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精选24篇),都是精品文章,请您欣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篇1
今天我读了鲁迅先生的著作散文《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鲁迅先生把百草园中的风景却是全都展现在我们眼前。有何首乌藤,有小珊瑚珠。有覆盆子。还有蜈蚣和蟋蟀。长妈妈还给鲁迅先生讲了一个故事。关于美女蛇的故事。鲁迅先生觉得这交警是,所以倘若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渴望不可答应他。
接着鲁迅先生又去抓了鸟雀,扫开一块儿学学露出地面。用一只短发支起一面大的竹笼来。下面撒些鼻骨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的牵着看了却下来啄食走到竹子下面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因为家里人把鲁迅先生送到了学校里,所以他并没有常去百草园,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移到石桥便是鲁迅先生老师的家了。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是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
鲁迅先生真是一个勤学好问的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篇2
在寒假中,我读了:《朝花夕拾》、《柳林风声水孩子》、《边城雪晴》、《汤姆叔叔的小屋》和《朱自清的散文》几本书。
其中《朝花夕拾》是我最喜欢的书,因为这本书收录的文章,全是鲁迅写自己小时候经历的事,充满了童趣,和我有共同的“语言”。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尤其让我印象深刻。
百草园一直是小鲁迅的乐园,里面有菜畦、皂角树、桑椹,还有乌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等等。那里就是小小鲁迅的整个世界,即便百草园已经荒废了,但是在小鲁迅的眼中依然充满了生机、神秘和无穷的乐趣。
百草园再有趣,小鲁迅还是要告别他的乐园。因为他要去三味书屋念书了。小鲁迅猜想着:是不是自己犯了什么错,大家才会把他送到学堂里读书?这种想法只有小孩子才会有,十分有趣。
在三味书屋里,小鲁迅面对的是另一个世界。这里有方正、质朴、博学的老先生;有淘气、有趣的同学;有上课挨板子的担心;也有趁着老师分心,偷偷用“荆川纸”蒙着画画的乐趣。
百草园、三味书屋是童年鲁迅的两个重要世界。百草园是自由、充满乐趣的“天堂”。那里有有趣的植物、千奇百怪的`昆虫。读了后,我自己觉得,自己都可以在那里一直玩下去,而不会生厌。在百草园里,充满了童年快乐的氛围。我非常羡慕小鲁迅有这样一块自由自在的乐土。对于从小生长在城市里的我们而言,百草园里近距离接触自然的日子,真让人向往啊!
去三味书屋上学了,意味着无忧无虑日子的结束。虽然如此,看到这里,我还是很开心。因为看到小鲁迅的同学,就像看到我的同学一样。我们也会此起彼伏的大声朗读课文;互相淘气,在老师眼皮下悄悄做自己认为有趣的事。看来古往今来的同学都差不多啊!
整个文章读完,我简直不敢相信,严肃的鲁迅先生会写出如此有趣的地方、如此好玩的事。那肯定是因为,我们都有一个充满童趣、童心的美好童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篇3
今日的我们,在王老师的带领下,跟随着鲁迅先生的脚步,走进了世界名著《朝花夕拾》中的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世界里,去领悟世界文豪的思想精髓。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鲁迅先生那优美的文章自眼前缓缓流过,将我们带入了他儿时的乐园——百草园里。我们仿佛也随他一起,拔何首乌藤,听长妈妈讲故事,在雪地里捕鸟……
鲁迅在三味书屋的生活也富有乐趣。光是看那人声鼎沸的读书场景就可见一斑。折梅花,找蝉蜕,捉只苍蝇喂蚂蚁,这样的童年生活,谁不羡慕?自由自在,无忧无虑,谁不向往?
请试想一下吧,童年的快乐时光,是不是造就了鲁迅的一生呢?请试想一下吧,鲁迅是不是因此而怀念童年时光呢?请试想一下吧,如果没有这样的童年,我们还能读到这样的文章,还能遇见这样的鲁迅吗?
现如今,却难见一片如百草园一样的“乐园”。大街上只能看见一个个背着书包的身影,却听不见一声声欢歌笑语。补习班和兴趣班遍地开花,却找不出一张自然的笑脸。甚至有时,五谷不分都成常态。
为何不去接近大自然呢?大自然里,有多少青山绿水,有多少桃红柳绿,而且那山山水水中,也蕴含着多少知识,多少道理呀!
