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孟子》有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读《孟子》有感(精选20篇),都是精品文章,请您欣赏。
读《孟子》有感 篇1
他在看了我的日记并得知我多次将他以真名写进去后有些不满,便让我不要再提到他,实在不行就用灵来代替,他说他喜欢"灵"这个字,我问他为什么,他敷衍过去;我赶快喊来妈妈和妹妹一同观看。也许是沙眼的缘故吧,受不了强光的刺激,我很固执而又不甘心地哭了。朋友可能离去,书却是你我最忠诚的伙伴,时光不断流逝,阅读却让我们永葆精彩!
孟子继承了孔子,并提出了“忧患”的概念,他认为人的生命之所在,事业之兴败,国家之存亡,都与是否具有忧患意识相关联。忧国忧民之心也便是责任意识与承担意识的重托。“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其意为:君主若把百姓的忧乐当作是自己的忧乐,这样百姓也会把君主的忧乐当作是自己的忧乐。这也是孟子对于君主寄以希望,可以仁政为国,爱民如子。
《孟子》一共七篇,主要的两个方面内容,一为孟子与君主讨论政治,另为孟子与儒家其他门人、弟子相互交流行事为人知道。《孟子》的文笔犀利,富有说服力,奈何孟老夫子的.良方,和战国各诸侯国所走的霸道路线合不到一起,因而不受欢迎,这也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真实写照。
“以意逆志”便是孟子在《万章·上》中所提出对于诗理解的方法。“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评论诗的人,既不能根据诗的个别字眼就断章取义,曲解诗句,也不能有辞句的表面意思曲解诗句的真实含义,而因根据作品的全篇立意,来探索作者的所思所想。“知人论世”也便是评论他人作品的原则。
对于孟子,我们并不能以三言两语概括全部,因为他的思想,使我们根本无法理解透彻的,他的精神和气魄,犹如拨开云雾的万丈光芒,哪怕他存在的时代已经距离我们1723年了,但我们局限于世的视野和眼识,亦能感受到他散发出的耀眼光芒。
读《孟子》有感 篇2
仅读《孟子》几章,可将其为政理想概括为:为政一处,造福一方;为政一时,泽被千秋;为政以仁,民众拱之如日月;为政以利,民众视之如草芥。
而对比今之为政者,有些领导,如日月乎?如草芥乎?其对己,恨不能尽天下之财物为我所有;对他人,恨不能有一毫财物为他所用;视己为至贵至尊,视他则至微至陋;口里大呼“君子当淡泊名利,自强不息”,实则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以利盈我”;美其名曰“领导就是公仆,心系员工生存”,实则为“只让牛儿奔跑,不让牛儿吃草”;口里曰“府首甘为孺子牛,吃的是草,挤的是奶”,实则为“员工真的成了牛,吃的是果真是草,挤的确是鲜奶,而领导依然是高高在上的人,吃的是奶,挤的是邪恶与虚伪”,读后感《读《孟子》有感300字》。
民德不厚已久矣,民风不淳也已久矣!究其根本,上行下效已久矣!苟欲民德归厚,则必得为政者以德文己,以己化民。如此则春风可化细雨,润物亦可无声。
自己贪得无厌,而呼员工要大公无私;自己奢侈浪费,而呼员工要简以养德。
如此为政者,与禽兽何异?是披着羊皮的狼,还是披着人皮的兽,不得而知。唯愿为政者能日三省乎己,为人为兽,自可定论。
读《孟子》有感 篇3
20xx年暑假,利用休息时间翻了翻尘封许久的四书五经,在读至《孟子·梁惠王章》时,见孟老夫子与齐宣王针锋相对,旁征博引,利用梁惠王的诸多谬论式的发问,避实击虚将自己的论点反拨回去,同时还起到了谆谆诱导的目的。
正因为如此,我对孟子的辩论技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与个别后进生对峙时,可以轻松的拆招破招。昔有章沧授先生分析归纳孟子“不同凡俗的论辩技巧”:一是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针锋相对地辩驳答难,二是引出话题,抓住要害,步步紧逼,势如风雷,三是对比论辩,尖锐深刻,淋漓痛快,从而形成了孟子“锋芒毕露、剜心入骨”的气势与风格。另外,孟子辩论颇具技巧和方法,能够在说服别人,且不得罪对方的'同时,又能够保证自己的不吃亏。
自古君王只要沾上“声、色、货、利”一点,对于治国平天下都有影响,而齐宣王全都爱好。幸好齐宣王很坦诚,一一向孟子表白。孟子则是将其所讲的问题,像打太极拳一般反弹回去,变成了自己的论点:行王道,施仁义,君民齐心,以宽政达到统一。
齐宣王向孟子讲说自己喜欢音乐,孟子马上以上古陶冶心性的礼乐来讲解。宣王把头一摇,称自己喜欢的是流行音乐而非高雅音乐,孟子却说,爱好现代音乐并没有什么不对,提出“独乐乐”与“众乐乐”哪一个更快乐的问题,只要你能够把这好乐的精神推广开来,与民同乐,方可君民无隙,齐国得以治理顺畅。
在这里,孟子没有采取全盘的否定,说齐宣王听流行音乐不合礼法,而是更换看问题的角度,易于君王实行,便于王者接受,将一个不愉快话题的阴影化于无形。
又如,王曰:“善哉言乎!”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对曰:“昔者公刘好货,诗云: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粮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对曰:“昔者大王好色,爱厥妃。诗云:古公檀甫,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先说说“好货”,齐宣王说自己喜欢金钱物资,孟子佯装不懂地说,作为一国之君,喜欢财富是应该的,就像周朝的先祖--公刘开创基业时,积极的从事经济发展,创造财富,救济国人的话,齐国必富强。看来孟子毕竟是圣人,提醒宣王应扩充好货的境界。
