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精选26篇),都是精品文章,请您欣赏。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 篇1
《少年维特的烦恼》讲述的是一位才华横溢、热爱自然的青年维特独自一人到青山幽谷、晨曦暮露的小山村,他尽情地沉醉于这梦幻般的自然景色中,怡然自得。这种惬意的日子没过多久,维特在一次舞会上认识了一位年轻美貌的姑娘绿蒂,并深深地爱上了她。可谁也没想到绿蒂竟然已经订婚了,她的忠诚使她无法将自己的感情献给维特。这无疑是给热恋中的维特一个沉重的打击,一系列的烦恼也随之而来,他只好告别绿蒂,不舍地离开了。
歌德描述了维特跌宕起伏的感情波澜,在抒情和议论中真切、详尽地展示了维持思想感情的变化,将他个人恋爱的不幸放置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中,对封建的等级偏见、小市民的自私与守旧等观念作了揭露和批评,热情地宣扬了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
看完了这本书后,我很同情维特,也很明白他为何如此烦恼。但同时,我也懂得了一个道理:在生活中,我们无论遇到了什么烦恼,什么挫折,都不能像维特一样选取逃避,人生的道路不可能都是平地,不可能都布满鸟语花香,我们绝不能跌一跤就说没路好走,就放下。生活中,我们无法回避挫折,只能应对。重要的是在挫折中能坚持到底,永不言弃,直至击败挫折。搞笑口头禅
因此我们要勇敢应对生活。维特,他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 篇2
耳鸣头晕时看的,没太看清维特都干了啥。和绿蒂通奸了?我怎么没看到。顶多也就结尾时抱了一下吧。无所谓了,这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后来想想维特这个少年还是很可爱的。虽然偏执感性,但是对情感不加掩饰的表达也能让我们看到他“人性”的闪光点。那个年代(18世纪)本身就是个人主义萌芽的阶段,太多的年轻人被固化的社会观念压制,得不到情感的宣泄。加上古希腊文学浪漫主义情怀的感染,却来越多的民族本性被激发出来。
歌德和卢梭一样,都不厌其烦的表达着对大自然的倾慕。《少年维特》文中大段的景色描写和维特的心情形成一种相互映照式的表达,恋爱时环境是初春的万物复苏,被抛弃时环境是狂风暴雨外加泥石流。这种象征性的文学表达在现在看来比较过时,但对于德国文学萌芽的18世纪,也只有大文豪能这样写,也只有去哪儿兜里都揣着一本荷马诗集的人才能写出。
其实对于这本名著的好,我也说不出太多。一个是因为看的不仔细,再一个只读了一遍品不出味儿。但是里面关于18世纪历史的小细节让我很感兴趣,最具代表的就是“华尔兹”这种舞蹈形式。我印象中大上海百乐门里面民国上流青年好像跳的主要就是“华尔兹”,80年代各地流行的交谊舞也是“华尔兹”。但是没想到这种时尚的舞蹈方式,其实起源于德国农民的即兴舞蹈。而18世纪上流社会流行的是中世纪的那种“对舞”。
上图是伊丽莎白一世和他男朋友的对舞,这种舞蹈形式流行了数百年,可以数对男女同时进行,经常会交换舞伴但身体接触较少。步伐笨拙缓慢,手势固定有套路。一个上层女孩子要学会这种标准舞蹈要花费很长很长时间。
所以当“华尔兹”这种搂着腰快速转圈圈的舞蹈传入宫廷时,那些老古板都吓傻了。他们觉得太下流了,步伐一点不成体统。但是年轻人却非常喜欢这种奔放的舞步,渐渐地这种新舞蹈替代“对舞”就成了上流社会的标配。尤其是我们一想到19世纪哈布斯堡的宫廷舞会,就会想到一对对盛装旋转的王子和公主,而不再是像照镜子一样的“对舞”。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 篇3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德国十八世纪伟大文学家歌德的成名作,我认为这部书最美的地方就是歌德通过维特的眼睛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出美丽的大自然,最绝妙的地方就是大自然于维特的心情息息相关,四季的变化随着维特的心情或风和日丽或狂风暴雨,加深了我们读者对维特心理变化的理解。歌德塑造了一个纯洁善良忧郁富有诗人气质的少年形象,从维特身上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年青时的影子。
我看到很多评论都赞扬歌德描写出当时德国社会的鄙陋,评说歌德通过维特的故事勇敢的喊出了那个时代的青年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建立平等人际关系,实现人生价值的心声等等,我发现很多书,特别是一些名著,作者都把故事安排在一定的历史场景中,如《双城记》产生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牛虻》反映了十九世纪30年代意大利革命者反对奥地利统治,争取国家统一的斗争时期,我一开始有些困惑,有时候根本从书里读不到众多评论名家所说的社会背景,现在我读了很多书,我想,作者这么做可能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吧,通过明里暗里的铺垫,赋予和表现故事里人物更深刻的人性。
我同情维特,但并不赞扬维特,维特爱上已经订婚的绿蒂,他痛不欲生,原来一切让他热爱激动,欣喜若狂的事情再也不能赐给他激情和快乐,当他下决心离开绿蒂后,他到社会上供职,聪明才智却得不到施展,社会上那些拘泥刻板的庸人个个精神贫乏,空虚无聊,虚伪奸诈,尔虞我诈,一心追逐地位,维特很伤心和失望,他又回到了绿蒂身边,当受到绿蒂的拒绝后,他开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想维特的烦恼不只是维特自己的烦恼,也不只是如评论家所说是十八世纪德国的现状,维特的烦恼是人性的体现,人不论贫富,不论地位的高低,不论哪个时代,人的烦恼都是一样的,放眼看去,社会上龌龊重生,道德沦丧,人之恶又何时随着社会的推进,年轮的增长而改进,每一个年青人,纯洁善良的心在成长过程中必遭伤害,有的人受到伤害后流于庸俗,有的人宁折不弯,有的人避世独立等等,回顾一下自己的青年时代,自己都会哑然失笑,年青时的自己是多么稚嫩,对事情是多么较真,对的绝不允许说错,眼里揉不下沙子,因为这受过多少委屈,吃过多少苦头,留下过多少眼泪?现在我崇尚陶渊明,我认为道不同不相为谋,话不投机半句多,对于一些丑恶厌烦的事,我就抛开去,不给他们发挥的市场,我去做我喜欢的事情,世界之大,自然之美,文化之深蕴,处处有我寄托情思之处,何必纠缠于丑恶世俗之中?人生苦短,维特如果能如歌德一样把烦恼倾泻于写作,歌德就是重生后的维特了!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 篇4
提起伟大的文学家歌德,我想没有人不会对他肃然起敬吧!这个一生追求自由、力争反抗、崇尚自然的人也曾经经受过感情的折磨——他喜欢上了他的朋友的妻子,也正是由此,他写出了这部举世瞩目的作品《少年维特之烦恼》,而且,仅仅用了4个星期。
本小说是以书信的格式写的,着实是一大亮点,也是我所意想不到的。里面有许多值得人深思的东西,那我就一一品尝吧!
“……我们只好面对现实,就像一个旅行者不得不翻越一座大山那样;倘若没有这座大山,道路自然短得多也好走得多;既然这座大山就挡在前面,那就只好翻越了!”
生活中是有许多座大山,但是,就因为它们挡住了去路,就放手离开吗?路总是要走的,只是看我们的意志是否坚定,是否可以迈过那一步。有时其实就只差那一步,可是有些人坚持不下来,决定不继续翻越,可是,那样的话,会走到你最终的美好的结局吗?