小时候的我在外婆家,时不时与外婆一起去田野。遇到不认识的蔬菜,我总要问外婆:“这是什么?”外婆会耐心地解答;遇到不认识的昆虫,亦是如此。“生活处处皆学问。”我在大自然中,也学会了许多知识,为何一定要坐在书桌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呢?
你看,那河畔的金柳,不像那正在梳发的姑娘吗?那枝头的小鸟,不像那正在欢歌的歌唱家吗?那大自然中的一景一物,不都给人以丰富的遐想,给人以发自内心的乐趣吗?
“救救孩子……”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如此写道。是呀,让孩子们回归自然,拥抱自然吧!让孩子们都拥有快乐的童年,还孩子们童年的一片蓝天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篇4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我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处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优质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许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真不懂自己怎么会那么喜爱《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充满激情。
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着,这正是儿童特有的。
曾几何时,我已经远离了童年,进入了少年,每天都在这忙忙碌碌的学习之中,纷纷挠挠的生活之中。但我自己认为自己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有时还做着甜美的童年之梦。回忆起那些童年琐事,还时常记忆犹新,忍俊不禁。
我家原属市郊,附近有一大片田野,小时候,总去那里享受着春日的阳光,秋日的清风,还有那片总被我采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我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小时候,每天一吃完饭嘴都不擦就去邻家串门子,和小伙伴一起去吃豆腐花,一起去田野里玩,时不时还跌进泥坑变出个“小泥人”,采了各式各样的花,又生怕主人找来,就把花藏在树洞里,一会儿回去花早就枯萎了,但我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
而如今,田野上造起了楼房,我和小伙伴都在为自己的前程努力着,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自由,但我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而如今,因野上了造起了楼房,我和小伙伴们都在为自己的前程努力着,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自由,但我仍旧热爱自然,向往自由,无论现在能否实现。这也许就是我和幼年鲁迅的相似之处吧,使我在读过文章后有了这么多感动。
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篇5
读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深深地陶醉其中。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出自我国著名作家周树人先生笔下。本文主要写了作者回忆童年的趣事,以及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阅读时,我仿佛置身于朴素的百草园内,与作者一起“折腊梅”,“捕鸟”……紧跟着作者的脚步,小心翼翼地溜进三味书屋。一进书屋,我仿佛听见了书屋中传出来的朗朗读书声,不时还传出教书先生讲课的声音,这正是鲁迅先生的先生。这位先生严厉中带着随和,鲁迅先生十分尊重先生。严厉的先生和认真读书的学生们,构成了一幅和谐的景象。三味书屋与百草园中,处处洋溢着书声与嬉笑声。
百草园,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三味书屋,一个枯燥无趣的私塾。这两个截然不同地方,却紧密相邻,给鲁迅先生的童年带来了无穷无尽的乐趣,并为鲁迅先生成为未来的大文豪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读了这篇文章,我深深体会到鲁迅先生所流露出的怀念、依恋的真挚情感。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让我们把三味书屋里的一草一木,看在眼里、刻在心里一般。他把我们带回到了他的童年,循着他的脚步慢慢再走了一遍。
细细品味鲁迅先生描写三味书屋的片段,让我不禁想起了我们的校园。早上的校园,到处充满着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以及老师们的耐心讲解声。瞧!我们四班的同学们正在全神贯注地听我们的老师讲课呢。