再说“好色”,孟子引用《诗经大雅绵》中说,古公父潇洒,带着美人骏马。清晨水边兜风,来到歧山脚下。盖起宫舍新居,相伴美人安家。那时在古公父的领导下,姑娘们都能找到如意郎君,小伙子们没有一个打光棍的。现在大王你好色,也没什么关系,只要能像古公父那样,将心比心,让天下的男女皆成眷属,天下百姓家庭美满,这岂非是大好事。
由这篇文章,使我感触最深的是,孟子的辩风。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只要坚定自己的立场,找准对方荒谬言论中一丝有点正确感的内容,将其大而化之,引入到教师的立场上来,使其在无话可说的状态下,再由我们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学生的缺点,辨证施治,以取得教育的效果。还要说一句的是,对于那些问题学生,不要觉得无药可救。因为,在孟夫子的教育理论里,“好货好色”都可以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去教育,我们为什么不能大度一些呢?
读《孟子》有感 篇4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名著,也是研究孟子的生平事迹及其学说的最重要的资料。说《孟子》枯燥无味的那也有几分道理,谁能每天捧着满是文言文的书摇头晃脑着看:“有趣”但如真有心细细的品,也定能从中寻得几分趣味这“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法则,这难以参透的道理,却被“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心”这句话说了个大概。
这便是《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明白接受。孟子在讲述他心中的教育之道时,便将这由事说理的本事发挥的淋漓尽致。《孟子·告子下》中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教亦多术”反映孟子主张教育,要依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从实际出发,注重差异,因材施教,“不屑于教”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不屑于教,亦是教之。“不屑之教”奥妙在于,我之所以不屑于教诲也,是让他羞愧而奋发向上。也就是说。不屑于教诲只是不循规蹈矩,不一味的从正面讲道理,而是故意冷落,疏远被教育对象,从反面激发他的自尊心,促使他改变自己,从而达到教育的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当正面教育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不失为一剂“良方”
《孟子》一书中还写道:君子有三大快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其中一条。他认为通过教育使学生成为英才,是教育者的育人之乐。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教师理应具有的精神境界,也是教师应该追求的人生快乐的最高境界”。
孟轲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他就用朴素的语言,真切的说理打动你们的心门,讲述他心中的教育之道。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典籍,阅读它,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阅读它,可以启迪心智提升境界。
与经典为友,与圣贤神交,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
心智,提升境界。与经典为友,以圣贤神交,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
读《孟子》有感 篇5
生命是坎坷的,除非有了勇气;勇气是莽撞的,除非有了理性;理性是暂时的,除非有了信念;信念是可变的,除非有了信仰。
我们努力于物质遗存的碎片中,寻找和发现人类精神和智慧的交集。信仰使我们能在变化多端的时代,以淡然自若的潇洒决胜于千里之外;以游刃有余的技能突出于茫茫人海;以泰然自若的倜傥抒写生命的美好;在时代的竞争中,成为坦然面对的真正英雄。《孟子》所教给我的正是一种信仰,一种生生不息、独立自强的精神。
读《孟子》,读出的是“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义”字贯穿了孟子的全部道德观,如果“仁”是爱人的话,那么“义”就是助人;如果“仁”是博爱的话,那么“义”就是广利;如果“仁”是尚慈的话,那么“义”就是豪举,在孟子的“义”里,凝聚着心中装有集体的高尚道德情操。因此,在我心中,孟子不仅是战国时代的美男子,更是那个时代的精神化身!他爱憎分明、疾恶如仇、当仁不让、反对战争、蔑视强权,都源于他高尚的人格操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它教导我们要坚守做人起码的道德底线;“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它激励我们要培养坚贞不屈的大丈夫精神。
