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沧浪之水》读后感

2024/05/09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沧浪之水》读后感(精选23篇),都是精品文章,请您欣赏。

《沧浪之水》读后感 篇1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句话以水喻世,明世则仕,昏世则隐。作者从屈原的《渔父》中引用此句,正是因为这句话甚合主人公之意,同时也是对他心境变化的最好描述。在当下物欲横流,浮躁喧嚣的社会中,我们应如何自处;身为公职人员,应该怎样找准自身需求和社会角色之间的平衡,正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沉思。

全书从主人公父亲的去世开始,到他跪在父亲墓前结束,描摹了人性百态与人情颠覆。叙述了医药学研究生池大为从坚定理想刚强正直,到随波逐流甘愿堕落的变化,从鄙视“猪人”到变为“猪人”,他的人生中充满了思想的斗争和挣扎,他的世故圆滑并非先天具有,而是后天环境“造就”。最后池大为跪在父亲坟前忏悔:“你的儿子,却在大势所趋别无选择的现实之中,随波逐流地走上了另一条道路,那里有鲜花,有掌声,有虚拟的尊严和真实的利益。于是我成为一个被迫的虚无主义者”。这表明,其实他内心依然向往着孟子的“舍生取义,信善性善”认同屈原的“忠而见逐,情何以堪”,也希望自己能做到嵇康的“内不愧心,外不负俗”。这些都是他父亲的教导,已经深深融进他的身心。但他已经选择了错路,所以即便忏悔,也无法减轻内心的煎熬。

现实与思想的矛盾挣扎,人生的困惑和艰难,使池大为发出了“生存才是唯一的真实,人不能成为精神流浪者”的感慨。诚然如此,现实的世界,人不能只有精神,所以很多人开始为池大为的所作所为开脱,甚至认同他的变化。这是因为,他们的人生格局只拘泥于鼻子下面那一点东西,得到即是真理。忘却了如何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迷失了本心。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警醒,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成为池大为那样的人。作为一名普通人,在我自己的人生历程中,我应不弃原则,坚守内心。作为一名公职人员,我也应时刻牢记责任使命,不忘初心。理想和坚持,不要让它随着岁月流逝,更不能放任自己的欲望,违背做人的原则和纪律底线。尤其在司法工作领域,公正司法就是我们的原则,维护正义就是我们的使命。司法人员的“迷失”,就是社会审判之剑的失准,不仅会误伤无辜,还会让民众失去对法律的信任。从近处看有损社会公平,从远处看则不利于法治社会的建立和法治信仰的树立。由此可见,我们的使命感、原则性至关重要。“倘失一足,将无所不至矣!”所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都应该谨小慎微,用“沧浪之水”,洗涤心灵蒙尘,不忘初心,坚守自我。

《沧浪之水》读后感 篇2

好长的时间,都没有细细读一本小说。闲暇时,只是看一些短短的文字,比如林秋雨先生的文字和冰心散文等。偶尔在网上看到博友推荐的《沧浪之水》,便一读而不可收拾,连续读了几个深夜。

这部小说带给我深深的心灵震撼,以至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现以文字表达读后之一二感。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用水清濯缨比喻明世则仕,用水浊濯足比喻昏世则隐。然而面对日益浮躁和喧嚣的世界,即便用尽沧浪之水,也难以洗涤心灵的蒙尘。作者取名《沧浪之水》大概意义至此。

这本书以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和令人信服的情节,把主人公的人生轨迹娓娓道来。叙述医药学研究生池大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抑郁;时来运转,名利双收的苦涩。在真实地展示他的人生旅程之际,把折磨他的人生难题缓缓解开。

这本书充分展露了目前知识分子面对当代社会的迷茫困惑和选择。

池大为是当代一介高级知识分子。作者开篇介绍了他的出身背景,父亲-一个一身正气的老知识分子,对他的刻骨铭心影响,他骨子里流淌着父亲的血液——正直坚韧有骨气。研究生毕业后,他经历了人世间人情冷暖、一系列生活窘迫后,对人的尊严、清高的价值发出了有力的质疑,对个人的小自由和权势人物的大自由做了鲜明的对比,对生活意义思考的荒谬与现实生存法则的鲜活进行了实实在在地碰撞展示。最终,一个具有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使命感、责任感和敢于担当的知识分子,一个清高、有个性、自尊的人,在机关工作和现实生活的重压下,实现了脱胎换骨的艰难转变,从而一路顺风平步青云,实现人生的彻底改变。

小说的前半部分,用了大量的笔墨,刻画池大为抵抗和坚守心灵的过程,这种过程也是他的责任感、良知和人格意识的具体表现。他时时刻刻进行心灵的拷问,痛苦无奈郁闷挣扎。尽管生活带给他巨大的心灵不平衡,可他依然恪守信念,坚守承担天下的情怀。然而,一而再的生活打击,在机关工作的勾心斗角举步维艰,现实与理想的激烈碰撞,特别是亲生儿子的烫伤带给他的心灵撞击,使他终于放弃了知识分子的价值底线,宣布杀死过去的自己,重新做人。作者重点渲染了他心理兑变的过程。字字读来,犹如身临其境,引人思考,令人唏嘘。于是,在功利主义的人生原则下,他改变了做人原则,命运彻底改变,得到了他想得到的一切。

读这样一本书,大篇大篇的心灵描写,犹如是和作者心灵对话,从而对池大为面对的一切感同身受,不能自已。在小说的最后,池大为在父亲坟前真诚地忏悔:“而我,你的儿子,却在大势所趋别无选择的现实之中,随波逐流地走上了另一条道路,那里有鲜花,有掌声,有虚拟的尊严和真实的利益。于是我成为一个被迫的虚无主义者”。这一段发自内心的文字,令人感到震撼。你可以把这个世界认定为暗淡无光,它亦可以说是警钟长鸣,有助于你对这个世界看得更加明白。

人生的意义何在?这一直是人文知识分子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无数作家在作品中反复探讨的母题。《沧浪之水》正是一部上下求索、持续追寻人生意义的长篇小说。时代变了。市场经济在提升了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名利成为人们追逐的目标。金钱和权利成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工具,并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生命注重享受的过程。池大为的世故、圆滑和伪善不是先天具有,而是后天环境“造就”。在感叹人性百态与人情颠覆的同时,不得不承认,从池大为的心路历程和行为方式来看,“他既可以说是胜利的失败者,又是失败的胜利者,既是儒雅的俗人,又是庸俗的雅人。”

现实与思想的矛盾挣扎,人生的困惑和艰难,使池大为发出了“生存才是唯一的真实,人不能成为精神流浪者”的感慨。诚然如此,现实的世界,人不能只有精神,往往,在现实面前,人是如此的渺小和无能为力。人只能注意鼻子下面那一点东西,得到即是真理。读来读去,池大为的人生兑变竟不能引人反感,他世俗的成就可以说是当代人的人生追求。

这部小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晏老师。池大为的人生历程和他有很大的关系,他是池大为成功整个事件的导演。晏老师是一个“失败”的知识分子,满腹才华,却一生穷困潦倒。他对官场了如指掌,深知官场游戏规则。因为自己的遭遇,也因为池大为的为人,他把自己的人生经验悉数传递,成为池大为人生改变和官场扶摇直上最关键的人物。他聪明睿智,看透人生,对生命大彻大悟。

这本书,我细细读来,欲罢不能,连续几个深夜。情节引人处,心灵困惑迷茫处,我竟逐字逐句阅读,读来如甘泉沁透心脾。池大为的人生困惑,艰难的人生过程,我作为一名伪知识分子,在他的身上,竟找到了很多的共鸣。或者,之所以他的最后成功,是战胜了自己的心理,把自己彻底打败,置死地而后生。