“捕鸟”、“斗蛐蛐”……这些都是鲁迅童年的趣事。少年鲁迅虽然享受了快乐的童年,但他在学习上也一点不马虎,相反还特别努力。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几乎从来没有迟到早退过。就有一次,他父亲病重,鲁迅被叫去药店买药,等买药回家再赶去三味书屋时,先生已经开始讲课。那一次先生责备了鲁迅,并告诉他要做一个守时的人。自那一次之后,鲁迅就在自己的课桌上刻了一个“早”字,以此勉励自己做一个勤奋好学的学生!我想我们也应该向鲁迅先生学习,做一个遵守纪律,刻苦学习的学生。
鲁迅先生的事迹激励着我们,我不禁再次拿起鲁迅的名篇赏析,打开书,走进鲁迅先生,走进百草园,走进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篇6
初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的第一感受就是——有趣。鲁迅先生将自己的童年生活描绘得生动而又富有趣味。那是一种贴近自然的生活,是一种我们已经体会不到了的生活。
通读整篇文章,无处不是妙趣横生。而第二自然段中描写的景物,更是让我对那种生活充满了好奇与羡慕:菜畦、皂荚树、桑葚、蝉、黄蜂、叫田子、油蛉、木莲、覆盆子……数不胜数,光是这一长串名字,就已经把我带进了那个充满生趣的世界。鲁迅先生说起它们来精细生动,如数家珍,可见,“百草园”也真是个孩子们玩耍的好去处。
听妈妈说,她小时候就是在乡村长大的,每天可以在田野中奔跑,也可以在小溪里嬉戏;可以去给兔子割草喂食,也可以抓些昆虫玩耍;可以去河里钓大大的鱼,也可以在一片金黄的麦田中帮忙……这样充实而又美好的生活,是我从未见过的,也是我万分憧憬的。有时放了假,我也会去农村玩上几天。那里清新的空气、笔直的田埂、油绿的秧苗、成群的鸡鸭,以及朴实的人们都会令我惊奇。对于在城市的烟尘与楼林中成长起来的我们,那确实是一幅画卷般的美景。
鲁迅先生的“百草园”是美丽的,但就像每个人都必须成长一样,鲁迅先生也跨入了他的“三味书屋”。现在,我们已进入了我们自己的“三味书屋”,并且还会不断地努力前行。而我们的“百草园”,则将和童年的记忆一起,为我们的人生永远地留下多彩的一笔。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篇7
读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其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令我尤其喜欢。让我们看到了鲁迅先生童年的快乐时光。百草园是快乐的,那是鲁迅先生儿时的乐园。“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细致地刻画了百草园的景象,给人一种静态美。“鸣蝉长吟,黄蜂伏在菜花上,叫天子直冲云霄……”抓住了动态美。动静结合,描绘了百草园的美好画面,让人神往。这也正衬托了鲁迅童年的无限乐趣。”“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作者用充满趣味的语言写出了油蛉、蟋蟀们吟叫的画面。我的心仿佛已飞到了百草园,和那些昆虫们一起演奏音乐了。
百草园的一切都是快乐的,自由的,闪烁着最真实的'灿烂光辉。
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时读书的地方,那里枯燥无味。书屋里充斥着严厉和孩子们的无奈。但三味书屋后面有一个小园,孩子们课后经常去那里玩耍,所有的无奈和枯燥去到那里都会被净化成快乐和无忧,化作春雨,滋润田苗。
不知道什么时候,童年仿佛已不再属于我,离我越来越遥远。也许是因为我已经跨入青少年的行列,跨入了忙忙碌碌的学习和复杂纷扰的生活当中。也许是因为我长大了,童年就插上翅膀飞走了,它去寻找下一个更需要它的人去了。虽然它不再属于我,但甜美的童年之梦仍然是我最珍贵的宝物,它珍藏在我的心中永不褪色。
品味着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品味着文章里散发出来的天真烂漫的气息,我享受着字里行间的青春的美好年华……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篇8
没读完这篇文章,心中总要憧憬好一会儿,时间也似乎是停留了,停留在了那美好的童年时光……
这是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写的是鲁迅童年生活和学习,回忆中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并不是简单的`够了,却也没有浓浓的笔墨,而是流露着童年快乐。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这些景色,不仅让鲁迅回味,更让我心动。我想鲁迅的童年,是多么快乐,多么幸福,甚至有些怀疑鲁迅童年未泯。而当鲁迅上学后,也并非不快乐,而让人觉得是另一种趣味。
扑蝴蝶、捉鸣蝉、采荷莲……这是谁没有的童年?可是又有多少人将童年留在心底?童年,留不住,最后只撒落在记忆的长河上。
我再次拿起了《朝花夕拾》,读起了《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像是走进了百草园,走进了三味书屋,走进了童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篇9
我读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后,十分羡慕鲁迅先生在百草园度过的美好时光。文中充分描写了百草园给鲁迅先生的童年带来的无限乐趣。“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光这些景色,就让鲁迅先生百玩不厌。百草园这个乐园仿佛会让读者恨不得马上去那儿饱饱眼福呢!
