升交际能力。美国美术课《画马》,山东教师的“8分数学生举手”和冯老的钓鱼故事,都说明了一件事:教育的真谛是:实现在的社会化和人的个性化的和谐发展。教育就是发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获得发展的信心。

作为一线教师的我,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出深刻的反思。我们从事教学的课堂担负着将自然人打造成社会人的任务,课堂由“谁来教”是校长做主,那么“教什么”和“怎样教”就是我们一线教师该认真思考的问题了。

自己过去的课堂,讲授偏多,学生的合作和独立思考偏少,虽然我的教学学生感觉还算轻松的.,但读了冯教授的这本书,更坚定了我要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的决心,尽力让学生在自己创设的课堂上找到如沐春风的感觉。特别是课堂上要力求做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教育,真正在课堂落实好差异教育,让学生享受自己的课堂,变讲授的课堂为合作的课堂,力争让每个孩子都做最好的自己,让自己的生命也因为三尺讲台而精彩。

要让自己的课堂变得精彩,学生是享受,如果老师走上讲台的感觉还是“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那么课堂注定是无法精彩,学生也是无法享受的,甚至有可能带来的是难受,让学生有如坐针毡的感觉。

而教师要发展自己,就两条路:一是教学经验的积累,二是知识的不断更新和补充。尤其是后者,更显得必要,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有个性和差异的人,教育的每个对象都是全新的,不可能重复。这就需要老师有满腹的才思来应对各种学生的教育需求。

冯教授的身上让我看到了一名教师的成长秘诀,他一生勤于读书,作报告引经据典,妙语连珠,他始终坚持无论自己多忙,每天坚持读一个小时的书。这一点对于我就惭愧有加了,自己虽然爱看书,但没有像他那样坚持天天读书,把读书当成和吃饭睡觉等每天生活必须的事了。

我以前读书,纯粹是把看书当成消遣打发时间的一种方式,很少做批注和写心得体会,看了冯教授的书后,我才感觉到作为教师看书的重要性,尤其是要把读书当成教师职业的必需。唯有读书,才能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素养,去构建适合学生的教育;也只有读书,在学生面前做好表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和带动学生,培养学生爱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让阅读伴随一生。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 篇10

在读冯恩洪校长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时,不禁又到网上搜索了一下他的其他事迹及著作。认真读来,每一个故事都发人深思,每一个案例都透露出他作为一名教育人的独特见解。

1、做一名高尚的职业人。

这是冯校长在伦敦经历的一个案例。

有一次在英国酒店事先预定了出租车去机场。到了约定的时间出租车却没来,当他正不知怎么办时,酒店老板告诉他,他约的出租车司机正在找他。当他见到那个人时,他吃了一惊。那人穿的西装折合人民币约十二万多的西装,开着一辆豪华的房车。正当冯校长疑惑时,那人解释说自己是出租车公司的副总裁,由于公司出租业务繁忙,所以只好用自己的.私家车来接冯校长。并且非常谦恭地帮冯校长灵拎箱子。当冯校长表示感谢时,对方的回答是:伦敦的出租车司机都会这样做。由此,冯校长感受到的是作为一名职业人应具备的素养。

听到这个案例时,我便反思自己,自己具备职业修养吗?每天按时上下班,精心准备每一节课、认真辅导每一名学生,对学生实行分层评价……做到这些就具有了职业道德了吗?如果按时上下班是因为学校的纪律要求;如果精心准备每一节课是因为担心领导的抽检;认真辅导每一名学生是为了让学生考一个好分数为自己争脸……如果是出于这样的目的,职业道德岂不是变成了法律条文?

《道德经》谈到,德行遵从于“道”,而“道可道,非常道”,于是德就是在尊重规律中一种自觉的行为表现。也就是说,德,没有功利性的目的,它是自然中的一种自觉,是自觉地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假如每天按时上下班,是因为自己对事业的敬重,精心准备每一节课是因为对教学的敬畏,认真辅导每一名学生是因为尊重生命,那么,这就是一名职业人所应有的高层位修养,是一种“秀外慧中”地对“道”的尊崇,对“德”的践行。

2、做一名高雅的读书人。

冯校长在谈到读书时有这样的观点“读书可以使自己变得更聪明,使自己变得更有智慧”。他说他对教育改革的认识过程来源于读书。“当读书使我对教育的认识由简单走向庞杂,再从庞杂回归到简单的时候,我发现我把握了教育的真谛。”

教书的不读书,还有什么人来读书?教书的不被书香浸淫,书的魅力如何传扬?冯校长儒雅的举止、博学的言谈,传递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的气度,而这样的气度本该是教师都要拥有的。

反思自己,算不上是一个很好的读书人。也喜欢读书,但读书时激发出的灵感却总不能被记录下来,更不能有效地实施。

“脑袋富裕比口袋富裕更重要”,我该如何让自己的脑袋更富裕呢?这是我的目标。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 篇11

假期,阅读了教育大师冯恩洪的书《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有如沐春风之感。全书语言生动幽默,见解独到,充满智慧。冯校长将深刻的教育理论寓于明白如话的故事中,娓娓道来的话语里有着太多的引人思考的话题。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认真反复地阅读。

冯校长认为,教师要为有差异的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面对个性差异的学生,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给有差异的人提供有差异的、适合他们的教育,合适的比标准的更重要。面对差异,教师应该正视、包容个性、善待差异。学生要在“差异中发展”。他特别讲了《老虎当校长》的寓言故事:(五十知天命的老虎当腻了“百兽之王”后,突然想当校长了,于是办了一所学校自封校长,要鸭子练长跑,兔子练游泳,老鹰学爬树————闹了一番笑话后,学校关门,最后老虎感叹“校长不是人当的”——寓言虽说是冯校长自己编的,但是却不无辛辣地讽刺了应试教育背景下的教育现状,那就是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估学生,严重扼杀了学生自我和个性的成长。怎样改变这一现状?