相比之下,作为一名凡人,在自己的人生过程中,明知可为而不愿放弃自己的为人原则,明知识时务者为俊杰,却坚持自己的心不肯放弃,这或许是目前人生状态的根源吧。我一直在想,这样一部作品,如此生动,如此惟妙惟肖,想必也是作者的心路历程吧。

现代社会到处充斥着喧嚣与浮躁,无论身在何处,都应该心灵平静。儿时的理想,年少的坚持,不要让它随着岁月流逝,不能实现却也不要搁浅,请封存在记忆里、镌刻在脑海中,让心灵归隐于美好,在纷纭繁杂的环境里保留一份宁静: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仍然还有很多感触,书中警示之语,脍炙人口之词比比皆是,而我竟只能如此表达一二。这样的一本好书,若有机会,定会买来好好阅读,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

《沧浪之水》读后感 篇3

今天,借着做出错反馈的机会,想谈一下对作家闫真所著小说《沧浪之水》的读后感谢。这是一部对我影响很深的小说,可以说小说主人公池大为的命运和心路历程让我心有戚戚焉,直抵人心。这部小说是十多年前看的,当时看完后就很震撼,一直想写读后感,但始终未能如愿。前几年我再次读了一遍小说,可以说又有新的感触。后来,我又看了闫真的新小说《活着之上》(20xx年版,获首届路遥文学奖)和多年前的旧小说《曾在天涯》(1995年版,其海外版为《白雪红尘》)。综合来看,《沧浪之水》是阎真最为著名的作品,是迄今为止他的创作巅峰,思想深刻,情节生动,文字流畅,是难得的现代佳作。《沧浪之水》讲的是医疗卫生系统内知识分子池大为的心路历程,而《活着之上》讲的是教育系统内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虽然故事不一样,但情节有雷同之处,很多内容我看了前文就能猜出后部分,可见作者阎真的创作已经有同质化倾向,已经很难再创巅峰了。

至于之前的《曾在天涯》,讲的是海外留学生的求学生涯,该书给人感觉是思想尚未成熟,情节不太生动,我始终未能真正地读完,没有太大兴趣认真读下去。

《沧浪之水》书名取自“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是春秋战国时期流传在汉北一带的民歌,出自《孺子歌》,作者已不可考。后来,在屈原《楚辞·渔父》中也引用了这两句话,也因屈原的作品广为人知。《沧浪之水》讲的故事情节令人深思,反映的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也就是出仕与坚守之间的痛苦选择。出仕则意味着要遵守官场秩序,官场流行的是厚黑学,讲的是官场语言,更多的是言不由衷,阿谀奉承。如果做不到这点,那他在官场混得很辛苦,也很难晋升。如果做到这点,那就违背了他内心的初衷。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都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都希望“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但如果纯粹为了仕途晋升而不惜一切代价去逢迎拍马,阿谀奉承,一切为上级马首是瞻,不顾民生辛苦,那这种人注定是很辛苦的,人格是分裂的。

《沧浪之水》的主人公池大为是毕业于中医学院的医学硕士,毕业后分到省卫生厅工作。他从小从父母那里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为人正直,懂得世间辛苦,希望能用医术救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在卫生厅工作多年,池大为不懂逢迎拍马,从不弄虚作假,因此,多年过去了,尽管他业务水平高超,他职务职称均无法得到晋升,始终干着最基础最辛苦的工作,待遇始终最低,一家人住着最差的筒子楼,他媳妇董柳对此抱怨很多。和池大为同时进或者晚进卫生厅的同事们,由于懂得官场潜规则,善于逢迎拍马,很快就职务获得晋升,职称获得晋级,相应待遇也优厚,住进了较好的房子。这一切都对池大为是一种痛苦的煎熬,他迫切期待能迎来人生的重大转机。

他也确实迎来了转机。他妻子董柳是卫生厅附属医院的护士,打针技术高超,人称“董一针”。有一次,省卫生厅老厅长疼爱的孙子病得很重,在医院治疗时哭闹得很厉害,其他护士打了很多针都无法打准地方,结果孩子病情越来越重,而老厅长脸色越来越难看。在这紧要关头,董柳自告奋勇去打针,结果一针就好,厅长爱孙得以康复。因此,董柳成了老厅长家的救命恩人。

《沧浪之水》读后感 篇4

刚进大学的时候,池大为的心中充满了放眼天下的激情,无论如何都不能满足于把日子当做日子,把自己当做终极的生活,也不能把设想事业局限于以自我为中心,以自私为半径的那个小圈圈之中,在诱惑中重生——沧浪之水读后感。他不屑一顾轻如鸿毛的庸人哲学,那些哲学常常令人发笑。事实上像庸人哲学般的媚俗才是生存之道,这个世界弱肉强食,残忍并且恶心,易子而食的事情从古至今从未停止,糖衣炮弹后又是生命的新轮回。他以为他可以逃出物欲的现实,事实上他早已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卫生厅的圈子。他已属于权力阶层,那是永远也改变不了的现实。

主人公池大为的遭遇使我想起了一个叫做“你呀我呀”的朋友,他总是做着为他人做嫁衣裳的事情,有好几套房却一点也不想住,不为别的,他深爱的女人被他的好哥们抢走了,他想不通,从此闭目塞听,他宁愿安静等待,幻想着有那么一天那个人会回来好好爱他。感情这种事,谁也说不清楚。究竟是把感情看做一杯水,还是当做沙漏,不同的人眼里有着不同的见解。当一个人找到自己内心的安静后,他便慢慢松弛下来,顾忌不到这个世界的节奏,他有的只是守候。他把对爱情的执着幻化做了对生命的浪费,我不懂,这是怎么回事,或许是因为《保持爱你》看得多了吧,读后感《在诱惑中重生——沧浪之水读后感》。普通人终究是普通人,再给机会,再进行继续教育也是白搭,他们不愿意进步,总不能让世界陪着那些人一起落后吧~正如书中所说,鸡从来不琢磨意义问题,它只琢磨那几粒米。

阿斐调侃道,如果我是头猪,命运会赏我一个猪圈吗?在如今房价疯涨的状态下,那么富有的“你呀我呀”竟然一点也不觉得快乐,好神奇。

大家都知道,改变是刺眼的痛。

人生就像一只愤怒的小鸟,当你失败时,总有几只猪在笑。池大为在放下了文人的自尊之后,傲然撑起了自己的家庭,他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

这个世界很公平,只要你肯努力就会成功。欲望肆虐的时候我们得停下脚步,好好看看脚下的路,以免在错误的道路上愈走愈远~

“物欲横流,诱惑四存。”即便是周围闪烁着永恒的感动,奶糖的诱惑还是会让我们无法自拔。如今的现实就是有钱有权什么都不是问题,没权也没钱怎么做怎么说都是错错错~奖学金对我来说算什么,自由对我而言多重要我会不明白吗,我没有王小波那么有魄力,可以为了一个人厮守到老。我是善变的老鼠,总想弄点东西自己玩玩,那样多好,为什么有事情总要通知大家,你们有权这样要求我吗?我又不欠你们什么!