读《孟子》,读出的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就告诉我们磨难是成功必经之路。《孟子》告诉我们:苦难和挫折是人生的.标杆,往往更能测出一个人生命的高度和深度;而瀑布的美丽之处,也并非上游河水的浩荡,而是水到断崖处,那奋不顾身的向前飞跃。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不经历挫折、泥泞,不通过在困难中锻炼自我,又怎么到达成功彼岸的呢?“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只有正确面对挫折,厚积薄发,才能拥抱成功,享受幸福
读《孟子》一书,学孟子精神,就是要学习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要学习孟子的“善养吾浩然之气”,就是要学习孟子的正义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回报社会。
《孟子》告诉我,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走在生命的大河两旁,修身,正心,不怕风吹雨打、坚持信仰,使其中穿枝抚叶的行人踏着荆不觉得苦,有泪可落但没有悲凉!
读《孟子》有感 篇6
寒假里,我读了《孟子》中的《梁惠王章句上》。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的社会十分混乱。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代表人物,被后人们尊称为“亚圣”。这是一篇文言文的文章,记录了孟子和梁惠王、齐宣王的一些对话,介绍了孟子的政治主张。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读了这句,使我知道梁惠王是个贪图利益的人。然后孟子对梁惠王说,如果一个国家上上下下都争利益的话,这个国家就危险了。如果每个人都有一颗仁义的心,国家就会太平、慢慢地强盛起来。孟子说:“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我理解这段话告诉我们,要有一颗仁义的心,有了仁慈和道义,心中充满关爱和礼让,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和谐了,大家都团结了。只要团结国家就可以强盛。这让我想到,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只要人人都讲仁慈和道义,不争夺利益,处处关心、礼让他人,那么家庭一定会很温馨,同学之间关系也会很融洽。
读《孟子》这本书不仅可以看到很多有趣的故事,也让我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我很喜欢这本书,虽然文言文很难懂,但我会努力读下去。
读《孟子》有感 篇7
仅读《孟子》几章,可将其为政理想概括为:为政一处,造福一方;为政一时,泽被千秋;为政以仁,民众拱之如日月;为政以利,民众视之如草芥。
而对比今之为政者,有些领导,如日月乎?如草芥乎?其对己,恨不能尽天下之财物为我所有;对他人,恨不能有一毫财物为他所用;视己为至贵至尊,视他则至微至陋;口里大呼“君子当淡泊名利,自强不息”,实则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以利盈我”;美其名曰“领导就是公仆,心系员工生存”,实则为“只让牛儿奔跑,不让牛儿吃草”;口里曰“府首甘为孺子牛,吃的是草,挤的是奶”,实则为“员工真的成了牛,吃的是果真是草,挤的确是鲜奶,而领导依然是高高在上的人,吃的是奶,挤的是邪恶与虚伪”,读后感《读《孟子》有感300字》。
民德不厚已久矣,民风不淳也已久矣!究其根本,上行下效已久矣!苟欲民德归厚,则必得为政者以德文己,以己化民。如此则春风可化细雨,润物亦可无声。
自己贪得无厌,而呼员工要大公无私;自己奢侈浪费,而呼员工要简以养德。
如此为政者,与禽兽何异?是披着羊皮的狼,还是披着人皮的兽,不得而知。唯愿为政者能日三省乎己,为人为兽,自可定论。
读《孟子》有感 篇8
孟子经常用一些完整的小故事、寓言来表达自己地观点和看法。而这些小故事和寓言就慢慢变成了今天我们常用地成语,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再作冯妇"等等,可见孟子思想对我们地影响对我们来说不可不谓深厚。
孟子所说的"揠苗助长"演变到今天一般都说成是"拔苗助长",但说的都是同样一个道理,孟子认为教学和学习知识如同植物生长一样,都有自己的规律,必须循序渐进,而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然就会像宋人那样"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把自己累得不行不说,还枯死了禾苗,得不偿失。要想幼苗茁壮成长,只有勤于耕耘。不愿耕耘,拔苗助长,必然失败。就像人的成长与发展一样,同样要遵循规律,通过自身的努力使自己的根基一点点变得牢固,才能吸收更多的养分,成长得更好,由一颗幼小的树苗长成一株参天大树。孟子在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守规律的同时还提醒人们凡是应顺其自然,适应事物本身的发展的速度和方向,正所谓:"其进锐者其退速",即是继承了孔子"欲速则不达"的思想。