教育怎样由课本知识中心向以儿童发展为中心转变呢?冯恩洪结合“建平经验”,最后引出结论:应该让“鸭子练游泳,兔子练长跑,老鹰学高飞”,把个性发挥到极致。其实这些想法和说法,在几千年前,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说过“因材施教”,今天是什么让我们只能去想,不能去做呢?我想只有解决根本性的问题以后,“因材施教”才会被赋予真正意义。在阅读中,在体会故事的幽默时,我想到我们班的那些所谓的后进生,他们身上难道没有优点?难道没有适合他们发展的路?答案毫无疑问是否定的。作为老师,有义务去发现每一位孩子的优点,让他们在最适合的发展区域中发展。我们面对的是许多个有差异的学生,为什么还要用无差异的教学方法去教育他们呢?冯校长的一句话说得特别好,“当我们站上讲台的那一刻,我们终生都在面对差异”。在教育中我们就要哪壶先开提哪壶!

他在书中指出: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而由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走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一场革命,是一场告别书本中心走进学生发展为本的`革命,是一场教育的深刻变革。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关键的关键是要研究学生,使教师告别书本中心,走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变革新时代。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人将真正是“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有个性有特长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结合冯老师的书和我的工作实际谈谈我的感悟:

首先先来谈谈“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我的理解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知识,让学生拥有学习能力和工作技能等;而学生是否享受学习似乎不是我们所要思考的,因为读书就是枯燥的,需要每个人勤奋的。而《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文中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享受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教育不仅要创造适合教育的学生,教育更有责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所以,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异,教育者对学生的差异不应该埋怨,而是研究差异,关注差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所以教育要尊重学生的情感,激励学生“你真了不得,你离成功就差一步了”,创建和谐的师生情感,让教育的感觉不是难受,教育的感受是走进享受。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让学生快乐成长。所以教育要让学生彻底释放自己潜能,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明确了教育的最高境界。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对当下的课堂教育进行了反思:回顾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也在力求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但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像我们这样的班额大,人数多,一个班级六十八人,一个教案,统一练习,完全没有注意到受教育者的差异;但每个班级学生确定,教材单一,课时紧,教师每天都在赶进度,在练习,有时完全忘却了学生的需求,只是想着让学生将课程内容学完就好,于是,讲授知识就占去大量的课堂时间,学生听了课,做了练习,但就是课堂知识巩固率极低。而那些为了展现合作教法而合作的课堂,让后进生举手发言的所谓关注差异的课堂,都不是高效的课堂。当前,由于课堂变革没有适应时代,课程建设较滞后,导致我们的课堂大多在约束学生的潜能,萎缩学生的潜能,而非释放学生的潜能,因此,学习的不快乐成了不少学生的痛苦感受。所以,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已经成为我们当下及将来亟需完成的任务。我们要建立符合学生个性、适应学生发展的动态、综合的课程体系;我们要让合作课堂,让差异发展成就学生的美丽人生。

另外一点,对于学生的评价只有理性的对错,没有感性的激励,特别对于学生的 “错误”回答,缺少引导,缺少尊重,致使学生在忍受教育,在挫败中痛苦学习;我们每天为了学生考高分,在想方设法为学生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让学生在作业堆里拼命,经常性地忘却学生潜能的发展,只是固执地让学生在教师设定的学习网内挣扎,这样的教育能实现教育的目的吗?这样的教育能让学生感动吗,能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吗?

可见,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教育者必须重新认识教育的目的,探寻教育的真谛,创造真正适合学生的教育,追求和谐发展的教育。

“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是一种温暖,是一种关怀。“适合教育”就是强调以学生为本,追求人文关怀,引导学生的心灵走向真、善、美;强调教育要适合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适合每一名学生的实际需要,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民主、科学的教育教学服务;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要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发展。强调教育要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强调教育必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把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自主性、选择性、倾向性还给学生。总之,适合教育就是要吸纳古今中外一切科学合理的教育思想精华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并在此基础上赋予时代的特征,继续发扬创新,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读着这些内容,我很是信服,更是佩服。冯恩洪教授的成功教育生涯就是最好的证明。他就是一个珍惜讲台,做最好的自我的优秀班主任、校长;他就是一个享受读书,积极反思的复合型的教育专家。作为一名现代教育者,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为走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做好准备,做出贡献。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 篇12

近期我认真读了冯恩洪教授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这本书,读后感悟颇深,对自己的教育触动很大。该书是冯恩洪教授结合自己的教育工作实践对中国教育的理性思考和展望。

读冯教授的书,不仅是感受书中鲜活生动的教育案例,更能领悟他深邃的教育思想,特别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要关注学生差异,尊重学生情感,释放学生潜能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发展学习能力,培养适应能力,锻炼实践能力,提升交际能力。美国美术课《画马》,山东教师的“8分数学生举手”和冯老的钓鱼故事,都说明了一件事:教育的真谛是:实现在的社会化和人的个性化的和谐发展。教育就是发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获得发展的信心。

作为一线教师的我,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出深刻的反思。我们从事教学的课堂担负着将自然人打造成社会人的任务,课堂由“谁来教”是校长做主,那么“教什么”和“怎样教”就是我们一线教师该认真思考的问题了。

自己过去的课堂,讲授偏多,学生的合作和独立思考偏少,虽然我的教学学生感觉还算轻松的,但读了冯教授的这本书,更坚定了我要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的决心,尽力让学生在自己创设的课堂上找到如沐春风的感觉。特别是课堂上要力求做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教育,真正在课堂落实好差异教育,让学生享受自己的课堂,变讲授的课堂为合作的课堂,力争让每个孩子都做最好的自己,让自己的生命也因为三尺讲台而精彩。