困难固然是可以困住许多人,但是,困难亦可以帮助许多人,让他们变得更坚强、更勇猛。
所以,朋友,面对现实吧,因为现实是无法改变的,一切美好的结局老天都是可以给你的,只是看你在追求的过程中有怎样的改变。
那么,如果现在面前有一座大山,你会怎样选择?是翻越它?还是逃避它?思想只在一线之间,可是,结果却有天壤之别……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 篇5
一个假期觉得幸福极了,却又不知该干些什么,于是决定用看书来打发时间,而该看些什么书却让我为难了。说实在的,我本人对国外的作品并没有多大的兴趣,看这本书时也只是鉴于无聊的情况下和手中正好有这本书罢了。但是当我看进去之后,内心的确有了不小的震撼。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歌德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也可看作是他前半生的写照。《少年维特之烦恼》中融进了他大量真实的生活经历。23岁的时候,歌德曾经爱上一个名叫绿蒂的女子,然而她却是有夫之妇。歌德因此绝望而痛苦,脑子里不时出现自杀的念头。而这时他的一个朋友耶鲁撒冷也恰好因恋上同事妻子而绝望自杀。此消息大大震动了歌德。他把自己对绿蒂之恋与耶鲁撒冷事件混合在一起,便构成了整个故事的轮廓。只用了四个星期的时间,歌德就完成了这部小说。1774年,小说一发表便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整个欧洲掀起了一阵维特热,歌德的手揭开了沉睡在当代的深深激动着的心灵里的一切秘密。
我们可以想见维特的形象:青衣黄裤,清秀而瘦弱,敏感而多情。他保持了童真的本性,面对世界时他的心明净如一泓清水。他重视自然真诚的感情,珍视他的“心胜于其它一切”,对阿尔伯特似的理智冷静的人非常不满。他对绿蒂的一见钟情、一往情深,也正是因为她如此天真无邪,在举止行事中保持了一个少女可爱的自然本性。绿蒂在维特的`心中完全就是自然与美的化身,他对她的爱简直达到了“忘我”的程度!
绿蒂难道仅仅是维特的恋人?她几乎是维特全部理想的化身,美的代表。当维特的理想在现实中无所依傍的时候,他遇见了绿蒂,绿蒂成为他心灵的攀附对象和避难所。他对她的爱虽是炽热的、忘我的,却已偏离了爱的真义,因为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变态的爱,最后的结果不是毁灭他人,就是毁灭自己。与其说他爱的是绿蒂,不如说他爱的是他自己,千方百计地要从对异性的征服中证明自我存在的价值。正因为如此,在理性的藩篱面前,维特的内心才会产生如此复杂的纠葛和深沉的痛苦。他在现实与绿蒂之间徘徊,而终究得不到爱人的事实又使维特变得愈加疯狂。最终他还是失去了绿蒂,维特全部的人生希望、青春的热情、生活的勇气都被一道摧毁,从而只得以极端的方式——自杀来表露对现实的反抗。席勒深刻地分析了维特的悲剧,他说:“一个人物以热烈的感情拥抱一个理想,并且逃避现实,以便追求非现实的无限;他不断地在他身外寻求他永远在他自己的天性中所破坏的东西;他觉得他自己的梦想才是唯一现实的东西,他自己的经验无非是永久的束缚;他把自己的存在看作是束缚,应当把它粉碎,以便深入绝对的现实。”
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主人公的自我意识相当强烈。青春和美,都是他热切向往的东西。他为自由而生,为自由而死,他宁死也不愿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然而,这种价值目标如何实现呢?当然不可能通过改造社会的实践,我们的主人公还没有这样的思想觉悟,他们在命运的掌心里只能是一枚渺小而安静的棋子。因此他们只能选择爱,爱它个地老天荒、至死不悔,这样或许能抒发心中的苦闷?在这个意义上说,这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时代的悲剧。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 篇6
在这个寒意朦胧的假期里,我读了德国大作家歌德的一本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本小说运用日记的形式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动听的故事。
这本书主要讲了:少年维特反对旧社会的习俗,却屡遭碰壁。他来到这座孤寂小城①是为了处理母亲的遗产,②是为了摆脱一场爱情带来的苦恼。他喜欢上了朋友的未婚妻!维特异常痛苦和郁闷,在他认为爱情无望之时,他选择了自杀。在他的葬礼上没有一个亲人,没有一个朋友,连牧师也没有一个。他就这样冷清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读完之后我哭得唏哩哗啦。但是转念一想:这样一个富有诗意.崇尚自然.自由向上的好男孩为爱情而死,值吗?我认为不值,维特不值得为爱情而死。他完全可以重新振作起来,另觅他人。可是他太过于执着,哎......
这本书告诉我们:什么事情都要想开些,不要向维特一样想不开哦!而且做人,做事何必那么固执呢?
书,它会让我们懂得更多道理;那就让我们多读书,读好书,做一代优秀的书人吧!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 篇7
歌德在写这本小说时曾说:“哪个男子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青春在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是一段芬芳弥漫的绚烂年华,充满着跃跃欲试的情感尝试。我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终于啃完这本书,颇有感触。
在《少年维特的烦恼》里,作者歌德塑造了一个思想独特、性情忧郁、追逐爱情的青年形象——维特。维特出生于一个市民家庭,机缘巧合下在一个小乡村结识了一位叫绿蒂的女孩。绿蒂清丽脱俗、温柔善良,令维特沉迷不已,但绿蒂早已与阿尔伯持订了婚,维特经过一番痛苦的抉择,离开了绿蒂,转而到一位公使处任职,然而,公使是个锱铢必较,迂腐不堪的人,同事之间也是维利是图,尔虞我诈,让维特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最终愤而离职,之后心无所依的他又回到了绿蒂身边。而此时绿蒂已结了婚,维特对她的思慕无异于饮鸩止渴,引起他人的非议、猜忌。最后绿蒂开口请维特离开,世态炎凉,官场腐败,爱情绝望令维特觉得自已像个被遗弃的人,伤心欲绝,最后举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书中,作者以极富诗意的语言和浓郁的情感抒发了维特的苦闷、憧憬和绝望。
看到如此悲伤的结局,我不禁想到:为什么维特要执着于绿蒂呢?因为绿蒂,他这样一朵蓬勃的生命之花就如此凋谢在了它怒放的盛年,他还只是个二十岁的少年啊,可能,他并不明白,虽然在人生旅途中,他错过了一朵路边的蔷薇,但是还有一整片花丛等待他去采摘。他不明白错过,其实是为了更好的相遇。
再看现在,其实有很多像维特一样,在生活中遇到了挫折就选择逃避,人生的道路不可能都是平地,布满鸟语花香,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尝试中,我们走向成功品味失败,无论顺境还是坎坷我们都未曾轻言尝试放弃参与,生活需要耐心需要坚持,不从泥泞不堪的小道上迈步,就踏不上铺满鲜花的大路。所以,我们不能跌一跤就说没路好走,绝不轻言放弃,直至击败挫折。那些洒下的汗水,转错的弯道,流下的泪水,都会为成长添砖加瓦。
其实,我觉得死亡解决不了一切,它所能留下的是更多人的痛苦,只有努力战胜生活中所遇到的挫折,我们的生命才有意义。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 篇8
读《少年维特之烦恼》之前,我想过一个问题:我们到底应该怎么面对如今压力如此大的生活?难道是犯了错,将错就错?还是说为了一个问题,可以用谎言当挡箭牌?不,在这本书中给到了我准确的答案。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部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中篇小说,也是德国文学史上一个质的飞跃。它讲述了少年维特1771年5月4日至12月6日点滴生活的所有记录,揭露了当时德国的丑陋社会,让读者对当时社会的价值观有了新的认知。
一、少年维特向往美好
维特放弃一切,在繁花盛开的季节带着父亲留下的遗产来到了晨曦暮露的小山村,当他被美丽的山谷吸引,感受花木的生机,聆听潺潺的流水哗哗唱歌时流露出欣喜的神情,当他愿意坐在辽阔的草地上用画笔记录每一次最美的瞬间时,我体会到他憧憬的美好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可如此悠然自在的生活到底什么是他的烦恼?随着一页页纸的深入品读,原来是他深爱的女人绿蒂已有未婚夫,可他明知是错爱,依旧不愿放手。这是他给自己的人生道路关上的第一个扇门。绿蒂在他心中是美的化身,是他的精神寄托,她温柔知性,待人善良。
二、迷失方向自我毁灭
绿蒂已有未婚夫,这无法改变的事实让维特迷失了正确的方向,让他受到了五雷轰顶般,甚至是绝望般的打击,沉迷于痛苦中无法自抜。在职场上,因受不了主使对他的`鞭策,以及人际关系上的腐败,不愉快的情感和没有兴趣的工作在维特心里扎根越来越深,使他的精神世界完全被摧毁,往日的生气勃勃早已灰飞烟灭,原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也被现实无情打破,让他要辞别人生的决心在脑海里越来越占上风。最终,维特选择了自我逃避,用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一种最让人惋惜的结局!