当我们太想办成一件事的时候,往往急于求成而显得过于浮躁,沉不住气,冒冒失失的前进就失去了方向和重心,把握不住事物前进和发展的速度,方而更容易迷失方向。孟子的观点就好像力的作用和反作用的道理一样,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力越大,那它产生的反作用也就越大。同样,如果我们在一件事情上倾注了太多的精力和心血,付出了太多的努力,那我们必然抱有更多的希望和企盼,而一旦事物的发展出乎我们的意料和想象,那我们将比用平常心对待一件事物的时候更难以接受眼前的事实。所以凡是我们不必看得太重,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这样,当事情成功时,我们才不致于过于高兴,被成功的喜悦麻痹了清醒的头脑;在事情失败时,才能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不致于过于失望和难过而丧失了前进的勇气。
孟子还曾说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时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追求的,当两者不可兼得的时候,孟子选择舍生取义,虽然平凡如我们的芸芸众生不用面对生命与道义这么高尚严肃的话题,但我们在生活工作中难免还是会面临两难的选择,那我们又应该怎样抉择呢?比如说工作和休息的冲突,个人利益和大家利益相矛盾的时候,何去何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选择。但我觉得能够把工作和生活有机融合在一起的人是最高明的,首先热爱生活,也喜欢工作,把生活当作工作的一部分,把工作看成生活的有机体,每一天,既是在生活,也是在工作,工作是生活,生活也是工作,这样,即是是工作占用了休息的时间,也不会产生工作占用了休息时间的想法,也就不会觉得在八小时之外的工作是一种负担。
读《孟子》有感 篇9
20xx年暑假,利用休息时间翻了翻尘封许久的四书五经,在读至《孟子·梁惠王章》时,见孟老夫子与齐宣王针锋相对,旁征博引,利用梁惠王的诸多谬论式的发问,避实击虚将自己的论点反拨回去,同时还起到了谆谆诱导的目的。
正因为如此,我对孟子的辩论技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与个别后进生对峙时,可以轻松的拆招破招。昔有章沧授先生分析归纳孟子“不同凡俗的论辩技巧”:一是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针锋相对地辩驳答难,二是引出话题,抓住要害,步步紧逼,势如风雷,三是对比论辩,尖锐深刻,淋漓痛快,从而形成了孟子“锋芒毕露、剜心入骨”的气势与风格。另外,孟子辩论颇具技巧和方法,能够在说服别人,且不得罪对方的同时,又能够保证自己的不吃亏。
自古君王只要沾上“声、色、货、利”一点,对于治国平天下都有影响,而齐宣王全都爱好。幸好齐宣王很坦诚,一一向孟子表白。孟子则是将其所讲的问题,像打太极拳一般反弹回去,变成了自己的论点:行王道,施仁义,君民齐心,以宽政达到统一。
齐宣王向孟子讲说自己喜欢音乐,孟子马上以上古陶冶心性的礼乐来讲解。宣王把头一摇,称自己喜欢的是流行音乐而非高雅音乐,孟子却说,爱好现代音乐并没有什么不对,提出“独乐乐”与“众乐乐”哪一个更快乐的问题,只要你能够把这好乐的精神推广开来,与民同乐,方可君民无隙,齐国得以治理顺畅。
在这里,孟子没有采取全盘的否定,说齐宣王听流行音乐不合礼法,而是更换看问题的角度,易于君王实行,便于王者接受,将一个不愉快话题的.阴影化于无形。
又如,王曰:“善哉言乎!”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对曰:“昔者公刘好货,诗云: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粮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对曰:“昔者大王好色,爱厥妃。诗云:古公檀甫,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先说说“好货”,齐宣王说自己喜欢金钱物资,孟子佯装不懂地说,作为一国之君,喜欢财富是应该的,就像周朝的先祖--公刘开创基业时,积极的从事经济发展,创造财富,救济国人的话,齐国必富强。看来孟子毕竟是圣人,提醒宣王应扩充好货的境界。
再说“好色”,孟子引用《诗经大雅绵》中说,古公父潇洒,带着美人骏马。清晨水边兜风,来到歧山脚下。盖起宫舍新居,相伴美人安家。那时在古公父的领导下,姑娘们都能找到如意郎君,小伙子们没有一个打光棍的。现在大王你好色,也没什么关系,只要能像古公父那样,将心比心,让天下的男女皆成眷属,天下百姓家庭美满,这岂非是大好事。
由这篇文章,使我感触最深的是,孟子的辩风。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只要坚定自己的立场,找准对方荒谬言论中一丝有点正确感的内容,将其大而化之,引入到教师的立场上来,使其在无话可说的状态下,再由我们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学生的缺点,辨证施治,以取得教育的效果。还要说一句的是,对于那些问题学生,不要觉得无药可救。因为,在孟夫子的教育理论里,“好货好色”都可以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去教育,我们为什么不能大度一些呢?