池大为在卫生厅的圈子里游刃有余,我在现实的诱惑中选择重生。世界如初般美好,嗯。

《沧浪之水》读后感 篇5

随着翻过的一页页,那些细致的心理描写真是棒极了。我越加感到故事中前朝的主人公简直就是自己,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良知和责任心是历代知识分子激励自己的座右铭,也是影响着我们还没有或刚刚走出校园的年轻人。我们总以为自己长大了,但亲自尝到了跌倒的滋味才明白自己仍是个小孩。很多事情只有自己经历过才会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梁致远就是这样的,最开始报到时与吴过的冲突,似乎预示着没有经过锻炼的他将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因不懂得规矩被耽误了七八年,最美好的七八年。这段时间,使他继受到道德教育之后又接受到来自社会的教育,使他由一个空有知识的清高书生转变为能够看透社会的掌权者,使他由坚守理想,脱胎换骨成为完全放弃本来的座右铭。人还在,但人格却不在了,被逼的。

故事中的他又是很幸运的,但现实中会不会是这样,再次不必考虑了,为了完整的典型的'故事。

他的成功,现实的成功离不开身边的每一个人,比如闻局长的外孙生病给了秦梅表现的机会,也给梁致远接近闻局长提供了最初的可能,匿名信事件使他得到了闻局长极大的信任,许小曼一次次的关键慷慨相助,使他在冰冷的时刻体会到了珍贵的温暖,而心如止水的罗清水带来的教诲则给了他受用一生的财富。

读整个故事伴随着一种莫名的熟悉的感觉,但给我震撼的是在结尾。得到了一切之后,生活还意味着什么了,面对父亲,“风呜呜地从我的肩吹过,掠过我,从过去吹向未来,在风的上面,群星闪烁,深不可测。”父亲始终没变,他已不是原来的自己了。我不知道终日为生活奔波的人们还有谁会清闲地去探索。

我们应从中学到些什么吧,想到一种很受打击的情景,故事中提到的:那些人为了得到提拔去读博士,从报名到毕业只去考试然而却能通过,是不是很受打击?学习还有什么出路?起初的我们也会或多或少的像梁致远一样,但如此坚强的他都无法抵抗的了……闻局长的话似乎解释了我们的困惑:要么清高到底成为一种境界;要么干脆放弃思想的包袱。最怕的就是摇摆不定……“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闻局长还是告诉梁致远,无论任何时候家总是最重要的,不贪财你就不会出大的问题,不好色你就会省掉许多麻烦。我也懵懂的点点头。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我还没有决定用它洗头还是洗脚的资格,我仍然要努力。我还会想看星星,虽然看星星不能当饭吃。

《沧浪之水》读后感 篇6

说实话我很想吐槽作者的文字功底,有些描写居然会觉得很不舒服,那种单纯看不惯语言和表达的不舒服。很多神态动作描写看完都忍不住想这是正常人能做出来的吗?凭这个都有打两星的冲动。

读到一半的时候就有点不想读了,不得不说文学这个事还真是有门槛的。不过后来还是回头读完了,再三犹豫打了四星,这样的书可以暂时闭上文学审美的眼睛。

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主角心理斗争的过程,也就是书的'前半段,这是很多人面对现实时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的挣扎。书中的道理很多也很受用,虽然不知真假,但作为初入社会没有人指点的学生感觉明白了挺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么复杂,有些游戏规则你不知道可能就会不经意间触犯了,带来难以想象的后果,这大概也是这本书一直再版的原因吧。

主角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是我认为的精髓。看着别人的大半生一步一步走过来,不禁会想如果是我,我又是怎样一种选择怎样一种人生呢?

《沧浪之水》读后感 篇7

《沧浪之水》是由作家阎真于20xx年出版的一本小说,该小说描写了一位医药研究生池大为的人生经历。本书名来源于屈原的《渔父》,其核心思想也正是对《渔父》的争议观点的再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本书讲述了一个有志青年在生活中面对困难如何奋发图强的故事。该小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小说写出来了池大为空怀壮志、无知无权的苦;时来运转,有名有利的难。小说主人公池大为和屈原面临的问题是一样的,而不同的是,屈原选择了坚持自我,而主人公最终选择的渔父的`价值方式,令人唏嘘不已。或许这也正是屈原成为历史名人,而池大为仅仅成为昨天小说主人公的原因吧!

从小说沧浪之水中,我读到了池大为的责任和担当。就像我们的工作一样,要有很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岗位上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甘于奉献。

从小说沧浪之水中,我也读到了董柳的隐忍与坚守。有一种品格,叫担当;有一种情义,叫坚守。董柳在其丈夫池大为清贫潦倒的时候,不离不弃,毫无怨言的操持着“只有一间房”的家。董柳的坚守也最终换来了丈夫的专一,池大为最终在受到外来诱惑时,选择了克制和对妻子的底线。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即使如此,我们也应在现实中保留那份丰满的理想,不忘初心。或许我们暂时无法实现,但只要你付出努力,永不放弃,总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一方面,我看到了丈夫池大为责任和担当、妻子董柳的隐忍与坚守。另一方面,小说传递出来的消极价值观却让我们警醒。正如作者阎真所言,《沧浪之水》是他对与他一样的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深刻剖析和思考,是对“知识分子死了”的抗拒。我们应批判性的阅读与吸收,而不是去学习和模仿消极的行为和观点。

本书有很多消极的世界观,既是作者小说情节设置的需要,也是作者对此类价值观的一种批判,如,“一个人在精神上再坚挺,也不能创造一套价值来对抗潮流,而只能像浮萍一样被裹挟着,随波逐流。”

同时,书中也有很多争议的观点,关乎不同人的不同选择。其中最经典的莫过于书中反复出现的关于“看星星“的剧情与对白。

“看星星有什么用?你又不能把它搬家里来煮着吃了。”

追求意义,又有什么意义,很经典的一个问句。

反复咀嚼,会发现这竟然是一个形而上学的终极问题。到底有什么意义?我想,这个意义在于牛顿发现了地球引力,曹雪芹创作了红楼梦,这个意义也正是范仲淹之流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士大夫精神,这个意义是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意义,是人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意义。

《沧浪之水》读后感 篇8

前两天,看了一本反映官场现实的小说——〈沧浪之水〉,看后,真是百感交集。

沧浪之水清兮,能够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能够濯我足。

好一个随波逐浪。

文中的主人公池大为研究生毕业,因卫生厅厅长的赏识而没去中医院报道,而留在了卫生厅。一开始的他,很有性格,一些现象看不惯,就会说出来。结果,得罪了厅长和一帮溜须拍马的人,日子自然不好过。结婚生子了,还住在分来的单间宿舍里,厅里比他来得迟比他学历低的人,一个个却升了官住上了好房子。现实的生活渐渐瓦解了他的信仰,连原本善良的妻子在有了孩子之后,也因为一个母亲对孩子的全部的爱而变得对丈夫大为不满。最后,池大为选取了随波逐浪。悟性极高的他,一旦改变了做人的态度,顺应圈子的游戏规则,幸运的大门就接连为他打开。官是一级级地升,房子越换越大,地位越来越高,最后竟成了卫生厅的厅长。但他,却失去了自我。

可悲的人,也许很多人向往他的生活。绕在他头上的光环,让人们羡慕。可内心灵与肉的挣扎,撕裂的感觉,又有几人能够体会。

永远不进那个圈子,是我的做人原则。因为我的性格,与最初的主人公是相似的,眼里揉不得半点沙子。与其在里面死死挣扎,不如跳出来,活得简单。

人生在世,短短数十载,还不如活出真性情。

《沧浪之水》读后感 篇9

阎真的《沧浪之水》中,并没有对社会现实做出直接的批评,而是把它剖开了血淋淋地放在阳光下曝晒,残忍的近乎真实。

小说讲述了医学院研究生池大为的官场历程,同时也是他的心路蜕变历程。由一个怀抱美好理想的正直青年,逐渐变得阿谀奉承,学会了勾心斗角,最终成为了干练狡黠的官场一把手。

在坚守医德的父亲的教导下,同时也在学校“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教育下,面对官场的一些黑暗,池大为首先是采取对抗的态度。卫生厅派他去调查下面乡镇血吸虫病的复发率,他坚持实事求是。对于厅里公车资源的浪费现象,他勇于提出问题。但得到的却是被下调到一个闲职上。事实上,池大为不是不清楚应该四处钻营,他也相信自己能够比任何人都做得更好,然而知识分子的清高和自己的良知都阻止他屈服于现实。他就是在这种痛苦的“生存还是毁灭”的斗争中,浑浑噩噩地渡过了五年。没钱,没车,没房子,一开始他还能以自尊为借口维系着这种生活,但随着妻子日渐的责骂和不满,看着老同学的“意气风发”,样样都不如自己,只会弄虚作假,溜须拍马的旧同事却得到升职后,内心开始产生了动摇。儿子的烫伤事件最终让他坚定了信念。他意识到这时他的名利不再是自己一个人的了,他有没有这些所谓的“虚名”是关乎全家的,所以……为了生活,他改变了,无奈地选择了自己以前所不齿甚至憎恶的处事方式。