文中的长妈妈还给鲁迅先生讲过一个关于美女蛇的故事。故事告诉我们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然而这个故事给鲁迅先生有了些“后遗症”。鲁迅先生从此在夏夜乘凉时,总有些担心,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合理的写出了鲁迅先生年幼时害怕的心情。
当鲁迅先生要到上学的时候,家里人将他送到三味书屋,也就意味着鲁迅先生要和他的蟋蟀、覆盆子、木莲等……要说拜拜了。
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开始了乏味的学生生涯,“每天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这便是鲁迅先生的生活。尽管如此,鲁迅先生还是经常和同窗们出三味书屋后的一个小园玩。虽然能折梅花、寻蝉蜕、喂蚂蚁,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老师叫回来,继续读书,这远远不及在百草园的自由、快活。
这篇文章不仅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向往自由的心情,而且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达了鲁迅先生儿童时代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篇10
读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我感受到先生儿时在百草园的自由和快乐,体会到他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乏味和枯燥。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姹紫的桑椹;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是鲁迅先生对百草园的描述,这样的百草园无疑是许多人向往的生活,也是儿童的乐园,难怪鲁迅先生喜欢这儿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和木莲们!”这句话包含了他对百草园深深的不舍之情。而在描写他到“三味书屋”里学习时,却远远没有像在百草园里那么自由,“我就只读书,正午识字,晚上对课”,这就是鲁迅先生每天的功课。鲁迅先生和同窗经常到园里的屋外去玩,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老师叫回来,继续读书。日复一日,怎么可能不留恋百草园?这句话体现他对大自然和自由生活的向往,表达了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和渴望自由的心情。
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想起自己的点滴,倍感庆幸!过去,摘桑椹,掏麻雀窝……现在,我们课堂上轻松愉快,书声琅琅;操场上我们尽情玩耍;阅览室我们沉醉书香……也许这就是我们和鲁迅先生的不同之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篇11
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感每读完这篇文章,心中总要憧憬好一会儿,时间也似乎是停留了,停留在了那美好的童年时光……这是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写的是鲁迅童年的生活和学习,回忆中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并不是简单的勾勒,却也没有浓浓的`笔墨,而是流露着童年的快乐,甚是打动人心。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这些景色,不仅让鲁迅回味,更让我心动。我想鲁迅的童年,是多么快乐,多么幸福,甚至有点怀疑鲁迅童心未泯。而当鲁迅上学后,也并非不快乐,而让人觉得是另一种趣味。“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这是鲁迅的话,让人看了,先是一笑。并不是笑鲁迅的无知,而是对他求知的肯定和赞赏吧,再者是一思,那就是对“怪哉”的思虑了。能让人深入其境地去感受这篇文章,我觉得是最大的成功。
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是年过半百,可其中流露的感情,是那么真挚,仿佛就在眼前,看在眼里,刻在心里。我想,这不只是因为实有其事,更重的是鲁迅对童年的怀恋和憧憬。扑蝴蝶、捉鸣蝉、采荷莲……这是谁没有的童年?课堂开小差、收藏爱书、问一些无厘头的问题……又有谁的童年没经历过呢?可是,又有多少童年留在心底?又有多少童年被遗忘?童年,留不住,最后只洒落在记忆的长河上。人生固然是美好的,可怎样去感受,怎么去理解这些美好呢?文章虽然没有提到任何的观念,可是却不禁让人深思,对童年的深思,对人生的深思。
或是记忆,或是怀恋,总是美好的,就算是曾经瑕疵。悠悠童年,承载着太多的美好和思念,我们真应当去好好感受。我再次拿起了《朝花夕拾》,读起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像是走进了百草园,走进了三味书屋,假期读了这本书让自己学会了很多!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篇12
初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的第一感受就是——有趣。鲁迅先生将自己的童年生活描绘得生动而又富有趣味。那是一种贴近自然的生活,是一种我们已经体会不到了的生活。
通读整篇文章,无处不是妙趣横生。而第二自然段中描写的景物,更是让我对那种生活充满了好奇与羡慕:菜畦、皂荚树、桑葚、蝉、黄蜂、叫田子、油蛉、木莲、覆盆子……数不胜数,光是这一长串名字,就已经把我带进了那个充满生趣的世界。鲁迅先生说起它们来精细生动,如数家珍,可见,“百草园”也真是个孩子们玩耍的好去处。