要让自己的课堂变得精彩,学生是享受,如果老师走上讲台的感觉还是“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那么课堂注定是无法精彩,学生也是无法享受的,甚至有可能带来的是难受,让学生有如坐针毡的感觉。

而教师要发展自己,就两条路:一是教学经验的积累,二是知识的不断更新和补充。尤其是后者,更显得必要,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有个性和差异的人,教育的每个对象都是全新的,不可能重复。这就需要老师有满腹的才思来应对各种学生的教育需求。

冯教授的身上让我看到了一名教师的成长秘诀,他一生勤于读书,作报告引经据典,妙语连珠,他始终坚持无论自己多忙,每天坚持读一个小时的书。这一点对于我就惭愧有加了,自己虽然爱看书,但没有像他那样坚持天天读书,把读书当成和吃饭睡觉等每天生活必须的事了。

我以前读书,纯粹是把看书当成消遣打发时间的一种方式,很少做批注和写心得体会,看了冯教授的书后,我才感觉到作为教师看书的重要性,尤其是要把读书当成教师职业的必需。唯有读书,才能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素养,去构建适合学生的教育;也只有读书,在学生面前做好表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和带动学生,培养学生爱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让阅读伴随一生。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 篇13

近期我认真读了冯恩洪教授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这本书,读后感悟颇深,对自己的教育触动很大。该书是冯恩洪教授结合自己的教育工作实践对中国教育的理性思考和展望。

读冯教授的书,不仅是感受书中鲜活生动的教育案例,更能领悟他深邃的教育思想,特别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要关注学生差异,尊重学生情感,释放学生潜能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发展学习能力,培养适应能力,锻炼实践能力,提升交际能力。美国美术课《画马》,山东教师的“8分数学生举手”和冯老的钓鱼故事,都说明了一件事:教育的真谛是:实现在的社会化和人的个性化的和谐发展。教育就是发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获得发展的信心。

作为一线教师的我,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出深刻的反思。我们从事教学的课堂担负着将自然人打造成社会人的任务,课堂由“谁来教”是校长做主,那么“教什么”和“怎样教”就是我们一线教师该认真思考的问题了。

自己过去的课堂,讲授偏多,学生的合作和独立思考偏少,虽然我的教学学生感觉还算轻松的,但读了冯教授的这本书,更坚定了我要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的决心,尽力让学生在自己创设的课堂上找到如沐春风的感觉。特别是课堂上要力求做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教育,真正在课堂落实好差异教育,让学生享受自己的课堂,变讲授的课堂为合作的课堂,力争让每个孩子都做最好的自己,让自己的生命也因为三尺讲台而精彩。

要让自己的课堂变得精彩,学生是享受,如果老师走上讲台的感觉还是“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那么课堂注定是无法精彩,学生也是无法享受的,甚至有可能带来的是难受,让学生有如坐针毡的感觉。

而教师要发展自己,就两条路:一是教学经验的积累,二是知识的不断更新和补充。尤其是后者,更显得必要,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有个性和差异的人,教育的每个对象都是全新的,不可能重复。这就需要老师有满腹的才思来应对各种学生的教育需求。

冯教授的身上让我看到了一名教师的成长秘诀,他一生勤于读书,作报告引经据典,妙语连珠,他始终坚持无论自己多忙,每天坚持读一个小时的书。这一点对于我就惭愧有加了,自己虽然爱看书,但没有像他那样坚持天天读书,把读书当成和吃饭睡觉等每天生活必须的事了。

我以前读书,纯粹是把看书当成消遣打发时间的一种方式,很少做批注和写心得体会,看了冯教授的书后,我才感觉到作为教师看书的重要性,尤其是要把读书当成教师职业的必需。唯有读书,才能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素养,去构建适合学生的教育;也只有读书,在学生面前做好表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和带动学生,培养学生爱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让阅读伴随一生。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 篇14

现在的教育的评价都以成绩为标准,60分合格,85分以上是优秀。在一标准下,每次在期中和期末考试分析会上,学校领导部门就在此基础上提出不同的要求,争取优秀率越高越好,这样以后进入四星级高中的比率就高,学校在老百姓的心中地位就高。我们每位教师在这要求下,也拼命地抓成绩,这样才能体现我们老师的水平。在这一大形势下,我们常常忽略了学生的特长,埋没了很多学生的创造能力。读了冯校长的这本书后,更让我深有体会。

我们班虽然成绩不是最好的,但我可以这样说体育上、写作、唱歌等方面应该是四个班级中最好的,这不是我瞎说的,我们班秋季运动会团体第一、张奕雯同学写作获江苏省一等奖,这是有目共睹的,因此我给我们班起的班名是——精英班。但很多老师都没理解我的真正意思,以为精英班就是学习成绩最好的,因此每次学生上课不好或考试差的时候,任课老师就这样讽刺我班:在精英班上面应该加上双引号,简直就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班级。我听了只是一笑而过,从来不和他们辩解。有的学生本来在学习上天智就差,能够合格已经就不错了,根本不指望能考入好的高中,但除了学习以外,其它方面不一定很差,总归有爱好的地方,这就是他的特长,因此我们老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特长,好好培养,成绩上只要合格就行了,这是我个人的看法,不代表学校的观点。如:我们班有个体育特长生,体育很好,代表学校参加了多次市级的比赛,并获得很好的成绩,因此我多次向体育老师推荐他多训练,争取考入体校,但他学习成绩真得不行,每次活动课都被老师叫到办公室订正作业了,哪有时间训练呢。还有班里几个学生足球踢得还可以,但哪有时间让他们训练呢?