为了赢得自尊,首先必须放弃自尊。后来的池大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逢迎,出卖,讨好,无所不为,短短几年,他几乎什么都得到了。但当池大为坐上权利的最高位,想要运用手中的权利真正去做一些事时,他才最终发现,在几千年来形成的的官场价值体系面前,他是如此的渺小,小到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而他能做的,只是承认现实并按照现实的游戏规则去生存,因为那意味着权和利。

小说中池大为的转变是令人痛惜同时也是能够接受的,每个人在面对仕途,责任,感情的时候,内心的挣扎都是如此地心酸。正如池大为一样,他不是不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只是他也无可奈何。

《沧浪之水》读后感 篇10

以前总埋怨家里尽是官场小说,不适合我读。在我摒弃了《官场笔记》、《二号首长》后,王跃文的《国画》读到一半也就束之高阁了,好像我没找对这种感觉。

自从捧起这本《沧浪之水》,我才真正领悟到官场小说的精妙。可能还是感性缘由使然吧,开篇描写本书主人公(池大为)父亲丧葬的凄怆一下就吸引了我。痛哭流涕,无比悲伤。我感到这个热血青年必然会走完人生不平凡的一遭,作为知识分子面临的时代难题正在缓缓拉开帷幕,不知父亲那幅《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素描》能走多远。但我肯定,在面对无数次灵魂拷问时,他肯定会想起。

官场上总会赫然“挺立”着那些他称之为“猪人狗人”的维诺之徒。不屑又怎样,不要以为自己就是救世主。世界本来就是这个样子,顺者昌,逆者亡。经过几番斗争,终于被“流放”,这是他的命,脑筋转不过来,非要“吼”那么几声。他在夜深人静时反思,在水深火热中挣扎,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作为医药学院毕业的知识分子为什么就安于现实,无所作为,黑白不分,只会拍马屁,从大流。池大为的前半生都在此间苦闷,连亲人都不支持他。终于误打误撞,不情不愿在权势斗争中站对了位置,帮领导解决了隐患,得以提拔,进职称,最后接了领导班。

当他再翻那幅《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素描》时,不是热血沸腾,不是慷慨激昂,连父亲的影子都消失得无迹可寻。在他父亲坟前,他苦苦思索为何原本的意念、理想,都在不知不觉间随波逐流走上了另一路。答案是那里有虚拟的尊严和真实的利益,他就是因此放弃了准则信念,成为了一个被迫的虚无主义者。

终于,池大为还是把父亲遗留下的《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素描》付之一炬。

《沧浪之水》读后感 篇11

这是一本我读过最真实的小说,什么是真实?就是生活。

池大为在官场的经历就是真实的生活,什么是生活?就是结果。

人们常常用过程导向来诓骗“清高”的知识分子,其实结果更重要,什么是结果?就是你活的好不好。

读完《三体》,感受到虚幻世界末日带来的人性的弱点和伪善,而《沧浪之水》,感受到的只是触之可及的人类本性和人类天性。本性是来自于对工具利益的追逐,天性则是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傲骨。

沧浪之水清而又浊,浊而又清,逐钱,逐权,逐色,逐位,终究是为了一个全字。一开始是为了全自己,后来是为了全家人,再后来是为了全各种各样的欲望。

当然也看清,永远不要尝试去用忠诚去考验一个男人,女人也如此。欲望和诱惑太多,大家都是肉骨凡胎,俗人一个,没有通天的本事,也无法做到绝情断欲,自然,也都是可以理解的。

濯吾缨,濯吾足,不及濯吾心。人总是这样,在什么位置,说什么话,办什么事,做什么人,不怪脆弱,无关虚幻,也不是入模子的需要,真的只是为了生存。那些说出视金钱如粪土类似话语的人,只能是亿万富翁,因为他们的确理解不了,难以维持基本生存是怎样的折磨与痛苦。

自己活成了父亲,还是父亲期待自己能活成自己,或许都有。无论如何,终归是做成了这样一场官梦,保护了自己最爱的家人。

先要活着,再去谈活着的意义。

先要骄傲,再去谈尊严的意义。

先要有能,再去谈自我的意义。

先要真实,再去谈真相的意义。

先要选择,再去谈代价的意义。

先要世俗,再去谈出世的意义。

先要隐痛,再去谈洒脱的意义。

先要庸俗,再去谈儒雅的意义。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水至清则无鱼,水至浊,亦无鱼。

《沧浪之水》读后感 篇12

《沧浪之水》是一本当代不可多得的官场小说,是一同学送给我的书,看完此书,却有了许多难以言说的好处。

称之为“官场”,实在恰如其分。我虽未当官,“职场”之于学校便是官场,隔行如隔山,个中蹊跷,秘而不宣而已。对我而言,纷纷扰扰的上课、竞赛已让我不堪其扰,还要应付难以胜数或突如其来的杂事,就更让我苦不堪言,要是以前,我能安分而静静的坐一上午,捧一本书慢慢咀嚼细细品味,此刻恐怕是只能囫囵吞枣浅尝辄止了,加上记性远不如前,当时称赞激动不已,顷刻之后却只剩梦里朦胧了,惭愧惭愧!这天兴趣来了,就想聊聊这本书及其他。

这本小说写尽人性世情百态,揭露官场波诡云谲,情节往往一波三折引人入胜让人大呼过瘾,这类书因注重情节环环相扣叙事九曲回环,令人欲罢不能不能自拔,只是我多年前情有独钟的书籍罢了。如今时过境迁,今非昔比,阅历与年俱增,心境大有不同,已不复当年热血沸腾孜孜以求的那股较真的“死劲”、“牛劲”,亦不会天真烂漫的对所谓是非曲直真真假假信以为真。人类在进化,我呢人类是进化或蜕化,这之中形体与灵魂究竟有着怎样的相对好处和真实内涵,恐怕没有人能说清楚,就如同沧浪之水有清有浊,自有其用,我们又何必过分在意呢

来说说这本书吧。这本书伙同《国画》,在我看来,最大的亮点就是笔下的人物显示出了活生生的人类,显现出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普通人的特质,一次次彰显的`是作为平凡“万物之灵”所谓酸甜苦辣适者生存的心灵“蜕变”史,这种草根气息和人本情怀体现出的是作家的高度洞察力和敏锐分析力,在娓娓道来之中让我们读者看到的是严严实实、惊心动魄、原原本本的当下真实,一切虚拟和掩饰便显得不值一提和荒诞可笑。书中对人性百态、世情炎凉庖丁解牛式的残酷而真实的剖析和解读,至今仍有振聋发聩历久弥新的好处。总而言之,这呈献给大家的是世间百态熙熙攘攘无处遁形的一部现代版的“官场现形记”。

书中提到,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是过程,于是享受现实抓住自我者便是抓住了本质守住了永恒,成为了胜利的失败者和失败的胜利者,看来人类在反复不停的轮番做着同一个猜谜游戏,结束之后是开始。