听妈妈说,她小时候就是在乡村长大的,每天可以在田野中奔跑,也可以在小溪里嬉戏;可以去给兔子割草喂食,也可以抓些昆虫玩耍;可以去河里钓大大的鱼,也可以在一片金黄的麦田中帮忙……这样充实而又美好的生活,是我从未见过的,也是我万分憧憬的。有时放了假,我也会去农村玩上几天。那里清新的空气、笔直的田埂、油绿的秧苗、成群的鸡鸭,以及朴实的人们都会令我惊奇。对于在城市的烟尘与楼林中成长起来的我们,那确实是一幅画卷般的美景。
鲁迅先生的“百草园”是美丽的,但就像每个人都必须成长一样,鲁迅先生也跨入了他的“三味书屋”。现在,我们已进入了我们自己的“三味书屋”,并且还会不断地努力前行。而我们的“百草园”,则将和童年的记忆一起,为我们的人生永远地留下多彩的一笔。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篇13
仔细品味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哪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眼前不由得出现一幅幅令人向往的自然画。
“不必说碧绿的菜菜蛙,光滑的市井蓝,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清洁的叫天子忽然从草简直窜到云霄里去了……”
我读鲁迅先生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鲁迅先生那份发自内心的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年情怀。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与昆虫为伴,与伙伴一齐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所以害怕百草园中的“赤练蛇”。
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完全与百草园不一样的世界,作者逼真的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描述了出来。但鲁迅先生并未将三味书屋写的死气沉沉,而是经过儿童在课余时间玩耍、老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学生趁机偷乐的两个小故事的描述,表现了儿童喜欢玩耍这种不可改变的天性。
记得小时候,我经常躺在厚厚雪地上将自我的身体印在上头,从来都没有感觉到过冷,还把这当成是一种乐趣;我还经常和小伙伴们一齐建造一个自认为很了不起的工程。这也许就是我和幼年鲁迅的相似之处吧,时我在读了文章后有了那么多感动。
我们的童年已经渐渐的离我们远去,留下的只是些散锁的记忆,倒不如仔细品味一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体验一下那个不一样时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齐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篇14
我读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后,十分羡慕鲁迅先生在百草园度过的完美时光。文中充分描述了百草园给鲁迅先生的童年带来的无限乐趣。“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光这些景色,就让鲁迅先生百玩不厌。百草园这个乐园仿佛会让读者恨不得立刻去那儿饱饱眼福呢!
文中的长妈妈还给鲁迅先生讲过一个关于美女蛇的故事。故事告诉我们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然而这个故事给鲁迅先生有了些“后遗症”。鲁迅先生从此在夏夜乘凉时,总有些担心,并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合理的写出了鲁迅先生年幼时害怕的心境。
当鲁迅先生要到上学的时候,家里人将他送到三味书屋,也就意味着鲁迅先生要和他的.蟋蟀、覆盆子、木莲等……要说拜拜了。
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开始了乏味的学生生涯,“每一天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这便是鲁迅先生的生活。尽管如此,鲁迅先生还是经常和同窗们出三味书屋后的一个小园玩。虽然能折梅花、寻蝉蜕、喂蚂蚁,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教师叫回来,继续读书,这远远不及在百草园的自由、快活。
这篇文章不仅仅用百草园的自由欢乐同三味书屋的无味作比较,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向往自由的心境,并且经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达了鲁迅先生儿童时代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篇15
品读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味着从文章中散发出来的天真烂漫的气息,享受着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那份活泼可爱的青春年华,我的眼前不禁浮现出一幅幅引人入胜,有趣的画面。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读着这些充满趣味的文字,我的心仿佛已飞到了百草园里,与那些昆虫们来个亲密接触。读着文章中的文字,我仿佛看到了年少的鲁迅与昆虫为伴,采着野花野果,舒适地躺在草地上,享受着和煦的阳光。冬天里,他在雪地里自由地玩耍着,支好竹筛,悠闲地捉捕鸟儿,但是总因为性急,捕不到许多鸟儿。他还喜欢听长妈妈讲故事,看《山海经》,因此而害怕赤练蛇,不敢到长的草里去,害怕遇到美女蛇。