很多情况下为了学习成绩能搞好,埋没了学生的特长,毁灭了学生的创造才能。我个人很同意冯校长的观点:合格+特长=优秀的学生。希望我们学校以后能以这方面突破一下。

上面所说的内容,都是我个人的观点,不代表其他老师的想法,更不代表学校的意思。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 篇15

在冯恩洪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这本书中提到了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关键是要研究学生,使教师告别书本中心,走进学生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变革新时代。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人将真正是“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有个性有特长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那么教师怎样做到以生为本呢?有的教师从早到晚的泡在学校甚至教室里,一发现问题就提醒学生,他认为这就会得到学生的认可,结果学生并不认同。我们提倡终身学习,但是长久的压抑状态的学习会造成许多仇视学习的现象。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教育学生呢?冯恩洪提到让学生感动,让学生从自身起见,不好意思不这样做。这样的动力来源于自身。有位教育家说,有时宽恕所产生的道德上的震动比责罚要强烈得多。它有助于学生认识自己的问题,促使他自身逐渐增长克服缺点的内在力量,激起他们进行自我谴责,自我教育。而这种自我谴责、自我教育比别人的谴责教育更为有力。

如果教师一味的“严格”和“高压”,过分夸大学生的错误,动不动责骂学生甚至不允许学生犯错,要求学生“必须如何”、“禁止怎样”。势必会抹杀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学生就会迁怒于教师,拒绝改正自己的错误,进而产生对抗情绪,达不到教育的目的。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针对不同学生针对不同的违纪行为,应体现“人性化”。例如学生在犯了错误之后,我们切不可伤害学生的自尊,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需求,少用批评多用鼓励。

学生可以犯错,老师也可以犯错吗?我认为可以,有时候故意的犯错不仅让学生对老师的这个错误印象深刻,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并非高高在上,也是平易近人的,拉进师生的距离,真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的确,压制中的执行只是一时的成效,而鼓励中的约束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自觉行为,只要孩子的心是朝着你的,还需要死命的不许这、不许那吗?

总之只有让学生“爱其师”,学生才会“信其道”。而让学生“爱上你”的方法很多,只要我们时时换位思考,处处为学生着想,学生就一定会“爱上你这个老师”,学习的兴趣将大大提高,他们的潜力就会发挥出来。所以说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把学生管住,而是让学生感动。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 篇16

假期读了冯恩洪先生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书,感悟很深,对我触动很大。其中印象最深刻就是其中关于教师自我提高,如何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部分。我们不但要珍惜讲台,热爱讲台,享受讲台,而且要挑战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同时也只有做最好的自己,才能享受讲台。要发展自己只有两条路,第一条是知识的补充,主要的补充方式就是读书,读书可以提高自己的智商和情商,在各个方面最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同时读书使自己累计更多的经验,用最好的方式来教育学生。知识的补充需要读书学习,经验积累需要反思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学会合作双赢,做复合型的教师,就会成功。一个优秀的教师和一个普通的教师的区别在于,一个一般的教师总是沾沾自喜自己曾经上过的那节课有多么成功,而一个优秀的教师永远认为教学是一个可以改进可以更好的'事情。一个会读书、会反思的老师,才是一个能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老师,才是一个好老师。
对照冯先生的告诫,反思自己在这两方面的作为,感觉到距最好的自己有很大的差距。首先在读书学习方面,感觉自己做的很不够。在读书方面来说,自己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较少,很多不同学生的最好处理方法,很多课堂有效教育方法在前人的书中都有一定的提及,并找到了一些不错的解决方法,而我却有很多还没有学到。现在读了冯校长的书后,觉得从现在开始应该严格地要求自己,过去教师们常讲:要给人家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现在的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如果不努力跟上,就会落后,就会被淘汰。只有改变观念,终身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才能更好地、更长时间地照亮别人,发展自己。
冯先生还告诉我们要积累经验,学会反思。要提高自己就要学会反思并经常性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找到更好的处理方式方法,教师要有反思的意识、习惯和技能。勤反思,勤总结,总结成功的部分,反思失败的教训,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较高素质的教师,更好的为学生、学校服务。
对于做教育,只有了解了学生才能教好书,育好人。孔夫子教育学生成效卓著,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对颜回、子路、曾参等学生的性格特长、思想状况了如指掌,在知人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意同自己作心与心的交流,是否自己真成了良师益友。
除了读书和反思,提高自身的能力,还需要我们学会合作。这里说的合作除了教师间的合作还包括师生合作。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关键在于教师要研究学生。我已经打好了十足的精神来迎接一切挑战,一定要做一位有知识,有能力,带给学生温暖的老师!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 篇17

我有幸拜读了冯恩洪校长的一本教育著作《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他说,要重新认识我们的教育目的,使我很受震惊。说句实在话,我从来没有怀疑过我们的教育目的有问题。他说我们一直在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却没有关注我们的教育是否适合学生。从阅读中,我再一次明确了“如何让自然人变成社会人,是教育的任务。”他自编的老虎当校长的故事更是精彩,并且寓意深刻——告诉我们,没有哪个学生会样样都会。我们平时也知道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可是总是还会用一个标准来要求学生。我们的课堂上经常要求学生样样都行。冯恩洪教授说,全才、全面发展是不现实的,我们应该接受他:“人皆有才,人物全才,扬长避短,个个成才”的观点,要为有差异的学生选择合适的教育才是我们教师的任务。可是,想想自己平时的教学,急功近利的行为还是存在的,仍然有忽视学生差异灌输知识的现象。我们应该坚定我们当初当教师的选择,应该有信心终生面对差异。课堂不应该让学生“难受”,而应该远离“忍受”,走出“接受”,走进“享受”。然而,现在的教育现状是接受教育,讲授教学,我们必须改变教育理念以及课堂变革和建设,才能从根本改变教育现状。