可怕的真实,残酷的现状,令人生畏,当人类完全沉没在社会的大染缸之后究竟还会留下些什么由远及近,我呢我不敢想。而这,是该书留给我们人类的又一个永恒课题了。

《沧浪之水》读后感 篇13

随着翻过的一页页,那些细致的心理描写真是棒极了。我越加感到故事中前朝的主人公简直就是自己,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良知和责任心是历代知识分子激励自己的座右铭,也是影响着我们还没有或刚刚走出校园的年轻人。我们总以为自己长大了,但亲自尝到了跌倒的滋味才明白自己仍是个小孩。很多事情只有自己经历过才会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梁致远就是这样的,最开始报到时与吴过的冲突,似乎预示着没有经过锻炼的他将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因不懂得规矩被耽误了七八年,最美好的七八年。这段时间,使他继受到道德教育之后又接受到来自社会的教育,使他由一个空有知识的清高书生转变为能够看透社会的掌权者,使他由坚守理想,脱胎换骨成为完全放弃本来的座右铭。人还在,但人格却不在了,被逼的。

故事中的他又是很幸运的,但现实中会不会是这样,再次不必考虑了,为了完整的典型的故事。

他的成功,现实的成功离不开身边的每一个人,比如闻局长的外孙生病给了秦梅表现的机会,也给梁致远接近闻局长提供了最初的可能,匿名信事件使他得到了闻局长极大的信任,许小曼一次次的关键慷慨相助,使他在冰冷的.时刻体会到了珍贵的温暖,而心如止水的罗清水带来的教诲则给了他受用一生的财富。

读整个故事伴随着一种莫名的熟悉的感觉,但给我震撼的是在结尾。得到了一切之后,生活还意味着什么了,面对父亲,“风呜呜地从我的肩吹过,掠过我,从过去吹向未来,在风的上面,群星闪烁,深不可测。”父亲始终没变,他已不是原来的自己了。我不知道终日为生活奔波的人们还有谁会清闲地去探索。

我们应从中学到些什么吧,想到一种很受打击的情景,故事中提到的:那些人为了得到提拔去读博士,从报名到毕业只去考试然而却能通过,是不是很受打击?学习还有什么出路?起初的我们也会或多或少的像梁致远一样,但如此坚强的他都无法抵抗的了……闻局长的话似乎解释了我们的困惑:要么清高到底成为一种境界;要么干脆放弃思想的包袱。最怕的就是摇摆不定……“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闻局长还是告诉梁致远,无论任何时候家总是最重要的,不贪财你就不会出大的问题,不好色你就会省掉许多麻烦。我也懵懂的点点头。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我还没有决定用它洗头还是洗脚的资格,我仍然要努力。我还会想看星星,虽然看星星不能当饭吃。

《沧浪之水》读后感 篇14

看过《沧浪之水》书的人,我想大都能猜到书中的主人公就是多数人的重影,也是这个时代人的缩影,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你无从选择自己的喜好,摆在那里的你就要强迫自己把一切都做得圆满,不能让谁再小瞧了你。所受的教育,所学的专业,可能现在都和你的理想有着千差万别,毫无用武之地。你想去做的你做不到,永远埋没在心里也只能时常回味一下记忆,不想做的可又偏偏去做了无数个日日夜夜,岁月轮回谁也无法再猜透你,没人再能看懂你的喜怒哀乐,真真假假,失去了你做为一个男人原有的个性和张狂。

每天在种种无奈中煎熬着自己的灵魂,时刻强迫自己去做一些万分不情愿的事,说着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东西的话,虚伪与真诚已没有了区别,似真似假,似梦似幻,可还得用自己的生命去适应这种活法,有泪不能流,有苦不能诉,累死也不能趴下,受罪也得努力硬撑着自己的身躯,活得比谁都累也要表现出比神仙都要潇洒,不知情的人还都在羡慕你的尊位和狂傲。

岁月早已磨掉了你锐利的棱角,人生困扰着你的自由奔放和主观个性的张扬,空怀壮志,早已泯灭了你年少时的梦想,人生旅程让你体验了种种虚虚假假,真真实实,人性百态在你面前百媚登场,你不为之,你又是谁?你为之,你又成了谁?一切都让你无所适从,一切你又都无可抗拒,这就是无奈中的无奈,人性逼迫你做出种种不可理喻的行为,可还得称之为革命事业。就是这般如此你到底把自己交给了谁?你也不会知道,拿自己的性命在这种复杂的社会圈子中周游回旋,不懂疲惫是不是你?和生活开着玩笑也要让自己去努力适应着这种特殊群体,去附和着这种不恭不敬的关系,颠覆着黑白也分不清所以。

真正属于自己时,乐得你宁愿紧紧把自己锁在家中安逸小窝里,才是真实的你此时莫大的`幸福享受。真实的快乐人生是什么!就是能找回真实原本的你!你属于这个社会,但同时更应属于你自己。不虚伪的你,真正的你,可爱的你,真诚的你,你就是你,永远不要成为别人影子的你。

书阅完,感觉就像好比一个人走在钢丝上一样,从你在不知不觉中行进到这条钢索上那一时刻起,你可能从迈出第一步起,你就已经踏上了这条颤颤微微的索链上了,你就没有了回头路,也没有了其它的路可让你再选择,不管你手中是不是有一根掌握平衡的长杆,你的目标就只能有一个了,走到对岸上去,才是胜利,才能实现你心中的夙愿,才能不被摔死,即使你手中根本没有那平衡杆,只能靠自己的双臂来保持一定的平衡,你也只能硬着头皮一步一步看着脚下慢慢走过去,此时你的头脑和眼睛同时也就失去了左顾右盼的功能,现实已不允许你再有别的思维活动,你只能祈祷上苍此时可千万不要再来点轻风,把你轻飘飘的吹落到下面的深渊中去,一旦此时你心里紧张失去了控制力,你也就没有了引力站在钢索上面再稳稳的一步一步等你走到对面上去了。心如止水就是此刻你最好的状态,手中的平衡杆在你的双手中不能有半点随意倾斜到哪一方的意思,只能像一波湖水一样平静安稳。

《沧浪之水》读后感 篇15

随着翻过的一页页,那些细致的心理描写真是棒极了。我越加感到故事中前朝的主人公简直就是自己,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良知和责任心是历代知识分子激励自己的座右铭,也是影响着我们还没有或刚刚走出校园的年轻人。我们总以为自己长大了,但亲自尝到了跌倒的滋味才明白自己仍是个小孩。很多事情只有自己经历过才会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梁致远就是这样的,最开始报到时与吴过的冲突,似乎预示着没有经过锻炼的他将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因不懂得规矩被耽误了七八年,最美好的七八年。这段时间,使他继受到道德教育之后又接受到来自社会的教育,使他由一个空有知识的清高书生转变为能够看透社会的掌权者,使他由坚守理想,脱胎换骨成为完全放弃本来的座右铭。人还在,但人格却不在了,被逼的。

故事中的他又是很幸运的,但现实中会不会是这样,再次不必考虑了,为了完整的典型的故事。

他的成功,现实的成功离不开身边的每一个人,比如闻局长的外孙生病给了秦梅表现的机会,也给梁致远接近闻局长提供了最初的可能,匿名信事件使他得到了闻局长极大的信任,许小曼一次次的关键慷慨相助,使他在冰冷的时刻体会到了珍贵的温暖,而心如止水的罗清水带来的教诲则给了他受用一生的财富。

读整个故事伴随着一种莫名的熟悉的感觉,但给我震撼的是在结尾。得到了一切之后,生活还意味着什么了,面对父亲,“风呜呜地从我的肩吹过,掠过我,从过去吹向未来,在风的上面,群星闪烁,深不可测。”父亲始终没变,他已不是原来的自己了。我不知道终日为生活奔波的人们还有谁会清闲地去探索。

我们应从中学到些什么吧,想到一种很受打击的情景,故事中提到的:那些人为了得到提拔去读博士,从报名到毕业只去考试然而却能通过,是不是很受打击?学习还有什么出路?起初的我们也会或多或少的像梁致远一样,但如此坚强的他都无法抵抗的了……闻局长的话似乎解释了我们的困惑:要么清高到底成为一种境界;要么干脆放弃思想的包袱。最怕的就是摇摆不定……“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闻局长还是告诉梁致远,无论任何时候家总是最重要的,不贪财你就不会出大的问题,不好色你就会省掉许多麻烦。我也懵懂的点点头。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我还没有决定用它洗头还是洗脚的资格,我仍然要努力。我还会想看星星,虽然看星星不能当饭吃。