三、不念过往不畏将来
根到底,在我的眼中,最开始的维特是一个好少年,可是他没有把握自己的生活,不会正确地抉择自己的命运,没有为自己的生活画龙点睛,面对困难,他毫无反抗的选择了放弃,而不是用行为去争取自己的幸福。生活不可能永远是风平浪静,偶尔总会有波澜起伏,会时有陡峭的山峰,时有低落的崖谷,要靠自己去努力奋斗。因为维特的内心被困难给折服,停止了人生道路上前进的脚步……
回顾自己的生活点滴,每每遇到一个难题,一次挫败,一次不满意的答卷时,我也曾想过逃避,而《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本书就是一块警示牌,教会我如何把握当下,如何在人生的分岔口走向对的那条路。这个警示牌将像影子一样伴随我一生,促进我不断成为更优秀的人。我曾经看过一句话: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念过往,不畏将来。意志坚定,理性地对待问题,对未来充满信心。我想,这应该就是打开维特心灵之门的正确钥匙吧!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 篇9
炽热的太阳烘托着大地,空气也变得烦恼起来,知了躲在树荫里鸣叫着。我受不了闷热的天气,便常常跑去书店看书吗。最近我看了一部小说,是《少年维特的烦恼》。
《少年维特的烦恼》篇幅不大,情节也不复杂曲折,主要讲述角色是才华横溢,热爱自然的青年维特好忠诚美貌的少女绿蒂。主人公维特独自一人到青山幽谷,晨曦暮露的小山村。他如痴如醉的沉浸这梦幻般的自然美景中,心情愉悦而满足。然而维特在一次舞会上认识了一位年轻美貌的姑娘绿蒂,并且深深地爱上了他。可是绿蒂已经订婚了,她无法背叛她的忠诚与良心,使她不能选择自己的爱情。这无疑给了维特当头一棒,于是维特告别了绿蒂,离开了小山村。可在那黑暗的社会,他处处碰壁,加上上流社会的讥笑和侮辱,心灵再次承受着痛苦与失落。他又再次回到了原来的'山村,可惜,物是人非啊!绿蒂结了婚,朴实而又善良的村民纷纷惨遭不幸。于是他失望了,在奥西星的悲歌中,用枪对准了自己的头颅……全书以主人公维特不幸的恋爱与在社会上处处遇到挫折这一根线索串联起来,构成一部完整的小说。
在那个社会,年青的人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爱情,道德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从而有了类似维特不幸的恋爱。所以德国著名作家歌德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蓝本,以日记的形式把维特内心的高低起伏描写得淋漓尽致,详尽地向世人展示了维特思想感情的变化。将他个人不幸的恋爱放置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中,体现了对封建社会的等级偏见,小市民的自私与守旧等观念作了揭露与批判,并热情地宣布了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个性解放和感情自己。
与此同时,我也明白了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我们遇到什么烦恼,什么挫折。都不能选择逃避。因为在生活中,我们不可
能事事都一帆风顺,不可能事事马到成功,我们应在挫折中坚持到底,永不言弃,直至击败挫折。
死其实并不能解决一切,它只会留下更多人的痛,使人无法自拔,永远沉浸于无限的内疚与悔恨。在我们的眼中,坚持到底的人,总会走出困境;轻易言败的人,总会埋怨现实;所以,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心中都应坚持这那一份信心,一份相信自己可以走出困境,永不言败的心,努力的奋斗,向成功的彼岸进攻。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 篇10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挫折,都不能轻言放弃。这是我读完《少年维特的烦恼》后的第一感受。
《少年维特的烦恼》讲述的是青年维特爱上了姑娘绿蒂,可没想到绿蒂早已订婚,这给了他沉重的打击。之后,一系列的烦恼也随之而来。最终,处处碰壁的维特绝望透了,在奥西思的悲歌中,用枪对准了自己的头颅……
主人公维特所处的社会充满等级的偏见和鄙陋习气:官场的保守腐败、市民的庸俗屈从、贵族的势利傲慢……维特那么纯真朴实的一个少年,却遭遇种种不公,最后只能愤而自杀。我为维特的命运感到悲哀的同时,也替他惋惜。他失去的不仅仅是自己宝贵的生命,更是失去了一种乐观的精神,一种越挫越勇,永不言弃的品格。如果是我,我会选择再觅一处适合的工作,再寻一个值得爱的人,而不是为了一段风一般的爱情,而葬送了自己生命。
还记得名人张海迪吗?张海迪5岁时因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她因此没有进过学校,童年时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的专业课程。海迪15岁时便随父母下放聊城莘县的一个贫穷的小山村,但她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在那里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书,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在莘县期间,她无偿地为人们治病一万多人次,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誉。从她的身上,我们可以领悟到挫折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前苏联的.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腾,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可能都是鸟语花香。我们不能像维特一样选择逃避,要勇敢面对,不言放弃。明代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曾三次考举人,三次失败,后来立志学医,终于写成了流传千古的《本草纲目》;南朝的祖冲之,在当时极其简陋的条件下,靠一片片小竹片进行大量复杂的计算,一遍又一遍,历经无数次失败,终于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爱迪生在发明灯泡中,寻找可以作灯丝的材料,实验失败了2300多次,才最终找到了合适的材料……这一切都告诉我们,永不言弃是一种品格,更是一种顽强的精神!永不言弃的人总会胜利!其实,死亡解决不了一切,它所能留下的是更多人的痛苦。
维特倾注了所有的希冀,却只能用孤独绝望来结束一场本就虚无缥缈的爱情。虽然作者最后让维特走向了死亡,但他所做的,是让一个虚幻的角色代替我们去释放痛苦,而不是让我们步入后尘。我们的确需要逃脱,但我们需要逃脱的是烦恼而不是生命。当我们慢慢长大,那些所谓的烦恼,多年之后就会如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坍塌成灰,随风溃散在时光的角落。他告诉我们,生命,不要轻言放弃!莫亏待自己的韶华!“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也要百折不挠,永不言弃。只有这样,我的生命才有意义!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 篇11