新课程改进行到今天,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的时代已经过去。事实上,学生拥有不可估量的潜力。只要我们为学生创设出一个能展现他们才能的时间和空间,隐藏在学生头脑中的潜力就会如埋藏在地下的能量喷涌而出。基于素质教育的真谛就是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和谐发展。让学生沿着教师设计的“问题”通道到达知识的彼岸,就会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作为教师,我们每个人都想做到最好。怎么样才能做到最好呢?我们平时都在自己努力奋斗。我们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新课改的推行改变了我们的教学观念,网络的资源也改变了我们的知识结构。多数情况下,我们忘记了合作。与同事合作,与领导合作,与学生合作,与网络合作都是可以的。特别是网络,可以拉近了时空距离,也可以拉近师生距离。

另外,课堂教学要提效,就要退出讲授,提倡合作,课堂教学要由讲授走向合作,“班里最好的学生一定也没有老师知道的知识多,但老师知道的知识绝不会比全班同学加起来的知识多。”冯恩洪前辈的这句话有力的揭示了讲授教学的弊端,非常具有说服力。所以,课堂变革在于关注差异,尊重情感,释放潜能。

让每个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真的很好!我们也不能等待,不妨去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方说尊重差异的调整与尝试,全面优化课堂,提高效率等!

好的老师,上好每一堂课,用一生的努力来实现。尊重学生,关注差异,投入情感,释放潜能,总分第一的学生也不可能没有弱势,什么样的老师是恩师,能发现孩子强势的老师才是恩师。他的这本书激发了我对教育的追求,我并不追求能成为一名教育家,只希望能充实的在三尺讲台上站好每一节课,做一个能发现孩子优势的好老师。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 篇18

在冯恩洪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这本书中提到了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关键是要研究学生,使教师告别书本中心,走进学生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变革新时代。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人将真正是“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有个性有特长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那么教师怎样做到以生为本呢?有的教师从早到晚的泡在学校甚至教室里,一发现问题就提醒学生,他认为这就会得到学生的认可,结果学生并不认同。我们提倡终身学习,但是长久的压抑状态的学习会造成许多仇视学习的现象。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教育学生呢?冯恩洪提到让学生感动,让学生从自身起见,不好意思不这样做。这样的动力来源于自身。有位教育家说,有时宽恕所产生的道德上的震动比责罚要强烈得多。它有助于学生认识自己的问题,促使他自身逐渐增长克服缺点的内在力量,激起他们进行自我谴责,自我教育。而这种自我谴责、自我教育比别人的谴责教育更为有力。

如果教师一味的“严格”和“高压”,过分夸大学生的错误,动不动责骂学生甚至不允许学生犯错,要求学生“必须如何”、“禁止怎样”。势必会抹杀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学生就会迁怒于教师,拒绝改正自己的错误,进而产生对抗情绪,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针对不同学生针对不同的违纪行为,应体现“人性化”。例如学生在犯了错误之后,我们切不可伤害学生的自尊,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需求,少用批评多用鼓励。

学生可以犯错,老师也可以犯错吗?我认为可以,有时候故意的犯错不仅让学生对老师的这个错误印象深刻,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并非高高在上,也是平易近人的,拉进师生的距离,真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的确,压制中的执行只是一时的成效,而鼓励中的约束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自觉行为,只要孩子的心是朝着你的,还需要死命的不许这、不许那吗?

总之只有让学生“爱其师”,学生才会“信其道”。而让学生“爱上你”的方法很多,只要我们时时换位思考,处处为学生着想,学生就一定会“爱上你这个老师”,学习的兴趣将大大提高,他们的潜力就会发挥出来。所以说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把学生管住,而是让学生感动。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 篇19

前段时间读了冯恩洪校长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书,静心体会,有几点尤其让人深思。其中印象最深刻就是其中关于教师自我提高,如何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部分。针对自身的实际,我觉得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自己:

一、学习:

实现自我超越。未来的教师应当成为学习型的人,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精通教学内容,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并以积极健康的人格魅力和高超的教学技艺指导学生学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更新观念、充实知识、掌握方法,在客观审视现实的同时不断超越自我。

二、实践:

改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心中的假设、成见,甚至图像、印象。在教育工作中,它影响着个人如何对待外在客观世界,如何采取行动,决定自己什么可以做或不可以做,什么时候做,到底怎样做。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就必须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自觉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在反思、研究、创新中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心智模式。

三、培训:

建立共同愿景。教师的共同愿景是实现专业发展。为此,中小学教师应积极参与新课程培训,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和培训目标的达成休戚相关,自觉地把专业发展的共同愿景和培训目标紧密联系起来,加快角色转变,改进工作方式,始终实现专业提升。

四、合作:

整合团体智慧。团体智慧高于个人智慧。教师要实现共同愿景,就必须通过合作来发挥团体智慧。在合作中,每一个教师都可以自由交谈,并且要在思想碰撞中发现别人的远见,发现有碍团体发展的消极因素,进而通过发挥集体的智慧优势来加以解决。

五、研究:

学会系统思考。系统思考是以系统动力学为理论基础的一种思考方式,它要求人们掌握问题整体运作的本质,以提升组织整体运作的群体智力。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学会系统思考、科学研究,从宏观视角动态把握课堂教学的进程,及时吸收学生的反馈信息,密切关注、深刻洞察学生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渐变,用系统的、发展的、鼓励的眼光支持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冯校长的这本书告诉我们:在三尺讲台上,我们同样可以品味一流人生,创造一流业绩。我们不但要珍惜讲台,热爱讲台,享受讲台,而且要挑战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同时也只有做最好的自己,才能享受讲台。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 篇20

在读冯恩洪校长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时,不禁又到网上搜索了一下他的其他事迹及著作。认真读来,每一个故事都发人深思,每一个案例都透露出他作为一名教育人的独特见解。