《沧浪之水》读后感 篇16

屈子曾云: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官场便是这沧浪之水。

官场是一个明争暗斗的世界,刚踏入其中意气风发年轻人大都会碰得一鼻子灰,因为他们的书生意气太重,不懂得其中玄机。要么,从此厌倦,退出这个他们认为污浊的世界;要么,学会生存,在其中成长。

池大为刚从学校毕业,本不想进机关工作的他被分配到卫生厅。第一天中午去报到时值班的丁小槐以一种公事公办的姿态接待了他,下午再去时,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那年轻人等久了似的从椅子上一跃而起,好像有人按下了迫击炮的机关,趋步到门口来迎着我,做了个伸手要握的动作。”而我没有反应过来没去我他的手他也不感觉尴尬,因为那是“马厅长”的意思。在这里就显出了权利的重要性。可是初涉官场的池大为并不懂这些,也就每往心里去。这时的池大为心理很单纯,是一个人文主义精神者,具有知识分子责任感,精神理想世界。

而接下来的几年时间丁小槐却处处与池大为作对,因为在他心里,池大为就是与他再马厅长面前争宠的最大竞争对手,不是你死,就将是我亡。宾馆一席话算是全书的经典之一,此席话道出丁小槐心声,可也不过是酒后真言,醒来之后照样谄媚对上,冷眼对下。对于丁小槐的话,池大为有所察觉,也多多少少感到权利的性质,可是不喑此道的池大为依旧处处忍让。 同时池大为认为,单凭一人之正,便可压一厅之邪。

可是他错了。开研讨会时他看不惯那浪费作风,站出来直言。直言的结果就是被扁在一个角落里八年。这八年对池大为来说是生命中非常重要的八年,表面上看是除了结了婚生了子之外毫无变化,可是这八年里的苦头让他在官场的心理逐步成熟。当生存和理想发生冲突时,他的心理以开始改变。

拿他和丁小槐做比较:本应分给他结婚的房子迟迟没有下来,而丁小槐却早早领到了房子;丁小槐的孩子能上省级试验幼儿园,而他的孩子却要托了多层的关系。这样的差距以让池大为感觉到不舒服,而当他的孩子被烫伤找不到人给医治还是丁小槐给解决了问题时,当他的孩子被丁小槐的孩子骑在身下时,池大为开始觉醒似的迷上了权利。

池大为本就是个聪明人,加上宴之鹤的指点,很快步步高升。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出卖自己可贵的品质。从一个小小的科员一跃成为处长。短短两年时间,就坐到了厅长助理的位子这时的池大为已然开始打官腔,开始阴奉阳伪。官场上他是成熟了,可是精神上,他已经丢了自己。

他自己说,生存才是唯一的真实,人不能成为精神的流浪者。发出这样的感慨时,他已经在官场成熟了自己。就像最后他在他父亲坟前的.话:而我,你的儿子,却在大势所趋别无选择的现实中,随波逐流的走上了另一条道路,那里有鲜花,有掌声,有虚拟的尊严和真实的利益,于是,我成为一个被迫的虚主义旨者。 虚无主义者一语道破天机,意味着对历史传统和道德的彻底否定,令人惊骇,这,已然是池大为的精神写照了。

《沧浪之水》读后感 篇17

今天,借着做出错反馈的机会,想谈一下对作家闫真所著小说《沧浪之水》的读后感谢。这是一部对我影响很深的小说,可以说小说主人公池大为的命运和心路历程让我心有戚戚焉,直抵人心。这部小说是十多年前看的,当时看完后就很震撼,一直想写读后感,但始终未能如愿。前几年我再次读了一遍小说,可以说又有新的感触。后来,我又看了闫真的新小说《活着之上》(20xx年版,获首届路遥文学奖)和多年前的旧小说《曾在天涯》(1995年版,其海外版为《白雪红尘》)。综合来看,《沧浪之水》是阎真最为著名的作品,是迄今为止他的创作巅峰,思想深刻,情节生动,文字流畅,是难得的现代佳作。《沧浪之水》讲的是医疗卫生系统内知识分子池大为的心路历程,而《活着之上》讲的是教育系统内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虽然故事不一样,但情节有雷同之处,很多内容我看了前文就能猜出后部分,可见作者阎真的创作已经有同质化倾向,已经很难再创巅峰了。

至于之前的《曾在天涯》,讲的是海外留学生的求学生涯,该书给人感觉是思想尚未成熟,情节不太生动,我始终未能真正地读完,没有太大兴趣认真读下去。

《沧浪之水》书名取自“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是春秋战国时期流传在汉北一带的民歌,出自《孺子歌》,作者已不可考。后来,在屈原《楚辞·渔父》中也引用了这两句话,也因屈原的作品广为人知。《沧浪之水》讲的故事情节令人深思,反映的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也就是出仕与坚守之间的痛苦选择。出仕则意味着要遵守官场秩序,官场流行的是厚黑学,讲的是官场语言,更多的是言不由衷,阿谀奉承。如果做不到这点,那他在官场混得很辛苦,也很难晋升。如果做到这点,那就违背了他内心的初衷。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都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都希望“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但如果纯粹为了仕途晋升而不惜一切代价去逢迎拍马,阿谀奉承,一切为上级马首是瞻,不顾民生辛苦,那这种人注定是很辛苦的,人格是分裂的。

《沧浪之水》的主人公池大为是毕业于中医学院的医学硕士,毕业后分到省卫生厅工作。他从小从父母那里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为人正直,懂得世间辛苦,希望能用医术救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在卫生厅工作多年,池大为不懂逢迎拍马,从不弄虚作假,因此,多年过去了,尽管他业务水平高超,他职务职称均无法得到晋升,始终干着最基础最辛苦的工作,待遇始终最低,一家人住着最差的筒子楼,他媳妇董柳对此抱怨很多。和池大为同时进或者晚进卫生厅的同事们,由于懂得官场潜规则,善于逢迎拍马,很快就职务获得晋升,职称获得晋级,相应待遇也优厚,住进了较好的房子。这一切都对池大为是一种痛苦的煎熬,他迫切期待能迎来人生的重大转机。

他也确实迎来了转机。他妻子董柳是卫生厅附属医院的护士,打针技术高超,人称“董一针”。有一次,省卫生厅老厅长疼爱的孙子病得很重,在医院治疗时哭闹得很厉害,其他护士打了很多针都无法打准地方,结果孩子病情越来越重,而老厅长脸色越来越难看。在这紧要关头,董柳自告奋勇去打针,结果一针就好,厅长爱孙得以康复。因此,董柳成了老厅长家的救命恩人。

《沧浪之水》读后感 篇18

《沧浪之水》是一本当代不可多得的官场小说,是一同学送给我的书,看完此书,却有了许多难以言说的意义。

称之为“官潮,实在恰如其分。我虽未当官,“职潮之于学校便是官场,隔行如隔山,个中蹊跷,秘而不宣而已。对我而言,纷纷扰扰的上课、竞赛已让我不堪其扰,还要应付难以胜数或突如其来的杂事,就更让我苦不堪言,要是以前,我能安分而静静的坐一上午,捧一本书慢慢咀嚼细细品味,现在恐怕是只能囫囵吞枣浅尝辄止了,加上记性远不如前,当时称赞激动不已,顷刻之后却只剩梦里朦胧了,惭愧惭愧!今天兴趣来了,就想聊聊这本书及其他。

这本小说写尽人性世情百态,揭露官场波诡云谲,情节往往一波三折引人入胜让人大呼过瘾,这类书因注重情节环环相扣叙事九曲回环,令人欲罢不能不能自拔,只是我多年前情有独钟的书籍罢了。如今时过境迁,今非昔比,阅历与年俱增,心境大有不同,已不复当年热血沸腾孜孜以求的那股较真的“死劲”、“牛劲”,亦不会天真烂漫的对所谓是非曲直真真假假信以为真。人类在进化,我呢?人类是进化或蜕化,这之中形体与灵魂究竟有着怎样的`相对意义和真实内涵,恐怕没有人能说清楚,就如同沧浪之水有清有浊,自有其用,我们又何必过分在意呢?