耳鸣头晕时看的,没太看清维特都干了啥。和绿蒂通奸了?我怎么没看到。顶多也就结尾时抱了一下吧。无所谓了,这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后来想想维特这个少年还是很可爱的。虽然偏执感性,但是对情感不加掩饰的表达也能让我们看到他“人性”的闪光点。那个年代(18世纪)本身就是个人主义萌芽的阶段,太多的年轻人被固化的社会观念压制,得不到情感的宣泄。加上古希腊文学浪漫主义情怀的感染,却来越多的民族本性被激发出来。
歌德和卢梭一样,都不厌其烦的表达着对大自然的`倾慕。《少年维特》文中大段的景色描写和维特的心情形成一种相互映照式的表达,恋爱时环境是初春的万物复苏,被抛弃时环境是狂风暴雨外加泥石流。这种象征性的文学表达在现在看来比较过时,但对于德国文学萌芽的18世纪,也只有大文豪能这样写,也只有去哪儿兜里都揣着一本荷马诗集的人才能写出。
其实对于这本名著的好,我也说不出太多。一个是因为看的不仔细,再一个只读了一遍品不出味儿。但是里面关于18世纪历史的小细节让我很感兴趣,最具代表的就是“华尔兹”这种舞蹈形式。我印象中大上海百乐门里面民国上流青年好像跳的主要就是“华尔兹”,80年代各地流行的交谊舞也是“华尔兹”。但是没想到这种时尚的舞蹈方式,其实起源于德国农民的即兴舞蹈。而18世纪上流社会流行的是中世纪的那种“对舞”。
上图是伊丽莎白一世和他男朋友的对舞,这种舞蹈形式流行了数百年,可以数对男女同时进行,经常会交换舞伴但身体接触较少。步伐笨拙缓慢,手势固定有套路。一个上层女孩子要学会这种标准舞蹈要花费很长很长时间。
所以当“华尔兹”这种搂着腰快速转圈圈的舞蹈传入宫廷时,那些老古板都吓傻了。他们觉得太下流了,步伐一点不成体统。但是年轻人却非常喜欢这种奔放的舞步,渐渐地这种新舞蹈替代“对舞”就成了上流社会的标配。尤其是我们一想到19世纪哈布斯堡的宫廷舞会,就会想到一对对盛装旋转的王子和公主,而不再是像照镜子一样的“对舞”。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 篇12
当我第一次看到《少年维特之烦恼》时,这书名就吸引了我,一个像我这样的少年,他的烦恼又是什么呢?
维特是一个德国的少年,他热爱自然,又多才多艺,善琴能舞,懂诗画,按照现在的标准,算是一个小男神吧。他在等级社会里深感压抑,到乡村寻求解脱,结识了少女绿蒂并热烈地爱上了她。
维特对爱情的追求也是真挚的,书中有一段“亲爱的维特!这是破天荒第一次她叫我做亲爱的,叫得我周身筋骨都酥软了。我把这句话重复了无数次,等到夜里要上床睡觉时,还自言自语叨咕了半天,最后竟冒出一句:晚安,亲爱的维特!”看到这里,我也希望维特和绿蒂能够爱情顺利。但他的故事出乎我的意料,绿蒂和阿尔伯特订婚了,而阿尔伯特和维特两个才华横溢的人也成了好朋友,每次他们两个谈论绿蒂,维特心理就很难受,他又无奈,又自责,最后因爱情破灭而自杀。
看完这本书后,我也能深深体会到“维特之烦恼”了:社会压抑,加上爱情的不如意,对于维特这样一个天生敏感的人来说,足以使他感到绝望和崩溃,他的`自杀,让人觉得十分惋惜。
维特是可怜的,可怜是因为他热爱这个世界,却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他爱绿蒂,却也失去了这最后一根稻草。而爱情和社会又是相关的,他们的爱情也是整个社会的缩影,社会越沉闷,爱情也越复杂。
维特又是勇敢的。绿蒂也不只是他爱情的追求,而是他在面对这个污浊社会时的一个典范,一个寄托。仔细想想,他的自杀并不是懦弱,而是勇敢,他敢于借助自杀来表达自己对爱情和社会的无声反抗。
我认为,许多人在读这本书时,都会有同感。我们无时无刻在面临烦恼,我想让爸爸带我出去玩,我想画出自己的小世界,我想看喜欢的书,我想陪弟弟玩耍,可事实上,我有一堆作业和兴趣班。爸爸妈妈就像催命鬼,“英语背了吗?”、“作业写了吗?”,两句话就把我们打入了冷宫。
几米说,“大人都忘了,他们也曾是小孩,他们的口袋里,经也藏有各种怪兽”,“小孩宁愿被仙人掌刺伤,也不愿听见大人对他们的冷嘲热讽”
我知道,大人也有压力,领导一个电话,他们就立刻进入紧张的状态。其实,大人不必唠叨,我内心也很热爱学习,想做一个好的班长,想在各方面得到老师的表扬,我也希望不落后于自己的理想。
当然,我是不赞成人们自杀的,除了烦恼,我们还有很多快乐。学校有作业,也有很多美食和可爱的同学们,期末复习时每道错题都在折磨我,但最后的分数和奖状也很令人兴奋,不是吗?
在人生中自然会有坎坷,但只要乐观面对,勇敢地去排解,往好的方面想,总能战胜挫折,得到新的幸福。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 篇13
《格林童话》——小时候翻来覆去无数遍直到七零八落的大部头,给予的是了不得的快乐。而后很久很久,才又知晓歌德,海涅,席勒。作为三位浪漫派的大诗人之一的歌德的名字,对于德国来说是种歌颂,对于我来说意味着一座山,连绵不绝,未敢轻易攀登。后来,尼采,叔本华,康德更似崇山峻岭,无法直视。肃穆悲壮的氛围开始萦绕我脑中的德国。再后来,意外阅读了《在轮下》《魔山》,彻头彻尾的压抑气息,使心头涌起一股寒意,冰封了整个德国文学。
很多年后,重拾德意志的'兴趣源于《荒原狼》响彻夜空的嚎叫。于是收拾情绪开始聆听《生命之歌》《流浪者之歌》,继而《少年维特的烦恼》。
不曾想,歌德的语言,维特的情感,如同火焰般无休止地恣意跳跃,剧烈炽热,一发而不可收,旋即以燎原之势瞬间引燃全部生命,迅猛进而狂野及至爆裂,就是这样子义无反顾,毫不保留。那失控的激情,突破你的双眸排山倒海般涌入你的脑海,攫住你的心,扼住你的呼吸。
书放下了,心还迟迟放不下。内心里早先构建的一个映像逐渐具体化,维特用他的生命将其实质予以印证,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 篇14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名著,上学的时候曾经读过,但似懂非懂,最近读了一遍有了一些体会。
“唉,这人啊真是一种惯会自怨自责的怪物!而我,亲爱的朋友,我向你保证,我一定改弦更张,绝不再像已往那样,总把命运加给我们的一点儿痛苦拿来反复咀嚼回味;而要享受眼前,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是的,好朋友,诚如你所说:人们要是不这么没完没了地运用想象力去唤昔日痛苦的回忆----上帝才知道为什么把人造成这个样子----,而是多考虑考虑如何挨过眼前的话,人间的.痛苦本来就会少一些的。”这段话揭示了人性的一些本质。人生是个经历的过程,也是个积累的过程。如果以经历生活的态度去生活,人生就会轻松许多。成功是经历,失败也是经历;赚钱是经历,赔钱也是经历;兴高采烈是经历,垂死挣扎也是经历;家庭和睦是经历,众叛亲离也是经历。每个人只能有自己的经历,谁也不能替代谁。但生活同时也是积累的过程,今天的你是过去的积累。人们都喜欢快乐,都不喜欢痛苦。然而快乐就像酒一样,容易挥发,而痛苦就像水一样,不容易挥发。