1、做一名高尚的职业人。

这是冯校长在伦敦经历的一个案例。

有一次在英国酒店事先预定了出租车去机场。到了约定的时间出租车却没来,当他正不知怎么办时,酒店老板告诉他,他约的出租车司机正在找他。当他见到那个人时,他吃了一惊。那人穿的西装折合人民币约十二万多的西装,开着一辆豪华的房车。正当冯校长疑惑时,那人解释说自己是出租车公司的副总裁,由于公司出租业务繁忙,所以只好用自己的私家车来接冯校长。并且非常谦恭地帮冯校长灵拎箱子。当冯校长表示感谢时,对方的回答是:伦敦的出租车司机都会这样做。由此,冯校长感受到的是作为一名职业人应具备的素养。

听到这个案例时,我便反思自己,自己具备职业修养吗?每天按时上下班,精心准备每一节课、认真辅导每一名学生,对学生实行分层评价……做到这些就具有了职业道德了吗?如果按时上下班是因为学校的纪律要求;如果精心准备每一节课是因为担心领导的抽检;认真辅导每一名学生是为了让学生考一个好分数为自己争脸……如果是出于这样的目的,职业道德岂不是变成了法律条文?《道德经》谈到,德行遵从于“道”,而“道可道,非常道”,于是德就是在尊重规律中一种自觉的行为表现。也就是说,德,没有功利性的目的,它是自然中的一种自觉,是自觉地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假如每天按时上下班,是因为自己对事业的敬重,精心准备每一节课是因为对教学的敬畏,认真辅导每一名学生是因为尊重生命,那么,这就是一名职业人所应有的高层位修养,是一种“秀外慧中”地对“道”的'尊崇,对“德”的践行。

2、做一名高雅的读书人。

冯校长在谈到读书时有这样的观点“读书可以使自己变得更聪明,使自己变得更有智慧”。他说他对教育改革的认识过程来源于读书。“当读书使我对教育的认识由简单走向庞杂,再从庞杂回归到简单的时候,我发现我把握了教育的真谛。”

教书的不读书,还有什么人来读书?教书的不被书香浸淫,书的魅力如何传扬?冯校长儒雅的举止、博学的言谈,传递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的气度,而这样的气度本该是教师都要拥有的。

反思自己,算不上是一个很好的读书人。也喜欢读书,但读书时激发出的灵感却总不能被记录下来,更不能有效地实施。

“脑袋富裕比口袋富裕更重要”,我该如何让自己的脑袋更富裕呢?这是我的目标。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 篇21

在冯恩洪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这本书中提到了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关键是要研究学生,使教师告别书本中心,走进学生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变革新时代。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人将真正是“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有个性有特长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那么教师怎样做到以生为本呢?有的教师从早到晚的泡在学校甚至教室里,一发现问题就提醒学生,他认为这就会得到学生的认可,结果学生并不认同。我们提倡终身学习,但是长久的压抑状态的学习会造成许多仇视学习的现象。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教育学生呢?冯恩洪提到让学生感动,让学生从自身起见,不好意思不这样做。这样的动力来源于自身。有位教育家说,有时宽恕所产生的道德上的震动比责罚要强烈得多。它有助于学生认识自己的问题,促使他自身逐渐增长克服缺点的内在力量,激起他们进行自我谴责,自我教育。而这种自我谴责、自我教育比别人的谴责教育更为有力。

如果教师一味的“严格”和“高压”,过分夸大学生的错误,动不动责骂学生甚至不允许学生犯错,要求学生“必须如何”、“禁止怎样”。势必会抹杀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学生就会迁怒于教师,拒绝改正自己的错误,进而产生对抗情绪,达不到教育的目的。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针对不同学生针对不同的违纪行为,应体现“人性化”。例如学生在犯了错误之后,我们切不可伤害学生的自尊,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需求,少用批评多用鼓励。

学生可以犯错,老师也可以犯错吗?我认为可以,有时候故意的犯错不仅让学生对老师的这个错误印象深刻,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并非高高在上,也是平易近人的,拉进师生的距离,真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的确,压制中的执行只是一时的成效,而鼓励中的约束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自觉行为,只要孩子的心是朝着你的,还需要死命的不许这、不许那吗?

总之只有让学生“爱其师”,学生才会“信其道”。而让学生“爱上你”的方法很多,只要我们时时换位思考,处处为学生着想,学生就一定会“爱上你这个老师”,学习的兴趣将大大提高,他们的潜力就会发挥出来。所以说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把学生管住,而是让学生感动。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 篇22

著名教育专家冯恩洪的著作《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冯恩洪教授结合自己的教育工作实践,对中国教育的理性思考与展望。这本著作,深深地吸引了我。

阅读此书,我的感悟是:要学会欣赏,不遮挡阳光。

教师职业,固然辛苦,但却极富挑战性。在和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相处中,要针对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材施教,面对一个个活生生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工作要时时创新,但更应遵循教育的规律。当你走在学校一些不起眼的角落,有时会听到这样的对话,我们老师只喜欢班上某某,而对我们从来都视而不见,真是偏心。这些被忽视的学生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有时就会用一种不好的方式引起你的注意,你为此很生气,师生关系闹得很僵。相反,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下,纪律就不再是什么问题。学生相信你非常关心他,他就会尽可能地使你高兴:遵守课堂纪律、专心听课、按时完成作业、虚心向你请教……

因为每个人都希望体验成功的感觉,希望被尊重,被欣赏。所以,不要挡住学生的阳光,让我们多做手指运动,当你竖起你的大拇指,可能造就一大批自信的人。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 篇23

假期读了冯恩洪校长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书,感悟很深,对我触动很大。其中印象最深刻就是其中关于教师自我提高,如何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部分。