在百草园里,一切都是那么地自由,一切最美好的感情在这里散发出闪亮的'光辉。
不知为什么,文章中的一切都让我回味无穷,看了还想看,也许就是因为文章充满了儿童的天真和可爱,读来特别亲切罢了。
曾几何时,童年已不再属于我,是那么地遥远。也许是因为我已跨入青少年的行列,跨入了忙忙碌碌的学习和复杂纷扰的生活之中。但是我想,不管怎样,不管在什么时候,保持一颗童心,人是永远不会老的。甜美的童年之梦也仍然是我最珍贵的宝物,它珍藏在我的心中永不褪色。
童年已渐渐离去,留下来的只是些美好的幼稚的记忆。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体会鲁迅先生的童年之梦,我神往不已。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篇16
作者着力去刻划人物的形象时,概括集中地描绘细节,即使在片断上也要活龙活现把形象刻划好。鲁迅的巨著,就有异常丰富的可供我们学习的东西。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个片断是在书房里读书。那位高而疲的老先生管着学生读书之后,“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调倪,一座皆惊呢,金厄罗,颠倒淋漓唯,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这个片断,一下就把冬烘先生的形象勾划出来。
一部作品,如果抽掉了绘声绘影的细节,它就不会有艺术的感染力。离开细节去刻划人物,不过是塑出没有灵魂的偶像。的确,真实的细节还是靠生活去提炼的。诗人歌德说过:“我的全部诗都是应景即兴的诗,来自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中获得坚实的基础。我一向瞧不起空中楼阁的诗。”他谆谆瞩咐爱克曼:“我只劝你坚持不懈,牢牢地抓住现实生活。”这些话虽然平常,却是至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篇17
初读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的时候,便见识了鲁迅先生的佳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是一篇透露出鲁迅先生心声的散文——批判封建教育制度以及鲁迅先生心中的强烈不满。
散文讲述的是鲁迅先生小时候的乐园——百草园,鲁迅先生认为这是他自由的天地,那里有美丽的植物,可亲的小昆虫,但是后来,鲁迅被迫到三味书屋,百草园也就成为了他儿时最美好的回忆,再也没有故事听,再也不能爬石井栏,再也没有酸酸甜甜的覆盆子,再也不能在冬天捕鸟……
没有了在百草园的自由自在,这里只有浓浓的书香弥漫了整个三味书屋,带给人的感觉就是严肃、认真紧张的气氛,让鲁迅的心灵也随之改变。
他从骨子里憎恨封建教育制度,但是他却很敬佩他的老师寿镜吾老先生,在他的印象中,寿镜吾老先生是一位博学、方正、质朴的`人。
这篇文章淋漓尽致地描绘了百草园生动美丽的景象以及三味书屋给鲁迅先生带来的压抑的感觉,生动而又形象地描写了他在快乐之后的苦恼,体现了鲁迅先生对封建教育制度的适当批判,这也是带领他走向文学道路的一个重要条件。
在三味书屋,鲁迅先生曾经请教过寿镜吾老先生关于“怪哉”的故事,但是被老先生一口回绝了,并要求鲁迅再也不能对他提这么“无关紧要”的事情,只是让他一味的学习,仿佛认为他就是学习机器一样。
对于这点他很是苦恼,只好在寿镜吾老先生读书读的出神时用画画来寻找乐趣,也会时不时的和其他同学去后面的园子里玩耍,也算是苦中作乐了吧。
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形容他的童年生活,说他快乐吧,他的快乐也没有延续多长的时间,他想念百草园,却只能用来回忆,而不得不捧起那难懂而枯燥的书,他就像一只风筝被一根长长的线给束缚着,不能高飞。
现在的我何尝不是这样的感受呢,从小学到初中,对我来说还是一个漫长的适应过程,也是我成长的一条必经之路,但我也相信我会像鲁迅先生一样,变的越来越好。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篇18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鲁迅先生儿时在家时在百草园得到的乐趣,以及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乏味生活。
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表达了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
文中,充分描绘出百草园这个荒原充满着无限的乐趣,那儿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里无疑不是一座儿童的乐园,无一不充满生气,无一不充满快乐,难怪鲁迅先生喜欢这儿了。
当鲁迅先生到了要上学的时候了,家里将他送进了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老师的家的书房。
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开始了乏味的学生生涯,“每天只读书,正午识字,晚上对课”,这便是鲁迅先生的工作。鲁迅先生和同窗们经常到屋后的园里去玩,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老师叫回来,继续读书,远远不及在百草园里自由、快活。
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里,揭示了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的尖刻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篇1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鲁迅先生儿时在家时在百草园得到的乐趣,以及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乏味生活。