为什么快乐容易过去而痛苦会伴随人很长的时间呢?这就要看人为什么会快乐,人为什么会痛苦。人得到能满足自己愿望的东西或碰上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时会快乐,比如找到满意的对象、得到钱物、得到职位、吃到美味、欣赏到美妙的音乐等都会使人快乐。人们失去或者得不到能满足自己愿望的东西或者碰上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时会痛苦,失去钱物、与人争吵、受人误解、考试失败、身体不适等都会使人痛苦。人们得到之后就会习惯于东西和财物带来的便利,会很快地变得麻木,而失去会给人原来习惯的生活带来不便。当你拥有某样东西时,你可以选择不用,比如我们有很多东西,但使用得很少,因此你有选择,因此你不会痛苦。当想使用某样东西而你没有它时,你就会痛苦。
很多人生活在过去,咀嚼失去的快乐,回忆当日的辉煌,悔恨过去的错误,另一些人则憧憬未来的美好或担心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于人来讲,真正有意义的就是现在,也就是歌德所说的眼前,人永远只能和现在一起流失。过去的永远失去,未来的变化无常,如果要想把握生活,要想提高我们的幸福指数,歌德的建议是:多考虑考虑如何挨过眼前。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 篇15
即使是再浮躁的年代,我们也不能少了做梦的理想,这个理想是关于"文学",我们是孤单的一群,我们又是各有主见的一群,所以,更需要相互打量,用文学的理想相互打打招呼,无论是温暖或者是刺痛的。
也许接下来我所说的将是琐碎而繁杂的,又或者说是平庸而无聊的,更甚者有拾人牙慧之嫌,可是,它确确实实曾在我脑海中活跃喧嚣着,让我的思想陷入一种空前劳作的状态。读过《少年维特的烦恼》的人似乎都会明确的看到它爱情的主线,无可厚非,是爱情奏响了这本书的主旋律,让维特的烦恼触动每个少年心中对爱情的渴望和暗藏的情愫,让我们在其中找到自己可以寄托的影子。可是除了爱情,维特还是烦恼的,或者说维特从开篇到结束一直都是烦恼的,而遇见绿蒂,遇见这段无果的爱情,让他本不平静的内心更添波澜,这种烦恼是对人生的烦恼,对这个社会透析之后的无所寄托的烦恼。下面是我的感想,也许还是浅薄的,但希望它无伤大雅。
爱情是《维特》这本书的中心情节,而这部作品的巨大价值和魅力也来自于其中的爱情描写。在那些书信的字里行间都渗透着这份爱情带给维特的苦恼,压抑在心中无法宣泄,无法排解,得不到却也放不开的痛苦和挣扎。那份爱情如同沸腾的热血在他的体内叫嚣,这些我们是可以切切实实的感受到的。
但是,让维特痛苦忧伤的不只是爱情,让维特走向死亡的也不只是爱情,让这本薄薄的小书两年间在德国印刷了十六次的不只是爱情,经过多少年依然能引起读者内心共鸣的,也不只是爱情。其中掺杂着维特的人生。
人在慢慢成长的过程中要独立,而独立这个过程势必伴随着孤独,也许这就是人们对越长大越孤独无声赞同的原因。在现实中,我们作为独立的个体总会由孤独新生孤单,由孤单新生寂寞。一个孤独的灵魂需要一个恒定的伴侣来倾诉内心的喜怒哀乐,而有思想的人孤独会更甚,因为他会生出一种知音难求的想法,而维特正在此种行列中。
他有独特的观点,独立的性格,他游历四方,看透了资本主义世界中各阶级的明确界限,又不得不痛苦的看着人们在规定的阶级范围内小心翼翼的生活。他对资本主义世界中以钱、权至上的生活方式不屑一顾,却又不得不深陷其中。他曾在信中说过这样的话:"最令我感到不快的是,侯爵经常人云亦云,高谈阔论,讲一些听到和读到的东西。再说,他之重视我的智慧和才气,也胜过重视我的心;殊不知我的心才是我唯一的骄傲,才是我的一切力量,一切幸福,一切痛苦以及一切一切的唯一源泉!唉,我知道的东西谁都可以知道,而我的心却为我所独有。"
这种时候他就会重温绿蒂的善解人意,并且想念他们之间的相谈甚欢。这种时候他内心充斥的不仅仅是他所感受到的爱情来敲门的美妙情感,更带着一种将现实世界失望苦闷转移寄托到爱情上的使命。我曾想像维特这样有着哲学思想的人应该会找到另外一种视角,比如说放弃这段爱情,正所谓天涯何处无芳草,可是他逃离了那个地方却逃离不了那个心中的影象,因为这时候的绿蒂不仅仅是他的爱情更是他的寄托,就像鲁迅说过的: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走。维特说:"一当我们失去了自主,便失去了一切,我有时甚至希望当个短工,以便清晨一觉醒来,对未来的一天有个目标,有个追求,有个希望。"他有要求改变现状的热望,可是他挣脱不开这如无形的网般密密缠绕的内心。
维特,彷如溺水的人,求生的欲望告诉他要攀上浮木,但现实总是清晰的摆在那里无法碰触,而脚踝上的水草在他每一次的挣扎中都要更紧的缠绕,无法挣脱,直至脱力,最后他的悲剧似乎是无可避免的。不要说他为了殉情,多傻。其中掺杂着他的无力,对这个社会,对自己的内心都是无力的。他已经没有了寄托,人的精神支柱倒了之后,他该是多么不堪一击。他在信中这样写过:"我的生活缺少了酵母;使我深夜仍精神饱满,一大早就跳下床来的兴奋剂已不知抛到了何处。"
歌德自己也曾对《维特》做过评论:"幸运遭到阻挠,活动受到限制,愿望得不到满足,这些都不是一个特殊时代的,而是每个人都碰得着的不幸事件。假如一个人在他的生平不经过觉得《维特》就是为他自己写的那么一个阶段,那倒是很可惜了。"也许这就是维特烦恼的要义,是世界上每一个维特的烦恼。我们都曾维特过,都曾在我们的青春中留下过那些无法释放却也无法吞噬的烦恼。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 篇16
炽热的太阳烘托着大地,空气也变得烦恼起来,知了躲在树荫里鸣叫着。我受不了闷热的天气,便常常跑去书店看书吗。最近我看了一部小说,是《少年维特的烦恼》。
《少年维特的烦恼》篇幅不大,情节也不复杂曲折,主要讲述角色是才华横溢,热爱自然的青年维特好忠诚美貌的少女绿蒂。主人公维特独自一人到青山幽谷,晨曦暮露的小山村。他如痴如醉的沉浸这梦幻般的自然美景中,心情愉悦而满足。然而维特在一次舞会上认识了一位年轻美貌的姑娘绿蒂,并且深深地爱上了他。可是绿蒂已经订婚了,她无法背叛她的忠诚与良心,使她不能选择自己的爱情。这无疑给了维特当头一棒,于是维特告别了绿蒂,离开了小山村。可在那黑暗的社会,他处处碰壁,加上上流社会的讥笑和侮辱,心灵再次承受着痛苦与失落。他又再次回到了原来的山村,可惜,物是人非啊!绿蒂结了婚,朴实而又善良的村民纷纷惨遭不幸。于是他失望了,在奥西星的悲歌中,用枪对准了自己的头颅……全书以主人公维特不幸的恋爱与在社会上处处遇到挫折这一根线索串联起来,构成一部完整的小说。
在那个社会,年青的人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爱情,道德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从而有了类似维特不幸的恋爱。所以德国著名作家歌德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蓝本,以日记的形式把维特内心的高低起伏描写得淋漓尽致,详尽地向世人展示了维特思想感情的变化。将他个人不幸的恋爱放置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中,体现了对封建社会的等级偏见,小市民的自私与守旧等观念作了揭露与批判,并热情地宣布了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个性解放和感情自己。