在这部分中冯校长告诉我们:在三尺讲台上,我们同样可以品味一流人生,创造一流业绩。我们不但要珍惜讲台,热爱讲台,享受讲台,而且要挑战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同时也只有做最好的自己,才能享受讲台。要发展自己只有两条路,第一条是知识的补充,第二条是经验的积累。知识的补充需要读书学习,经验积累需要反思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学会合作双赢,做复合型的教师,你就会成功。

对照冯校长的告诫,反思自己在这两方面的做为,感觉到距最好的自己有很大的差距。首先在读书学习方面,感觉自己做的很不够。一是读书少,二是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更少。平时总感觉时间少,拿各种原因给自己找理由,现在想起来,如果把平时上网看新闻等的上网时间拿来读书,也能通读几部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著作了。总觉得自己的知识教中学够了,正是这种对自己满足的心态,使自己变得懒惰。现在读了冯校长的书后,觉得从现在开始应该严格地要求自己,过去教师们常讲:要给人家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现在的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如果不努力跟上,就会落后,就会被淘汰。只有改变观念,终身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才能更好地、更长时间地照亮别人,发展自己。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打算制定一个读书计划,挤时间来读几本教育教学学理论名著,除了学校发的读物外,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在网上找一些适合自己的读物来学习,还要做好笔记,以便能不断地提醒自己,特别是要学习一些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并用来指导自己的实际教学活动,争取用不长的时间(一个学期),使自己的理论素质有所提高,同时学习一些专业知识,以便更好地为学生、学校服务。

冯校长还告诉我们要积累经验,学会反思。一个优秀教师与一个普通教师的区别在于,一个一般的教师总是沾沾自喜自己曾经上过的那节课有多么的成功,而一个优秀的教师永远认为教学是一个令人遗憾的行为科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更好的课永远是还没有上,接下来要上的那一节课,是自己已经上过的课中永远存在需要反思的余地,需要有重新审视的环节。要提高自己就要学会反思并经常性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找到更好的处理方式方法,教师要有反思的意识、习惯和技能。明确自己在专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其专业发展的现有水平、从而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始终保持一种开放的、动态的心态。对照这方面的要求,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一会不能经常性地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只是有问题出现的时候才去反思,如果每个教学行为后,都去反思一下,总结一下,就不是出现或少出现一些问题,所以要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勤反思,勤总结,总结成功的部分,反思失败的教训,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较高素质的教师,更好的为学生、学校服务。

冯校长还告诉我们,要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教师要学会合作,实现双赢。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都有自己要学习的长处,所以要虚心向同事学习,同时也要把自己的成功经验毫无保留地与同事分享,只有这样,才能有一个充满合作的团结的集体,合作不仅仅是指教师间的合作,教师与学生之间也要合作,因为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向行为,如果没有师生之间的合作,教学就不会成功。所以学会合作、乐于合作是一个优秀教师的素养。应该朝这方面继续努力。

冯校长最后指出每一名优秀教师都是复合型的教师,要释放学生的潜能,除了关注他们所学的国家课程外,还要关注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因此,教师能不能上一门国家课程,开一门校本课程,带一个学生社团也是评价一个优秀教师的的一方面。所以教师应该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要有自己感兴趣的方面,然后才能影响自己的学生。今后自己在这方面也要努力。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 篇24

暑假里我认真地阅读我国著名教育专家冯恩洪的著作《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这本书,结合自身的教育生活,我有了许多的思考与感悟。

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我的理解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知识,让学生拥有学习能力和工作技能等;而学生是否享受学习似乎不是我们所要思考的,因为读书就是枯燥的,需要每个人勤奋的。而《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文中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享受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教育不仅要创造适合教育的学生,教育更有责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所以,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异,教育者对学生的差异不应该埋怨,而是研究差异,关注差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所以教育要尊重学生的情感,激励学生“你真了不得,你离成功就差一步了”,创建和谐的师生情感,让教育的感觉不是难受,教育的感受是走进享受。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让学生快乐成长。所以教育要让学生彻底释放自己潜能,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撬起教育质量的支点在哪里?在课堂。“撬起课堂教育质量的课堂变革在于,走出讲授,走进合作或者差异发展,以释放学生的潜能。”

课堂是将自然人打造成社会人的主要手段,课堂承担着个体社会化的第一责任。课堂变革要由讲授走进合作。合作课堂就是学生能讲的让学生讲,经过启发后,学生仍然存疑的,教师才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的课堂。合作课堂上,让学生主动想参与课堂,开动机器,做课堂的主人,学到知识并理解知识,提高课堂知识的巩固率。课堂变革还要由讲授走进差异发展。差异发展就是我们给有差异的学会提供合适的教育,就是不固定班级,按照层次开展课堂教学,实实在在地实施分层次教学,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有效发展。

回顾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也在力求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但每个班级学生确定,教材单一,课时紧,教师每天都在赶进度,在练习,有时完全忘却了学生的需求,只是想着让学生将课程内容学完就好,于是,讲授知识就占去大量的课堂时间,学生听了课,做了练习,但就是课堂知识巩固率极低。而那些为了展现合作教法而合作的课堂,让后进生举手发言的所谓关注差异的课堂,都不是高效的课堂。当前,由于课堂变革没有适应时代,课程建设较滞后,导致我们的课堂大多在约束学生的潜能,萎缩学生的潜能,而非释放学生的潜能,因此,学习的不快乐成了不少学生的痛苦感受。所以,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已经成为我们当下及将来亟需完成的任务。我们要建立符合学生个性、适应学生发展的动态、综合的课程体系;我们要让合作课堂,让差异发展成就学生的美丽人生。

教育的关键是适合每个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和谐发展,培养合格加特长的人才是中国社会发展需要。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是重合格轻特长。过分强调合格,过分看重学生的分数,让分数说了算,而拥有某方面特长的学生是凤毛麟角,令人遗憾。试想,“一个学生将来用特长跟社会发展的需要形成一个结合点,找到一个结合点,那么对这个学生来说,工作就是享受了”。反之,只有合格,毫无特长,走上社会,能快乐地享受工作吗?