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表达了鲁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百草园。让我觉得它十分普通,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园,在那时,却是作者的乐园,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子,写出了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这些景物给人的安宁
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开始了乏味的学生生涯,尽管如此,鲁迅先生还是经常和同窗们出三味书屋后的一个小园玩。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老师叫回来,继续读书,这远远不及在百草园的自由、快活。
这篇文章不仅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向往自由的心情,而且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达了鲁迅先生儿童时代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篇20
在这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品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着鲁迅先生的童真,享受着鲁迅先生带给我们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
在《朝花夕拾》中,令我回味无穷的就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三味书屋后面有一个百草园,这个百草园在大人的心目中可能只是一个杂草园,但在鲁迅先生心里确是他的乐园。他听长妈妈说过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还听长妈妈给他讲过的故事,这使鲁迅先生体会到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们感到鲁迅先生的童年是多么的充满乐趣。
我们都知道这是鲁迅先生从记忆中的,并且鲁迅先生写的时候已经年事过百了,可鲁迅先生写的还是那么充满童趣、天真好像就在眼前一样。或许我也向往这种生活吧!在不经意间也把我给感染了。
我的童年也是充满乐趣的,和朋友一起郊游、一起去看孤儿院的小朋友、一起去捉蝴蝶。这都是我们的回忆,我们虽然留不住童年但却可以把他留在回忆中。
鲁迅的文章与朱自清、范爱农的都不一样,他们三人各具各的特色。鲁迅先生的文章正如王羲之的书法一样别具一格。
朝花夕拾的意思可不止有早晨的花朵夕阳西下时采集这样的意思,还有人的一生很短暂且生命很宝贵,要求人们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多做对人民有益的事。比如年轻时时所做的点点滴滴到年老的时候回忆总结不缺遗憾这样的内涵。
我们的童年梦已经碎了,所以只有靠回忆来把童年藕断丝连起来。因为梦是千变万化的,只有不断追求才能梦想成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篇21
初一的时候,听老师讲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气味书屋》,语文老师讲得很生动。那“百草园”的乐趣,确也曾经动过我童年的心扉。
课文中的有些语句,至今也还记得:“碧绿的莱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英树,紫红的桑堪”,“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那时,我在向往之余,也产生过一些与题无关的联想:嘻,原来鲁迅小时候也好玩,拔何一首乌还弄坏过泥墙!读书呢?却那么不感兴趣。要是在今天,他准评不上“三好学生”,也不知后来他怎么会成为大文学家的。这些想法,我自然没敢问老师,怕他批评我上课“开小差”。记得曾问过我的爸爸,果然他对我的疑问不屑一顾,“哼”了一声说:“照老师说的去做!”径自走了。
这是三年前的`事。现在是读书、读书,作业、作业,升学、升学,很少有闲空去想别的了。但,是“百草园”好,‘’三味书屋”好,还是两者兼而有之好?这个问题仍时常在脑子里转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300字[篇5]鲁迅的著述浩如烟海,我最喜欢的一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它描述了鲁迅先生儿时在百草园的乐趣,以及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乏味生活。
在文中,作者充分描绘出百草园充满着无限的乐趣,那儿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里无疑是一个儿童的乐园,无一不充满生机,无一不充满快乐,难怪鲁迅先生喜欢百草园了。
当鲁迅先生到了要上学的年龄时,家里将他送进了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老师家的书房。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开始了乏味的学习生涯,“每天只读书,正午识字,晚上对课”,这便是鲁迅先生的生活内容。鲁迅先生和同窗们经常到屋后的园里去玩,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老师叫回来,继续读书,远远不及在百草园里自由、快活。