读《孟子》有感 篇10
寒假里,我读了《孟子》中的《梁惠王章句上》。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的社会十分混乱。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代表人物,被后人们尊称为“亚圣”。这是一篇文言文的文章,记录了孟子和梁惠王、齐宣王的一些对话,介绍了孟子的政治主张。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读了这句,使我知道梁惠王是个贪图利益的人。然后孟子对梁惠王说,如果一个国家上上下下都争利益的话,这个国家就危险了。如果每个人都有一颗仁义的心,国家就会太平、慢慢地强盛起来。孟子说:“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我理解这段话告诉我们,要有一颗仁义的心,有了仁慈和道义,心中充满关爱和礼让,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和谐了,大家都团结了。只要团结国家就可以强盛。这让我想到,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只要人人都讲仁慈和道义,不争夺利益,处处关心、礼让他人,那么家庭一定会很温馨,同学之间关系也会很融洽。
读《孟子》这本书不仅可以看到很多有趣的故事,也让我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我很喜欢这本书,虽然文言文很难懂,但我会努力读下去。
读《孟子》有感 篇11
千年的岁月,转瞬即逝,时间的车轮依旧向前滚动,无数的英雄豪杰,峥嵘岁月已成往昔,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已化作尘土。人,匆匆的来到这世上,又匆匆离去,或许留下了些什么,又或许是赤裸裸而来,又赤裸而去,幸运的是,孟老夫子有先见之明,留下了《孟子》一书,让我们得以看到他一生的精神财富。
孟子是一个富有使命的大丈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他的为人之道,身处战国乱世,他希望用自己的仁政思想辅佐诸侯统一天下,然而现实的残酷,却让他无路可走,但他没有自暴自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他仍以天下为己任,“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谣辞,以承三圣”,从而匡正世风世俗。这样有目标、有理想的人,无论在何时何地,终有其伟大之处。
曾经有位作家,他从书中看见了“吃人”二字,自此,中国文学就涌入了一股正气浩然的劲流,流进了千万人的心中,他就是鲁迅,一位以笔为武器的战士,仿造他的方法,从孟子的书中,我也得到一字“顺”,是顺变的“顺”,是顺从的“顺”,是顺流而下的“顺”。
在儒家思想的发展史上,孟子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孔子死后,孔门弟子曾子和孔子嫡孙子思都曾当过继承与传播儒家思想的重任,然而从春秋时代到战国时代,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发展,建立新的儒家思想体系,对儒家思想进行新的诠释已是势在必行。于是孟子顺应了时代变化,提出性善、仁政、王道一系列思想,从而维护了儒家发展,“天下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孟子的顺变是儒家思想兴起的重要因素。
在他的思想中,提升个人修养是关键。所以他提出了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是故,人的行为要顺应本心,顺应胸中的恻隐之心,从而学会“仁、义、礼、智”的君子精神,在政治领域,他提倡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提倡君主应顺从民心,顺从民意,同时也要百姓如同对待父母一般,顺从君主。如此,国家的强大也就如水一般顺流而下,无可阻挡,由此观之,孟子的思想确实是关于“顺”的。
《孟子》中有许多哲理性的句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人者食人,治于人者食于人。”这句话看似现代社会的分工关系,想想看,远在古代的人就能有这种思想能不让人敬佩吗?