来说说这本书吧。这本书伙同《国画》,在我看来,最大的亮点就是笔下的人物显示出了活生生的人类,显现出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普通人的特质,一次次彰显的是作为平凡“万物之灵”所谓酸甜苦辣适者生存的心灵“蜕变”史,这种草根气息和人本情怀体现出的是作家的高度洞察力和敏锐分析力,在娓娓道来之中让我们读者看到的是严严实实、惊心动魄、原原本本的当下真实,一切虚拟和掩饰便显得不值一提和荒诞可笑。书中对人性百态、世情炎凉庖丁解牛式的残酷而真实的剖析和解读,至今仍有振聋发聩历久弥新的意义。总而言之,这呈献给大家的是世间百态熙熙攘攘无处遁形的一部现代版的“官场现形记”。

我无意于追寻该文中细枝末节的虚虚实实,也不想执拗于作者时而痛彻心扉时而振臂疾呼的对对错错,作者对所谓事实、真相、思索、现实、幻想等一系列悖论的抽丝剥茧式挖掘和思考,是值得让芸芸众生都始料不及而该默然思之的。

书中提到,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是过程,于是享受现实抓住自我者便是抓住了本质守住了永恒,成为了胜利的失败者和失败的胜利者,看来人类在反复不停的轮番做着同一个猜谜游戏,结束之后是开始。

可怕的真实,残酷的现状,令人生畏,当人类完全沉没在社会的大染缸之后究竟还会留下些什么?由远及近,我呢?我不敢想。而这,是该书留给我们人类的又一个永恒课题了。

《沧浪之水》读后感 篇19

元旦无聊,经朋友介绍,《沧浪之水》很经典,因为我不太喜欢看那种长篇小说,看得累,很慢,费时间,所以很少看长篇小说,就看一些发牢骚式的杂文。朋友说她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想起了一个人,那个人就是我,说主人公很像我:犟,傻。所以,就凭这一点,我决定去看看,无论花多少时间。

读过《沧浪之水》后的第一感觉就是恍然大悟,接着的感觉就是早几年读过就好了,也就早一点了解到现实生活。不错,这是我的真实体会,我很难说我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情,肯定和原来不一样。正如我的朋友所说,主人公池大为像我,太像我了:犟、傻,但他比我更犟,我比他更傻,所以,我会不喜欢变化前的池大为,也不喜欢变化后的池大为。

本书中的主人公池大为,经历一个人生的洗礼,在灵魂上经历了一个从最“崇高”到最“丑恶”的一个转变,但是这个崇高和丑恶在思想上确实是这样,但在现实的社会中呢?恰恰又应该反过来,也就是,池大为所说的崇高也许在现实的社会中也就是“丑恶”了,即池大为之前所坚持的原则;而池大为心中的丑恶在现实面前也就是“崇高”了,即池大为后来转变后的行为和想法。在现实面前,池大为屈服了,这才是人生存的根本。“人始终是人啊”。对于池大为前后的变化虽在意料之中、又在情理之外(因为我比池大为更傻,他比我更犟)。

对于本书中将池大为和马垂章两个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活灵活现。曾经一度怀疑这是作者的自传(也许只有真正体会过的人才能写的这样的细致)。虽然对这个现实的世界早已让我失望,尽管我已经做了充分的心里准备,但我不得不承认,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还是被震撼了,就像是在平静的心里炸起了一个惊雷,让我猛然间打了一个寒战,让我在黑暗的夜晚看到了一缕“光亮”、一丝带我走向“崇高”的光亮。

这本书,很多人推荐给刚毕业的学生看,不知道是处于什么样的目的?我呢?赞成,是因为本书能让他们看清社会的本质,让他们尽早了解现实社会还是有一点好处的(有亲身体会);反对,是因为,人的灵魂不应该过早的失去本质的东西。

《沧浪之水》读后感 篇20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看完此书已是夜阑人静,思潮难以平息。为什么纯粹的心灵坚守的人解决不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当代知识份子是否只有做出世俗的选择才能有所作为?而知识份子的人文理想难道真的与虚无主义的价值一样变得豪无意义?我喜欢作者的一句话:我宁肯面对性格的前定,而不愿面对命运的前定。我想这是对执着最有力的阐述吧。当代知识份子在心灵与现实的矛盾中是否如二千年前的屈原一样清则濯吾缨浊则濯吾足?那么我们今天对先贤圣人的的这句话,在当代知识份子中可以理解成随波逐流吗?可至少我相信屈原写下这句话时定然看破世俗,胸襟开阔,豪气冲天。亦或许还有面对自己处境的无奈感慨吧。

对于书中主人公的转变,我想只能理解为在市场经济操纵下的当代知识份子,只有宿命的同化,不动声色的世俗的理性化,却也是非此不可的同化。书中影射了权力这种资源的稀缺性,然而权力越大,实际利益越小。在权力面前我想都是幸与不幸,而这种幸与不幸正是遭遇了相对主义。小说是生活的影子,而中国特有的官场文学,也应是从官场的复杂性繁衍出来。不禁让我想起一个笑话:领导说的都是正确的,如果不正确请参照上一条。

在领导面前的清高,无异于扼杀自己的前途罢了。纵是千里马又何如?伯乐何有之?

阅完书后,有一个不得而知的道理,读书人不可能在现实逻辑之外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而传统的精神不能做为现实的人文理想,换句话说传统的精神资源已逐渐不能与现实产生必然联系。反而相冲突。在冲突之下,必然发生有效沟通。怎样取舍呢?我想当代知识份子没几个愿学李白,陶渊明吧……

而我们也理解主人公的转变了。

纵观中国历代知识份子,大都命运多舛,没有几个例外,没有逃出命运操纵的格子。他们都是游戏规则的违反者,又是时间中的非功利主义者。他们大都被谪,被流放,生活悲怆。而今天,世俗化是当代知识份子的主流选择,小说的主人公也难逃此劫。之前的执着解决不了生活中的种种问题,理想似乎成了空想。在权力的诱惑下,之前的人格也发生分裂,逐渐在官场的意识流里如鱼得水。

窗外灯光点点,让我想起海明威的话: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主人公的转变让我却之不恭,而我心灵深处,依然认为他是个边缘化的君子。

“梅落尘里,只有香如故。”

依然坚信心灵的坚守……

《沧浪之水》读后感 篇21

看了《沧浪之水》之后,这两天一直有一种心里很空虚的感觉。这是我看到的第一本对人性的刻画,对现实的分析如此透彻的一本书。文中的人和事,说话的方式做事的方式和现实如此的接近,很容易在现实中找到模型。只是,不谙世事的我从没有往这方面深思。并不是我没有悟性,也并不是我是个没有脑子的木头人,只是,现在的我,就如池大为蜕变前的一段,还生活在一个理想化地王国中,聚集在我周围的都是差不多同类型的人,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我现在还如曾经的池大为一样,以历史上的文化名人为榜样,有着一个心中的梦想,并且为之努力,虽然尽管如蜗牛爬行一样吃力,有着崇高的精神追求,无法容忍任何小人的行为和伎俩。看了这本书,我在想,像我这样的人,应该是80后,90后心中的“古人”了。当然,我也并非不食人间烟火,我也从没有视金钱如粪土,视名利如浮云。我希望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幸运的是我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使我衣食无忧,有一个好老公,他愿意为了我和儿子过得好一些努力拼搏。名利也是个好东西,有名就有利,自古以来多少人为之趋之若鹜,我不是例外,可是我知道,我这样的性格,再加上做着一份永远也看不到成绩的工作,所以这些东西对我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所以我就死了这条心,把该做的事情做好,过好自己的一家三口的小日子。