“ 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是一种温暖,是一种关怀。“适合教育”就是强调以学生为本,追求人文关怀,引导学生的心灵走向真、善、美;强调教育要适合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适合每一名学生的实际需要,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民主、科学的教育教学服务;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要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发展。强调教育要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强调教育必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把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自主性、选择性、倾向性还给学生。总之,适合教育就是要吸纳古今中外一切科学合理的教育思想精华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并在此基础上赋予时代的特征,继续发扬创新,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躬身自问:从教二十几年,我是一个珍惜讲台,努力做最好的自我的老师吗?我是一个热爱读书,学会合作,由单科型的老师走向了复合型的老师吗?对此,我还有极大的差距呀。既然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已成共识,我们还需要等待吗?作为一名现代教育者,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为走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做好准备,做出贡献。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 篇25

近期我认真读了冯恩洪教授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这本书,读后感悟颇深,对自己的教育触动很大。该书是冯恩洪教授结合自己的教育工作实践对中国教育的理性思考和展望。

读冯教授的书,不仅是感受书中鲜活生动的教育案例,更能领悟他深邃的教育思想,特别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要关注学生差异,尊重学生情感,释放学生潜能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发展学习能力,培养适应能力,锻炼实践能力,提升交际能力。美国美术课《画马》,山东教师的“8分数学生举手”和冯老的钓鱼故事,都说明了一件事:教育的真谛是:实现在的社会化和人的个性化的和谐发展。教育就是发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获得发展的信心。

作为一线教师的我,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出深刻的反思。我们从事教学的课堂担负着将自然人打造成社会人的任务,课堂由“谁来教”是校长做主,那么“教什么”和“怎样教”就是我们一线教师该认真思考的问题了。

自己过去的课堂,讲授偏多,学生的合作和独立思考偏少,虽然我的.教学学生感觉还算轻松的,但读了冯教授的这本书,更坚定了我要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的决心,尽力让学生在自己创设的课堂上找到如沐春风的感觉。特别是课堂上要力求做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教育,真正在课堂落实好差异教育,让学生享受自己的课堂,变讲授的课堂为合作的课堂,力争让每个孩子都做最好的自己,让自己的生命也因为三尺讲台而精彩。

要让自己的课堂变得精彩,学生是享受,如果老师走上讲台的感觉还是“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那么课堂注定是无法精彩,学生也是无法享受的,甚至有可能带来的是难受,让学生有如坐针毡的感觉。

而教师要发展自己,就两条路:一是教学经验的积累,二是知识的不断更新和补充。尤其是后者,更显得必要,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有个性和差异的人,教育的每个对象都是全新的,不可能重复。这就需要老师有满腹的才思来应对各种学生的教育需求。

冯教授的身上让我看到了一名教师的成长秘诀,他一生勤于读书,作报告引经据典,妙语连珠,他始终坚持无论自己多忙,每天坚持读一个小时的书。这一点对于我就惭愧有加了,自己虽然爱看书,但没有像他那样坚持天天读书,把读书当成和吃饭睡觉等每天生活必须的事了。

我以前读书,纯粹是把看书当成消遣打发时间的一种方式,很少做批注和写心得体会,看了冯教授的书后,我才感觉到作为教师看书的重要性,尤其是要把读书当成教师职业的必需。唯有读书,才能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素养,去构建适合学生的教育;也只有读书,在学生面前做好表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和带动学生,培养学生爱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让阅读伴随一生。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 篇26

假期读了冯恩洪先生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书,感悟很深,对我触动很大。其中印象最深刻就是其中关于教师自我提高,如何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部分。我们不但要珍惜讲台,热爱讲台,享受讲台,而且要挑战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同时也只有做最好的自己,才能享受讲台。要发展自己只有两条路,第一条是知识的补充,主要的补充方式就是读书,读书可以提高自己的智商和情商,在各个方面最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同时读书使自己累计更多的经验,用最好的方式来教育学生。知识的补充需要读书学习,经验积累需要反思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学会合作双赢,做复合型的教师,就会成功。一个优秀的教师和一个普通的教师的区别在于,一个一般的教师总是沾沾自喜自己曾经上过的那节课有多么成功,而一个优秀的教师永远认为教学是一个可以改进可以更好的事情。一个会读书、会反思的老师,才是一个能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老师,才是一个好老师。

对照冯先生的告诫,反思自己在这两方面的`作为,感觉到距最好的自己有很大的差距。首先在读书学习方面,感觉自己做的很不够。在读书方面来说,自己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较少,很多不同学生的最好处理方法,很多课堂有效教育方法在前人的书中都有一定的提及,并找到了一些不错的解决方法,而我却有很多还没有学到。现在读了冯校长的书后,觉得从现在开始应该严格地要求自己,过去教师们常讲:要给人家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现在的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如果不努力跟上,就会落后,就会被淘汰。只有改变观念,终身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才能更好地、更长时间地照亮别人,发展自己。

冯先生还告诉我们要积累经验,学会反思。要提高自己就要学会反思并经常性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找到更好的处理方式方法,教师要有反思的意识、习惯和技能。勤反思,勤总结,总结成功的部分,反思失败的教训,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较高素质的教师,更好的为学生、学校服务。

对于做教育,只有了解了学生才能教好书,育好人。孔夫子教育学生成效卓著,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对颜回、子路、曾参等学生的性格特长、思想状况了如指掌,在知人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意同自己作心与心的交流,是否自己真成了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