与此同时,我也明白了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我们遇到什么烦恼,什么挫折。都不能选择逃避。因为在生活中,我们不可能事事都一帆风顺,不可能事事马到成功,我们应在挫折中坚持到底,永不言弃,直至击败挫折。
死其实并不能解决一切,它只会留下更多人的痛,使人无法自拔,永远沉浸于无限的内疚与悔恨。在我们的眼中,坚持到底的人,总会走出困境;轻易言败的人,总会埋怨现实;所以,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心中都应坚持这那一份信心,一份相信自己可以走出困境,永不言败的心,努力的奋斗,向成功的彼岸进攻。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 篇17
耳鸣头晕时看的,没太看清维特都干了啥。和绿蒂通奸了?我怎么没看到。顶多也就结尾时抱了一下吧。无所谓了,这都不重要(哈哈)。
重要的是,后来想想维特这个少年还是很可爱的。虽然偏执感性,但是对情感不加掩饰的表达也能让我们看到他“人性”的闪光点。那个年代(18世纪)本身就是个人主义萌芽的阶段,太多的年轻人被固化的社会观念压制,得不到情感的宣泄。加上古希腊文学浪漫主义情怀的感染,却来越多的民族本性被激发出来(日耳曼人的原始冲动)。
歌德和卢梭一样,都不厌其烦的表达着对大自然的倾慕。《少年维特》文中大段的景色描写和维特的心情形成一种相互映照式的表达,(手头没书摘抄不了,大概说一下)恋爱时(单恋)环境是初春的万物复苏,被抛弃时(知道没希望了)环境是狂风暴雨外加泥石流。这种象征性的文学表达在现在看来比较过时,但对于德国文学萌芽的18世纪,也只有大文豪能这样写,也只有去哪儿兜里都揣着一本荷马诗集的人才能写出。
其实对于这本名著的`好,我也说不出太多。一个是因为看的不仔细,再一个只读了一遍品不出味儿。但是里面关于18世纪历史的小细节让我很感兴趣,最具代表的就是“华尔兹”这种舞蹈形式。我印象中大上海百乐门里面民国上流青年好像跳的主要就是“华尔兹”(恰恰牛仔什么的也有,但是会的好像不多),80年代各地流行的交谊舞也是“华尔兹”。但是没想到这种时尚(相对来说)的舞蹈方式,其实起源于德国农民的即兴舞蹈。而当时(18世纪)上流社会流行的是中世纪的那种“对舞”。
上图是伊丽莎白一世和他男朋友的对舞,这种舞蹈形式流行了数百年(甚至更长),可以数对男女同时进行,经常会交换舞伴但身体接触较少。步伐笨拙缓慢,手势固定有套路。一个上层女孩子要学会这种标准舞蹈要花费很长很长时间(还会被宫廷舞蹈师严厉呵斥甚至是体罚)。
所以当“华尔兹”这种搂着腰快速转圈圈的舞蹈传入宫廷时,那些老古板都吓傻了。他们觉得太下流了,步伐一点不成体统。但是年轻人却非常喜欢这种奔放的舞步,渐渐地这种新舞蹈替代“对舞”就成了上流社会的标配。尤其是我们一想到19世纪哈布斯堡的宫廷舞会,就会想到一对对盛装旋转的王子和公主,而不再是像照镜子一样的“对舞”。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 篇18
“……我们只好面对现实,就像一个旅行者不得不翻越一座大山那样;倘若没有这座大山,道路自然短得多也好走得多;既然这座大山就挡在前面,那就只好翻越了!”生活中是有许多座大山,但是,就因为它们挡住了去路,就放手离开吗?路总是要走的,只是看我们的意志是否坚定,是否可以迈过那一步。有时其实就只差那一步,可是有些人坚持不下来,决定不继续翻越,可是,那样的话,会走到你最终的美好的结局吗?
困难固然是可以困住许多人,但是,困难亦可以帮助许多人,让他们变得更坚强、更勇猛。
所以,朋友,面对现实吧,因为现实是无法改变的`,一切美好的结局老天都是可以给你的,只是看你在追求的过程中有怎样的改变。
那么,如果现在面前有一座大山,你会怎样选择?是翻越它?还是逃避它?思想只在一线之间,可是,结果却有天壤之别……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 篇19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德国十八世纪伟大文学家歌德的成名作,我认为这部书最美的地方就是歌德通过维特的眼睛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出美丽的大自然,最绝妙的地方就是大自然于维特的心情息息相关,四季的变化随着维特的心情或风和日丽或狂风暴雨,加深了我们读者对维特心理变化的理解。歌德塑造了一个纯洁善良忧郁富有诗人气质的少年形象,从维特身上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年青时的影子。
我看到很多评论都赞扬歌德描写出当时德国社会的鄙陋,评说歌德通过维特的故事勇敢的喊出了那个时代的青年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建立平等人际关系,实现人生价值的心声等等,我发现很多书,特别是一些名著,作者都把故事安排在一定的历史场景中,如《双城记》产生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牛虻》反映了十九世纪30年代意大利革命者反对奥地利统治,争取国家统一的斗争时期,我一开始有些困惑,有时候根本从书里读不到众多评论名家所说的社会背景,现在我读了很多书,我想,作者这么做可能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吧,通过明里暗里的铺垫,赋予和表现故事里人物更深刻的人性。
我同情维特,但并不赞扬维特,维特爱上已经订婚的绿蒂,他痛不欲生,原来一切让他热爱激动,欣喜若狂的事情再也不能赐给他激情和快乐,当他下决心离开绿蒂后,他到社会上供职,聪明才智却得不到施展,社会上那些拘泥刻板的庸人个个精神贫乏,空虚无聊,虚伪奸诈,尔虞我诈,一心追逐地位,维特很伤心和失望,他又回到了绿蒂身边,当受到绿蒂的拒绝后,他开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想维特的烦恼不只是维特自己的烦恼,也不只是如评论家所说是十八世纪德国的现状,维特的烦恼是人性的体现,人不论贫富,不论地位的高低,不论哪个时代,人的烦恼都是一样的,放眼看去,社会上龌龊重生,道德沦丧,人之恶又何时随着社会的推进,年轮的增长而改进,每一个年青人,纯洁善良的心在成长过程中必遭伤害,有的人受到伤害后流于庸俗,有的人宁折不弯,有的人避世独立等等,回顾一下自己的青年时代,自己都会哑然失笑,年青时的自己是多么稚嫩,对事情是多么较真,对的绝不允许说错,眼里揉不下沙子,因为这受过多少委屈,吃过多少苦头,留下过多少眼泪?现在我崇尚陶渊明,我认为道不同不相为谋,话不投机半句多,对于一些丑恶厌烦的事,我就抛开去,不给他们发挥的市场,我去做我喜欢的事情,世界之大,自然之美,文化之深蕴,处处有我寄托情思之处,何必纠缠于丑恶世俗之中?人生苦短,维特如果能如歌德一样把烦恼倾泻于写作,歌德就是重生后的维特了!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 篇20
耳鸣头晕时看的,没太看清维特都干了啥。和绿蒂通奸了?我怎么没看到。顶多也就结尾时抱了一下吧。无所谓了,这都不重要(哈哈)。
重要的是,后来想想维特这个少年还是很可爱的。虽然偏执感性,但是对情感不加掩饰的表达也能让我们看到他“人性”的闪光点。那个年代(18世纪)本身就是个人主义萌芽的阶段,太多的年轻人被固化的社会观念压制,得不到情感的宣泄。加上古希腊文学浪漫主义情怀的感染,却来越多的民族本性被激发出来(日耳曼人的原始冲动)。