所以说,《孟子》在今天读来,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社会意义。
读《孟子》有感 篇12
他在看了我的日记并得知我多次将他以真名写进去后有些不满,便让我不要再提到他,实在不行就用灵来代替,他说他喜欢"灵"这个字,我问他为什么,他敷衍过去;我赶快喊来妈妈和妹妹一同观看。也许是沙眼的缘故吧,受不了强光的刺激,我很固执而又不甘心地哭了。朋友可能离去,书却是你我最忠诚的伙伴,时光不断流逝,阅读却让我们永葆精彩!
孟子继承了孔子,并提出了“忧患”的概念,他认为人的生命之所在,事业之兴败,国家之存亡,都与是否具有忧患意识相关联。忧国忧民之心也便是责任意识与承担意识的重托。“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其意为:君主若把百姓的忧乐当作是自己的忧乐,这样百姓也会把君主的忧乐当作是自己的忧乐。这也是孟子对于君主寄以希望,可以仁政为国,爱民如子。
《孟子》一共七篇,主要的两个方面内容,一为孟子与君主讨论政治,另为孟子与儒家其他门人、弟子相互交流行事为人知道。《孟子》的文笔犀利,富有说服力,奈何孟老夫子的良方,和战国各诸侯国所走的霸道路线合不到一起,因而不受欢迎,这也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真实写照。
“以意逆志”便是孟子在《万章·上》中所提出对于诗理解的方法。“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评论诗的人,既不能根据诗的个别字眼就断章取义,曲解诗句,也不能有辞句的表面意思曲解诗句的真实含义,而因根据作品的全篇立意,来探索作者的所思所想。“知人论世”也便是评论他人作品的原则。
对于孟子,我们并不能以三言两语概括全部,因为他的思想,使我们根本无法理解透彻的,他的精神和气魄,犹如拨开云雾的万丈光芒,哪怕他存在的时代已经距离我们1723年了,但我们局限于世的视野和眼识,亦能感受到他散发出的耀眼光芒。
读《孟子》有感 篇13
仅读《孟子》几章,可将其为政理想概括为:为政一处,造福一方;为政一时,泽被千秋;为政以仁,民众拱之如日月;为政以利,民众视之如草芥。
而对比今之为政者,有些领导,如日月乎?如草芥乎?其对己,恨不能尽天下之财物为我所有;对他人,恨不能有一毫财物为他所用;视己为至贵至尊,视他则至微至陋;口里大呼“君子当淡泊名利,自强不息”,实则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以利盈我”;美其名曰“领导就是公仆,心系员工生存”,实则为“只让牛儿奔跑,不让牛儿吃草”;口里曰“府首甘为孺子牛,吃的是草,挤的是奶”,实则为“员工真的成了牛,吃的是果真是草,挤的确是鲜奶,而领导依然是高高在上的人,吃的是奶,挤的是邪恶与虚伪”,读后感《读《孟子》有感300字》。
民德不厚已久矣,民风不淳也已久矣!究其根本,上行下效已久矣!苟欲民德归厚,则必得为政者以德文己,以己化民。如此则春风可化细雨,润物亦可无声。
自己贪得无厌,而呼员工要大公无私;自己奢侈浪费,而呼员工要简以养德。
如此为政者,与禽兽何异?是披着羊皮的狼,还是披着人皮的兽,不得而知。唯愿为政者能日三省乎己,为人为兽,自可定论。
读《孟子》有感 篇14
暑假里,爸爸妈妈带我去了孟子的故乡—邹城。在书店里我买了一本书《孟子》,这本书里面讲了孟子的思想和很多有趣的小故事。
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主要思想有:仁者无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孟子》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一个小故事是《子路孝敬爸爸妈妈》的故事:子路小时候家里很穷,天天吃野菜,他想自己吃野菜没关系,老是让爸爸妈妈吃野菜他们的身体会受不了,为了让爸爸妈妈吃到米,他就去很远的地方去买,不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他始终坚持自己去买米。夏天,烈日炎炎,他从不停下来歇一会,只为了早点回家给爸爸妈妈做可口的饭菜。遇到大雨时,他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不让雨淋着。后来,子路在卫国当官后过着很富足的生活。
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我也要向子路学习,好好学习,长大后好好孝顺父母。
读《孟子》有感 篇15