通过将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比较,让我感觉到童年是那么美好,令人留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篇22
近些日子里我读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这是鲁迅唯一的一本回忆性散文集,字里行间像是冗长的巷,里面是斑驳的回忆投射出的倒影。巷子中似乎也有无数的丝线将我缠绕,拉扯着我拽到记忆的洪流里。而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更是如此。
百草园是鲁迅儿时的乐园。每一个角落都藏着他无限的乐趣。之中的一草一木都是他的玩伴,陪着他吹秋日的微风,然后静默着小憩。口渴时可以摘珊瑚珠般晶莹剔透的覆盆子,含在嘴中是满满的甜蜜。即使是萧瑟无味的冬日也如梦幻般,可以在冬季白色的纱裙中穿梭,可以支起架子捕鸟。那些无忧无虑的生活,没有忌惮,没有焦愁,没有痛苦。仿若一个悠然的梦,而鲁迅则是梦中人。这么多年后他仍然没有忘记那个梦,他仍然把那个梦编成书签夹在日记中,在闲暇时可以翻开悠然地浏览,时光似乎就可以一下子倒退二十年,他似乎还可以回到那一年的百草园,回到那一年他美轮美奂的梦。
后来他去了三味书屋。他开始了自己的学业。每天都要和厌烦绕嘴的古文打交道,而百草园则早也就丢在那里渐而荒芜起来。三味书屋的生活是无趣的,可是在多少年后,这本书中,鲁迅先生还是很怀念那个“让人生厌”的地方。那里的寿镜吾先生也成为了鲁迅一生所铭记的人。
鲁迅的童年生活是愉快的无虑的。而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呢。我们也曾走过那段懵懂的时光,也会在之后去怀念那时还带着稚气的自己。自己儿时走过的街,穿过的巷,巷弄里留着长胡子卖冰糖葫芦的老头子,院门口缠绕的老树根,还有树根上自己刻下的歪歪扭扭的字迹,在多少年后还是依旧清晰可见,似乎多少年的光阴都不曾打乱他的章节,多少年的风雨都不会吹散他的印迹。他还是那样分明地站在那里,当光线都昏暗时他还是那样散着微光,那样毫发毕现地站在那里。那些童年的故事也刻画在心房壁上然后就慢慢风干成图腾,像是一座横亘在过往和现在两个彼岸的桥,成为心中魂牵梦绕的想往。
我们也有自己的百草园,也有自己的三味书屋。那些躲藏在记忆里的是永远也不会消退的。我怀念我的百草园,我的三味书屋。更怀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流淌过的岁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篇23
我读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后,十分羡慕鲁迅先生在百草园度过的美好时光。文中充分描写了百草园给鲁迅先生的童年带来的无限乐趣。“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光这些景色,就让鲁迅先生百玩不厌。百草园这个乐园仿佛会让读者恨不得马上去那儿饱饱眼福呢!
文中的长妈妈还给鲁迅先生讲过一个关于美女蛇的故事。故事告诉我们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然而这个故事给鲁迅先生有了些“后遗症”。鲁迅先生从此在夏夜乘凉时,总有些担心,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合理的写出了鲁迅先生年幼时害怕的心情。
当鲁迅先生要到上学的时候,家里人将他送到三味书屋,也就意味着鲁迅先生要和他的蟋蟀、覆盆子、木莲等……要说拜拜了。
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开始了乏味的学生生涯,“每天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这便是鲁迅先生的生活。尽管如此,鲁迅先生还是经常和同窗们出三味书屋后的一个小园玩。虽然能折梅花、寻蝉蜕、喂蚂蚁,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老师叫回来,继续读书,这远远不及在百草园的自由、快活。
这篇文章不仅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向往自由的心情,而且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达了鲁迅先生儿童时代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篇24
带着些许激动,好奇,与些许敬佩细细地读完了这篇文章。使我了解了鲁迅快乐的童年,虽然不是事事如愿,却阻止不了心的飞扬!
鲁迅的乐园,是五彩缤纷的,是生机勃勃的。在这里,他可以无忧无虑地嬉戏,自由自在地奔跑;在这里,他有着成仙的梦想,有着摘到覆盆子的自豪……到了三味书屋,或许老师太严厉,规定太陈旧腐败,但鲁迅还是找到了属于他自己的快乐,虽然不多,却异常珍贵。
小时候,我也在充满着生命气息的春天草地里拔草,当时的想法很简单,现在看来却也不乏些许童真,只记得只想知道草是怎么长在地里的?为什么它不会跑呢?现在虽然已经知道了它的原理,却还是幻想着小草可以像人一样,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思想!长大后,进入小学、中学,功课逐渐多了起来,到家的时间也越来越晚,开始的.时候,我确实有些不适应,觉得老师的要求太严格。可向在我还是笑口常开,路边的芳草,周围的树木,身边的同学都是那么可爱!虽然我与同学之间有时会发生点小矛盾,但事后我们照样一起讨论学习,讨论生活,讨论爱好……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也会遇到许多烦恼,我们都应该像鲁迅一样,在哪儿都能找到快乐,在哪儿都能让心无拘无束地飞扬!
生活中的许多事我们都可以放进生命那美丽的宝盒中,等到慢慢老去时在打开看该是多么美好呀!