歌德和卢梭一样,都不厌其烦的表达着对大自然的倾慕。《少年维特》文中大段的景色描写和维特的心情形成一种相互映照式的表达,(手头没书摘抄不了,大概说一下)恋爱时(单恋)环境是初春的万物复苏,被抛弃时(知道没希望了)环境是狂风暴雨外加泥石流。这种象征性的文学表达在现在看来比较过时,但对于德国文学萌芽的18世纪,也只有大文豪能这样写,也只有去哪儿兜里都揣着一本荷马诗集的人才能写出。
其实对于这本名著的好,我也说不出太多。一个是因为看的不仔细,再一个只读了一遍品不出味儿。但是里面关于18世纪历史的小细节让我很感兴趣,最具代表的就是“华尔兹”这种舞蹈形式。我印象中大上海百乐门里面民国上流青年好像跳的主要就是“华尔兹”(恰恰牛仔什么的也有,但是会的好像不多),80年代各地流行的交谊舞也是“华尔兹”。但是没想到这种时尚(相对来说)的舞蹈方式,其实起源于德国农民的即兴舞蹈。而当时(18世纪)上流社会流行的是中世纪的'那种“对舞”。
上图是伊丽莎白一世和他男朋友的对舞,这种舞蹈形式流行了数百年(甚至更长),可以数对男女同时进行,经常会交换舞伴但身体接触较少。步伐笨拙缓慢,手势固定有套路。一个上层女孩子要学会这种标准舞蹈要花费很长很长时间(还会被宫廷舞蹈师严厉呵斥甚至是体罚)。
所以当“华尔兹”这种搂着腰快速转圈圈的舞蹈传入宫廷时,那些老古板都吓傻了。他们觉得太下流了,步伐一点不成体统。但是年轻人却非常喜欢这种奔放的舞步,渐渐地这种新舞蹈替代“对舞”就成了上流社会的标配。尤其是我们一想到19世纪哈布斯堡的宫廷舞会,就会想到一对对盛装旋转的王子和公主,而不再是像照镜子一样的“对舞”。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 篇21
歌德在写这本小说时曾说:“哪个男子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青春在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是一段芬芳弥漫的绚烂年华,充满着跃跃欲试的情感尝试。我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终于啃完这本书,颇有感触。
在《少年维特之烦恼》里,作者歌德塑造了一个思想独特、性情忧郁、追逐爱情的青年形象——维特。维特出生于一个市民家庭,机缘巧合下在一个小乡村结识了一位叫绿蒂的女孩。绿蒂清丽脱俗、温柔善良,令维特沉迷不已,但绿蒂早已与阿尔伯持订了婚,维特经过一番痛苦的抉择,离开了绿蒂,转而到一位公使处任职,然而,公使是个锱铢必较,迂腐不堪的人,同事之间也是维利是图,尔虞我诈,让维特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最终愤而离职,之后心无所依的他又回到了绿蒂身边。而此时绿蒂已结了婚,维特对她的思慕无异于饮鸩止渴,引起他人的非议、猜忌。最后绿蒂开口请维特离开,世态炎凉,官场腐败,爱情绝望令维特觉得自已像个被遗弃的人,伤心欲绝,最后举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书中,作者以极富诗意的语言和浓郁的情感抒发了维特的苦闷、憧憬和绝望。
看到如此悲伤的结局,我不禁想到:为什么维特要执着于绿蒂呢?因为绿蒂,他这样一朵蓬勃的生命之花就如此凋谢在了它怒放的盛年,他还只是个二十岁的少年啊,可能,他并不明白,虽然在人生旅途中,他错过了一朵路边的蔷薇,但是还有一整片花丛等待他去采摘。他不明白错过,其实是为了更好的相遇。
再看现在,其实有很多像维特一样,在生活中遇到了挫折就选择逃避,人生的道路不可能都是平地,布满鸟语花香,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尝试中,我们走向成功品味失败,无论顺境还是坎坷我们都未曾轻言尝试放弃参与,生活需要耐心需要坚持,不从泥泞不堪的小道上迈步,就踏不上铺满鲜花的大路。所以,我们不能跌一跤就说没路好走,绝不轻言放弃,直至击败挫折。那些洒下的汗水,转错的弯道,流下的泪水,都会为成长添砖加瓦。
其实,我觉得死亡解决不了一切,它所能留下的是更多人的痛苦,只有努力战胜生活中所遇到的挫折,我们的生命才有意义。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 篇22
今年寒假,我读了一本德国著名作家歌德写的作品——《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本小说讲述的故事正如歌德那充满烦恼的前半生和他的好友耶路撒冷遭到巨大的爱情不幸而自杀的情景。这样一部日记书信体的名著,充满才情的歌德仅仅用了四周时间就完成了。我读来,如行云流水般,美感极强。
书中名叫维特的进步青年,其实就是歌德的化身,他因为过倦了城市的虚伪生活,准备来到乡村寻找纯真质朴。他在那里疯狂地爱恋上了一位美丽的姑娘——绿蒂,但不幸的是绿蒂已经和另外一位青年——阿尔贝特订了婚,维特就无法与她结婚,因此他感到莫大的痛苦。哀愁与烦恼就像烈火一样燃烧着维特的心,他经常想割断自己的一根血管来透透心中的闷气。就这样等待着,维特感到越来越痛苦,于是他离开了乡村回到城市。维特在城市里谋得了一份不错的'差使。可是有一天,维特应邀去一位伯爵家吃饭,才华横溢的他却因为仅是中产阶级的出身而被一群贵族嘲笑了,他因此辞去了自己的工作,又回到了乡村里。回到乡村后,维特这种“割血管”的念头越来越强烈。终于在圣诞节前夕开枪自杀了。维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结束了自己的痛苦。
这本书看似只讲了维特一个人的烦恼,其实反映了当时整个欧洲的封建社会以及当时也有一些像维特那样的进步青年反对封建、追逐自由、渴望爱情的社会共性。书中的进步意义凸显,但我们新时代的青年却不应该像书中的维特那样,因为一次不幸而放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宝贵的,决不能用它来开玩笑。我们可以把眼界放得开阔一点,如果有什么东西无法拥有可以到别处寻找另一个美丽的风景,不必因此而苦恼自杀。生命有许许多多更有意义的事情来等着我们新青年去实现。
维特再也不会醒来,歌德的烦恼也随之合拢。阳光明媚的午后,同是少年的你也可以捧来《少年维特之烦恼》读上一读。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 篇23
借着假期的闲暇,我阅读了德国作家歌德的著作《少年维特之烦恼》。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到处充满传达室统束缚压抑年轻人思想的社会。
这书的主要讲了一个叫维特的普通贵族青年在死亡前两年到死亡前给他的朋友威廉的信。维特出生在一个普通市民家庭,他聪明能干、思想丰富,又受到了当时革命的影响,使他个性解放、思想和情感十分自由。他厌倦城市生活,喜欢到大自然里去,他巴不得能在乡村或森林中建一座小屋,长久地住下去。他喜欢天真的儿童,因为他认世上只有儿童是无邪的。在一次舞会上他认只了可爱美丽的绿蒂。并被他深深吸引。绿蒂也十分喜欢他,但是绿蒂已经订婚。而和绿蒂订婚的人正是维特的好朋友---阿尔伯特。维特选择离开这个小村庄。到外面的世界去闯闯。但结果他经常碰壁。最后当他再一次回到小村庄时,绿蒂已经结婚了。他觉的`个的生活更回黑暗,看不到光明。他在圣诞节前遗书,就以背叛基督教教规的自杀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读完故事,我觉得维特懦弱了。自杀是对自已的生命不负责任。自杀也不能摆脱烦恼。自杀带给他的朋友绿蒂等造成不可抹灭的阴影。我觉得遇到时候要敢于追求。乐观对待。只要通过自已的努力愿望一定会实现。争取使我们的社会更加繁荣昌盛。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 篇24