暑假里,爸爸妈妈带我去了孟子的故乡—邹城。在书店里我买了一本书《孟子》,这本书里面讲了孟子的思想和很多有趣的小故事。
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主要思想有:仁者无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孟子》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一个小故事是《子路孝敬爸爸妈妈》的故事:子路小时候家里很穷,天天吃野菜,他想自己吃野菜没关系,老是让爸爸妈妈吃野菜他们的身体会受不了,为了让爸爸妈妈吃到米,他就去很远的地方去买,不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他始终坚持自己去买米。夏天,烈日炎炎,他从不停下来歇一会,只为了早点回家给爸爸妈妈做可口的饭菜。遇到大雨时,他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不让雨淋着。后来,子路在卫国当官后过着很富足的生活。
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我也要向子路学习,好好学习,长大后好好孝顺父母。
读《孟子》有感 篇16
《孟子》这本书,我也被深深吸引住了。由于在去看书时,历史知识如同绝不变枯的泉水源源不绝地涌进我的人的大脑。
看见看见,我好像进入了历史悠久的春秋时代,好像看到孟子童年逃学孟母脸部生气的.表情;又宛如听到两军对战时人喊马嘶的响声,看到一个个青年人名将浴血奋战,九死一生,乃至为不可以帮上忙而感到遗憾。哪个时期的诸侯国的成功与失败盛衰依然在我的脑海中里不断再现,令我感慨不己。我都对春秋时代的礼仪知识规章制度加重了一层掌握,也更清晰地了解了孟子的为人正直。
《孔子》和《孙子》因为我看了,但一件事而言,却沒有《孟子》帮我的震撼力那么大。我想好好地储存这本书,并把孟子纳入我最敬佩的人之中去,给予纪念。
读《孟子》有感 篇17
仅读《孟子》几章,可将其为政理想概括为:为政一处,造福一方;为政一时,泽被千秋;为政以仁,民众拱之如日月;为政以利,民众视之如草芥。
而对比今之为政者,有些领导,如日月乎?如草芥乎?其对己,恨不能尽天下之财物为我所有;对他人,恨不能有一毫财物为他所用;视己为至贵至尊,视他则至微至陋;口里大呼“君子当淡泊名利,自强不息”,实则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以利盈我”;美其名曰“领导就是公仆,心系员工生存”,实则为“只让牛儿奔跑,不让牛儿吃草”;口里曰“府首甘为孺子牛,吃的是草,挤的是奶”,实则为“员工真的成了牛,吃的是果真是草,挤的确是鲜奶,而领导依然是高高在上的人,吃的'是奶,挤的是邪恶与虚伪”,读后感《读《孟子》有感300字》。
民德不厚已久矣,民风不淳也已久矣!究其根本,上行下效已久矣!苟欲民德归厚,则必得为政者以德文己,以己化民。如此则春风可化细雨,润物亦可无声。
自己贪得无厌,而呼员工要大公无私;自己奢侈浪费,而呼员工要简以养德。
如此为政者,与禽兽何异?是披着羊皮的狼,还是披着人皮的兽,不得而知。唯愿为政者能日三省乎己,为人为兽,自可定论。
读《孟子》有感 篇18
在了解孟子以前,我都觉得孟子跟孔子是同一朝代的,可是,这本书刚开始看,就打破了我原先的想法。其实孟子是在孔子去世后很久,才出生的。小时候,孟子就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很崇拜孔圣人,十几岁的时候,他还去到鲁国,想找孔圣人的门第来教自己,可是,孔子的徒弟差不多都已经逝世了,于是,孟子找到了司徒牛,这时,司徒牛也已经是个驼背老人了。司徒牛原是子思老师(孔子的学生)最重视的学生,不过,一场疾病导致了他不敢见人,因为他的背上莫名其妙地长出了一个锛傂∩角痫紓,于是他隐居与树林里,谁也没见过他,但是孟子找到了他,司徒牛听了孟子的讲述,决定收他为徒,三年后,司徒牛让孟子离开了那里,劝他去更加开阔的地方展示才华。
孟子泪别老师后,回家兴学育才,凭借着他的本领,孟子成了有名的老师。
公元前347年秋,孟子带着几个门徒去了齐国。起先,他受到了齐威王的欢迎,齐威王知道他是一个人才,但孟子齐国不被重用,因为他坚持的是仁政思想,而齐威王却行霸道,他想要把整个天下拒为己有,这下,孟子又拿出了最令我佩服的锛偽淦黠紓--口才,他说话滔滔不绝,又因为他学士渊博,知道的东西很多,随口就能说出大道理来,就是利用他的口才,孟子成功说服齐威王行仁政,他给齐威王讲了很多道理,搬出了他脑海里积蓄的知识,要是我是齐威王,都会听得晕头转向呢!