池大为经历了凤凰涅槃般得精神折磨,终于抛弃自己的曾经视之为生命的尊严和理想,朝着那些他曾经不齿的东西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成功的坐到了那个位子。来自于贫苦山村的他觉得自己终于可以施展一下自己的抱负了,他的改革却遭遇了层层阻挠,还是以失败告终,当然还是有了很多的进步。这使我想起了历史上的两个人,严嵩和张居正。马垂章和池大为,就有点像现代的严嵩和张居正。不过张居正的改革还是取得了很大成绩,极大的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而池大为,在新旧千年交替之际,这个中国历史上形势更为复杂的情况下,他在自己所管区域内的改革还是流产了,说明在任何时候,改革都是一件比较艰辛的事情,然而,也只有改革,才能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虽然看了这本书,心情有些沮丧,但是最后池大为上任厅长后做的一些事情,还是使我看到了一些希望,看到了一点力量,历史永远不会倒退,总要有人推动着历史的车轮前进,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这些人,被人们称为民族的脊梁,有了这些人,我们国家和民族才能不断的向前走,不断的繁荣昌盛。我相信,只要池大为这样人存在,只要他们心中还有一点平民思想,我们的民族就会不断的前进。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每一个有点文化的人,所谓的知识分子,可能曾经都会有过千秋家国的理想,有过对人生,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思考。当这些思考和现实冲突时,我们会一点一点地被现实屈服,最后不得不臣服于现实。在这个新千年进入第一个十年之后的今天,人们的价值观更加的多元化,更加的现实,所有一切都以利益最大化为基准,以市场为风向标。我们不敢再谈理想,谈生命的意义,那是那些成功人士的专利,对于小人物来说,有饭吃,有地方睡觉已经很奢侈了,所有金钱成了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最有力的证据。阎真在《沧浪之水》中透漏出的担忧不无道理,也许,我们国家真的应该重视一下下一代的价值观教育了。

让我用文中的一段话和封面的一段话作为这篇读后感的结尾,对比鲜明的两段话,引人深思。

几千年过去了,无限的时间在今天像几页教科书一样被一只苍白的手轻轻翻过。我们只有在先贤的生命中去访微探幽,才可以感受到些许的沉重,感受到历史的雪山融化之时那些许的簌簌之声。不朽的灵魂在虚无之中盈盈飞动,留下一道道有没飘逸的弧线。他们是为了纯粹的心灵的理由而坚守的人,在空旷寂寞苍凉广阔的历史瞬间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这样想着,我又平静下来了,有一种双脚踏在结结实实的地面上的沉稳感。

那里有鲜花,有掌声,有虚拟的尊严和现实的利益......我失去了信念,放弃了坚守......我心中也有隐痛,用洒脱掩饰起来的隐痛,无法与别人交流的隐痛,这是一个时代的苦闷......

《沧浪之水》读后感 篇22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沧浪的水清,可以洗我的帽缨;沧浪的水浊,可以洗我的脚。

源自屈原《渔父》的两句辞,一直拷问着每个思考过这个问题的人,在“与世推移”和“深思高举”的处世哲学中,如何的权衡个人的价值取向。

主人公池大为,出身贫苦,家境寒酸,跟绝大多数农村学生的成长道路相同,一路考学,品学兼优,全部的想法就是靠好的成绩取得功名,靠勤奋的工作取得职位;为人正直、善良、有社会道德感和责任感;步入社会工作岗位中,近8年之余的奋斗经历,始终的在跟外界抗争,在跟自己斗争,生存的本能和趋利的欲望,最终让他没坚守住自己的信念和标准,被这可怕的时代洪流吞噬,作出了他原先自己不愿看、更不屑做的行径,抖抖索索地做到了厅官……之后工作和生活相当的“游刃有余”,掌握规则后的驾轻就熟的轻松,然后,偶尔的`静下来,他目光呆滞,心情恍惚,那个本来的自己,渐行渐远,飘忽不定,沧浪之水,无论清浊,一切归于凄凉。

这本书是我一口气的看完的,与其说是因为写的精彩,不如说是写的实在。最初是在看主人公,是对文章的角色的观察,是对描述的人物境遇的体味,渐渐的,看的恍惚,看的漂移,居然的看到了自己,池大为变成了我,好像再读日记,是自己在反思,是我在感悟。这不就是在写每个体制人自己吗,不就是自己的单位吗,我的组织、领导和同事吗……所以我说,这是真正的写作,真正的写作不是让读者旁观,让观者看笑,而是让你在读的时候,下意识的屏息聚气,凝神聚焦,在书的场景中游走,在文章的情节中呼吸,与主人公合体,感同身受。

大凡成功者,都有艰难的经历。池大为也是,体制内的大多数人都是,不要看到他成功的辉煌,背后都有无数次的失败的体验;“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都是些简单的成长预测和价值观想象,仕途的成长环境才是让人绝对煎熬,撕心裂肺,寝食难安的。所以,物质的短缺往往小于精神的痛苦,成长的艰难肯定释然于仕途的险恶。

池大为的前生是让人有好感的,品学兼优,德才兼备,好学生好孩子;初到工作岗位是让人同情的,事事不顺,处处碰壁,每况必下;中期拉锯斗争是让人担心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招招见血;后期驾轻就熟渐入佳境是让人反感和唾弃的,因为失去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入染缸熔炉,成了一个标准的体制人。我认为,池大为的变化,是合理的,是正常的,是必然的,人相对于环境是何等的渺小,人对环境从来没有挑战的可能,人性就是趋利避害,简单的说,每个人都不是神圣,只有顺应,只有随之变化,才能得到想要的,才能避免被伤害,各异性一定被趋同,人的特点一定会被磨平,从而保证这个体制内的人,躯壳各异,灵魂举止相同,单位稳定了,工作方向一致了,一个个的完整的体制生态造就根深蒂固的形成和运转,不是吗?

但是池大为还是不完全的屈服的,或者说,他屈服了,想让读者,通过他的屈服,能体会到屈服的煎熬和无奈。他没有说,他不敢说,或者他说了的效果不如不说,他的结局就是一个课题,给读者一个两难的思考,清兮浊兮无常,沧浪之水依然流淌。

《沧浪之水》读后感 篇23

官场,并不懂,但是里面描述的确实是周围人甚至自己的内心活动和行为举止,可悲可叹!我们不能要求自己也不能要求别人做到圣人,只能心向往之~回想一年之前,初入社会,满腔热血,一心想要成为拯救苍生的灵魂工程师,可曾想一年之后的今天,发现自己并非圣母,只是凡人一个,我能做的只有做好眼前事而已。父亲总说我活在真空中,一片赤诚之心对待他人,可能不会温暖别人,甚至会烫到别人,想来真是滑稽可笑。想起高中老师说的一句话,书本上的政治远远不是现实中的政治。最不会搞政治的,就是教政治的,今天看来,真真切切。不想一辈子仅仅站在讲台上,却又没有入仕途的头脑,想想还是踏实育人吧,命运这个东西,是被设定好的,性格决定命运,今日多说无益,看他日能否也为利往?毕竟两周之前没有为自己争取荣誉,让给了别人,总想着别人更优秀,但是,反过来看看似乎自己也不差啊,从小就是这样,等着机会来找,有了机会却又不敢争取,不能算作假清高,却能说是真怯懦,可悲可悲。也期待自己的改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