耳鸣头晕时看的,没太看清维特都干了啥。和绿蒂通奸了?我怎么没看到。顶多也就结尾时抱了一下吧。无所谓了,这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后来想想维特这个少年还是很可爱的。虽然偏执感性,但是对情感不加掩饰的表达也能让我们看到他“人性”的闪光点。那个年代(18世纪)本身就是个人主义萌芽的阶段,太多的年轻人被固化的社会观念压制,得不到情感的宣泄。加上古希腊文学浪漫主义情怀的感染,却来越多的民族本性被激发出来。
歌德和卢梭一样,都不厌其烦的表达着对大自然的倾慕。《少年维特》文中大段的景色描写和维特的心情形成一种相互映照式的表达,恋爱时环境是初春的万物复苏,被抛弃时环境是狂风暴雨外加泥石流。这种象征性的文学表达在现在看来比较过时,但对于德国文学萌芽的18世纪,也只有大文豪能这样写,也只有去哪儿兜里都揣着一本荷马诗集的人才能写出。
其实对于这本名著的好,我也说不出太多。一个是因为看的不仔细,再一个只读了一遍品不出味儿。但是里面关于18世纪历史的小细节让我很感兴趣,最具代表的就是“华尔兹”这种舞蹈形式。我印象中大上海百乐门里面民国上流青年好像跳的主要就是“华尔兹”,80年代各地流行的交谊舞也是“华尔兹”。但是没想到这种时尚的舞蹈方式,其实起源于德国农民的即兴舞蹈。而18世纪上流社会流行的是中世纪的那种“对舞”。
上图是伊丽莎白一世和他男朋友的对舞,这种舞蹈形式流行了数百年,可以数对男女同时进行,经常会交换舞伴但身体接触较少。步伐笨拙缓慢,手势固定有套路。一个上层女孩子要学会这种标准舞蹈要花费很长很长时间。
所以当“华尔兹”这种搂着腰快速转圈圈的舞蹈传入宫廷时,那些老古板都吓傻了。他们觉得太下流了,步伐一点不成体统。但是年轻人却非常喜欢这种奔放的舞步,渐渐地这种新舞蹈替代“对舞”就成了上流社会的标配。尤其是我们一想到19世纪哈布斯堡的宫廷舞会,就会想到一对对盛装旋转的王子和公主,而不再是像照镜子一样的“对舞”。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 篇25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挫折,都不能轻言放弃。这是我读完《少年维特的烦恼》后的第一感受。
《少年维特的烦恼》讲述的是青年维特爱上了姑娘绿蒂,可没想到绿蒂早已订婚,这给了他沉重的打击。之后,一系列的烦恼也随之而来。最终,处处碰壁的维特绝望透了,在奥西思的悲歌中,用枪对准了自己的头颅……
主人公维特所处的社会充满等级的偏见和鄙陋习气:官场的保守腐败、市民的庸俗屈从、贵族的势利傲慢……维特那么纯真朴实的一个少年,却遭遇种种不公,最后只能愤而自杀。我为维特的命运感到悲哀的同时,也替他惋惜。他失去的不仅仅是自己宝贵的生命,更是失去了一种乐观的精神,一种越挫越勇,永不言弃的品格。如果是我,我会选择再觅一处适合的工作,再寻一个值得爱的人,而不是为了一段风一般的爱情,而葬送了自己生命。
还记得名人张海迪吗?张海迪5岁时因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她因此没有进过学校,童年时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的专业课程。海迪15岁时便随父母下放聊城莘县的一个贫穷的小山村,但她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在那里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书,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在莘县期间,她无偿地为人们治病一万多人次,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誉。从她的身上,我们可以领悟到挫折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前苏联的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腾,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可能都是鸟语花香。我们不能像维特一样选择逃避,要勇敢面对,不言放弃。明代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曾三次考举人,三次失败,后来立志学医,终于写成了流传千古的《本草纲目》;南朝的祖冲之,在当时极其简陋的条件下,靠一片片小竹片进行大量复杂的'计算,一遍又一遍,历经无数次失败,终于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爱迪生在发明灯泡中,寻找可以作灯丝的材料,实验失败了2300多次,才最终找到了合适的材料……这一切都告诉我们,永不言弃是一种品格,更是一种顽强的精神!永不言弃的人总会胜利!其实,死亡解决不了一切,它所能留下的是更多人的痛苦。
维特倾注了所有的希冀,却只能用孤独绝望来结束一场本就虚无缥缈的爱情。虽然作者最后让维特走向了死亡,但他所做的,是让一个虚幻的角色代替我们去释放痛苦,而不是让我们步入后尘。我们的确需要逃脱,但我们需要逃脱的是烦恼而不是生命。当我们慢慢长大,那些所谓的烦恼,多年之后就会如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坍塌成灰,随风溃散在时光的角落。他告诉我们,生命,不要轻言放弃!莫亏待自己的韶华!“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也要百折不挠,永不言弃。只有这样,我的生命才有意义!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 篇26
《格林童话》——小时候翻来覆去无数遍直到七零八落的大部头,给予的是了不得的快乐。而后很久很久,才又知晓歌德,海涅,席勒。作为三位浪漫派的大诗人之一的歌德的名字,对于德国来说是种歌颂,对于我来说意味着一座山,连绵不绝,未敢轻易攀登。后来,尼采,叔本华,康德更似崇山峻岭,无法直视。肃穆悲壮的氛围开始萦绕我脑中的德国。再后来,意外阅读了《在轮下》《魔山》,彻头彻尾的压抑气息,使心头涌起一股寒意,冰封了整个德国文学。
很多年后,重拾德意志的兴趣源于《荒原狼》响彻夜空的嚎叫。于是收拾情绪开始聆听《生命之歌》《流浪者之歌》,继而《少年维特的烦恼》。
不曾想,歌德的语言,维特的情感,如同火焰般无休止地恣意跳跃,剧烈炽热,一发而不可收,旋即以燎原之势瞬间引燃全部生命,迅猛进而狂野及至爆裂,就是这样子义无反顾,毫不保留。那失控的激情,突破你的双眸排山倒海般涌入你的脑海,攫住你的心,扼住你的呼吸。
书放下了,心还迟迟放不下。内心里早先构建的一个映像逐渐具体化,维特用他的生命将其实质予以印证,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