78岁时,孟子决定辞了官衔,回家安享晚年,他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他觉得再怎么,也得绿叶归根,于是,在众人的挽留下,孟子热泪盈眶地回了家,在齐国,他整整呆了35年。
85岁,古稀之年,孟子带着邹国百姓的叹息声,徒弟的哭声,去世了。
出殡这天,雪更大,风更狂,连天地山川都为一颗巨星的滑落而哭泣,各地百姓都赶到孟子的家乡,披麻戴孝,在风雪的呼啸下把孟子送向天堂……
其实,就算是圣人,我也觉得他会有错的地方,孟子也不例外,因为,孟子总是说,孔子说的`都是对的,然而,孟子的功勋远大与他犯下的错误,他谦虚,他好学,他还有一副好口才……
孟子真是一位伟大的“老师”。
读《孟子》有感 篇19
在了解孟子以前,我都觉得孟子跟孔子是同一朝代的,可是,这本书刚开始看,就打破了我原先的想法。其实孟子是在孔子去世后很久,才出生的。小时候,孟子就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很崇拜孔圣人,十几岁的时候,他还去到鲁国,想找孔圣人的门第来教自己,可是,孔子的徒弟差不多都已经逝世了,于是,孟子找到了司徒牛,这时,司徒牛也已经是个驼背老人了。司徒牛原是子思老师(孔子的学生)最重视的学生,不过,一场疾病导致了他不敢见人,因为他的背上莫名其妙地长出了一个锛傂∩角痫紓,于是他隐居与树林里,谁也没见过他,但是孟子找到了他,司徒牛听了孟子的讲述,决定收他为徒,三年后,司徒牛让孟子离开了那里,劝他去更加开阔的地方展示才华。
孟子泪别老师后,回家兴学育才,凭借着他的本领,孟子成了有名的老师。
公元前347年秋,孟子带着几个门徒去了齐国。起先,他受到了齐威王的欢迎,齐威王知道他是一个人才,但孟子齐国不被重用,因为他坚持的是仁政思想,而齐威王却行霸道,他想要把整个天下拒为己有,这下,孟子又拿出了最令我佩服的锛偽淦黠紓--口才,他说话滔滔不绝,又因为他学士渊博,知道的东西很多,随口就能说出大道理来,就是利用他的口才,孟子成功说服齐威王行仁政,他给齐威王讲了很多道理,搬出了他脑海里积蓄的知识,要是我是齐威王,都会听得晕头转向呢!
78岁时,孟子决定辞了官衔,回家安享晚年,他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他觉得再怎么,也得绿叶归根,于是,在众人的挽留下,孟子热泪盈眶地回了家,在齐国,他整整呆了35年。
85岁,古稀之年,孟子带着邹国百姓的叹息声,徒弟的哭声,去世了。
出殡这天,雪更大,风更狂,连天地山川都为一颗巨星的滑落而哭泣,各地百姓都赶到孟子的家乡,披麻戴孝,在风雪的呼啸下把孟子送向天堂……
其实,就算是圣人,我也觉得他会有错的地方,孟子也不例外,因为,孟子总是说,孔子说的都是对的,然而,孟子的功勋远大与他犯下的错误,他谦虚,他好学,他还有一副好口才……
孟子真是一位伟大的“老师”。
读《孟子》有感 篇20
寒假里,我读了《孟子》中的《梁惠王章句上》。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的社会十分混乱。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代表人物,被后人们尊称为“亚圣”。这是一篇文言文的文章,记录了孟子和梁惠王、齐宣王的一些对话,介绍了孟子的政治主张。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读了这句,使我知道梁惠王是个贪图利益的人。然后孟子对梁惠王说,如果一个国家上上下下都争利益的话,这个国家就危险了。如果每个人都有一颗仁义的心,国家就会太平、慢慢地强盛起来。孟子说:“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我理解这段话告诉我们,要有一颗仁义的心,有了仁慈和道义,心中充满关爱和礼让,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和谐了,大家都团结了。只要团结国家就可以强盛。这让我想到,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只要人人都讲仁慈和道义,不争夺利益,处处关心、礼让他人,那么家庭一定会很温馨,同学之间关系也会很融洽。
读《孟子》这本书不仅可以看到很多有趣的故事,也让我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我很喜欢这本书,虽然文言文很难懂,但我会努力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